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類

關燈
神態度無不出。

    吾不能希太史公之萬一,而倡優又不可為,則將安所寄以肆志乎?吾觀《東京夢華錄》、《武林舊事》記當時演史小說者數十人,而近日吾泰州柳敬亭,以之名於勝國之季,遨遊於公卿將帥間,為所戲笑玩弄,其人仍不脫倡優餘習,然不可謂非絕代之藝也,世豈無傳之者乎?」於是辭家浪遊數年,歸而幡然曰:「得之矣。

    」 揚故多說書者,盲婦傖叟,抱五尺檀槽,編輯俚俗僿語,出入富者之家,列兒女嫗媼,歡咍嘲侮,常不下數百人。

    然甚秘其技,不肯洩,故所常與同硯席通氣誼者,欲強試之,亦時應時不應。

    其為一時說書之魁者,方百計密伺,偶入聽,則大驚卻走,而名遂籍甚。

    然人皆知其高簡絕俗,不敢求一奏也。

    其所說以《宗留守交印》為最工,大旨原本史籍,稍加比傅,乃皆國家流離之變,忠孝抑鬱之志,撫膺悲憤,張目嗚咽。

    一時幕僚將士之聽命者,及諸子之侍疾者,疏乞渡河之口授者,呼吸生死,百端坌集,如風雨之雜沓而不可止也,如繁音急管之慘促而不可名也,如魚龍呼嘯松柏哀吟之震盪淒絕而無以為情也。

     子弟書 京師有子弟書,為八旗子弟所創,詞雅聲和,且有東城調、西城調之別。

    西調尤緩而低,一韻縈紆良久。

    瞽人輒以此為業,如王心遠、趙德壁輩,聲價至高,可與內城士夫之擅場者比肩而並矣。

     浦天玉善評話 乾隆時,江都有浦天玉名琳者,少不讀書,以掃街為生。

    一日,過市肆,聞坐客說評話,悅之,曰:「為善為惡,其報彰彰如是。

    奈何世之人如叩槃捫燭,擿埴而索塗哉?」遂日取小說家因果之書,令人誦而聽之。

    聽一過,輒不忘,於是潤飾其辭,摹寫其狀,為人覆說。

    聽者皆感動,有欷歔泣下者。

     琳體肥,右手短而捩,人呼之曰( 必)子.春秋佳日,絃管雜遝中,必招之說書以為豪舉. 喀爾喀部樂舞 喀爾喀部樂舞,某年演於內廷。

    司舞八人,服紅雲緞鑲妝緞花補袍,戴狐皮大帽,在丹陛西邊立,進前,正中三叩頭,退於西邊柱後立。

    司觱篥、司阮各四人,分兩翼上,向上屈一膝,跪奏喀爾喀部樂曲。

    司舞以兩為隊,按隊進舞。

    每隊舞畢,正中三叩頭,次隊復進如儀。

     回部樂舞 回部樂舞,司達蔔一人,司那噶喇一人,司哈爾劄克一人,司喀爾鼐一人,司塞塔爾一人,司喇巴蔔一人,司巴拉滿一人,司蘇爾鼐一人,皆衣錦面雜色紡絲接袖衣,錦面倭緞緣邊回回帽,青靴緣紬(月荅)膊.司舞二人,舞盤二人,皆衣靠子錦欄紡絲接袖衣.先作樂,司舞二人起舞.年畢,舞盤人上.以次舞畢,退. 五魁舞 五魁舞,禮部宴衍聖公及文武會試、鄉試筵宴用之。

