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類

關燈


    眾皆成材,以捍衞國家,禦外侮,否則橫目蚩蚩,不明理,國安賴乎?」言時,淚涔涔下。

    張沈等諾,李復為眾叩謝。

    以諸事既辦,惟須官保護,乃赴巡警道署,稟請立案出示保護。

    又於府學門前獨創簡字學堂,即以車資捐充常年經費,堂內諸事悉完備。

    其伯母楊氏,亦出十數年來晝夜紡織或為人傭作針黹所得資,備辦學堂應用器具。

    然仍有餘,乃交紳者為之經理,以備不足之需。

    亦稟縣存案。

    縣令批獎之,并給李鳳林「見義勇為」、楊氏「急公好義」匾字各一方。

     女尼誠修興學 揚州明月庵有田數十畝,女尼頗足自給,有誠修者主庵事,梵唄之暇,輒以興學為念。

    言於某紳,願以庵屋改女校,僅留西楹三椽為奉佛長齋之所,且以田租所入充常年經費,並任校長。

    某紳允之。

    及女校成立,誠修為之管理,規則嚴肅,遐邇稱之。

    且於治事、奉經之暇,輒假朔望佛會日,邀集城內外老少婦女,演講天足,聽者頗多。

     順天書院金臺書院 明之首善書院在京師宣武門內,天啟初,鄒元標、馮從吾所建,及東林難作,遂廢。

    其後西洋人借地修曆,名曰曆局,至國朝,稱時憲局。

    聖祖禦書門額,為「天文曆法,可傳永久」八字。

    道光間,西洋人不復來京師,無人居之。

     自首善廢,而七八十年,京師無復有書院。

    康熙庚辰,順天府尹錢晉錫設大興、宛平二義學以教士。

    宛平附於宣武門外長椿寺,大興則僦屋於洪莊。

    洪莊者,洪文襄公承疇之賜園也,在崇文門外金魚池。

    嗣是,宛平之學并歸大興,延王崑繩主其事,從遊者眾。

    順天府尹欲市莊內隙地構堂,孫文襄公奕沔不可,乃上疏,託言奕沔願割其地以建學。

    聖祖嘉其請,書「廣育羣材」額以賜奕沔。

    孫聞之大驚,而無如何。

    王崑繩為之記,備敘其經營之始。

    乾隆庚午,改名金臺書院,肄業生徒甚眾,籍隸他省者亦附焉。

     正音書院 閩中郡縣皆有正音書院,即為教授官音之地。

    雍正戊申上諭:「凡官員有蒞民之責,其言語必使人人共曉,然後可以通達民情,熟悉地方事宜,辦理無誤。

    是以古者六書之訓,必使諧聲會意,嫻習言語,皆所以成遵道之風,著同文之盛也。

    朕每引見大小臣工,凡陳奏履歷之時,惟有閩、廣兩省之人,仍係鄉音,不可通曉。

    夫伊等以現登仕籍之人,經赴部演禮之後,敷奏對揚,仍有不可通曉之語,則赴任他省,又安能宣讀訓諭,審斷詞訟,皆歷歷清楚,使小民共曉乎?官民上下,言語不通,必使胥吏從中代為傳遞,於是添設假借,百病叢生,而事理之貽誤者多矣。

    且此兩省之人,其言語既不可通曉,不但伊等歷任他省,不能深悉下民之情,即身為編氓,亦不能明悉官長之言,是上下之情,扞格不通,其為不便實甚。

    但語言自幼習成,驟難更改,故必徐加訓道,庶幾歷久可通。

    應令福建、廣東兩省督撫,轉飭所屬府州縣有司教官,徧為傳示,多方訓導,務使語言明白,使人易通,不得仍前習為鄉音,則伊等將來履歷奏對,可得詳明,而出仕地方,民情亦易達矣。

