爵秩類

關燈
欽差至各省專辦重務者。

    保和殿大學士不常置,惟張文和、傅文忠拜焉。

    體仁閣大學士,楊廷璋、楊應琚先後充之,然皆不終位,劉墉、曹振鏞遞任之。

     內閣規制 內閣在午門內東南隅,門西向,滿語名多爾吉衙門。

    入門,西為滿本堂,掌校寫滿字本祝闆印篆及皇史宬大庫之收藏。

    東為漢本堂,掌繙譯清文,收發通本。

    【各省督撫提鎮學院之題本由通政司達於閣曰通本。

    】兩堂之間北有一門,入門,有堂三間,為大學士直舍,堂上懸「調和元氣」四字額,乃乾隆甲子十月初一日高宗禦書以賜內閣者。

    楣懸癸酉六月初六日及嘉慶庚申十一月十八日,道光壬寅三月十二日、庚戌十二月十二日仁宗、宣宗上諭凡四道。

    又嘉慶癸酉七月仁宗禦製《勤政殿記》墨刻,乙亥四月二十七日仁宗禦製《內閣箴》,滿、漢書。

    堂外懸扁,其上揭「機密重地,一應官員不許擅入,違者治罪不饒」字樣,亦滿、漢書,刻金字,乃順治甲午五月二十四日世祖所頒之旨也。

    其屋皆覆黃瓦。

     堂垣之東西向者,為漢票簽處,校閱各部院本,票擬、繕寫,簽記絲綸簿,擬撰進奉文字,收存軍機處發交事件。

    後南向者為滿票簽處,又後小屋,為滿檔房,校閱滿字本,繕寫滿字簽與其檔案,傳知各衙門鈔錄事件。

    事件自軍機處領出,有奏摺奉旨者,漢中書司之;奏摺未發交或特降旨者,滿中書司之。

    值園班者同。

    園班者,滿中書每值五日,漢中書每值二日,以次遞換也。

    滿票簽處西垣外曰稽察房,員無定額。

    凡諭旨,既由票簽處傳鈔,按日記檔,月終彙奏,票簽處每日進本簽經欽定旨下,滿、漢學士照簽批紅本面,假稽察房為批本之地。

    大學士標示諭,僅用墨筆,所以避尊也。

    又北東向之屋曰飯銀庫,南向之屋曰典籍廳。

    定例,部院及各職司皆有鑄印,大學士無印,惟廳有關防,掌文移,統屬吏役。

    有大典禮,請用禦寶,滿侍讀兼攝其事。

    廳分南北為二,廳之北覆黃瓦者,曰蒙古堂,繙譯外藩諸部文字,並課俄羅斯學生。

    此閣以內之規制與其職掌也。

     由滿票簽處而北,為閣之後門。

    後門之東,紅牆迤邐,為大庫門二,典籍廳、滿本堂分掌其鎖鑰。

    存貯歷聖實錄、批紅副本、歷代帝王功臣畫像書籍。

    誥敕房在午門內之東廊,管理者無定員,滿、漢本堂侍讀二人充提調官。

    初,各官請封典,漢中書撰文擬進寫軸頒發。

    乾隆時,彭元瑞奏請撰定滿、漢京外文武各官誥敕文,不必隨時具草,後遂為例。

     內閣衙門,大學士總之,侍讀以下常見列揆,惟長揖,無堂屬禮。

    乾隆朝,和珅當國,勢張甚,欲令閣曹長跪白事,一如部曹,諸人執故事不從,和恚恨。

     內閣大堂,以有諭旨,故不設正座,六堂分左右六位。

    若遇大挑之年,則欽派王大臣皆面北而坐,應挑者皆南面跪。

     徐文穆十六年入閣 錢塘徐文穆公本為珂之高高伯祖,康熙戊戌,入翰林。

    以桐城張文端公英薦,督黔學,以鄂文端公爾泰薦,授黔臬。

    由是而擢楚藩,簡皖撫,內遷總憲,晉大司空,乾隆丙辰入閣,距康熙辛醜散館授職,僅十六年耳。

    自康熙至道光,翰詹諸臣素流平進,大率遠者三四十年,近亦二十餘年,始得入政事堂,蓋以漢人言,固未有若文穆之速者也。

    文穆父,即文敬公潮,仕至吏部尚書。

     大學士出為巡撫 以大學士出為總督者頗多,世稱為使相者是也。

    然無為巡撫者。

    乾、嘉間,嵇文恭公撫浙江,朱文正公撫安徽,其時皆已入相矣。

     大學士非翰林出身 滿、蒙、漢軍大學士,不必盡由翰林出身。

