盜賊類
關燈
小
中
大
京師某巨室雄於貲,傭一僕婦,為昌平州人,服役有年,性甚黠,主婦頗委任之,凡金帛所藏,悉與知焉。
一夜,人定後,有盜六人自屋而下,皆塗面執刃,羣僕驚逸,此婦聞聲趨出,為盜所執,以刃擬其頸,曰:「爾主人何在?」曰:「值內班未歸。
」盜揮其徒曰:「速縛其主婦來!」婦跪而泣曰:「主母遇我厚,願勿嚇之,我願以身代。
」盜曰:「既如此,爾但告我金帛所在。
」婦囁嚅不欲言,盜舉刃欲斫之,婦大駭,乃具告焉。
盜搜括既已,意猶未足,復以刃脅之,使盡言,婦曰:「金帛盡矣,惟有珠寶首飾在某所。
」於是盜又盡取之,笑謂婦曰:「汝言未必盡實,今姑留餘地。
」乃呼嘯而去。
盜既去,主母深感此婦,慰謝之。
而婦面色如土,不作他語,連呼嚇殺嚇殺而已。
比曉,主人歸,知狀,亦慰謝之。
然念婦雖為盜所劫,何盡情洩露,當皇遽時,乃纖悉不遺如此乎?且僕婦甚多,何以獨劫此婦,其事似有可疑。
而婦自此即雲驚悸成疾,越三日,以病重告歸。
主人重賞而遣之,密遣幹僕尾之行。
婦初臥車中,出齊化門,即自起,遣車反,而別雇一車以行,至昌平州某村止焉。
有數人迎門而笑,婦亦笑而入。
僕即奔告於官,遣役偕往。
時已夜半,奪門而進,則婦方與眾分所盜之物,金帛首飾俱在,縛送官,論如律。
濟寧女傭通盜 江淮間有王某者,以武科起家,官都司,因事削職,隱於鄉,年未及三十也。
好馳馬,有馬名雪花驄者,服官時,以千金購之,日行七百裡,無汗,頗寶之,雖戚友不借乘。
所居在山麓,鄰居絕少,自恃其力,不懼。
久之,亦無盜患。
一日,有婦來,年四十許,操濟寧音,自言孀居數載,依猶子度日。
猶子無賴,時虞凍餒,願留此受傭。
王以其舉止大方,不類村嫗,謀於妻,留之。
婦不苟言笑,與婢僕尤睦,頗得主婦懽。
工針黹,略解書算,王旋令司會計,貨財出入鹹知之。
某日黃昏時,門外人聲如沸,王疑有盜,欲出視.婦力阻,謂不宜開門揖盜,待其入而後禦,主客殊形,攻守異勢,盜可擒也.王善其說,遂止.須臾,盜壞門入,王持短楷守寢門.時妻子及婢僕皆匿迹,侍左右者僅婦而已.盜力攻不能破,正相持間,王腰際陡痛,似有人自後襲撃者,不可支,被盜獲.盜縛其手足,橫臥於地.次及婦,婦曰:「我,傭也,縛我何益!主人非吝於與者,釋之,惟子所欲.」盜問王,所答亦如婦言,遂釋縛,令獻其所有.顧腰痛,不可行,盜強之,婦曰:「隨我來,毋苦主人.」盜隨婦入,傾倒筐篋,乘雪花驄呼嘯去.盜既去,婦淚流被面,謂主人受無妄災,扶登榻,為之撫摩.主婦則匿榻下,驚魂甫定也。
由是益感婦意。
臥旬日,傷愈,婦欲回家視猶子,謂約半月可返,許之。
王既喪駿馬,頗抑鬱,遂如山左訪友,不遇,悵然歸。
距家百裡,忽大雪,無可投止,忽見林中有村落,繫於籬角之馬,方囓芻,酷似雪花驄,迫視之,果然,乃大疑。
及暮,躍茅屋潛窺之,則有暴客六七輩縱橫坐大嚼,所談皆盜馬事。
屋隅有婦,似曾相識者,諦視之,傭也。
急躍出,星夜馳歸,召其徒,得十餘人,各持器械至其地,破扉入,擒其四。
婦則匿竈下,曳之出,俯首無辭。
王謂婦曰:「汝能述顛末,不罪汝。
」窮詰良久,始吐實。
蓋婦實盜媒,擊王腰際者,則豫匿盜於室,攻其無備也。
遂送有司,置之法,餘盜徒流有差,而驄已不復如前之神駿矣。
子劫父 鹹、同間,粵寇難作,曾文正公在籍辦團練,召募鄉勇,號湘軍。
湘人王友雄者,應募從之。
家有一妻一子,時友雄年甫二十餘,子僅周歲。
既從軍,音書斷絕,妻茹苦含辛,藉十指自給,撫其子。
子年漸長,以貧故,無力就學,日惟與諸無賴遊,習與性成,遂流而為盜,有時駕舟湘、沅間,遇孤客,則殺而取其財。
母雖知之,弗能禁也。
友雄在軍久,頗著戰功,歷二十餘年,擢都司。
然目不識丁,不能執筆,故絕未嘗與家人通音問。
某歲將就任蘭州,自念離家三十年,妻子不知存亡,決計回家省視,將挈以赴任。
摒擋行李,水陸奔馳。
既抵湘,乃雇舟旋裡。
舟子同夥四人,皆好身手,故舟之馳行甚速。
迨夜深,駛至僻處,舟子持刀入艙,乃以刀加友雄頸。
友雄跪乞命,僅許全屍,四人共舁之而沉諸河。
友雄諳水性,身畔尚有零錢,潛泅登岸,購易新服,沿途訪問,得抵家門。
入室,妻已不能相認,為語顛末。
妻大喜,問行李安在,語盜劫事,相與嗟歎不已。
鄰人聞友雄得官歸,亦來一親顏色。
友雄問子何往,妻告以子與無賴遊,一出恆數日不返。
方絮絮道家常事,無何,有數人扛箱入室,審視,皆己被盜劫之行李也。
又一中年男子亦隨之昂然入,即舟中之一人也。
妻呼其名,令拜父,男子錯愕不知所為,強拜之,神色倉皇,悚息不安。
友雄明知其故,溫言撫慰之。
越數日,友雄遍召父老,觴之於祖祠。
酒酣,出鎖鍵其子於祠,數其罪,拔刀欲殺之,眾父老為之緩頰,子亦跪乞命。
友雄曰:「吾殺賊多矣,豈家中之賊獨可宥乎?吾為社會除一害蠹也。
」卒殺之。
浙東有盜藪 明戚繼光嘗雲:「浙江台州人悍狡而黠忍,撫之可利,與江蘇豐、沛人相似。
」溯古例今,殆猶俄之哥薩克也。
然山地生產之人,多可為兵,亦即多可為盜。
國初入關時,大嵐砦主名震東南。
【大嵐山即四明、天台山脈之內部平坦處。
】鹹、同間,天台、四明二山脈間,李鍔聚眾數萬,雁蕩、括蒼二山脈間,亦多據山稱主,蓋皆浙東之盜藪也。
夫婦為盜 義烏人恆尚勇,明戚繼光用烏傷兵,即義烏人也。
有楊固者,號穿山甲,能縮其肢幹,堅如團鐵,手足一縱,當者皆靡,甚有名於江湖間。
其族兄官菏澤令,往省之,自河南走定陶。
時天已向暮,見一婦人策蹇行,頗緩,固負襆,然健步直出驢前。
婦人踞鞍作呻楚聲,固不之顧。
又行裡許,忽遇七騎,均下拜此婦人,婦人偃蹇不為禮,固始大異。
夜宿逆旅,而七騎者及婦人鹹在,轟飲甚驩。
固閉戶寢,中夜,忽聞庭際有異聲,起自窗隙外窺,則見此婦人者短劍單衣,與一髯丈夫格於庭中。
