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類

關燈
動物 動物為有機物之一,與植物同稱生物,有知覺、運動、營養、生殖之機能。

    下等者,由單細胞構成,與下等植物不能顯別。

    高等者,由種種細胞構成,複雜特甚。

    種類繁夥,在世界中之總數,達三十餘萬種。

    今舉分類法之最普通者列於下。

     動物界之分類:一,脊椎動物,為哺乳類、鳥類、爬蟲類、兩棲類、魚類。

    二,節足動物,為昆蟲類、蜘蛛類、多足類、甲殼類。

    三,軟體動物,為頭足類、腹足類、瓣鰓類。

    四,蠕形動物,為環蟲類、圓蟲類、扁蟲類。

    五,棘皮動物,為海膽類、海星類、沙噀類、海百合類。

    六,腔腸動物,為珊瑚類、水母類。

    七,海綿動物,為石灰海綿類、非石灰海綿類。

    八,原生動物,為肉質蟲類、微水蟲類、胞子蟲類。

     動物互以精神注射 俗傳蛇能吸蛙,蛙不少動而坐待其食,故雲蛇有毒腺,蓋猶是精神凝攝注射故耳。

    而猛貓伏鼠,鼠常待其食;蟾吸蠅,自入其口,理亦同也。

    日本宗教大家藤田靈齋曰:「世往往有觸大蛇,或其他動物毒氣而斃者,吾人所常聞,不外此動物所蓄忿怒之情,以襲人精神之虛而已。

    」 動物可種 秦之北附庸小邑,有羔羊自然生於土中。

    候其欲萌,築牆繞之,恐為獸所食。

    其臍與地連,割絕則死。

    擊物驚之,乃驚鳴,臍遂絕,則逐水草為羣,即今所謂骨種羊也。

    張守節嘗在秦中,問鄂爾多斯貢使,所說亦同,並雲此種皆以羊骨種成之,恐古亦當然耳。

    其種之之法,取羊骨以初冬末日埋地中,初春末日為吹笳呪語,即有小羊從地中出矣。

     乾隆時,盛京將軍某駐關東,其地向無鱉、蟹,惟軍署頗多此物。

    有異之者,請於將軍,將軍笑曰:「此非土產,乃予以人力種之。

    」法用赤莧搗爛,以生鱉連甲,剁細碎,和青泥為丸,置日中曬乾,投活水溪畔。

    越七日,即出小鱉,取置池塘中養之。

    欲得螃蟹,亦以此法種之。

     閩人濱海種蟶,有蟶田,亦曰蟶埕。

    蓋蟶產卵期在春冬間,孵化後,常隨海潮飄至他處,聚於淺海之岸,稍長,即須移植,故種蟶者常買蟶苗於他岸也。

     蚶田,飼蚶於近海之田,待其長大以收利者也。

    浙東之奉化、福建之莆田皆有之。

     有種蠣者,以殼為灰,按時投之,翌歲,蠣叢生矣。

     吳中人鬬蟋蟀,有大將軍、將軍之號。

    大將軍死,必以金為棺,將軍死,必以銀為棺,瘞於後園,則來歲於瘞所復生者,仍勇猛異常,俗謂之種蟋蟀。

     老道士蓄動物 康熙時,交趾老道士某結廬潮州之金石,年百歲矣。

    蓄動物,皆小。

    有一鷄,大如麼鳳,置枕中,鳴即覺。

    一猢猻,小如蝦蟇,以線繫之幾。

    一龜如錢大,置金合中。

    東莞令錢蔗山大令以塏曰:「鷄,陽精也;猢猻,心猿也;龜,神靈而服氣也。

    皆小者,損之又損也。

    」 南海子動物 南海子產麃、鹿、麈、黃羊之屬,雉、兔尤多。

     新疆動物 新疆伊犂,巴裡坤,喀喇沙爾,廾等處,歲產馬五萬餘匹.天山南北路所產之羊牛駝尤夥.至和闐,洛浦,皮山等處,其毛可為氍(毛俞),毾(登毛),(粟毛)(茸毛)之屬,鏤文錯采,斕然奪目.歲輸英,俄屬地,可四五千張之多. 獐、鹿、雉、兔,所在多有,惟大頭羊不易捕得。