    樂用鼓一,管二,笛二,笙二,雲鑼一,闆一。

    歌童五人,衣五魁衣以進舞。

     蠻人之跳鍋莊 跳鍋莊為蠻民生而固有之慣技,故人人皆能為之。

    跳時,以酒一瓶置櫈上,跳者互相握手環繞此櫈,足跳口歌,章法不亂。

    跳須臾,即吸酒,故愈跳愈樂。

    或眾男合跳,或眾女合跳,皆可。

    然以男女合跳為尤可莧,以女歌一曲,男必和之,女所歌者乃相思之詞,男所和者乃戲謔之詞也。

    眾女合跳,歌聲尤悠揚可聽。

     鎛鐘 範銅而中空,撞擊之以發聲曰鐘。

    鎛鐘,《周禮?春官?鎛師》注:「鎛,如鐘而大。

    」《樂器圖》鎛鐘十二,各應律呂之音。

    凡合樂,以某律為宮,則擊本律之鐘以宣之,《孟子》所謂「金聲」是也。

    乾隆己卯冬,於西江得鎛鐘十一,高宗命遵聖祖所定七寸二分九釐為黃鐘之數,參考本律倍半之法,補鑄其一,足成十二。

    又另鑄鎛鐘十二,以備特懸,禦製銘詞,鐫識其上。

     編鐘 編鐘,十六枚為一虡,陰陽各八,以厚薄為次第。

    薄者聲濁,厚者聲清,故外形皆同一制而中空,容積之多寡,實體之厚薄,依次遞減之。

     犍椎 佛教之犍椎,本鳴之以召僧眾者,與古之鐘形形似,故翻為鐘,今佛寺所懸者是也。

    亦上徑小,下徑大,縱徑小,橫徑大。

     舒鐵雲夜坐聞鐘 舒鐵雲嘗於夜坐聞鐘聲,偶成一詩。

    詩曰:「秋鐘不在寺,遠近隨風去。

    微喧谷口泉,斜破煙中樹。

    默想參寥禪,茆庵在佳處。

    空關延月鏡。

    敗衲落雲絮。

    一聲息萬緣,龕香妙方炷。

    清省發中宵,不待荒雞曙。

    」 方響 方響,長方片十六枚,質為鋼,共懸一架而斜倚之。

    亦以厚薄分清濁,應十二正律四倍律,以小鋼鎚擊之。

     雲鑼 雲鑼十面,共一木架。

    架下有短柄,左手持而右手以搥擊之。

    鑼之大小皆同,而以厚薄分聲之清濁,凡五正聲、五清聲也。

    厚薄有損益,與編鐘同,即雲璈也,俗曰九雲鑼。

     鉦 鉦,形如盆,外有木匡。

    鉦邊匡周,俱平分三分,各穿二孔,以黃絨縧繫之,掛於項。

    明制有金又有鉦,國朝因之。

    金即鑼,鉦則如鑼而有邊。

     大銅角 大銅角,一名大號,上下二截,形如竹筒,本細末大。

     小銅角 小銅角,一名二號,上截如筒,下截如角,金邊穿二孔,以黃絨縧繫於木柄,左手提而右手擊之。

     金口角 金口角,木管,兩端以銅為口,上弇下哆。

    管長約一尺,刻如竹節,前開七孔,後一孔,以蘆哨入管端吹之。

    小者謂之海笛,長六寸有奇,大者謂之聶兜姜,長一尺二寸有奇,形制俱同。

     蒙古角 蒙古角,亦名蒙古號,木質空心,上下二節,末加鍍金銅口雄雌各一.雄者內徑微大而聲濁,雌者內徑微小而聲清,其長短皆相等.《唐書.禮樂志》:「金吾所賞,有大角為魏之 欺邏回.」即此. 嗩吶 嗩吶,一作鎖拿,又名鎖(口奈).原名蘇爾奈,本回族所用,皆譯音也.木管本小末大,長一尺四寸有奇,上口有銅,管長三寸,銅管上口復安蘆哨.木管正面七孔,後出一孔,左側面一孔.吹之,皆應笛聲. 銅鼓 銅鼓,邊有二孔,以黃絨縧懸而擊之。

