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品類

關燈
物品 物品者,人造物之總名,為人所用,大小精粗皆是也。

     家生 家生為日用器具之總稱,江、浙間有此語。

    《夢粱錄》雲:「家生動事,有桌凳、涼牀、交椅、兀子之類。

    」 都人用具作元寶形 都人日用器具,多喜作元寶形,如冬日之煤球筐,夏日之果木籃,以及糞簍、提筐,悉翹然如元寶。

    婦女之髻,亦翹其兩端,作元寶狀。

    琉璃廠火神廟之香爐亦然。

     大內之太平缸銅路燈 和珅於嘉慶己未查抄議罪後,分其第,半為和孝公主府,半為慶親王府。

    嘉慶庚辰,慶親王薨,管府事者阿克當阿代郡王慜綿呈出毘盧門□四座、太平缸五十有四、銅路燈三十六對。

    缸較大內稍小,燈則較大內所有者尤精,因分設於景運、隆宗兩門外。

    又凡所設鐵缸,及白石座細銅絲罩之路燈,亦皆珅物。

     武英殿露房所藏藥品 武英殿有露房,即殿之東末間,舊為藏庋西洋藥物花露之所,又有狗寶、鼈寶、蜘蛛寶、獅子寶、蛇牙、蛇睛等物。

    而蜘蛛寶黑如藥丸,巨若小胡桃,其蛛當不細矣。

    又有曰德力雅噶者,頗似藥膏,監造列單,交造辦處呈進,上分賜諸臣,餘交造辦處。

    舊傳西洋堂歸武英殿管理,故所存多西洋之藥。

    比交造辦處,而露房遂空,舊檔冊悉焚,於是露房之稱始改矣。

     光緒庚子大內損失寶物 光緒庚子拳匪作亂,八國聯軍入京,大內損失寶物凡數千件,中如碧玉彈二十粒,四庫藏書四萬七千五百零六本,金自鳴鍾二具,李廷珪墨一匣,穆宗日錄七十四本,德宗手書詩集一本,琬(王延)大屏四扇,玉馬一匹,粵寇璽印樣一本,國朝列聖圖像四軸,墨晶珠一串,粵寇林鳳翔、洪宣嬌齒牙一匣,小影一幀。

    又有玉璽為日兵所得,後即交回。

    又四大金缸為美兵所得,後由胡燏棻侍郎派何青雲前往領回。

    尤可惜者,我國史籍三萬五千本,由汽船二艘運往意大利國納托爾埠,裝釘甚華麗,明《永樂大典》亦在其中,惟攜出時滿地狼藉,至不完全,後藏英之萬國藏書樓。

     太廟玉冊六十餘分,分各百餘塊,塊高五六寸,寬七八寸,厚半寸許,南書房翰林撰文後,恭楷書玉上,鐫成,傅以漆金。

    聯軍至京,美兵護守太廟,英兵欲取玉冊,美兵舉槍向之,乃止。

    美兵退,英兵恣所取。

    及交還太廟,檢其數,失二百餘塊。

    天壇之蒼璧,地壇之黃琮,日壇之赤璋,月壇之白琥,皆歷朝法物,並失之矣。

     奉天內務府所藏典訓宗器 奉天內務府尊藏典訓宗器,二百餘年,寶守維謹,屢有增加。

    茲依光緒乙亥以前內府案卷錄之。

    敬典閣上層,供奉九代聖容九箱,行樂圖四箱,每歲春秋二分,由陪京大臣恭晾,太廟供奉冊寶五十八分。

    敬典閣中層,尊藏玉牒黃檔、紅檔二百四十包,寶十顆。

    敬典閣下層尊藏玉牒黃檔、細檔六十包。

    崇謨閣尊藏實錄一千四百零三包,聖訓三百一十六包,老檔十四包,實錄圖一匣,又恭存列祖列宗所遺禦用鞍轡、弓箭、腰刀、鎗劍、櫜鍵,高宗禦用朝冠、朝珠、朝帶、袍褂、鞍轡、弓箭、劍鎗、腰刀、櫜鍵、甲冑,仁宗禦用朝冠、朝珠、朝帶、袍褂、鞍轡、鎗劍、腰刀、準捷鎗、撒袋、弓箭,宣宗禦筆字掛屏、鞍轡、威禽鎗、木桿鎗、銀式件、樺木鞘、小竹子、火鐮、火紙筒,文宗禦用鞍一副、籐鞭一把、撒袋一副、弓四張、箭三十六枝,以及各宮殿陳設一切金玉銅瓷物件、金錁、金條、銀錁、書籍、字畫、冊頁,並文溯閣收存各書籍。

