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德類
關燈
小
中
大
殿東西廡中。
世宗追斥揆敘 左都禦史揆敘,本諡文端,雍正朝追削,並諭令於墓碑上改鐫「不忠不孝柔奸陰險揆敘之墓」。
高宗初政 高宗即位,承世宗嚴肅之後,以寬大為政,罷開墾、停捐納、重農桑、汰僧尼之詔累下,萬民歡悅,吳中謠有「乾隆寶,增壽考;乾隆錢,萬萬年」之語。
高宗不忘本 王大臣當從龍入關時,無不彎強善射,滿語純熟,居久之,多驕逸自安。
高宗知其弊,凡射不中法者立加斥責,或命為賤役以辱之,鄉、會試,必先試弓馬合格,然後許入場,故勳舊子弟,熟習弓馬。
金川、臺匪之役,如明亮、奎林皆以椒房世臣用命疆場,上嘗曰:「周以稼穡開基,國朝以弧矢定天下,何可一日廢武。
」 高宗嚴辦偽稿案 乾隆壬申,有偽作孫文定公嘉淦奏稿者,稿幾累萬言,指斥乘輿,遍詆大學士鄂爾泰、張廷玉、徐本,尚書訥親等,傳播遐邇。
事聞,上震怒,飭各省窮治,久不得主名,復命尹繼善來京,隨同在京各大臣審辦,始訊出盧魯生、劉時達等會商捏造實情。
奉上諭:「各省傳鈔偽稿一案,朕屢經降旨宣示中外,此等奸徒傳播流言,其誣謗朕躬者有無虛實,人所共見共知,不足置辯,而譸張為幻,關係風俗人心者甚大,不可不力為整飭。
乃各省督撫僅視為尋常案件,惟任屬員取供詳解,過堂一審,即為歸案了事,以緻輾轉蔓延,久迷正線,各省就案完結情形,大略不過如此。
而在江西為尤甚,即如施廷翰案之張三、施弈度,江西承審各官草率錯謬,及到江南亦不能審出實情,幾認為捏造正犯,經朕命軍機大臣等審明昭雪。
而千總盧魯生在江西兩次到案,俱被狡飾脫漏,又經軍機大臣從解京之書辦段樹武、彭楚白等供詞互異之處,細加窮詰,始將千總盧魯生、守備劉時達傳稿情節逐層究出。
比盧魯生、劉時達先後到京,朕督令諸臣虛心研鞫,反覆推求,始則借端支飾,繼則混指同寅,既不能推卸傳稿實情,又不能供出得稿來歷,詰問再四,即各委之伊子,忍心害理,莫此為甚。
迨情竭詞窮,始得其會商捏造種種奸偽情節,并將偽稿條款,逐一默寫;及其造謀起意,於破案後,商同借線揜飾情由,一一吐露,矢口不移。
當此光天化日之下,乃有此等魑魅魍魎,潛形逞偽,實出情理之外。
今不待重刑,供情俱已確鑿,殆由奸徒罪大惡極,傳鈔貽累多人,好還之道,自無所逃耳。
盧魯生、劉時達,著議政王大臣大學士九卿科道會同軍機大臣再行詳悉研鞫,定擬具奏。
至督撫為封疆大吏,不特此等大逆之犯,即尋常案件,孰非民生休戚攸關!而養驕飾偽,妄自託為敵體,可乎?此案若查辦之始,即行竭力根究,自可早得正犯,乃粗率苟且,江西舛謬於前,江南迷誤於後,均無所辭咎。
江西近在同城,羣衞弁騰口囂囂,毫無顧忌,串供借線,幾於漏網吞舟,厥罪較重於南省。