     內蒙之獸 內蒙古之駝馬牛羊,孳生甚繁。

    馬以烏珠穆沁旗、喀爾喀左翼旗產者為最佳,雄駿善走,土默特、敖漢所產顛馬次之,四子王旗、喀爾喀右翼旗產者,軀小力弱,為劣。

    牛、駝以西盟產者為最肥壯。

    牲畜不喂養,放青而已。

    冬日草枯則瘠,夏日草盛則肥。

    牧人乘騎持竿而牧,一人可牧馬五百,或牛羊千頭。

    牲畜戀羣,不至奔逸,且按戶有牲,亦無攘竊之患。

     黑毛獸 黑毛獸產於團頭山,身長半尺許,毛黑色,長四寸許,其行如飛。

     天目山之獸 乾隆時,有僧志定者,居餘杭天目山。

    山深處亙一二十裡,榛莽森列,無道路,產沙木,可為枋。

    豪豬多構巢樹隙,為木工所患。

    某年忽絕跡,不知所往。

    山民喜,乃大縱斧斤。

    有匠某入一荒谷,見一物為藤罥死於樹上,視之,狀如牛,大逾倍,遍體皆短角,長二三寸,灰黑色如羊,角數以千計,頂上一角,紅如血,長二三尺。

    蓋巨藤多蔓大木,此獸偶從崖上誤躍而入,角為藤纏,四足架空。

    且藤性柔韌,無所施力,卒緻餓死。

    始知豪豬悉為所啖,究不知此獸何名也。

     海鹽八團之獸 乾隆甲寅六月朔日,海鹽八團大雨雹,海潮既退,有獸涸於轍灘,長可八尺餘,色純黑,毛如海虎,尾尺許無毛,四足如魚刺,頭如駱駝,牛眼,口若塗硃。

    以梃擊之,不動,以刀示之,則垂淚。

    土人舁至海口,遂躍入海中。

     猩猩 猩猩,體長四尺許,赤褐色,形狀類人,面稍裸出,手垂及地,牡者顎有鬚,下肢頗短,故不善行立。

    產於蘇門答臘、婆羅洲諸島。

    其產於非洲者,長五尺許,毛黑而面黃,鼻小而口大,曰黑猩猩,能以全足底附地直立。

    又大猩猩長七尺,嘗至我國。

    青海所產之猩猩,毛黑褐色,牝者脣赤如硃,長僅二尺餘,無巨種。

    性靈警,常升樹作怪聲嚇人。

    遇獵者,則寂然不敢動,伺機而遁。

    多產於那木山一帶。

     毛人 長白山之大苗溝內多毛人,遍體皆毛。

    或曰即猩猩也。

     野婆 邕、宜以西有南丹諸蠻,皆居窮崖絕谷間。

    有獸名曰野婆,黃髮椎髻,跣足裸形,儼然一媼也。

    上下山谷如飛猱。

    自腰以下有皮,累垂蓋膝,若犢鼻。

    力敵數壯夫。

    喜盜人子女,然性多疑,畏罵。

    已盜,必復至失子家窺伺之。

    其家知為所竊,則集鄰人大罵不絕口,往往不勝罵者之眾,則挾以還之。

    其羣皆雌,無匹偶,每遇男子,必負去求合。

    嘗為健夫設計擠之大壑中,展轉哮吼,脛絕不可起,集眾刺殺之。

    至死,以手護腰不置。

    或剖之,得印方寸,瑩若蒼玉,字類符篆,不可識,非鐫非鏤,蓋自然之文,然亦竟莫知其所寶何用也。

     猿 猿,同猨,形狀類人,能坐能立,四肢皆如手,各有五指,前肢長於後肢,無尾。

    性慧,善模倣,溫和相愛。

    有獼猴、長尾猴等數種。

    猿與猴本為同屬,惟猴類有頰嗛,且有臀疣及短尾,猿類無之。

    以人類學言,猿類人,猴類犬,是為猿、猴之別。

     黑猿 衡州城中有一巨黑猿,項繫金釧,相傳為吳三桂府中所豢。

    至夜,輒入民家竊食,遺毫數十於甑端,其家即發財鉅萬。

    乾隆時,此猿猶在,每以孟秋月出,踞北樵樓上,嗥四五聲,遂逸,歲以為常。

    嘉慶初,有野僧取其金釧,遂不復見矣。

