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德類
關燈
小
中
大
,勒令諸州縣減造十分之四,以其欠數虛報存庫,州縣苦之,勢洶洶將上聞。
姚先奏以為官吏欺侵,造冊不實,請展限覈減。
硃批雲:「損上益下,朕之願也。
存心刻薄,有傷政體。
」姚大慙,六百裡行文,以原冊上。
仁宗以莊敬日彊健行不息二語分鐫寶璽 嘉慶己卯,仁宗聖壽六十,命以「莊敬日彊」、「健行不息」二語分鐫寶璽。
仁宗敬禮楊懌曾 皖楊懌曾,嘉慶時官翰林,受知仁宗,為大理卿最久,開府楚北,風骨錚然。
嘗召對,值盛暑,掀簾見上搖扇揮汗,入跽,上以扇置坐右,不復用,詢事甚詳,良久熱甚,上汗出如雨,卒不用扇,又久乃出,楊亦溼透紗袍矣。
仁宗留意微員 嘉慶中,兵馬司指揮謝煦以同知外用,初選登州,上以其地簡,特寄諭撫臣,於兗沂曹一帶對調,遂改兗州。
蓋謝任中城時,曾以緝捕出力,蒙賞戴翎枝,故上猶識之也。
仁宗責臣工詩 嘉慶川楚之亂,仁宗憂甚,作詩以責臣工曰:「內外諸臣盡紫袍,何人肯與朕分勞。
玉杯飲盡千家血,銀燭燒殘百姓膏。
天淚落時人淚落,歌聲高處哭聲高。
平居漫說君恩重,辜負君恩是爾曹。
」 仁宗命移鷹狗處 鷹狗處向在東華門內長街,設總統二人,以侍衞兼之,豢養鷹狗,備蒐獮之用。
其牧人皆以世家子弟充之,許其蟒袍緯帽,為執事中品之最高者。
嘉慶壬戌,仁宗以非急務,命遷於東安門內長房。
宣宗遣妃 宣宗勤於政事,披覽章奏常至夜分,某日,有寵妃取而裂之,翌晨遣出,然亦不加以他罪也。
文宗雪林則徐冤 道光未葉,穆彰阿為滿首揆,掌機務,實主五口通商之約。
鴉片之為害甚大,世人無不知之,宣宗於林則徐之焚燬鴉片,亦念其忠,特以穆作梗,故林不免於罪而言和。
道光壬寅,大學士王鼎方自河東查勘回,聞和議,痛戰哭了争之,不能得,以憂死。
其病劇時,召門下士至臥榻前,伏枕流涕,授遺摺數千言,力排和議之非,卒為穆所尼,不得上。
王歿,祁寯藻亦力争,然寯藻在軍機為後進,且漢大臣不能決事,故穆愈得志。
已而白門和議成,宣宗退朝,負手行偏殿,亙一日夜未嘗息,內侍但聞太息聲,漏下五鼓,旋入殿,以硃筆草一紙,封緘甚固。
時宮門未啟,命內侍持往樞廷,戒之曰:「但與穆彰阿,毋為寯藻知。
」蓋即諭議和諸臣於和約晝押之廷寄也。
意穆於是時,必布危言聳論挾制宣宗者。
及文宗嗣位,頒示謄黃,為林則徐雪冤,而著穆彰阿之罪。
鹹豐季年三奸伏誅 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皆於鹹豐初年襲爵,官宗人府宗正,領侍衞內大臣。
而端華同母弟肅順,方為戶部郎中,好狹邪遊,惟酒食鷹犬是務。
乙卯夏,官軍既克馮官屯,剿滅粵寇之北犯者,垣、端漸以聲色惑聖聰,薦肅供奉內廷,善迎合上旨。
上稍與論天下事,三奸盤結,同幹大政,而軍機處之權漸移,軍機大臣皆拱手聽命而已。
惟軍機大臣大學士柏葰,資望既深,性頗鯁直,不甚遷就,三奸畏而惡之。