解任巡撫鄂昌、按察使丁廷讓、知府戚振鷺,俱著革職拏問,交刑部治罪;總督尹繼善及派往江西同問之周承勃、高麟勳,俱著交部嚴加議處;錢度、朱奎揚等,尚與專委承辦者有間,俱著交部議處;至衞弁乃總漕專責,瑚寶亦不能辭責,亦著交部嚴察議奏。
當日查辦之始,未知根源所在,須披葉尋枝,勢不得謂法不及眾畏難中止,以緻顢頇之事,朕猶恐拖累者眾,屢經密諭各省督撫,分別發落,以省拖延,即武弁大員曾經私看者,亦悉置不問。
然在伊等食毛履土,見此大逆不道之詞,當為痛心疾首,譬聞人詈其父祖,轉樂為稱述,非逆子而何!然使非有首先捏造之人,則伊等亦無從傳閱,是傳閱者本有應得之罪,不可謂彼所愚弄,而朕則憫其無知,譬子雖不孝,父不忍不慈。
今首犯既得,不妨曲宥,除在京人犯已予省釋外,著傳諭各省督撫,通行出示曉諭,無論已未發覺,概行從寬免究釋放。
凡屬此案例應擬罪人眾,蒙朕格外寬宥,務宜痛自改悔,動尊君親上之天良,戒造言喜事之惡習,安靜守分,庶不緻良苗化為稂莠,永受朕保全愛養之恩。
夫讒說殄行,為聖世所不容,奸頑不除,則風俗人心何由而正?而吏治狃於因循,尤關治道,朕宵旰憂勤,與諸臣共相敦勉者,豈肯稍存姑息,緻啟廢弛之漸。
將此一併宣諭中外知之,欽此。
」先是,禦史書成不知大義所在,恐株連者多,奏請罷查辦。
上以書成身為言官,不能備悉原委,遠方傳說更難保其必無浮議,褫其職。
高宗雪睿親王冤 大兵入關,睿親王方攝政,薨後,議罪革爵。
饒餘郡王阿巴泰父子略定河北,征討吳三桂,累功封安親王,以後嗣依附廉親王允禩,世宗特斥其封。
高宗夙知二王功高,於乾隆戊戌,特復睿王封爵,令其五世孫淳穎襲封,並命配享太廟;安王嗣封輔國公,以承其祀。
高宗書無逸以自警 高宗於勤政殿扆間禦書《無逸》一篇以自警,凡別館離宮聽政處,皆顏「勤政」二字,燕居遊覽,無不以蒞政為務。
後暮年少寢,乃默誦「無逸七嗚呼」以靜心。
高宗崇獎風雅 高宗幾餘覽古,篤嗜過於儒素。
乾隆間,詔建七閣,用天一閣之式,內廷齋額,采知不足之名,範、鮑兩家均榮荷賜書,疊邀天藻也。
高宗邃於音律 高宗邃於音律,凡樂工進禦鈞天法曲,時換新聲,每盼晴,則令奏月殿雲開之曲。
高宗斥世臣詩稿 高宗駐蹕盛京,祗謁陵寢,以祭器潦草錯誤,革盛京禮部侍郎世臣職。
又以世臣詩藁有「霜侵鬢朽歎途窮」之句,諭謂:「卿貳崇階,有何窮途之歎!彼自擬蘇軾之謫黃州,以彼其才其學,與軾執鞭,將唾而箠之。
」世臣詩又有雲「秋色招人懶上朝」,諭謂:「寅清重秩,自應夙夜靖共,乃以疏懶鳴高,何以為庶寮表率。
」詩又雲:「半輪明月西沈夜,應照長安爾我家。
」諭以「盛京為豐沛舊鄉,世臣不應忘卻」。
嚴旨斥責,即令滿員官盛京者各書一通,懸之公署。
高宗愛民 高宗憂勤稼穡,每歲分命大吏報告水旱,地方偶有偏災,即特旨開倉廩蠲租稅,六十年如一日。
甘肅大吏以冒賑緻罪,後甘省復災,近臣有以前事言者,上曰:「朕寧使官冒賑,不使民枵腹也。