     狨 狨,一名猱,猿屬也,善援木。

    產甘肅慶陽山中,隴人呼為金絲犼。

    粵東山中亦有之。

    毛黃如金,細軟溫煖,製為裘,可禦嚴寒,袪溼疾。

    厥值綦昂,不易得也。

    其產於四川者,能食猴。

    鼻孔向上,見雲起,聞雷聲,即趨避隱處,取樹葉覆鼻,雨少滴入,輒死。

     獼猴 獼猴又名沐猴,亦稱猢猻,面赤色,有頰嗛,毛灰褐色,臀疣裸出,尾短,性善怒。

    產四川、廣東山中,畜之可馴。

     禮猴 康熙末葉,陽朔廣文王某嘗蓄一猴,極馴擾。

    客至,為送煙,一手持筒,一手持火焠,吹畢,跪後,兩足拱前,兩手作叩頭狀而去。

    人因呼之曰禮猴。

     墨猴 陽朔縣產墨猴,大如拳,毛作金色,兩目爍爍有光,能於筆筒中盤曲而睡。

    置之書案間,欲使磨墨,則叩案數下,猴即奮然迅出,跪於硯旁,以兩前足捧墨而磨之。

    使之止,即止。

    見幾上蠟蟻,即捉食之,無或脫者。

    且能於花盆間拔草捉蟲,搜剔殆盡。

    性喜飲水,即長日,惟以果飼之。

    或先以至澀極辣之物入水中,迫之使飲,即挖口磨舌,躁擾不寧者累日。

    自後見水,即閉目搖首,不敢飲矣。

    康雍間,蒼梧太守永常曾蓄其一,歷試其技,果然。

     猴為羅某供役 餘杭、臨安、武康諸山多產猴,山中人皆蓄而役使之。

    有羅某者,臨安巨室也,得一猴,自其雛時,即教以雜事,甚靈慧,灑掃則地無纖塵,拔草則根株齊起,煎茶執爨,皆熟習焉。

    因使承值書房,澆灌花卉,凡枝葉間之蟲蟻,皆一一搜剔無遺。

    且能握管作粗筆畫,無不肖。

     猴受齋 餘杭之天目山多猴,欲齋猴者,先往韋陀廟燒香陳祝,謂某日來山齋猴,寺僧為之懸牌曉示。

    屆期,主人買饅頭一千枚,置於廟外隙地。

    清晨,羣猴畢集,有一極老者,白髯尺許,傴僂至。

    旁有二猴,亦白鬚,相與扶持而來,羣猴跪迎。

    老者南面就地坐,羣猴拱手亦坐,寂然不譁。

    二侍者捧饅頭獻老猴,老者食,然後羣猴共食。

    食畢,向主人叉手拜謝而去。

    梁履素孝廉親見之,告袁子才。

    子才欲往施齋,以路險草深,不果往。

     猴以石擲人 溫州雁蕩山靈岩寺之左側,有谷曰棲賢,谷中羣峯矗立,高可百丈。

    重樓峯之下,為隱龍障之頂,懸崖突出,約五丈許,人行其下,仰不見天。

    障旁瀑布飛流,曰小龍湫。

    瀑下有潭,不甚巨。

    其畔有岩,橫亙如席,旁刻有「鄭文公會文處」六字。

    鄭文公不可考,而此岩則因以會文得名。

    地處幽僻,遊者罕至。

    光緒戊戌夏,有甲乙二人偕至瀑布下,納涼於會文岩上。

    方談笑間,忽一石飛至,粗如杯,正中甲腿。

    甲乙大驚,以此間無行人,何來飛石,大愕。

    旋又來一石,閃乙耳旁而過。

    乙急從石來方向察之,瞥見隱龍障有一猴,絕高大,正俯首拾石。

    乙招甲急躲入障下,已為所見,幸在懸崖,四旁無路可通。

    在障下約一小時,乃作歸計。

    甫出障,障上之石如雨下,復躲入。

    逾時再出,石下如前。

    如是四五次,日暮矣,猴遠去,始免於禍。

     貜父 貜父,產蜀中,俗謂之馬猴,狀似獼猴而大,毛色蒼黑,長七尺,人行,健走。

    相傳遇婦女必攫去,故名。

     人同 喀爾喀有獸,似猴非猴,漢人呼為人同,番人呼為噶裡。

