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類

關燈
蟪蛄為蟬之屬,體長七分許,色青紫,翅有黑白紋,甚美麗,而不透明。

    夏末自早至暮,鳴聲不息。

    蟪,亦作惠。

     蟋蟀 蟋蟀,亦名促織,長六七分,全體黑色。

    雄者前翅左下右上相重疊,連接處有剛強之聲器,末端有尾毛二,較雌者為長。

    雌者翅短,尾毛之間並有產卵管一。

    秋夜鳴聲甚厲。

    雄者性喜鬬,飼之者以盆盛之。

     油葫蘆 油葫蘆,形較蟋蟀為大,全身黑褐色,後翅長闊逾前翅,頭大,末端有尾毛二。

    晝鳴,聲甚高。

    常食大小豆,為害蟲。

     金鐘兒 金鐘兒,似促織,身黑而長,前銳後豐,尾歧為二,以翼鳴作磴稜之聲,如小鐘然,俗稱為馬鈴子。

    又一種身作綠色,尾尖,略如梭形,鳴聲頗促,俗亦名金鐘兒。

     昌平州有明十三陵,其地產金蟬,俗呼金鐘兒,狀似促織,京師人家多畜之,悅其聲也。

     螽斯 螽斯,一名蜤螽,亦名蜙蝑。

    雄者長寸許,綠褐色,前翅右下左上相重疊,接合處成堅硬之發聲器,故能作聲。

    雌者長一寸五分許,色濃綠,微雜褐色,翅短於雄,尾端有產卵器突出。

    蝕害農產物,惟不如蝗類之甚。

     紡織娘 紡織娘,螽斯類,北人稱之為聒聒兒,體綠色,并翅長一寸六七分,觸角甚長,黃褐色,有黑點。

    雄者前翅甚闊,發聲器闊大發達。

    棲息草間,翅脈極密,頗類葉脈。

    夜鳴如紡紗聲,故名。

     劄兒 劄兒,全體綠色,長寸許,觸角頗長,前胸背綠色帶褐,翅稍短於體,上有凹紋如曲尺,發聲器在右翅,薄膜透明,略似小鏡,以左翅摩擦作聲,尾端有尾毛四。

    棲息草間,秋日兒童多飼養之。

    朱駿聲謂即草螽,今蘇俗稱劄兒,亦稱叫哥哥。

    三種形體大小及翅之長短皆不同,不能併合為一。

    此蟲未見於動物學諸書,視其全體之構造,當定為螽斯科也。

     叫哥哥亦作叫嘓嘓,《周禮》嘓氏及《月令》「螻嘓鳴」注,皆以嘓為蛙。

    塞外所產榛蟈,則為絡緯、蟋蟀之類,善以翼鳴,土人呼為叫嘓嘓。

     秦淮妓院蓄劄兒 乾隆末葉,有貨劄兒於江寧之市者,鏤葫蘆為籠,蓋以玻璃而貯之,蓋來自糧艘,天津、德州間物也。

    飼以白粲,或蔥蔬嫩甲。

    性畏冷,納諸懷,裹以吳綿。

    自秋至春,飼以硃砂,則通體赤而有光。

    秦淮妓院多蓄之,入夜,輒護以錦衾,香殘燭炧時,細響沉沉,與嬌喘間作,誦唐人「今夜偏知春氣暖,蟲聲新透綠牕紗」句,聞之者不禁神往矣。

     螳螂 螳螂,益蟲也,亦作螳蜋,體頗長,腹部肥大,頭為三角形,複眼高突,前胸延長如頸,前肢變形為鎌,有棘刺,便於捕獲他蟲,有益於農事。

    秋季產卵,簇聚成房,包以麥麩狀之物,堅著枝莖,謂之螵蛸。

     蜻蜓 蜻蜓,分頭胸腹三部,頭部甚大,複眼尤巨,口器強壯,便於咀嚼,翅薄如紗。

    止時為水平形,腹部細長。

    尾有歧,善捕食蝶蛾蚊蠅等害蟲,故於農家有益。

    胸部甚肥。

    飛翔能遠,不甚停息。

    黃昏之際,常高飛以捕蠅類。

    產卵時,以尾蘸水,使附著水草之莖。

     蜻蛉 蜻蛉之性質形態,絕類蜻蜓,惟前翅之前緣較短。

    飛翔止息,常在一處,不能及遠。

    舊說皆與蜻蜓混合為一,今動物學家別之為二科。

     草蜻蛉 草蜻蛉為益蟲之一,體纖細,長三分許,開翅寸許,色淡綠,複眼有金屬光澤。

    產卵於葉,卵有長柄,多數簇聚,如開小花,動物學家謂之優曇花。

    幼蟲色黑,類蝨,梭形,長二分餘,有硬毛,常於葉上作白色圓形之繭,蛹化其中。

    成蟲、幼蟲皆好食蚜,故有益於農產物。

     馬大頭 馬大頭,在蜻蛉屬中為最大,體色綠,常於早暮搜食蚊蛾。

    產卵時,飛近水面,棲於蘆葦,以尾端插入水中。

     蛟蜻蛉 蛟蜻蛉,稍似蜻蛉,頭細,翅尤薄,全體黑色,觸角短小,複眼甚大,翅上時有白粉,常在夜間飛行。

    幼蟲名沙挼子,色黑,形如蝨,長四分許,大腮之內側有細齒,常於沙內造漏鬥形之孔,俟他蟲陷落,以銳齒鉗之,吸其體液,兼能食蟻。

     蜉蝣 蜉蝣,長六七分,頭似蜻蛉而小,有四翅,後翅甚小,體細而狹,尾毛有三,細長如絲。