    每值大員更替,按照印冊,查點一次,專疏奏聞。

     黃苕隱用器皆匏 黃中理,字苕隱,南匯人。

    年八十而居貧,老於諸生,日用之物以匏充之者九,因自號九匏道人。

     辰州苗器 苗民器用頗多,如犂耙、鋤鐮、長柄刀斧、籮筐、背籠、背枷、桔橰、筒車、機梭、紡車、蠶筐、鼎鍋、釜簹、碗箸、杓盂、項圈、手釧、網巾、衣服、升鬥、戥秤、剪刀、鍼錐、尺、梳櫛、碓磨、火鎗、桿子、環刀、弓弩、兜鍪、皮甲、鑼鼓、號頭、蘆笙、畫角、腰鼓、鐃鈸之屬,皆自為之,能通其用。

     汽機 汽機,用熱力發生水蒸氣,以成動力之機械也。

    水化汽以後,其汽之體積大於水之體積一千六百倍,若密閉於器,不使漏洩,則汽被壓迫,彈力甚大,能將容器破壞,汽機之發動,即利用此力也。

     機以銅鐵為之,有鍋爐,鍋中盛水,爐中燃煤,發生蒸氣,以管引入汽櫃及汽筒中。

    汽筒為一圓筒,中有鞲鞴,能於筒中進退移動,有柄與飛輪相連,出筒外,汽櫃附於汽筒之旁,前後有二孔,與汽筒通,中一孔放汽出外,或引汽入凝水櫃。

    汽櫃中有活罨,如覆盂狀,以掩其孔。

    活罨有柄出汽櫃外,亦能進退,罨前進,則露出後孔,掩前孔與中孔,使前孔在罨中,與中孔相通,罨後退,則露出前孔,掩後孔與中孔,使後孔在罨中與中孔相通。

     鍋中之汽,先入汽櫃,由後孔入汽筒,推鞲鞴前進。

    鞲鞴前之空氣,由前孔入活罨中,自中孔放出,此時鞲鞴柄之柄前進,推動飛輪,機內附屬之件,均隨之轉動,活罨之柄,遂推活罨後退,掩去後孔及中孔,露出前孔,汽由前孔入汽筒,推鞲鞴退後,鞲鞴後之汽,由後孔入活罨中,自中孔放出。

