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類
關燈
小
中
大
養鴿者,每於鴿尾以鈴綴之,朝日初升,鴿羣乍放天際,鈴聲悠揚飄忽。
蘭州藩署之鴿 蘭州藩署棲鴿數千,相傳嘗有盜夜來劫庫,鴿乃大噪,異於恆。
管庫者訝之,起視,盜因被獲,緣此官中月給二十四金以為鴿俸。
鴉 鴉,與鵶同,烏鴉也,純黑。
反哺者謂之烏,小而腹下白不反哺者謂之鴉。
內蒙古之鴉,大如雄雞,蒙人呼之謂喀爾客列,作鴞鳴,眼光至銳,喙長而利。
駝行道上,所負行篋中如藏有肉食,雖裹以厚革,能嗅而啄穿啣去。
產於青海者,高二尺許,食穀類果實及小鼠毒蟲,又貪食人屍,故肥而多脂。
太廟多鴉 太廟多鴉,每晨出城求食,薄暮始返,結陣如雲,不下千萬,都人呼為寒鴉。
民間學塾,往往視為散學之候。
火鴉 儋州有烏鴉,能食火,每啣火置人屋上,以翅煽焚,則羣鳴飛舞,其名曰火鴉。
居人多以食物禳之。
鷹兒 鷹兒,亦鴉之一種,內蒙古名之曰烏郎火燒,體小性柔,易豢。
慈烏 慈烏,烏之別稱,體稍小於鴉,嘴之尖端較細,體黑色而有紫綠色光澤,多鳴於早晨。
好食田圃之農產物,亦食害蟲。
知反哺,故稱慈烏。
烏啄蝗 康熙壬子夏,吳中大旱,飛蝗蔽天,竹粟殆盡。
蝗亦有為鴉鵲所食者。
長洲褚稼軒家庭中之樁,有烏巢於上,以其朝暮飛鳴,方憎惡之。
至是,獨喜其捕蝗。
中有一無尾者,攫啄尤多。
胡汝源聞之,喜而作歌曰:「昔人曾稱鴉種麥,今日喜見鴉捕蝗。
吳民徵輸困來久,況復連遭水旱殃。
苗未插蒔田未墾,催科已比五分糧。
仰屋躊躇莫措手,忽聞蝗來西北方。
老人昔年被災沴,談虎色變如虎傷。
無稼可食且集樹,繩繩振振滋駭惶。
園竹岸蘆到即罄,黃衣三使徵夢祥。
浙中消弭賴刺史,吾蘇漫漫無短長。
烏烏啞啞高下翔,奮迅攫啄如鷹揚。
承蜩之捷猶掇爾,就中尤羨禿尾狼。
羣烏相將飽枵腹,吳氏或得療飢腸。
臺上快睹等捷凱,擬草露布為張皇。
白公大嘴可勿誚,竟當進號烏鳳凰。
瞻烏爰止在鄰屋,愛之卻彈將弓藏。
」 鵲 鵲尾長六七寸,與身相等,背黑,有紫綠色光澤,肩腹及翼之下羽皆白色,嘴腳皆黑。
俗以其鳴聲為吉祥,亦稱喜鵲。
性最惡溼,故又謂之乾鵲。
雀 雀,體小,褐色,有黑玟,俗呼麻雀. 山雀 山雀,體赤褐色,頭部有黑斑,嘴強直,能破堅硬之物,飛翔山林,捕食昆蟲。
性慧,能習諸種技藝,人有利用之以營生活者。
鬼雀 鬼雀,產內蒙古之烏蘭察布盟北鄙,與土謝圖汗部交界處.形似麻雀,學馬嘶,犬吠,獺鳴,維妙維肖.與鼠同棲,騎鼠而戲,鼠恆受其指揮焉. 芙蓉鳥 芙蓉鳥,狀似雀,羽色黃,翼淡黃微白,鳴聲可愛,人多畜之。
竹葉青 竹葉青,一名竹林,大如雀,翼長三寸許。
雄者上體作青碧瑠璃色,甚美麗,胸黑腹白。
雌者背部黃褐,腹下微白。
善鳴。
夏日來自婆羅洲等處,冬歸,故為候鳥。
千裡紅 千裡紅頂有紅毛,喜食蘇子。
俗呼蘇雀,黑龍江稱為老鎗雀。
出俄羅斯地,雪後即來,羣飛入海。
淨池鳥 太白山有一峯,直上三十裡,盛夏雪霰不融,人不能登,惟六月可上。
上有太白神殿,以鐵瓦覆之,水池五。
有鳥紅色,大如雀,池有滓穢,則啣去之,人呼曰淨池鳥。
山奇寒,無林木鳥獸,亦不知其棲止何所也。
白玉鳥 白玉鳥大如雀,嘴粉紅而羽白,皆有黑條紋,俗呼之曰白燕。
蘆虎 蘆虎,似雀,青斑長尾,好剝葦皮,食其中之蟲。
雞 雞,亦作鷄,雌雄皆有肉冠。
食道之一部為嗉囊,其胃分前胃及砂囊二部。
腳強翼短,不能高飛。
雄者之羽毛美麗,鳴管發達,以時而鳴。
肉及卵皆有滋養之效。
產青海者種極大,閉於塒,育卵最繁,在宣統時,八錢可購十枚。
雌雞化雄 康熙時,繁昌吳士明家畜一雞,生卵已久,忽化為雄,冠漸紅,羽漸長,鳴聲嘐嘐於子午候矣。
歸安孫在豐年十六,以冠軍入庠,適雄雞生卵,而學書來。
家人以為不祥,殺雞佐黍,投卵於河。
嬸氏聞之,曰:「此佳兆也,姪他日必作狀元。
雞宜畜之,奈何並卵而棄之耶!」後孫竟以第二人及第。
慈雞 盛氏園畜二母雞,黃白各一,桑麻掩映,分柵而棲.各飬數雛,晨夕挈雛出入,二雌同行,宛若人之洽比其隣者.一日,黃者被人竊去,失母之雛悲鳴不已,白者頻來顧視之,若代為憫惻然.自後得食相呼,歸棲逐隊,蓋亡形於黃白,而皆視為己子矣.盛之友訪盛而見之,因呼之為慈雞. 蚊母鳥 蚊母鳥,大如雞,體灰白色,頸及背腹部有黑斑,尾黑褐色。
夏日居於黑龍江等處,冬赴熱地。
晝伏森林,夕則飛翔河邊,食蚊虻羽蟻。
嘴小深裂,張之則成大口,食蚊無算,故為益鳥。
舊說以為吐蚊,誤。
《爾雅》作「蟁母」。
蟁,古蚊字。
雉 雉之形狀習性,與雞相類。
雄者甚美麗,目赤,尾甚長,雌則否。
棲息山野,食穀類嫩葉及蟲,侵及禾稼,故為害鳥。
漢呂後名雉,故諱稱野雞,至今沿之。
產於內蒙古一帶者,重斤許,羽灰色有鱗紋,望之似斑鳩。
木蘭產雉,初在草中,為人馬所驚,輒飛起。
然僅飛於兩山間,不能越山而過,力竭則撲而下,入草中,尚能衝十餘丈。
至此,則以首伏叢薄,不見人,即自以為人不見矣。
俯而拾之,尚活。
趕翎哨 東陵後山產雉,較他處野雉稍小,肉嫩而鮮,名趕翎哨,可馴養。
錦雞 錦雞,古名鷩雉,形狀大小略似常雉,羽尤麗。
雄者頭青茶色,頸有純白輪紋,胸腹紅銅色,有光澤,背與尾帶金黃色,尾甚長。
雌者亦似常雉,惟胸腹黑斑較少。
秧雞 秧雞,全形似雞,又名水雞,嘴長於頭,根部赤色,前端褐色,背黃褐,腹灰色。
棲息水田,食小蟲魚,鳴聲如人之擊柝。
馬雞 馬雞出秦州,大倍於常雞,形如馬,徧體蒼翠,耳毛植竪,面足赤若塗朱。
宋荔裳在北平時嘗畜之,為之賦詩。
山雞 山雞,形似雉,雌雄毛色各異。
雄全身紅黃,有黑斑,尾長。
雌者黑色微赤,尾短。
古名鸐雉。
鷼 鷼,通稱白鷼,似山雞而色白,有黑文,尾長三四尺,嘴及爪皆赤色。
長江以南產生最多。
亦伯鷴。
食火雞 食火雞,與駝鳥同類異屬,身高五尺餘,羽色黑,頭小而無毛,頸亦裸,頂有肉冠,脛較駝鳥稍粗短,善走,產澳洲及新幾內亞島。
舊說能吞火炭,故名,今簡稱之曰火雞。
道光時,英人佔舟山,攜火雞以來,遂有遺種。
今定海人豢之者甚眾,歲由甬舶載以至滬,供西人之食者,不可勝數。
吐綬雞 吐綬雞產於巴峽及閩、廣山中,雄者高三尺許,雌較小,羽色彩甚美,頭部無毛裸出。
上嘴根有肉冠,能自由伸縮,伸之長一二寸,垂於嘴下,縮則前頭部成小塊,時時變青白藍紫紅等色,煥爛奪目。
亦稱火雞,日本曰七面鳥。
雷雞 蘇州拙政園有雷雞一,大如鸛雀,羽毛五彩,類吐綬。
觀者故觸其怒,則撲翅掉尾,有聲隆隆,震地若雷鳴然。
竹雞 竹雞形如鶉而較大,尾短,羽褐色,有椶色斑紋,喜居竹林中。
樹雞 樹雞形似雌雉,腳小有毛,肉味與雉同,以之作湯,尤鮮美。
然較雉難得,多在深林密藪。
黑龍江以為貢品,謂之飛籠,或謂即《爾雅》之鵽鳩也。
半翅 《爾雅》:「鵽鳩,寇雉。
」郭璞注:「鵽大如鴿,似雉,鼠腳,無後指,歧尾,為鳥憨急,羣飛。
出北方沙漠。
」盤山有之。
土人呼為半翅,即沙雞也,可食。
鶯 鶯,亦作鸎,亦名黃鸝,又名倉庚,背灰黃色,腹灰白色,尾有黑羽,雌雄常雙飛。
初春始鳴,聲宛轉清脆。
俗稱黃鶯,關內呼為水鴉兒。
以歲旱時,忽樹頭睍睕數聲,則滂沱立至,故獲此名。
杜鵑 杜鵑,一名子規,亦稱杜宇,嘴扁平,上嘴末端稍曲,口大尾長,背黑灰色,腹白,有橫行黑線。
不自營巢,生卵於鶯巢,而鶯為之孵育。
鳴聲淒厲,能動旅客歸思。
好食毛蟲,有益於森林。
布穀 布穀,一名鳲鳩,又名郭公,絕類杜鵑,而體較大。
全體灰黑色,腹白,亦有橫行黑條,嘴尖,趾前後各二。
鳴聲如呼割麥插禾,故名。
好食毛蟲,有益於森林,為益鳥。
燕 燕,體小翼大,尾甚長,分歧如翦,喙短口闊,頷肥大,背黑腹白。
歲之春分前後,來自暖地,巢於人家屋梁,秋分復去。
粉紅燕 康熙時,蘇州吉由巷民家有巢燕,哺三雛,一白,二粉紅色,時以為奇,人皆相率往觀。
金絲燕 金絲燕,燕之異種也,體小於燕,背褐色,尾腹間白色。
產我國南方及印度,恆居巖穴中。
海燕 海燕以產於熱地,須越海而至也,故名。
沙燕 沙燕較海燕略大,產於大漠。
鶺鴒 鶺鴒,《詩》作脊令,《爾雅》作(即鳥)鴒,形似燕,飛時作波狀,行則搖動其尾.棲息水邊,食害蟲,故為益鳥,種類甚多,背黑者為黑鶺鴒,頰下白者為白頰鶺鴒,自胸至尾鮮黃者為黃鶺鴒. 翠雲鳥 翠雲鳥產鄂中,大如鷃,五色陸離,至可愛玩。
秋深時,千百為羣,飛鳴空際。
然去地絕遠,不知其棲息何所,疑為水鳥。
鸚鵡 鸚鵡,產熱帶地,廣州有之。
嘴大而短,上嘴鉤曲,覆其下嘴,舌肥厚。
翦其舌端,善學人語。
足二趾向前,二趾向後。
毛色純白。
有純赤者,毛羽鮮妍,類猩紅剪絨之狀。
又一種純赤,惟兩翅綠如翠鳥。
又有五色者,紅黃白綠碧皆具,尤珍麗,每一隻,索直至二十四金。
白鸚鵡諂洪秀全 粵寇洪秀全據金陵時,畜白鸚鵡二,命人教以語言。
洪每出,則白鸚鵡必高呼萬歲,其所謂文武者乃效之,呼聲震天,洪乃揖而退。
葵花鳥 葵花鳥,形似鸚鵡,羽純白,翎間微黃。
頂有茸毛,如錢大,長寸許。
晴霽日,則張如葵花,故名。
廈門有之。
鴝鵒 鴝鵒,亦作鸜鵒,俗名八哥。
全體俱黑,兩翼有白點,巢於樹穴及人家屋脊中。
翦其舌端,令圓,能效人言。
通常所蓄者,僅能效百鳥鳴,或逢婦女至,則頻呼好娘娘不止,此均不得為上品。
湖北某縣有一老嫗,廣蓄鸜鵒,其靈敏者,能奉主命,至戚友家傳達音問,銜取鍼線,人以烏衣使者稱之。
某日,鸜鵒又奉命至某姓家借鍼,比返,過鄰村,見場上有遺穀,因置鍼碌碡上,俯而啄穀。
驀有飢鷹盤空下,奮爪攫之而去。
鸜鵒見有一熟識婦在旁,哀呼曰:「婆婆,吾被鷹攫去,煩寄語阿姥,今生不復面也。
鍼在碌碡上,阿姥可自取之。
」婦述諸嫗,嫗終日哭泣,幾喪其明。
某姓蓄一鸜鵒,善窺人隱私,搬弄口舌。
其家有童養媳,值翁姑他出,潛取廚下年糕者食之,慮為鸜鵒所窺,預以飯籮罩其頭,以為無事矣。
比翁姑歸,鸜鵒喃喃自語曰:「飯籮罩了八哥頭,鑊裏年糕滑溜溜。
」翁姑聞之,乃責其媳。
乾隆時,錢塘黃寶田有打八哥詩雲:「打八哥,打八哥,八哥無匿處。
但解陰晴不嘴飛,沙明露白久延佇。
紅蓼洲,青蘆渚,兩啁呼,告其侶。