    陳暘《樂書》謂昔馬援征交趾,得駱越銅鼓,鑄為馬式,此其迹也。

    宋範成大《桂海器志》謂如坐墩而空其中,兩人舁行,以手拊之,聲似鞞鼓,則實始於嶺南也。

     舒鐵雲在黔,得見銅鼓,則苗人所製者也,乃作詩以詠之曰:「望之鐵色質則銅,被以鼓名聲乃鐘。

    面如塵鏡冷不鎔,底如覆釜其音跫。

    中央一束黃腰蜂,土花戰血相淡濃。

    上有文字如雲龍,手三摩挲不可蹤。

    我隨車騎來南籠,此鼓獻自畊田傭。

    問渠鑄鼓何所宗,雲是諸葛征蠻兇。

    渡瀘五月濟火從,功成畀錫羅甸封。

    歲時伏臘事吉兇,椎牛釃酒宴萬峰。

    乃以此鼓代鼖鏞,青山白雨雙杖笻。

    小叩小鳴初鼕鼕,大叩大鳴既逢逢。

    天空谷應聲隆隆,諸苗拜舞衣無縫。

    罷宴藏鼓無敢縱,千載風俗茲益恭。

    憶昨巨虛負蛩蛩,鼓鼙將帥思三冬。

    今者戍鼓罷不樁,催花羯鼓聲玲瓏。

    請留此鼓鎮邊墉,筍業丹艧懸維樅。

    雖殊石鼓賦車功,頗倣土鼓追黃農。

    金人十二銷鏑鋒,并勒我詩當紀庸。

    而我再衰三則慵,雷門之布綦難容。

    」 年鼓 年鼓者,鐵為圈,木為柄,柄繫鐵環,圈冒以皮,擊之鼕鼕然,名太平鼓。

    京師臘月有之,兒童之所樂也。

     軍號 軍號,戰爭及操演時所用之號筒也。

    器為銅鑄之管,下為鐘形。

     銅點 銅點,制如銅鼓而小,後世用以為點,故以為名。

    今之節奏,先擊點,乃擊鼓,鼓再擊,乃擊銅鼓。

    則是點與銅鼓為應和,亦猶將擊鼓先擊朄也。

    官署傳事則擊之,以告眾,曰傳點。

    寺觀亦有之。

     鈸 鈸,中有孔,以黃絨縧貫之,兩面相擊以和樂。

    始於隋九部樂,唐乃用之燕樂。

    唐末,樂器散亡,遼得之,具於大樂,皇上行幸則用此,而優伶於劇場、僧道於佛事亦有之。

     鈸,本名銅鈸,又曰鐃鈸,南齊穆士素所造。

    其圓數寸,大者出扶南、高昌、疏勃等國,圓數尺,隱起如浮漚。

     鐵製之口琴 口琴,以鐵為之,一柄兩股,中設一簧,長與股等。

    簧端點以蠟珠,銜股鼓簧以成音。

    亦有以之為兒童玩具者,特較小耳。

     蒙古亦有口琴,製如鐵鉗,貫銅絲其中,銜齒牙,以指撥絲成聲,宛轉頓挫,有箏琶之韻。

     臺灣番人亦有口琴,削竹為片,如紙薄,長四五寸,以鐵環繫其端,銜於口,吹之。

    又有類琴者,大如拇指,長可四寸,窪其中二寸許,釘以銅片,別繫一柄,以手按循脣探動之,銅片間有聲,娓娓相應。

    男子輒於朗月清夜,吹行社中。

    番女悅,則和而應之,潛通情款。

     風琴 風琴,外為長方形木櫃,內列多數管簧,以音之清濁高下為序。

    上有鍵盤,下連鞲鞴,牽引踏闆,使鞲鞴鼓氣,以振動鼓簧,手按其鍵則發聲。

    創自希臘人,吾國能仿製之。

     汪習之聞風琴 鹹豐時,有美國女子擅風琴者至滬,大興汪習之太守 灝嘗聞之,有《聽花旗國海芽犀女子彈風琴歌》歌雲:「風琴夷樂聲泠泠,是誰作意矜娉婷?芽犀女子剛髫齡,長風萬裡來滄溟.高樓深鏁初開扃,樓窗面面琉璃屏.猊爐獸炭霏煙馨,紅塵掃盡風穿櫺.珊珊而來誰使令,草冠覆首攢珠丁.藕絲中單織翠翎,冰鮹急束寬下形.長眉睞波流螢,言兜離兮狀窈停.一奩樂器呈中庭,似瑟非瑟箏非箏.上排象版下結繩,手按足踏音分明.十指遞跪節奏精,雙鳧互蹴輪牙靈.初如仙馭乘雲軿,鯨魚鼓浪奔雷霆.忽然廉折亮以清,孤鶴遠唳來遙汀.細如珠露花間零,急如驟雨瀉高瓴.我來海上揚吳舲,偶然相值兩浮萍.繁華過眼如醉醒,鶯花虎阜空冥冥.大廈忽折西沉星,遂使流賊飛蝗螟.瘡痍滿路嗟伶仃,鴟鳴鬼哭難為聽.更聞塞上歌聞鈴,北望淚溼青衫青.安得天上掃欃槍,我曹睹酒遊旗亭.四海一家無競爭,鸞歌鳳舞俱來廷.」 披亞諾 披亞諾,俗稱洋琴,似風琴而大,篋中張鋼絃數十,絃一小鎚,與琴面鍵盤相連,以指按鍵,小鎚即擊鋼絃發聲,其聲清越,吾國能自製之。