    國初,漢大學士亦皆特簡,嗣由吏部進本,惟翰林出身者始開列。

    亦有以資勞入閣不由翰林者,如趙國麟為康熙己醜進士,乾隆己未,授文華殿大學士。

    孫文靖公士毅為乾隆辛巳進士,壬子,授文淵閣大學士。

    費文恪公淳為乾隆癸未進士,嘉慶壬辰,授體仁閣大學士。

    章文簡公煦為乾隆壬辰進士,嘉慶壬寅,授文淵閣大學士。

    彭蘊章為道光乙未進士,鹹豐丙辰,亦授大學士。

    皆不由翰林出身。

    光緒初,左文襄公宗棠以舉人起家,官至兼圻而入贊黃閣,海內驚為異數,實則亦非破格也。

     彭蘊章為門外漢 彭詠莪相國蘊章未由館選,初被協揆命,謝恩摺雲:「登揆席而未經詞館,計本朝不過數人,由部曹而洊陟綸扉,在微臣甫逾廿載。

    」舊制,大學士蒞任,皆詣翰林院署,入登瀛門,降輿,諸後輩長揖迎之。

    先是,有某者亦未經館選而大拜,將至院署,諸太史序立門內以待。

    而某於門外降輿拱手,自稱曰門外漢,彭與之同。

     設立內閣總理 宣統辛亥冬,釐訂官制,設立內閣。

    凡各部之尚書、侍郎、左右丞參各缺,均即裁撤,改設大臣、副大臣各一員,而受轄於內閣總理大臣,與昔者內閣之組織不同。

     孔繼汾特授內閣中書 乾隆壬午,高宗東巡,釋菜於孔林,諭:「引駕官孔繼汾,朕看其人,尚可造就,著加恩以內閣中書用。

    」 汪孟鋗到內閣口號 汪厚石吏部孟鋗為乾隆丙戌進士,先以壬午獻《龍井聞見錄》,召試,賜中書,後擢典籍。

    其《初到內閣口號》雲:「陳人久歎積薪餘,乍許清班學士趨。

    獵獵西風敝裘帽,東華門外喚車驅。

    靜聽閣老馬蹄聲,侍讀諸公白事迎。

    我自田間來幾日,慎教輕易上階行。

    六科書吏立如麻,齊下三單卅點加。

    埽筆紛紛忙注本,日輪眼急下東華。

    【遇啟鑾封印日則三日本齊下。

    】【領上諭奏摺日,直中派一人候夜直交代,為守晚。

    】禦門聞道特除官,硃筆題名敬奉觀。

    別有改簽更式樣,傳宣票擬細尋端。

    【禦筆親書為硃簽,特旨改標為改簽。

    】輪班辰入退過申,來是空言兩隸人。

    莫怪此間無灑掃,禁城清絕不生塵。

    」又《典籍廳任事八首》雲:「六年歷俸八年資,又向西廳坐褥移。

    一轉成仙人共笑,邅迴不去待何時。

    」「寂寞茶房淡泊廚,喧然吏役日高初。

    各堂上任誇誰似,一飽豬羊祭庫餘。

    【典籍到任,例以豬羊祭庫。

    】」「畫行事細粗能曉,點卯人多猝未詳。

    夜直若非連兩夜,軍機須去面中堂。

    【供事皁隸、紙匠、蘇拉朔望日赴廳唱名,漢典籍無園直,夜直連兩日。

    】」「印單印簿縫鈐存,啟鑰開箱晝繼昏。

    始識相公多攝事,十纔一二本衙門。

    【中堂有兼管上處、國史館、三通館、俄羅斯館,行部院衙門,文俱用廳印,以印單為憑。

    】」「掌印幫班等樣官,平湖滿漢一廳攢。

    考勤簿子親書押,要送兼廳侍讀看。

    【滿、漢典籍各二缺,餘皆別堂來兼理者。

    滿侍讀學士、侍讀兼廳則為廳官之長。

    】」「北廳章奏南廳案,大庫文書小庫銀。

    承發散班齊了事,瓣香酹酒祭科神。

    【廳供事南北各十四人,五月十三日醵錢祀科神,雲是蕭、曹也。

    】」「寶箱例引赴乾清,肅駕年年典據徵。

    接送預行交泰殿,奉盈一念警宵興。

    【旃檀香寶,交泰殿二十五寶之一,駕出,內閣學士、典籍各一員赴乾清宮請寶,駕旋送寶亦如之。

    】」「辦事銜名不自由,背推踵接此勾留。