    如是前後進退,使鞲鞴之柄,轉動飛輪,循環不絕。

    一切工業及汽船、汽車之類,皆以汽機飛動,利用甚宏。

    此機之創,在十八世紀之前,其製尚未盡善,經英人瓦特改良,始適於用。

    天津、上海頗有能仿製之者。

    上海之廠曰求新。

     觀象臺儀器 康熙己酉六月,聖祖詔令改造觀象臺儀器,蓋因戊申欽天監監副吳明烜言:「推曆以黃道為驗,黃道以渾儀為準。

    今觀象臺渾儀損壞,亟宜修整。

    又地震方向,各有所占,請造滾球銅盤一座,並設臺上。

    儀器備,則占驗始為有據。

    」疏入,下禮部議。

    尋以取到元郭守敬儀器於江南,不果行。

    至是,掌欽天監事西洋人南懷仁為監副,疏請改造,從之。

     靈臺儀象 康熙癸醜正月,南懷仁以新製天體儀、黃道經緯儀、赤道經緯儀、地平經儀、地平緯儀、紀限儀告成,將製法、用法,繪圖立說,名《新製靈臺儀象志》,疏呈禦覽。

    《靈臺儀象志》言天體象之用凡六十,黃道經緯儀之用凡十,赤道經緯儀之用與黃道經緯儀同者凡五,異者凡九,地平經儀、緯儀之用凡十八,紀限儀之用凡六。

    要之,天體儀乃渾天之全象,為諸儀之用所統宗,七政恒星之經緯宮次度分,與先後相連之序,相距之遠近,俱於斯見焉。

    黃道經緯儀、赤道經緯儀、地平經儀、緯儀,所以推七政恒星之行及所躔之度分也。

    紀限儀則旋轉盡變,以對乎天,或正交,或斜交,定諸星東西南北相離之度焉。

    此六儀者,用各有異,而又可互用相參,故能測驗精密而分秒無差也。

     簡平儀地平半圓日晷儀 康熙辛酉二月,製簡平儀,製地平半圓日晷儀,俱以銅為之。

     三辰簡平地平合璧儀 康熙癸酉四月,製三辰簡平地平合璧儀,以白金為之。

     地平經緯儀 康熙癸巳二月,聖祖命監臣紀利安製地平經緯儀,以銅為之。

    地平經緯儀者,合地平象限二儀而為一,凡測諸曜,則旋象限儀,以遊表低昂合之,令與諸曜參直,其橫半徑所指,即地平經度,遊表所指,即地平緯度,測一器而經緯胥得也。

     星晷儀矩度象限儀方矩象限儀 康熙甲午二月,製星晷儀、矩度象限儀、方矩象限儀,皆以銅為之。

     測晷器 國初,莆中姚朝士有測晷儀器,不論北極高下,皆可得真晷刻。

     三辰公晷儀六合驗時儀 乾隆甲子二月,製三辰公晷儀,以銅為之,製六合驗時儀,以銅為兩球。

     圭表 乾隆甲子二月,重製圭表。

    蓋迎日推莢,肇自上古,而土圭測景,詳於成周。

    宋元嘉時,何承天立表候晷,後代仍之。

    明於觀象臺下設晷影,堂南北平置銅圭,於石臺南端植銅表,上設橫梁,用影符以取中景。

    本朝因其制,惟銅表舊高八尺,此加二尺焉。

     壺漏 乾隆丙寅四月,重製壺漏。

    蓋浮漏之制,有求壺、廢壺。

    複壺以播水,建壺以受水,玉權以釃水,銅史以令刻。

    今之日天壺即求壺遺制,制天壺即複壺遺制,平水壺、分水壺即廢壺遺制,萬水壺即建壺遺制。

    至於龍口玉滴,銅人抱箭,亦即玉權銅史遺制。

    自宋以來,大略相同,惟舊法每日十二時分一百刻,今釐為九十六刻,此則有異者也。

     其制,計播水壺三,形方,上曰日天壺,次夜天壺,又次平水壺。

    下有分水壺一,形方,受水壺一,形圓。

    播水三壺以次漏於受水壺。

    受水壺上為銅人,抱漏箭,下安箭舟,水長舟浮,則箭上出,水盈箭盡,則洩之於池。

     刻漏壺 厲之鍔,字寶青,乾隆時之錢塘人。

    嘗自出巧思,製刻漏壺,鎔錫為之,運轉自然,晷刻相應,不爽毫髮。

     萬壽天常儀 乾隆庚午八月,製萬壽天常儀。

     璣衡撫辰儀 乾隆甲戌正月,璣衡撫辰儀成。

    璣衡撫辰儀,本渾天儀之規則,而釐以今之度數。

