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類
關燈
小
中
大
念我深,娛以枯桐琴。
滿座離言說,虛堂生水雲。
【時鼓《瀟湘水雲》之曲。
】感茲今者樂,想見古人心。
善手及芳歲,天涯何處尋。
」 姚仲虞精琴學 道光時,東南琴學有金陵、虞山、武林三派,而譜則皆出於廣陵。
旌德姚仲虞茂才配中性嗜琴,長於金陵,而遊於廣陵,雜習各派。
及歸裡,潛心默悟,乃知傳譜多舛,更正世所盛習者十數曲,又自製七曲,原數說聲,上溯本始,為《琴學》二卷,出以示涇縣包慎伯大令世臣。
仲虞且告慎伯曰:「七絃各有本數,倍數半數損益上下,旋相為宮,以定宮商角徵羽正變清濁之位。
而六十律三百六十四聲,俱以和相應。
凡吟猱,必在角羽位。
蓋宮為君,商為臣,徵為事,角為民,羽為物,君臣所有事,皆為民物,故吟而上,猱而下,往復遲回,必當民物之位。
」慎伯聞言,不能解,請一再鼓。
乃於對幾設副琴,鼓至窈眇之時,則副琴絃不動而自鳴,又幾案所置杯盎及櫺槅,時或響應。
慎伯怪問之,仲虞曰:「各物皆有數,數同則聲應。
《唐書》所載寺磬每無故自鳴,僧慮其不祥。
萬室常為剋磬成痕而鳴止。
蓋其磬與宮中鐘同數,鼓鐘於宮,則磬應於寺。
剋痕雖麼細,而磬之得數,已與鐘異,故鳴止。
乘筆者不解此義,是以載其事而不能言其故也。
」 孔小山受紿鼓琴 曲阜孔氏以雅琴傳世,有名小山者,尤擅長,然性僻而忮,不為人一彈,尤惡人竊聽。
親知或百計供酒食進美妓以媚之,亦酬酢如常人,顧一言及琴,則怫然不答,甚者且拂袖去。
一日,飲酒樓,座客泰半與孔識,縱談及於琴,盛贊其技。
座中有褚姓者,勇武有力,尤滑稽多智,因曰:「吾能令孔某為我奏之。
」眾曰:「果然,當以酒筵為君壽。
」褚請約期而散。
孔生平好山水,尤慕泰山之勝,時當春日,山花方吐,綠荑競榮,偕僮負琴涉天門,上日觀,僮憩山畔。
孔抱琴登絕頂,紅日欲墜,斜射濟河,爗煜作金色,南顧徂徠、梁父、洙泗,如線如礪,如磚墼,顧而樂之,不覺試弄一聲。
聲未轉,忽一巨人颯然自林中一躍而出,手巨鎚叱曰:「若何人,敢輒為窺伺耶?」孔大驚,未及答,而巨鎚轟然下,擊坐前大石,石立磔為碎塊,石屑四揚,簌簌撲孔身。
孔大駭,方欲行而不成步。
巨人叱曰:「止,止,動者斃鎚下!汝貪生者,速以資獻。
」孔哀求,謂實遊客,未嘗攜行囊,安所得資。
其人叱曰:「不得資,即以汝命抵。
汝不有衣服乎?」孔伏曰:「告大王,此布衣,不值數錢。
」其人愈怒曰:「汝無錢,安得有此玩好之物,此非有錢之證耶?狡賴何為者!」孔曰:「此琴也,貧寒下士,調此自娛,此實亦不足當玩好者。
」其人曰:「既如此,可為我調之。
若不佳者,我一鎚,令汝人琴俱碎。
」孔無如何,則跪而撫焉。
撫未及半,其人曰:「此聲不佳,為我易佳者。
」孔為彈一曲。
時月初上,四山為薄霧所冪,一受月光,如魯縞齊紈,明淨純潔,殆無其比。
琴聲自月中出,晚風送之,蕩入四山,飛鳥皆驚起,繞枝翔且鳴,若與琴韻相和也。
曲將終,忽林際數人,連袂歡笑而前,揖孔曰:「君受驚矣。
不受大刀闊斧,何得便聞流水高山。
」握鎚者亦擲鎚拱手曰:「惡作劇,惡作劇。
」因自道姓名,並述前語,孔始恍然。
他日,其友語人曰:「不圖真名士乃畏假強盜也。
」 錢小謝聽琴 錢廷烺,字小謝,仁和人,枚子,嘗為崑山令。
上承門蔭,文采風流,傾動京國。
嘗為英煦齋侍郎招飲於恩福堂,聽李雲華太史彈琴,因作歌曰:「侍郎飲酒人中豪,高談揮麈真風騷。
井中投轄門反鍵,座中之客毋許逃。
我輩追陪亦何幸,忘形略迹風懷騁。
官燭高燃列兩行,笙歌鼎沸華堂靜。
花枝飄拂繡簾前,忽地臨風厭管絃。
思聽雍門歌一曲,酒邊時有李青蓮。
金徽玉軫錦囊古,《廣陵》可惜今無譜。
不作聲聲時世彈,指下風生一再鼓。
音韻鏗鏘迥不同,高山流水聽淙淙。
東華塵土全忘盡,身到長松大壑中。
越女燕姬悄然立,天街不覺更籌急。
絃索泠泠調愈高,有人暗向花間泣。
侍郎執筆賦新詩,黃絹重觀幼婦詞。
紙出澄心催客和,明窗留待月遲遲。
年華座上惟吾少,揮豪敢自矜神妙。
爭及諸公到玉堂,朝衣夜待金門詔。
翩翩筆底淨無塵,對酒吟成別樣春。
落拓江東應似我,人人杜牧是前身。
酒闌燈炧歸孤館,寒衾便是同心伴。
一天愁思似雲飛,今宵服得清涼散。
天涯久已苦風塵,回首家山似畫屏。
安得他時攜綠綺,白蘆紅蓼伴漁人。
」 劉惟性從太元學琴 寧國劉惟性,名壹清,鹹、同間人。
少讀書,已而棄去,浪跡山水間。
高峯者,寧之名山也,中有梵宇,僧數十居之,方丈曰太元,善彈琴。
劉慕其技,師事之。
元曰:「學琴非難,靜心耳。
」曰:「敢問靜心之道。
」曰:「自靜之,豈師所能為謀乎!」劉曰:「善,我知之矣。
」乃退而屏萬慮,晝夜枯坐禪榻,元時來彈琴,他無所聞。
一夜,大雨驟作,夾以風雷,寒猿悲號,山鬼長嘯,燈小如豆,耿耿不能寐。
啟戶視之,天無雲雨,察聲所自來,則出元室,知元彈琴也。
潛至窗外竊聽,久之,忽悲酸不可忍,失聲號曰:「弟子願歸矣。
」撞扉入。
元撫琴默坐,初無聲息,元曰:「汝願歸乎?然汝學成矣。
吾琴聲幽細,數十小和尚皆不聞,汝獨聞之,心有靜有不靜也。
」又曰:「庸人以耳聽,靜者以心聽,心聽者能聞聲數裡外。
至於琴,淺學者以指彈,靜者以心彈。
以心彈者,得琴之道矣。
汝心靜,可語琴。
」明日授以琴,略授宮商之訣,隨手而彈成音。