」後諸詞臣有以禦製詩錄為簡冊進者,朱珪祗錄上紀詠水旱豐歉之作,名《孚惠全書》以進,上大喜,賜以詩扇,告近臣曰:「儒者之為,固不同於眾也。
」 高宗臨政之年 高宗內禪,聖壽八十有六,禦製詩《五過堯村城》一首,注雲:「昨歲讀蘇東坡書傳堯咨嶽事,時年八十六,計予歸政年正與堯相同,實為厚幸。
」 高宗內禪 乾隆乙卯九月,高宗禦勤政殿,召皇子、皇孫暨王公大臣入,宣示恩命,立皇十五子嘉親王為皇太子,以明年丙辰為嘉慶元年,所有冊立典禮一切虛文不必舉行,至明年歸政嗣皇帝儀文,著軍機大臣會同各衙門條議以聞。
又諭:「朕歸政後,應用喜字第一號玉寶,鐫刻『太上皇帝之寶』玉冊,即將禦製『十全老人之寶』說鐫刻,作為太上皇帝寶冊。
」旋軍機大臣奏,丙辰舉行傳位大典,應行遵辦事宜議定呈覽:一、丙辰年歸政,嗣皇帝登極頒發詔書,鈐用太上皇帝之寶,次用皇帝之寶;一、太上皇帝諭旨,稱為敕旨;一、太上皇帝仍稱朕字;一、丙辰年太上皇帝及嗣皇帝起居注,交該衙門敬謹分纂;一、題奏行文,遇天祖等字高四格,太上皇帝高三格,嗣皇帝高二格擡寫;一、恭逢太上皇帝慶節稱萬萬壽,嗣皇帝慶節稱萬壽;一、恭逢太上皇帝萬萬壽慶節及元旦冬至賀表,嗣皇帝萬壽慶節及元旦冬至賀表,均由內閣撰擬表式;一、丙辰年恭進列祖列宗實錄,交內閣照例按期嗣皇帝前恭進;一、凡大祀由各衙門具題,嗣皇帝親臨行禮;一、經筵耕籍大典及大閱傳臚各典,屆期由各衙門奏請嗣皇帝舉行;一、太上皇帝、嗣皇帝慶節令辰及掖輦巡幸地方,內外大臣慶賀請安摺,俱繕備二分呈進;一、外廷筵宴,由各衙門照例奏請嗣皇帝奉太上皇帝親臨宴坐,嗣皇帝侍坐,一切儀注,臨時具奏;一、禦門聽政,嗣皇帝拆本示期遵辦;一、鄉會試朝考散館及一切考試題目,由該衙門照例奏請嗣皇帝命題;一、嗣皇帝禦極後,應請太上皇帝敕旨冊立皇後;一、丙辰元旦奉先殿堂子行禮,在未傳位以前,皇太子隨皇上行禮;一、陛見文武大臣及道府以上,具摺恭請太上皇帝、嗣皇帝恩訓;一、丙辰新正遞丹書克,仍奏太上皇帝詞句,且有賀六十年國慶之事,仍應於太上皇帝前恭遞。
仁宗信任李忠毅 嘉慶初,李忠毅公長庚勦除洋匪,屢敗蔡牽於浙洋,以閩師掣肘,牽尚遊弋海上。
上聞,逮治督臣,而代者入閩中,乃文武各官疏參忠毅逗留捏報斬獲,諭密詢浙撫清安泰。
賴清力陳忠毅勦賊之勇,海戰情形之難,仁宗委任忠毅由是益篤。
當時賊中謠有「不怕千萬兵,隻怕李長庚」之語,亦達天聽。
仙鶴齡因賀表獲咎於仁宗 嘉慶丁卯,以誕育皇長孫,中外大臣皆具摺陳賀,疊奉嚴諭斥責。
提督仙鶴齡摺中至有「誕降重熙,承華少海。
玉質龍姿,前星拱極。
本支百世,派衍東宮」諸語,上益震怒,將仙鶴齡及擬稿之營書郭裕昆,改擬之幕友石先幾先後降旨褫職,治罪有差。
仁宗斥姚祖同刻薄 嘉慶丁醜,萬壽恩詔,普免天下積欠錢糧,各省懽騰,爭造冊送戶部。
安徽民欠三百萬,而鳳陽一府尤多,巡撫康紹鏞閱冊已定,未及奏,遷去。
繼之者為姚祖同,疑民欠不實,行令諸道府大為覈減,屬吏震其威