於今高飛亦何益,膠網不設黏竿舉。
籲嗟乎,八哥爾何苦,鴂舌作人語。
爾不見人作禽言人不顧,禽作人言人捕汝。
」 翡翠 鳥有青羽者,俗稱翠鳥,亦名鷸,其羽可為裝飾品。
瑞安項叔明著《翡翠曲》,託意深遠,措詞爾雅,有風人敦厚之遺。
序雲:「春寓郡中之設翠肆者,每朝,野人數輩集其門,輒籠生翠十百至。
主乃取翠羽鑷剔而縱之,隨鳥之多寡酬值焉,間有垂損傷斃者,因歎多材為累之說不虛也。
其捕之之法,至水濱,取鷸媒翳細竹間,張絲網於其外,吹筠管作翠鳥聲,翡翠爭集,見類而從之,遂冒網上,不能去。
」詩曰:「瀛州巢密珍禽小,時戲蘭苕出杳渺。
羽毛奇麗比黃金,無鳥張羅偏擾擾。
擘波得魚人不爭,吹管忽作相求聲。
鷸媒矯翼隔幽篠,千絲結網齊牽縈。
提籠卻向三條市,列肆威蕤笑朱紫。
翠毛零落刀鑷施,何如老蚌相持死。
放爾彎環掠石磯,焚身未許惜殊衣。
飾釵嬌愛等懷璧,語巧情親皆禍機。
始知賈害緣文采,疇侶招呼意先改。
」 山翠水翠 湘中出翡翠,有山翠、水翠二種。
山翠大而色老,水翠小而色嫩,用飾物品,其色極鮮。
交、廣所產,遠不及湘,人鮮知之。
即有知之者,亦不知因以為利也。
相思鳥 相思鳥,產於蘇屬近海之地,湖南、福建、四川亦有之,蜀人呼為應山猴。
大與瓦雀等,喙紅,羽黃綠,顎下純黃,第一級飛羽黑色,鳴時,聲小而韻,飛則並飛,止則並止。
至秋季,鄉人輒羅緻之以鬻於市,愛之者以雕籠畜之。
籠分二格,鎖其一,其一雖放之不去,而仍飛翔於籠之左右上下,少頃亦自入籠。
若失其一,其一必悲鳴而死。
此殆比翼鳥之流歟?惟自秋畜至明年之初夏,輒殞。
性喜浴,雖嚴寒冰雪時,必置盆水於籠下,聽其自浴。
嘉慶初,湘有候補知縣陳玉聰者,在藍山縣得雌雄各一。
詰旦戒行,雄忽飛去,攜其雌返長沙,籠置廊下。
自藍至省千餘裡,城內人家十萬戶。
一日,其雄忽至,望門投止,繞籠翔舞。
開門納之,偎倚啁啾,如訴久別狀。
陳為詩紀其事,一時和者甚眾。
畫眉 畫眉產四川,全身黃黑色,其眉如畫,巧於作聲,如百舌,亦有色純白者,人家多飼養之。
廣西之陽朔亦產畫眉,雖羽衣鮮潤,而清哢罕聞。
土人雲,此地畫眉,貴鬬不貴鳴。
古語吳人尚言,粵人尚力,人誠有之,物亦宜然。
山畫眉 山畫眉善鳴,塞外所產,與他處不殊,獨以卵珍,大僅如蓮子,綠如松石,亦有白色及斑褐文者。
土人鎔蠟實其中,以為簪珥之飾,鬻於關內。
白頭翁 白頭翁,體大如畫眉,全體灰黑,腹白,翼尾皆黑而帶綠,老則頭白。
冬日羣棲原野,鳴聲喧噪。
百靈 百靈為汴梁產,善鳴,能作百鳥聲,故名。
且以能學貓叫者為上乘,由一二聲、四五聲、八九聲至十三聲,惟三五聲者多,九聲者少,至十三聲,真希有矣。
內蒙古烏蘭察布盟南部及席勒圖佛界,均盛產之,十百千萬飛舞空際,棲於草際,食棘棘草子。
夏產卵,至秋而繁。
豢養百靈之人,大抵為市中遊手。
在乾隆時,秦淮妓院中人尤多,俗所謂龜者是也。
蓋自朝至暮,無所事事,既不便應答門戶,又無煩摒擋米鹽,盥漱既畢,即捧籠至官道旁鵠立,俾稠人走過,以壯其膽,且誘令開朋發歡。
開朋者,舒展兩翅,立於臺而歡鳴也。
午後,乃爭往王府園茶寮,千百籠紛投沓至,互較短長,鳥聲沸騰,不聞人語,彼此顧盼,以為笑樂。
洎夫曜靈西匿,三五成羣,聯襼蹋歌,則攜籠而返矣。
蘇州某公子酷嗜百靈,剖琅玕竹為籠以貯之,以雲母砂平鋪籠底。
底之中央,矗立一小臺,如春菌然,以旃檀為之,諺所謂百靈臺者是也。
籠之四周,盆、盂、瓶插諸品,一一具備,所取材者率珍品,或以羊脂玉琢之,或以名窰佳瓷為之。
故一籠之費,恆在數百金以上。
他若調護之殷勤,飼養之周密,雖孝子事其所生,亦無以過之。
一日,公子偶他出,歘由鄰屋來一貍奴,見而垂涎,破籠銜百靈去。
家人譁逐之,貍奴被擒而百靈死矣。
公子歸,撫之大慟,如喪考妣。
飾終之典至優,斲文柟為棺槨,嵌白銀為題湊,瘞於園隅,加土三尺,稱百靈塚焉。
又以殺百靈者為貍奴,設酷刑治之,以核桃二枚對剖之,去其核仁,實以鎔化之礬汁,凝合於貍奴之四足上,如馬蹄然。
貍奴不勝慘痛,輾轉呼號而死。
乃解剖其肢體,以祭百靈,此鹹、同時事也。
光、宣間,鳥販之售百靈於滬者甚多,豢之者皆遊手好閒之人,每集於茶肆,以比較優劣。
鷦鷯 鷦鷯,一名巧婦,俗稱黃脰鳥.嘴尖,全身灰色,有黑色,褐色細斑.取茅葦,毛毳為巢,大如雞卵,繫以髮,至為精密,故《莊子》謂「鷦鷯巢林,不過一枝」. 繡眼 繡眼,全體綠色,腹下灰白,眼緣有白毛圍之,嘴尖而青黑,足灰色。
性溫和,甚惜其羽毛。
嗜食紅熟之果實。
人多飼畜之。
蠟嘴 蠟嘴,全體似桑扈,惟嘴淡黃作蠟色。
尾腳皆短,鉤爪頗銳。
又一種,體略小而嘴紅者,別稱洋蠟嘴。
鐵嘴 長白山有鐵嘴鳥,嘴長而尖。
鐵腳 鐵腳,天津有之,以其爪黑,故名。
體大如麻雀,首之毛有藍色,尾兩邊白色。
春令始至,可食。
鵪 鵪,本作(酓鳥),與鶉同類異種,狀亦相似,惟羽無斑點,頸腳皆長.棲息於茅葦之間,捕食小蟲魚.舊有鷃,鴽,斥鷃等稱. 鶉 鶉,形如雞鶵,頭小尾禿,嘴腳均短,背濃褐色,翼黃褐色,皆有黑斑,腹赤白色。
性活潑,喜跳躍,猛鷙能搏鬬,有馴養之以供遊戲者。
與鵪不同種,今混稱鵪鶉,誤。
鷓鴣 鷓鴣,形似鶉,稍大,背灰蒼色,有紫赤色之斑點,腹灰色,胸前有白圓點如真珠。
其鳴聲如曰「行不得也哥哥」。
麥啄 漢陽、黃州一帶,麥將熟時,有鳥羣飛於隴上,形狀毛色,似鵪而稍大,喙長半尺,細若竹枝。
夜宿,則插入麥根土中,故掩捕甚易。
可食。
以其性喜食麥,故呼之曰麥啄。
鴻 鴻,較雁為大,背與頸灰色,翅黑腹白。
性勇,聽覺敏銳。
喜集湖邊,食菱、芡等物。
雁 雁,狀似鵝,嘴長微黃,背褐色,翼帶青灰色,胸部有黑斑,鳴聲嘹亮。
飛時,自成行列,秋來春去,故謂之候鳥。
古以雁、鴈為二鳥,今無別。
鵠 鵠,似雁而大,全體色白,故或稱為白鳥。
頸長,嘴根有瘤,色黃赤,故又謂之黃鵠。
飛翔甚高,鳴聲洪亮,俗名天鵝。
陝西榆林府邊界毗連蒙古之鄂陶部落,有高至三四尺,昂其首則幾丈餘者。
兩翼健翎之外,率皆茸毛,溫如狐腋,不類羽族,其色潔白,取以為裘,禦寒辟溼,土人頗貴重之。
鵝 鵝,亦作鵞,似雁而大,身白頸長,嘴大而黃,身軀肥滿,而尾腳皆短,翼力弱不能飛。
種類甚多,毛黑者謂之蒼鵝。
鵜鶘 鵜鶘,一名鵜,俗呼之為淘河。
體大於鵝,色灰白,頷白色,頭裸出無毛。
嘴長尺餘,直而廣,頷下有大喉囊。
腳短力強,四趾有蹼,能竭小水取魚,先則連水吞入,貯喉囊中,後吐其水而食之。
鳧 鳧,狀如鴨而小,俗亦謂之野鴨,常棲息湖澤中。
雄者毛羽甚麗,頸綠色。
翼長,能飛翔空中,為十字形排列。
體肥多脂,肉供食品,味甚美。
鵁鶄 鵁鶄,大如鳧,高腳長喙,頭有紅毛冠,翠鬣青脛,甚有文彩,俗稱茭雞。
鴨 鴨,人家所畜之水鳥也,嘴扁平,足短,兩翼甚小,拙於飛翔。
趾有連蹼,能浮水。
性質木鈍。
產卵不擇地。
古謂之鶩。
閩中鴨凡四類。
他處所常食者曰水鴨,氣味過腥,價至廉,為村野人家常食品耳。
一種較他鴨為碩大,名曰家鴨,謂其最善育卵,營業家因以為利,不供匕箸也。
更有性至敏者,凡養鴨為生者必蓄數頭,能取締羣鴨出入,不至散失,因而價值極貴。
京師及江寧均尚填鴨。
填鴨者,即取鴨之肥壯者,以食填之,數日後較尋常者略肥而已。
閩中所謂填鴨者,較家鴨稍小,腳與雞為近,而頂有冠一球,作藍黑色,大如胡桃,狀亦相類,味極肥美鮮嫩,而價過家鴨三倍,筵宴中胥用之,允非他處號稱填鴨者所能比擬也。
雌鴨化雄 桐鄉陸姓家養雌鴨三隻,已三年。
一鴨連日產卵三枚,尾忽禿,數日生綠毛,頭翅盡綠,而白頸,嘴距變紅,形聲俱化為雄矣。
魚狗 魚狗,《爾雅》謂之鴗,又曰天狗,大如燕,喙尖長,足短色紅,能在水面捕食小魚,如獵狗然,故名。
全體青綠色,背淡黃,常在水邊掘穴築巢而居。
鷿鷉 鷿鷉,體大如鴿,頭背翼皆蒼黑有斑點,胸黃腹白,嘴短而黑,尾亦短,翼小不善飛,而巧於潛水,俗稱潛水鳥。
棲息淡水洲渚之上,以蘆葦營巢。
信天翁 信天翁,一名信天緣,體大,張翼達丈餘,嘴端鉤曲,背部灰色或褐色,翼黑,飛翔力甚強,多產於太平洋。
性魯鈍怯懦,凝立水際,魚過其下則食之,終日不易地,故有此稱。
羽柔軟,可作褥。
鸕鷀 鸕鷀形似鴉而黑,喉白,裸出無毛,頷下有小喉囊,嘴長,末端稍曲,善潛水取魚。
一名烏鬼,俗稱水老鴉。
山陰高月垞員外鳳臺有《鸕鷀行》以詠之雲:「秋江波淼淼,雲鱗澹堆墨。
出沒千鸕鷀,衝起浪花白。
生長漁師家,鉤喙箭爪形如鴉。
雙睛閃閃翼拍拍,無篷船載聲啞啞。
頸繫紅綠久馴熟,舞勢翩然立一木。
須臾指揮若陣排,翻身都在水中伏。
鸕鷀穿浪疾於梭,斷鬐絕鬣擒魚多。
小魚入口吞腹吐,大魚撥剌泥猶拖。
漁師大呼助聲勢,深懼鸕鷀不能制。
牽之曳之登瓜皮,一尾幾欲船艙蔽。
漁師意欣然,鸕鷀齊上船。
點篙尋港去,曬翅斜陽邊。
賣魚沽酒漁師醉,烹鮮作鱠誇味脆。
迴看一木排鸕鷀枵腹垂頭倦欲睡。
」 鷸 鷸,頭圓大,長寸餘,嘴長二三寸,全體黃褐色,雜以灰黑及赭褐色斑點,胸腹白色,趾長無蹼。
常棲水田中,捕食小魚昆蟲。
鷗 鷗,嘴鉤曲而強,羽毛白色,翼灰白色,長過其尾,前三趾間有蹼。
常集海上,捕食魚介,喜隨海舶而飛翔。
鷺 鷺,羽純白,亦稱白鷺,頸腳皆長,腳青色,嘴長二三寸,頂有白毛,頗長,肩背胸部亦生長毛,是稱蓑毛,毿毿如絲,故一名鷺鷥。
棲息水邊,捕食魚類。
西洋婦人取其羽以為冠飾,鄂人多收之,由海舶輸出甚夥。
朱竹垞嘗為《臺城路》詞以詠之,詞雲:「謝池最愛鮮禽好,當年惠連曾賦。
紫荇絲邊,水葓花外,長見伊窺魚住。
乍翻淺渚,訝拍拍隨波,欲低還舉。
占得圓沙,慣拳一足久延佇。
采蓮舟漸近也,笑紅裙按楫,不教驚去。
荻岸偏明,蘋風慣浴,涼月毿毿緜羽。
曲江人渡,指隱約秋潮,望中生處。
纔挂魚罾,又飛來別浦。
」 鴛鴦 鴛鴦為水鳥,雌雄未嘗相離,朱竹垞嘗作《花犯》詞以詠之,詞雲:「曲池塘,天教付與,雙棲夜深並,綠蒲分映。
任夢裏隨波,煙外交頸。
圓沙一片斜陽冷,多應睡未醒。
看足了浣衣人去,蜻蜓移釣艇。
采蓮渡頭最愁他,清歌纔起處,驚飛難定。
齊浴罷,花潭下翠牽紅凝。
休緣卻竹弓射鴨,還自去空江千萬頃。