元曰:「可矣。
」 劉自此彈琴,摹擬萬籟,無不各肖。
然劉殊自覺,惟志之所存,而音遂隨之耳。
愈力學,三年而歸,寄懷於琴,因自號曰琴客。
不為俗人彈,彈,人亦不聞也。
時粵寇敗,亂兵竄徽、寧,肆刧掠。
嘗有兵至劉宅,聞山後有金鼓聲,驚而退。
後偵知為劉彈琴,往執之,使彈。
劉不從,威以刀,劉撫絃作凄酸聲,兵手戰刀落,乃舍之。
而劉亦棄妻子逸去,不知所終。
或曰,劉蓋往高峯,從太元遊,光緒時猶有人見之。
許颺階善琴 許颺階,茂名之新坡鄉人,以善琴著,且喜啖狗肉,習久成癖,故自號琴狗道人,又自署其所居曰琴研堂,人亦以琴狗道人呼之而不名。
嘗掘地得一漢玉,古色斑斕,知為數千年物,則鐫琴狗道人之號於上,常佩之於身。
每當屠狗大嚼,濁酒半酣之餘,則按琴於膝,臨風鼓《淩雲?之操》。
一曲既終,則又解其玉佩,摩挲翫賞不已。
與江山淵之尊人尤莫逆。
江居廉江,與新坡距數百裡,有橋西草堂,貯圖書五十餘萬卷,任人觀之,有跋涉千餘裡借書寄讀者。
颺階之至,亦以讀書故,然是時固未知學琴也。
一日,有客自遠方來,踵門求謁,自雲欲借一席地,信宿即行。
視其刺,署曰劉心絃。
令肅入,骨癯神清,瀟灑絕俗,一童子年可十二三,手挾錦囊一,長數尺,隨其後,視之,則琴也。
坐定,劉曰:「餘產於湘,遷於粵,壯歲有大志,以不得償,憤而作萬裡遊。
又嘗慕鴟夷子皮之為人,乃挾美人以遊五湖。
既而浮淮涉湘,渡黃河,登太行,西出玉門,訪酒泉、張掖之遺勝,北踰居庸,登萬裡長城,賦冰天躍馬之詩。
然足跡雖徧天下,而蹭蹬益甚,餘妻又墜馬,死於澗阿,餘乃鬱鬱而返故鄉,結屋於越王臺畔居焉,日惟嘯歌以自樂,歷十年,不復出。
今觀兵氣滿西南,戰事將起於交趾。
聞馮萃亭將督兵出關,餘心動,爰棄故居,腰劍從軍,將往投之,途過此地,願假宿一宵,黎明當行矣。
」繼敂其征途僕僕,奚為挾琴以俱行。
劉曰:「此餘之所癖也。
餘生平無他好,惟嗜琴。
餘祖父世習茲技,傳其術。
此琴世間不易得,尤餘之所寶。
昔入京師,王公貴人爭相延納,求一奏以為樂,此琴即某親貴之所贈。
餘視之如嚴師,亦親之如膩友,出入必與偕,數十年來未嘗一日離。
而餘妻夙亦善琴,昔者萬裡行役,必與之並轡馳驅,不稍離,琴亦隨焉。
今餘妻亡,此琴即餘之妻矣。
」 江設盛筵款之,席次,心絃縱談琴理,復按琴理絃,奏《清夜聞鐘》一曲,初撥剌三兩聲,頓覺萬籟不喧,四山欲靜,恍若更闌人定之時。
曲未終,涼風習習,徐起庭際,聞者若飲甘露,凡骨欲仙。
許尤凝目默會,神與琴聲俱往,已而語江曰:「吾輩夙欲習琴,深憾無所得師,今幸天賜琴師,詎可失之交臂。
」江乃勸客少留,劉慨然曰:「餘東西南北之人也,何地不可以為家。
夙聞主人賢,既至,安忍即行,重違主人意。
且此間圖書至富,讀書之樂,勝於從軍也。
」 由是江、許皆從劉執弟子禮,受琴學。
劉居數年,未嘗言歸,盡傳其累世相傳之奧。
某歲,秋風起,忽動歸思,請行,且慨然以其所寶之琴贈江,曰:「感主人德,無以為報,謹以此贈。
餘相天下士多矣,未有如子者。
子誠此物之主,其勿辭。
」江再拜而受之,贐以千金,不受,浩然而行。
琴鐫崇禎年號。
許以嗜琴切,性過急,轉艱澀而不能成聲,憤甚,乃攜琴入深山窮谷無人之境,與木石為伍,正襟危坐,冥心潛彈,寄想於杳冥寂寥以外,往往數日不出。
由是心領神會,默解妙趣,而大塊之元音,不期而自宣洩於五指之下,學乃大進。
於是屏除一切,洗心澄慮,專緻力於琴,琴以外不復聞問。
未及數年,善琴之名噪於時。
及自肇慶訓導棄官歸,則挾一希世之奇珍以俱。
蓋許在肇慶時,官務清簡,距署數武,有茅亭,嘗往憩焉。
亭在署西,築土為之,高數尺許,疊石為級而上,亭上豎柱四,覆之以茅,人即呼曰茅亭,無他名。
亭四旁皆有短闌幹,以竹編之,闌幹外幽花野草,隨意點綴,頗饒佳趣。
登亭縱目,則城外沿江諸山,歷歷可指。
每出署作汗漫遊,趣令一小僮攜琴隨其後,憩於亭,輒憑軒鼓之,清風徐來,草木皆動,身飄飄若仙。
俯視亭下,則行人甚稀,薄暮,有二三樵者肩枯薪過其下,信口成謳,行歌互答,與琴聲相應。
一日,挾琴登亭,時秋聲初動,西風滿亭,微雨欲至,天外諸峯,鹹露瘦骨,而相對作愁容,亭前楓樹數株,亦如臨風泣血,極目遠眺,而思鄉思友之念,一時交集,乃調琴作《天馬引》,如刀劍鐵騎,颯然浮空,果若天馬之疾至。
繼又譜《陽關三疊》之曲,則又若風號雨泣,鳥悲獸駭,淵淵然有金石聲,不覺冰絃之欲裂,萬木無聲,四山皆靜,惟木葉蕭蕭下,積地盈寸。
瞥見亭下有一少年,獨步荒草間,作竊聽狀。
其人年可二十許,豐姿楚楚,兩目閃爍有神,惟蹙頞疾首,愁形於面,頰隱隱有淚痕,似感琴聲而悲動於中,若重有隱憂者。
詫之,方欲止琴不彈,招之登亭,乃琴聲止而其人杳矣。
越數日,許方清晨理琴,突有一少年挾琴直入,長揖不拜,蓋即茅亭所遇某少年之友也。
詢之曰:「子攜琴造餘,殆亦善琴耶?」其人曰:「非也。
餘不知琴,餘友則善之。
琴甚古,今奉其命持贈先生,幸受之。
」言已,捧以獻。
許撫視其琴,則希世之奇珍也,亟曰:「餘與子之友,未交片語,何敢承茲瓊琚之賜,必不受。
」其人曰:「此琴還故主之日,先生必受之。
」且嗚咽曰:「嗟乎!餘友死矣。
」許驚駴,詰之曰:「餘與子之友遇,今才數日,奚以忽死?死於何病?又奚為以琴贈餘?」其人曰:「餘友死,昨日事耳。
亦非死於病,蓋別有故焉。
死時有遺書在,所以留呈先生者,遺言屬餘攜琴與書來謁,并欲有所求於先生,其諾之。