    莫將五日輕京兆,尚許笞人喚皁頭。

    【吏部選例中書帶辦事銜者,題管典籍,撰文則否。

    】」 端木國瑚兩得中書 處州之青田故有鶴,而山以鶴名。

    端木舍人國瑚產是邑,生而神貌肖之,其大父取《易?乾?中孚》兩「九二」之義,字之曰鶴田,及晚歲,乃自號太鶴山人,海內外知者多稱之曰太鶴先生。

    當阮文達督學兩浙時,得舍人,以誇示同朝曰:「吾得青田一鶴矣!」由是聲聞天下。

     嘉慶戊午,舍人登賢書。

    明年。

    文達佐朱文正典會試,闈中相期以得鶴為至幸,鶴竟不翔。

    後三十餘年,舍人已官於朝,文達適自滇黔覲京師,遇於郊外,與之酹酒文正墓,猶言疇昔闈後,文正以失鶴為嗛,惘惘者至數月也。

    癸巳三月,文達方陛辭,宣宗留之。

    入闈會,錄異才三數人,舍人始在選,朝士驚咤曰:「離樅老鶴,尚能高飛耶!」 道光庚寅,宣宗改蔔萬年壽陵,那彥成、禧恩得舍人所著《地理元文注》以獻。

    上問近臣:「知此人乎?」曹振鏞對曰:「此浙江名士,臣久聞其名。

    」遂詔浙江巡撫劉彬士召之。

    時舍人方倚隱囊,注《周易》,聞命,顛出坐後,左右扶之起,乃曰:「吾竟以方技名乎?」壽陵既定,將以知縣用,原薦者為奏曰:「國瑚大挑一等,不願為縣令,故改授教官。

    」上乃特授內閣中書,加六品頂帶,人以是益高之。

    癸巳成進士,仍以知縣請改歸中書。

     中書至軍機處領事 軍機直房門簾,非軍機處人員,擅揭者罪。

    內閣早班中書,每日至軍機處領事,行氐簾次,必先聲明職務,乃始揭簾而入。

    直日章京起立,彼此一揖,章京出黃綾匣,當面啟封,諭旨共若幹件,一一點交。

    旋出簿冊,俾領事中書簽名畫押畢,然後捧持而出,【中書與章京雖同鄉戚友,在軍機直房亦不得交談。

    】回內閣直房,上軍機檔。

    少遲,六科筆帖式至內閣領事,亦有簿冊,簽名畫押。

     翰詹兩衙門 國初,設文館,置榜式,【官名,一作巴克什。

    】旋改翰林院。

    自掌院以迄庶吉士,有大小教習,而不分堂屬。

    詹事向為東宮官屬,本朝不建儲,第留以備詞臣遷轉之階。

    且國子監祭酒、司業,亦由翰、詹兩衙門升轉。

     翰林院 翰林院為儲才地,大學士、尚書、侍郎出焉,督、撫、藩、臬出焉,大臣非翰林不得諡文,蓋重視之也。

    嘉、道以前,名臣多出於翰林,鹹、同中興之手定大難者,胡文忠公林翼、駱文忠公秉章、曾文正公國藩、李文忠公鴻章,皆翰林也。

    然以大位可坐緻,翰林習憊恧而安固陋,求通博宏重之選,又極罕覯。

    光緒末葉,翰林院亦廢矣。

     翰林掌院 翰林掌院,舊皆以學士兼禮部侍郎,滿、漢皆然。

    自崑山徐立齋相國元文以文華殿大學士兼掌,桐城張文和公廷玉以禮部尚書兼掌,與往例不同,凡啟奏講書等事,滿前漢後,不論所居之本官也。

    長洲韓文懿公菼以禮部尚書兼掌院時亦然。

     翰林院辦事 翰林院例於編、檢中奏派四人辦理院事,【修撰亦與其選。

    】謂之辦事翰林,遇京察,皆保列一等,此簡放道府之基礎也。

    每議派既定,掌院使人以名柬延請,使者曰:「請赴清祕堂。

    」不以公牘,尊而重之也。

    清祕堂辦事處,有高尚其志不屑外任者,則先事辭之。

     道、鹹以前,翰林傳補禦史,亦薄為小就。

    其志趣高邁者,雖掌院保送,往往考試屆期,謁假弗與。

     庶常支廩餼 各省儒學廩膳生員,歲支廩餼,翰林院庶常館月之所支,亦曰廩餼。

    雍正壬子,張文和公議奏庶吉士廩餼銀每人每月四兩五錢。