正好伴水亭風檻,低垂羅袖影。
」 鸂鶒 鸂鶒,一作谿(式鳥),似鴛鴦稍大,羽五彩而多紫色,故又名紫鴛鴦.頭有纓,尾羽上矗,如船柁. 龍 龍,舊說謂為鱗蟲之長,能興雲雨,利萬物,故為四靈之一,而目之為神物。
而地質學家尚不能斷定其有無,且疑為海蛇,然大抵與古代之恐龍相近。
若果有龍,則不但有尾,且可必其甚長耳。
至古之所謂神龍者,非他,乃氣象學上一最可驚異之現狀,即俗所謂龍上水或龍噴水之龍,及繪畫中怒目吐舌乘黑雲而飛騰之龍是也。
《易》曰:「雲從龍。
」其實龍即雲也。
兩地之氣壓不平均,則生風。
凡空氣上升,體積增長,溫度低降,則生雲。
湖海上之水龍,即神龍,實為一極低之氣壓而成。
其初生也,海上有旋轉之風,旋渦之中,離心極大,氣壓因而低減,海面之空氣因而上趨。
旋轉愈力,中間之氣壓愈低,而自海面及四周之風趨之愈捷,因而黑雲層積。
且新來之風,一入低氣壓,體積即增大而生雲霧。
是故其雲愈降愈下,卒至極近海面,臨岸觀之,不啻黑雲中有怪物下降。
且氣壓極低時,其力足以吸水上升。
至水升過高,則復散於空際。
無怪村夫鄉老見之,驚駭怯走,不敢逼視,而羣稱之為龍上水也。
惟相傳已久,今亦姑仍舊說耳。
或曰,龍之為物,論其身首,實為壁虎之類。
其特異者,變色龍有長舌,恆隱口內,伸出時,約四五寸,【十五至二十生的邁當。
】舌具粘膩之涎,昆蟲在前,龍身不動,但疾伸其舌,黏蟲食之。
身平扁,背高聳墳起,類鷄冠而長,外皮似鱗非鱗,有時身腹脹鼓,類氣囊,實則內脹其肺也。
有四足,長而且細,其足各五趾,或向後,或向前,靈轉自如,如鳥之爪爬無異。
尾甚長,能升樹,以尾環繞枝頭,目瞼上下相合,略似皮囊,且翕張如意,上下左右可隨意環顧。
宋牧仲見龍屍 宋牧仲嘗於順治乙酉見大內所藏真龍之屍,全身盤屈,貯篋中,一角五爪,鱗甲如鐵,長丈餘。
王衡門見諾龍 順治戊子二月五日,桐城楂林居民王衡門,偶於山澗中獲一物,狀如龍,長五尺餘,頭角鱗爪皆具,剖視腹中,有石子升餘,烹食之,味殊甘美,無他異。
王文簡公士禎謂即《太平廣記》之諾龍,體似蜥蜴,微具龍形者是也。
李鴻雷家見龍 康熙壬子,某日正午,新城李鹺副鴻雷家,忽有一物,蜿蜒數尺,鱗鬣可畏,遍體金色,爛然奪目,自院入室。
已,復出,形漸長大,知為龍也。
忽雲霧滃然,庭中晦冥,遂不見。
蘇州龍鬬 乾隆甲寅五月,蘇州有龍鬬於空中,風雨驟至,天昏地黑,掀坍洞庭山湖濱民居無算,壓斃若幹人。
至六月二十九日昧爽,吳江垂虹橋畔忽墮龍皮一張,約丈餘,鱗大於碗。
嶽州廢井出龍 道光季年,嶽州有一龍,出自某村廢井,長丈許,遍體黑色,爪角畢具。
農人不知其為龍也,羣執農具,逐而擊之。
龍不能抗,避入禾苗中。
方搜索間,忽見白霧自禾中出,始如輕煙一縷,繼則蓬蓬勃勃,佈滿空中,霹靂一聲,龍乃夭矯而上。
嚮之長丈許者,後則長數十百丈,遍體燦爛作黃金色。
踰時霧散,羣往探視,則稻田數十畝已化為深潭。
鍾祥見龍 鍾祥城南二十裡有地曰周家觜者,往往見龍,或垂空蜿蜒而下,腥雲四塞,或拔地騰去,留窟深邃不可測。
同治己巳四月二十有四日,忽有青蠅百千萬億,坌集地上,徑長五十餘丈,高三尺,尾五尺,頭倍之。
撥視其下,別無所見。
旋撥旋合,三日方失。
蓋龍身多蠅,此墮地而隱形於其間者也。
龍頭骨 廣州陳天如太史家藏龍頭骨一具,高尺許,縱橫皆倍之,重四十斤有奇,作灰黑色,中有二骨平起,多橫槽,瑩澤如漆。
見者皆以其形似龍,因以得名。
出土之年為同治庚午,蓋其先人命工鑿池,深至二丈,於土色層轉中得之。
其時地質之學未明,即有格物家,亦皆蔽於舊說,物藏其家,向不示人。
輓近科學昌明,海內外博物學家遠者郵書問訊,近者踵門索觀,評察各殊,仍未判定。
惟陳居西樵山麓,水道濴洄,按之《水經》,在漢以前,皆為大海,此物遺骨奇枒,疑為太古時代之水陸兩棲類動物,沒入地層中,歲月已深,因而化石,故二骨平起處,寖為礦質,獨多光澤也。
土井子石龍 新疆之地有曰土井子者,多大風,即風戈壁也。
光緒初,張勤果公曜令裨將前往開路,於戈壁上紮帳棚,棚中穴地以避風。
一日日暮,黑氣遠來,知有大風至,士卒以羣槍排擊之。
夜半,聞有物墮地,聲甚厲。
次晨相距裡許,有一物,似蠍虎,長十三丈,作深綠色,脊背墳起,大小如覆盂,色紅,兩目外圍紅白數圍,鼻孔露黃毛,頷下如硃砂,皮厚如指。
墳起處,刺之,出白汁,著手即腫。
此物每吐黑氣大風立緻,能挾風而騰。
食駝馬。
士卒支解後,於其腹得金銀女飾四十餘兩,馬鐙、馬掌有吞而未化者。
土人謂之石龍,實即蜥蜴也。
薛叔耘見龍 無錫薛叔耘中丞福辰嘗以盛夏過揚州,方旱,艤舟窮堤下,忽見密雲矗南面,耕甿走相告曰:「龍見矣。
」須臾,天四圍如墨,有二龍皆長數丈,垂雲端,夭矯蟠紆,乍有乍無。
俄大雨驟至,雷風隨之。
二龍去薛益邇,暴長十丈餘,屈伸良久,始香龍之前,白雲擁護之,故不見其首。
明日,渡揚子江,復有三龍錯見如前狀,已而遇雨。
吳中有龍災 光緒甲申,吳中有龍災。
蓋五月癸卯晦,日晡,有龍自吳江雪落樣地方馳向青浦澱湖之南穎,攫金澤港而東,狂風雷雹隨之,至婁縣之徐家墩始騰而上,大為災。
龍鳴如牛 光緒戊戌,有由海道赴粵者,舟至中途,忽覺波浪翻騰,顛播殊甚。
於窗次注視,見南方有二龍,蜿蜒向東行,其體屈曲,高處如山阜,且行且鳴,聲類牛,又與吹竹筒之音相似。
鳴時海水壁立,舟益播蕩,舟中西人鹹驚恐無人色,亟轉舵向北行。
一時許,波浪始平。
後詢其所見何物,則以大海蛇對,華人則皆謂為龍也。
南匯有龍挂 光緒丁未六月初六日午後,雲霧滃鬱,有龍掛於空際,大風拔木,南匯四團沿海浮厝之棺,吸入雲際。
少時墮地,棺悉裂碎,至有飛現僵屍者。
蛇 蛇體為長圓筒狀,修尾,無足,以肋骨自由伸縮而行。
全體有鱗紋透明之表皮,年年更脫,謂之蛇蛻,舊以入藥。
舌分裂兩歧,齒曲如鉤。
其有毒者,別具毒牙二,自能起伏。
常穴居土中,喜乾燥之地,亦有產於水中者。
種類甚多,可大別為有毒、無毒二種。
蛇之無毒者,其類不一,太原府即有之,人呼曰涼蟲。
唐申王體最肥,夏畏熱,玄宗命取無毒蛇置於腹痕中縮處,此即是矣。
北方少蛇虺,青海之島中則常有之,而又見之於柴達木之溼熱地。
頭塞鼠穴,張氣吹之,鼠暈死,蛇徐徐入,咀嚼之。
鼠中毒者,肉皆紫黑,最易傳染,牧養牲畜者宜慎之。
有雌雄蛇,長僅七八寸,背上赤練凡數十節,伏於大樹根,兩蛇環結,口對如交飴狀,行時方解,互相前後,不辨雌雄,蒙人名之曰業夏格爾膏希,其毒劇烈,屢害人畜,垂涎滴草上,牛羊食之立斃。
斃者必棄之荒谷以免傳染,窮山毒瘴,半由此種凝結而緻也。
蝮 蝮,毒蛇也,多居溼地,長尺餘,頭大,形如三角,頸細,毒牙如管狀。
全體灰暗,有褐色斑紋。
至尾,則驟短小。
其毒最烈。
蚺 蚺為蛇類之最大者,長者至三四丈,有斑紋,如古錦纈。
肛門兩側,尚存後腳之跡。
產於嶺南,南美等熱地亦有之。
常棲於樹,雖無毒齒,而筋力強大,能絞殺人畜而吞食之。
肉可食。
頭方口闊,目光如鏡,其皮有黑白斑,尾甚細,尾末可貫錢數百文。
土人言蛇大如人臂,行即生風,常豎身三四尺而逐人。
性最淫,婦女山行者,須佩觀音籐一條,否則必為所纏,以尾入陰,即死。
觀音籐全枝有倒刺,似虎杖而較柔,人見山有此籐,即知近處有蚺蛇矣。
肉能袪風,愈瘡瘍,功效如神,以燒酒浸之,可歷久。
人用其皮以綳三絃之鼓,必硝熟,始可用,生者易蛀,且易裂。
蚺骨有名如意鉤者,形如錢,惟雄者有之,為房中術上藥,口啣之,可通宵不倦。
其腹之油,能縮陽,不可近。
肅山周鳴臯客太平時,有小僮出外,見人宰蚺蛇,歸忽大哭,問之,以失陽告。
裸而視之,陽物與二卵俱縮入腹中。
一僕雲:「方開蛇腹時,僮以手理其腸胃,必沾蛇腹中之油,故至此也。
」問僮,則於弄蛇腸胃後,旋即溲溺,手曾一撫陽耳。
遍求解之之法,皆雲:「蛇生幾年,則陽縮幾年,屆期自出,無藥可治也。
」 蟒 蟒,大蛇也,體長二丈餘,有鱗,背鱗小,頭上及眼部鱗大,故又稱鱗蛇。
背黃褐色,有褐色大斑,腹白,肛門兩側尚存後腳之跡,無毒。
常蟠於樹以伺獸類,雖大如麋鹿者,亦能絞殺而食之。
三大王捕蟒 揚州邵伯埭之東偏有小村,農民十數家居之。
鹹、同間,距村數裡有小廟,以被粵寇之擾,荒龕無主,佛火久寒,有巨蟒踞之,村中雞鶩豚犬,時有失亡。
夏日,有牧童坐牛背,徜徉遊戲,而大雨忽至,乃急引牛入廟暫避之。
甫及門,則見有電其目、歧其舌者,夭矯盤屈,自棟下垂,粗如量穀之斛,長不知其幾何也。
大驚,急冒雨驅牛歸。
其父母問之,久始言所見。
自是村人耕牧,皆不敢近廟,而蟒乃益肆,時出逐人,遇犬豕,噓以氣,輒迷悶,乃食之。
農人既畏蛇,田汙不治,村亦漸荒廢,人乃謀所以捕逐之者。
顧憚其悍毒,莫敢近,揭榜於眾,募能袪之者,贈百金。
月餘,忽有少年過此,手三尺劍,跨驄馬。
少年見榜,告眾,謂力能治之。
乃先至廟審視一周,曰:「此易與耳。
」命村人盡拔東南大道上草,凡十裡許,不許一莖。
少年訂約以翌日來,遂策馬去,其行如風。
明晨,村人之怯者,皆不敢出,其壯者則猱伏樹杪,或操火槍遙踞屋頂以伺之。
少年至,去廟百步內,下馬,趨入廟。
蟒方盤兩楹間,少年把劍一揮,即出而上馬。
俄而砰訇一聲,廟毀,蟒直竄而出,疾如風,身中斷,猶可六七丈。
少年鞭馬狂馳,瞬息達十裡外。
蟒追之,亦垂及。
而大道上蔓草盡除,蟒稍失勢。
復可二十裡許,有短垣在前,驄一躍越之,蛇亦躍過之。
垣既古,不勝重而倒,蟒被壓。
方欲起,少年回刃一擊,腦裂矣。
是日,村人見蟒被創,追少年急,知其必緻死,皆為少年危,男婦老幼羣集遙望。
忽見塵起如霧,一騎疾馳以來,鮮血沾染殆遍,視馬上人左提蟒首,右握寶劍,眾皆歡呼爭趨迎之。
權蟒首,重六十餘斤。
少年不受謝,惟索酒肉。
既醉飽,繫馬柳陰下,而眠於其旁之大石,村人不敢驚。
久之往視,則人馬皆不知所往矣。
越數日,村人聞撚寇將過境,已與官軍接戰,大懼。
旋聞撚敗,其酋三大王者,中槍被擒。
尋官軍擁俘囚駐營村口,有見三大王者,即曩少年也,以告於眾。
村人哀之,呼與語,不答,明日遂懸首軍門,一村皆哀之。
錦鱗蟒被捕 香山某鄉地連萬山,異物數見。
嶺上古塔,建自元代,以荒廢故,人跡尠至,惟窮氓無告者,或縊其中。