」言次,出書以獻。
亟啟緘讀之,其文曰:「餘不孝,無以得母驩,罪通於天,百死莫贖。
今餘與小妾俱死矣。
先生碩德清望,戾止是邦,高山在望,夙所景行,獨恨修謁無緣,鬱鬱終身,憾也何如。
然秋風茅亭,猶獲一覘清貌,并以琴聲餉我,雖絃外餘音,哀感動人,而得聞六藝,死亦愉快。
餘亦有古琴一,並世罕有其匹,愧餘不德,既辱琴於生前,詎可復辱琴於死後,使落市儈之手。
餘罪滋深,今謹屬友人,敬持獻於先生,非先生不足為茲琴主,餘當為琴賀。
倘墨翟之言不謬,宣室之談有徵,茲琴既得長侍先生,餘身後之魂亦得藉茲琴以追隨左右,惟乞錫以鴻文,一誌餘墓,死且不朽。
」許讀其書而哀之,曰:「斯人之死,適死於茅亭聽琴以後,其殆伯仁由我而死耶?」既而復語其友曰:「為文誌墓,餘之責也,敢不祗承。
惟緣何而死,死又奚為與妾俱,皆未詳。
而其生平之言行及其遭際,必有特異於人者,尤所樂聞,幸詳以詔我。
」其人曰:「諾。
」乃舉其事以告,其言曰:「友之死,非死於病,乃死於家庭之變。
友姓關,名以忠,邑人也,世居城西。
其先世皆顯達,饒資產。
至以忠,家中落。
幼喪父,惟一母一弟,母為繼母,弟即繼母所出。
性孝友,尚任俠,外柔而內剛,視其狀,恂恂然若處子,而其實氣雄萬夫,偉男子也。
幼抱奇志,專究心於經史、諸子、兵家之學,下及琴棋書畫、金石雕刻,亦皆博綜兼通,而琴尤為所長。
然憤時嫉俗之念太盛,往往流於偏激,每談及輓近風俗日下,舉世不識道德二字,輒扼腕狂呼,目眥怒欲裂。
故生平擇交甚嚴,落落不苟合,引為知己者,惟餘一人。
年既長,娶妻,未踰年即死,不復娶,納一妾以事母,而常為母所憎,且以不應試而為布衣也,憎之益甚。
母性善怒,累受鞭撲,均笑顏受之。
俟母怒稍霽,始婉辭規勸,勸則母復怒,怒則復繼以鞭撲,以為常。
其妻亦以不能得母驩,憂慮而卒。
及妾歸,母鞭之益酷。
妾本寒家女,美而賢,能文章,求婚者皆拒之,獨願為關妾。
有以母性善怒告者,亦不懼。
既歸,日受鞭笞,體無完膚,無怨色。
初,母之鞭妾也,關必厲聲以責妾,助鞭之,母怒亦稍解。
然母怒與年俱進,其後雖亦助鞭妾,亦不足以釋其怒矣。
然妾體素癯,不足以支夏楚,泣曰:『妾不職,常觸母怒,罪宜死,今請死於君前。
妾死而母子安,妾心亦慰。
』關止之曰:『母性善怒,不自今始,皆由餘不孝所緻,奚涉於卿。
宜竭誠事母,終有釋怒日,徒死奚益!』妾涕泣受教,由是侍母益謹。
距其家半裡許,有古剎一,曰蓮花庵,關幼時曾讀書於此。
庵地廣而汲水則甚難,關乃命人濬一井,濬時,掘地得古琴,有石函藏之,殆數百年間物,而完好如新,居土中既久,色乃益潤澤,可鑒毫髮。
喜甚,因專肆力於琴,且為文樹碑於井旁,記其得琴之由焉。
且以家庭不相安,乃恆藉琴以自遣。
每鼓琴,妾必歌以和之,為狀若甚樂。
母初亦喜之,然未幾而故態復作,鞭箠之聲,仍昕夕達於外,且責妾以導夫於淫樂之罪。
關泣曰:『逐妾耶?妾無罪。
留妾耶?母益怒。
而妾且死,將奈何?』不獲已,乃挈妾暫居於庵,由是母始少安。
然關與妾雖外徙,日必數返以省母。
而母於關至,廑數語,即麾之行。
妾至,則持帚以逐之。
往往與妾長跪門外烈日下而痛哭,卒不省,閉門若不聞也者。
族中子弟嘗謁母,求為母子如初,母亦不顧。
關自是頓發狂疾,常皇皇若有所失,日則散髮亂服,踽踽獨行,或數日不返,返則與妾相對而哭,竟日聲不輟。
有時席地鼓琴,作觱篥聲,妾聞聲起舞,和以楚歌,琴聲蒼涼,歌聲悽咽,聞者鹹隕涕。
鬱鬱至於今三年矣。
今年春,聞先生履茲土,喜甚,願執贄晉謁。
日前偶過茅亭,聞琴聲,悵然有所觸,號哭而歸,昨日竟與妾投井而死,即得琴之井也。
死時,有血書二,一辭其母,一別其弟,屬弟善事母。
又有遺書一,屬轉達,即此書也。
」許聞言已,慨然為作墓志,更親往哭之於庵,西風殘照,兩棺橫陳,回憶茅亭相遇,惝恍如夢,爰取所贈琴,鼓一曲於棺側,而以《招魂》之賦歌之,尋攜琴棄官歸。
其後,有自羊城至廉江者,謂劉已得狂疾,常見其露體跣足,狂歌於市。
或曰,非真狂,實有託而逃也。
楊時百善琴 楊宗稷,字時百,從長沙張文達公百熙遊,不樂仕進。
中年喪偶,獨居寡歡,憂患忻戚,一寓於琴,冥神覃思,窮極幽妙。
其本師江寧黃勉之以琴教授京師,弟子數百輩,精進無出時百右者。
所著《琴話》四卷,則萃集古今琴學家言,一一論其源流,考其正變。
久居京師,所入不豐,乃傾所蓄以購古琴,人皆迂之。
閔蘿屏善琴 南匯閔苧,號蘿屏,黃大昕繼室。
少時學琴於其叔某,兼習詩畫,而琴尤擅長。
歸黃後,親操井臼,不以翰墨妨女紅,為閨閣所難。
梅雨田善胡琴 梅雨田,名大鎖。
精於樂,初以笛名,能吹崑曲三百餘套。
以崑曲不盛於世,乃改習胡琴。
胡琴以手能發音者為佳,【俗謂之手音。
人之指肉有厚薄,故音有高下。
琴瑟貴甲肉之音,胡琴則純貴肉音。
】梅體肥而膚潤,故發音為天下第一。
又性聰,聞聲,輒能摹效,【俗謂之耳音。
】深得神趣。
絲竹到手輒善,有孔能吹,有絲能彈,天生佳質也,而尤工者為鎖吶、胡琴。
胡琴本無奇聲,自梅弄之,凡喉所能至,絃亦能至,柔之令細則如蠅,放之令洪則如虎,連之令密則如雨,斷之令散則如風,呼吸通神,清脆高響。
他琴師皆闆闆數調,取足和音而止。
梅自開闆,【俗謂之過門。
】即出新聲,至唱處,更絲絲入扣。
大抵人之喉音,能密能久,絲則一響即殺。