    」各處正音書院,上諭所建。

    無如地方官悉視為不急之務,日久皆就頹廢,乃至嘉、道時僅存邵武郡城一所,然亦改課制藝矣。

     雷翠庭創鼇峯書院 副都禦史寧化雷翠庭,名鋐,以乾隆癸酉督學浙江,專以表章正學為己任。

    嘗訪蕺山遺集於其後人,得而刊行焉。

    又刊陸清獻年譜以教士,碣張楊園之墓,一再序其遺集而又為之傳。

    蓋自張清恪撫閩,刱鼇峯書院,以正學訓士,蔡文勤公實主講席,雷實少時肄業而有得焉。

     葉南雪主講越華書院 番禺葉南雪,名衍蘭,詩、古文、詞、書畫,皆名其家。

    以軍機章京告歸,主講越華書院二十年,足跡不入官府。

    榜聯於院之講堂雲:「吾亦澹蕩人,常時不肯入官府;名豈文章著,諸君何以答昇平。

    」 唐確慎主講金陵書院 善化唐確慎公鑑,為理學名臣,宣宗登極,詔大臣各舉所知,諸城劉文恭公鐶之薦起之,敭歷外臺,垂三十年。

    開藩江左,以疾告歸。

    文宗踐祚後,詔召赴闕,進對十有五次,時政利弊,靡所不罄。

    上以其力陳衰老,不復羈以職守,令還江南,矜式多士,時方主講金陵書院也。

    其官京師,相從講學者,為倭文端、曾文正、何桂珍、吳廷棟、竇垿數人。

     黃彭年主講蓮池書院 黃彭年主講保定蓮池書院,手定堂規,廣置書籍,課以時文、經、史、詞章,著弟子錄者甚夥,乃請於李文忠公鴻章,以官貲購各省局刻書於院中發賣,僅加運費之半。

    暇時,即召諸生談藝。

    黃無志出山,由文忠密保簡放襄陽道,諸生入賀,黃笑曰:「吾守節多年,今日不免嫁人,奈何!」院地本元張柔故宅,規模宏敞,為北方書院之冠。

    繼黃為院長者,武昌張廉卿裕釗、桐城吳摯甫汝綸。

     萬劉主講龍門書院 上海龍門書院,創自應寶時,地在城西幽處,陂塘蘆葦,頗似村居。

    講堂學舍,環以曲水,規制亦甚嚴肅。

    學生名額限二十人,課程以躬行為主。

    萬清軒、劉融齋先後主講,甚負時望。

    每午,師生會堂上請益考課,寒暑無間。

    誦讀之外,終日不聞人聲。

    有私事乞假,必限以時,莫敢逾期不歸。

    劉主講最久,土論尤協。

    途遇其徒,望而知為院中人也。

    劉沒後,一顯宦告休寓此,大府薦主是院。

    學生執業以請,則告以生輩高材,何煩日課。

    乞假以出,則告以生輩植品,何煩定假。

    積日既久,院中出入無禁,日夕在外者有之,課試一事,等諸尋常校藝,昔之良法美意,蕩然盡矣。

    應初意,欲駕學海堂而上之,專講躬行,輔以文術。

    然學海堂定制,用意極精:以廣東物力之富,道光全盛之時,而公費歲入不過五百金,僅可自給;但立學長,不立山長,學長若缺,即由學生推補。

    阮文達公當時創建,其儉如此,上以杜貴要挾薦,下以杜遊間請託,而專為真讀書之士,謀一下帷地也。

    龍門大旨與學海相類,而主講者束脩優厚,予人以覬覦之端,未及二十年,時移而事遷矣。

     李胡曾建書院之用意 李文忠公議建求忠書院於皖,聘侍郎吳廷棟主之,吳辭曰:「書院之設,從俗校文則可,別立名字則不可。

    」胡文忠公建箴言書院於鄉,聘孝廉汪士鐸主之。

    曾文正公議謂宜擇精帖括制藝為師,不宜求古。

     廣雅書院 廣雅書院為張文襄公之洞督粵時所設。

    時粵士皆沈溺帖括,罕有留意經、史者。

    文襄為聘通儒主講,復延名宿,令司分校,月課經、史、詞章,旁及輿地、格緻、算術,課程精密,膏獎優渥,士風為之一變。

    院在西城外數裡,近彩虹橋,風景清幽,花木蔥蔚。

    文襄政暇輒詣,與諸生論文。

    盤桓竟日。

    院有一池,未及種蓮,文襄倚欄憑眺,偶言及之,為院中支應某員所聞,密為佈置。

    文襄翌日再過,則數畝方塘,芙蕖盛開,文襄詫之。

    召某至,詢以何策,某以實告。

    蓋池水甚淺,某預收貧蓮數百,投於池中,僅露其半,驟視之,幾疑其為蓮塘也。

    文襄大笑。

     于蔭霖演講於敬敷書院 光緒朝,于蔭霖為皖藩時,省城敬敷書院為寒士肄業之所。

    于集諸生於堂前,娓娓陳說,多身心性命語,並命諸生於讀書餘暇,作雜誌、日記各一本。

    定期赴堂校閱,按簿翻覽,無一遺者。

    某生日記簿內,有「時已夕陽在山」等語,斥其過文,謂宜以時刻為記。

    又有某生雜誌簿內,於宋儒語錄,登記頗詳,于極嘉尚,提作高才生。

    突問之曰:「『明德』二字作何解?」某生遲疑不能對。

    于詳為解說,至千餘言。

     欽派孝廉書院山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