    往往窺探穹廬,乞飲食,或竊取小刀、煙具之屬。

    被人呼喝,即棄而走。

     獅子 獅子,猛獸也,產非洲及南美之巴西國,身長至七八尺,頭圓而大,尾細長,毛黃褐色。

    雄者有鬣,雌者似虎。

    吼聲達數裡,羣獸聞之,無不懾服,故稱為獸中之王。

    古亦作師子。

    相傳康熙時,西洋某國曾遣使入貢,聖祖命繫之於後苑,旋復逸去。

     熊羆 熊毛色或黃或黑,項下有白毛,形如新月,足粗大,前短後長,能攀援登樹,東三省產之,人呼為黑瞎子,以其睫狹而額毛蓊覆故也。

    偶入田壠,拔蘆穄而腋以肘,再拔再腋,則前腋已落,蹂躪徧阡陌,所獲不過一二莖而已。

     羆大於熊,毛色黃白,頸長腳高,多力,能拔樹木。

    遇人,則人立而攫之,俗呼為人熊。

    東三省亦有之。

     熊羆多喜穴居,熊或藏身於空樹中,氣熱薰蒸,冰雪消融,俗稱為坐硐。

    獵人悉其所在,投以木塊。

    熊接入,墊坐股下。

    再投再墊,漸以增高,俟其頂與樹口平,以斧力斫之。

    若木塊稍大,填塞硐口,可從旁鑽刺以斃之。

    否則雖彈丸洞胸,血流腸出,尚能掘泥土以塞傷口,奮追擊者緻其命,故雖精於鎗技,獨力不足以勝之。

     熊與虎鬬,必先闢戰場,拔盡周匝樹木,蹲伺不少動,一若矜其力之猛大者。

    虎眈眈林木中,不輕出,飢則覓食果腹,俟熊疲,始出鬬,吼哮風從,山鳴谷應。

    惟熊以力鬬,力鬬恆敗;虎以智鬬,智鬬多勝。

    獵者遇之,輒先殪虎,蓋熊蠢不知遁,可兩攫獲也。

     遇河流,牝熊欲攜乳熊渡之,往往先啣其一去,復取大石壓乳熊於岸畔。

    若為時稍久,恆緻壓斃,或為人所攫。

     熊升樹,知上不知下,直及樹杪而跌。

    跌復上,上復跌,一若練習其憨健之體力者。

     青海亦產熊,體肥大,竪其後趾,直立如人,長者達一丈以上。

    分人熊、狗熊二種。

    人熊掌圓,能植立半晌,坐於石,前掌不據地,身無臭。

    狗熊掌長,蹲地而坐,坐亦不能久,臭逼人。

     熊性猛力強,能攫取牛馬以為食,嘯聲震林木。

    善營巢,於石壑中架木為柵。

    善養羞,不專肉食,穴中積奇花異果。

    每屆嚴冬,即不動不食,蟄居如半死,謂之冬眠,舌舐其掌不休。

    俗傳熊掌其一可食,牡左牝右。

    其一不可食,以冬日常掩其臀也。

    或雲,後蹄肉粗,前二掌無不肥。

    其體純陽,毛質堅而尖氄厚,年老者方能寢,壯年人不宜也。

     熊挾人至洞 有某者,嘗自玉門關外偕某東歸,一日,行深山中,突值熊,圖匿弗得,遂被挾去。

    瞬抵一洞,門阻巨石,熊則釋人舉石,洞門啟,以二人置其中,仍掩石而去。

    時其一人委頓於地,以石隙有日光透入,知此洞頗廣,而貯有羊數十頭。

    方擬奔逃,瞥見洞隅尚有一熊,坐而假寐,因以匕首刺中熊目。

    熊遽以掌撾中某面,某負痛急走。

    熊則大怒冥搜,每索一羊,則憤裂之。

    斃十餘羊後,忽悟非某,置弗更裂。

    某惟於羊羣後躡足卻走,偶遇石罅,可容人越,遂奮身以出,竟獲更生,惟同行者不知何若矣。

    此光緒時事也。

     狗熊 狗熊,即《爾雅》所謂「熊虎醜,其子狗」者也。

    嶺之南,熊有三,狗熊居其一。

     熊霸 長白山有熊霸,前身如熊,後身如豕,其力遠過於熊豕,味較野豬為肥美。