梅鼓之,尺寸加密,凡一隙,均加一音,節節填滿,不令有絲毫空漏。
手指上下,急如風輪,密如蛇足,而某音應深按使切,某音應淺撫令泛,雖繁不勝記之中,而以耳會,以神通,無不入妙入微,曲盡其趣。
其二黃開闆,迥不猶人,不獨倜儻舒和,而煞尾處撮六七音於一輪指之中,如聯珠並流,如輕環急轉,緊處加密,而餘處仍故放令疏,戛止徐來,界限清楚。
其取徑皆大方家數,又非徒以繁絃急管見長,唱調無窮,絃亦復無窮。
每換句調,則易其法,每弄過門,則更其聲,五花八門,層出不已。
他人雖拾得一二,莫能窺其涯涘也。
陳彥衡善胡琴 陳彥衡,蜀中世家子,曾為吏,善鼓琴。
自幼往來京師,即注意於唱,以喉短,遂師梅雨田,習胡琴,多傳其法。
而手音亦與之相亞,凡唱法、讀字法、弄琴法,用力頗勤,均得梅之衣缽。
梅死,首推陳,伶界、樂界均尊上之。
陳亦善於指導,經其教授,無作門外唱者。
名伶譚鑫培至滬,以琴師無當意人,重值聘陳往,以其曾為吏,故尊視之。
惟陳本紈袴子,性驕亢,與譚等,緻不能終其交。
瑟 瑟,前廣後狹,面圓底平,中高,首尾俱下。
通長六尺五寸六分一釐,為九倍黃鍾之度,絃長四尺三寸七分四釐,為六倍黃鍾之度,絃凡二十有五。
通體桐木黑漆,身繪雲龍,首尾繪錦,邊繪雲。
梁用紫檀,絃孔用螺蚌為飾,以漆金架二承之。
李子金揄瑟鳴箏 李子金增生之鉉性磊落,不拘形檢,時與市販孺子揄瑟鳴箏,遨遊過市。
即富貴家素不相識者,有邀之者,亦不辭。
其在大庭廣眾中,雖諧語十九,然鄙猥之談終不出之於口。
箏 箏,似瑟而小,十四絃,各隨宮調設柱和絃,以諧律呂。
通體用桐木,梁及尾金漆,邊用紫檀,絃孔用象牙為飾。
《唐書》言十三絃,或十二絃,制不可考。
今十四絃,則五聲二,變為七,倍之,故為十四也。
六絃箏 六絃箏,陳暘謂唐天寶中史盛作六絃琵琶。
蒙古箏有六絃,意亦唐制。
軋箏 軋箏,為箏之一種,以竹片潤其端而以木桿軋之者,唐時始有此器。
十絃,長二尺二寸有奇。
琵琶 琵琶,一作批把,有四絃,刳桐木為之。
曲首長頸,平面圓背,腹廣而橢,內繫細鋼條為膽,面設四象十三品,猶琴之徽位,以為聲音清濁之節也。
《釋名》謂其器本出於胡中,馬上所鼓,推手前曰琵,引手卻曰琶。
舊皆用木撥,唐貞觀中,裴洛兒始廢撥用手,所謂搊琵琶者是也。
今多有用六絃者。
白璧雙之琵琶第一手 白璧雙,名珏,蘇州人。
順治初,琵琶稱第一手。
嘗售技於南北,吳梅村《琵琶行》,為白作也。
當時名流多有贈詩,王西樵曰:「四絃誰破夕煙昏,恰是香山老裔孫。
國手那推賀懷智,妙音直壓康崑崙。
移時寂歷鳴沙雁,一摘崩騰斷峽猿。
不是狂奴能作達,此中應有淚千痕。
」陳其年曰:「玉熙宮外繚垣平,盧女門前野草生。
一曲紅顏數行淚,江南祭酒不勝情。
十載傷心夢不成,五更回首路公明。
依稀寒食鞦韆影,簾幙重重聽此聲。
縱酒狂歌總絕倫,曾將薄藝傲平津。
江南江北千餘裡,能說興亡賸此人。
醉抱琵琶訴舊遊,禿衿矯帽脫梢頭。
莫言此調關兒女,十載夷門解報仇。
」鄧孝威曰:「北極諸陵黯落暉,南朝流水照烏衣。
都來寫入《霓裳》裏,彈向空園雪亂飛。
白狼山下白三郎,酒後偏能說戰場。
颯颯悲風飄瓦礫,人間何處不昆陽。
」 赤陵姐善琵琶 康熙時,喀爾喀部有善彈琵琶名赤陵姐者,能彈 車鐡馬之聲,彈時朔雁俱落,彍騎環聽,肅然無聲.隣部厄魯特部噶爾丹汗遣使求之,喀爾喀怒,不與.汗起兵伐之,寖滅其部,以赤陵姐歸.喀爾喀部遺臣款塞求救,聖祖親統六師征噶爾丹.丹戰敗,其妻阿弩戛吞率突騎略陳,被殪於軍前.旋繫噶爾丹以歸,赤陵姐隨入京師,猶奏技於王公家,聞者至有綠珠,杜秋之歎. 乾隆時,徐芝仙遊京師,從故侍衞聞此,因作《赤陵姐琵琶歌》,歌曰:「邏娑檀上紅紋蹙,龜茲國唱無愁曲。
尤物皆從氣運生,天教色藝空金屋。
千年沙漠藏龍蛇,化為女子顏如花。
生長赤陵呼作姐,能將蕃曲譜琵琶。
琵琶宮調八十一,別有新聲緩挑出。
韻並風生樂萬方,國王一見加諸膝。
其王分地跨興和,西與山戎【厄魯特。
】接壤多。
閒起侵陵緣互市,終修和好悔操戈。
鼓聲坎坎冰天裂,豔妝正踏山頭雪。
一枝春色照黃沙,兩國兵端從此結。
虎奪龍爭秋復春,朝為楚媵暮為秦。
掌上青娥偏解舞,原頭戰骨幾生塵。
皇皇天子修文德,頻遣行人頒玉冊。
蠢茲豸?契窬惡浮天,為一婦人滅一國。
旌旗出沒黑山陬,風雨憑陵青海頭。
塵起百靈爭語帝,霜高屬國盡防秋。
維時五月三日暮,至尊駐蹕香泉戍。
寇騎倉皇走大荒,龍驤浩蕩來西路。
羽林老將為餘言,親見閼支陣前仆。
四寸文綦麼鳳飛,週身細鎧黃金鍍。
芙蓉十隊化寒煙,賸有殘英泣斷絃。
鬢點雪霜亡贊普,命餘鋒鏑出祁連。
理藩院裏秋槐老,階墀猶把琵琶抱。
宛似蝦蟆陵下人,潯陽江上傷潦倒。
聽彈一曲別郎官,絃上傳來意萬般。
未死若憐胡地隔,得歸終戀漢恩寬。
曲終上馬風蕭索,風吹淚逐哀絃落。
何須淚逐哀絃落,禾麥油油滿沙漠。
君不見傾城傾國代有人,若個老歸生處樂。
況爾歸時國有君,太平無復強侵弱。
」 楊至軒聽琵琶 康熙某歲九月望日,吳維賢招海寧楊至軒上舍觀誠,及金聖修、陳知載、黃右公、陳玉禾小飲,酒後聽琵琶,至軒乃作詩曰:「今秋雲氣多沈緜,牀牀屋漏難安眠。
遙山久失爛漫皺,遠樹時帶橅糊煙。
濮陽先生最愛客,折柬書破桃花牋。
立心精誠感碧落,吾輩遂得神明憐。
掃除陰霾補天漏,爽朗開豁分坤乾。
近來晴日頗難得,況逢明月今宵圓。
酒徒入門高興發,促迫趁早陳華筵。