    蓋庶常未經散館,官未真除,其隸翰林院,亦猶夫肄業生也。

     翰林須留心詔敕 乾隆初,高宗諭:「古來制誥多出詞臣之手,必學問淹雅,識見明通,始稱華國之選,有裨於政事。

    今翰、詹官員甚多,於詩賦外,當留心詔敕。

    掌院學士以下,編檢以上,可各以己意擬寫上諭一道,陸續封呈朕覽。

    儻有切於吏治民生者,朕亦即頒發,見諸施行,則詞曹非徒章句之虛文,而國家亦收文章之實用矣。

    庶吉士散館後,即照此例行。

    」 洗馬得與講讀一體較俸 坊局官僚升轉,定例,洗馬之名次講讀後。

    長沙劉文恪公權之官洗馬,十六年而後遷,時稱老馬。

    嘉慶初,戴尚書聯奎擢此官,召對,垂問資俸,戴以實告,始奉與講讀諸臣一體較俸之諭。

    由是洗馬無久淹者。

     姜西溟得編修之遲 慈谿姜西溟,名宸英,年七十,以康熙丁醜一甲第三授編修。

    詞臣珥筆,殆無遲於此者。

     翰林部曹之出入 庶常改部曹,滿員或有重入翰林者,漢員則回首玉堂,居然天上矣。

    雍正朝,新淦王太守泰甡捷甲辰會試,讀書中祕,用才能轉戶曹。

    既躋正郎,復歸庶常,散館列一等,授職編修。

    其由庶常改戶部詩雲:「豈解度支籌國賦,但能清儉懍官常。

    」授編修詩雲:「三載戶曹居下考,一時翰苑忝頭班。

    」 聖祖休緻乞假詞臣 康熙癸巳,凡詞臣乞假者,部彙疏上,特旨概予休緻。

    時聖祖聞翰林不共官次幹謁滋擾者甚多,故有此嚴譴也。

    比世宗嗣位,始悉予起用。

     吳自高以布衣授翰林院待詔 桐城吳自高若山少嬰足疾,鍵戶博通。

    其鄉袞張文和公在官,以章奏繁劇,不能手自繕寫,延若山入都,悉以任之。

    世宗嘗垂問姓名。

    高宗在青宮時,因亦諗悉其才品,洎登大寶,遂蒙溫旨,謂:「吳自高為人慎密,可授翰林院待詔。

    」異數也。

    若山益感激自奮,仍為文和效筆墨之役,稍暇,即丹黃點竄,手不停批,《善卷堂四六注》,其一也。

     王白田以教授入上書房 寶應王白田年五十始通籍,上書乞教職。

    雍正癸卯,由安慶教授薦入京師,特旨直上書房,改編修,同直者大學士福敏,尚書徐元夢、朱軾,侍郎蔡世遠,皆公卿大臣也。

     科道行走上書房 上書房、南書房無以科道行走者,雍正朝,鄞縣邵學阯中丞嘗以給事中直上書房。

     程氏父子入上書房 程春海侍郎為蘭翹學士昌期晚年愛子。

    乾隆朝,學士嘗值上書房,比道光辛巳,侍郎亦以編修奉命在南書房行走。

    召見,諭之曰:「汝父蘭翹先生品學,朕昔年最敬,汝之聲名,朕亦皆知。

    宜更守素行。

    」侍郎後於壬辰十二月,復被命入上書房,課惠親王學,蓋父子相繼入上齋也。

     周系英直上書房之特簡 嘉慶戊辰,湘潭周侍郎系英以侍讀學士奉命直南書房,保薦,仁宗諭掌院曰:「朕意中止一周系英,可將其名列入薦牘。

    」未幾,上書房出缺,例由掌院擬正陪,而入侍南齋者不列,侍郎復膺特簡,且命之曰:「不但授讀作詩文,須教阿哥為人居心以忠厚為要。

    」因奏:「書房例課八韻詩,臣愚以為宜令阿哥加讀《資治通鑑》,以知今古治亂興衰之故,悉民間之疾苦。

    」上是之。

     南書房供奉 聖祖舊禦讀書處曰南書房,在乾清宮南廊下之西,最為清要之地。

    凡供奉諸員之飲食,皆給於大官,而紙筆之屬出自禦府,珍果之屬撤自禦饌者,亦日數至焉。

    既禦乾清門聽政,即召諸翰林至懋勤殿,辰巳前講經書,午後講史,或代擬諭旨,或咨詢庶政,或訪問民隱,或講求學業,或賞花釣魚,剖析經義,雖為君臣,無異師友,如張文和、蔣文肅、厲廷儀、魏廷珍等,皆出其間。