戊午科場之獄,置柏大辟,於是朝臣震悚,權勢益張矣。
肅又借鑄錢局一事興大獄,戶部司員皆褫職逮問,京師自搢紳以至商店,被其株累破家者甚多,皆怨肅次骨,肅恃寵而驕。
時周祖培以戶部尚書協辦大學士,而肅亦為戶部尚書,同坐堂皇判牘。
一日,周已畫諾,肅佯問曰:「是誰之諾也?」司員曰:「周中堂之諾也。
」肅罵曰:「唉!若輩憒憒者流,但能多食長安米耳,焉知公事!」因將司員擬稿盡加紅勒帛焉,並加紅勒帛於周諾上,累次如此,周弗敢校也。
諸大臣受其侵侮,而唯諾維謹,大學士翁心存引疾乞退以避之。
庚申七月,英、法兵船犯大沽,陷東西礮臺,入天津,逼通州,焚圓明園,肅方以協辦大學士兼步軍統領,與載垣、端華同勸文宗巡幸熱河,導上娛情聲色,實為希寵攬權之計也。
迨和議成,英、法兵退至天津,留京王大臣疏請回蹕,上將從之,為三奸所尼,屢下詔改行期。
辛酉秋七月,上不豫;十六日,上疾大漸,召載垣等及軍機大臣至禦榻前,受遺詔,立皇太子,是日辰刻,文宗崩。
三奸輒矯遺詔,與禦前大臣額駙景壽、軍機大臣兵部尚書穆蔭、吏部左侍郎匡源、署禮部右侍郎杜翰、太僕寺少卿焦佑瀛等共八人,自署為贊襄政務王大臣,又擅遏禁留京王大臣恭親王等不得奔喪。
自是詔旨皆出三奸之意,口授軍機處行之。
八月十日,禦史董元醇疏言:「皇上沖齡,未能親政。
天步方艱,軍國事重。
暫請皇太後垂簾聽決,並派近支親王一二人輔政,以繫人心。
」三奸不悅。
明日,上奉皇太後召見贊襄王大臣,命即照董元醇所奏行,三奸抗論,以為不可,退復以本朝無太後垂簾故事,令軍機處調旨駁還。
然恭王遂於此時奔赴熱河,叩謁梓官,端等頗不以近支視之,且以其不足畏也。
兩宮皇太後欲召見恭王,三奸力阻之,侍郎杜翰昌言於眾,謂:「叔嫂當避嫌,且先帝賓天,皇太後居喪,尤不宜召見親王。
」肅拊掌稱善,曰:「是真不愧杜文正子矣。
」然究迫於公論,而太後召見恭王之意亦甚決,太監傳旨出宮,恭王乃請端同進見,端目視肅,肅笑曰:「老六,汝與兩宮叔嫂耳,何必我輩陪哉。
」王乃獨進見。
兩宮泣道三奸之侵侮,因密商誅之,並召鴻臚寺少卿曹毓瑛,密擬拿問各旨,以備到京即發,三奸不知也。
次日,王兼程回京,無一人知者。
先是,垣等自陳職事殷繁,實難兼顧,意在彰其勞勩,詔即罷其所管火器健銳營,外示優禮,實奪其兵柄也。
兩宮俟恭王行後,即下回鑾之旨,三奸力阻之,謂:「皇上一孺子耳,京師何等空虛,如必欲回鑾,臣等不敢贊一辭。
」兩宮曰:「回京後設有意外,不與汝等相幹。
」立命備車駕。
三奸又力阻,兩宮不允。
乃議以九月二十三日,派肅護送梓宮回京。
上恭送登輿後,先奉兩宮間道旋蹕,垣、端皆扈從。
於是大學士賈楨、周祖培、戶部尚書沈兆霖、刑部尚書趙光合疏稱:「我朝聖聖相承,從無太後垂簾聽政之典,前因禦史董元醇條奏,特降諭旨甚晰,臣等復有何議。
惟是權不可下移,移則日替;禮不可稍渝,渝則弊生。