久之傳有怪異,附近牲畜無故亡失,行客或偶履其地,輒攝去,異迹傳播,視為畏途,有牧豎放牛隴畔,與眾嬉戲,俄回首視牛,則佚去,懼歸受責,急與眾童分路追逐。
輾轉尋覓至塔下,素聞怪異,欲返身去。
然恐怖之心,終不敵懼責之心勝,徘徊瞻顧,覺塔之最上層有物動搖,諦視,露雙角,豎陰計曰:「得無吾牛果為所攝耶?」四望無術,惟離塔不遠,古樹交柯,其高參天,乃躡足猱升其上,以枝柯自蔽。
平視塔中,歷歷在目 有一巨蟒,首如五石瓢,鱗甲森然,眼射金光。
適空中羣雁飛過,蟒仰首呼吸,雁翩然墜下,如矢投壺,蟒一一啖之。
豎大悸,幾墜者再,抱樹徐下,狂奔,返告眾。
眾因集議籌所以除之者。
或獻火攻策,眾以為善,挾硝磺,束葦往,勁弩隨其後。
甫抵嶺下,蟒若豫知,昂首塔外,噓氣成雲,毒燄薰灼,前行者當之,輒仆地斃。
眾懼,狼狽走。
自是而嶺下居人皆遠徙,每夜中有遙望者,時見塔上光燄燭霄,雖月晦亦然,度必蟒睛。
屢懸厚賞,募人捕獲,無敢應召。
歲餘,一老翁經其地,日暮,叩門投宿,鄉人款之。
詢悉翁姓古,世為蛇師,操術至精,僉告以所患,翁微笑曰:「往視當報命。
」眾喜而導之。
翁探懷出小瓶,以藥塗鼻,並分給眾人。
既至,翁審視一週曰:「彼方倦寐。
」即登樹杪,窺覘良久,吐舌而下曰:「此錦鱗蟒也。
僕往來江湖數十年,未見此毒物,無怪若曹受創。
」鄉人固懇捕治,願厚酬。
翁曰:「須招門弟子數輩至,通力合作,或冀能克。
」鄉人乃館之於家。
數日,門人繼至,翁日率之登峯採藥,歸輒擣碎,裂茅絮為長束,凡十餘,傅藥其上,曝日中,令乾。
豫備畢,集眾告曰:「此蟒每於子午二時吐毒,銳不可當,惟未後可往。
」眾如言,偕至嶺下。
翁命眾溼泥塗身,攙以末藥,使奮力鳴金,曰:「蟒畏金聲,可驚之。
」急與諸弟子登樹,分燃藥束,煙燄向塔注射,遂見黑氣自塔衝出,瀰漫空中。
諸人雖塗藥,尚暈眩,幾不能自持。
鳴金益力,響振山谷,黑氣漸微,翁更燃藥束助之。
藥束盡,黑氣亦滅,翁躍下,招眾曰:「速登,彼已醉於藥,無能為。
少緩,不可制矣。
」身先眾人馳登塔頂,腥穢觸腦,人畜諸骨狼藉遍地。
蟒蟠其間,瞑目不動,五色斑然。
眾驚呼卻立,翁前刃其首而斃,剖腦,獲巨珠,類桃核大,納懷中。
去其雙角,授眾曰:「此最辟毒,凡中諸毒,磨水灌之立愈。
」眾扛蟒下,聚薪焚之,臭聞數裡。
翁曰:「諸蟒中惟黑蟒性馴無大害,餘均毒甚,錦鱗蟒尤為蟒中之巨擘,不多覯。
茲幸捕治尚早,稍延歲月,變幻莫測,雖有智者,無能為力矣。
」眾大悅,願酬之,翁不顧而去。
康山後有蟒穴 揚州康山後有蟒穴,藤蘿翳之。
某工人誤發之,穴中之蟒大者如甕如盎,細者如竹如箸,數不可計。
時值冬月,穴中熱氣蓬勃。
頃之,黑煙噴起。
工人歸,大病幾死。
其中巨蟒一,黑質白章 ,長可八九丈,寺僧嘗見之,然不為人害,故亦無捕逐之者。
雞頭蛇 康熙己卯,新安胡簡侯行鹽崑山,有僕陳選偶至鄉,見一人於橋下濯足,被蛇螫,立斃。
告其鄉人,共發橋下石,得一蛇,長尺餘,頭似雄雞,冠正赤,身黃,赤斑,即擊殺之。
岐蛇 溫州雁蕩窮谷中多蛇,樵者入山,皆攜藥以防,雖偶受蛇傷,亦無礙。
全山產岐蛇,俗呼五步蛇,以被噬後行五步,即毒發難救。
山中人見之,捕而焙於火,貨之藥肆,可治瘋毒。
白花蛇 白花蛇,毒蛇也,產蘄州者可入藥,故又稱蘄蛇。
黑質白章,側有方勝文二十四,腹有圓斑。
目常閉,口中有絲放出一二丈,誤觸之,則緣絲而至,無有脫者。
量人蛇 廣東瓊州有量人蛇,長六七尺,遇人輒竪起,量人長短,然後噬之。
土人言此蛇於量人時,輒長鳴,人應聲曰「我高」,蛇即自墜而死。
金蛇 金蛇,小蛇之體作金色者。
《本草》雲:「生賓州、澄州,常登木飲露。
」 黃頷蛇 黃頷蛇,色青綠,長者至六尺餘,背有黑線四條。
其行遲緩,無毒,常入人家捕鼠食之。
四腳兩頭蛇 同治壬申,上海老閘鎮南之新街王姓家,出積薪以曝之日,忽見一物自中躍起,有丈餘之高,復跌至地,狀似蛇,長約八寸,兩頭有首,一頭如子魚,一頭略小若蛇,各有口眼,生四足,背黃而腹白,有細鱗甲。
擊之即死,簽以竹梢,曝之於日中。
翌日,足尚能伸縮,旋以火炙而埋之。
飛蛇 飛蛇為蛇之一種,粗如錢,長七八尺。
距頭尺許,有兩翅如蝙蝠。
飛食小鳥,亦齧人。
性畏金,持寸鐵擊之,則遁。
墨蛇 某歲,廣東信宜大人山,以大雨,山忽裂開數丈,出一大墨蛇.山中有瀑布流出,至三十餘裡,猶濃黑如墨.粵中固有麻瘋病,相傳墨蛇所潛伏之水可醫治,鄉人爭取之,試之果驗. 摩該 摩該,蛇名,生水中,渾身有金點,準噶爾部有之。
吳桭臣斷蛇 康熙時,吳漢槎之子桭臣隨戍寧古塔,某年夏六月,見有一蛇,長三四尺,以小刀斷為三四段,頃刻即連。
又斷四五,旋復其舊,行更速。
再斷之,每段用木夾擲於牆外,有懸於樹上者,始不能連。
蓋其肉可製以為續弦膏,弓弦斷處,以膏續之,則膠固異常,雖用之年久,他處斷而接處不斷也。
蛇食猴 乾隆時,有茅八者,少曾販紙入江西。
其地有深山,多紙廠。
廠中人每於日將落時,即鍵戶,戒勿他出,曰:「山多異物,不特虎狼也。
」一夕,月皎甚,茅不寐,思一啟戶玩月,瑟縮再四,自恃武勇尚可任,乃啟關而出。
行不數十武,忽見猴數十,奔泣而來,擇一大樹而上。
茅亦上他樹遠窺之。
旋見一蛇自林際出,身如栱柱,兩目灼灼,體甲皆如魚鱗而硬,腰以下生九尾,相曳而行,有聲如鐵甲然。
至樹下,乃倒植其尾,旋轉作舞狀。
尾端有小竅,竅出涎,如彈,射樹上。
猴有中者,輒叫號墮地,腹裂而死,乃徐啖三猴,曳尾而去。
茅懼,歸,自是昏夜不敢出。
蛇報怨 吳白華總憲將生時,有紅芝茁堦下,為封君踏碎。
再索,將誕,復有紅芝生室中,因拔之而供諸案。
越日,產稷堂少司寇。
封君晚發顛疾,顧博學多著作,類傲世不恭之談。
嘗以所作郵寄其弟古心太史,太史展卷大驚曰:「是足以赤我族矣。
」遂焚之,手書讓其謬妄。
封君得報,顛益甚。
一日晨起,見所蓄犬對之大嘷,起喝之,遂狂吠,傷足,旬日毒發而殞。
家眾縛犬殺之。
夜夢封君冉冉自外入,面有喜色,語眾曰:「予少時嘗掘蛇穴,盡殺無遺。
向者發顛,為蛇所祟,將以覆我宗。
幸祖宗厚德,遣老僕某託生為犬,噬予至死,俾予一生受之,蛇怨亦消,此後可勿慮。
犬非仇予者,奈何殺之?慎勿棄其骨。
」醒而諸人所夢皆合,乃埋犬於祖塋之側。
不二十年,昆季大貴。
小蛇攝大蛇 黃稼田司馬嘗為人言,其鄉某孝廉禮闈下第,乘薄笨車南歸。
一日,忽暴熱,當午歇涼,禦者憩於白楊樹下,見一小蛇,長尺許,竟體褐灰色,昂頭向上,樹間則蟠一大蛇,粗如盌,垂頭向下,兩頭相向,見小蛇口中呼吸,大蛇為氣所攝,漸癱軟。
禦者以小之制大也,頗不平,急起,以足抵小蛇力踏之。
小蛇負痛,掉尾鞭其足背。
禦者固赤足著履,足頓腫。
小蛇既殪,大蛇屈伸久之,始蜿蜒穿樹而去。
蛇食人 秀水王某自新疆歸,嘗語人曰:「予在甘肅遇一武員,面猙獰如獸,鼻脣皆闕如,惟兩目炯炯,齒牙崢崢而已。
詢其故,則謂弱冠時奉差烏魯木齊,歸時隻身走千餘裡,所過皆崇山峻嶺,窮三晝夜,無人煙,食則啖乾糧,渴則飲澗水,夜則以皮囊懸於樹,蜷伏以臥。
一夕,睡未酣,忽覺渾身如火灼,囊亦如沃湯,以手摸其面,軟如爛瓜,皮毛盡脫,耳鼻與脣亦隨手而落,恐怖萬狀。
幸心地尚清,急探腰間匕首出,於暗中力割,惟聞腥臊氣,兩手滑膩,亦不辨為泥為血。
并命再割,乃見一線光。
須臾,用力割之,遂出險。
心惴惴不知所措,坐石上休息片時。
逡巡行半裡,見一大蛇盤繞山谷中,粗可合抱,投以小石,頑然不動。
俯視之,蛇已死,無首尾,乃悟雲,昨夕身入蛇腹,若稍遲醒半時,骨肉皆為所消化矣。
今年四十餘,五官之不具,面目之改觀,皆以此也。
」 蛇竊蛋 吳中某甲以開設鷄鴨蛋行緻富,行中積蛋,不知其幾萬億也。
而月終統計,必少數百枚。
既而旬日計之,無不少者。
甲疑為司事者竊取,其人不甘,早暮伺之,見有蛇長丈餘,身圍如盌大,高踞梁上,而下垂其頭以吸蛋,相距尺許,蛋即升而上。
既吸十數枚,則環蟠於柱,力束其身以破蛋,如是而一餐畢矣。
明夕又至,亦如之。
司事者恍然悟,乃取堅木,削為蛋狀若幹枚,置筐中,而以蛋覆其上。
明日,蛇至,如前吸取,蛋與木蛋相間而入。
吸畢,環柱蟠束如故,而愈束愈緊,尾左右揮掉,若甚不適者。
久之,直竄庭中,旋滾不已。
庭前有隙地,綠草叢生,蛇復竄入草間,自起自落,踴躍傾跌,上下以數尺計,而木蛋終不可化。
如是者歷三晝夜,乃死。
司事者招甲至,剚刃蛇腹,得木蛋,乃言其顛末,藉以自白焉。
蛇與烏鵲鬬 新安山中嘗見烏鵲數十,共鬬一蛇。
蛇長盈丈,黃質黑斑。
烏鵲或上或下,嘩噪不已。
蛇則盤屈為一團,而張口吐舌以禦之。
久之力不支,竄草中烏鵲猶隨而啄之。
及秋燔山,蛇乃相率奔避,或不及,則焚死,中有大如車輪者。
蛇鼠互噬 溫州人蛇雜處,蛇不傷人,每居壁中,與鼠為鄰,至冬而入蟄。
鼠飢則嚙蛇,而皆自尾食起。
蛇雖負痛,乃略不移動。
至驚蟄後,尾已去其半矣。
至此,蛇氣已伸,則追鼠而吞。
鼠狂竄而叫,聲吱吱然,人聞之,即知蟄蟲起矣。
蛇食雞 方翔卿嘗至溫州雁蕩山之靈峯,登右谷之長春洞。
陟嶺過半,瞥見嶺旁叢草蠕動,知有蛇,察之,則有一蛇長約六尺,通體純黑,背有鰭,色深赤,映日光,斑斕刺目,出草叢後,循嶺而上,昂首吐舌。
方驚愕失措,舉步疾奔,幸嶺級紓屈,蛇沿而上行,勢甚緩。
將抵洞門,洞中人遙見之,知有異,鹹趨而問訊,以蛇狀告。
洞中人啞然曰:「此偷雞蛇也。
我居此數十年,習見之,不為害,惟常捕雞而食耳。
」 捕蛇 吳縣滸墅關西鄉,向有巨蛇出沒,左右數裡之居民,至夏多染瘡疽疾,皆以為中蛇毒也。
於是徧覓捕蛇者,得甲乙丙三丐。
甲,師也;乙、丙,徒也。
索資甚巨,鄉人醵與之。
不數日,丐攜一籮,籮貯蜈蚣無算。
既得蛇窟,甲啟籮,盡蜈蚣食之,體漸腫。
運氣片時,腫消,右手食指、中指大幾如股。
令乙丙立左右,甲即以兩指探入窟。
有間,甲力舉手拔之,乙、丙各以鐵鉤助甲,倒戟而出,蛇已挺然僵斃,惟緊嗾甲指不釋。
乙、丙復以藥水洗甲指,頃刻愈。
蛇之長,八尺有奇,粗逾杯,斫而焚之,臭聞數裡。
竹葉青被捕 某鎮西石橋為鄉人出入通道,某年月日,有過橋而病者,全體臃腫,不竟夕而亡。