世宗追斥揆敘 左都禦史揆敘,本諡文端,雍正朝追削,並諭令於墓碑上改鐫「不忠不孝柔奸陰險揆敘之墓」。
高宗初政 高宗即位,承世宗嚴肅之後,以寬大為政,罷開墾、停捐納、重農桑、汰僧尼之詔累下,萬民歡悅,吳中謠有「乾隆寶,增壽考;乾隆錢,萬萬年」之語。
高宗不忘本 王大臣當從龍入關時,無不彎強善射,滿語純熟,居久之,多驕逸自安。
高宗知其弊,凡射不中法者立加斥責,或命為賤役以辱之,鄉、會試,必先試弓馬合格,然後許入場,故勳舊子弟,熟習弓馬。
金川、臺匪之役,如明亮、奎林皆以椒房世臣用命疆場,上嘗曰:「周以稼穡開基,國朝以弧矢定天下,何可一日廢武。
」 高宗嚴辦偽稿案 乾隆壬申,有偽作孫文定公嘉淦奏稿者,稿幾累萬言,指斥乘輿,遍詆大學士鄂爾泰、張廷玉、徐本,尚書訥親等,傳播遐邇。
事聞,上震怒,飭各省窮治,久不得主名,復命尹繼善來京,隨同在京各大臣審辦,始訊出盧魯生、劉時達等會商捏造實情。
奉上諭:「各省傳鈔偽稿一案,朕屢經降旨宣示中外,此等奸徒傳播流言,其誣謗朕躬者有無虛實,人所共見共知,不足置辯,而譸張為幻,關係風俗人心者甚大,不可不力為整飭。
乃各省督撫僅視為尋常案件,惟任屬員取供詳解,過堂一審,即為歸案了事,以緻輾轉蔓延,久迷正線,各省就案完結情形,大略不過如此。
而在江西為尤甚,即如施廷翰案之張三、施弈度,江西承審各官草率錯謬,及到江南亦不能審出實情,幾認為捏造正犯,經朕命軍機大臣等審明昭雪。
而千總盧魯生在江西兩次到案,俱被狡飾脫漏,又經軍機大臣從解京之書辦段樹武、彭楚白等供詞互異之處,細加窮詰,始將千總盧魯生、守備劉時達傳稿情節逐層究出。
比盧魯生、劉時達先後到京,朕督令諸臣虛心研鞫,反覆推求,始則借端支飾,繼則混指同寅,既不能推卸傳稿實情,又不能供出得稿來歷,詰問再四,即各委之伊子,忍心害理,莫此為甚。
迨情竭詞窮,始得其會商捏造種種奸偽情節,并將偽稿條款,逐一默寫;及其造謀起意,於破案後,商同借線揜飾情由,一一吐露,矢口不移。
當此光天化日之下,乃有此等魑魅魍魎,潛形逞偽,實出情理之外。
今不待重刑,供情俱已確鑿,殆由奸徒罪大惡極,傳鈔貽累多人,好還之道,自無所逃耳。
盧魯生、劉時達,著議政王大臣大學士九卿科道會同軍機大臣再行詳悉研鞫,定擬具奏。
至督撫為封疆大吏,不特此等大逆之犯,即尋常案件,孰非民生休戚攸關!而養驕飾偽,妄自託為敵體,可乎?此案若查辦之始,即行竭力根究,自可早得正犯,乃粗率苟且,江西舛謬於前,江南迷誤於後,均無所辭咎。
江西近在同城,羣衞弁騰口囂囂,毫無顧忌,串供借線,幾於漏網吞舟,厥罪較重於南省。
解任巡撫鄂昌、按察使丁廷讓、知府戚振鷺,俱著革職拏問,交刑部治罪;總督尹繼善及派往江西同問之周承勃、高麟勳,俱著交部嚴加議處;錢度、朱奎揚等,尚與專委承辦者有間,俱著交部議處;至衞弁乃總漕專責,瑚寶亦不能辭責,亦著交部嚴察議奏。