我皇上沖齡踐祚,欽奉先帝遺命,派怡親王載垣等八人贊襄政務,兩月以來,用人行政,皆經該王大臣等議定諭旨,每有明發,均用禦賞『同道堂』圖章,共見共聞,內外皆相欽奉。
臣等尋繹『贊襄』二字之義,乃佐助而非主持也。
若事無鉅細,皆憑該王大臣之意先行議定,然後進呈皇上一覽而行,是名為佐助,而實則主持,日久相因,能無後患!今日之贊襄大臣,即昔日之軍機大臣,向來軍機大臣事事先面奉諭旨辨駁可否悉經欽定,始行擬旨進呈,其有不合聖意者,硃筆改正,此太阿之柄不可假人之義也。
為今之計,正宜皇太後敷宮中之德化,操出治之威權,使臣工有所稟承,不居垂簾之虛名,而收聽政之實效。
我皇上聰明天亶,正宜涵泳詩書,不數年即可親政。
而此數年間,外而賊匪未平,內而奸人逼處,何以拯時艱?何以飭法度?固結人心,最為緊要。
儻大權無所專屬,以緻人心驚疑,是則目前大可憂者。
至皇太後召見臣工禮節及一切辦事章程,仍循向來軍機大臣承旨舊制,或應量為變通,擬求敕下羣臣會議具奏,請旨酌定,以示遵守,庶行政可免流弊,而中外人心益深悅服矣」。
會欽差大臣侍郎勝保亦奏請簡近支親王輔政,以防權姦之專擅。
十月朔,車駕至京師,將至之日,諸大臣皆循例郊迎,兩宮對大臣涕泣,縷述三奸欺藐之狀,祖培奏曰:「何不重治其罪?」皇太後曰:「彼為贊襄王大臣,可徑予治罪乎?」祖培對曰:「皇太後可降旨,先令解任,再予拿問。
」太後曰:「善。
」乃詔解贊襄王大臣八人之任,以恭王奕訢為議政王,垂簾典禮,令在廷大小臣工集議以聞。
先召見議政王大臣,上南面稍東席地坐,兩宮亦南面坐稍北,皇太後面諭三奸跋扈諸不法狀,且泣下。
上顧曰:「阿爾女,奴輩如此負恩,即斫頭可也,請勿悲。
」遂與王大臣密定計,即另派大學士桂良,文祥等入朝待命,垣等已先至,尚未知解任之信。
蓋三奸解任之旨及召見王大臣等,已在初一日申酉間特命辦事處勿知會怡,鄭二王,故皆不知也,然已微有所聞矣。
見恭王等則大言曰:「外廷臣子何得擅入?」王答以有詔。
復以不應召見呵止王,王遜謝,卻立宮門外。
俄詔下,命恭王將載垣,端華,肅順革去爵職,拿交宗人府,會同大學士六部九卿翰詹科道嚴行議罪。
王捧詔宣示,載垣,端華同厲聲曰:「我輩尚未入,詔從何來!」王命擒出。
復呵曰:「誰敢者!」已有侍衛數人來前,褫二人冠帯,擁出隆宗門。
尚顧索肩輿及從人,或告已驅散矣。
遂踉蹌擁見,肅方擁二妾臥於牀,遂械至,亦繫宗人府。
肅瞋目叱垣,端曰:「若早從吾言,何至有今日!」二人曰:「事已至此,復何言?」垣亦咎端曰:「吾之罪名,皆聽汝言成之。
」故論者謂三奸之罪肅尤甚,垣次之,端又次之。
廷議既上,請均照大逆例,淩遲處死。
初六日,詔曰:「載垣,端華,肅順朋比為奸,專權跋扈,種種情形,均經明降諭旨宣示中外。
至載垣,端華,肅順,於七月十七日皇考升遐,即以贊襄王大臣自居,實則我皇考彌留之際,但面諭載垣等立朕為皇太子,并無令其贊襄政務之諭。
載垣等乃造作贊襄名目,諸事并不請旨,擅自主持,兩宮皇太後面諭之事,亦敢違阻不行。