初猶不以為意,久之,凡經是橋者,皆
蘭州藩署之鴿 蘭州藩署棲鴿數千,相傳嘗有盜夜來劫庫,鴿乃大噪,異於恆。
管庫者訝之,起視,盜因被獲,緣此官中月給二十四金以為鴿俸。
鴉 鴉,與鵶同,烏鴉也,純黑。
反哺者謂之烏,小而腹下白不反哺者謂之鴉。
內蒙古之鴉,大如雄雞,蒙人呼之謂喀爾客列,作鴞鳴,眼光至銳,喙長而利。
駝行道上,所負行篋中如藏有肉食,雖裹以厚革,能嗅而啄穿啣去。
產於青海者,高二尺許,食穀類果實及小鼠毒蟲,又貪食人屍,故肥而多脂。
太廟多鴉 太廟多鴉,每晨出城求食,薄暮始返,結陣如雲,不下千萬,都人呼為寒鴉。
民間學塾,往往視為散學之候。
火鴉 儋州有烏鴉,能食火,每啣火置人屋上,以翅煽焚,則羣鳴飛舞,其名曰火鴉。
居人多以食物禳之。
鷹兒 鷹兒,亦鴉之一種,內蒙古名之曰烏郎火燒,體小性柔,易豢。
慈烏 慈烏,烏之別稱,體稍小於鴉,嘴之尖端較細,體黑色而有紫綠色光澤,多鳴於早晨。
好食田圃之農產物,亦食害蟲。
知反哺,故稱慈烏。
烏啄蝗 康熙壬子夏,吳中大旱,飛蝗蔽天,竹粟殆盡。
蝗亦有為鴉鵲所食者。
長洲褚稼軒家庭中之樁,有烏巢於上,以其朝暮飛鳴,方憎惡之。
至是,獨喜其捕蝗。
中有一無尾者,攫啄尤多。
胡汝源聞之,喜而作歌曰:「昔人曾稱鴉種麥,今日喜見鴉捕蝗。
吳民徵輸困來久,況復連遭水旱殃。
苗未插蒔田未墾,催科已比五分糧。
仰屋躊躇莫措手,忽聞蝗來西北方。
老人昔年被災沴,談虎色變如虎傷。
無稼可食且集樹,繩繩振振滋駭惶。
園竹岸蘆到即罄,黃衣三使徵夢祥。
浙中消弭賴刺史,吾蘇漫漫無短長。
烏烏啞啞高下翔,奮迅攫啄如鷹揚。
承蜩之捷猶掇爾,就中尤羨禿尾狼。
羣烏相將飽枵腹,吳氏或得療飢腸。
臺上快睹等捷凱,擬草露布為張皇。
白公大嘴可勿誚,竟當進號烏鳳凰。
瞻烏爰止在鄰屋,愛之卻彈將弓藏。
」 鵲 鵲尾長六七寸,與身相等,背黑,有紫綠色光澤,肩腹及翼之下羽皆白色,嘴腳皆黑。
俗以其鳴聲為吉祥,亦稱喜鵲。
性最惡溼,故又謂之乾鵲。
雀 雀,體小,褐色,有黑玟,俗呼麻雀. 山雀 山雀,體赤褐色,頭部有黑斑,嘴強直,能破堅硬之物,飛翔山林,捕食昆蟲。
性慧,能習諸種技藝,人有利用之以營生活者。
鬼雀 鬼雀,產內蒙古之烏蘭察布盟北鄙,與土謝圖汗部交界處.形似麻雀,學馬嘶,犬吠,獺鳴,維妙維肖.與鼠同棲,騎鼠而戲,鼠恆受其指揮焉. 芙蓉鳥 芙蓉鳥,狀似雀,羽色黃,翼淡黃微白,鳴聲可愛,人多畜之。
竹葉青 竹葉青,一名竹林,大如雀,翼長三寸許。
雄者上體作青碧瑠璃色,甚美麗,胸黑腹白。
雌者背部黃褐,腹下微白。
善鳴。
夏日來自婆羅洲等處,冬歸,故為候鳥。
千裡紅 千裡紅頂有紅毛,喜食蘇子。
俗呼蘇雀,黑龍江稱為老鎗雀。
出俄羅斯地,雪後即來,羣飛入海。
淨池鳥 太白山有一峯,直上三十裡,盛夏雪霰不融,人不能登,惟六月可上。
上有太白神殿,以鐵瓦覆之,水池五。
有鳥紅色,大如雀,池有滓穢,則啣去之,人呼曰淨池鳥。
山奇寒,無林木鳥獸,亦不知其棲止何所也。
白玉鳥 白玉鳥大如雀,嘴粉紅而羽白,皆有黑條紋,俗呼之曰白燕。
蘆虎 蘆虎,似雀,青斑長尾,好剝葦皮,食其中之蟲。
雞 雞,亦作鷄,雌雄皆有肉冠。
食道之一部為嗉囊,其胃分前胃及砂囊二部。
腳強翼短,不能高飛。
雄者之羽毛美麗,鳴管發達,以時而鳴。
肉及卵皆有滋養之效。
產青海者種極大,閉於塒,育卵最繁,在宣統時,八錢可購十枚。
雌雞化雄 康熙時,繁昌吳士明家畜一雞,生卵已久,忽化為雄,冠漸紅,羽漸長,鳴聲嘐嘐於子午候矣。
歸安孫在豐年十六,以冠軍入庠,適雄雞生卵,而學書來。
家人以為不祥,殺雞佐黍,投卵於河。
嬸氏聞之,曰:「此佳兆也,姪他日必作狀元。
雞宜畜之,奈何並卵而棄之耶!」後孫竟以第二人及第。
慈雞 盛氏園畜二母雞,黃白各一,桑麻掩映,分柵而棲.各飬數雛,晨夕挈雛出入,二雌同行,宛若人之洽比其隣者.一日,黃者被人竊去,失母之雛悲鳴不已,白者頻來顧視之,若代為憫惻然.自後得食相呼,歸棲逐隊,蓋亡形於黃白,而皆視為己子矣.盛之友訪盛而見之,因呼之為慈雞. 蚊母鳥 蚊母鳥,大如雞,體灰白色,頸及背腹部有黑斑,尾黑褐色。
夏日居於黑龍江等處,冬赴熱地。
晝伏森林,夕則飛翔河邊,食蚊虻羽蟻。
嘴小深裂,張之則成大口,食蚊無算,故為益鳥。
舊說以為吐蚊,誤。
《爾雅》作「蟁母」。
蟁,古蚊字。
雉 雉之形狀習性,與雞相類。
雄者甚美麗,目赤,尾甚長,雌則否。
棲息山野,食穀類嫩葉及蟲,侵及禾稼,故為害鳥。
漢呂後名雉,故諱稱野雞,至今沿之。
產於內蒙古一帶者,重斤許,羽灰色有鱗紋,望之似斑鳩。
木蘭產雉,初在草中,為人馬所驚,輒飛起。
然僅飛於兩山間,不能越山而過,力竭則撲而下,入草中,尚能衝十餘丈。
至此,則以首伏叢薄,不見人,即自以為人不見矣。
俯而拾之,尚活。
趕翎哨 東陵後山產雉,較他處野雉稍小,肉嫩而鮮,名趕翎哨,可馴養。
錦雞 錦雞,古名鷩雉,形狀大小略似常雉,羽尤麗。
雄者頭青茶色,頸有純白輪紋,胸腹紅銅色,有光澤,背與尾帶金黃色,尾甚長。
雌者亦似常雉,惟胸腹黑斑較少。
秧雞 秧雞,全形似雞,又名水雞,嘴長於頭,根部赤色,前端褐色,背黃褐,腹灰色。
棲息水田,食小蟲魚,鳴聲如人之擊柝。
馬雞 馬雞出秦州,大倍於常雞,形如馬,徧體蒼翠,耳毛植竪,面足赤若塗朱。
宋荔裳在北平時嘗畜之,為之賦詩。
山雞 山雞,形似雉,雌雄毛色各異。
雄全身紅黃,有黑斑,尾長。
雌者黑色微赤,尾短。
古名鸐雉。
鷼 鷼,通稱白鷼,似山雞而色白,有黑文,尾長三四尺,嘴及爪皆赤色。
長江以南產生最多。
亦伯鷴。
食火雞 食火雞,與駝鳥同類異屬,身高五尺餘,羽色黑,頭小而無毛,頸亦裸,頂有肉冠,脛較駝鳥稍粗短,善走,產澳洲及新幾內亞島。
舊說能吞火炭,故名,今簡稱之曰火雞。
道光時,英人佔舟山,攜火雞以來,遂有遺種。
今定海人豢之者甚眾,歲由甬舶載以至滬,供西人之食者,不可勝數。
吐綬雞 吐綬雞產於巴峽及閩、廣山中,雄者高三尺許,雌較小,羽色彩甚美,頭部無毛裸出。
上嘴根有肉冠,能自由伸縮,伸之長一二寸,垂於嘴下,縮則前頭部成小塊,時時變青白藍紫紅等色,煥爛奪目。
亦稱火雞,日本曰七面鳥。
雷雞 蘇州拙政園有雷雞一,大如鸛雀,羽毛五彩,類吐綬。
觀者故觸其怒,則撲翅掉尾,有聲隆隆,震地若雷鳴然。
竹雞 竹雞形如鶉而較大,尾短,羽褐色,有椶色斑紋,喜居竹林中。
樹雞 樹雞形似雌雉,腳小有毛,肉味與雉同,以之作湯,尤鮮美。
然較雉難得,多在深林密藪。
黑龍江以為貢品,謂之飛籠,或謂即《爾雅》之鵽鳩也。
半翅 《爾雅》:「鵽鳩,寇雉。
」郭璞注:「鵽大如鴿,似雉,鼠腳,無後指,歧尾,為鳥憨急,羣飛。
出北方沙漠。
」盤山有之。
土人呼為半翅,即沙雞也,可食。
鶯 鶯,亦作鸎,亦名黃鸝,又名倉庚,背灰黃色,腹灰白色,尾有黑羽,雌雄常雙飛。
初春始鳴,聲宛轉清脆。
俗稱黃鶯,關內呼為水鴉兒。
以歲旱時,忽樹頭睍睕數聲,則滂沱立至,故獲此名。
杜鵑 杜鵑,一名子規,亦稱杜宇,嘴扁平,上嘴末端稍曲,口大尾長,背黑灰色,腹白,有橫行黑線。
不自營巢,生卵於鶯巢,而鶯為之孵育。
鳴聲淒厲,能動旅客歸思。
好食毛蟲,有益於森林。
布穀 布穀,一名鳲鳩,又名郭公,絕類杜鵑,而體較大。
全體灰黑色,腹白,亦有橫行黑條,嘴尖,趾前後各二。
鳴聲如呼割麥插禾,故名。
好食毛蟲,有益於森林,為益鳥。
燕 燕,體小翼大,尾甚長,分歧如翦,喙短口闊,頷肥大,背黑腹白。
歲之春分前後,來自暖地,巢於人家屋梁,秋分復去。
粉紅燕 康熙時,蘇州吉由巷民家有巢燕,哺三雛,一白,二粉紅色,時以為奇,人皆相率往觀。
金絲燕 金絲燕,燕之異種也,體小於燕,背褐色,尾腹間白色。
產我國南方及印度,恆居巖穴中。
海燕 海燕以產於熱地,須越海而至也,故名。
沙燕 沙燕較海燕略大,產於大漠。
鶺鴒 鶺鴒,《詩》作脊令,《爾雅》作(即鳥)鴒,形似燕,飛時作波狀,行則搖動其尾.棲息水邊,食害蟲,故為益鳥,種類甚多,背黑者為黑鶺鴒,頰下白者為白頰鶺鴒,自胸至尾鮮黃者為黃鶺鴒. 翠雲鳥 翠雲鳥產鄂中,大如鷃,五色陸離,至可愛玩。
秋深時,千百為羣,飛鳴空際。
然去地絕遠,不知其棲息何所,疑為水鳥。
鸚鵡 鸚鵡,產熱帶地,廣州有之。
嘴大而短,上嘴鉤曲,覆其下嘴,舌肥厚。
翦其舌端,善學人語。
足二趾向前,二趾向後。
毛色純白。
有純赤者,毛羽鮮妍,類猩紅剪絨之狀。
又一種純赤,惟兩翅綠如翠鳥。
又有五色者,紅黃白綠碧皆具,尤珍麗,每一隻,索直至二十四金。
白鸚鵡諂洪秀全 粵寇洪秀全據金陵時,畜白鸚鵡二,命人教以語言。
洪每出,則白鸚鵡必高呼萬歲,其所謂文武者乃效之,呼聲震天,洪乃揖而退。
葵花鳥 葵花鳥,形似鸚鵡,羽純白,翎間微黃。
頂有茸毛,如錢大,長寸許。
晴霽日,則張如葵花,故名。
廈門有之。
鴝鵒 鴝鵒,亦作鸜鵒,俗名八哥。
全體俱黑,兩翼有白點,巢於樹穴及人家屋脊中。
翦其舌端,令圓,能效人言。
通常所蓄者,僅能效百鳥鳴,或逢婦女至,則頻呼好娘娘不止,此均不得為上品。
湖北某縣有一老嫗,廣蓄鸜鵒,其靈敏者,能奉主命,至戚友家傳達音問,銜取鍼線,人以烏衣使者稱之。
某日,鸜鵒又奉命至某姓家借鍼,比返,過鄰村,見場上有遺穀,因置鍼碌碡上,俯而啄穀。
驀有飢鷹盤空下,奮爪攫之而去。
鸜鵒見有一熟識婦在旁,哀呼曰:「婆婆,吾被鷹攫去,煩寄語阿姥,今生不復面也。
鍼在碌碡上,阿姥可自取之。
」婦述諸嫗,嫗終日哭泣,幾喪其明。
某姓蓄一鸜鵒,善窺人隱私,搬弄口舌。
其家有童養媳,值翁姑他出,潛取廚下年糕者食之,慮為鸜鵒所窺,預以飯籮罩其頭,以為無事矣。
比翁姑歸,鸜鵒喃喃自語曰:「飯籮罩了八哥頭,鑊裏年糕滑溜溜。
」翁姑聞之,乃責其媳。
乾隆時,錢塘黃寶田有打八哥詩雲:「打八哥,打八哥,八哥無匿處。
但解陰晴不嘴飛,沙明露白久延佇。
紅蓼洲,青蘆渚,兩啁呼,告其侶。
於今高飛亦何益,膠網不設黏竿舉。
籲嗟乎,八哥爾何苦,鴂舌作人語。
爾不見人作禽言人不顧,禽作人言人捕汝。
」 翡翠 鳥有青羽者,俗稱翠鳥,亦名鷸,其羽可為裝飾品。