    夏秋之交,多近水而飛,往往數小時即死,故有朝生暮死之說。

    惟其幼蟲棲息水中,捕食微細蟲類,經二三年乃羽化為成蟲。

     螢 螢為益蟲,長三分許。

    雄者體黃頭黑,有複眼,翅鞘柔軟,點線密布。

    雌者無翅,形如蛆。

    尾端皆有發光器,呼吸時,空氣傳入,生養化作用,發光頗美麗。

    夏間就水草產卵,亦發微光。

    十餘日為成蟲。

    成蟲與幼蟲皆食種種害蟲,於農事有益。

     塞螢尾部亦發光,其極大之光可燭三尺許。

     螢火城 乾隆癸巳夏六月,嘉定南翔鎮西郊,一夕,忽螢火團聚,至數十萬,周圍三四裡望如火城,其光燭天,觀者如市,五日後始滅。

     蟻 蟻,本作螘,體分頭胸腹三部。

    赤蟻長不及一分,色黃赤。

    大黑蟻長四五分,山蟻長四分,皆黑色,有光澤。

    聚羣而居,分女王蟻、雄蟻、職蟻三種。

    女王蟻、雄蟻主生殖。

    職蟻為不完全之雌體,一主營巢取食,謂之工蟻;一主戰鬬,謂之兵蟻。

    其組識尤勝於蜂。

    女王多數同居,亦不似蜂王之嫉妬專制。

    雌雄至交尾期生翅,職蟻無翅,多在地下營巢。

     農人終歲勤動,必有收穫之糧,以資事蓄,物亦如之,故名曰儲藏物。

    每夏日,蟻必廣為蓄聚,移置窩中,故名為儲藏。

    有二種,一在外覓食,既覓得,別有一種選而藏之。

    其藏之之法,如植物種子發生,蟻能噓氣,使不能達其生意,且又能使植物生出細芽。

    因芽性發甜,蟻喜甜芽,可嚌其甜汁也。

    尤奇者,植物如自生芽,蟻以法噓之,亦不能阻,乃俟其初長時,嚙其芽枝,則芽不復作。

    或有任其芽之稍長,嚙折,曝之日中,復收藏以備食者。

     蟻結窠 蟻垤恆在地,居高者不多覯。

    閩中自秋徂冬,羣蟻必就高處結窠,檐牙屋角,所在皆有,泥顆累成,幾如海燕之巢,而其大恆過之,惟不若燕巢之修整。

    迫視之,細孔萬千,為羣蟻出入門戶。

    偶破,其中玲瓏屈曲,正不異萬戶千門、層樓疊閣也。

    間有於松柏梢頭結窠者,尤可異,式如雞心下垂,大且逾甕,其中結構與檐牙屋角者無少異,惟外形較整潔,遙望之正如絕大之柏子。

    閩人雲,地多白蟻,秋冬則覓常蟻為食,故羣蟻即遷巢高處以避之。

     薛叔耘見蟻鬬 薛叔耘所居階前,有兩蟻穴,東西相望。

    天將雨,蟻輒背穴而鬬。

    西蟻數贏什五,東蟻敗,乘勢蹙之,將傅壘矣,東蟻紛奔告急,遂出穴如潮湧,濟師可三倍,逆諸礎下。

    相齮者,相禽者,勝相嗾者,敗相救者,相持僵斃不動者,沓然眩目,西蟻伏屍滿階,且戰且卻。

    又有蟻自穴中出,嚮東蟻若偶語者,蓋求和也。

    東蟻稍稍引退,西蟻亦分道收屍。

    明日視之,則西蟻徙穴益西,無敢東首者矣。

     汪耕餘聞蟻鳴 汪耕餘權常熟令時,行館甚卑濕,就寢而蟲入於耳,足聲窸窣如蟹爬沙,又時聞其鳴,如曰唵唵,厥聲甚長。

    百計不能去,使刀鑷之工籋而出之,則一蟻也。

    蟻乃使人得聞其鳴,亦奇。

     白蟻 白蟻為害蟲,蠹蝕梁棟椽柱及一切服用之物,舊說以為蟻類,故謂之白蟻,實則與蜉蝣同類異種.其種別,又有雌蟻,雄蟻,職蟻,兵蟻之分,形態各不相同.大抵雌雄有翅,職兵無翅.四者相聚,以營共同之生活.職蟻營巢,蠹蝕梁柱而空其中,洞口以兵蟻守之,雌雄生殖其中.一日產卵可至八萬餘,故滋生極繁,大為房屋之害.多產於溫熱二帯,寒帯無之.古亦謂之巴蟲,以巴蜀多產之也.《元微之集》雲:「巴蟻眾而善攻櫟棟,往往木容完具,而心節朽壞.」即此. 青海北境白蟻成羣,傷蝕皮毛,為害至劇,土人每以酥油調鹽汁灑地以殺之。

     白蟻食藩庫銀 粵東白蟻,為害至甚。

    康熙辛巳,藩庫交盤,每箱貯銀以千計,獨一箱少十二兩,或洞其腹,或陷其邊,蓋白蟻據之為銀窩也。

     一足蟻 嶺南有一足蟻,生於樹根,自頭至尾,別無二足。

    而此一足又長尺餘,附於樹根之上,如膠漆之堅,故僅能盤旋樹下,不能遠行也。

     蜘蛛 蜘蛛為節足動物,體分頭胸部、腹部,狀如囊,口有顎二對,上顎二節,末節為鉤,其末端有毒腺之孔,胸部有腳四對。

    其肛門端有瘤狀之物三對,是為紡織腺,內貯形如蛋白之液汁,上有細孔六七百個,脈體收縮,則液自細孔流出,觸空氣,凝為極細之絲,以後爪組合之,織網為巢,以捕昆蟲而食之。