禦史董元醇條奏皇太後垂簾事宜,載垣等非獨擅改諭旨
姚先奏以為官吏欺侵,造冊不實,請展限覈減。
硃批雲:「損上益下,朕之願也。
存心刻薄,有傷政體。
」姚大慙,六百裡行文,以原冊上。
仁宗以莊敬日彊健行不息二語分鐫寶璽 嘉慶己卯,仁宗聖壽六十,命以「莊敬日彊」、「健行不息」二語分鐫寶璽。
仁宗敬禮楊懌曾 皖楊懌曾,嘉慶時官翰林,受知仁宗,為大理卿最久,開府楚北,風骨錚然。
嘗召對,值盛暑,掀簾見上搖扇揮汗,入跽,上以扇置坐右,不復用,詢事甚詳,良久熱甚,上汗出如雨,卒不用扇,又久乃出,楊亦溼透紗袍矣。
仁宗留意微員 嘉慶中,兵馬司指揮謝煦以同知外用,初選登州,上以其地簡,特寄諭撫臣,於兗沂曹一帶對調,遂改兗州。
蓋謝任中城時,曾以緝捕出力,蒙賞戴翎枝,故上猶識之也。
仁宗責臣工詩 嘉慶川楚之亂,仁宗憂甚,作詩以責臣工曰:「內外諸臣盡紫袍,何人肯與朕分勞。
玉杯飲盡千家血,銀燭燒殘百姓膏。
天淚落時人淚落,歌聲高處哭聲高。
平居漫說君恩重,辜負君恩是爾曹。
」 仁宗命移鷹狗處 鷹狗處向在東華門內長街,設總統二人,以侍衞兼之,豢養鷹狗,備蒐獮之用。
其牧人皆以世家子弟充之,許其蟒袍緯帽,為執事中品之最高者。
嘉慶壬戌,仁宗以非急務,命遷於東安門內長房。
宣宗遣妃 宣宗勤於政事,披覽章奏常至夜分,某日,有寵妃取而裂之,翌晨遣出,然亦不加以他罪也。
文宗雪林則徐冤 道光未葉,穆彰阿為滿首揆,掌機務,實主五口通商之約。
鴉片之為害甚大,世人無不知之,宣宗於林則徐之焚燬鴉片,亦念其忠,特以穆作梗,故林不免於罪而言和。
道光壬寅,大學士王鼎方自河東查勘回,聞和議,痛戰哭了争之,不能得,以憂死。
其病劇時,召門下士至臥榻前,伏枕流涕,授遺摺數千言,力排和議之非,卒為穆所尼,不得上。
王歿,祁寯藻亦力争,然寯藻在軍機為後進,且漢大臣不能決事,故穆愈得志。
已而白門和議成,宣宗退朝,負手行偏殿,亙一日夜未嘗息,內侍但聞太息聲,漏下五鼓,旋入殿,以硃筆草一紙,封緘甚固。
時宮門未啟,命內侍持往樞廷,戒之曰:「但與穆彰阿,毋為寯藻知。
」蓋即諭議和諸臣於和約晝押之廷寄也。
意穆於是時,必布危言聳論挾制宣宗者。
及文宗嗣位,頒示謄黃,為林則徐雪冤,而著穆彰阿之罪。
鹹豐季年三奸伏誅 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皆於鹹豐初年襲爵,官宗人府宗正,領侍衞內大臣。
而端華同母弟肅順,方為戶部郎中,好狹邪遊,惟酒食鷹犬是務。
乙卯夏,官軍既克馮官屯,剿滅粵寇之北犯者,垣、端漸以聲色惑聖聰,薦肅供奉內廷,善迎合上旨。
上稍與論天下事,三奸盤結,同幹大政,而軍機處之權漸移,軍機大臣皆拱手聽命而已。
惟軍機大臣大學士柏葰,資望既深,性頗鯁直,不甚遷就,三奸畏而惡之。
戊午科場之獄,置柏大辟,於是朝臣震悚,權勢益張矣。
肅又借鑄錢局一事興大獄,戶部司員皆褫職逮問,京師自搢紳以至商店,被其株累破家者甚多,皆怨肅次骨,肅恃寵而驕。