當日查辦之始,未知根源所在,須披葉尋枝,勢不得謂法不及眾畏難中止,以緻顢頇之事,朕猶恐拖累者眾,屢經密諭各省督撫,分別發落,以省拖延,即武弁大員曾經私看者,亦悉置不問。
然在伊等食毛履土,見此大逆不道之詞,當為痛心疾首,譬聞人詈其父祖,轉樂為稱述,非逆子而何!然使非有首先捏造之人,則伊等亦無從傳閱,是傳閱者本有應得之罪,不可謂彼所愚弄,而朕則憫其無知,譬子雖不孝,父不忍不慈。
今首犯既得,不妨曲宥,除在京人犯已予省釋外,著傳諭各省督撫,通行出示曉諭,無論已未發覺,概行從寬免究釋放。
凡屬此案例應擬罪人眾,蒙朕格外寬宥,務宜痛自改悔,動尊君親上之天良,戒造言喜事之惡習,安靜守分,庶不緻良苗化為稂莠,永受朕保全愛養之恩。
夫讒說殄行,為聖世所不容,奸頑不除,則風俗人心何由而正?而吏治狃於因循,尤關治道,朕宵旰憂勤,與諸臣共相敦勉者,豈肯稍存姑息,緻啟廢弛之漸。
將此一併宣諭中外知之,欽此。
」先是,禦史書成不知大義所在,恐株連者多,奏請罷查辦。
上以書成身為言官,不能備悉原委,遠方傳說更難保其必無浮議,褫其職。
高宗雪睿親王冤 大兵入關,睿親王方攝政,薨後,議罪革爵。
饒餘郡王阿巴泰父子略定河北,征討吳三桂,累功封安親王,以後嗣依附廉親王允禩,世宗特斥其封。
高宗夙知二王功高,於乾隆戊戌,特復睿王封爵,令其五世孫淳穎襲封,並命配享太廟;安王嗣封輔國公,以承其祀。
高宗書無逸以自警 高宗於勤政殿扆間禦書《無逸》一篇以自警,凡別館離宮聽政處,皆顏「勤政」二字,燕居遊覽,無不以蒞政為務。
後暮年少寢,乃默誦「無逸七嗚呼」以靜心。
高宗崇獎風雅 高宗幾餘覽古,篤嗜過於儒素。
乾隆間,詔建七閣,用天一閣之式,內廷齋額,采知不足之名,範、鮑兩家均榮荷賜書,疊邀天藻也。
高宗邃於音律 高宗邃於音律,凡樂工進禦鈞天法曲,時換新聲,每盼晴,則令奏月殿雲開之曲。
高宗斥世臣詩稿 高宗駐蹕盛京,祗謁陵寢,以祭器潦草錯誤,革盛京禮部侍郎世臣職。
又以世臣詩藁有「霜侵鬢朽歎途窮」之句,諭謂:「卿貳崇階,有何窮途之歎!彼自擬蘇軾之謫黃州,以彼其才其學,與軾執鞭,將唾而箠之。
」世臣詩又有雲「秋色招人懶上朝」,諭謂:「寅清重秩,自應夙夜靖共,乃以疏懶鳴高,何以為庶寮表率。
」詩又雲:「半輪明月西沈夜,應照長安爾我家。
」諭以「盛京為豐沛舊鄉,世臣不應忘卻」。
嚴旨斥責,即令滿員官盛京者各書一通,懸之公署。
高宗愛民 高宗憂勤稼穡,每歲分命大吏報告水旱,地方偶有偏災,即特旨開倉廩蠲租稅,六十年如一日。
甘肅大吏以冒賑緻罪,後甘省復災,近臣有以前事言者,上曰:「朕寧使官冒賑,不使民枵腹也。
」後諸詞臣有以禦製詩錄為簡冊進者,朱珪祗錄上紀詠水旱豐歉之作,名《孚惠全書》以進,上大喜,賜以詩扇,告近臣曰:「儒者之為,固不同於眾也。
