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品類

關燈
泥。

    浙江之杭州、溫州、定海等處,每用之以捕魚。

    《史記》「泥行乘橇」注:「橇形如船而短小,兩頭微起,人曲一腳,泥上擿進,用拾泥上之物。

    」疑即橇之俗名也。

     度量衡 度量衡發明於黃市,沿及後世,法軌淆亂,歷代雖以關係民之法守,嘗注意改正,仍未畫一。

    世祖、聖祖、高宗亦屢飭修定,而各省自為風氣,名是實非,鹹未遵守。

    至於晚近,棼亂愈甚。

    茲就商業上及習慣上所沿用者略言之。

     尺 舊制,以纍黍定分寸之率,橫纍一黍為一分,十黍為一寸,曰橫黍尺。

    【古尺。

    】直纍一黍為一分,十黍為一寸,曰縱黍尺,【今尺。

    】工部營造尺,即縱黍尺也,合英尺一尺零一分七釐三毫二絲二忽,頒之各省,俾人民遵用。

    而人民輾轉增減,各地歧異,種類紛如。

    美人維廉姆居我國久,嘗著一書,所載我國之尺,凡八十四種,極長者合英尺十六寸又百分之八十五,【百分之八十五者謂以一寸平均分為百分,而於百分中得其八十五也,下倣此。

    】極短者合英尺十一寸又百分之十四。

    紊亂已甚,誠各國所無者也。

    【中外通商用海關尺,合英尺一尺二寸又十分之一。

    】 升鬥斛 舊制,以寸法定容積之率,升方積三十一寸六百分,鬥方積三百一十六寸,斛方積一千五百八十寸,兩斛為石,容積三千一百六十寸。

    此在商業上,多用之於農產物,然習用之容積,概不能如上所定。

    據日本人之所調查,則謂北部之一升,三倍於南部。

    【實則南部與南部,升鬥斛之大小,亦隨地而異。

    】故我國之以秤代量者,往往而有之。

     秤與平 貨物率用秤,金銀則用平。

    舊制,以寸法定輕重之率,然部置權衡,既皆視為具文,而各省商業地所使用者,亦皆任意高低。

    秤二種。

    一種秤端有鉤,分大秤、小秤。

    此種秤,用之買入者為多,分兩放大。

    一種秤端有盤,或銅盤,或籐盤,此種秤,用之賣出者為多,分兩減小。

    【各國通商用洋例秤。

    】平一,曰天平,以庫平為較準,然部庫平與各省庫平已難脗合,餘則有九九平、九八平、九七平、九六平等。

    【中外通商用海關平。

    】 度量衡之不畫一若此,一切貿易受損害者至鉅。

    光緒丁未三月初三日,德宗洞察其弊,詔農工商部會同度未部考定之。

    農工商部嘗擬定畫一制度,詳細繪圖列表,及推行章程奏陳,然迄未實行也。

     度量衡之所在殊異,百裡不同。

    有徧遊裏下河者,至海晏,見市售蠶豆,每升錢六十文,至曲塘,則二百有奇,頗異之。

    問其實,則此之升鬥,較之彼三倍有餘。

    有某者,以知府駐甘肅蘭州轉運。

    初任事時,第一次運畢,有報告者,每驢運六升,大叱其人,謂何相欺之甚。

    其人詳告,始知六升已一石有餘矣。

     西康度量衡 西康度量衡,各土司、呼圖克圖、野番自為製造,彼此不同,丈尺一端,工商俱無之。

    買賣氆氌之類,則以兩手左右伸而度之。

    呢絨布疋,以方為計,亦不用度。

     番人無升有鬥,鬥稱為剋,十百千萬,皆以剋為數。

    又有批,或二十批為一剋,或三十批或四十批為一剋各處不同。

    而稱批剋之名亦異,番稱曰架碼,大小不等。

    番稱一斤,為漢二三斤。

    又有稱一斤為漢十兩者。

    【如乍了是。

    】若戥則曰索拉,所衡重輕,亦與漢異。

    若衡金銀,則以三錢二分一元之盧比相衡。

    盧比有鑄成半圓者,重一錢六分,又有八分一起,番人皆以為稱碼焉。

    宣統己酉,邊務大臣趙爾豐始由川省購工部尺,由打箭鑪造升鬥,每鬥盛米三十斤,並製庫平稱,運出關外,發給各處,令番人照製使用,其長短多寡輕重,至是而西康之度量衡乃統一。