丈夫握長刃,皓如霜雪,而婦人短劍,兔起鶻落,髯之劍乃不能損其毫髮。
已而七人皆出,跪庭墀,求止鬬。
髯怫然收劍,引馬出店而去。
婦人詈曰:「我自適己事,汝何涉者,乃必止我!」固聞之,撟舌不下。
固侵晨起,行道中,見數賈人皆中劍創,似受劫於暴客者。
問盜狀,則店中婦人及七騎也。
固回憶婦人,則似髯丈夫者為其夫,諫止婦人勿劫行客,因而緻鬬。
顧不能即此七騎而問,遂怏怏赴菏澤。
告其兄,兄曰:「是間羣盜如毛,吾烏知此雌雄者為誰!」 曹州之盜有黑店 曹州多盜,不僅出入於鬧市也,且設旅舍以誘行人。
同治季年,江右周平甫過其地,薄暮,投逆旅,忽聞叩門聲甚急,亟啟扉,則一美婦人,謂:「此為黑店,盜所設也。
室之壁有暗門,夜深必為所算,今入陷阱矣。
妾久落於此,店主覬覦妾貌,故相留。
妾思遁者數,夜當與君偕行耳。
」言畢,即相將而出,盜未知也。
拉疙疸 湖北襄、棗間有盜,捉人勒贖,曰拉疙疸。
【疙,禿頭瘡也,本《淮南子》,俗作疙疸。
《明史》王疙疸已從俗書。
】被其禍者,或於贖歸後,擇鄉裡間愚而肥者,百計恫嚇,誣為盜黨,必獻重賂以脫厄,而所得之資,或豐於所失。
被盜,奇禍也,反因以為利,人情變怪乃至此。
盜為子延師 有黃某者,以課徒為生,歲入脩脯,僅數十金,尚不足養妻子。
某歲,歲終散學,諸生以來歲均將習賈告,黃唯唯。
村去家數裡,踽踽獨行,途遇一叟,率然問曰:「先生解館矣,明年有所主否?」黃答曰:「明歲尚未有設帳所也。
」叟曰:「有葭莩親,欲延師課其子,如不棄,當作曹邱,可乎?」黃方以失館為憂,聞之大悅,即曰:「諾。
」黃與叟且語且行,絮絮詢叟居址,叟曰:「至日,老夫當自來,無煩相過也。
」旋與黃分道而去。
黃歸,與妻子語所遇,頗欣慰。
既度歲,一日,忽聞剝啄聲,啟戶視之,叟也,謂黃曰:「敝戚命迓文旌。
」言時,探之袖,出聘金陳於案,曰:「此戔戔,聘儀也。
」黃視之,銀百兩,大喜過望。
叟請即行,黃立命妻檢行囊,叟止之曰:「無須,已為先生備具矣。
」黃乃與叟相將出門。
黃居故距河近,叟引黃行,至河幹,有舟繫焉,邀黃共登,解纜遄發。
約行三晝夜,叟曰:「至矣。
」命舟人艤舟,偕黃登岸。
行半裡,則曲徑羊腸,樹林蓊翳,似入亂山中。
復前裡許,恍有廬舍,朱門華屋,浮漚宛然。
導黃入門,升堂,左折入一門,行曲徑,似園囿,山石花草竹木,位置井井。
中有屋數楹,精潔特甚,叟曰:「是書室也,先生即下榻於是。
」 無何,叟入內,引一少年出,向黃拜,曰:「從先生受業者,是子也。
」起而旁立,黃視之,貌亦甚佳,珠冠繡服,類貴介子弟。
略詰年歲,一一具答。
少年退,則有僮以酒肴來,陳列滿案。
叟肅黃上座,曰:「敬備薄酒,為先生洗塵。
主人適他出,歸無定期,改日再當上謁。
」言畢,舉盞勸進,酒甚醇厚,肴亦精美。
薄暮席散,叟告別,囑僮侍茶水。
黃獨坐,頗疲倦,展衾就臥,則衾褥皆溫軟無比。
次日,叟引少年來,出書,請先生句讀,視之,則《三國演義》、《水滸傳》各一部,又俠義諸書數十冊,固無所謂帖括及詩古文辭者,更何論及經傳。
黃訝甚,詰叟,叟曰:「先生毋疑,若曹無志科名,但能識字義,明大理,稍習世事足矣,故無用經傳詩文為也。
」叟退,循例授課。
自是,書室中除叟時至,與僮供呼喚外,絕無一他人來。
而飲食均甚精美,少年甚聰穎,講解輒了悟,黃頗愛之。
暇時詢以家世,則祕不告,或問僮,亦以不知道。
黃居久之,主人卒未歸,僅於紙隙簾罅間,髣髴見一偉丈夫,服禦擬王者,不知為何許人也。
值歲暮,盛筵款黃,叟及少年與焉。
乃召優伶,以樂侑食,首演《盜禦馬》,扮竇爾東者,奕奕有神,白口道至「排道送天霸」,振衣抖擻,部下健兒,奉命維謹。
少年覩此,亦眉飛色舞,鼓掌稱善。
叟捧戲單請黃點一齣,黃以座客好觀武劇,乃點《白水灘》以迎合之。
有頃,青面虎出幕,狼狽狂呼,手加銬鐐,少年已有不豫色。
至戰敗被僇,少年為之掩泣,且失聲曰:「阿爹休矣。
」叟急亂以他語。
黃知其異,且畏禍及,劇既終,乃乘間遁。
走十餘裡,鈴聲漸緊,輕騎飛來,一壯士下馬,稱奉主人命,敬送先生,持一函,啟而視之,書雲:「山居簡陋,辱設絳帳,淹留期年,以未謀面為憾。
倉卒束裝,不告而去,豈有所開罪耶?方今舉世滔滔,竊國者侯,彼以民物自任者,大都有挾以求,弱者迹類胠篋穿窬,強者直是殺人行劫,先生轉不之怪,而獨視敝廬如針氈何耶?士各有志,不能相強。
差幸豚兒受教以來,賴先生講解明晰,於有關實用各書,頗已領會,志氣亦極軒昂,毫無猥瑣態,僕之受賜多矣。
敬贐白金五百,藉慰教勤。
」下署名心具。
黃閱竟,亦不知所雲,亟稱謝袖金而返。
後復沿舊途覓初地,憶叢箐中有小洞,即前所匍匐而出者,視之,則洞口已塞,新砌泥痕尚歷歷可辨也。
竇開山盜婦女 竇開山,乳名爾敦,一曰二東,兄大東,皆獻縣劇盜。
能舞鎗,使人對面放鑣,十鑣齊發,爾敦能以鎗鋒抵鑣鋒,俱使反射,十不失一。
舞雙刀,尤壓倒儕輩。
嘗劫一巨室,官捕之急,偵得其所在,往跡之。
爾敦持雙刀閃舞而前,捕卒未見其人,但若有白練一尺,旋行而過,遙望之,隱隱然猶在目,不知其已遠颺數十裡外矣。
捕卒等視所騎馬二十五匹,其尾尖兵截去尺許,始恍然歎其藝之精,非所敵也。
爾敦每於夜半入人家,持刀直奔寢室,老少婦女,俱遭奸污。
其尤麗者,必背負被褥,挾之,越重牆而去。
黎明,仍挾之以送至原地。
凡被污者不敢言,否則次夜仍越牆挾之去,不復送回,蓋懼惡跡之遠揚也。
以故婦女輩凡於夜中見其來,俱呼曰竇師父,則金珠飾物,厚有所餽。
爾敦恃其技,橫行阜城、肅寧、交河、吳橋諸縣,官知之不能捕也。
茹某劫山西黃氏 茹某,汴人,少習擊刺,輒能離地躍數丈,因有賽時遷之稱。
飛簷走壁,取物如探囊,從不破案。
聞山西多富室,黃氏與尉遲氏尤著,乃裹糧而往。