    然不多見,蓋係熊豕交合而生者。

     熊膽 長白山之熊,膽有銅膽、鐵膽、草膽之分。

    銅膽作金黃色,最佳。

    鐵膽之色灰黑,次之。

    草膽則相去遠甚。

    且膽隨月之盈虧為消長,月之十五以前者,力足而體重;十六以後者,力虧而體輕。

    臥倉者尤佳。

    夏日食之有腥。

     食鐵獸 食鐵獸,似熊而小,以舌舐鐵,須臾便數十斤,即《爾雅》所謂貘,謂其能舐食銅鐵者也。

    貘通作貊。

     一千三百餘斤之羆 康熙時,聖祖幸口外打圍,遇二羆,人不能勝,召獅子攫得之。

    老獅力盡而斃,小獅亦逸。

    其羆皮實之以草,置雍和宮殿庭,懸牌於腰間,一重一千三百餘斤,一重八百餘斤。

     貔貅 貔貅,形似虎,或曰似熊,毛色灰白,遼東人謂之白羆。

    雄者曰貔,雌者曰貅,故古人多連舉之。

     豺 豺,亦作犲,與狼同類異種,狀如犬而身瘦,毛黃褐色,口吻深裂,尾長下垂,其身有臭氣,吠聲能聞於遠,性之殘猛與狼同。

    產於青海者,土人呼曰木狗。

    其種少於狼,而皮毛較粗,不如狼皮之適用。

     狼 狼,狀類犬,毛色深黃,頭銳喙尖,耳尖直立,脊毛長,頰有白色小斑點,後足稍短,尾粗大下垂。

    性猛惡,饑則襲人,常食哺乳類、鳥類動物。

    產於蒙古者,毛色蒼白,間以黑色斑紋,嘴較寬。

    產於青海者,土人呼曰山狗。

    食屍多者,毛作紅色。

    出入成羣。

     狼噉人 齊、魯間故多狼,每藏深林中。

    瞰人獨行,躡足尾其後,舉前足加人肩,人回顧,則嚙喉,斷其喉管而死。

    然性甚怯,見兵器,則遠遁,故行旅皆佩刃以行,覺有物加於肩,出刃揚之,狼遂他去,人不敢追,狼亦不敢復來也。

    有輿夫夜行山中,忘攜兵器,行數裡,狼來,輿夫不敢返顧,亦不敢前行,窘甚,乃以兩手握其足。

    狼撐持,不得脫,張口嚙之,輿夫下伏以避之,狼首乃在輿夫頂上。

    輿夫急起,以頭頂其口,負狼而行。

    狼初尚以後足踢輿夫背以求脫,輿夫持之益急。

    久之,狼不動,輿夫疑其詐,不敢釋。

    及家,家人紛執之,則已斃矣。

     狼為犬所斃 桐城西鄉狼最多,某家畜一黑犬,秋日,小兒戲場圃中,狼從容自外入,村人亦以為犬也,不之覺。

    狼矙人不備,亦弭首搖尾作犬狀,潛近小兒。

    犬望見,遽遮以身。

    狼左右伺之,犬亦左右遮之。

    盤旋良久,小兒駭而號,犬亦狂吠。

    眾聞聲趨至,狼自竇逸,犬自後嚙斷其脛,遂獲之。

    犬背創於狼,血淋漓然,未幾亦斃。

     狼得間搏人 夏夜,村婦攜兒納涼,狼起於前。

    婦抱兒,走且呼。

    狼追及,躍撲婦肩,婦不顧而前趨。

    村人以火至,則懷中兒已失其首矣。

    蓋狼之來也馴如犬,得間則搏,鷙於虎,其脫也,狡於狐。

    雜犬中,人往往不辨,惟犬識之,輒吠而逐。

    然非人助之,為力終不敵狼也。

     狼貪食豕而斃 關東未闢地多虎狼,民患之而為備。

    一婦高懸豕肉於土窗上,侵曉,狼至,方狂嚼間,婦以最利鐵槍由窗洞其腹,斃。

    鄉人得此法,斃狼甚多。

     狼叩門 道光戊戌,淩循南宰宣化之龍門縣,縣治多山,時有狼患。

    庖丁某暇日假歸,夜聞叩門聲,出視,久之不返。

    妻喚之,不應,呼兄嫂同出視之,則有一狼方倚牆人立,某雙手扼其喉,見人若不相識,猶扼喉作用力狀。