時周祖培以戶部尚書協辦大學士,而肅亦為戶部尚書,同坐堂皇判牘。
一日,周已畫諾,肅佯問曰:「是誰之諾也?」司員曰:「周中堂之諾也。
」肅罵曰:「唉!若輩憒憒者流,但能多食長安米耳,焉知公事!」因將司員擬稿盡加紅勒帛焉,並加紅勒帛於周諾上,累次如此,周弗敢校也。
諸大臣受其侵侮,而唯諾維謹,大學士翁心存引疾乞退以避之。
庚申七月,英、法兵船犯大沽,陷東西礮臺,入天津,逼通州,焚圓明園,肅方以協辦大學士兼步軍統領,與載垣、端華同勸文宗巡幸熱河,導上娛情聲色,實為希寵攬權之計也。
迨和議成,英、法兵退至天津,留京王大臣疏請回蹕,上將從之,為三奸所尼,屢下詔改行期。
辛酉秋七月,上不豫;十六日,上疾大漸,召載垣等及軍機大臣至禦榻前,受遺詔,立皇太子,是日辰刻,文宗崩。
三奸輒矯遺詔,與禦前大臣額駙景壽、軍機大臣兵部尚書穆蔭、吏部左侍郎匡源、署禮部右侍郎杜翰、太僕寺少卿焦佑瀛等共八人,自署為贊襄政務王大臣,又擅遏禁留京王大臣恭親王等不得奔喪。
自是詔旨皆出三奸之意,口授軍機處行之。
八月十日,禦史董元醇疏言:「皇上沖齡,未能親政。
天步方艱,軍國事重。
暫請皇太後垂簾聽決,並派近支親王一二人輔政,以繫人心。
」三奸不悅。
明日,上奉皇太後召見贊襄王大臣,命即照董元醇所奏行,三奸抗論,以為不可,退復以本朝無太後垂簾故事,令軍機處調旨駁還。
然恭王遂於此時奔赴熱河,叩謁梓官,端等頗不以近支視之,且以其不足畏也。
兩宮皇太後欲召見恭王,三奸力阻之,侍郎杜翰昌言於眾,謂:「叔嫂當避嫌,且先帝賓天,皇太後居喪,尤不宜召見親王。
」肅拊掌稱善,曰:「是真不愧杜文正子矣。
」然究迫於公論,而太後召見恭王之意亦甚決,太監傳旨出宮,恭王乃請端同進見,端目視肅,肅笑曰:「老六,汝與兩宮叔嫂耳,何必我輩陪哉。
」王乃獨進見。
兩宮泣道三奸之侵侮,因密商誅之,並召鴻臚寺少卿曹毓瑛,密擬拿問各旨,以備到京即發,三奸不知也。
次日,王兼程回京,無一人知者。
先是,垣等自陳職事殷繁,實難兼顧,意在彰其勞勩,詔即罷其所管火器健銳營,外示優禮,實奪其兵柄也。
兩宮俟恭王行後,即下回鑾之旨,三奸力阻之,謂:「皇上一孺子耳,京師何等空虛,如必欲回鑾,臣等不敢贊一辭。
」兩宮曰:「回京後設有意外,不與汝等相幹。
」立命備車駕。
三奸又力阻,兩宮不允。
乃議以九月二十三日,派肅護送梓宮回京。
上恭送登輿後,先奉兩宮間道旋蹕,垣、端皆扈從。
於是大學士賈楨、周祖培、戶部尚書沈兆霖、刑部尚書趙光合疏稱:「我朝聖聖相承,從無太後垂簾聽政之典,前因禦史董元醇條奏,特降諭旨甚晰,臣等復有何議。
惟是權不可下移,移則日替;禮不可稍渝,渝則弊生。
我皇上沖齡踐祚,欽奉先帝遺命,派怡親王載垣等八人贊襄政務,兩月以來,用人行政,皆經該王大臣等議定諭旨,每有明發,均用禦賞『同道堂』圖章,共見共聞,內外皆相欽奉。
臣等尋繹『贊襄』二字之義,乃佐助而非主持也。