     洋琴 康熙時,有自海外輸入之樂器,曰洋琴,半於琴而畧闊,銳其上而寬其下,兩端有銅釘,以銅絲為絃,張於上,用鎚擊之,鎚形如筯。

    其音似箏、築,其形似扇,我國亦能自造之矣。

     金赤泉聽洋琴 乾隆時,錢塘有金赤泉典簿焜有,好音樂,嘗聽洋琴而作歌以紀之,歌曰:「雲和之琴空桑瑟,至人攄思中音律。

    庖犧不作古樂亡,雜沓箏琶始競出。

    此琴來自大海洋,制度一變殊凡常。

    取材詎用斲桐梓,發聲亦自循宮商。

    圖形宛然如便面,中絙鐵絃經百鍊。

    鈿釘櫛比排兩頭,二十六條相貫穿。

    攜來可擊不可彈,雙椎巧刻青琅玕。

    琴師舉手指未落,滿座肅聽生心歡。

    初持孤椎祇輕打,秋樹寒蟬飲霜啞。

    旋舒雙腕著意敲,淅瀝雨飄青竹瓦。

    左擊右擊無雷同,疏槌密槌相間工。

    五音和會含眾妙,節奏宛轉包纖鴻。

    琮琮琤琤盈耳注,碎珮叢鈴滿煙雨。

    簷前玉砌墮冰簪,洞裏春泉滴山乳。

    忽然止椎絃不鳴,反舌入夏愁無聲。

    中心一擊復成響,地底陰雷破蟄轟。

    有聲無聲相雜揉,變化在心兼在手。

    以心運手手運心,小技入神希匹偶。

    座中聽者皆忘疲,共道此琴鐵勝絲。

    柳公雙鎖未為巧,李氏百張胡足奇。

    我聞古人作樂各有取,舊典至今存冊府。

    閑邪納正是為琴,如此曼淫同鄭嫵。

    請君舉手絕其絃,靡靡自古不在懸。

    錦囊出我龍湫瀑,追取希聲太始前。

    」【自注:餘在家藏古琴,背有文曰龍湫瀑。

    】 銅人捶琴 乾隆時,平湖沈文恪公初在閩,見一銅人,高數尺,如十三四丫頭,面粉,衣繒,前置琴。

    啟銅人之鑰,則兩手起,執棰擊琴,左右高下,其聲抑揚頓挫,悉合節奏。

    頭容目光,皆能運轉,助其姿緻。

    鼓畢,則置棰於琴,兩手下垂矣。

    又置飛雀,呼噪逼真,蓋自西洋輸入者也。

     八音琴 八音琴,由西洋傳入,道、鹹間已有之。

    製為方匣,內裝發條,機轉輪動,輪上之刺,與櫛齒狀之鋼鐵相觸成音。

     哈爾劄克 哈爾劄克,回樂也。

    狀類胡琴,以椰為槽。

    其末圓,頂以馬尾二縷為絃,馬尾絃下有鋼絲絃,另以圓木桿為弓,以馬尾為絃,以弓絃軋馬尾,絃應鋼絲以取聲。

     喀爾鼐 喀爾鼐,回樂也。

    狀類洋琴,木胎中空,左端直,右端曲。

    左端上面施木梁,以繫鋼,絃之末施木軸,入於右端立面孔內,轉其軸以定絃之緩急,以手冒撥指,彈之取聲。

     朱亦林吹鐵簫 舒鐵雲嘗作《鐵簫歌》贈朱亦林,亦林固善吹鐵簫者也。

    歌曰:「鐵厚一寸射而洞,驚起秦臺紅尾鳳。

    乘風飛度廣寒橋,《霓裳》法曲傳靈簫。

    生不逢東坡居士遊赤壁,清風明月無聲色。

    更不見淮南書記吟青山,二十四橋春夢殘。

    爐火溫暾唾壺缺,不鑄黃金鑄白雪。

    深山大澤無人蹤,一斛珍珠六州鐵。

    不知誰冶南陵梅,秋色寸寸繞指來。