    此南書房供奉之始也。

     南書房之始設也,實在康熙丁巳。

    供奉諸人,不論官職崇卑,皆稱南書房翰林,內廷供奉,惟南書房翰林稱之,上書房行走者不得有此稱也。

     供奉諸員,亦非專以翰林充之,查初白,李復堂則以舉人入,梅文穆,高江村,何(山巳)瞻則以諸生入,方苞以白衣入。

    其優禮亦非他臣所敢望,賜賚與王公軍機大臣同。

    若上書房,雖亦在內廷,而禮不逮矣。

     方望溪以白衣入南書房 桐城方望溪侍郎苞以《南山集》事繫獄。

    在獄日,著《禮記析疑》及《喪禮或問》,金壇王編修澍間入獄視之,至則解衣(石般)礴,諮經諏史,旁若無人。

    同繫者或諷曰:「君縱忘此地為園土,身負死刑,奈旁觀姍笑何?」爰書上,同繫者皆恟懼,方閱《禮經》自若。

    或厭之,投其於地,曰:「命在須臾矣!」方曰:「朝聞道,夕死可也。

    」獄詞五上,李文貞公光地力救,聖祖遂宥之。

     康熙癸巳,方出獄,隸漢軍。

    聖祖硃諭武英殿總管曰:「戴名世案內,方苞學問,天下莫不聞,可召入南書房。

    」遂命撰湖南峒苗歸化碑文。

    越日,命作《黃鍾為萬事根本論》及賦一,每奏禦,輒嘉賞曰:「此即翰林中老輩兼旬就之,不能過也。

    」命以白衣入直南書房,尋移蒙養齋,編校樂律曆算書,乃與徐文定公元夢承修樂律。

    上命與諸皇子遊,自誠親王以下,皆呼之曰先生。

    時誠親王為監修官,性嚴,承事者多被譙呵。

    方遇事持正,王敬之,延為王子師,則南面坐,移王子坐東嚮,始就講。

     南書房翰林編書 乾清宮之東郎為端凝殿,西廊為懋勤殿,天府圖書皆庋于此。

    乾、嘉兩代,命翰林編錄為《石渠寶笈》、《天祿琳琅》、《閟殿珠林》、《西清古鑑》等書,入值者,皆南書房翰林也。

     編修供奉內廷 康熙癸醜春,聖祖禦講筵,從容謂學士曰:「朕欲得文學之臣,朝夕置左右,惟職經史講誦,給內廬以居之,不令與外事,其慎擇醇謹通達者以聞。

    」時舉編修桐城張英,召入對,上心識之。

    自是再四咨詢,對者無異辭,遂有內廷供奉之命。

    賜邸舍於瀛臺之西,及辰而入,終戌而退。

     上諭館職掌 列聖家法相承,諭旨頒自樞府,或每諭萬言,或日頒數旨。

    積累繁富,恐有遺漏,乃特立上諭館,設主事二人,筆帖式若幹人,專司恭祿滿、漢諭旨。

    每數月後彙奏一次,交起居注收藏,特簡閣臣二人,綜理其事。

     批本處 國初,鑑明季秉筆太監之弊,特簡滿翰林官一員,滿內閣侍讀一員,滿書六員在內廷行走,專司批發。

    凡本章,大學士票擬以上,經禦覽畢,即交該處,用滿宗批示,然後交付內閣學士,恭錄聖旨發鈔。

    故機宜慎密,無敢遲滯,俗謂之「紅本」。

    其行走人員,皆許挂珠用紅雨襜帽,每遇歲時,內廷賞賜,鹹預其列,以示榮寵。

     奏事人員 自明太祖立通政司,凡內外章奏,皆於司掛號始入。

    故權相多以私人主之,上言者,非壅則洩。

    雍正朝,世宗命諸臣有緊密事,改用摺奏,專設奏事人員,以通喉舌,自是,無不立達禦前,通政司惟掌文書而已。

     奏蒙古事侍衞 舊制,選六班蒙古侍衞中之熟諳蒙古語者,與奏事官同事。

    凡外藩王公呈奏事件到京,為之呈遞,滿語謂之卓親轄。

    以其語言氣習與之相近,易通曉其意指也。

     國史館職掌 國初沿明制,惟修列聖實錄附載諸臣勳績、屐歷、官階。