若事無鉅細,皆憑該王大臣之意先行議定,然後進呈皇上一覽而行,是名為佐助,而實則主持,日久相因,能無後患!今日之贊襄大臣,即昔日之軍機大臣,向來軍機大臣事事先面奉諭旨辨駁可否悉經欽定,始行擬旨進呈,其有不合聖意者,硃筆改正,此太阿之柄不可假人之義也。
為今之計,正宜皇太後敷宮中之德化,操出治之威權,使臣工有所稟承,不居垂簾之虛名,而收聽政之實效。
我皇上聰明天亶,正宜涵泳詩書,不數年即可親政。
而此數年間,外而賊匪未平,內而奸人逼處,何以拯時艱?何以飭法度?固結人心,最為緊要。
儻大權無所專屬,以緻人心驚疑,是則目前大可憂者。
至皇太後召見臣工禮節及一切辦事章程,仍循向來軍機大臣承旨舊制,或應量為變通,擬求敕下羣臣會議具奏,請旨酌定,以示遵守,庶行政可免流弊,而中外人心益深悅服矣」。
會欽差大臣侍郎勝保亦奏請簡近支親王輔政,以防權姦之專擅。
十月朔,車駕至京師,將至之日,諸大臣皆循例郊迎,兩宮對大臣涕泣,縷述三奸欺藐之狀,祖培奏曰:「何不重治其罪?」皇太後曰:「彼為贊襄王大臣,可徑予治罪乎?」祖培對曰:「皇太後可降旨,先令解任,再予拿問。
」太後曰:「善。
」乃詔解贊襄王大臣八人之任,以恭王奕訢為議政王,垂簾典禮,令在廷大小臣工集議以聞。
先召見議政王大臣,上南面稍東席地坐,兩宮亦南面坐稍北,皇太後面諭三奸跋扈諸不法狀,且泣下。
上顧曰:「阿爾女,奴輩如此負恩,即斫頭可也,請勿悲。
」遂與王大臣密定計,即另派大學士桂良,文祥等入朝待命,垣等已先至,尚未知解任之信。
蓋三奸解任之旨及召見王大臣等,已在初一日申酉間特命辦事處勿知會怡,鄭二王,故皆不知也,然已微有所聞矣。
見恭王等則大言曰:「外廷臣子何得擅入?」王答以有詔。
復以不應召見呵止王,王遜謝,卻立宮門外。
俄詔下,命恭王將載垣,端華,肅順革去爵職,拿交宗人府,會同大學士六部九卿翰詹科道嚴行議罪。
王捧詔宣示,載垣,端華同厲聲曰:「我輩尚未入,詔從何來!」王命擒出。
復呵曰:「誰敢者!」已有侍衛數人來前,褫二人冠帯,擁出隆宗門。
尚顧索肩輿及從人,或告已驅散矣。
遂踉蹌擁見,肅方擁二妾臥於牀,遂械至,亦繫宗人府。
肅瞋目叱垣,端曰:「若早從吾言,何至有今日!」二人曰:「事已至此,復何言?」垣亦咎端曰:「吾之罪名,皆聽汝言成之。
」故論者謂三奸之罪肅尤甚,垣次之,端又次之。
廷議既上,請均照大逆例,淩遲處死。
初六日,詔曰:「載垣,端華,肅順朋比為奸,專權跋扈,種種情形,均經明降諭旨宣示中外。
至載垣,端華,肅順,於七月十七日皇考升遐,即以贊襄王大臣自居,實則我皇考彌留之際,但面諭載垣等立朕為皇太子,并無令其贊襄政務之諭。
載垣等乃造作贊襄名目,諸事并不請旨,擅自主持,兩宮皇太後面諭之事,亦敢違阻不行。
禦史董元醇條奏皇太後垂簾事宜,載垣等非獨擅改諭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