瑞安項叔明著《翡翠曲》,託意深遠,措詞爾雅,有風人敦厚之遺。
序雲:「春寓郡中之設翠肆者,每朝,野人數輩集其門,輒籠生翠十百至。
主乃取翠羽鑷剔而縱之,隨鳥之多寡酬值焉,間有垂損傷斃者,因歎多材為累之說不虛也。
其捕之之法,至水濱,取鷸媒翳細竹間,張絲網於其外,吹筠管作翠鳥聲,翡翠爭集,見類而從之,遂冒網上,不能去。
」詩曰:「瀛州巢密珍禽小,時戲蘭苕出杳渺。
羽毛奇麗比黃金,無鳥張羅偏擾擾。
擘波得魚人不爭,吹管忽作相求聲。
鷸媒矯翼隔幽篠,千絲結網齊牽縈。
提籠卻向三條市,列肆威蕤笑朱紫。
翠毛零落刀鑷施,何如老蚌相持死。
放爾彎環掠石磯,焚身未許惜殊衣。
飾釵嬌愛等懷璧,語巧情親皆禍機。
始知賈害緣文采,疇侶招呼意先改。
」 山翠水翠 湘中出翡翠,有山翠、水翠二種。
山翠大而色老,水翠小而色嫩,用飾物品,其色極鮮。
交、廣所產,遠不及湘,人鮮知之。
即有知之者,亦不知因以為利也。
相思鳥 相思鳥,產於蘇屬近海之地,湖南、福建、四川亦有之,蜀人呼為應山猴。
大與瓦雀等,喙紅,羽黃綠,顎下純黃,第一級飛羽黑色,鳴時,聲小而韻,飛則並飛,止則並止。
至秋季,鄉人輒羅緻之以鬻於市,愛之者以雕籠畜之。
籠分二格,鎖其一,其一雖放之不去,而仍飛翔於籠之左右上下,少頃亦自入籠。
若失其一,其一必悲鳴而死。
此殆比翼鳥之流歟?惟自秋畜至明年之初夏,輒殞。
性喜浴,雖嚴寒冰雪時,必置盆水於籠下,聽其自浴。
嘉慶初,湘有候補知縣陳玉聰者,在藍山縣得雌雄各一。
詰旦戒行,雄忽飛去,攜其雌返長沙,籠置廊下。
自藍至省千餘裡,城內人家十萬戶。
一日,其雄忽至,望門投止,繞籠翔舞。
開門納之,偎倚啁啾,如訴久別狀。
陳為詩紀其事,一時和者甚眾。
畫眉 畫眉產四川,全身黃黑色,其眉如畫,巧於作聲,如百舌,亦有色純白者,人家多飼養之。
廣西之陽朔亦產畫眉,雖羽衣鮮潤,而清哢罕聞。
土人雲,此地畫眉,貴鬬不貴鳴。
古語吳人尚言,粵人尚力,人誠有之,物亦宜然。
山畫眉 山畫眉善鳴,塞外所產,與他處不殊,獨以卵珍,大僅如蓮子,綠如松石,亦有白色及斑褐文者。
土人鎔蠟實其中,以為簪珥之飾,鬻於關內。
白頭翁 白頭翁,體大如畫眉,全體灰黑,腹白,翼尾皆黑而帶綠,老則頭白。
冬日羣棲原野,鳴聲喧噪。
百靈 百靈為汴梁產,善鳴,能作百鳥聲,故名。
且以能學貓叫者為上乘,由一二聲、四五聲、八九聲至十三聲,惟三五聲者多,九聲者少,至十三聲,真希有矣。
內蒙古烏蘭察布盟南部及席勒圖佛界,均盛產之,十百千萬飛舞空際,棲於草際,食棘棘草子。
夏產卵,至秋而繁。
豢養百靈之人,大抵為市中遊手。
在乾隆時,秦淮妓院中人尤多,俗所謂龜者是也。
蓋自朝至暮,無所事事,既不便應答門戶,又無煩摒擋米鹽,盥漱既畢,即捧籠至官道旁鵠立,俾稠人走過,以壯其膽,且誘令開朋發歡。
開朋者,舒展兩翅,立於臺而歡鳴也。
午後,乃爭往王府園茶寮,千百籠紛投沓至,互較短長,鳥聲沸騰,不聞人語,彼此顧盼,以為笑樂。
洎夫曜靈西匿,三五成羣,聯襼蹋歌,則攜籠而返矣。
蘇州某公子酷嗜百靈,剖琅玕竹為籠以貯之,以雲母砂平鋪籠底。
底之中央,矗立一小臺,如春菌然,以旃檀為之,諺所謂百靈臺者是也。
籠之四周,盆、盂、瓶插諸品,一一具備,所取材者率珍品,或以羊脂玉琢之,或以名窰佳瓷為之。
故一籠之費,恆在數百金以上。
他若調護之殷勤,飼養之周密,雖孝子事其所生,亦無以過之。
一日,公子偶他出,歘由鄰屋來一貍奴,見而垂涎,破籠銜百靈去。
家人譁逐之,貍奴被擒而百靈死矣。
公子歸,撫之大慟,如喪考妣。
飾終之典至優,斲文柟為棺槨,嵌白銀為題湊,瘞於園隅,加土三尺,稱百靈塚焉。
又以殺百靈者為貍奴,設酷刑治之,以核桃二枚對剖之,去其核仁,實以鎔化之礬汁,凝合於貍奴之四足上,如馬蹄然。
貍奴不勝慘痛,輾轉呼號而死。
乃解剖其肢體,以祭百靈,此鹹、同時事也。
光、宣間,鳥販之售百靈於滬者甚多,豢之者皆遊手好閒之人,每集於茶肆,以比較優劣。
鷦鷯 鷦鷯,一名巧婦,俗稱黃脰鳥.嘴尖,全身灰色,有黑色,褐色細斑.取茅葦,毛毳為巢,大如雞卵,繫以髮,至為精密,故《莊子》謂「鷦鷯巢林,不過一枝」. 繡眼 繡眼,全體綠色,腹下灰白,眼緣有白毛圍之,嘴尖而青黑,足灰色。
性溫和,甚惜其羽毛。
嗜食紅熟之果實。
人多飼畜之。
蠟嘴 蠟嘴,全體似桑扈,惟嘴淡黃作蠟色。
尾腳皆短,鉤爪頗銳。
又一種,體略小而嘴紅者,別稱洋蠟嘴。
鐵嘴 長白山有鐵嘴鳥,嘴長而尖。
鐵腳 鐵腳,天津有之,以其爪黑,故名。
體大如麻雀,首之毛有藍色,尾兩邊白色。
春令始至,可食。
鵪 鵪,本作(酓鳥),與鶉同類異種,狀亦相似,惟羽無斑點,頸腳皆長.棲息於茅葦之間,捕食小蟲魚.舊有鷃,鴽,斥鷃等稱. 鶉 鶉,形如雞鶵,頭小尾禿,嘴腳均短,背濃褐色,翼黃褐色,皆有黑斑,腹赤白色。
性活潑,喜跳躍,猛鷙能搏鬬,有馴養之以供遊戲者。
與鵪不同種,今混稱鵪鶉,誤。
鷓鴣 鷓鴣,形似鶉,稍大,背灰蒼色,有紫赤色之斑點,腹灰色,胸前有白圓點如真珠。
其鳴聲如曰「行不得也哥哥」。
麥啄 漢陽、黃州一帶,麥將熟時,有鳥羣飛於隴上,形狀毛色,似鵪而稍大,喙長半尺,細若竹枝。
夜宿,則插入麥根土中,故掩捕甚易。
可食。
以其性喜食麥,故呼之曰麥啄。
鴻 鴻,較雁為大,背與頸灰色,翅黑腹白。
性勇,聽覺敏銳。
喜集湖邊,食菱、芡等物。
雁 雁,狀似鵝,嘴長微黃,背褐色,翼帶青灰色,胸部有黑斑,鳴聲嘹亮。
飛時,自成行列,秋來春去,故謂之候鳥。
古以雁、鴈為二鳥,今無別。
鵠 鵠,似雁而大,全體色白,故或稱為白鳥。
頸長,嘴根有瘤,色黃赤,故又謂之黃鵠。
飛翔甚高,鳴聲洪亮,俗名天鵝。
陝西榆林府邊界毗連蒙古之鄂陶部落,有高至三四尺,昂其首則幾丈餘者。
兩翼健翎之外,率皆茸毛,溫如狐腋,不類羽族,其色潔白,取以為裘,禦寒辟溼,土人頗貴重之。
鵝 鵝,亦作鵞,似雁而大,身白頸長,嘴大而黃,身軀肥滿,而尾腳皆短,翼力弱不能飛。
種類甚多,毛黑者謂之蒼鵝。
鵜鶘 鵜鶘,一名鵜,俗呼之為淘河。
體大於鵝,色灰白,頷白色,頭裸出無毛。
嘴長尺餘,直而廣,頷下有大喉囊。
腳短力強,四趾有蹼,能竭小水取魚,先則連水吞入,貯喉囊中,後吐其水而食之。
鳧 鳧,狀如鴨而小,俗亦謂之野鴨,常棲息湖澤中。
雄者毛羽甚麗,頸綠色。
翼長,能飛翔空中,為十字形排列。
體肥多脂,肉供食品,味甚美。
鵁鶄 鵁鶄,大如鳧,高腳長喙,頭有紅毛冠,翠鬣青脛,甚有文彩,俗稱茭雞。
鴨 鴨,人家所畜之水鳥也,嘴扁平,足短,兩翼甚小,拙於飛翔。
趾有連蹼,能浮水。
性質木鈍。
產卵不擇地。
古謂之鶩。
閩中鴨凡四類。
他處所常食者曰水鴨,氣味過腥,價至廉,為村野人家常食品耳。
一種較他鴨為碩大,名曰家鴨,謂其最善育卵,營業家因以為利,不供匕箸也。
更有性至敏者,凡養鴨為生者必蓄數頭,能取締羣鴨出入,不至散失,因而價值極貴。
京師及江寧均尚填鴨。
填鴨者,即取鴨之肥壯者,以食填之,數日後較尋常者略肥而已。
閩中所謂填鴨者,較家鴨稍小,腳與雞為近,而頂有冠一球,作藍黑色,大如胡桃,狀亦相類,味極肥美鮮嫩,而價過家鴨三倍,筵宴中胥用之,允非他處號稱填鴨者所能比擬也。
雌鴨化雄 桐鄉陸姓家養雌鴨三隻,已三年。
一鴨連日產卵三枚,尾忽禿,數日生綠毛,頭翅盡綠,而白頸,嘴距變紅,形聲俱化為雄矣。
魚狗 魚狗,《爾雅》謂之鴗,又曰天狗,大如燕,喙尖長,足短色紅,能在水面捕食小魚,如獵狗然,故名。
全體青綠色,背淡黃,常在水邊掘穴築巢而居。
鷿鷉 鷿鷉,體大如鴿,頭背翼皆蒼黑有斑點,胸黃腹白,嘴短而黑,尾亦短,翼小不善飛,而巧於潛水,俗稱潛水鳥。
棲息淡水洲渚之上,以蘆葦營巢。
信天翁 信天翁,一名信天緣,體大,張翼達丈餘,嘴端鉤曲,背部灰色或褐色,翼黑,飛翔力甚強,多產於太平洋。
性魯鈍怯懦,凝立水際,魚過其下則食之,終日不易地,故有此稱。
羽柔軟,可作褥。
鸕鷀 鸕鷀形似鴉而黑,喉白,裸出無毛,頷下有小喉囊,嘴長,末端稍曲,善潛水取魚。
一名烏鬼,俗稱水老鴉。
山陰高月垞員外鳳臺有《鸕鷀行》以詠之雲:「秋江波淼淼,雲鱗澹堆墨。
出沒千鸕鷀,衝起浪花白。
生長漁師家,鉤喙箭爪形如鴉。
雙睛閃閃翼拍拍,無篷船載聲啞啞。
頸繫紅綠久馴熟,舞勢翩然立一木。
須臾指揮若陣排,翻身都在水中伏。
鸕鷀穿浪疾於梭,斷鬐絕鬣擒魚多。
小魚入口吞腹吐,大魚撥剌泥猶拖。
漁師大呼助聲勢,深懼鸕鷀不能制。
牽之曳之登瓜皮,一尾幾欲船艙蔽。
漁師意欣然,鸕鷀齊上船。
點篙尋港去,曬翅斜陽邊。
賣魚沽酒漁師醉,烹鮮作鱠誇味脆。
迴看一木排鸕鷀枵腹垂頭倦欲睡。
」 鷸 鷸,頭圓大,長寸餘,嘴長二三寸,全體黃褐色,雜以灰黑及赭褐色斑點,胸腹白色,趾長無蹼。
常棲水田中,捕食小魚昆蟲。
鷗 鷗,嘴鉤曲而強,羽毛白色,翼灰白色,長過其尾,前三趾間有蹼。
常集海上,捕食魚介,喜隨海舶而飛翔。
鷺 鷺,羽純白,亦稱白鷺,頸腳皆長,腳青色,嘴長二三寸,頂有白毛,頗長,肩背胸部亦生長毛,是稱蓑毛,毿毿如絲,故一名鷺鷥。
棲息水邊,捕食魚類。
西洋婦人取其羽以為冠飾,鄂人多收之,由海舶輸出甚夥。
朱竹垞嘗為《臺城路》詞以詠之,詞雲:「謝池最愛鮮禽好,當年惠連曾賦。
紫荇絲邊,水葓花外,長見伊窺魚住。
乍翻淺渚,訝拍拍隨波,欲低還舉。
占得圓沙,慣拳一足久延佇。
采蓮舟漸近也,笑紅裙按楫,不教驚去。
荻岸偏明,蘋風慣浴,涼月毿毿緜羽。
曲江人渡,指隱約秋潮,望中生處。
纔挂魚罾,又飛來別浦。
」 鴛鴦 鴛鴦為水鳥,雌雄未嘗相離,朱竹垞嘗作《花犯》詞以詠之,詞雲:「曲池塘,天教付與,雙棲夜深並,綠蒲分映。
任夢裏隨波,煙外交頸。
圓沙一片斜陽冷,多應睡未醒。
看足了浣衣人去,蜻蜓移釣艇。
采蓮渡頭最愁他,清歌纔起處,驚飛難定。
齊浴罷,花潭下翠牽紅凝。
休緣卻竹弓射鴨,還自去空江千萬頃。
正好伴水亭風檻,低垂羅袖影。
」 鸂鶒 鸂鶒,一作谿(式鳥),似鴛鴦稍大,羽五彩而多紫色,故又名紫鴛鴦.頭有纓,尾羽上矗,如船柁. 龍 龍,舊說謂為鱗蟲之長,能興雲雨,利萬物,故為四靈之一,而目之為神物。