分湖郭索肥且鮮,京口名酒藏
滿座離言說,虛堂生水雲。
【時鼓《瀟湘水雲》之曲。
】感茲今者樂,想見古人心。
善手及芳歲,天涯何處尋。
」 姚仲虞精琴學 道光時,東南琴學有金陵、虞山、武林三派,而譜則皆出於廣陵。
旌德姚仲虞茂才配中性嗜琴,長於金陵,而遊於廣陵,雜習各派。
及歸裡,潛心默悟,乃知傳譜多舛,更正世所盛習者十數曲,又自製七曲,原數說聲,上溯本始,為《琴學》二卷,出以示涇縣包慎伯大令世臣。
仲虞且告慎伯曰:「七絃各有本數,倍數半數損益上下,旋相為宮,以定宮商角徵羽正變清濁之位。
而六十律三百六十四聲,俱以和相應。
凡吟猱,必在角羽位。
蓋宮為君,商為臣,徵為事,角為民,羽為物,君臣所有事,皆為民物,故吟而上,猱而下,往復遲回,必當民物之位。
」慎伯聞言,不能解,請一再鼓。
乃於對幾設副琴,鼓至窈眇之時,則副琴絃不動而自鳴,又幾案所置杯盎及櫺槅,時或響應。
慎伯怪問之,仲虞曰:「各物皆有數,數同則聲應。
《唐書》所載寺磬每無故自鳴,僧慮其不祥。
萬室常為剋磬成痕而鳴止。
蓋其磬與宮中鐘同數,鼓鐘於宮,則磬應於寺。
剋痕雖麼細,而磬之得數,已與鐘異,故鳴止。
乘筆者不解此義,是以載其事而不能言其故也。
」 孔小山受紿鼓琴 曲阜孔氏以雅琴傳世,有名小山者,尤擅長,然性僻而忮,不為人一彈,尤惡人竊聽。
親知或百計供酒食進美妓以媚之,亦酬酢如常人,顧一言及琴,則怫然不答,甚者且拂袖去。
一日,飲酒樓,座客泰半與孔識,縱談及於琴,盛贊其技。
座中有褚姓者,勇武有力,尤滑稽多智,因曰:「吾能令孔某為我奏之。
」眾曰:「果然,當以酒筵為君壽。
」褚請約期而散。
孔生平好山水,尤慕泰山之勝,時當春日,山花方吐,綠荑競榮,偕僮負琴涉天門,上日觀,僮憩山畔。
孔抱琴登絕頂,紅日欲墜,斜射濟河,爗煜作金色,南顧徂徠、梁父、洙泗,如線如礪,如磚墼,顧而樂之,不覺試弄一聲。
聲未轉,忽一巨人颯然自林中一躍而出,手巨鎚叱曰:「若何人,敢輒為窺伺耶?」孔大驚,未及答,而巨鎚轟然下,擊坐前大石,石立磔為碎塊,石屑四揚,簌簌撲孔身。
孔大駭,方欲行而不成步。
巨人叱曰:「止,止,動者斃鎚下!汝貪生者,速以資獻。
」孔哀求,謂實遊客,未嘗攜行囊,安所得資。
其人叱曰:「不得資,即以汝命抵。
汝不有衣服乎?」孔伏曰:「告大王,此布衣,不值數錢。
」其人愈怒曰:「汝無錢,安得有此玩好之物,此非有錢之證耶?狡賴何為者!」孔曰:「此琴也,貧寒下士,調此自娛,此實亦不足當玩好者。
」其人曰:「既如此,可為我調之。
若不佳者,我一鎚,令汝人琴俱碎。
」孔無如何,則跪而撫焉。
撫未及半,其人曰:「此聲不佳,為我易佳者。
」孔為彈一曲。
時月初上,四山為薄霧所冪,一受月光,如魯縞齊紈,明淨純潔,殆無其比。
琴聲自月中出,晚風送之,蕩入四山,飛鳥皆驚起,繞枝翔且鳴,若與琴韻相和也。
曲將終,忽林際數人,連袂歡笑而前,揖孔曰:「君受驚矣。
不受大刀闊斧,何得便聞流水高山。
」握鎚者亦擲鎚拱手曰:「惡作劇,惡作劇。
」因自道姓名,並述前語,孔始恍然。
他日,其友語人曰:「不圖真名士乃畏假強盜也。
」 錢小謝聽琴 錢廷烺,字小謝,仁和人,枚子,嘗為崑山令。
上承門蔭,文采風流,傾動京國。
嘗為英煦齋侍郎招飲於恩福堂,聽李雲華太史彈琴,因作歌曰:「侍郎飲酒人中豪,高談揮麈真風騷。
井中投轄門反鍵,座中之客毋許逃。
我輩追陪亦何幸,忘形略迹風懷騁。
官燭高燃列兩行,笙歌鼎沸華堂靜。
花枝飄拂繡簾前,忽地臨風厭管絃。
思聽雍門歌一曲,酒邊時有李青蓮。
金徽玉軫錦囊古,《廣陵》可惜今無譜。
不作聲聲時世彈,指下風生一再鼓。
音韻鏗鏘迥不同,高山流水聽淙淙。
東華塵土全忘盡,身到長松大壑中。
越女燕姬悄然立,天街不覺更籌急。
絃索泠泠調愈高,有人暗向花間泣。
侍郎執筆賦新詩,黃絹重觀幼婦詞。
紙出澄心催客和,明窗留待月遲遲。
年華座上惟吾少,揮豪敢自矜神妙。
爭及諸公到玉堂,朝衣夜待金門詔。
翩翩筆底淨無塵,對酒吟成別樣春。
落拓江東應似我,人人杜牧是前身。
酒闌燈炧歸孤館,寒衾便是同心伴。
一天愁思似雲飛,今宵服得清涼散。
天涯久已苦風塵,回首家山似畫屏。
安得他時攜綠綺,白蘆紅蓼伴漁人。
」 劉惟性從太元學琴 寧國劉惟性,名壹清,鹹、同間人。
少讀書,已而棄去,浪跡山水間。
高峯者,寧之名山也,中有梵宇,僧數十居之,方丈曰太元,善彈琴。
劉慕其技,師事之。
元曰:「學琴非難,靜心耳。
」曰:「敢問靜心之道。
」曰:「自靜之,豈師所能為謀乎!」劉曰:「善,我知之矣。
」乃退而屏萬慮,晝夜枯坐禪榻,元時來彈琴,他無所聞。
一夜,大雨驟作,夾以風雷,寒猿悲號,山鬼長嘯,燈小如豆,耿耿不能寐。
啟戶視之,天無雲雨,察聲所自來,則出元室,知元彈琴也。
潛至窗外竊聽,久之,忽悲酸不可忍,失聲號曰:「弟子願歸矣。
」撞扉入。
元撫琴默坐,初無聲息,元曰:「汝願歸乎?然汝學成矣。
吾琴聲幽細,數十小和尚皆不聞,汝獨聞之,心有靜有不靜也。
」又曰:「庸人以耳聽,靜者以心聽,心聽者能聞聲數裡外。
至於琴,淺學者以指彈,靜者以心彈。
以心彈者,得琴之道矣。
汝心靜,可語琴。
」明日授以琴,略授宮商之訣,隨手而彈成音。
元曰:「可矣。
」 劉自此彈琴,摹擬萬籟,無不各肖。
然劉殊自覺,惟志之所存,而音遂隨之耳。
愈力學,三年而歸,寄懷於琴,因自號曰琴客。