    眾視狼已斃,喚某問故,曰:「頃聞聲開門,則狼人立相撲,乃伺隙扼其喉,以急迫,忘呼救,不意狼之遂死也。

    」 狼為胡某所賺 遼東多狼患,嘗百十羣行於途,行人或遇之,輒飽饞吻,雖寸骸點血,無幸存者。

    土人設陷阱、置火銃謀捕獲,而狼殊狡詐,每望阱卻避,從無蹈其機者。

    轟以火銃,煙未消而狼已近,捕者反為所傷。

    土人雖苦之,顧莫可如何,惟相約途行者必結伴持械而已。

    有胡粢如者,吉林新城人,以負販為業。

    宣統辛亥冬,自新城販鞭爆十餘萬歸,時將日暮,途經雞楓山,遙見狼數十頭,自山中出,伸舌露牙,盤踞於道。

    胡急反奔,羣狼逐之。

    胡狂奔十餘裡,見道旁有莊院,雙扉虛掩,推入覘之,室無居人,僅一院落,蓋土人堆置新割麥處也。

    念避此,必為所困,反身出。

    見門首有麥團,高六尺許,乃躍登顛而息,伏其奧以覘羣狼之趨向。

    羣狼既隨胡後,胡左,左之,胡右,右之。

    逐至此,知被逐者必避於此室也,果相率竄入。

    胡急由團顛躍下,反闔扉,縛以束鞭爆之繩,手力引之。

    徐出袋中火柴,燃長鞭萬餘,由牆頭擲入。

    羣狼竄入室,忽聞此絡繹連珠之聲,煙塵障眼,遂自相踐踏。

    不一時,數十狼相繼斃於莊院。

    爆聲罄,胡亦倦,遂倚門而寢。

    及覺,天已大明,院中杳無聲息。

    入視之,羣狼枕藉於地,數之,得三十有八,大喜,次第負之歸。

    時狼革價昂,每具可值十餘金,因分餽其肉,而貨其革,家遂稱小康。

     老更官 東三省之乳頭山有獸,皮似貓,形似犬,長尺餘。

    山中之獸,無不畏之。

    其溲能害百獸,蹄若沾之,立即潰爛,惟不傷人。

    獵夫見即喂養之,夜間山中露宿,獸不敢前,故人呼之為老更官。

     虎 虎,猛獸也,形似貓,全身長五六尺,毛色鮮黃,而有黑色條紋。

    性兇殘猛悍,食他獸畜,並傷人。

    寒帶、熱帶皆有之,產於東三省者,毛密而厚,其皮可作坐褥。

    而貴州之遵義亦多虎,有四種。

    斑虎與常虎文質同,黃毛虎無黑文,簑衣虎毛長被體,如簑衣狀,刀箭不能入。

    而朱虎最獰,康熙時,嘗於綏陽村落間二日齧三十七人,其毛殷紅,如猩猩氈。

     水虎 《爾雅》:「虎有角,能行水中。

    」而不知水中實有虎也。

    康熙時,朱鹿田曾見松江提督養一虎於池,以鐵柵圍之,曰水虎,飼以魚蝦,不食他肉。

     艾虎 海城蓋平有獸曰艾虎,身之大小類墨猴,而其形其毛,與虎無異,亦能吼撲作威。

    夜臥於小扁葫蘆中。

    夏日,室有此物,則蒼蠅皆遠避。

    凡遇宴會羣集之處,輒置坐側。

    而文人幾案間皆蓄之。

    價不甚昂,惟調之使馴為極難耳。

     虎聞吳虛壑痛哭而走 吳虛壑,名懷,始安人。

    嘗夜讀有感,撫案痛哭,聞窗外有物騰突去叢薄,作摧裂聲,簌簌動人。

    次日見籬上虎跡,大小不一,谷口農家之犬豕皆為虎攫去,蓋虎聞虛壑痛哭而驚走也。

     孫爾異馴虎 秦州孝廉某以赴試京師,出殽、澠間,遇其同年某,亦應試者,並轡清談,不覺已過宿站。

    俄而暝煙四合,不辨途徑,騎入萬山中,四顧,但林木峯巒,聞熊咆虎嘯,心膽殊怯,徘徊將終夜,馬力亦不支。

    望巖下若有光者,趨就之。

    相去數武,乃辨為虎目也。

    虎見人,伏如故。