    蒼龍紫蚓繡昔苔,錦縧穿月紛葳蕤。

    四壁成都小垂手,玉律春寒消九九。

    吹參差兮續《離騷》,爛嚼紅霞口戕口。

    節之以岑牟金石漁陽撾,和之以大江東去銅琵琶。

    銀河吹笙小兒女,矧乃人世雙紅牙。

    蕤賓一方何處得,胡牀三弄無人識。

    不如舞作王鐵槍,省倚市門饞乞食。

    」 特磬 特磬,《周禮》注:「特磬十二,依辰次陳之,以應其方之律。

    」器大而聲宏,故於起調、畢曲之時擊之,以為作止之節。

    乾隆庚辰,西域底定,和闐貢玉,可葉鳴球,高宗因命依律琢為特磬,禦製銘詞,鐫識其上,凡十二,以儷鎛鐘。

     編磬 編磬十六枚,同在一虡,長闊皆同一制,其厚薄則有損益,應律與鐘同。

    明代,圜丘磬用玉,國朝則祈穀壇亦用玉,餘俱以靈璧石為之。

    《周禮》:「簨飾以鱗。

    」今則鐘簨以龍而磬簨以鳳,業亦如之,其數必十六枚,與編鐘之陰陽各八同。

     琴 琴,前廣後狹,上圓下方,通長三尺一寸五分九釐,為黃鍾四倍又三分之一,絃長二尺九寸一分六釐,為四倍黃鍾之度,凡七絃。

    面用桐木,底用梓木,黑漆虛中,嶽山、焦尾用紫檀徽,用螺蚌為飾,以漆金幾承之。

     提琴 提琴,圓木為槽,上冒蟒皮而空其下,竹柄貫槽中,柄端刻木為龍首。

    柄有小環,貫四絃於其中。

    槽面正平,設柱以承絃。

    竹片為弓,馬尾雙絃,間而軋之。

     月琴 月琴,八角木槽而微凹,其面柄貫槽中,四絃覆手,曲首似琵琶。

    通體用紫檀,槽面用桐木。

    本名阮鹹,亦呼曰阮。

     有絃之口琴 崖州人能以細竹裝絃其上,手拉之上下,如彈胡琴狀,其聲幽咽,亦曰口琴。

     喇巴蔔 喇巴蔔,回樂也。

    狀類胡撥,木槽通柄,絲絃五,鋼絃二。

    上端曲向後,以施絃,軸柄槽形,似半瓶。

    曲柄兩旁施五軸,通五絲絃,而繫於軸。

    以手冒撥指彈之,應鋼絃以取聲。

     奚琴 奚琴,刳木為體,二絃,以木桿繫馬尾軋之。

     胡琴 胡琴,似琵琶,而下銳。

    龍首,皮腹,背有脊梭,二絃,以木桿繫馬尾軋之。

    《元史》:「胡琴如和必斯,卷頸,龍首,二絃,用弓捩之,弓之絃以馬尾。

    」則胡琴亦奚琴類是也。

    但槽端彼方此尖,槽面彼覆以木而此冒以皮,微不同耳。

     番胡琴 番胡琴,椰槽竹柄,二絃,以竹弓繫馬尾,施絃間軋之,較奚琴制微短。

    彼槽以木,此以椰,彼柄以木,此以竹,彼軋以木桿,此亦竹弓。

     謝時禋彈琴伐鼓 謝泰臻,字時禋。

    明亡後,入先師廟,伐鼓慟哭,解巾服,焚於庭。

    沈舟之痛,時切於懷。

    援壁上琴彈之,格格不能成聲,推之而起,曰:「人琴俱亡矣。

    」一日,不知所往。

     喬山人善琴 國初,有喬山人者,善彈琴,精於指法,嘗得異人傳授,每於斷林荒楚間,一再鼓之,淒禽寒鶻,相和悲鳴。

    後遊郢楚,於旅中獨奏洞庭之曲,隣媼聞之,咨嗟惋歎。