月餘至黃家,有寨,其外如小城,垣甚峻,堞樓三四,邏者十數。
居宅數百間,迴廊曲逕,極富麗。
庫有七,高其閈閎。
及夜,先登半裡許關帝廟之華表柱瞭之,知其大概。
次夕,越垣入,庫門有銀堆二十餘,審之,殆各重千斤,白光耀目,即世所稱之沒奈何也。
庫中東西置大鐵櫃,高與人齊,長丈餘,寬五尺許,前後門啟不閉,寂無守者,心異之,思遠道而來,不獲珍寶,虛此一行。
至第七庫,則西廂有微鼾聲,撥門入,陳設雅潔,有榻,懸紗帳。
搴視之,則所臥之女郎驚而覺,啟帳由後下。
聞錚鏦聲,急奔,女郎尾之。
甫至庫門,欲踰出,突有飛叉中肩,創甚,隨叉而倒。
女郎曰:「昧死強徒,外庫不少金銀,敢入人閨闥耶!」不得已,乞命,曰:「初次姑宥,再來不赦。
」女郎因給以藥,使敷傷處,痛旋止,復踰重垣而出,狼狽回裡,遂改業焉。
黃金滿有大王之稱 光緒初,台州巨盜黃金滿嘯聚北岸之桐樹坑,專與官軍為難,溫、台間人呼之曰金滿大王。
省吏嚴飭溫、台二郡文武合剿,金滿不能拒,遁入海。
水師蹤之,金滿乃率其悍黨四十人走樂清灣,迷失道,至雁蕩東外谷之石梁峒止焉。
石梁峒位於謝公嶺之北方,廣三十餘丈,峒口一石,橫亙若懸梁然,因以得名。
峒前一徑,通大道,築牆極堅,有一人當關萬夫莫入之概。
自餘三面,皆峭壁嵯峨,無去路,能進而不能出,絕地也。
金滿既抵石梁,詢之洞中人,始知距樂清、黃巖等處皆甚近,急議遷地,而台、溫標營已得報追至,密圍洞下,逾二日夜。
時火器入吾國未久,而金滿所攜之槍,皆毛瑟、利明登之類,極快利。
官兵數逾千人,畏其槍械,不敢逼。
至第三日拂曉,山多霧,金滿得間,率眾竄出,越謝公嶺,至東內谷碧霄洞早餐,上南坑,向永嘉而遁。
將所攜衣物金錢反途散棄,以迷官軍之追襲。
及圍軍察覺,金滿離石梁已逾三時矣。
金滿飛行絕跡,來去如風。
一日,某守赴聖廟拈香,見大成殿上新懸一額,字大於鬥,其署款則黃金滿也。
而窗櫺塵封如故,不知其何自來,而何自去也,一城為之大駭。
金滿常年借宿人家,使其徒黨蓻香寸許,握之於手,徒黨有倦而思臥者,火灼其膚,以是終夜戒嚴,得不為捕者所算。
浙撫陳士傑辦理金滿一事,遷延不獲,兩奉嚴旨,懼無所出,乃以重賄得調山東。
劉秉璋繼其任,又不能獲,乃勉以招撫了結。
時盛伯羲祭酒昱方官侍讀,劾其將為楊嗣昌,嚴旨督責。
劉乃奏覆,願以身保其不反,後為彭剛直公玉麟所撫。
癸未冬,調金滿赴廣東,隨營効力,遂官至參將銜守備。
遇紅姑娘者十九死 紅姑娘,女盜也,出沒於山東、河南間。
周某者,江南人,光緒初,以應禮部試,過河南,投宿彰德境之某旅店,下車而散步。
河南地平坦,居民多種麥,時麥苖方盛,一女子提竹筐以行,著淡紅衫,風緻翩然。
周視久之,尾行三四裡,暮矣。
女回首問曰:「日暮矣,將往何許?」周漫應之曰:「往劉家莊,迷途矣,敢問。
」蓋實無其地也。
女曰:「劉家莊耶?問此人可矣。
」遽以筐中布裹與之。
發視之,人頭也,大驚,不知所措,而女已逝。
急擲而遁,則已忘其逆旅之所在。
至夜半,不得宿處,匿破屋竟夜。
明日,周遇樵者,問以途,始得返。
昨夜所遇,不敢告人,而猶惴惴畏禍。
入室,門未啟,行囊已失,怒詰主人,主人曰:「不可返也。
君不聞紅姑娘乎?其劫人財物也,不必破扉。
即殺人,亦無敢究,況此區區乎!」周不信,明日,箱篋忽自來,檢物無所失,益一書,書曰:「與汝戲耳。
獃書生,劫之可憐。
昨夜人頭,去之何許矣?」周閱竟,始信主人言,而知昨所遇即紅姑娘,幸免於禍,竊自喜,亟束裝行。
後與人言,或有知紅姑娘者,曰:「君幸矣,遇紅姑娘者,十九死,君獨免,獃之力也。
」又曰,紅姓洪,以好著紅衣,人故呼之為紅姑娘。
蘭因為女盜 光緒初,陝有女盜曰蘭因,劫財傷人之事時有之。
容色豔冶,年十五六,好馳馬郊外,人莫知其為盜也。
新嫁娘作盜 溫州女,盜也,幼字鄰村農人子。
尋父母相繼卒,育於舅家。
年十七,舅又死,農子慮其無依也,迎以歸。
嫁之夕,資裝甚盛,女尤婉妙絕人,農子大喜。
及夕,入洞房,農子方近前,將為女緩襦結,女忽障以手,曰:「勿爾,今夕吉期,當聽我得彩乃歸。
」自褫外衣,則藏白刃尺有咫,短槍二。
農子瞠目不知所為,女笑曰:「子毋然,此後當無憂衣食。
身既從子,安有二心,今夕當聽吾去。
」農子不敢挽,女一躍如燕,翩然不知所向。
久之,農子神稍定,檢奩具,多且華,摩挲久之。
夜過午,聞背後有吃吃笑聲,回顧,則女已至前,解背上裝,黃白物纍纍然,農子目為之眩。
是夜合歡,猶處子也。
女戒勿多言。
農子畏其力而戀其美,悉如所教。
明日,傳聞百裡外有某大戶被劫,盜僅一人,而槍殪其鏢客三,失貴重物尤多。
報之官,大索盜,農子固知女所為也。
女間月輒一出。
一夕,甫出門,遽奔還,倉皇失色。
農子問故,曰:「殆矣,樊七方自後尾我。
樊七者,名捕也。
吾每出,必過前村驛亭。
今日忽有黑影自亭出,吾前亦前,吾返亦返,恆相去十餘丈。
吾逃之蘆中,曲折盤回,乃浮水歸,幸彼未覺。
非樊七,安能輕捷如此!」 翌日,農子挑菜入城,果聞官自仙居調名捕樊七。
農子歸以告,女自是不敢出,日與農子相守。
逾月,農子又挑菜入城,忽短衣窄袖者數人,邀入酒肆。
坐既定,有黑衣者語農子曰:「汝有罪,知之乎?」農子倉猝無以答,黑衣者微哂曰:「汝婦頃於公堂自承之,猶諱之耶?吾輩受汝婦金,特告汝,速自陳,庶可免也。
」農子懼,盡吐實。
墨衣人顧旁坐藍衣者曰:「樊七之言不謬也。
」復顧農子曰:「吾儕將逮汝婦,汝速為導。
」農子驚曰:「天乎!吾婦未被獲耶?」眾曰:「若被獲,則汝亦同罪矣。
留汝為導,以脫汝也。
」農子方遲疑,黑衣起,將拽以送官。
眾人復力為解釋,農子無如何,則先行。
諸人者,皆捕夥,受樊七命來者也。
至其家,以十數人圍其前後,令三四人從農子入。
女方坐階前,妍豔如桃李,農子遽前牽衣大哭。