     天平 天平,衡器也,其製以輕而堅之金屬桿,兩端懸小盤,桿之中點支於柱上,桿與柱相倚著處為堅銳之稜,使桿易於傾側擺動,靈活無礙。

    用時以一盤盛物。

    一盤置砝碼。

    其砝碼之重量,巨細不一。

    若所置砝碼與物之重量相等,則天平之桿適平,可查盤內砝碼之重量,以知物之重量。

    若其桿傾倒不平,可加減砝碼至適平而止。

    凡衡金銀寶物及藥品皆用之。

     砝碼 砝碼,本作法馬,天平衡物所用。

    衡物時以一盤置物,一盤置砝碼以準之。

    使天平之橫桿,平而不側,即可由砝碼之重量,而知所權物之重量。

    常以銅鉛等製成小塊,每塊重量,自一錢、二錢、五錢、一兩至數兩均備,以便隨時加減。

    精密之天平,其砝碼分至極細,釐毫小數均備。

    此等小數之砝碼,概以白金片為之。

    砝碼上均刻有數字,以記其重量。

     磅秤 英國衡器,以磅計數,故曰磅秤。

    我國稅閞及商埠之店肆,亦多用以權重物。

    其制,有載物臺座,一端有桿,與座下之挺子相連,桿懸秤錘,藉知物之重量。

     戥秤 戥秤,一作戥子,亦名等子,所以權金珠、藥物分釐小數之衡器也。

     漕平 漕平,衡名,江南、浙江諸省所通用之平也,用以徵收漕銀,故名。

    每兩約合庫平九錢八分。

     湘平 湖平,湖南湘潭縣所用之平也,每兩約合庫平八錢一分一釐七毫。

    湘潭商務殷盛,汽船常往還漢口,鹹豐以來,將卒多湘人,營中衡銀之平,皆為湘平,故推行於湖南全省及長江流域之大商埠。

     以鍋勺代秤鬥手指代尺度 蒙古向無權度,以鍋勺代秤鬥,以手指代尺度。

    其論分兩整件之物,則視物體之大小,彼此認可,即可交易。

    其論長短者,則展兩手以引量之。

    若體質較小之物,則以手指量之。

     工部尺 光緒某年修會典舘時,校內務府尺,長於工部尺二分。

     海關尺 海關尺,海關所用之尺也,較營造尺稍大,合公尺千分之三百五十八。

    鹹豐甲寅,與各國訂通商條約,以此尺為標準。

    每一尺,合英國十四吋又十分之一,若合法國米突,與公尺同。

     樟尺樟環 道光丙午七月十四日,溫州猝發暴風,府署大堂階下,大樟樹東枝,被風吹斷,郡尊徐鐵孫觀察榮命工師仿漢慮俿銅尺斲尺三百,分贈同好。

    又於樹空腹中得大木環一。

     驚閨 驚閨,販賣針線脂粉之人所執之器也。

    形如鼗而附以小鉦,持柄搖之,則鉦鼓齊鳴,以代喚賣。

    曰驚閨,欲其聲之達於閨閣也,後因謂執此業之人亦曰驚閨,即俗言貨郎。

    《滇事紀略》謂吳三桂之妾陳圓圓,為江南陳驚閨之女是也。

     太祖遺甲 景祖、顯祖之敗於尼堪外蘭也,時太祖年十五,僅有遺甲十三副,太祖用之以復尼堪外蘭之仇。

    其遺甲藏於內府,光緒時猶存,遇大閱,必以陳於禦座旁。

    中有一具,尤長大,重三十餘斤,長如今人一身有半,令偉丈夫立於椅以比之,猶下與地齊,蓋亦太祖征尼堪外蘭時所自用也。

     遏必隆刀 遏必隆,權臣也,以戰功著,後以鰲拜伏誅,坐死。

    聖祖以其為顧命大臣,削職,後仍以公爵入衞,蓋其女即孝昭後也。

    乾隆時,其遺刀猶存內府。

    金川之役,遏之孫曰訥親者失機,高宗即詔以是刀斬於軍前。

    賽尚阿之奉命征粵匪也,文宗亦曾以此刀賜之,其重等於古時之賜斧鉞及尚方寶劍。

    相傳刀有雌雄各一,風雨之夕,輒現紫色,蓋殺人至多也。

    賽奉命南下,卒以挫敗受誅,其後遂不以此刀為重矣。