    性殘忍,同類亦相食。

     蜘蛛窩 蘆江之下金吾廟有蜘蛛窩,相傳乾隆時,是處有大蜘蛛,殆三寸許,織網徑一二丈,大者據其中,小者周緣往來,有數百。

    其旁一樟樹,圍可丈餘,參天蔥蘢,亦三四百年物也。

    其根下一穴,大於鬥,望之窅然,即蜘蛛窩也。

     蛛絲網龍 嘉慶時,海州有蜘蛛怪,不知何代物也,能虛氣為黑風。

    居民每望見風起,如黑煙蓬蓬,則皆嚴閉戶牖,行者面牆壁而伏,風過乃已,習為常,亦無他害。

    一日,龍擊之,雷雨既作,蛛吐絲網,龍窘,不能出,格鬬凡數十,須臾而濱海皆水矣。

    始有龍者二,焚網出龍。

    蜘蛛遁,莫識所往。

    詰旦,於數十裡外有物縱橫散落,圓膩而色灰,圍如人臂,金石無所傷,而兩頭皆有焦火痕。

     舒鐵雲聞之,乃為詩曰:「人不見風,鬼不見地。

    魚不見水,龍不見一切器。

    獨見蜘蛛精,近海歕黑氣。

    氣逼海水水逼風,海風墨墨海雲濃。

    漆鐙不照水精宮,鼇背暗壓蓬萊峯。

    烏鰂浮沫,海扇騰空。

    爰居避走龍出現,以角聽之三日聾。

    呼龍畊煙龍愛寶,分明龍大蜘蛛小。

    豈知龍見蜘蛛氣,不見蜘蛛絲。

    一絲兩絲徐吐之,千絲萬絲疾若馳。

    雨點小,霹靂雌。

    屠龍豢龍龍不知,蜘蛛太巧龍太癡。

    大似虎陷關,小亦羝觸籓。

    上不得登天唱刀鐶,下不得入海解倒懸,無可奈何束縛來人間。

    一撞海山搖,一掉海水翻。

    逐臭之夫狂走汗如生鐵汁,既非網西施,蠶上山。

    蚩尤五色迷天下,天孫一梭擲往還,何以買絲繡作浪花朵朵金彎環。

    絲長不能已,絲密不知幾。

    絲亂不可理,千氣萬力頭腹尾,可憐不出蜘蛛一網裏。

    帝旁投壺玉女嬌,一箭躍出蓮花驍。

    低頭拾取見龍戰,見首不見尾,其血元黃鏖。

    回身啟齒奏天帝,何不下界除此妖。

    金星乃言此是緜緜延延淫氣擢髮不可數,法當用火燒。

    紅雲居中赤熛,怒檄絳虬凡兩條。

    一然犀,一焚巢,丹煙朱霧海水焦。

    絲寸寸磔,蟲譆譆逃。

    但見龍潛蜘隱天搖搖,火水未濟終此爻。

    明日蜘蛛不吐氣,拾得殘絲如斷臂。

    」 蠍 蠍,俗作蠍,蜘蛛屬,長三寸許,青黑色,顎上有觸鬚一對,如蟹螯,頭胸部頗短,腹部環節十三,後端大環節狹小如尾。

    末有毒鉤,遇敵,則向上彎曲,注射毒汁。

    生息於塵芥中,捕蜘蛛小蟲等為食,並螫人。

     蠍長一尺 某邑城西門外人有為土工者,掘出一蠍,長近尺,大驚,急以鍬拄之,喚其曹。

    聲未及竟,頓然而絕。

    眾過之,則滿身青黑,死矣,蠍猶未去也,眾始圍殺之。

    蓋始拄鍬時,蠍皇急刺鍬,而毒即從鍬而上也。

     蠍畏椒 薊州有石橋,相傳下有毒物,行旅相戒,莫敢休憩。

    一日,有販生椒者,驅二蹇馱椒籠來,苦熱,小憩於橋梁,卸其籠,置之欄,驢亦散齕於草際。

    披襟偃息,倦極熟眠,夢中似有風聲,又窸窣作響,疑有人攘其椒,而猝不能醒。

    久始起,視之,椒故依然,有巨物懸於欄側,狀如琵琶,灰青色,蠍也。

    大駭欲奔,以其不動,諦觀之,斃矣。

    蓋蠍固畏椒也。

     蠍自殺 自盡惟人有之,若出諸昆蟲,則未之聞也。

    惟蠍性至躁急,試捕其一,納玻璃器中,照以火鏡,蠍被光線直射,畏縮忿怒,無以趨避,因倒鋒自刺,少選,斃矣。

     蠅虎 蠅虎為蜘蛛屬,大三四分,白色或灰色,善跳躍,徘徊牆壁間,伺蠅而捕之,故名。

    一名蠅狐,又名蠅蝗,亦名蠅豹。

     壁錢 壁錢,為蜘蛛類,體扁平,黑褐色,作巢於壁,大如錢,故名。

    其巢光白如繭,俗稱壁蟢,可入藥。

     壁蝨 壁蝨,為蜘蛛類,與疥癬蟲同科,俗稱臭蟲,體柔軟,大如豆粒,青褐色,腳八,皆有爪。

    棲息林叢,或寄生犬鳥之皮膚中,吸其血液。

    間亦寄生人體,蝕入皮膚甚深,引取之,愈益進入,不易除。

     絡新婦 絡新婦,為蜘蛛類,大而美觀,腹圓如球,有黃白黑色環紋,張大網於高樹,為車輪狀,捕昆蟲為食。

     螲蟷 螲蟷,為蜘蛛類,《爾雅》稱土蜘蛛,體橢圓褐色,好穴土為管狀巢。

    巢有蓋,蓋有鉸鏈狀之物,合之無縫,表面則被以青苔,與地一色。

    伺蟲過,掩而捕之,方入即閉。

     八叉蟲 八叉蟲,似土蜘蛛,大者如雞卵,小者如胡桃。

    身圓,褐色而明,間以黃綠,口紫而四歧,能嚙鐵。

    足有八,雖短,怒則悉聳立。

    大風起,輒禦風而行。

    天山南北路之人家土壁溝渠中,無不有之。

    飛集人身,少選自去。

    觸之,即遭其噬,潰爛足緻死。

     喜蛛 喜蛛,即喜子,動物學謂之喜蛛。

    體細長,褐色,前肢長於全體三倍。

    所結之網亦為輪形。

    古謂之蠨蛸,或謂之長踦。

     螟 螟,害稻之蟲也,凡三種。

    一曰二化螟蟲,長八九分,黃白色,背有黑縱線五,在稻莖或葉鞘間作白色繭。

    蛾開翅約寸許,翅之外緣有黑點七,產卵於稻葉表面,歲生二次。

    一曰三化螟蟲,形態略同,歲生三次。

    一曰大螟蟲,形體稍大。

    三者皆自葉腋蝕入稻莖,食其髓質,稻皆白枯而死,農家謂之白瘦。

    三化螟蟲為害尤甚,《詩》「去其螟螣」是也。

     蝗 蝗,害蟲也,一名蝗螽,以其善飛,亦曰飛蝗。

    前翅黃褐色,有黑色粗紋,後翅半透明而闊,前胸有脊線,甚高,口器闊大剛銳。

    飛翔成羣,紛集田間,食稻立盡,為農家之大害。

    雌蟲秋晚產卵於地,翌春孵化,是名曰蝻。

    驅除之法,普通多掘產卵之地,殺其卵子。

    迨至春日,多數之卵浮出水面,則收聚而燒斃之。

    若製大網捕取成蟲,亦一法也。

     蚱蜢 蚱蜢為稻麥之害蟲,一名□螽,蝗屬。

    體長寸許,有深灰色、黃綠色等數種。

    頭為三角形,前翅成革質,稍能飛翔,後腳節壯大,便於跳躍。

    好食禾本科植物,尤嗜稻葉,常於隴畔綴集卵子成塊。

    幼蟲綠色,長七八分,為害尤甚。

     蠅 蠅,室中之害蟲也,亦稱家蠅。

    體長三分許,灰黑色,頭有複眼一對,甚大,褐色,幾掩其全頭。

    口器伸為管狀,前端稍凹,適於舐食。

    腳之末端有肉質吸盤二,止時,盤內真空,空氣壓於外,故倒跂斜行而不墜。

    搬運污物,傳布惡疾,甚為危險。

    產卵於污物之上,孵化為蛆。

     青海有蠅,多毒,以其常集於腐臭之動物上也。

    凡飲食中有蠅點者,隔宿變綠色,誤吞之,若觸瘴毒。