    康熙朝,聖祖欽定功臣傳一百六十餘人,名曰《三朝功臣傳》,藏於內府。

    雍正朝,修《八旗通志》,諸王公大臣傳始備。

    然惟載豐沛世家,其他中州士族勳業懋著者,仍缺如也。

    所取皆本家乘,秉筆詞臣,又復視其好惡,任意褒貶。

    如開國名臣何溫順公和理、費直義公英東等諸傳,寥寥數則,而蔡綏遠毓榮、蘇侍郎拜幾至萬言,皆剽竊碑版中語。

    高宗知其弊,乾隆庚辰,特命開國史館於東華門內,簡儒臣之通掌故者司之。

    將舊傳悉行刪薙,惟遵實錄、檔冊所載,詳錄其生平功罪,案而不斷,以待千古公論。

    後又重修《王公功績表傳》、《恩封王公表傳》、《蒙古回部王公表傳》等書,一如其例。

    嘉慶庚申,仁宗復命補修列聖本紀及天文、地理諸志乘,儒林、烈女等傳附之。

    其續錄者,以十年為則,陸續修之。

     提學道改用翰林 國初提學道多以郎中任之。

    康熙朝,江浙兩省始改用翰林官,以吉水李振裕視學江南,太倉王掞視學浙江。

    王時為贊善,取士公明,浙人有「窮通翁」之謠,謂所獎拔,皆寒士之宿學而能文者也。

     國初學政不差翰林 康熙庚辰七月,內閣奉上諭:「各省學道,原不差遣翰林官員。

    嗣後各省學道,宜將翰林官員一併差遣,爾等與翰林院會議具奏。

    」時長洲韓文懿公菼方掌院事,議上,略雲:「翰林官朝夕講習文章,樹立品誼,猶不足以補報萬一。

    今奉學道一併差遣之旨,此固不次之鴻恩。

    然諸臣中有志有守者,固不乏人,儻有一之未稱,不特一己之面目所關,深恐負我皇上格外擢用之意,臣愚,不敢輕議差遣。

    」 陸清獻歿後放江南學政 陸清獻公以康熙壬申十月歸道山。

    癸酉冬,會推直隸江南學使,廷臣鹹擬翰詹大僚,聖祖皆不允,特旨:「直隸著李光地去,江南著陸隴其去。

    」相國王文靖公熙奏稱陸某已身故,上曰:「何不啟奏?」對曰;「七品官在籍身故,無啟奏例。

    」上嗟歎久之,曰:「本朝如此人者,不可多得矣!」 部曹視學 同、光兩朝,部曹無得學政者。

    乾、嘉以前之以部郎視學者,不可指數,風氣變遷,未解何繇。

     學政不得監臨鄉試 嘉慶戊辰恩科,浙江學政劉鳳誥代辦鄉試監臨,闈後,人言藉藉,有「監臨打監軍,小題大作;文宗代文字,矮屋長鎗」之對語。

    密旨查詢,經巡撫阮文達公元以對語達天聽,仁宗復遣侍郎託津等三人赴浙按問。

    劉獲重譴,阮亦以徇庇奪官。

    諭旨中有雲:「鄉試士子,係由學政錄送入闈,劉鳳誥本當避嫌,何以輒將監臨之事,交伊代辦?」然以學政代監臨,必在巡撫適有要公之時,終科舉時代,末嘗改其例也。

     考官不皆甲科出身 國初掌文衡者,間用舉人出身人員,不必皆甲科也。

    康熙癸卯,兵部主事蔡騶充雲南鄉試正主考,丙午,戶部主事曹首望充廣西鄉試正主考,皆以拔貢典試。

    首望之兄鼎望,是科以刑部員外郎典試湖廣。

     廷推考官 查查浦翰林嗣瑮奉命典試粵東,有《午門宣旨恭紀》詩,詩雲:「敢謂九重親試用,尚煩諸老更廷推。

    」蓋是日命下,復令九卿公核賢否,此康熙朝之故制也。

     前科狀元充順天鄉試正考官 國朝承明例,順天鄉試正考官多以前一科一甲一名充之,康熙初年,幾若定制,如壬子則以庚戌狀元蔡啟僔主考,乙卯則以癸醜狀元韓菼主考,丁巳則以丙辰狀元彭定求主考,辛酉則以己未狀元歸允肅主考。