不為俗人彈,彈,人亦不聞也。
時粵寇敗,亂兵竄徽、寧,肆刧掠。
嘗有兵至劉宅,聞山後有金鼓聲,驚而退。
後偵知為劉彈琴,往執之,使彈。
劉不從,威以刀,劉撫絃作凄酸聲,兵手戰刀落,乃舍之。
而劉亦棄妻子逸去,不知所終。
或曰,劉蓋往高峯,從太元遊,光緒時猶有人見之。
許颺階善琴 許颺階,茂名之新坡鄉人,以善琴著,且喜啖狗肉,習久成癖,故自號琴狗道人,又自署其所居曰琴研堂,人亦以琴狗道人呼之而不名。
嘗掘地得一漢玉,古色斑斕,知為數千年物,則鐫琴狗道人之號於上,常佩之於身。
每當屠狗大嚼,濁酒半酣之餘,則按琴於膝,臨風鼓《淩雲?之操》。
一曲既終,則又解其玉佩,摩挲翫賞不已。
與江山淵之尊人尤莫逆。
江居廉江,與新坡距數百裡,有橋西草堂,貯圖書五十餘萬卷,任人觀之,有跋涉千餘裡借書寄讀者。
颺階之至,亦以讀書故,然是時固未知學琴也。
一日,有客自遠方來,踵門求謁,自雲欲借一席地,信宿即行。
視其刺,署曰劉心絃。
令肅入,骨癯神清,瀟灑絕俗,一童子年可十二三,手挾錦囊一,長數尺,隨其後,視之,則琴也。
坐定,劉曰:「餘產於湘,遷於粵,壯歲有大志,以不得償,憤而作萬裡遊。
又嘗慕鴟夷子皮之為人,乃挾美人以遊五湖。
既而浮淮涉湘,渡黃河,登太行,西出玉門,訪酒泉、張掖之遺勝,北踰居庸,登萬裡長城,賦冰天躍馬之詩。
然足跡雖徧天下,而蹭蹬益甚,餘妻又墜馬,死於澗阿,餘乃鬱鬱而返故鄉,結屋於越王臺畔居焉,日惟嘯歌以自樂,歷十年,不復出。
今觀兵氣滿西南,戰事將起於交趾。
聞馮萃亭將督兵出關,餘心動,爰棄故居,腰劍從軍,將往投之,途過此地,願假宿一宵,黎明當行矣。
」繼敂其征途僕僕,奚為挾琴以俱行。
劉曰:「此餘之所癖也。
餘生平無他好,惟嗜琴。
餘祖父世習茲技,傳其術。
此琴世間不易得,尤餘之所寶。
昔入京師,王公貴人爭相延納,求一奏以為樂,此琴即某親貴之所贈。
餘視之如嚴師,亦親之如膩友,出入必與偕,數十年來未嘗一日離。
而餘妻夙亦善琴,昔者萬裡行役,必與之並轡馳驅,不稍離,琴亦隨焉。
今餘妻亡,此琴即餘之妻矣。
」 江設盛筵款之,席次,心絃縱談琴理,復按琴理絃,奏《清夜聞鐘》一曲,初撥剌三兩聲,頓覺萬籟不喧,四山欲靜,恍若更闌人定之時。
曲未終,涼風習習,徐起庭際,聞者若飲甘露,凡骨欲仙。
許尤凝目默會,神與琴聲俱往,已而語江曰:「吾輩夙欲習琴,深憾無所得師,今幸天賜琴師,詎可失之交臂。
」江乃勸客少留,劉慨然曰:「餘東西南北之人也,何地不可以為家。
夙聞主人賢,既至,安忍即行,重違主人意。
且此間圖書至富,讀書之樂,勝於從軍也。
」 由是江、許皆從劉執弟子禮,受琴學。
劉居數年,未嘗言歸,盡傳其累世相傳之奧。
某歲,秋風起,忽動歸思,請行,且慨然以其所寶之琴贈江,曰:「感主人德,無以為報,謹以此贈。
餘相天下士多矣,未有如子者。
子誠此物之主,其勿辭。
」江再拜而受之,贐以千金,不受,浩然而行。
琴鐫崇禎年號。
許以嗜琴切,性過急,轉艱澀而不能成聲,憤甚,乃攜琴入深山窮谷無人之境,與木石為伍,正襟危坐,冥心潛彈,寄想於杳冥寂寥以外,往往數日不出。
由是心領神會,默解妙趣,而大塊之元音,不期而自宣洩於五指之下,學乃大進。
於是屏除一切,洗心澄慮,專緻力於琴,琴以外不復聞問。
未及數年,善琴之名噪於時。
及自肇慶訓導棄官歸,則挾一希世之奇珍以俱。
蓋許在肇慶時,官務清簡,距署數武,有茅亭,嘗往憩焉。
亭在署西,築土為之,高數尺許,疊石為級而上,亭上豎柱四,覆之以茅,人即呼曰茅亭,無他名。
亭四旁皆有短闌幹,以竹編之,闌幹外幽花野草,隨意點綴,頗饒佳趣。
登亭縱目,則城外沿江諸山,歷歷可指。
每出署作汗漫遊,趣令一小僮攜琴隨其後,憩於亭,輒憑軒鼓之,清風徐來,草木皆動,身飄飄若仙。
俯視亭下,則行人甚稀,薄暮,有二三樵者肩枯薪過其下,信口成謳,行歌互答,與琴聲相應。
一日,挾琴登亭,時秋聲初動,西風滿亭,微雨欲至,天外諸峯,鹹露瘦骨,而相對作愁容,亭前楓樹數株,亦如臨風泣血,極目遠眺,而思鄉思友之念,一時交集,乃調琴作《天馬引》,如刀劍鐵騎,颯然浮空,果若天馬之疾至。
繼又譜《陽關三疊》之曲,則又若風號雨泣,鳥悲獸駭,淵淵然有金石聲,不覺冰絃之欲裂,萬木無聲,四山皆靜,惟木葉蕭蕭下,積地盈寸。
瞥見亭下有一少年,獨步荒草間,作竊聽狀。
其人年可二十許,豐姿楚楚,兩目閃爍有神,惟蹙頞疾首,愁形於面,頰隱隱有淚痕,似感琴聲而悲動於中,若重有隱憂者。
詫之,方欲止琴不彈,招之登亭,乃琴聲止而其人杳矣。
越數日,許方清晨理琴,突有一少年挾琴直入,長揖不拜,蓋即茅亭所遇某少年之友也。
詢之曰:「子攜琴造餘,殆亦善琴耶?」其人曰:「非也。
餘不知琴,餘友則善之。
琴甚古,今奉其命持贈先生,幸受之。
」言已,捧以獻。
許撫視其琴,則希世之奇珍也,亟曰:「餘與子之友,未交片語,何敢承茲瓊琚之賜,必不受。
」其人曰:「此琴還故主之日,先生必受之。
」且嗚咽曰:「嗟乎!餘友死矣。
」許驚駴,詰之曰:「餘與子之友遇,今才數日,奚以忽死?死於何病?又奚為以琴贈餘?」其人曰:「餘友死,昨日事耳。
亦非死於病,蓋別有故焉。
死時有遺書在,所以留呈先生者,遺言屬餘攜琴與書來謁,并欲有所求於先生,其諾之。
」言次,出書以獻。
亟啟緘讀之,其文曰:「餘不孝,無以得母驩,罪通於天,百死莫贖。