    既闋,曰:「吾抱此半生,不謂遇知音於此地!」款扉扣之,媼曰:「吾夫存日,以彈絮為業,今客鼓此,酷類其聲耳。

    」 陳喬生善琴 陳子升,字喬生。

    善鼓琴,能吳歈,九宮十三調,曲盡其妙。

     劉公甬?戈使姬墓下操琴 劉公甬?戈吏部之友某,素嗜琴。

    歿後,公甬?戈攜諸姬過其墓,停車酹酒,使諸姬各操一曲而去。

     徐映玉既嫁不操琴 徐映玉,字若冰,崑山人,嬪於孔,因居木凟。

    幼警慧,柔嫕靜莊,喜讀書吟詩,善鍼黹,佩服櫛珥必修潔。

    初生時,母夢梅花一枝墮於庭,及長而愛梅,花開,輒行吟其下,每風雨至,顧而泣,若甚有傷於心者,家人竊怪之。

    父善弈,女士旁觀,覆不失一。

    學琴,得虞山指法。

    既嫁,曰:「此非婦人事也。

    」遂輟不為。

     唐青照為塞曉亭鼓琴 唐青照,名唐明,長白人。

    食貧而不累其天,天乎琴。

    妻關氏,國色也,操縵以和之,亦造微,家人化焉。

    客嘗問之曰:「子何得於琴?」青照曰:「我何得乎?舉凡天地間虛牝玄竅于喁吸嚊及乎芒芒瞢瞢,行諸太空,若無所聞,而懸寓乎其中者,悉協之以吾琴而中其微。

    當是時也,晏晏然,閈閈然,返我心之危,冰釋猋滅,如其初而已矣。

    我何得乎?」塞曉亭侍郎嘗物色之,踵門,鏗然作,止不進。

    久之而後通,則鼓琴者其豎徐海也,曉亭驚。

    比入,所居屋裁二楹,青照篤愛妻,界其半使居之,半給炊,且坐客。

    曉亭至,方淅米,地罏火鬱攸,而鑊中浡浡湯適沸,凝塵滿席,膝屈而復安。

    坐良久,青照撫琴曰:「客欲有聞乎?」曰:「欲之。

    」於是正襟坐鼓之,一再行,風琅琅走,泠然而秋生,曉亭悚氣息如遊絲。

    少選,又再疊之,則羣陰闢,真靈昌,一物一塵,窅然而亡。

    曉亭蹶然起曰:「止。

    子天遊,琴,寄焉耳。

    」 章某焚琴 焚琴子者,姓章氏,閩之諸生也.嘗學琴於惠州僧上振,得其音節之妙,遂歸.變姓名,挾琴,還入閩,達官貴人爭廷緻之,聽其琴,有願從而學者,雖善,然終莫能及也.久之,有將軍自塞上來,駐防福州,嗜琴,厚禮廷之,使鼓琴於幕下.將軍據上坐,而置一座於旁,命之坐.怒視將軍曰:「吾博通萬卷書,而明公惟知馬上用劍槊,吾豈為若門下士耶?奈何不以賓禮見,而屈我於旁,我不能鼓琴矣.」奮衣徑出,不顧.將軍慙,下與抗禮,謝罪,強留之,乃踞上坐,為一鼓琴.將軍稱善,左右無不悚聽.然其聲悽愴肅殺,有秦音焉.乃曰:「琴者,天下之至和也.吾琴雝雝如鸞鳳鳴,今枝上無螳螂捕蟬,而絃中忽有西北肅殺聲,何也?豈軍中將有警耶?」撫琴畢,三軍之士皆嗟歎,有流涕者,章盡醉痛哭,上馬而去,將軍贈之金,不受.後此軍淪於海澄矣.久之,閩人目章為琴師,雖江,浙,頗多聞其名者,然當道不以禮遇之,招之亦不往,往亦不久留.嘗於酒後耳熱,摔琴於地,引滿大嘯,放言高論,驚其座賓,談古今得失,雖老師宿儒,深通經濟者,不能難之也. 其最愛之童子曰金蘭,亦善琴,獨得其傳,常負奚囊,從遊數十裡外。