    一時奔走聲氣者,遂先期輻輳於其門,塲屋中多倖進者。

    及歸入闈,關節不通,且撰文以自誓,榜發,下第者譁然,冀興大獄。

    時魏敏果公象樞為大司寇,以朝端碩望,步行隨一僕,攜紅褐墊,至歸所居宅門外,行四拜禮,曰:「我為國家慶得人也。

    」復賦詩紀事,徧示朝列,外議始息。

    【朱竹垞檢討典江南試回,敏果亦朝服造門再拜,謂檢討曰:「非拜君也,慶朝使之得人也。

    」】然此後北闈試事,遂不復令新殿撰持衡矣。

     詞臣不願作考官 康熙乙酉五月,聖祖駕幸西苑時,開列試差各員,適赴行在候禦試,直廬請詞臣同奏:「臣等蒙恩點派扈從,不願作主考官,求免試。

    」得旨:「汝等所見極是。

    向來主考難得好聲名,汝等既不願出差,今年各省鄉試,俱不必開列,傳與掌院知道。

    」 直隸人不充順天鄉試考官 順天鄉試考官,凡籍隸畿輔者,例不開列。

    乾隆癸卯,翁覃谿閣學方綱以洗馬奉命充副考官,尤為異數。

    【洗馬亦例不充順天主考。

    】嗣後紀文達公昀亦曾主京兆闈。

     屢主文衡 鄉試主考,會試總裁,皆硃筆親除。

    【硃簽款式,如請簡江南主考,閣臣票擬雲;「江南正考官著某去,副考官著某去。

    」兩「去」字上各留空白三字許,備硃筆填寫。

    】乾隆末,有滿洲京卿名八十者,每科必膺簡命,時高宗耄期倦勤,取其名僅四畫,便於宸翰也。

     五典禮部試 五典禮部試者,孝感熊文端公賜履,長白德文莊公保,韓城王文端公傑,歙縣曹文正公振鏞,此外又有穆章阿。

     進士舉人充鄉試同考 雍正丁未,世宗諭將本省知縣入簾之例,概行停止。

    議將鄰省在籍候選之進士、舉人,確訪文行素優者,縣府保送督撫,親加驗看,俟鄰省調用,仍每人給路費銀三十兩。

    己酉、壬子兩科皆然。

     鄉會同考無定額 國初,鄉會試房考無定額。

    順治己亥會試,庶吉士為同考者九人,皆戊戌進士也。

    辛醜會試,庶吉士為同考者十六人,內丙戌進士五人,己亥進士十一人。

    雍正癸卯順天鄉試,庶吉士為同考者八人。

    乾隆甲子順天鄉試,庶吉士為同考者十人,皆後所無也。

    其同考人數最多者,則康熙乙未會試至三十二人,內翰林二十一人,部曹十一人。

    戊戌、辛醜二科亦三十二人。

    丁酉鄉試,同考至三十六人,內翰林三十一人,給事中二人,部曹三人。

    而最所鮮遇者,惟乾隆甲午順天鄉試十八房中,彼此官階,迥相懸絕。

    如宗丞竇光鼐,太常吳玉綸,光祿吳綬詔,理少周於理,僕少曹學閔,通參趙佑,皆九列也。

    中允童鳳三,編修管榦禎,則翰詹也。

    司業朱棻元,則國子監也。

    禦史戈源,則都察院也。

    戶部許寶善、善聰,禮部施學濂、鄭源燾,則部屬也。

    而此外又有助教吳省蘭,學正徐立綱、汪如藻,皆舉人,大理丞朱衣點,貢生。

    此四人皆例所不預開列者,是蓋採選清望,不限階資也。

     簾官 州縣官之充鄉試同考官者曰簾官,以貢院中分內簾外簾,同考官在內簾也。

    歲八月初二日,考簾官集於官廳,巡捕官延入別院,巡撫款曲數言而入,從者設筆硯,進茗碗,從容就坐,巡捕官揭題紙於楹。

    須臾午膳,午後完卷,俟同試者偕出。

     初六日,赴藩署賓興宴,宴畢,進貢院,入龍門。

    少頃,巡撫至,吏唱內簾官名,曰某某縣某而不名。

    唱畢,入內簾門,則至公堂在焉。

    堂五楹,正面設兩主試座,簷前設內監試、內收掌座,,兩旁設各同考官座。

    正副兩主試登堂,傳同考官見。

    見則三揖,無跪拜禮,其時次序未分,任意而坐。

    正主試於筩內拈一籤,吏曰第幾房,副主試於筩內拈一籤,吏曰某縣,則是縣歸其座,而坐其座者,坐其所離之座。

    唱畢,各房坐次皆定,起而對兩主試三揖,各散。

     初八日,刊題紙,四簾官監之,內監試主政,四隅封鎖嚴密,乃請主試官命題,飭匠人刊刷,聞礮聲,即開場也。

    每一礮,一府點畢也,俄而又聞之,則封門也。

     十一日,兩主試傳同考官登堂閱卷,三揖如初。

    卷分若幹束,內收掌主政,兩主試拈籤,左吏曰第幾束,右吏曰第幾房,則將兩籤並約於束中,由內監試加蓋第幾房戮,送其房官展閱。

    分派之卷,總視外收掌所進之數,而內收掌分之。

    各於堂上閱卷,寂不聞聲,見有佳者,即時呈薦,薦則由內監試加蓋某房官閱薦戳,進於主試。