而地質學家尚不能斷定其有無,且疑為海蛇,然大抵與古代之恐龍相近。
若果有龍,則不但有尾,且可必其甚長耳。
至古之所謂神龍者,非他,乃氣象學上一最可驚異之現狀,即俗所謂龍上水或龍噴水之龍,及繪畫中怒目吐舌乘黑雲而飛騰之龍是也。
《易》曰:「雲從龍。
」其實龍即雲也。
兩地之氣壓不平均,則生風。
凡空氣上升,體積增長,溫度低降,則生雲。
湖海上之水龍,即神龍,實為一極低之氣壓而成。
其初生也,海上有旋轉之風,旋渦之中,離心極大,氣壓因而低減,海面之空氣因而上趨。
旋轉愈力,中間之氣壓愈低,而自海面及四周之風趨之愈捷,因而黑雲層積。
且新來之風,一入低氣壓,體積即增大而生雲霧。
是故其雲愈降愈下,卒至極近海面,臨岸觀之,不啻黑雲中有怪物下降。
且氣壓極低時,其力足以吸水上升。
至水升過高,則復散於空際。
無怪村夫鄉老見之,驚駭怯走,不敢逼視,而羣稱之為龍上水也。
惟相傳已久,今亦姑仍舊說耳。
或曰,龍之為物,論其身首,實為壁虎之類。
其特異者,變色龍有長舌,恆隱口內,伸出時,約四五寸,【十五至二十生的邁當。
】舌具粘膩之涎,昆蟲在前,龍身不動,但疾伸其舌,黏蟲食之。
身平扁,背高聳墳起,類鷄冠而長,外皮似鱗非鱗,有時身腹脹鼓,類氣囊,實則內脹其肺也。
有四足,長而且細,其足各五趾,或向後,或向前,靈轉自如,如鳥之爪爬無異。
尾甚長,能升樹,以尾環繞枝頭,目瞼上下相合,略似皮囊,且翕張如意,上下左右可隨意環顧。
宋牧仲見龍屍 宋牧仲嘗於順治乙酉見大內所藏真龍之屍,全身盤屈,貯篋中,一角五爪,鱗甲如鐵,長丈餘。
王衡門見諾龍 順治戊子二月五日,桐城楂林居民王衡門,偶於山澗中獲一物,狀如龍,長五尺餘,頭角鱗爪皆具,剖視腹中,有石子升餘,烹食之,味殊甘美,無他異。
王文簡公士禎謂即《太平廣記》之諾龍,體似蜥蜴,微具龍形者是也。
李鴻雷家見龍 康熙壬子,某日正午,新城李鹺副鴻雷家,忽有一物,蜿蜒數尺,鱗鬣可畏,遍體金色,爛然奪目,自院入室。
已,復出,形漸長大,知為龍也。
忽雲霧滃然,庭中晦冥,遂不見。
蘇州龍鬬 乾隆甲寅五月,蘇州有龍鬬於空中,風雨驟至,天昏地黑,掀坍洞庭山湖濱民居無算,壓斃若幹人。
至六月二十九日昧爽,吳江垂虹橋畔忽墮龍皮一張,約丈餘,鱗大於碗。
嶽州廢井出龍 道光季年,嶽州有一龍,出自某村廢井,長丈許,遍體黑色,爪角畢具。
農人不知其為龍也,羣執農具,逐而擊之。
龍不能抗,避入禾苗中。
方搜索間,忽見白霧自禾中出,始如輕煙一縷,繼則蓬蓬勃勃,佈滿空中,霹靂一聲,龍乃夭矯而上。
嚮之長丈許者,後則長數十百丈,遍體燦爛作黃金色。
踰時霧散,羣往探視,則稻田數十畝已化為深潭。
鍾祥見龍 鍾祥城南二十裡有地曰周家觜者,往往見龍,或垂空蜿蜒而下,腥雲四塞,或拔地騰去,留窟深邃不可測。
同治己巳四月二十有四日,忽有青蠅百千萬億,坌集地上,徑長五十餘丈,高三尺,尾五尺,頭倍之。
撥視其下,別無所見。
旋撥旋合,三日方失。
蓋龍身多蠅,此墮地而隱形於其間者也。
龍頭骨 廣州陳天如太史家藏龍頭骨一具,高尺許,縱橫皆倍之,重四十斤有奇,作灰黑色,中有二骨平起,多橫槽,瑩澤如漆。
見者皆以其形似龍,因以得名。
出土之年為同治庚午,蓋其先人命工鑿池,深至二丈,於土色層轉中得之。
其時地質之學未明,即有格物家,亦皆蔽於舊說,物藏其家,向不示人。
輓近科學昌明,海內外博物學家遠者郵書問訊,近者踵門索觀,評察各殊,仍未判定。
惟陳居西樵山麓,水道濴洄,按之《水經》,在漢以前,皆為大海,此物遺骨奇枒,疑為太古時代之水陸兩棲類動物,沒入地層中,歲月已深,因而化石,故二骨平起處,寖為礦質,獨多光澤也。
土井子石龍 新疆之地有曰土井子者,多大風,即風戈壁也。
光緒初,張勤果公曜令裨將前往開路,於戈壁上紮帳棚,棚中穴地以避風。
一日日暮,黑氣遠來,知有大風至,士卒以羣槍排擊之。
夜半,聞有物墮地,聲甚厲。
次晨相距裡許,有一物,似蠍虎,長十三丈,作深綠色,脊背墳起,大小如覆盂,色紅,兩目外圍紅白數圍,鼻孔露黃毛,頷下如硃砂,皮厚如指。
墳起處,刺之,出白汁,著手即腫。
此物每吐黑氣大風立緻,能挾風而騰。
食駝馬。
士卒支解後,於其腹得金銀女飾四十餘兩,馬鐙、馬掌有吞而未化者。
土人謂之石龍,實即蜥蜴也。
薛叔耘見龍 無錫薛叔耘中丞福辰嘗以盛夏過揚州,方旱,艤舟窮堤下,忽見密雲矗南面,耕甿走相告曰:「龍見矣。
」須臾,天四圍如墨,有二龍皆長數丈,垂雲端,夭矯蟠紆,乍有乍無。
俄大雨驟至,雷風隨之。
二龍去薛益邇,暴長十丈餘,屈伸良久,始香龍之前,白雲擁護之,故不見其首。
明日,渡揚子江,復有三龍錯見如前狀,已而遇雨。
吳中有龍災 光緒甲申,吳中有龍災。
蓋五月癸卯晦,日晡,有龍自吳江雪落樣地方馳向青浦澱湖之南穎,攫金澤港而東,狂風雷雹隨之,至婁縣之徐家墩始騰而上,大為災。
龍鳴如牛 光緒戊戌,有由海道赴粵者,舟至中途,忽覺波浪翻騰,顛播殊甚。
於窗次注視,見南方有二龍,蜿蜒向東行,其體屈曲,高處如山阜,且行且鳴,聲類牛,又與吹竹筒之音相似。
鳴時海水壁立,舟益播蕩,舟中西人鹹驚恐無人色,亟轉舵向北行。
一時許,波浪始平。
後詢其所見何物,則以大海蛇對,華人則皆謂為龍也。
南匯有龍挂 光緒丁未六月初六日午後,雲霧滃鬱,有龍掛於空際,大風拔木,南匯四團沿海浮厝之棺,吸入雲際。
少時墮地,棺悉裂碎,至有飛現僵屍者。
蛇 蛇體為長圓筒狀,修尾,無足,以肋骨自由伸縮而行。
全體有鱗紋透明之表皮,年年更脫,謂之蛇蛻,舊以入藥。
舌分裂兩歧,齒曲如鉤。
其有毒者,別具毒牙二,自能起伏。
常穴居土中,喜乾燥之地,亦有產於水中者。
種類甚多,可大別為有毒、無毒二種。
蛇之無毒者,其類不一,太原府即有之,人呼曰涼蟲。
唐申王體最肥,夏畏熱,玄宗命取無毒蛇置於腹痕中縮處,此即是矣。
北方少蛇虺,青海之島中則常有之,而又見之於柴達木之溼熱地。
頭塞鼠穴,張氣吹之,鼠暈死,蛇徐徐入,咀嚼之。
鼠中毒者,肉皆紫黑,最易傳染,牧養牲畜者宜慎之。
有雌雄蛇,長僅七八寸,背上赤練凡數十節,伏於大樹根,兩蛇環結,口對如交飴狀,行時方解,互相前後,不辨雌雄,蒙人名之曰業夏格爾膏希,其毒劇烈,屢害人畜,垂涎滴草上,牛羊食之立斃。
斃者必棄之荒谷以免傳染,窮山毒瘴,半由此種凝結而緻也。
蝮 蝮,毒蛇也,多居溼地,長尺餘,頭大,形如三角,頸細,毒牙如管狀。
全體灰暗,有褐色斑紋。
至尾,則驟短小。
其毒最烈。
蚺 蚺為蛇類之最大者,長者至三四丈,有斑紋,如古錦纈。
肛門兩側,尚存後腳之跡。
產於嶺南,南美等熱地亦有之。
常棲於樹,雖無毒齒,而筋力強大,能絞殺人畜而吞食之。
肉可食。
頭方口闊,目光如鏡,其皮有黑白斑,尾甚細,尾末可貫錢數百文。
土人言蛇大如人臂,行即生風,常豎身三四尺而逐人。
性最淫,婦女山行者,須佩觀音籐一條,否則必為所纏,以尾入陰,即死。
觀音籐全枝有倒刺,似虎杖而較柔,人見山有此籐,即知近處有蚺蛇矣。
肉能袪風,愈瘡瘍,功效如神,以燒酒浸之,可歷久。
人用其皮以綳三絃之鼓,必硝熟,始可用,生者易蛀,且易裂。
蚺骨有名如意鉤者,形如錢,惟雄者有之,為房中術上藥,口啣之,可通宵不倦。
其腹之油,能縮陽,不可近。
肅山周鳴臯客太平時,有小僮出外,見人宰蚺蛇,歸忽大哭,問之,以失陽告。
裸而視之,陽物與二卵俱縮入腹中。
一僕雲:「方開蛇腹時,僮以手理其腸胃,必沾蛇腹中之油,故至此也。
」問僮,則於弄蛇腸胃後,旋即溲溺,手曾一撫陽耳。
遍求解之之法,皆雲:「蛇生幾年,則陽縮幾年,屆期自出,無藥可治也。
」 蟒 蟒,大蛇也,體長二丈餘,有鱗,背鱗小,頭上及眼部鱗大,故又稱鱗蛇。
背黃褐色,有褐色大斑,腹白,肛門兩側尚存後腳之跡,無毒。
常蟠於樹以伺獸類,雖大如麋鹿者,亦能絞殺而食之。
三大王捕蟒 揚州邵伯埭之東偏有小村,農民十數家居之。
鹹、同間,距村數裡有小廟,以被粵寇之擾,荒龕無主,佛火久寒,有巨蟒踞之,村中雞鶩豚犬,時有失亡。
夏日,有牧童坐牛背,徜徉遊戲,而大雨忽至,乃急引牛入廟暫避之。
甫及門,則見有電其目、歧其舌者,夭矯盤屈,自棟下垂,粗如量穀之斛,長不知其幾何也。
大驚,急冒雨驅牛歸。
其父母問之,久始言所見。
自是村人耕牧,皆不敢近廟,而蟒乃益肆,時出逐人,遇犬豕,噓以氣,輒迷悶,乃食之。
農人既畏蛇,田汙不治,村亦漸荒廢,人乃謀所以捕逐之者。
顧憚其悍毒,莫敢近,揭榜於眾,募能袪之者,贈百金。
月餘,忽有少年過此,手三尺劍,跨驄馬。
少年見榜,告眾,謂力能治之。
乃先至廟審視一周,曰:「此易與耳。
」命村人盡拔東南大道上草,凡十裡許,不許一莖。
少年訂約以翌日來,遂策馬去,其行如風。
明晨,村人之怯者,皆不敢出,其壯者則猱伏樹杪,或操火槍遙踞屋頂以伺之。
少年至,去廟百步內,下馬,趨入廟。
蟒方盤兩楹間,少年把劍一揮,即出而上馬。
俄而砰訇一聲,廟毀,蟒直竄而出,疾如風,身中斷,猶可六七丈。
少年鞭馬狂馳,瞬息達十裡外。
蟒追之,亦垂及。
而大道上蔓草盡除,蟒稍失勢。
復可二十裡許,有短垣在前,驄一躍越之,蛇亦躍過之。
垣既古,不勝重而倒,蟒被壓。
方欲起,少年回刃一擊,腦裂矣。
是日,村人見蟒被創,追少年急,知其必緻死,皆為少年危,男婦老幼羣集遙望。
忽見塵起如霧,一騎疾馳以來,鮮血沾染殆遍,視馬上人左提蟒首,右握寶劍,眾皆歡呼爭趨迎之。
權蟒首,重六十餘斤。
少年不受謝,惟索酒肉。
既醉飽,繫馬柳陰下,而眠於其旁之大石,村人不敢驚。
久之往視,則人馬皆不知所往矣。
越數日,村人聞撚寇將過境,已與官軍接戰,大懼。
旋聞撚敗,其酋三大王者,中槍被擒。
尋官軍擁俘囚駐營村口,有見三大王者,即曩少年也,以告於眾。
村人哀之,呼與語,不答,明日遂懸首軍門,一村皆哀之。
錦鱗蟒被捕 香山某鄉地連萬山,異物數見。
嶺上古塔,建自元代,以荒廢故,人跡尠至,惟窮氓無告者,或縊其中。
久之傳有怪異,附近牲畜無故亡失,行客或偶履其地,輒攝去,異迹傳播,視為畏途,有牧豎放牛隴畔,與眾嬉戲,俄回首視牛,則佚去,懼歸受責,急與眾童分路追逐。