     李鐵君畏蠅 李鐵君處士鍇酷畏蠅,觸膚,輒撝之去,不令須臾留。

    入夏,即潔治一室,常下簾坐。

    無事,人無入者,乃惝焉怳焉,無間而蠅且入,不知其何自來也。

    其來也,舐筆吮墨,亂書策,溷耳目。

    鐵君大惡之,如見惡人,亟起治之,而迹之無有,釋之在右,謂其黠無偶也。

     大麻蠅 大麻蠅,為蠅屬,亦名肉蠅。

    體長四分許,灰色,複眼赤褐,背有黑色縱線三條,腹灰白,有黑褐斑紋,作方格形。

    秋時甚多,最穢惡。

     蒼蠅 蒼蠅,為蠅屬,體長四分許,色灰黑,背有硬毛,兩旁尤多,腹藍色,稍類球形。

    夏時最多,紛集於臭腐物體之上。

     桑蠅 桑蠅,為蠅類,為蠶之害蟲。

    體長四分許,灰黑色,額有硬毛四列,背有黑色縱線五條,區劃不明。

    產卵於桑葉,與葉同入蠶腹,其幼蟲遂寄生於蠶體,謂之蠶蛆。

     牛蠅 牛蠅全體密生黑毛,並有黃白毛散於各處。

    其幼蟲寄生於牛皮中,皮膚因以潰爛。

     馬蠅 馬蠅與牛蠅同類,體較大,淡褐色,翅與腹部皆有淡黑色斑紋。

    產卵於馬之胸部,馬舐其胸,嚥卵入胃,孵化為蛆,漸次生長,與馬糞同出體外,變蛹成蟲。

     狗蠅 狗蠅,全體黃色,複眼小,口吻剛銳。

    寄生於犬體,吸其血液。

     蛆 蛆,蠅類之幼蟲也。

    長三分許,色乳白,略黃。

    蝕蔥及萊菔之根,被害處或生腫瘤。

    自孵化以至成蠅,約需三四星期。

     天牛類之幼蟲,狀亦與蛆相似,居土中,專食稻之幼根,使稻株萎縮,不能發育。

     雪蛆 雪蛆,一名冰蛆,大如指,出四川峨眉山,可食。

     蚊 蚊,囓人之小飛蟲也。

    其幼蟲為污水中之孑孓,老則變形為蚊,如蛹之成蛾。

    全體灰褐色,喙為細管,中含毒質,人被齧,肌膚必腫。

    然凡吸取人血者,皆為雌蚊,雄者則專吸草木之汁液。

    種類甚多。

     青海多蚊蚋,嘬人至痛,雨後叢集,揮之不盡。

     謝大令詠啞蚊 光緒初,餘姚謝小漁大令烺樞嘗從其師朱肯然宮詹逌然至湘衡文,以幕中多蚊,而一種悄悄噆人者,其毒螫尤中於不覺,俗謂之啞蚊,爰作詩以誌之。

    詩雲:「前生孑孓悄含胎,幻蛻無端起水隈。

    鋒不及防真利吻,膚能暗剝肆陰災。

    伴蠅反免營營刺,羞鳥難防熠熠來。

    裸壞卻疑聾俗似,不經苛痛未相猜。

    本來喜暗畏光明,況趁炎宵有限更。

    同雜市時偏匿影,聚成雷處忽收聲。

    薰經灼艾能潛躲,飽快如櫻始一鳴。

    倘為露筋祠報賽,莫將啞樂向神迎。

    」【自注:啞樂,見《宋史?禮樂志》。

    】 蘋果蚊 陶業始於虞舜,自後鑄沙範土,日益講求。

    不意昆蟲之中,亦有類陶工之巧者。

    其最著者曰蘋果蚊,以所成之窠如蘋果,故名,亦蟲中之最巧者也。

    其狀又類櫻桃,外渾圓,中有孔,全體大如瓜,恆營於牆壁,或樹枝,或草莖,或石上,若無處成之,往往營於細枝之上。

    初頗窄小,以後漸寬,作膨脹之式,但以沙泥為之。

    然窠雖極薄,而外有細紋如織。

    蟲在其中產卵甚多,旋生無數毛蟲,母蟲別以他種毛蟲銜而飼之。

    又恐他種毛蟲為害,乃以毒汁僵之,則幼蟲日形生長,可出窠而飛矣。

     白蛉 京師入夏多白蛉,較蚊小而善嚙,若元微之《蟲豸詩序》所稱淫塵者,蓋蝱蚋之類。

    人呼之曰白蛉,猶蚊曰白鳥也。

    一作白翎。

     蚤 蚤頭小體肥,赤褐色,前後股退化作鱗片狀,雌大雄小,六足善跳,口器發達,便於刺螫。

    寄生人體,吸取血液,亦有毒汁注入,與蚊無異。

     蝨 蝨,亦作虱,體為長橢圓形,口突出,適於吸收之用。

    腳六,各有一爪,彎曲向內。

    腹部肥大。

    寄生於人體及他哺乳動物而吸其血。

     頭蝨 頭蝨,為蝨之一種,體長一分五釐許,灰色,腹部作卵形,爪大於他蝨。

    寄生於人及猿之頭部,其卵緊黏於髮,搔之不易脫。

     牀蝨 牀蝨,俗稱臭蟲,又曰蜰蟲。

    體圓而扁平,赤褐色,長二分許,周緣簇生粗毛。

    日棲暗處,夜出,吸人血。

    吸時注入毒汁,故被吸處痛癢赤腫。

    體有臭液。

    舊名壁蝨,晚近博物家析牀蝨與壁蝨為二,以壁蝨屬蜘蛛類。

     牀蝨死人 雍、乾間,常州雙桂坊老郎廟有外方旅客宿焉,捕牀蝨數頭,以紙裹之,置牆隙。

    越數載,復宿其地,偶檢壁中紙裹,憶及前事,啟而視之,置掌心,臭蟲得熱氣復活。

    忽嚶然一聲,旅客仆地。

    肆主報官相驗。

    官欲窮其異,竭力搜索,始得其窟於肉砧中。

    砧高四尺,寬亦尺餘。

    剖之,則中已空,有血球一,大逾雞卵,色赤,四圍攢聚幾滿,如磁石,如子母珠。

    蓋中間之球,乃其精靈所凝結,不能自動,賴外層之小蟲出吸人血,以輸送而滋養之。

    後取出,投諸火焚之,臭聞數丈外。

     牀蝨臭達數十步 長沙南鄉雨花亭有劉某所設飯肆,相傳有宿之者,必疲憊。

    有張七爺者,為近地富人,強而有力,聞之,沽酒醉飽,獨往宿焉。

    夜半,酒漸醒,則見帳上忽起赭色斑點,全帳幾遍。

    審視之,牀蝨也。

    急起掀帳抖之,均紛紛沿帳循壁,入樓栿而沒。

    張急呼店主入,以所見告,偕店主登而索之,得一敗鼓,甚重,異之,疑為其巢穴,舁之下,集薪焚之,臭達數十步外。

     毛蝨 毛蝨,體肉色,扁圓,背淡樺色,頭胸二部區畫分明。

    寄生於人之陰毛、腋毛等處,不易辨別,其卵膠附於毛,尤難分離,當用水銀軟膏除之。

     蚜 蚜,害蟲也,古名竹蝨,今亦稱木蝨。

    種類甚多,有綠色、赭色、黑色諸種。

    體形如蝨,長半分許,口吻作管狀,刺入竹木之新芽嫩葉,吸收其汁液,自肛門排出甘蜜,以養幼蟲,蟻羣聚舐食之。

    分卵生、胎生二時期,繁殖之速,為蟲類冠。

    可撒石灰於植物葉上,並檢集捲縮之葉,殺而除滅之。

     蠹魚 蠹魚,體小,被銀白色細鱗,尾毛三,其長相等,能蝕衣服、書籍之屬。

     桂蠹 桂蠹,桂樹所生之蟲也。

    大如指,色紫而香,蜜漬之,可為珍味。

    漢趙佗以獻文帝者即此,《楚辭》亦有之,則此物之見珍古矣。

     污蟲 害稼之蟲,以奉天之污蟲為甚,非蝗非蟊。

    其食田禾也,必俟根葉罄盡乃止。

     尺蠖 尺蠖,體長可二三寸,首尾相就,屈伸而行。

    種類甚繁,以桑尺蠖為最著,全體灰色,夏日居桑樹,食其嫩芽,歲生二次,桑之害蟲也。

    人以其行時一屈一伸,故借為始屈後伸之喻。

     蝤蠐 蝤蠐,為天牛及桑牛之幼蟲,乳白色,無腳,有黃褐色短毛,被覆全體,背有顆粒狀突起之物,能支其體以覆行。