    章詩成,金蘭輒以為善,錄之盈帙。

    客訪章,不遇,金蘭代款之,以章詩示人。

    由是人頗異之,以為抱負非常之士,不得志而隱於琴。

    然當事卒莫有薦之者,竟佯狂以卒。

     章篤於伉儷,婦陳氏,齒少於章者十年,亦頗知書嗜音。

    章嘗為之鼓琴,茶香入牖,鬢影蕭疏,顧而樂之,以為閨房清課,亦人生韻事也。

    一日,忽謂其婦曰:「吾夙聞紅顏薄命,卿才如此,而推命者多言歲行在卯當死,豈汝亦天上人,不久當去耶?」因感慨悲傷,為彈《別鵠離鸞》之曲。

    既而曰:「琴音和,吾與汝尚無恙。

    然第七絃無故忽絕,少而慧者當之。

    」居數日,金蘭死。

    章撫屍一哭,不勝其悲,吐血數鬥,曰:「吾死後,《廣陵散》絕矣。

    」遂焚其琴,不復鼓也,因自號焚琴子。

     美人彈琴 彭羨門少宰孫遹有美人彈琴詞,調寄《菩薩蠻》。

    詞雲:「梧桐深院鳴秋葉,狄香小炷氤氳爇。

    玉指弄哀彈,琴心雲水寒。

    園絲珠作串,字字含怨清。

    清怨寄三湘,眉峰九曲長。

    」 朱漢槎善琴 朱漢槎,名品,字金三。

    十二歲,即遇名師授以琴學。

    又十年,復遇一名師焉。

    先後所學,有百餘曲,晨起彈至夜分,六十年如一日,世未有與匹者也。

     程香溪善琴 江都程香溪編修善鼓琴,馬嶰谷以宋姜白石所製側商調《古怨》,屬為追撫,三日而成聲。

     劉九嵒善琴 劉澤長,字九嵒,辰谿貢生。

    性恬適,雅愛音樂,尤善撫琴,所操三十餘譜,清妙寡和。

    時有劉半仙者,與之友善,喜聽澤長琴。

    臨卒,乞以琴殉,澤長如其言。

    後數月,澤長從子遇半仙於途,半仙以琴付之曰:「此汝叔琴也,當以此免難。

    」後澤長因事株連繫獄,夜常鼓琴自適,當道聞而異之,廉得其情,乃省釋焉。

     陳廉舫善琴 挹翠樓後梧桐一株,百年物也,忽自欹,陳廉舫孝廉製以為琴。

    舒鐵雲作詩以誦之,詩曰:「曾上元龍百尺樓,銀牀葉落又經秋。

    分明絲竹都堂夢,天海風濤一夜收。

    知音容易賞心難,捉摸龍蛇避鳳鸞。

    解辨勞薪賦枯樹,更誰肯取作琴彈?十年種樹百年聲,難與箏琶爭此名。

    好待梅花開斷後,千秋萬歲有移情。

    」蓮舫固以善琴名於時也。

     李琴顛鼓琴效蜀派 杭州李崑,字玉峰,號琴顛,先世本漢軍。

    乾隆癸未,詔裁杭州漢軍,使入民籍,琴顛遂出駐防。

    工詩詞,善書,有逸趣,鼓琴效蜀派,得盛名,能自度曲,聽之,泠泠然有出世想。

    其琴弟子甚夥,琴顛曰:「小技耳,諸君無乃嗜痂之癖乎?」 程十然受琴旨於李玉峯 程十然居杭州忠清裡之雙眼井巷,嘗遊山左、粵東。

    或勸之仕,且助之貲,弗應。

    歸而課徒養母,受琴旨於李琴顛,盡得其妙。

    晚得一舊琴,曰春風,其聲清越,因自製曲曰《烈風雷雨頌》,非知音者不與彈也。

    十然,名起振,仁和人。

     徐我山彈琴 海寧蘇香海貢生士棠,嘗於月下聽徐我山彈琴,而作詩以記之。

    詩曰:「銀河之水東西流,羅羅屋角涼雲浮。

    坐有十人八人客,相逢秋士同悲秋。

    我山夙有絲桐癖,百衲【琴名】隨身老行役。

    宮商十指乾淨彈,冷到孤燈寒到月。

    謖謖恍如松風鳴,濤翻絕壑山崢嶸。

    又如大蟹小蟹甲初解,橫行黑夜爬沙聲。

    自來蔡琴標五弄,爨下遺材聲壓眾。

    當前聽君素手揮,今古遙遙堪伯仲。

    四十年華去不留,七條絃上寫離憂。

    空庭露氣涼如水,彈著鄉心欲白頭。

    」 吳氏眷妙析琴理 歙縣吳素江,妝閣中人多妙析琴理,其婦與江右琴香榭蔣錦秋女士共結鼓琴之契。

     阮媚生癖嗜琴 阮恩灤,字媚生,儀徵人,為文達公第三女孫,杭增生沈霖元室。

    生時,父常生方官永平守,城外河為古灤水,故名。

    三歲失怙,能詩善畫,尤癖嗜琴。

    文達偶至文選樓,必令一彈再鼓,呼之曰琴女孫,且手書楹聯以賜之雲:「古琴百衲彈清散,名帖雙鉤榻硬黃。

    」 宋小茗聽人彈琴 宋小茗廣文鹹熙嘗聽人彈琴,而作詩曰:「塵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