     小神鋒 禦前有刀,曰小神鋒,長二尺餘,與神槍皆置禦座旁。

    每駕出,則以侍衞一人負之而行。

     寶刀 康熙初,陳子仙之高祖某,以副將從征吳三桂,有功。

    歿後遺寶刀一,長三尺許,斑剝作青黃色。

     姜劊子手之刀 京師有姜姓者,為刑部劊子手,有刀五口,刀頭有五式,一龍、一虎、一鼠、一蛇、一龜。

    相傳刀頗神異,如次日值行刑,先一夕必自出鞘而嘯。

    且用之數百年,鋒鋩完好。

    聞明代曾封以五將軍之號。

    劊子手,執行死刑者也。

    姜於明代已充此役,世守弗替。

     番刀 青海出番刀,雖質堅如石,仍可折而屈之,蓋以百鍊鋼為之者。

    長二尺,闊僅兩指許,背厚分有餘,自首至尾純直,首不仰,鋒利無比,光可鑑人,或嵌金絲紋,或鐫蒙番文。

    其刀鞘為桃木質,而裹以銀鑄佛像及花草鳥獸形,滿鑲珊瑚、瑪瑙、寶石。

    然刀鞘之價,不及刀價之半。

    非上客,不出以示。

     臺灣人各一刀 臺灣人各一刀,頃刻不離,斫伐割剝,事事用之,不僅以之爭鬬也。

     毓賢之刀劍 光緒朝,毓賢守曹州,數月,殺人至六千。

    及巡撫山西,其山也,常以一刀一劍自隨,鋒皆甚銳,柄飾玉,治事之暇,輒出而摩挲之。

    自謂生平殺人,必收其兵器,所積既多,權之,重二十七斤,乃命人鍛鍊鑄此刀劍,以為記念。

     手槍 手槍為護身或軍用之小軍器,種類甚多,製法不一,舊多用Revolver,我國舊稱為蓮蓬槍。

     臼礮 臼礮,粗短之大礮,可納開花彈,向高開放,在四十五度角以上,取拋物線射擊敵人。

    吾國舊名虎蹲礮,俗亦謂之田雞礮,日本謂之曲射礮。

     粵寇銅礮 鹹、同間,粵寇洪秀全據江寧,凡通行文字音涉忌諱者,多為更易,如幹支之癸醜易為國好,乙卯易為乙榮,癸亥易為國開。

    又軍械亦多易名,如擡槍為長龍,礮彈為元碼,藥為紅粉。

    光緒時,無錫漁人某在河中獲銅礮一,其礮鐫有「鑄於癸開十三年」七字,即同治二年癸亥也。

    惟此癸字又不改國字。

    所刻「榮殿」,即榮王譚姓也。

    所刻「受汾」,殆粉字之蝕也。

     礮彈 礮彈,礮膛內所用之子彈也。

    有數種。

    一,子母彈,彈膛闊大,內容多數鉛丸炸藥,膛有前後中各部之別,能在空中炸裂,地勢高低,距離遠近,皆所不論,用以擊敵軍之人馬或物品。

    二,開花彈,內分單雙層,又有鋼鐵等質之別,著地,炸為碎塊,為力甚大,用以擊敵人建築物。

    三,實心鋼甲彈,中心堅實,外包鋼皮,擊鐵甲船用之。

    四,葡萄彈丸,鉛丸,在礮膛中已炸裂,出口分飛,力不能及遠,距敵極近時用之,後多以子母彈代用。

    上海德州製造廠皆能倣製之。

     炸彈 炸彈,中裝炸藥之礮彈也。

    有二種。

    一可照算準時刻,使子彈飛行空中若幹遠,炸為極多之碎塊以擊敵。

    一可飛至所擊之處,然後炸裂,以傷所擊之物。

    其以炸藥裝置罐中,遙擲敵人而轟擊之者,亦稱炸彈,吾國人能自製之。

     雲梯 太宗攻取明城,多以雲梯制勝。

    乾隆戊辰金川之役,敵多築堅碉於絕壁懸崖,官軍屢攻弗克。

    高宗閱實錄,仿其式以製雲梯,命八旗子弟演習,隸健銳營。

    再征金川時,卒收雲梯之功。

    嘉慶丙辰,湖北奸民竊發,畢秋帆制府沅屢攻當陽不克,仁宗乃命綠營皆習其技,以昭太宗威德焉。