    蝕桑樹,能深入榦中,桑遂枯死。

    此蟲色白而豐潔,故古以比婦人之頸,《詩》「領如蝤蠐」是也。

     紅娘華 紅娘華,體扁平,長寸許,黑褐色,頭小,口突出,前翅硬化成革質,不達尾端,尾有毛二,長於體兩倍。

    棲息水田池沼,捕食小魚,故為害蟲。

     蛘 蛘,本作(蟲芊),害蟲也,一名穀象,粵人曰米牛,紹人曰米象,蘇人謂之蛘子,生於穀倉中.其為幼蟲時,無腳舊稱虸蚄。

    老則成蛘,背有甲,赤褐色,亦有黑色者,頭小,口吻長於頭者二倍。

    春時產卵於穀之最軟部分,孵化後,蠹入內部而蝕之。

     蜾蠃 蜾蠃,本作果蠃,體黑色,雌者尾端有毒針,能刺人。

    常銜泥,就樹枝牆壁作球形之房,產卵於中,藏蜘蛛、螟蛉等小蟲,以供幼蟲之食。

    有益於農產物。

     蠼螋 蠼螋,本作蠼螋,一名搜夾子。

    長七八分,全體黑色,腳六,色黃,能疾行。

    尾端有角質之附屬器,作鋏子狀,迫之,則洩毒液以自保護。

    在野食蚜蟲、葉捲蟲等,有益於農圃,入室則為幼蠶之害。

    吳俗多以蚰蜒為蠼螋,誤。

     蠛蠓 蠛蠓,一名蠓,小蟲也,微細色白,頭有絮毛。

    將雨,羣飛塞路。

    一說,即醯雞。

     葉捲蟲 葉捲蟲,害蟲也,體長寸許,淡綠色,頭部略帶褐色,前後有腳十六。

    棲於稻葉及桑葉上,蝕其葉,吐白絲捲葉之兩端而巢其中。

    成蛹後,化為暗色蛾,謂之葉捲蛾,產卵於葉背,每年發生二次。

     螻蛄 螻蛄,稻麥之害蟲也,體長寸餘,褐色,有軟毛甚短,前翅小,後翅較大,常疊於背,末端細長似尾,前肢頗強,利於掘地,能鳴而跳躍。

    晝常穴居土中,夜出飛翔,喜就燈火。

     蔗蟲 蔗蟲生廣東潮州之蔗田中,形似蠶蛹而小,味甘,性涼,出痘險者可賴以助漿。

     鼠婦 鼠婦為節足動物,體青灰色,形扁而橢圓,長三四分,胸部分七節,有等長之腳,恆居甕底、磚縫等濕地。

    舊稱即伊威,非。

     地鼈 地鼈,一名(庶蟲),俗稱土鼈.大者體長寸許,前狹後闊,頭小,六足,背有橫紋錯起,多生濕地. 蜈蚣 蜈蚣為節足動物,以扁平之環節合成二十二節。

    第一節黃褐色,其餘各節背面深藍色,腹面黃色。

    每節有腳一對。

    生口邊者,變形成顋腳,鉤爪甚銳,端有小孔,內通毒腺,能注射毒液。

    潛伏於陰濕之地,捕食害蟲。

     水蜈蚣 康熙庚午三月,蘇州荃墩湖有水蜈蚣數萬,遊行水中。

    撩置於岸,則軟而無用矣。

     蚰蜒 蚰蜒為節足動物,俗稱蓑衣蟲,與蜈蚣同類,體長八九分,暗黃綠色,有黑斑。

    腳細長,凡十五對,最後一對尤長,行走極速,其腳易脫。

    夜出壁間,捕食烏蠋等害蟲,與蜈蚣同,有益於農業。

     馬陸 馬陸,蟲名,長寸許,體如圓筒,暗褐色,有赤色斑紋,多環節,每節有腳二對。

    棲於溫地,食草根及腐敗物質,發惡臭,觸之則蜷曲,成螺旋狀。

    以有油氣,俗稱為香油蟲,亦名馬蚿,塞外深山叢樹中間有之。

    斷之能行。

     鱟 鱟為甲殼類動物,長一二尺,青裡色,全體外包堅甲,頭胸部略成半月形,腹部六角形,背有複眼單眼各二,口在腹面,周圍有腳六對,最後之腳扁平如瓣,以護腹部五對之鰓,尾成劍狀。

    近尾之肉,味美,閩人以為食品,謂之號。

     鱟叩首 乾隆辛醜,某縣濱海之區溢。

    及退,見地有物如車輪,非龜非鱉,雌雄相疊,遠近聚觀,閱五六日不能出。

    鄉人以車裝送海濱,擠之入水,物乃西向作叩首狀而沒。

    後有識之者,謂即鱟也。

     介殼蟲 介殼蟲,果樹之害蟲也,體為橢圓形。

    其幼蟲約長半分許。

    介殼長分許,黑褐色,兩旁有刺毛。

    雌大雄小,雄有二翅,常蝕柑橘、蘋果等葉,微細難見。

    驅除法,冬用石灰、硫黃等煎水塗樹幹以殺其卵,夏則摘被害之葉焚之。

     叩頭蟲 叩頭蟲,害蟲之一也,為小甲蟲,長者七八分,全身黑褐色,尾端稍細,頭部環節甚強。

    以指壓其體,則其頭為有力之振動,故名。

    俗稱跳搏蟲。

    幼蟲至細,色黃,俗名金針蟲。

    食植物之根,食盡一株,更移他株。

    數年之久,始化為成蟲,害麥類最甚。

    晉傅鹹有《叩頭蟲賦》,唐盧延讓詩有「窗間腷膊叩頭蟲」句,故俗亦呼為腷膊蟲。

    舒鐵雲亦有詩詠之曰:「叩頭蟲,無腰而折,無手而空。

    跂跂脈脈何所求?剝剝啄啄頻叩頭。

    獨不見斷頭將軍強項令,與蟲語冰蟲弗聽。

    」 金龜子 金龜子,俗稱金蟲,體長六七分,金綠色,背有甲,六足,種類甚多。

    有一種害稻者,其幼蟲色白,是為蠐螬,棲稻根,齧食之。

    及化為成蟲,仍食稻葉,旋產卵於葉鞘,農家苦之。

     蜣螂 蜣螂,亦作蜣蜋,與金龜子相似,背有堅甲,全身黑如漆,好以人畜之糞推轉成丸,即產卵其中,故俗有運屎蟲、屎蜣螂之稱。

     獨角仙 獨角仙,甲蟲也,長一寸四分許。

    雄者頭有角狀之突起物,頗長,末端分為二,其端又各分歧如前。

    體黑褐色,前翅少淡。

    常棲息於皁莢、栗、檞等樹而蝕害之。

     石背 石背,甲蟲也,以其背堅如石,故名。

    亦作石貝。

    冬伏荔枝葉下。

    荔花時,石背亦產卵。

    實熟,輒溺其上,全枝脫蒂,雨時尤盛,故為荔枝之害蟲。

     吉丁蟲 吉丁蟲,甲蟲也,長寸許,全體金綠色,有黑紫色縱線,甚美麗,觸角短,六足,翅堅尾細。

    好吸收樹木及花之液汁。

    幼蟲色白,為松之害蟲。

    出嶺南賓、澄諸州。

    《本草》謂帶之令人喜好相愛,故舊時亦肖其形以製首飾。

     蛁蟟 蛁蟟,長一寸三分許,色黑,翅無色透明,夏秋間鳴於高樹。

     竈馬 竈馬,全體紅色,後肢頗長,而有長刺,多集於竈間,俗亦呼為竈雞。

    以其脊高腳長,故又有駱駝之稱。

     斑蝥 斑蝥,亦作班貓,長五六分至寸許,多生豆葉上,甲作紫綠色,帶金屬光澤。

    喜飛行人前,故又有鄉導蟲之稱。

    性有毒,可入藥。

    幼蟲頭甚大,與成蟲異形,皆捕生蟲為食,有益於農事。

     水蠟蟲 水蠟蟲為介殼蟲類,寄生於水蠟樹,體小。

    雄者之後翅微小,雌者無翅。

    成長後,分泌白蠟甚多。

    凡介殼蟲多為害蟲,惟此為益蟲。

    四川、湖南等省皆飼養之,以收取白蠟。

     蝦 蝦,與鰕通,為節足動物之長尾者,體分頭部、胸部、腹部,背甲為圓筒狀,青黑色,薄而透明,前端有長棘突出,觸角二對甚長,俗謂之鬚,腹部環節六,兩側有遊泳器,謂之橈足。