女望見眾人,歎曰:「命也夫!」顧農子曰:「不忍累汝,請行可也。
」眾加桎梏焉。
女至縣衙前,語吳曰:「孰為樊七?吾欲見之?」眾呼之至,女點首曰:「果豪傑,吾死不枉矣。
」樊欣然有得色。
女遽噫其氣,有針自口出,直射樊喉,不及避,女笑曰:「今日併命矣,汝猶能自雄否?」讞定,女卒棄市,農子亦緣此破家,痛憤自縊死。
王二李善以盜除盜 劇盜王二,來往山東、河南間。
其行劫也,不結伴,不殺人,不劫人於旅店,亦不破人室家而劫財帛,常於路上攫人之所有,然亦無定處。
淮人李善,本農家子,年少多力,從某僧習拳術,因更名為武。
時江淮多盜,經商者每邀李與俱,則羣盜屏息,李遂以護商為業,十餘年未嘗有所挫。
商人某運資往直隸,邀李偕行,遇數盜,李揮之以肱,殊不當意。
一日,李受某商託,獨挾黃金數百兩,由京至豫,行四五日。
一日傍午,至山坡,忽有一人拱手向武言曰:「請留黃金,然後行。
不然,前途頗險也。
」李笑曰:「君不知李武乎?李武豈畏盜哉!」其人曰:「若然,則不能怪我矣。
」遂以手擊李。
李方抵禦,盜以左足加李之腹,李即仆於尋丈外,其人挈金而走,瞬息即渺。
李自念失金損名,日圖報復。
後知為王二,問之同業者,皆雲此人不可犯,遂嗒然自喪,返淮而家居。
越數年,江淮商人具簡相邀,更請護行。
李自念江淮熟地,當無有王二其人者,於是復理舊業。
某日,護商自鎮至漢,受酬金百兩,獨步歸淮。
至潯陽一村落,茅屋隱約山凹間。
薄暮,寓一店,解銀沽酒。
店主曰:「銀毋使人見,盜可畏也。
」李笑曰:「李武來往江淮數十年,爾不知耶?」店主曰:「君三年不行此地矣,近有一盜,非他盜可比。
」李曰:「盜何名?」店主曰:「王二。
」李曰:「王二耶?」遂不言。
黎明,李行,方十餘裡,遙見前面山岡立一人,恍惚王也,遂折而斜走.王自後追之.可二十餘裡,山角露一佛寺,李急叩寺門投止,倉皇匿鐡佛後.少頃,王亦投焉.王入寺,見寺門已閉,有數千斤鐡闆自上垂下,正阻寺門,頗疑之.用力猛舉,而鐡闆不動,若別有機械以司之者.周視四壁,皆巨石,堅而滑,高約三丈餘.寺空無人,神龕鐡佛長二丈,頭大如箕.王知此非善處,大呼曰:「匿者迎出,我與爾俱陷死地,不復劫爾矣.」李從佛後出,王曰:「爾非某年在某地被我仆倒者耶?」李曰:「然.」王曰:「君亦未必絕無用者,二人協力,或可出險.」時日光射鐡佛上,見鐡佛左右兩臂,若有階級可登.李拾級而上,以手按佛頭,頭忽動,謂王曰:「在此矣.」去佛頭,中空如洞,下極寬,若房若廳.李與王自佛頭轉鐡梯穿佛腹而下,一僧臥胡牀,見李,王,即起立曰:「二君何來?」王曰:「尋君矣.」僧曰:「甚善.」遂以一拳虛映王面,王閃過,迎之以刀。
僧一躍,立數丈外,笑曰:「君豈不能白戰乎?」王亦笑而擲刀直立。
僧驟來如疾鷹,以手抉王眼。
王低頭,以手加僧腰,李復自左側加以足。
僧仆地,作大嘯聲。
遙聞人聲嘈雜,李急以刀抉僧首。
俄頃僧集,約十餘,皆長鎗短刀,王、李盡力禦之,殺其六七。
視各處,婦女甚多,財帛亦頗巨,蓋此僧本一猾盜也。
遂散其婦女與其屈服者,各給與財帛之半,王與李分其半。
二人自經此險,遂相結,改業為商。
豫西刀匪之多 豫西山箐叢密,宛、洛之交,尤號盜藪。
盜之羣曰刀匪,其魁稱桿子首,名者以十數。
光緒時,洛陽張黑子、汝州董萬川、南陽王八老虎尤慓悍。
豫中吏治不修,政敝民困,貧者從盜以為生,富者奉盜以苟存,白晝剽劫,擄人勒贖,固莫敢誰何也。
盜誘伶為子 蘇伶集秀班最著名,同時又有集芬班者,譽稍遜,而旦之妍麗過之。
一日,有人來稱狼山鎮署太夫人慶壽,持五百金聘之往,以舟來迎,晚泊海口,中夜揚帆而去。
三晝夜,抵一島,乃盜窟也。
島中屋宇相連,有巨第,堂設虎皮座五。
令羣優演劇三日,擇旦五人,各據其一,餘俱閉之空室,日給兩餐。
數月後呼出,擇其曉事識字者分派執管,餘則種地灌園而已。
島中貨物山積,宰豬三十餘隻,人給肉四兩。
每朔望,山人均至絕顛廟中叩拜,內塑一像,如道士狀,髯長尺許,架插大刀一柄,雲明福王時高傑部下參將也。
高被殺,引兵數千人攜餉銀自長江直下,欲於海島覓棲身處,以素精地理,見此山風水絕佳,遂結營其上。
義子五人,分作五房。
相傳山中不得有一婦女,有則必敗。
故如僧道收徒之法,每令其黨扮作客商,採買未十歲之幼童,派與羣盜為子,自墾自種,已百餘年。
所蓄甚富,從無劫掠之事,而財用不竭。
旦五人亦安之,不作歸家想矣。
其中有姚某,夙在班中彈絃子者,一日,偶步山麓,見海舟遇風泊其下,急登其舟,勸之速行,遂附舟歸。
初,班中人之去而不返也,羣疑覆舟於海。
姚歸,遂向同班中送信,始知為盜所誘,已七年矣。
米禾登 湘潭有劇盜曰米禾登者,名甚著,遠近之人多畏之。
其實米乃侏儒,力不勝重,且訥於言,其所以坐享大名者,皆徒眾之力耳。
米少無依,為人牧牛羊,亡犢,懼責而亡,為盜魁所收。
以黠詐善謀,頗為眾盜所服。
盜魁死,眾擁米繼之,專為畫策,因是而有名。
後為官所收,斃於杖。
礮船中人為盜 東南礮船弁兵之為盜者,時有所聞,蓋實與盜通同一氣者也,而非所論於安徽之玉溪口。
玉溪口嘗泊有礮船二,有某廣文挈眷乘小船,過其地,日暮,泊焉。
夜鼓再嚴,管帶礮船之營官乘他船出巡,船中兵勇起意,至小船行劫,持刀登其艫。
廣文見盜至,大呼礮船救援,即殺之,並及其一妻、一子、一女、一僕,長年三老均投於水。
因斷其纜,使順流而去。
及營官回,見鄰舟不在,問之,眾曰:「已解維行矣。
」營官驚曰:「黑夜江行,必失事,汝曹胡不阻之?」眾曰:「阻而不聽也。
」營官見幾有翡翠條脫一事,審視,即鄰舟女子腕上物也,因亦不言。
及旦,鼓發,乃告統帶,捕船中兵勇,嚴鞫得實,梟其首於竿。
楊某盜人之盜 楊某,逸其名,勇而多智,常遨遊江湖,以操舟為業。