」 高宗臨政之年 高宗內禪,聖壽八十有六,禦製詩《五過堯村城》一首,注雲:「昨歲讀蘇東坡書傳堯咨嶽事,時年八十六,計予歸政年正與堯相同,實為厚幸。
」 高宗內禪 乾隆乙卯九月,高宗禦勤政殿,召皇子、皇孫暨王公大臣入,宣示恩命,立皇十五子嘉親王為皇太子,以明年丙辰為嘉慶元年,所有冊立典禮一切虛文不必舉行,至明年歸政嗣皇帝儀文,著軍機大臣會同各衙門條議以聞。
又諭:「朕歸政後,應用喜字第一號玉寶,鐫刻『太上皇帝之寶』玉冊,即將禦製『十全老人之寶』說鐫刻,作為太上皇帝寶冊。
」旋軍機大臣奏,丙辰舉行傳位大典,應行遵辦事宜議定呈覽:一、丙辰年歸政,嗣皇帝登極頒發詔書,鈐用太上皇帝之寶,次用皇帝之寶;一、太上皇帝諭旨,稱為敕旨;一、太上皇帝仍稱朕字;一、丙辰年太上皇帝及嗣皇帝起居注,交該衙門敬謹分纂;一、題奏行文,遇天祖等字高四格,太上皇帝高三格,嗣皇帝高二格擡寫;一、恭逢太上皇帝慶節稱萬萬壽,嗣皇帝慶節稱萬壽;一、恭逢太上皇帝萬萬壽慶節及元旦冬至賀表,嗣皇帝萬壽慶節及元旦冬至賀表,均由內閣撰擬表式;一、丙辰年恭進列祖列宗實錄,交內閣照例按期嗣皇帝前恭進;一、凡大祀由各衙門具題,嗣皇帝親臨行禮;一、經筵耕籍大典及大閱傳臚各典,屆期由各衙門奏請嗣皇帝舉行;一、太上皇帝、嗣皇帝慶節令辰及掖輦巡幸地方,內外大臣慶賀請安摺,俱繕備二分呈進;一、外廷筵宴,由各衙門照例奏請嗣皇帝奉太上皇帝親臨宴坐,嗣皇帝侍坐,一切儀注,臨時具奏;一、禦門聽政,嗣皇帝拆本示期遵辦;一、鄉會試朝考散館及一切考試題目,由該衙門照例奏請嗣皇帝命題;一、嗣皇帝禦極後,應請太上皇帝敕旨冊立皇後;一、丙辰元旦奉先殿堂子行禮,在未傳位以前,皇太子隨皇上行禮;一、陛見文武大臣及道府以上,具摺恭請太上皇帝、嗣皇帝恩訓;一、丙辰新正遞丹書克,仍奏太上皇帝詞句,且有賀六十年國慶之事,仍應於太上皇帝前恭遞。
仁宗信任李忠毅 嘉慶初,李忠毅公長庚勦除洋匪,屢敗蔡牽於浙洋,以閩師掣肘,牽尚遊弋海上。
上聞,逮治督臣,而代者入閩中,乃文武各官疏參忠毅逗留捏報斬獲,諭密詢浙撫清安泰。
賴清力陳忠毅勦賊之勇,海戰情形之難,仁宗委任忠毅由是益篤。
當時賊中謠有「不怕千萬兵,隻怕李長庚」之語,亦達天聽。
仙鶴齡因賀表獲咎於仁宗 嘉慶丁卯,以誕育皇長孫,中外大臣皆具摺陳賀,疊奉嚴諭斥責。
提督仙鶴齡摺中至有「誕降重熙,承華少海。
玉質龍姿,前星拱極。
本支百世,派衍東宮」諸語,上益震怒,將仙鶴齡及擬稿之營書郭裕昆,改擬之幕友石先幾先後降旨褫職,治罪有差。
仁宗斥姚祖同刻薄 嘉慶丁醜,萬壽恩詔,普免天下積欠錢糧,各省懽騰,爭造冊送戶部。
安徽民欠三百萬,而鳳陽一府尤多,巡撫康紹鏞閱冊已定,未及奏,遷去。
繼之者為姚祖同,疑民欠不實,行令諸道府大為覈減,屬吏震其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