    種類頗多,可食。

     龍蝦 龍蝦為蝦之絕大者,可食,長七八寸至尺許,體濃赤褐色,胸甲有小疣甚多,前端有二短棘。

    產於近海,以小甲殼類及貝類為食,其鬚頗長,韓愈詩「又常疑龍蝦,果誰雄牙鬚」是也。

     斑節蝦 斑節蝦,長六七寸,前三對腳之尖端具小螯,體色常有青紅黃褐等斑,故名。

     (蟲寧)蝦 (蟲寧)蝦,產鹹水中,大者長五六寸,出水即死,俗亦謂之明蝦。

    兩兩乾之,謂之對蝦,為珍饌。

    去其殼,俗謂之大金鉤。

    鮮者味尤美。

     蝦蛄 蝦蛄為蝦類,體長四寸許,第二對腳較草蝦為大,其端彎曲,內緣如鋸齒,背節亦較多,全體淡黃微綠,入沸水中,成淡紫色。

     蝲蛄 蝲蛄,亦作剌姑,蝦之屬,大可盈寸,第一對腳有螯如蟹,吉林、寧古塔等處產生最多。

    滿洲人嘗搗之成膏,以薦宗廟。

    其體有炭酸石灰質之突起物,供咀嚼之用,稱蝲蛄石,可作藥。

     寄居蝦 寄居蝦,蝦屬,以其形略似蟹,故又名寄居蟹。

    體之前半有甲,後半為柔軟肉體,常求空虛之介殼而入居之,腹部變為螺旋狀,與介殼合,故俗又稱蟹螺。

    第一對腳則為大螯,以捕取食物,並為閉塞殼口之用。

    種類甚多,有居木孔及海綿中者。

     蟹 蟹,亦作蠏一稱螃蟹,節足動物,淡水、鹹水皆產之,可食。

    頭胸部甲甚闊,腹甲扁平,屈折於胸部之下,有橫紋,雄者小而尖,雌者大而圓。

    複眼在背甲前緣之深窩,有柄承之。

    大顋堅硬如齒,便於咀嚼。

    腳五對,第一對變形為螯,橫行甚速。

    內臟皆在背甲下,俗所謂六角闆者,即心臟,所謂脂與黃者,即精巢及卵巢也。

     甘肅無蟹,土人終身不知有蟹也。

    間有一二知之者,則於蘭州商肆中見其所陳設以為標本之蟹耳。

     長足蟹 延吉產蟹,其殼徑不過二寸,而足長至四五尺,每一足之肌肉足供一二人之食,其肉之美亦逾於常蟹。

     金錢蟹 金錢蟹,小蟹也,以其形如錢,故名。

    產鹹、淡水間,有黑膏,可醃食。

     蝤蛑 蝤蛑,一名蟳,蟹類,產海濱泥沙中,可食。

    殼圓如常蟹,最後兩足扁而圓長,無爪,與梭子蟹同,閩人稱之為青蟹,較梭子蟹為貴,而俗亦稱梭子蟹為蝤蛑。

     虎蟳 虎蟳,蟹類,產閩中。

    其殼類人家門戶所繪之虎頭,色殷紅斑駁,有鑲為酒器者,肉粗味劣。

    通州如臯亦有之,俗稱關公蟹。

     招潮 招潮,蟹類,小如蟛螖,殼白,隨潮而上,背坎外向,舉螯,不失常期,故俗稱招潮。

     海蛆 海蛆為甲殼蟲類,體長寸許,褐色,有光澤,第二對觸角頗長,腳五對,顎腳二對,亦為步行之用,胸腹部區別不明。

    羣棲海岸,行走迅捷。

     水蚤 水蚤,甲殼類之小動物也,長約二釐,以顯微鏡照之,始能見其大體。

    色灰白,略透明,以雙殼蔽體,觸角大而分歧,有腳五對。

    產溝水中,人多捕之以飼金魚。

     烏賊 烏賊,亦作烏鰂,為軟體動物。

    體蒼白色,有紫褐色斑點,分為頭部、腹部。

    頭部有足十,中二足獨長,為捕捉魚類、貝類等食物之用。

    眼二,構造與哺乳動物無異。

    腹部為卵圓形之囊,名外套膜。

    兩旁有肉鰭,為遊泳器,中有內殼色白,質堅厚而疏鬆,即海螵蛸也。

    又有白色小囊,中貯墨汁,有急,則噴之以自匿,故俗又稱墨魚。

    可鮮食及製鮝行遠,為吾國海產之一大宗。

     章魚 章魚為軟體動物,與烏賊同類異種,體較大,色青紫,而有褐灰等色之斑點,亦分頭部、腹部。

    其足八,長逾於腹數倍,足端各有吸盤兩行及脣狀之膜,互相連綴。

    腹短小而圓,無內殼。

    生於海中,捕食魚介,其大者能攝羊豕入水。

     瀚海有蚌螺遺甲 瀚海一望斥鹵,無溪澗山谷,而沙中每有蚌螺遺甲,蓋其初皆澤國也。

    聖祖禦製《幾暇格物編》,由委推原,謂古來西北本係水區,非即沙磧,實發前史所未言。

     蚌 蚌為軟體動物,殼兩片,為長橢圓形,色紫黑,大者長八九寸,肉體扁厚,以鰓呼吸。

    運動時,有舌形之足出於殼外。

    質硬,能掘土。

    產於淡水。

    內面平滑,有真珠層,能產真珠。

    又可用人工作球形、卵形及人形之鉛模,納入其外套膜與介殼間,使歷久裝成珠質,而得異形之珠。

    殼之佳者,可碾薄,嵌於窗櫺,俗稱為明瓦。

    又研之為粉,曰蚌粉,可入藥。

     蚌生珠 寧古塔城之西北十餘裡,名額富裡,又六十裡為舊城,臨河。

    河多蚌蛤,出東珠,每粒約重二三錢,其色或粉紅,或天青,或白,非奉旨不許采。

    康熙時,有兒童浴於河,得一蚌,剖之,有大珠逕寸。

     江珧 江珧為蚌屬,亦作江瑤,一名玉珧。

    殼長而薄,為直角三角形,殼頂在其尖端,面有鱗片,排列為放射狀。

    殼內黑色,有閃光,以足根之細絲附著近海之泥沙中。

    肉不中食,而前後兩柱,以美味著稱,俗稱之為江瑤柱。

     蚶 蚶為蚌屬,殼厚而硬,略成三角形,面有縱線突起,如瓦楞,故俗稱瓦楞子。

    外淡褐色,內白色,肉色赤,可食,大者謂之魁蛤。

    又一種縱線不甚高,外黑褐色,時有茸毛附著者,俗稱毛蚶。

     淡菜 淡菜為蚌屬,以曝乾時不加食鹽,故名。

    殼為三角形,外黑色,內真珠色,長二三寸,足根有絲狀茸毛,附著於巖石。

    產近海,肉紅紫色,味佳,博物家以為即《爾雅》之貽貝也。

     螺 螺,與贏同.軟體動物之硬殼有旋線,其體可以宛轉藏伏者,統謂之螺,種類甚多,大者可為酒具與吹器.殼之內面,光色美麗,可用以鑲嵌漆器. 螺中有珠 晉江黃儆庵給事熙纘嘗為安慶府推官,順治庚子,與王文簡公士禎同為江南同考官,以己亥城守功內擢。