某歲赴蘇,
一夜,人定後,有盜六人自屋而下,皆塗面執刃,羣僕驚逸,此婦聞聲趨出,為盜所執,以刃擬其頸,曰:「爾主人何在?」曰:「值內班未歸。
」盜揮其徒曰:「速縛其主婦來!」婦跪而泣曰:「主母遇我厚,願勿嚇之,我願以身代。
」盜曰:「既如此,爾但告我金帛所在。
」婦囁嚅不欲言,盜舉刃欲斫之,婦大駭,乃具告焉。
盜搜括既已,意猶未足,復以刃脅之,使盡言,婦曰:「金帛盡矣,惟有珠寶首飾在某所。
」於是盜又盡取之,笑謂婦曰:「汝言未必盡實,今姑留餘地。
」乃呼嘯而去。
盜既去,主母深感此婦,慰謝之。
而婦面色如土,不作他語,連呼嚇殺嚇殺而已。
比曉,主人歸,知狀,亦慰謝之。
然念婦雖為盜所劫,何盡情洩露,當皇遽時,乃纖悉不遺如此乎?且僕婦甚多,何以獨劫此婦,其事似有可疑。
而婦自此即雲驚悸成疾,越三日,以病重告歸。
主人重賞而遣之,密遣幹僕尾之行。
婦初臥車中,出齊化門,即自起,遣車反,而別雇一車以行,至昌平州某村止焉。
有數人迎門而笑,婦亦笑而入。
僕即奔告於官,遣役偕往。
時已夜半,奪門而進,則婦方與眾分所盜之物,金帛首飾俱在,縛送官,論如律。
濟寧女傭通盜 江淮間有王某者,以武科起家,官都司,因事削職,隱於鄉,年未及三十也。
好馳馬,有馬名雪花驄者,服官時,以千金購之,日行七百裡,無汗,頗寶之,雖戚友不借乘。
所居在山麓,鄰居絕少,自恃其力,不懼。
久之,亦無盜患。
一日,有婦來,年四十許,操濟寧音,自言孀居數載,依猶子度日。
猶子無賴,時虞凍餒,願留此受傭。
王以其舉止大方,不類村嫗,謀於妻,留之。
婦不苟言笑,與婢僕尤睦,頗得主婦懽。
工針黹,略解書算,王旋令司會計,貨財出入鹹知之。
某日黃昏時,門外人聲如沸,王疑有盜,欲出視.婦力阻,謂不宜開門揖盜,待其入而後禦,主客殊形,攻守異勢,盜可擒也.王善其說,遂止.須臾,盜壞門入,王持短楷守寢門.時妻子及婢僕皆匿迹,侍左右者僅婦而已.盜力攻不能破,正相持間,王腰際陡痛,似有人自後襲撃者,不可支,被盜獲.盜縛其手足,橫臥於地.次及婦,婦曰:「我,傭也,縛我何益!主人非吝於與者,釋之,惟子所欲.」盜問王,所答亦如婦言,遂釋縛,令獻其所有.顧腰痛,不可行,盜強之,婦曰:「隨我來,毋苦主人.」盜隨婦入,傾倒筐篋,乘雪花驄呼嘯去.盜既去,婦淚流被面,謂主人受無妄災,扶登榻,為之撫摩.主婦則匿榻下,驚魂甫定也。
由是益感婦意。
臥旬日,傷愈,婦欲回家視猶子,謂約半月可返,許之。
王既喪駿馬,頗抑鬱,遂如山左訪友,不遇,悵然歸。
距家百裡,忽大雪,無可投止,忽見林中有村落,繫於籬角之馬,方囓芻,酷似雪花驄,迫視之,果然,乃大疑。
及暮,躍茅屋潛窺之,則有暴客六七輩縱橫坐大嚼,所談皆盜馬事。
屋隅有婦,似曾相識者,諦視之,傭也。
急躍出,星夜馳歸,召其徒,得十餘人,各持器械至其地,破扉入,擒其四。
婦則匿竈下,曳之出,俯首無辭。
王謂婦曰:「汝能述顛末,不罪汝。
」窮詰良久,始吐實。
蓋婦實盜媒,擊王腰際者,則豫匿盜於室,攻其無備也。
遂送有司,置之法,餘盜徒流有差,而驄已不復如前之神駿矣。
子劫父 鹹、同間,粵寇難作,曾文正公在籍辦團練,召募鄉勇,號湘軍。
湘人王友雄者,應募從之。
家有一妻一子,時友雄年甫二十餘,子僅周歲。
既從軍,音書斷絕,妻茹苦含辛,藉十指自給,撫其子。
子年漸長,以貧故,無力就學,日惟與諸無賴遊,習與性成,遂流而為盜,有時駕舟湘、沅間,遇孤客,則殺而取其財。
母雖知之,弗能禁也。
友雄在軍久,頗著戰功,歷二十餘年,擢都司。
然目不識丁,不能執筆,故絕未嘗與家人通音問。
某歲將就任蘭州,自念離家三十年,妻子不知存亡,決計回家省視,將挈以赴任。
摒擋行李,水陸奔馳。
既抵湘,乃雇舟旋裡。
舟子同夥四人,皆好身手,故舟之馳行甚速。
迨夜深,駛至僻處,舟子持刀入艙,乃以刀加友雄頸。
友雄跪乞命,僅許全屍,四人共舁之而沉諸河。
友雄諳水性,身畔尚有零錢,潛泅登岸,購易新服,沿途訪問,得抵家門。
入室,妻已不能相認,為語顛末。
妻大喜,問行李安在,語盜劫事,相與嗟歎不已。
鄰人聞友雄得官歸,亦來一親顏色。
友雄問子何往,妻告以子與無賴遊,一出恆數日不返。
方絮絮道家常事,無何,有數人扛箱入室,審視,皆己被盜劫之行李也。
又一中年男子亦隨之昂然入,即舟中之一人也。
妻呼其名,令拜父,男子錯愕不知所為,強拜之,神色倉皇,悚息不安。
友雄明知其故,溫言撫慰之。
越數日,友雄遍召父老,觴之於祖祠。
酒酣,出鎖鍵其子於祠,數其罪,拔刀欲殺之,眾父老為之緩頰,子亦跪乞命。
友雄曰:「吾殺賊多矣,豈家中之賊獨可宥乎?吾為社會除一害蠹也。
」卒殺之。
浙東有盜藪 明戚繼光嘗雲:「浙江台州人悍狡而黠忍,撫之可利,與江蘇豐、沛人相似。
」溯古例今,殆猶俄之哥薩克也。
然山地生產之人,多可為兵,亦即多可為盜。
國初入關時,大嵐砦主名震東南。
【大嵐山即四明、天台山脈之內部平坦處。
】鹹、同間,天台、四明二山脈間,李鍔聚眾數萬,雁蕩、括蒼二山脈間,亦多據山稱主,蓋皆浙東之盜藪也。
夫婦為盜 義烏人恆尚勇,明戚繼光用烏傷兵,即義烏人也。
有楊固者,號穿山甲,能縮其肢幹,堅如團鐵,手足一縱,當者皆靡,甚有名於江湖間。
其族兄官菏澤令,往省之,自河南走定陶。
時天已向暮,見一婦人策蹇行,頗緩,固負襆,然健步直出驢前。
婦人踞鞍作呻楚聲,固不之顧。
又行裡許,忽遇七騎,均下拜此婦人,婦人偃蹇不為禮,固始大異。
夜宿逆旅,而七騎者及婦人鹹在,轟飲甚驩。
固閉戶寢,中夜,忽聞庭際有異聲,起自窗隙外窺,則見此婦人者短劍單衣,與一髯丈夫格於庭中。
丈夫握長刃,皓如霜雪,而婦人短劍,兔起鶻落,髯之劍乃不能損其毫髮。
已而七人皆出,跪庭墀,求止鬬。