    兩主試亦各於座上閱卷,其取中者,黜落者,僅在此俄頃間耳。

    而場中士子,此時方進二場,猶逢人道其得意文字,不知已落孫山外也。

    明日又然。

    始時進卷少,各分四五十本,終日而畢。

    至十三四日以後,各分一二百本,則堂上所未閱者,攜歸夜閱之。

    約十八九日,卷皆閱定,至二十日前後,則二三場卷各按頭場紅號分派,各房官第取已薦者品評之,餘則點注而已。

    果二三場有佳者補薦頭場,然亦僅矣。

     向例,鄉試簾官以甲乙科第中人選充,然老州縣強有力者,皆不樂就,有持京信求免者,有預為關說,藉口地方重要不能檄調者。

    蓋州縣入闈,必須暫行離任,而後庖代之員,誅求無厭,既索包費,又事事掣肘,所用家人幕友,恆思於此數月間多方婪索,舊令尹之政,有必敗於新令尹之手中者。

     故事,外州縣官入闈,必攜幕友同入,請其閱卷。

    幕友須飾為家丁,蓋簾官人,僅許挈二僕人、一庖人也。

     當初八日入闈時,主考坐顯轎,簾官坐四人轎,轎前加以監臨封條二紙,如十字架之式,又封之。

    入闈後封門,監臨端坐於至公堂,先點內簾十二人,十二日,方開始閱卷,每閱卷,必須先薦雙數,或二本,或四本,作一次薦,蓋以備分呈兩主試也。

     房官初入闈,例用手版,以謁兩主司、內監試。

    手版以藍字寫之,不錄官銜,其自稱曰房官,不稱卑職,然見主試,亦稱以大人,與監臨例不相見,無所謂堂屬也。

    每晨傳點,鐺鐺聲盈耳,則進菜盤。

    菜盤上有黃紙條,標以第幾房字樣。

    公膳日雙鷄,為外供給易之以鶩。

    每索竹紙一刀作評語用者,則以半刀進,索洋燭一封,則以燭三支進,其他類此。

    闈中有藥肆,如有病,可任意開藥方取藥,雖有官醫,而醫皆傖楚,不能活人也,故又謂之曰房中藥。

    在闈時,如忽聞大礮開門,則有廷寄到也,有電旨上諭至也。

    迨九月初,則房官卷已薦畢,放榜日,黎明起,衣冠至大堂,蓋監臨入謁主試,房官例須站班。

    主試偕監臨升堂,在事百執司文武官俱集,監臨亦自外入。

    自第六名拆彌封,以至榜末,每拆一卷,先送本房官,房官照舉子卷面姓名,以藍筆書兩長條,交監試主試閱過,始發省事吏,省事吏交寫榜吏書之。

    自朝至夕畢,別自第五名倒寫至解元,每寫一名,易滿堂燈燭一次。

    至是時而人聲嘈雜,如鼎沸,如火警,如亂兵之入城,如夕鴉之歸林,踉蹌擾亂,不可嚮邇,監臨與主試皆出貢院矣。

     部院值日 部院值日,八日一周,鹹有定序。

    從省文呼之,曰吏翰,吏部、翰林院也。

    曰戶通詹,戶部、通政司、詹事府也。

    曰禮宗欽,禮部、宗人府、欽天監也。

    曰兵常僕,兵部、太常寺、太僕寺也。

    曰刑都大,刑部、都察院、大理寺也。

    曰工鴻,工部、鴻臆寺也。

    曰理鑾光,理藩院、鑾儀衞、光祿寺也。

    曰內國,內務府、國子監也。

    其後增設外務部、郵傳部、民政部、農工商部,定序改矣。

     各部京察 各部京察,率由尚書或筦部大學士主政,侍郎參與末議而已,非尚書、筦部意所屬,侍郎不能爭也。

    先內定,然後堂議。

    堂議之日,七堂或六堂皆南面坐,郎中以下皆堂外立,部胥持吏冊,一一呼名入,一見即退出,謂之過堂。

    過堂既畢,尚書或筦部執筆,故躊躕良久,顧諸堂曰:「一等與某某,何如?」皆贊曰:「善。

    」則標名畫諾,付部胥繕奏,相揖而散。

     六部 六部官仍明之舊,添滿缺而用漢名,司官初名理事官,後改郎中、員外郎,惟宗人府未改。

    六部實缺官有尚書、侍郎、郎中,員外郎、主事、司務,此滿、漢所同者也。

    至堂主事、七八九品筆帖式,惟宗室、滿、蒙、漢八旗有之,此皆額設之員也。

     每部分若幹司,司有掌印,有主稿,有幫掌印,有幫主稿,又或有掌印上行走,幫掌印上行走,主稿上行走,幫主稿上行走,然任事者,掌印、主稿而已。

    吏、刑部有漢掌印,餘皆滿員,且不限郎中、員外郎、主事,惟堂官所任。

    主稿亦然,不限定司缺,亦有此司候補人員掌他司印鑰者,全以堂官意恉為之。

    此下有管股司員,有當月司員,則初到部者為之。

     部有檔房,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