    其僕人一日得大螺,煮食之,湯忽沸,有聲甚巨,螺自釜躍起,室中氣若煙霧,不辨,人皆驚走。

    移時視之,螺死,有珠如龍眼大,在其側。

    以經水火,晶光減矣。

    秤之,重三錢。

     鸚鵡螺 鸚鵡螺為軟體動物,有四鰓,口之周圍多絲狀觸手,介殼為螺旋狀,螺層尖處屈曲如鸚鵡嘴,故名。

    殼乳白色,有青綠斑,裏面有光如真珠,大者可受二升,製為酒器,奇而可玩,《格古要論》謂之鸚鵡杯。

     榮螺 榮螺為軟體動物,亦作蠑螺,形如拳,故又名拳螺。

    殼甚厚,有厴,孔大而圓,外暗青色,內稍作真珠色,螺層上間有突出處如管。

    棲息巖礁之陰,肉味頗美。

     法螺 法螺,我國古時軍隊用以示進退者,今釋道齋醮多用之。

    本係軟體動物,產於海中。

    殼為螺旋狀,上部延長,形略似梭,故又稱梭尾螺。

    色黃白,有炎紫斑紋。

    肉可食。

    大者於螺頭穿孔吹之,發聲甚響而遠,俗謂之海哱囉。

     海螄 海螄為軟體動物,與螺螄同類異種,殼較細長,有旋紋。

    產於淡水者,螺旋較細,可食。

     牡蠣 牡蠣為軟體動物,一名蠔。

    右殼小而薄,左殼大而凸,外面磈蠝不平,腹緣為波狀屈折,色淡黃,內面白而滑潤。

    足漸退化而失其用,常以左殼附著於巖石,連綴至一二丈,嶄巖如山,俗稱蠔山。

    產淺海泥沙中。

    肉味美,富有養料,易消化,謂之蠣黃,海濱之人多以為食品。

    寧波之象山港及台州灣所產最著名,有大小二種,並有綠蠣黃、雞冠蠣黃、斧子蠣黃等名。

    大蠣黃取於象山之馬鞍島,運銷上海。

    殼可燒灰,功用與石灰同,謂之蠣粉。

     海扇 海扇為海中動物,與牡蠣同類異種,徑六七寸,其殼左深凹,而右扁平。

    水中浮行時,扁殼豎立如帆,乘風而行。

    表面有闊溝,表黃而裏白。

    肉與柱味均美。

    殼大者可以代鍋,小者亦可為杓。

     蟶 蟶,與文蛤同類異種,殼為長方形,兩端常開,色淡黑,長二寸許,足及吸水管皆露於殼外。

    肉似蠣,色白而甘美,俗呼為美人蟶,產海邊泥中。

     蛤蜊 蛤蜊為軟體動物,蟶屬,殼幾為正圓形,外面黃褐色,輪文稍高疊,內面白色。

    肉味甚美,水濱之人多以供膳,亦名圓蛤。

     馬蛤 馬蛤即馬刀,一名蜌,與蟶相似。

    殼長方形,大者長三四寸,外黃蒼色,內淡黃,足端銳尖,棲海邊泥中二三尺深處,肉亦可食。

     西施舌 西施舌為軟體動物,一名沙蛤,產海邊沙中。

    狀似蛤蜊而長,殼白,足突出長二寸許,如人舌。

    足端有絲狀物,以之附著沙際。

    漁者見小穴出泡沫,即掘得之。

    肉鮮美,可食。

     文蛤 文蛤為軟體動物,在淺海沙中,大者二三寸。

    殼略如心臟形,微白,有褐色放射狀之帶紋,內面白色,水管甚長。

    足有強力,僅一二分時,能掘沙土,埋體其中。

    肉味美,研殼為粉,謂之蛤粉,可入藥。

     蝸牛 蝸牛,一名蛞蝓,軟體動物之有肺者。

    外殼扁圓,無厴,體柔軟,平時全縮入殼中,行則伸出。

    頭有觸角四,其二較長,尖端有眼。

    頭側有小孔,內為肺囊,以通呼吸。

    腹部之兩端,伸展而成足。

    分泌一種黏液,以便移動己體,乾則成薄膜,光澤如銀。

    雌雄同體。

    常集於草叢樹蔭之濕處,蝕害綠葉。

     《本草》諸家多以蛞蝓為蜒蚰,而謂有殼者為蝸牛,無殼者為蛞蝓。

    日本博物家用此說。

    程瑤田《釋蟲小記》謂蛞蝓即螔蝓,與蝸牛為一物。

    蝸牛腹垂邊外,鋪如劍鍔而闊於背,故曰蛞蝓,蛞之為言闊也;蜒蚰身祇狹長一條,腹圓無垂邊之稜,特著《蛞蝓蝸牛正譌記》。

     蛞蝓魚 蛞蝓魚為頭索動物,長一二寸,體半透明,兩端皆尖,形態如魚,頭部區畫不明,無腦頭骨及心臟,背有脊索一,其長與全體等,常居海底泥沙中。

     蜒蚰 蜒蚰為軟體動物之有肺者,與蝸牛同類異種,居於溫暖陰濕之地,體為圓筒形,長三寸許,無殼,頭有觸角四,驚則縮入,背有淡紫色之縱線,雌雄同體。

    其經行處,輒留粘液之跡如蝸牛,為植物之害。

     海鏡 海鏡為軟體動物,一名璅蛣,郭璞賦謂之「璅蛣腹蟹」。

    其肉可為醬,是為蛣醬。

    一名海月,粵人呼為膏葉,兩片合以成形。

    殼圓,中甚瑩滑,月照之,如雲母光,可製為明瓦。

    內有少肉如蚌胎,腹有小蟹子,如黃豆,螯足具備。

    海鏡飢,則蟹出拾食,蟹飽歸腹,海鏡亦飽。

    或迫以火,蟹子避火走出,海鏡立斃。

    人若生剖海鏡,則見蟹藏腹中,逡巡死矣。

     蠶 蠶,吐絲之蟲也,環節蠕動,胸腹及尾有足六對,食桑葉。

    我國古時育蠶,以青、兗為盛,今則推江、浙二省。

    蠶自幼蟲成長,必蛻皮數次。

    每蛻皮,則必不食不動二三日,謂之眠。

    經三四眠,始上簇作繭。

    繭變為蛹,又由蛹化為蛾,則吐唾液,使繭受濕化軟,破之以出,謂之蠶蛾。

    欲取絲者,常乘蛾未出繭時繅之。

    既出,則絲緒斷絕,不復能繅也。

     野蠶 野蠶為蠶之原種,一名天蠶,生於桑、樗等樹上,即食其葉。

    形狀酷似家蠶,惟身為黑褐色。

    蛾亦黑褐色,後翅內緣有白紋,為桑樹等害蟲。

    直隸、山東等省亦取其繭絲,織為繭綢,其絲輸出外國者甚多。

     柞蠶 柞蠶,野蠶也,色綠,食柞、櫟等葉,成褐色繭。

    其蛾黃褐色,間有雜以白色者。

     山蠶 山蠶,一名樗繭,海州、蓋平、復州土人且放之樗樹以養之,不僅食柞也。