髯怫然收劍,引馬出店而去。
婦人詈曰:「我自適己事,汝何涉者,乃必止我!」固聞之,撟舌不下。
固侵晨起,行道中,見數賈人皆中劍創,似受劫於暴客者。
問盜狀,則店中婦人及七騎也。
固回憶婦人,則似髯丈夫者為其夫,諫止婦人勿劫行客,因而緻鬬。
顧不能即此七騎而問,遂怏怏赴菏澤。
告其兄,兄曰:「是間羣盜如毛,吾烏知此雌雄者為誰!」 曹州之盜有黑店 曹州多盜,不僅出入於鬧市也,且設旅舍以誘行人。
同治季年,江右周平甫過其地,薄暮,投逆旅,忽聞叩門聲甚急,亟啟扉,則一美婦人,謂:「此為黑店,盜所設也。
室之壁有暗門,夜深必為所算,今入陷阱矣。
妾久落於此,店主覬覦妾貌,故相留。
妾思遁者數,夜當與君偕行耳。
」言畢,即相將而出,盜未知也。
拉疙疸 湖北襄、棗間有盜,捉人勒贖,曰拉疙疸。
【疙,禿頭瘡也,本《淮南子》,俗作疙疸。
《明史》王疙疸已從俗書。
】被其禍者,或於贖歸後,擇鄉裡間愚而肥者,百計恫嚇,誣為盜黨,必獻重賂以脫厄,而所得之資,或豐於所失。
被盜,奇禍也,反因以為利,人情變怪乃至此。
盜為子延師 有黃某者,以課徒為生,歲入脩脯,僅數十金,尚不足養妻子。
某歲,歲終散學,諸生以來歲均將習賈告,黃唯唯。
村去家數裡,踽踽獨行,途遇一叟,率然問曰:「先生解館矣,明年有所主否?」黃答曰:「明歲尚未有設帳所也。
」叟曰:「有葭莩親,欲延師課其子,如不棄,當作曹邱,可乎?」黃方以失館為憂,聞之大悅,即曰:「諾。
」黃與叟且語且行,絮絮詢叟居址,叟曰:「至日,老夫當自來,無煩相過也。
」旋與黃分道而去。
黃歸,與妻子語所遇,頗欣慰。
既度歲,一日,忽聞剝啄聲,啟戶視之,叟也,謂黃曰:「敝戚命迓文旌。
」言時,探之袖,出聘金陳於案,曰:「此戔戔,聘儀也。
」黃視之,銀百兩,大喜過望。
叟請即行,黃立命妻檢行囊,叟止之曰:「無須,已為先生備具矣。
」黃乃與叟相將出門。
黃居故距河近,叟引黃行,至河幹,有舟繫焉,邀黃共登,解纜遄發。
約行三晝夜,叟曰:「至矣。
」命舟人艤舟,偕黃登岸。
行半裡,則曲徑羊腸,樹林蓊翳,似入亂山中。
復前裡許,恍有廬舍,朱門華屋,浮漚宛然。
導黃入門,升堂,左折入一門,行曲徑,似園囿,山石花草竹木,位置井井。
中有屋數楹,精潔特甚,叟曰:「是書室也,先生即下榻於是。
」 無何,叟入內,引一少年出,向黃拜,曰:「從先生受業者,是子也。
」起而旁立,黃視之,貌亦甚佳,珠冠繡服,類貴介子弟。
略詰年歲,一一具答。
少年退,則有僮以酒肴來,陳列滿案。
叟肅黃上座,曰:「敬備薄酒,為先生洗塵。
主人適他出,歸無定期,改日再當上謁。
」言畢,舉盞勸進,酒甚醇厚,肴亦精美。
薄暮席散,叟告別,囑僮侍茶水。
黃獨坐,頗疲倦,展衾就臥,則衾褥皆溫軟無比。
次日,叟引少年來,出書,請先生句讀,視之,則《三國演義》、《水滸傳》各一部,又俠義諸書數十冊,固無所謂帖括及詩古文辭者,更何論及經傳。
黃訝甚,詰叟,叟曰:「先生毋疑,若曹無志科名,但能識字義,明大理,稍習世事足矣,故無用經傳詩文為也。
」叟退,循例授課。
自是,書室中除叟時至,與僮供呼喚外,絕無一他人來。
而飲食均甚精美,少年甚聰穎,講解輒了悟,黃頗愛之。
暇時詢以家世,則祕不告,或問僮,亦以不知道。
黃居久之,主人卒未歸,僅於紙隙簾罅間,髣髴見一偉丈夫,服禦擬王者,不知為何許人也。
值歲暮,盛筵款黃,叟及少年與焉。
乃召優伶,以樂侑食,首演《盜禦馬》,扮竇爾東者,奕奕有神,白口道至「排道送天霸」,振衣抖擻,部下健兒,奉命維謹。
少年覩此,亦眉飛色舞,鼓掌稱善。
叟捧戲單請黃點一齣,黃以座客好觀武劇,乃點《白水灘》以迎合之。
有頃,青面虎出幕,狼狽狂呼,手加銬鐐,少年已有不豫色。
至戰敗被僇,少年為之掩泣,且失聲曰:「阿爹休矣。
」叟急亂以他語。
黃知其異,且畏禍及,劇既終,乃乘間遁。
走十餘裡,鈴聲漸緊,輕騎飛來,一壯士下馬,稱奉主人命,敬送先生,持一函,啟而視之,書雲:「山居簡陋,辱設絳帳,淹留期年,以未謀面為憾。
倉卒束裝,不告而去,豈有所開罪耶?方今舉世滔滔,竊國者侯,彼以民物自任者,大都有挾以求,弱者迹類胠篋穿窬,強者直是殺人行劫,先生轉不之怪,而獨視敝廬如針氈何耶?士各有志,不能相強。
差幸豚兒受教以來,賴先生講解明晰,於有關實用各書,頗已領會,志氣亦極軒昂,毫無猥瑣態,僕之受賜多矣。
敬贐白金五百,藉慰教勤。
」下署名心具。
黃閱竟,亦不知所雲,亟稱謝袖金而返。
後復沿舊途覓初地,憶叢箐中有小洞,即前所匍匐而出者,視之,則洞口已塞,新砌泥痕尚歷歷可辨也。
竇開山盜婦女 竇開山,乳名爾敦,一曰二東,兄大東,皆獻縣劇盜。
能舞鎗,使人對面放鑣,十鑣齊發,爾敦能以鎗鋒抵鑣鋒,俱使反射,十不失一。
舞雙刀,尤壓倒儕輩。
嘗劫一巨室,官捕之急,偵得其所在,往跡之。
爾敦持雙刀閃舞而前,捕卒未見其人,但若有白練一尺,旋行而過,遙望之,隱隱然猶在目,不知其已遠颺數十裡外矣。
捕卒等視所騎馬二十五匹,其尾尖兵截去尺許,始恍然歎其藝之精,非所敵也。
爾敦每於夜半入人家,持刀直奔寢室,老少婦女,俱遭奸污。
其尤麗者,必背負被褥,挾之,越重牆而去。
黎明,仍挾之以送至原地。
凡被污者不敢言,否則次夜仍越牆挾之去,不復送回,蓋懼惡跡之遠揚也。
以故婦女輩凡於夜中見其來,俱呼曰竇師父,則金珠飾物,厚有所餽。
爾敦恃其技,橫行阜城、肅寧、交河、吳橋諸縣,官知之不能捕也。
茹某劫山西黃氏 茹某,汴人,少習擊刺,輒能離地躍數丈,因有賽時遷之稱。
飛簷走壁,取物如探囊,從不破案。
聞山西多富室,黃氏與尉遲氏尤著,乃裹糧而往。
月餘至黃家,有寨,其外如小城,垣甚峻,堞樓三四,邏者十數。
居宅數百間,迴廊曲逕,極富麗。
庫有七,高其閈閎。