     骹箭 國初,禮烈王所用之箭,其鏃與笴,皆以木為之,鏃長一尺六寸,徑三寸,圍九寸,周圍有觚棱者六,窅處穿孔,數亦如之,笴長三尺六寸。

    括之受絃處,寬可容指,非挽百石弓者不能發。

     籐牌 蠻僚之屬,所用旁牌,多以粗籐為之,中心突向外,內凹處,以籐為上下二環,俾手肱有所執持,輕而堅韌。

    其後仿其制,故統稱旁牌曰籐牌。

     鐵標及屏風 康熙時,有木雅零者,本姓朱,河南人,明宗室之裔也,能製奇器,多異技。

    有鐵標十二枚,藏兩袖中,舉手即發。

    又有屏風置座後,中藏萬弩,機在座下,在軍時輒施之坐後,猝有奸宄,一舉足,則萬弩齊發。

     奏摺 臣下上書於天子曰奏,其文件謂之奏摺,以其用摺本繕寫,故名。

     手本 手本,官場有之,屬吏謁上官時所用者也,始於明。

    《通俗編》雲「明萬曆間下官見上官,其名帖以青殼粘前後葉,中用綿紙六扣,稱手本。

    門生見座師,則用紅綾殼為手本」是也。

     手摺 手摺,屬吏稟陳公事於上官時所用,摺紙為之,大率親手呈遞,故名。

    又商家貿易往來計數之小摺,亦稱手摺。

     領紙 領紙,凡向公家領取錢物者,出具領紙,以示信而備稽查也。

    官吏所具領紙,蓋印其上者,謂之印領。

    常人則不蓋印,謂之墨領,亦稱領狀。

     虎頭牌 虎頭牌,始於金、元,衙門局所示威之具也。

    懸於門,左右各一,上書「禁止閒人」等字,與汪元量詩「文武官僚多二品,還鄉盡帶虎頭牌」之所賦,異矣。

    然如上官於屬吏之委缺委差,以及批示一切之事,亦皆以此牌書之。

     水牌 水牌,以長形薄闆為之,塗布油粉,有事則書其上,以其易去誤字而省紙,用畢,可以水拭去而復用也。

    商店多用之。

     火牌 火牌為符信之一,凡兵役馳驛者,給與火牌,以為沿途具領口糧之用,由兵部每年發給督撫提鎮,有定數。

     火票 凡馬遞公文,皆用兵部憑照,令沿途各驛接遞,謂之火票,言其急速如火也。

    其由外達京,及各省彼此互達者,則各黏連排單,令按程登註時刻,以便稽核。

     玉璽 自漢以來,歷代天子沿用「受命於天,既壽永昌」之玉璽,即傳國璽也。

     或曰,歷代傳國玉璽,相傳為元順帝攜之以遁至沙漠,後遂遺失。

    越二百餘年,牧羊者見羊三日不食,以蹄跪地,乃掘獲此璽,後歸察哈爾林丹汗。

    天聰甲戌,睿親王多爾兗獲之於額哲母所,其文為漢篆「制誥之寶」四字。

     傳國玉璽之偽託 康熙丙午正月,江督郎廷佐奏稱溧陽民人顧起龍等,濬河獲玉璽,篆文「人心惟厄,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十六字,遣官齎送至京。

    聖祖大悅,命貯內府,頒重賞有差,並宣付史館。

    時有知其事者,謂印為明弘光時新造,南都既陷,一中官懷之而逸,值追者急,乃瘞之於此也。

     官印 國初官印,大率仍明之舊,官職大小,以分寸別之,右偏為九疊篆文,左偏為滿文。

    至乾隆己巳,傅文忠公恆奏稱滿文已有禦製篆文,印中請用滿篆,遂得旨改鑄,乃不用九疊篆而用小篆,惟一品官仍用九疊。

    武職印與文職同,提督大員用柳葉篆以別之。

     乾隆一千八百九十七年銅印 雲南孟連土司,極邊煙瘴地也。

    國初,其地歸版圖,以鄰緬甸故,幾為甌脫地。

    光緒時,以勘邊事起,□省派員踏驗,得其銅印一方,文為「孟連土司之印」,邊鐫一行小字,文曰「乾隆一千八百九十七年製造」,其左側又一行小字,文曰「乾字四百二十九號」。