今餘與小妾俱死矣。
先生碩德清望,戾止是邦,高山在望,夙所景行,獨恨修謁無緣,鬱鬱終身,憾也何如。
然秋風茅亭,猶獲一覘清貌,并以琴聲餉我,雖絃外餘音,哀感動人,而得聞六藝,死亦愉快。
餘亦有古琴一,並世罕有其匹,愧餘不德,既辱琴於生前,詎可復辱琴於死後,使落市儈之手。
餘罪滋深,今謹屬友人,敬持獻於先生,非先生不足為茲琴主,餘當為琴賀。
倘墨翟之言不謬,宣室之談有徵,茲琴既得長侍先生,餘身後之魂亦得藉茲琴以追隨左右,惟乞錫以鴻文,一誌餘墓,死且不朽。
」許讀其書而哀之,曰:「斯人之死,適死於茅亭聽琴以後,其殆伯仁由我而死耶?」既而復語其友曰:「為文誌墓,餘之責也,敢不祗承。
惟緣何而死,死又奚為與妾俱,皆未詳。
而其生平之言行及其遭際,必有特異於人者,尤所樂聞,幸詳以詔我。
」其人曰:「諾。
」乃舉其事以告,其言曰:「友之死,非死於病,乃死於家庭之變。
友姓關,名以忠,邑人也,世居城西。
其先世皆顯達,饒資產。
至以忠,家中落。
幼喪父,惟一母一弟,母為繼母,弟即繼母所出。
性孝友,尚任俠,外柔而內剛,視其狀,恂恂然若處子,而其實氣雄萬夫,偉男子也。
幼抱奇志,專究心於經史、諸子、兵家之學,下及琴棋書畫、金石雕刻,亦皆博綜兼通,而琴尤為所長。
然憤時嫉俗之念太盛,往往流於偏激,每談及輓近風俗日下,舉世不識道德二字,輒扼腕狂呼,目眥怒欲裂。
故生平擇交甚嚴,落落不苟合,引為知己者,惟餘一人。
年既長,娶妻,未踰年即死,不復娶,納一妾以事母,而常為母所憎,且以不應試而為布衣也,憎之益甚。
母性善怒,累受鞭撲,均笑顏受之。
俟母怒稍霽,始婉辭規勸,勸則母復怒,怒則復繼以鞭撲,以為常。
其妻亦以不能得母驩,憂慮而卒。
及妾歸,母鞭之益酷。
妾本寒家女,美而賢,能文章,求婚者皆拒之,獨願為關妾。
有以母性善怒告者,亦不懼。
既歸,日受鞭笞,體無完膚,無怨色。
初,母之鞭妾也,關必厲聲以責妾,助鞭之,母怒亦稍解。
然母怒與年俱進,其後雖亦助鞭妾,亦不足以釋其怒矣。
然妾體素癯,不足以支夏楚,泣曰:『妾不職,常觸母怒,罪宜死,今請死於君前。
妾死而母子安,妾心亦慰。
』關止之曰:『母性善怒,不自今始,皆由餘不孝所緻,奚涉於卿。
宜竭誠事母,終有釋怒日,徒死奚益!』妾涕泣受教,由是侍母益謹。
距其家半裡許,有古剎一,曰蓮花庵,關幼時曾讀書於此。
庵地廣而汲水則甚難,關乃命人濬一井,濬時,掘地得古琴,有石函藏之,殆數百年間物,而完好如新,居土中既久,色乃益潤澤,可鑒毫髮。
喜甚,因專肆力於琴,且為文樹碑於井旁,記其得琴之由焉。
且以家庭不相安,乃恆藉琴以自遣。
每鼓琴,妾必歌以和之,為狀若甚樂。
母初亦喜之,然未幾而故態復作,鞭箠之聲,仍昕夕達於外,且責妾以導夫於淫樂之罪。
關泣曰:『逐妾耶?妾無罪。
留妾耶?母益怒。
而妾且死,將奈何?』不獲已,乃挈妾暫居於庵,由是母始少安。
然關與妾雖外徙,日必數返以省母。
而母於關至,廑數語,即麾之行。
妾至,則持帚以逐之。
往往與妾長跪門外烈日下而痛哭,卒不省,閉門若不聞也者。
族中子弟嘗謁母,求為母子如初,母亦不顧。
關自是頓發狂疾,常皇皇若有所失,日則散髮亂服,踽踽獨行,或數日不返,返則與妾相對而哭,竟日聲不輟。
有時席地鼓琴,作觱篥聲,妾聞聲起舞,和以楚歌,琴聲蒼涼,歌聲悽咽,聞者鹹隕涕。
鬱鬱至於今三年矣。
今年春,聞先生履茲土,喜甚,願執贄晉謁。
日前偶過茅亭,聞琴聲,悵然有所觸,號哭而歸,昨日竟與妾投井而死,即得琴之井也。
死時,有血書二,一辭其母,一別其弟,屬弟善事母。
又有遺書一,屬轉達,即此書也。
」許聞言已,慨然為作墓志,更親往哭之於庵,西風殘照,兩棺橫陳,回憶茅亭相遇,惝恍如夢,爰取所贈琴,鼓一曲於棺側,而以《招魂》之賦歌之,尋攜琴棄官歸。
其後,有自羊城至廉江者,謂劉已得狂疾,常見其露體跣足,狂歌於市。
或曰,非真狂,實有託而逃也。
楊時百善琴 楊宗稷,字時百,從長沙張文達公百熙遊,不樂仕進。
中年喪偶,獨居寡歡,憂患忻戚,一寓於琴,冥神覃思,窮極幽妙。
其本師江寧黃勉之以琴教授京師,弟子數百輩,精進無出時百右者。
所著《琴話》四卷,則萃集古今琴學家言,一一論其源流,考其正變。
久居京師,所入不豐,乃傾所蓄以購古琴,人皆迂之。
閔蘿屏善琴 南匯閔苧,號蘿屏,黃大昕繼室。
少時學琴於其叔某,兼習詩畫,而琴尤擅長。
歸黃後,親操井臼,不以翰墨妨女紅,為閨閣所難。
梅雨田善胡琴 梅雨田,名大鎖。
精於樂,初以笛名,能吹崑曲三百餘套。
以崑曲不盛於世,乃改習胡琴。
胡琴以手能發音者為佳,【俗謂之手音。
人之指肉有厚薄,故音有高下。
琴瑟貴甲肉之音,胡琴則純貴肉音。
】梅體肥而膚潤,故發音為天下第一。
又性聰,聞聲,輒能摹效,【俗謂之耳音。
】深得神趣。
絲竹到手輒善,有孔能吹,有絲能彈,天生佳質也,而尤工者為鎖吶、胡琴。
胡琴本無奇聲,自梅弄之,凡喉所能至,絃亦能至,柔之令細則如蠅,放之令洪則如虎,連之令密則如雨,斷之令散則如風,呼吸通神,清脆高響。
他琴師皆闆闆數調,取足和音而止。
梅自開闆,【俗謂之過門。
】即出新聲,至唱處,更絲絲入扣。
大抵人之喉音,能密能久,絲則一響即殺。
梅鼓之,尺寸加密,凡一隙,均加一音,節節填滿,不令有絲毫空漏。
手指上下,急如風輪,密如蛇足,而某音應深按使切,某音應淺撫令泛,雖繁不勝記之中,而以耳會,以神通,無不入妙入微,曲盡其趣。