輾轉尋覓至塔下,素聞怪異,欲返身去。
然恐怖之心,終不敵懼責之心勝,徘徊瞻顧,覺塔之最上層有物動搖,諦視,露雙角,豎陰計曰:「得無吾牛果為所攝耶?」四望無術,惟離塔不遠,古樹交柯,其高參天,乃躡足猱升其上,以枝柯自蔽。
平視塔中,歷歷在目 有一巨蟒,首如五石瓢,鱗甲森然,眼射金光。
適空中羣雁飛過,蟒仰首呼吸,雁翩然墜下,如矢投壺,蟒一一啖之。
豎大悸,幾墜者再,抱樹徐下,狂奔,返告眾。
眾因集議籌所以除之者。
或獻火攻策,眾以為善,挾硝磺,束葦往,勁弩隨其後。
甫抵嶺下,蟒若豫知,昂首塔外,噓氣成雲,毒燄薰灼,前行者當之,輒仆地斃。
眾懼,狼狽走。
自是而嶺下居人皆遠徙,每夜中有遙望者,時見塔上光燄燭霄,雖月晦亦然,度必蟒睛。
屢懸厚賞,募人捕獲,無敢應召。
歲餘,一老翁經其地,日暮,叩門投宿,鄉人款之。
詢悉翁姓古,世為蛇師,操術至精,僉告以所患,翁微笑曰:「往視當報命。
」眾喜而導之。
翁探懷出小瓶,以藥塗鼻,並分給眾人。
既至,翁審視一週曰:「彼方倦寐。
」即登樹杪,窺覘良久,吐舌而下曰:「此錦鱗蟒也。
僕往來江湖數十年,未見此毒物,無怪若曹受創。
」鄉人固懇捕治,願厚酬。
翁曰:「須招門弟子數輩至,通力合作,或冀能克。
」鄉人乃館之於家。
數日,門人繼至,翁日率之登峯採藥,歸輒擣碎,裂茅絮為長束,凡十餘,傅藥其上,曝日中,令乾。
豫備畢,集眾告曰:「此蟒每於子午二時吐毒,銳不可當,惟未後可往。
」眾如言,偕至嶺下。
翁命眾溼泥塗身,攙以末藥,使奮力鳴金,曰:「蟒畏金聲,可驚之。
」急與諸弟子登樹,分燃藥束,煙燄向塔注射,遂見黑氣自塔衝出,瀰漫空中。
諸人雖塗藥,尚暈眩,幾不能自持。
鳴金益力,響振山谷,黑氣漸微,翁更燃藥束助之。
藥束盡,黑氣亦滅,翁躍下,招眾曰:「速登,彼已醉於藥,無能為。
少緩,不可制矣。
」身先眾人馳登塔頂,腥穢觸腦,人畜諸骨狼藉遍地。
蟒蟠其間,瞑目不動,五色斑然。
眾驚呼卻立,翁前刃其首而斃,剖腦,獲巨珠,類桃核大,納懷中。
去其雙角,授眾曰:「此最辟毒,凡中諸毒,磨水灌之立愈。
」眾扛蟒下,聚薪焚之,臭聞數裡。
翁曰:「諸蟒中惟黑蟒性馴無大害,餘均毒甚,錦鱗蟒尤為蟒中之巨擘,不多覯。
茲幸捕治尚早,稍延歲月,變幻莫測,雖有智者,無能為力矣。
」眾大悅,願酬之,翁不顧而去。
康山後有蟒穴 揚州康山後有蟒穴,藤蘿翳之。
某工人誤發之,穴中之蟒大者如甕如盎,細者如竹如箸,數不可計。
時值冬月,穴中熱氣蓬勃。
頃之,黑煙噴起。
工人歸,大病幾死。
其中巨蟒一,黑質白章 ,長可八九丈,寺僧嘗見之,然不為人害,故亦無捕逐之者。
雞頭蛇 康熙己卯,新安胡簡侯行鹽崑山,有僕陳選偶至鄉,見一人於橋下濯足,被蛇螫,立斃。
告其鄉人,共發橋下石,得一蛇,長尺餘,頭似雄雞,冠正赤,身黃,赤斑,即擊殺之。
岐蛇 溫州雁蕩窮谷中多蛇,樵者入山,皆攜藥以防,雖偶受蛇傷,亦無礙。
全山產岐蛇,俗呼五步蛇,以被噬後行五步,即毒發難救。
山中人見之,捕而焙於火,貨之藥肆,可治瘋毒。
白花蛇 白花蛇,毒蛇也,產蘄州者可入藥,故又稱蘄蛇。
黑質白章,側有方勝文二十四,腹有圓斑。
目常閉,口中有絲放出一二丈,誤觸之,則緣絲而至,無有脫者。
量人蛇 廣東瓊州有量人蛇,長六七尺,遇人輒竪起,量人長短,然後噬之。
土人言此蛇於量人時,輒長鳴,人應聲曰「我高」,蛇即自墜而死。
金蛇 金蛇,小蛇之體作金色者。
《本草》雲:「生賓州、澄州,常登木飲露。
」 黃頷蛇 黃頷蛇,色青綠,長者至六尺餘,背有黑線四條。
其行遲緩,無毒,常入人家捕鼠食之。
四腳兩頭蛇 同治壬申,上海老閘鎮南之新街王姓家,出積薪以曝之日,忽見一物自中躍起,有丈餘之高,復跌至地,狀似蛇,長約八寸,兩頭有首,一頭如子魚,一頭略小若蛇,各有口眼,生四足,背黃而腹白,有細鱗甲。
擊之即死,簽以竹梢,曝之於日中。
翌日,足尚能伸縮,旋以火炙而埋之。
飛蛇 飛蛇為蛇之一種,粗如錢,長七八尺。
距頭尺許,有兩翅如蝙蝠。
飛食小鳥,亦齧人。
性畏金,持寸鐵擊之,則遁。
墨蛇 某歲,廣東信宜大人山,以大雨,山忽裂開數丈,出一大墨蛇.山中有瀑布流出,至三十餘裡,猶濃黑如墨.粵中固有麻瘋病,相傳墨蛇所潛伏之水可醫治,鄉人爭取之,試之果驗. 摩該 摩該,蛇名,生水中,渾身有金點,準噶爾部有之。
吳桭臣斷蛇 康熙時,吳漢槎之子桭臣隨戍寧古塔,某年夏六月,見有一蛇,長三四尺,以小刀斷為三四段,頃刻即連。
又斷四五,旋復其舊,行更速。
再斷之,每段用木夾擲於牆外,有懸於樹上者,始不能連。
蓋其肉可製以為續弦膏,弓弦斷處,以膏續之,則膠固異常,雖用之年久,他處斷而接處不斷也。
蛇食猴 乾隆時,有茅八者,少曾販紙入江西。
其地有深山,多紙廠。
廠中人每於日將落時,即鍵戶,戒勿他出,曰:「山多異物,不特虎狼也。
」一夕,月皎甚,茅不寐,思一啟戶玩月,瑟縮再四,自恃武勇尚可任,乃啟關而出。
行不數十武,忽見猴數十,奔泣而來,擇一大樹而上。
茅亦上他樹遠窺之。
旋見一蛇自林際出,身如栱柱,兩目灼灼,體甲皆如魚鱗而硬,腰以下生九尾,相曳而行,有聲如鐵甲然。
至樹下,乃倒植其尾,旋轉作舞狀。
尾端有小竅,竅出涎,如彈,射樹上。
猴有中者,輒叫號墮地,腹裂而死,乃徐啖三猴,曳尾而去。
茅懼,歸,自是昏夜不敢出。
蛇報怨 吳白華總憲將生時,有紅芝茁堦下,為封君踏碎。
再索,將誕,復有紅芝生室中,因拔之而供諸案。
越日,產稷堂少司寇。
封君晚發顛疾,顧博學多著作,類傲世不恭之談。
嘗以所作郵寄其弟古心太史,太史展卷大驚曰:「是足以赤我族矣。
」遂焚之,手書讓其謬妄。
封君得報,顛益甚。
一日晨起,見所蓄犬對之大嘷,起喝之,遂狂吠,傷足,旬日毒發而殞。
家眾縛犬殺之。
夜夢封君冉冉自外入,面有喜色,語眾曰:「予少時嘗掘蛇穴,盡殺無遺。
向者發顛,為蛇所祟,將以覆我宗。
幸祖宗厚德,遣老僕某託生為犬,噬予至死,俾予一生受之,蛇怨亦消,此後可勿慮。
犬非仇予者,奈何殺之?慎勿棄其骨。
」醒而諸人所夢皆合,乃埋犬於祖塋之側。
不二十年,昆季大貴。
小蛇攝大蛇 黃稼田司馬嘗為人言,其鄉某孝廉禮闈下第,乘薄笨車南歸。
一日,忽暴熱,當午歇涼,禦者憩於白楊樹下,見一小蛇,長尺許,竟體褐灰色,昂頭向上,樹間則蟠一大蛇,粗如盌,垂頭向下,兩頭相向,見小蛇口中呼吸,大蛇為氣所攝,漸癱軟。
禦者以小之制大也,頗不平,急起,以足抵小蛇力踏之。
小蛇負痛,掉尾鞭其足背。
禦者固赤足著履,足頓腫。
小蛇既殪,大蛇屈伸久之,始蜿蜒穿樹而去。
蛇食人 秀水王某自新疆歸,嘗語人曰:「予在甘肅遇一武員,面猙獰如獸,鼻脣皆闕如,惟兩目炯炯,齒牙崢崢而已。
詢其故,則謂弱冠時奉差烏魯木齊,歸時隻身走千餘裡,所過皆崇山峻嶺,窮三晝夜,無人煙,食則啖乾糧,渴則飲澗水,夜則以皮囊懸於樹,蜷伏以臥。
一夕,睡未酣,忽覺渾身如火灼,囊亦如沃湯,以手摸其面,軟如爛瓜,皮毛盡脫,耳鼻與脣亦隨手而落,恐怖萬狀。
幸心地尚清,急探腰間匕首出,於暗中力割,惟聞腥臊氣,兩手滑膩,亦不辨為泥為血。
并命再割,乃見一線光。
須臾,用力割之,遂出險。
心惴惴不知所措,坐石上休息片時。
逡巡行半裡,見一大蛇盤繞山谷中,粗可合抱,投以小石,頑然不動。
俯視之,蛇已死,無首尾,乃悟雲,昨夕身入蛇腹,若稍遲醒半時,骨肉皆為所消化矣。
今年四十餘,五官之不具,面目之改觀,皆以此也。
」 蛇竊蛋 吳中某甲以開設鷄鴨蛋行緻富,行中積蛋,不知其幾萬億也。
而月終統計,必少數百枚。
既而旬日計之,無不少者。
甲疑為司事者竊取,其人不甘,早暮伺之,見有蛇長丈餘,身圍如盌大,高踞梁上,而下垂其頭以吸蛋,相距尺許,蛋即升而上。
既吸十數枚,則環蟠於柱,力束其身以破蛋,如是而一餐畢矣。
明夕又至,亦如之。
司事者恍然悟,乃取堅木,削為蛋狀若幹枚,置筐中,而以蛋覆其上。
明日,蛇至,如前吸取,蛋與木蛋相間而入。
吸畢,環柱蟠束如故,而愈束愈緊,尾左右揮掉,若甚不適者。
久之,直竄庭中,旋滾不已。
庭前有隙地,綠草叢生,蛇復竄入草間,自起自落,踴躍傾跌,上下以數尺計,而木蛋終不可化。
如是者歷三晝夜,乃死。
司事者招甲至,剚刃蛇腹,得木蛋,乃言其顛末,藉以自白焉。
蛇與烏鵲鬬 新安山中嘗見烏鵲數十,共鬬一蛇。
蛇長盈丈,黃質黑斑。
烏鵲或上或下,嘩噪不已。
蛇則盤屈為一團,而張口吐舌以禦之。
久之力不支,竄草中烏鵲猶隨而啄之。
及秋燔山,蛇乃相率奔避,或不及,則焚死,中有大如車輪者。
蛇鼠互噬 溫州人蛇雜處,蛇不傷人,每居壁中,與鼠為鄰,至冬而入蟄。
鼠飢則嚙蛇,而皆自尾食起。
蛇雖負痛,乃略不移動。
至驚蟄後,尾已去其半矣。
至此,蛇氣已伸,則追鼠而吞。
鼠狂竄而叫,聲吱吱然,人聞之,即知蟄蟲起矣。
蛇食雞 方翔卿嘗至溫州雁蕩山之靈峯,登右谷之長春洞。
陟嶺過半,瞥見嶺旁叢草蠕動,知有蛇,察之,則有一蛇長約六尺,通體純黑,背有鰭,色深赤,映日光,斑斕刺目,出草叢後,循嶺而上,昂首吐舌。
方驚愕失措,舉步疾奔,幸嶺級紓屈,蛇沿而上行,勢甚緩。
將抵洞門,洞中人遙見之,知有異,鹹趨而問訊,以蛇狀告。
洞中人啞然曰:「此偷雞蛇也。
我居此數十年,習見之,不為害,惟常捕雞而食耳。
」 捕蛇 吳縣滸墅關西鄉,向有巨蛇出沒,左右數裡之居民,至夏多染瘡疽疾,皆以為中蛇毒也。
於是徧覓捕蛇者,得甲乙丙三丐。
甲,師也;乙、丙,徒也。
索資甚巨,鄉人醵與之。
不數日,丐攜一籮,籮貯蜈蚣無算。
既得蛇窟,甲啟籮,盡蜈蚣食之,體漸腫。
運氣片時,腫消,右手食指、中指大幾如股。
令乙丙立左右,甲即以兩指探入窟。
有間,甲力舉手拔之,乙、丙各以鐵鉤助甲,倒戟而出,蛇已挺然僵斃,惟緊嗾甲指不釋。
乙、丙復以藥水洗甲指,頃刻愈。
蛇之長,八尺有奇,粗逾杯,斫而焚之,臭聞數裡。
竹葉青被捕 某鎮西石橋為鄉人出入通道,某年月日,有過橋而病者,全體臃腫,不竟夕而亡。
初猶不以為意,久之,凡經是橋者,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