    此殆以天子萬年之義,堅遠夷歸化之心歟? 印章 秦印多玉,多朱文,漢印多銅,多白文。

    其實非白文也,漢鈐印,用紫泥印入泥中,篆文凹入者凸出,則亦朱文矣。

    間有金印,王侯以上用之。

    元王元章用花蘂石刻印,而石印乃盛行。

    其先有用石者,不甚著。

    此外尚有銀印、鐵印、瓷印、水晶、瑪瑙、象牙、犀角、澄泥、燒料、黃楊、竹根等印。

    又有碧霞髓印,至堅不受刀,雖晶玉非其比。

    歙縣汪啟淑,字訒葊,號繡峯,世業鹺,擁高貲,嘗剖巨珠為小印,侈麗極矣。

     洪稚存楝印 洪稚存太史亮吉未通籍時,家貧,因取苦而不忘之義,刻楝木為印記,名曰楝印。

     面面通 光緒末,南匯胡幹生新發明一種木質觀書器,曰面面通,頗以便中年以上人臥觀之用,上下左右旋轉欹側,無不如意,其機關撥捩處皆用木。

     羊毫 羊毫,羊毛所製筆也,世稱湖筆,皆出於湖州之善連鎮。

    有雜以紫毫者,曰二紫八羊,曰三紫七羊,曰五紫五羊,曰八紫二羊,曰九紫一羊。

     紫毫 紫毫,筆之以兔毫製者,其鋒尖利,作小楷尤宜。

     小紫穎 浙江供禦之筆,有名小紫穎者,為高宗所常用,中疏易散,第用其鋒,書少時,輒易之,乃可。

     經天緯地 有名經天緯地者,亦高宗常禦之筆。

    一管中藏四筆,尚可用,微嫌其鋒短少滯,其餘雖飾觀而未適於用也。

     朱浣嶽用筆 道光時,浙人朱浣嶽,名沆,工書畫,輒用羊毫,遇至純者,即藏不復用。

    積數年,令工人就每筆選其至精者,成一筆,於是書畫均以之,而巨細輒如意,歷數十年不復易,亦未嘗用他筆,身後且以為殉也。

     筆飲 文房佳供,以錫或瓷為之.用以飬筆者,世皆稱為筆插,實筆飲也,倡自錢塘梁山舟學士同書.學士工書,負重名,以毛穎染墨後,一經燥枯,便不適用,爰出新意,  豕錫,方二寸餘,高如之,面設四穿,大小各二,以受卓筆,中容水數合,使得上潤毛穎,不緻漸濡而止,名曰筆飲,學士自造銘以寵之。

    海鹽張芑堂為鐫其側,並作長歌以落成之,歌曰:「管城徙就金城居,鑿斯池也清不淤。

    咄哉非灌晉陽水,何以沈沈直同三闆餘?昃有靈氣潤枯槁,騰達上接元雲腴。

    渴烏望見飛就飲,果腹不比滴蟾蜍。

    菡萏倒垂類藻井,無怪花生任獵漁。

    為想鹿豪松管初,僅得弢藏雜冠裾。

    【筆有簪有佩。

    】一牀似得偃息舒,終無異與筒鬥臚。

    顛毛未禿渴相如,金莖露迥不得呿。

    何如淩波若步虛,沆瀣飲絕煩燥除。

    先生書興豪不咀,擘箋濡墨取此歟?帣褏抽毫信手塗,驚看池飛北溟魚。

    中書君勞何慰渠,金印如鬥非相於。

    尋思別有錫典諸,湯沐封邑從此書。

    」 徽墨 徽墨,安徽徽州府所產。

    古人製墨,率用松煙,漢取諸扶風,晉取諸廬山,唐則易州、上黨。

    自李超徙歙,張谷徙黟,皆世其業,於是始有徽墨,以至於今。

     墨盒 墨盒自昔推京都琉璃廠松竹齋所製為極品。

    同、光間,有名寅生者,不詳其姓,以善鐫墨盒名於世,書畫皆極精妙。

    寅生歿,坊鐫墨盒多冒其名。

     墨水 宣統時,有仿西法製墨水以供書寫者,人頗便之。

    更有以蔥汁代之者,所寫之字淡不易見,烘之使熱,即顯然可觀。

     連史紙 連史紙,色白,質細,實連四之訛。

    蓋紙有連二、連三、連金之別,且造紙名凡二十八,曰結連三紙、綿連三紙、白連七紙、結連四紙、綿連四紙。

     薛濤箋 蜀牋著於薛濤,至宋,蜀紙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