其二黃開闆,迥不猶人,不獨倜儻舒和,而煞尾處撮六七音於一輪指之中,如聯珠並流,如輕環急轉,緊處加密,而餘處仍故放令疏,戛止徐來,界限清楚。
其取徑皆大方家數,又非徒以繁絃急管見長,唱調無窮,絃亦復無窮。
每換句調,則易其法,每弄過門,則更其聲,五花八門,層出不已。
他人雖拾得一二,莫能窺其涯涘也。
陳彥衡善胡琴 陳彥衡,蜀中世家子,曾為吏,善鼓琴。
自幼往來京師,即注意於唱,以喉短,遂師梅雨田,習胡琴,多傳其法。
而手音亦與之相亞,凡唱法、讀字法、弄琴法,用力頗勤,均得梅之衣缽。
梅死,首推陳,伶界、樂界均尊上之。
陳亦善於指導,經其教授,無作門外唱者。
名伶譚鑫培至滬,以琴師無當意人,重值聘陳往,以其曾為吏,故尊視之。
惟陳本紈袴子,性驕亢,與譚等,緻不能終其交。
瑟 瑟,前廣後狹,面圓底平,中高,首尾俱下。
通長六尺五寸六分一釐,為九倍黃鍾之度,絃長四尺三寸七分四釐,為六倍黃鍾之度,絃凡二十有五。
通體桐木黑漆,身繪雲龍,首尾繪錦,邊繪雲。
梁用紫檀,絃孔用螺蚌為飾,以漆金架二承之。
李子金揄瑟鳴箏 李子金增生之鉉性磊落,不拘形檢,時與市販孺子揄瑟鳴箏,遨遊過市。
即富貴家素不相識者,有邀之者,亦不辭。
其在大庭廣眾中,雖諧語十九,然鄙猥之談終不出之於口。
箏 箏,似瑟而小,十四絃,各隨宮調設柱和絃,以諧律呂。
通體用桐木,梁及尾金漆,邊用紫檀,絃孔用象牙為飾。
《唐書》言十三絃,或十二絃,制不可考。
今十四絃,則五聲二,變為七,倍之,故為十四也。
六絃箏 六絃箏,陳暘謂唐天寶中史盛作六絃琵琶。
蒙古箏有六絃,意亦唐制。
軋箏 軋箏,為箏之一種,以竹片潤其端而以木桿軋之者,唐時始有此器。
十絃,長二尺二寸有奇。
琵琶 琵琶,一作批把,有四絃,刳桐木為之。
曲首長頸,平面圓背,腹廣而橢,內繫細鋼條為膽,面設四象十三品,猶琴之徽位,以為聲音清濁之節也。
《釋名》謂其器本出於胡中,馬上所鼓,推手前曰琵,引手卻曰琶。
舊皆用木撥,唐貞觀中,裴洛兒始廢撥用手,所謂搊琵琶者是也。
今多有用六絃者。
白璧雙之琵琶第一手 白璧雙,名珏,蘇州人。
順治初,琵琶稱第一手。
嘗售技於南北,吳梅村《琵琶行》,為白作也。
當時名流多有贈詩,王西樵曰:「四絃誰破夕煙昏,恰是香山老裔孫。
國手那推賀懷智,妙音直壓康崑崙。
移時寂歷鳴沙雁,一摘崩騰斷峽猿。
不是狂奴能作達,此中應有淚千痕。
」陳其年曰:「玉熙宮外繚垣平,盧女門前野草生。
一曲紅顏數行淚,江南祭酒不勝情。
十載傷心夢不成,五更回首路公明。
依稀寒食鞦韆影,簾幙重重聽此聲。
縱酒狂歌總絕倫,曾將薄藝傲平津。
江南江北千餘裡,能說興亡賸此人。
醉抱琵琶訴舊遊,禿衿矯帽脫梢頭。
莫言此調關兒女,十載夷門解報仇。
」鄧孝威曰:「北極諸陵黯落暉,南朝流水照烏衣。
都來寫入《霓裳》裏,彈向空園雪亂飛。
白狼山下白三郎,酒後偏能說戰場。
颯颯悲風飄瓦礫,人間何處不昆陽。
」 赤陵姐善琵琶 康熙時,喀爾喀部有善彈琵琶名赤陵姐者,能彈 車鐡馬之聲,彈時朔雁俱落,彍騎環聽,肅然無聲.隣部厄魯特部噶爾丹汗遣使求之,喀爾喀怒,不與.汗起兵伐之,寖滅其部,以赤陵姐歸.喀爾喀部遺臣款塞求救,聖祖親統六師征噶爾丹.丹戰敗,其妻阿弩戛吞率突騎略陳,被殪於軍前.旋繫噶爾丹以歸,赤陵姐隨入京師,猶奏技於王公家,聞者至有綠珠,杜秋之歎. 乾隆時,徐芝仙遊京師,從故侍衞聞此,因作《赤陵姐琵琶歌》,歌曰:「邏娑檀上紅紋蹙,龜茲國唱無愁曲。
尤物皆從氣運生,天教色藝空金屋。
千年沙漠藏龍蛇,化為女子顏如花。
生長赤陵呼作姐,能將蕃曲譜琵琶。
琵琶宮調八十一,別有新聲緩挑出。
韻並風生樂萬方,國王一見加諸膝。
其王分地跨興和,西與山戎【厄魯特。
】接壤多。
閒起侵陵緣互市,終修和好悔操戈。
鼓聲坎坎冰天裂,豔妝正踏山頭雪。
一枝春色照黃沙,兩國兵端從此結。
虎奪龍爭秋復春,朝為楚媵暮為秦。
掌上青娥偏解舞,原頭戰骨幾生塵。
皇皇天子修文德,頻遣行人頒玉冊。
蠢茲豸?契窬惡浮天,為一婦人滅一國。
旌旗出沒黑山陬,風雨憑陵青海頭。
塵起百靈爭語帝,霜高屬國盡防秋。
維時五月三日暮,至尊駐蹕香泉戍。
寇騎倉皇走大荒,龍驤浩蕩來西路。
羽林老將為餘言,親見閼支陣前仆。
四寸文綦麼鳳飛,週身細鎧黃金鍍。
芙蓉十隊化寒煙,賸有殘英泣斷絃。
鬢點雪霜亡贊普,命餘鋒鏑出祁連。
理藩院裏秋槐老,階墀猶把琵琶抱。
宛似蝦蟆陵下人,潯陽江上傷潦倒。
聽彈一曲別郎官,絃上傳來意萬般。
未死若憐胡地隔,得歸終戀漢恩寬。
曲終上馬風蕭索,風吹淚逐哀絃落。
何須淚逐哀絃落,禾麥油油滿沙漠。
君不見傾城傾國代有人,若個老歸生處樂。
況爾歸時國有君,太平無復強侵弱。
」 楊至軒聽琵琶 康熙某歲九月望日,吳維賢招海寧楊至軒上舍觀誠,及金聖修、陳知載、黃右公、陳玉禾小飲,酒後聽琵琶,至軒乃作詩曰:「今秋雲氣多沈緜,牀牀屋漏難安眠。
遙山久失爛漫皺,遠樹時帶橅糊煙。
濮陽先生最愛客,折柬書破桃花牋。
立心精誠感碧落,吾輩遂得神明憐。
掃除陰霾補天漏,爽朗開豁分坤乾。
近來晴日頗難得,況逢明月今宵圓。
酒徒入門高興發,促迫趁早陳華筵。
分湖郭索肥且鮮,京口名酒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