及夜,先登半裡許關帝廟之華表柱瞭之,知其大概。
次夕,越垣入,庫門有銀堆二十餘,審之,殆各重千斤,白光耀目,即世所稱之沒奈何也。
庫中東西置大鐵櫃,高與人齊,長丈餘,寬五尺許,前後門啟不閉,寂無守者,心異之,思遠道而來,不獲珍寶,虛此一行。
至第七庫,則西廂有微鼾聲,撥門入,陳設雅潔,有榻,懸紗帳。
搴視之,則所臥之女郎驚而覺,啟帳由後下。
聞錚鏦聲,急奔,女郎尾之。
甫至庫門,欲踰出,突有飛叉中肩,創甚,隨叉而倒。
女郎曰:「昧死強徒,外庫不少金銀,敢入人閨闥耶!」不得已,乞命,曰:「初次姑宥,再來不赦。
」女郎因給以藥,使敷傷處,痛旋止,復踰重垣而出,狼狽回裡,遂改業焉。
黃金滿有大王之稱 光緒初,台州巨盜黃金滿嘯聚北岸之桐樹坑,專與官軍為難,溫、台間人呼之曰金滿大王。
省吏嚴飭溫、台二郡文武合剿,金滿不能拒,遁入海。
水師蹤之,金滿乃率其悍黨四十人走樂清灣,迷失道,至雁蕩東外谷之石梁峒止焉。
石梁峒位於謝公嶺之北方,廣三十餘丈,峒口一石,橫亙若懸梁然,因以得名。
峒前一徑,通大道,築牆極堅,有一人當關萬夫莫入之概。
自餘三面,皆峭壁嵯峨,無去路,能進而不能出,絕地也。
金滿既抵石梁,詢之洞中人,始知距樂清、黃巖等處皆甚近,急議遷地,而台、溫標營已得報追至,密圍洞下,逾二日夜。
時火器入吾國未久,而金滿所攜之槍,皆毛瑟、利明登之類,極快利。
官兵數逾千人,畏其槍械,不敢逼。
至第三日拂曉,山多霧,金滿得間,率眾竄出,越謝公嶺,至東內谷碧霄洞早餐,上南坑,向永嘉而遁。
將所攜衣物金錢反途散棄,以迷官軍之追襲。
及圍軍察覺,金滿離石梁已逾三時矣。
金滿飛行絕跡,來去如風。
一日,某守赴聖廟拈香,見大成殿上新懸一額,字大於鬥,其署款則黃金滿也。
而窗櫺塵封如故,不知其何自來,而何自去也,一城為之大駭。
金滿常年借宿人家,使其徒黨蓻香寸許,握之於手,徒黨有倦而思臥者,火灼其膚,以是終夜戒嚴,得不為捕者所算。
浙撫陳士傑辦理金滿一事,遷延不獲,兩奉嚴旨,懼無所出,乃以重賄得調山東。
劉秉璋繼其任,又不能獲,乃勉以招撫了結。
時盛伯羲祭酒昱方官侍讀,劾其將為楊嗣昌,嚴旨督責。
劉乃奏覆,願以身保其不反,後為彭剛直公玉麟所撫。
癸未冬,調金滿赴廣東,隨營効力,遂官至參將銜守備。
遇紅姑娘者十九死 紅姑娘,女盜也,出沒於山東、河南間。
周某者,江南人,光緒初,以應禮部試,過河南,投宿彰德境之某旅店,下車而散步。
河南地平坦,居民多種麥,時麥苖方盛,一女子提竹筐以行,著淡紅衫,風緻翩然。
周視久之,尾行三四裡,暮矣。
女回首問曰:「日暮矣,將往何許?」周漫應之曰:「往劉家莊,迷途矣,敢問。
」蓋實無其地也。
女曰:「劉家莊耶?問此人可矣。
」遽以筐中布裹與之。
發視之,人頭也,大驚,不知所措,而女已逝。
急擲而遁,則已忘其逆旅之所在。
至夜半,不得宿處,匿破屋竟夜。
明日,周遇樵者,問以途,始得返。
昨夜所遇,不敢告人,而猶惴惴畏禍。
入室,門未啟,行囊已失,怒詰主人,主人曰:「不可返也。
君不聞紅姑娘乎?其劫人財物也,不必破扉。
即殺人,亦無敢究,況此區區乎!」周不信,明日,箱篋忽自來,檢物無所失,益一書,書曰:「與汝戲耳。
獃書生,劫之可憐。
昨夜人頭,去之何許矣?」周閱竟,始信主人言,而知昨所遇即紅姑娘,幸免於禍,竊自喜,亟束裝行。
後與人言,或有知紅姑娘者,曰:「君幸矣,遇紅姑娘者,十九死,君獨免,獃之力也。
」又曰,紅姓洪,以好著紅衣,人故呼之為紅姑娘。
蘭因為女盜 光緒初,陝有女盜曰蘭因,劫財傷人之事時有之。
容色豔冶,年十五六,好馳馬郊外,人莫知其為盜也。
新嫁娘作盜 溫州女,盜也,幼字鄰村農人子。
尋父母相繼卒,育於舅家。
年十七,舅又死,農子慮其無依也,迎以歸。
嫁之夕,資裝甚盛,女尤婉妙絕人,農子大喜。
及夕,入洞房,農子方近前,將為女緩襦結,女忽障以手,曰:「勿爾,今夕吉期,當聽我得彩乃歸。
」自褫外衣,則藏白刃尺有咫,短槍二。
農子瞠目不知所為,女笑曰:「子毋然,此後當無憂衣食。
身既從子,安有二心,今夕當聽吾去。
」農子不敢挽,女一躍如燕,翩然不知所向。
久之,農子神稍定,檢奩具,多且華,摩挲久之。
夜過午,聞背後有吃吃笑聲,回顧,則女已至前,解背上裝,黃白物纍纍然,農子目為之眩。
是夜合歡,猶處子也。
女戒勿多言。
農子畏其力而戀其美,悉如所教。
明日,傳聞百裡外有某大戶被劫,盜僅一人,而槍殪其鏢客三,失貴重物尤多。
報之官,大索盜,農子固知女所為也。
女間月輒一出。
一夕,甫出門,遽奔還,倉皇失色。
農子問故,曰:「殆矣,樊七方自後尾我。
樊七者,名捕也。
吾每出,必過前村驛亭。
今日忽有黑影自亭出,吾前亦前,吾返亦返,恆相去十餘丈。
吾逃之蘆中,曲折盤回,乃浮水歸,幸彼未覺。
非樊七,安能輕捷如此!」 翌日,農子挑菜入城,果聞官自仙居調名捕樊七。
農子歸以告,女自是不敢出,日與農子相守。
逾月,農子又挑菜入城,忽短衣窄袖者數人,邀入酒肆。
坐既定,有黑衣者語農子曰:「汝有罪,知之乎?」農子倉猝無以答,黑衣者微哂曰:「汝婦頃於公堂自承之,猶諱之耶?吾輩受汝婦金,特告汝,速自陳,庶可免也。
」農子懼,盡吐實。
墨衣人顧旁坐藍衣者曰:「樊七之言不謬也。
」復顧農子曰:「吾儕將逮汝婦,汝速為導。
」農子驚曰:「天乎!吾婦未被獲耶?」眾曰:「若被獲,則汝亦同罪矣。
留汝為導,以脫汝也。
」農子方遲疑,黑衣起,將拽以送官。
眾人復力為解釋,農子無如何,則先行。
諸人者,皆捕夥,受樊七命來者也。
至其家,以十數人圍其前後,令三四人從農子入。
女方坐階前,妍豔如桃李,農子遽前牽衣大哭。
女望見眾人,歎曰:「命也夫!」顧農子曰:「不忍累汝,請行可也。
」眾加桎梏焉。