     樟蠶 樟蠶,野蠶也,產廣東、江西等處。

    色綠,有長白毛。

    繭黃褐色,有孔,可製釣絲。

    蛾翅灰褐,雜以綠色。

     地蠶 地蠶,害蟲也,種類頗多,體長寸餘,形如蠶,有灰黃、深黃等色。

    背上各節,大率有二黑紋,作八字形。

    蝕麥類、豌豆、玉蜀黍等之葉。

    觸之,則作環狀,落地即佯死。

    其蛾喜飛集燈火及有糖汁之處。

     海蠶 海蠶,大如蠶,青黑色,頂有一竅。

    浙江之溫、台人輒取而置之於塘,插竹如林,蠶食水草,久之則緣竹而上,自竅吐粉,凝於竹末,粉盡,入水而死,即海粉也。

     蚯蚓 蚯蚓為蠕形動物,亦名曲蟺。

    體圓而細長,有環節甚多,紫黑色,近前端處有一紅色肉帶,平廣無節,名曰環帶。

    腹面列生小刺,後向,以防體之退後而助其前進。

    雌雄同體。

    常吞食泥土,穿地為穴,故能使地中空氣流通,植物易於成長,為農家間接之益。

     放光蟲 放光蟲,一名鼻涕蟲,蟲類之最軟弱者也。

    秋雨初晴,放光蟲每緣牆而上,若遇鹽蛇,則鹽蛇雖相去數寸,昂頭張口,遂不能行。

    放光蟲從其口蜿蜒以入,久之,鹽蛇全身化為水,而放光蟲卒無恙也。

     蛭 蛭為蠕形動物,亦名水蛭,產於池溝之溜水中。

    體黃褐色,有黑線,形略似蚯蚓,有輪紋甚多,口腔有緣如鋸齒,好吸附人畜肌膚而吮其血。

    江蘇、浙江、山東數省產生最多,有長至尺許者。

    其大者謂之馬蛭,俗稱馬蟥。

    又有名草蛭者,亦善吸取人畜之血液,甚有害。

     馬蜞 馬蜞為水蛭之大者,俗亦稱曰馬蟥,棲水中,體長三四寸,背灰黃綠色,腹黃色,迫之則蜷縮其體。

    多以植物為食,農人在田中,亦吮其腿足之血。

     笄蛭 笄蛭為蠕形動物,舊名度古,俗又稱土蠱,略似水蛭,長三四寸,背黑,或淡灰色,中有暗褐色縱線數條,匍行時,頭部有觸角,常棲息於草間濕地。

     絛蟲 絛蟲為蠕形動物,能寄生於人之腸內,吸收人之養料,而令人衰弱者。

    其全體為扁方片,寸寸成節,色白,故又謂之寸白蟲。

    每節各具生殖機官,能自增殖。

    其在腸內,則互相連接,或長至二丈餘。

    其節片隨糞溺洩出,又移殖其幼蟲於動物體中,如牛肉、豬肉、魚類之肉,皆有為其幼蟲所寄生者,人食之,則此幼蟲又於腸內發育,而為完全之絛蟲。

    察其首之形狀,可分為三種。

    無鉤絛蟲生於牛肉內,有鉤絛蟲生於豬肉內,裂頭絛蟲生於魚肉內。

     海參 海參為棘皮動物,舊名沙噀,而稱乾者為海參,今通稱海參。

    體長五六寸,圓而軟滑,色黑,口緣有觸手二十餘。

    其足在背面者,成磈磊形,在腹面者,三行縱列,足有吸盤。

    腸管紆長,近肛門處有分歧之管,狀如樹枝,以營呼吸作用,謂之水肺,亦稱呼吸樹。

    雌雄異體。

    棲息近海,曝而乾之,可為食品。

    以產奉天者為最,色黑多刺,名遼參,俗稱紅旗參。

    產廣東者次之,色黃,名廣參。

    產寧波者為下,色白,名瓜皮參,皆無刺。

    別有一種,色白無刺,謂之光參,出福建。

    然每年自印度、日本輸入者亦不少。

     海膽 海膽為棘皮動物,體為半球形,色紫黑,殼面密生硬棘,口在腹部,與背部之肛門位置相對。

    食道周圍有一水管,分枝伸出體外,而成管足,以為運動。

    棲息於暖地海岸,性遲鈍。

    卵巢黃色,可入鹽佐酒,鄞有之。

    以其殼圓如盂,外結密刺,內有黃色之膏,鄞人謂之海績筐。

     海蜇 海蜇,即水母,又謂之(蟲宅),腔腸動物也.產於近海,大者徑尺餘,種類甚多.最普通者,上面高凸,狀如張徽,平滑而軟,色淡藍,其薄皮俗稱海蜇皮.下有八腕,延長如柄,色淡紅,俗稱雞冠海蜇.腕上觸手叢生,觸手之間有無數細口,內通胃腔.繖之邊緣有耳及目,以司感覺.常浮遊水面,眾蝦附之以為棲息,古稱水母目蝦,謂其以蝦為目,實非. 櫛水母 櫛水母為腔腸動物,單獨浮遊,不成羣體,發生及構造多與普通水母異。

    有數種。

    其體或圓如瓜,或扁平如帶,體壁極薄而透明,周圍有纖毛四條,各分為二,相比如櫛,故名。

    雌雄同體。

    常遊於海面,夜放燐光。

     水螅 水螅為腔腸動物,產於淡水,體為管狀,色綠,一端有吸盤,黏附於田沼之小草。

    一端有口,周圍有觸手數條,以捕食物,伸長約及寸許,縮則成一小塊,多為羣體。

    其生殖為出芽法,然亦有雌雄生殖器,為有性之生殖。

     海花石 海花石為珊瑚蟲類,《本草》謂之浮石。

    面有多數淺窩,紋如菊花,灰白色,堅硬如石。

    韖皮廠中每以之磨皮垢,小者常供案頭清玩。

     菟葵 菟葵為珊瑚蟲類之一種,其狀如菟葵之花,故亦名菟葵,或曰菟葵莃。

    其體為圓筒形,大如拇指,一端附著礁石,周圍生多數觸手,用以取食。

    平時觸手斂縮,形如花蕾,全體柔軟,實為珊瑚蟲之無骨骼者也。

     鞭毛蟲 鞭毛蟲為原生動物,淡水、鹹水中皆產之。

    體微小,大率為卵圓形,一端生長毛,毛一本或數本,以為攝食及遊泳之用。

    有裂口,能納圓形食物於體中。

    運動時,伸縮偽足,類變形蟲。

    其生殖,常由分體法以成羣體,如夜光蟲是也。

     釣鐘蟲 釣鐘蟲為纖毛蟲類,狀如倒鐘,鐘緣環生纖毛,下接細長之柄,附著於水草之根。

    索食,則伸其柄,否則縮短,如緊螺旋狀。

    產淡水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