    其在外者,即古之六合儀,而不用地平圈。

    蓋既測定南北正線,而後置子午圈,則子午圈即為南北之正線,平面之四方皆正。

    又北極出地度,以京師為準,自北極而上五十度五分,即上應天頂,自南極而下五十度五分,即下對地心。

    而應天頂之衡,則兩極正,立面之四方亦正,而地平已在其中,故不用地平圈也。

    其次內者,即古之三辰儀,而不用黃道圈。

    蓋有天常赤道圈,有赤極經圈,則測得日月星之赤道經緯道,即黃道經緯可推。

    且黃道與赤道之相距,古遠今近,日久有差,而儀器可無改,故不用黃道圈也。

    其最內者,即古之四遊儀,大略相同。

     地球儀 乾隆庚辰二月,製地球儀。

    地球儀之制,所以象地體,與天體儀相配,亦仍西法,惟布列地名時,於新疆及新向化之蒙古回部,靡不備具。

     渾天儀 周幔亭之學,鈲刮苛碎,窮鑿幽隱,專為人之所難。

    造渾天球,大僅拳許。

    嘗繪《長江黃運圖》,僅尺幅,而星經地緯,羅縷畢具。

    幔亭,名榘,乾隆時之江寧人。

     自鳴鐘 國初,福建漳州有孫細娘者,造小自鳴鐘,高僅一寸,而報時不差分毫。

     乾隆時,內府有自鳴鐘,下一格有銅人,長四五寸許,屈一足跪,前承以沙盤。

    鐘鳴時,銅人手執管,劃沙盤中,作天下太平四字,鐘響寂,則書竟矣。

    平湖沈文恪公初在閩,曾見一鐘,上一格兩扉常闔,交初正時,銅人兩手啟扉,轉身於架,取槌擊鐘如數,畢,置槌於架,兩手闔扉。

     交泰殿大鐘 交泰殿大鐘,宮中鹹以為準。

    殿三間,東間設刻漏,一座幾滿,日運水斛許,貯其中。

    乾隆以後,久廢不用。

    西間則大鐘所在,高大如之,躡梯而上,啟鑰上弦,一月後始再啟之,數十年無少差,聲遠,直達乾清門外,猶明萬曆時舊製也。

    于文襄公敏中執政時,每聞鐘聲,必呼同直者曰:「表可上弦矣。

    」 寒暑表千裡鏡 女士黃履,字穎卿,錢塘人,巽妹,梁紹壬室。

    通天文算學,作寒暑表、千裡鏡,與常見者迥別。

    千裡鏡於方匣上布鏡四,就日中照之,能攝數裡外之影,平刊其上,歷歷如繪。

     傳聲機 江慎修永置一竹筒,中用玻璃為蓋,有鑰開之,開則向筒說數千言,言畢即閉,傳千裡內。

    人開筒側耳,其音宛在,如面談也。

    過千裡,則音漸澌散不全。

    慎修,乾隆壬午年卒,則其法發明之時期,尚在留聲機、電話之前也。

     順風耳 順風耳,以銅為管,節節相續,約長丈餘,如千裡鏡之式,虛其中,口大而末小。

    向空中傳語,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相去五六裡,聲息相聞,海船用之。

    其制較德律風為簡,但不能通於甚遠之處耳。

     啞鈴 啞鈴,體操器械也,以木為之,兩端如球,中為柄,以便手握,因其形似鈴而無聲,故曰啞鈴。

    亦有以鐵為之者。

    啞鈴體操,於兩手及肩關節筋肉之發達為有效。

    我國能自製之。

     風鐸 風鐸,寺廟塔簷所懸之鈴,因風成聲音也。

    聞聲,即知有風矣。

     拜匣 拜匣,置柬帖之小篋也。

    黃宗羲《思舊錄》雲:「沈壽國,字治先。

    餘至宛上,治先發吾拜匣,以五十金置其中。

    」固早已有之矣。

     豹尾旛 豹尾旛,懸豹尾長八尺,上銜金葉,冒以綠革,綴金鈴四,加金鐶繫旛,杆攢竹髹朱,長一丈,上為曲項,加塗金龍,首銜鐶。

     豹尾槍 豹尾槍,長一丈一尺七寸,刃長一尺五寸,冒以木,黃油繪行龍,銎鏤垂雲文,下綴朱氂,垂鐶懸豹尾長三尺三寸,柄長九尺五寸,由侍衞執之,謂之豹尾班侍衞,隨從帝後,與古者豹尾車相類。