女至縣衙前,語吳曰:「孰為樊七?吾欲見之?」眾呼之至,女點首曰:「果豪傑,吾死不枉矣。
」樊欣然有得色。
女遽噫其氣,有針自口出,直射樊喉,不及避,女笑曰:「今日併命矣,汝猶能自雄否?」讞定,女卒棄市,農子亦緣此破家,痛憤自縊死。
王二李善以盜除盜 劇盜王二,來往山東、河南間。
其行劫也,不結伴,不殺人,不劫人於旅店,亦不破人室家而劫財帛,常於路上攫人之所有,然亦無定處。
淮人李善,本農家子,年少多力,從某僧習拳術,因更名為武。
時江淮多盜,經商者每邀李與俱,則羣盜屏息,李遂以護商為業,十餘年未嘗有所挫。
商人某運資往直隸,邀李偕行,遇數盜,李揮之以肱,殊不當意。
一日,李受某商託,獨挾黃金數百兩,由京至豫,行四五日。
一日傍午,至山坡,忽有一人拱手向武言曰:「請留黃金,然後行。
不然,前途頗險也。
」李笑曰:「君不知李武乎?李武豈畏盜哉!」其人曰:「若然,則不能怪我矣。
」遂以手擊李。
李方抵禦,盜以左足加李之腹,李即仆於尋丈外,其人挈金而走,瞬息即渺。
李自念失金損名,日圖報復。
後知為王二,問之同業者,皆雲此人不可犯,遂嗒然自喪,返淮而家居。
越數年,江淮商人具簡相邀,更請護行。
李自念江淮熟地,當無有王二其人者,於是復理舊業。
某日,護商自鎮至漢,受酬金百兩,獨步歸淮。
至潯陽一村落,茅屋隱約山凹間。
薄暮,寓一店,解銀沽酒。
店主曰:「銀毋使人見,盜可畏也。
」李笑曰:「李武來往江淮數十年,爾不知耶?」店主曰:「君三年不行此地矣,近有一盜,非他盜可比。
」李曰:「盜何名?」店主曰:「王二。
」李曰:「王二耶?」遂不言。
黎明,李行,方十餘裡,遙見前面山岡立一人,恍惚王也,遂折而斜走.王自後追之.可二十餘裡,山角露一佛寺,李急叩寺門投止,倉皇匿鐡佛後.少頃,王亦投焉.王入寺,見寺門已閉,有數千斤鐡闆自上垂下,正阻寺門,頗疑之.用力猛舉,而鐡闆不動,若別有機械以司之者.周視四壁,皆巨石,堅而滑,高約三丈餘.寺空無人,神龕鐡佛長二丈,頭大如箕.王知此非善處,大呼曰:「匿者迎出,我與爾俱陷死地,不復劫爾矣.」李從佛後出,王曰:「爾非某年在某地被我仆倒者耶?」李曰:「然.」王曰:「君亦未必絕無用者,二人協力,或可出險.」時日光射鐡佛上,見鐡佛左右兩臂,若有階級可登.李拾級而上,以手按佛頭,頭忽動,謂王曰:「在此矣.」去佛頭,中空如洞,下極寬,若房若廳.李與王自佛頭轉鐡梯穿佛腹而下,一僧臥胡牀,見李,王,即起立曰:「二君何來?」王曰:「尋君矣.」僧曰:「甚善.」遂以一拳虛映王面,王閃過,迎之以刀。
僧一躍,立數丈外,笑曰:「君豈不能白戰乎?」王亦笑而擲刀直立。
僧驟來如疾鷹,以手抉王眼。
王低頭,以手加僧腰,李復自左側加以足。
僧仆地,作大嘯聲。
遙聞人聲嘈雜,李急以刀抉僧首。
俄頃僧集,約十餘,皆長鎗短刀,王、李盡力禦之,殺其六七。
視各處,婦女甚多,財帛亦頗巨,蓋此僧本一猾盜也。
遂散其婦女與其屈服者,各給與財帛之半,王與李分其半。
二人自經此險,遂相結,改業為商。
豫西刀匪之多 豫西山箐叢密,宛、洛之交,尤號盜藪。
盜之羣曰刀匪,其魁稱桿子首,名者以十數。
光緒時,洛陽張黑子、汝州董萬川、南陽王八老虎尤慓悍。
豫中吏治不修,政敝民困,貧者從盜以為生,富者奉盜以苟存,白晝剽劫,擄人勒贖,固莫敢誰何也。
盜誘伶為子 蘇伶集秀班最著名,同時又有集芬班者,譽稍遜,而旦之妍麗過之。
一日,有人來稱狼山鎮署太夫人慶壽,持五百金聘之往,以舟來迎,晚泊海口,中夜揚帆而去。
三晝夜,抵一島,乃盜窟也。
島中屋宇相連,有巨第,堂設虎皮座五。
令羣優演劇三日,擇旦五人,各據其一,餘俱閉之空室,日給兩餐。
數月後呼出,擇其曉事識字者分派執管,餘則種地灌園而已。
島中貨物山積,宰豬三十餘隻,人給肉四兩。
每朔望,山人均至絕顛廟中叩拜,內塑一像,如道士狀,髯長尺許,架插大刀一柄,雲明福王時高傑部下參將也。
高被殺,引兵數千人攜餉銀自長江直下,欲於海島覓棲身處,以素精地理,見此山風水絕佳,遂結營其上。
義子五人,分作五房。
相傳山中不得有一婦女,有則必敗。
故如僧道收徒之法,每令其黨扮作客商,採買未十歲之幼童,派與羣盜為子,自墾自種,已百餘年。
所蓄甚富,從無劫掠之事,而財用不竭。
旦五人亦安之,不作歸家想矣。
其中有姚某,夙在班中彈絃子者,一日,偶步山麓,見海舟遇風泊其下,急登其舟,勸之速行,遂附舟歸。
初,班中人之去而不返也,羣疑覆舟於海。
姚歸,遂向同班中送信,始知為盜所誘,已七年矣。
米禾登 湘潭有劇盜曰米禾登者,名甚著,遠近之人多畏之。
其實米乃侏儒,力不勝重,且訥於言,其所以坐享大名者,皆徒眾之力耳。
米少無依,為人牧牛羊,亡犢,懼責而亡,為盜魁所收。
以黠詐善謀,頗為眾盜所服。
盜魁死,眾擁米繼之,專為畫策,因是而有名。
後為官所收,斃於杖。
礮船中人為盜 東南礮船弁兵之為盜者,時有所聞,蓋實與盜通同一氣者也,而非所論於安徽之玉溪口。
玉溪口嘗泊有礮船二,有某廣文挈眷乘小船,過其地,日暮,泊焉。
夜鼓再嚴,管帶礮船之營官乘他船出巡,船中兵勇起意,至小船行劫,持刀登其艫。
廣文見盜至,大呼礮船救援,即殺之,並及其一妻、一子、一女、一僕,長年三老均投於水。
因斷其纜,使順流而去。
及營官回,見鄰舟不在,問之,眾曰:「已解維行矣。
」營官驚曰:「黑夜江行,必失事,汝曹胡不阻之?」眾曰:「阻而不聽也。
」營官見幾有翡翠條脫一事,審視,即鄰舟女子腕上物也,因亦不言。
及旦,鼓發,乃告統帶,捕船中兵勇,嚴鞫得實,梟其首於竿。
楊某盜人之盜 楊某,逸其名,勇而多智,常遨遊江湖,以操舟為業。
某歲赴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