    唐時惟節度使有之。

     梓宮 帝後之棺稱梓宮。

     金棺 貴妃之棺稱金棺。

     琴棺 蘇州某精於琴,生前預製一棺,為琴狀,自為銘以刻之。

     楠木棺 楚、粵間有楠木,生深山窮谷,不知其歲也。

    或為大風所拔,橫臥沙土中,千年不朽。

    其色紫,其臭香,咀之軟,削之卷。

    土人得之而截以為棺,水不能嚙,蟻不能穴,每具值千金,然亦可遇而不可求也。

    木商漁利,或以紫楠代之,價不過三四百金,質鬆而嫩,轉不及婺源杉闆之堅固。

    甚有掘地為池,煮柳杉以色水,而其色紋氣味,與沙楠無異者,價值百餘金,然入土不十年,即與炭無異矣。

     塞門德棺 塞門德,一作水門汀,水泥也,以仿西法所製,故一曰洋灰。

    天津啟新洋灰公司善製之,因特製一棺,於宣統庚戌夏開南洋勸業會時,送往陳列,意謂其質堅硬,經水愈固,可萬年不朽也,然竟無購之者。

     窆石 禹穴有窆石,殘字隱隱,椎拓不易,四周皆後人題名,磨治鐫改,有如積薪,古物一奇阨,要亦地近厝卑故耳。

    審厥形模,斷以下隧引棺之說為可信。

    今尚完好。

     柩轝 柩轝,舁柩之輿也。

    轝制,下為方牀,上編竹格為蓋,四出檐,垂流蘇,繒荒繒幃均青藍色,公侯伯織五采,二品以上施散金,五品以上畫雲氣,六七品素繒無飾。

    杠,五品以上髤朱,六七品飾紅堊。

    荒,所以飾棺蓋。

    帷,所以飾棺旁,俗稱棺罩者是也。

     七星闆 七星闆,喪用之具,以杉木闆,度棺內可容之尺寸,鑿七孔,大如錢,斜鑿梘槽一道,使七孔相聯貫,名七星闆。

    大斂時,奠於棺中。

    蓋始於隋、唐時也。

     香亭 香亭者,結綵作小亭,盛香爐,人舁之行,賽會、出殯時用之,自宋已然。

    《宋史?禮志》有香輿,蓋即香亭也。

     墓碑 古人立碑,為懸棺下窆之用,本以木為之,《禮記》所謂「豐碑桓楹」是也。

    漢以後為文詞表墓,始以石代之,取其不朽。

    東漢立碑之風尤盛,文體中亦遂自為一格,《文心雕龍》所謂「其序則傳,其文則銘」是也。

    碑之尺寸及趺蓋之制,皆依官品為等殺,《通禮》並載之。

     祝版 祝版,祭時所以書祝文者也。

    天壇用純青紙朱書,地壇用黃紙黃緣墨書,日壇用朱紙朱書,其太廟、社稷、中祀、羣祀等,用白紙黃緣墨書,或白紙墨書。

     紙馬 紙馬,即俗所稱之甲馬也。

    古時祭祀用牲幣,秦俗用馬,淫祀浸繁,始用禺馬。

    【即木馬。

    】唐明皇凟於鬼神,王璵以紙為幣。

    用紙馬以祀鬼神,即禺馬遺意。

    後世刻闆以五色紙印神佛像出售,焚之神前者,名曰紙馬。

    或謂昔時畫神於紙,皆畫馬其上,以為乘騎之用,故稱紙馬。

     香案 廟中神前長幾,以置香爐、燭檠者,曰委案。

     犂 犂,耕具也,一作犁,以發土絕草根者。

    其刃曰耜,以鐵為之,嵌曲木柄,謂之耒,用牛挽或人力推之。

     長鑱 長鑱,農具也,踏田器。

    柄長三尺餘,後偃而曲,上有橫木如枴,以兩手按之,用足踏鑱後跟,其鋒入土,乃捩柄以起撥。

     鐵搭 鐵搭,農具也,其以耕墾。

    狀如釘耙而齒較闊,四齒或六齒,柄長四尺,舉此劚地,可代牛犂。

     戽鬥 戽鬥為挹水之器,用制用笆鬥,兩邊各繫雙緶,兩人對立掣之,引水上岸以溉田。

     連枷 連枷為打稻之器,其制用木條或厚毛竹,束成平闆,闊約四寸,長約三尺,以長木為柄,柄端造為擐軸,舉而轉之,撲禾於地,使穀脫落而收取之。

     磟碡 磟碡,農具也,一作(石鹿)碡,亦作碌碡.以石為圓筒形,中貫以軸,外施木匡,曳行而轉壓之,以平場圃,亦以輾禾麥.南方以木為之,長橢圓形而有觚棱.其圓筒形者,則謂之輥軸. 海青輾 海青輾,農具也,以石為輥軸,軋轢穀粒者。

    築平圓形之臺,輥軸壓於臺面,繞中心之柱以旋轉,或用人力,或用牲畜之力。

    因其盤旋疾速,故曰海青,謂如鷙鳥之海東青也。

     水碓 水碓,藉水力舂米之器也。

    以轉輪二具,同在一軸,輪藉水力旋轉,輪上有齒,撥動碓尾,一起一落,即能舂米,我國近水之地多用之。

    乾隆時,大興舒鐵雲孝廉位嘗以詩詠之,詩雲:「不見杵臼,但聞波濤。

    雙輪調水,孤亭誅茆。

    為其逸者忘其勞,中有萬斛珍珠槽。

    我從谿邊揚短舲,涓涓軋軋清可聽。

    杵聲細作水聲遠。

    惟見兩岸青山青。

    籲嗟乎,種一頃田食無粟,擁百城書住無屋。

    賃廡而舂計則迂,帶經而鋤良所欲。

    誠不如桔橰之俯仰,屏風之屈曲,徑須結廬傍谿宿。

    豐年玉,荒年穀,以車代畊水代足,夢回已是黃粱熟。

    」 踏碓 踏碓,舂米碓之用足踏者。

     鳴榔 鳴榔,亦作桹榔,為船後橫木之近舵者。

    漁人擇水深魚潛處,引舟環聚,各以二椎擊榔,聲如擊鼓,魚聞之,皆伏不動。

    江西饒州等處,皆用此法以取魚。

     泥鰻 泥鰻為海濱泥行之器,以闆為之,人坐其中,一腳在外,推之以腳。

    一推,行可數丈,而不陷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