    孝廉大懼,馬亦戰慄不能起。

    方欲轉覓來徑,忽巖下有聲曰:「夜深道險,諸君前途恐有不便,盍就此少息耶?」孝廉卻步回顧,視蹲虎之旁,一人立焉,軀幹修偉,虬髯若戟。

    孝廉疑為仙,則趨前曰:「仙師,仙師!」其人笑曰:「我亦人耳,何仙為!」足蹴虎曰:「荷奴為客先導。

    」虎徐起,鼻嗅主衣,若貓犬者,乃搖尾行,其人招二孝廉從之。

    兩馬者,牽之亦不起,其人顧孝廉曰:「聽之,明晨來收可也。

    」從山石中行,可半裡,有茅屋三楹,烹芋栗餉客。

    二孝廉皆飢乏甚,飽啖之,有餘味。

    主人自言:「孫姓,名爾異,故山中人也。

    幼年行獵山中,嘗得虎雛,抱以歸,畜而弄之,名曰荷奴。

    已而虎長,竟馴狎如家畜。

    一歲,家病疫,父母皆死,一身孑然,與虎為伴。

    時伶仃孤苦,負債尤纍纍。

    族兄某,亦一債主也。

    所欠纔十數千,而迫脅甚至,父母故衣數襲,欲取以償宿逋。

    念此為先人遺物,不忍予,因相爭奪。

    族兄怒,挾十數人來,將痛毆之。

    虎臥屋後,忽大吼而出前,爪搏族兄,裂之,血流滂沱,眾驚散。

    己身不得已,隱此山中,賴虎每日搏獸供之,得自給。

    終日在荒山中,樵夫而外,不見一人,數年於茲矣。

    」孝廉問其地,乃歧入陸渾山中也。

    明晨,孝廉去,以問山下人,則昔年果有此人此事,但入山數年後,不復聞消息,不謂其尚存也。

    孝廉試歸,過山下,再問之,山下人則曰:「曾訪數次,杳無蹤跡,疑其得道矣。

    」 蔣叔南搏狗頭虎 溫州雁蕩山產一獸,全身為虎形,頭略小,類狗,人呼之曰狗頭虎.威猛不及真虎,而兇狠過之.喜搏食牛羊,牧者常戒備.狗頭虎見人眾,亦無懼,且往往被其傷害.淨名寺門臨吉星溪,溪有橋曰吉星橋.橋之南有牆,高丈許,直 對岸之山下,牆以內竹木錯雜.蔣叔南嘗讀書於寺,某年春,一日午飯後,倚欄縱眺,瞥見隔溪竹林中有一獸,狗頭虎也,黃毛蒙茸,止於林中,搏一羊,吮血嚼肉,呼同侶共觀.時有周某欲撃之,謂若能獲得,作下酒物,豈不大快.蔣與同侶五人乃各擕堅木棍以出.蔣力較諸人強,遂繞道伏於橋之南端牆側,蓋預知其必向此而行也.周率三人出大門,大聲發喊以赫之.虎乃棄殘羊向橋而奔,蔣舉棍突起,撃中其耳府.耳府鼻觀為獸之要害,最易受傷之處也.虎大吼,回身躍牆出,超過四丈餘地。

    五人亦大喊追之。

    虎沿溪狂奔,溪中白石纍纍,有粗如杯者,大如碗者,被虎爪打擊,若彈丸之出於礮口,嗚嗚四射。

    適一老人肩物止路旁,警告蔣曰:「君等無火器,欲與之搏乎?」五人聞言大懾,勇遂頓減,為之木立。

    虎漸奔漸緩,向溪東十井阬而去。

    至阬口,頻頻回顧,其目光炯炯,雖距離較遠,尚極可怖也。

     金香國殺狗頭虎 金香國家雁山東內谷之芳垟村,其豚柵旁有柚樹一,大可合抱,倚牆而植,與牆相距僅尺許。

    一夜,有狗頭虎經牆外,聞豕鳴,即自牆外躍入,正落於柚與牆之空中。

    牆以亂石砌之,厚數尺。

    虎腹部柔軟,樹又上銳下豐,四足懸空,漸漸擠下,至不能動。

    翌晨,為香圃之僕所見,虎目突口張,涎沫紛垂,尚掙紮思出,惟絕未號吼,蓋懼為人所聞也。

    旋集眾取槍械,擊殺之。

     焚斃三虎 雁蕩山西內谷能仁寺之前山,有坑,甚僻靜,曰鴉盤坑,人跡罕至,樹木陰森。

    坑畔有一岩,狀如覆鐘,土人曰鐘岩。

    其下有穴口,高約二尺餘,向為獸類窟宅。

    宣統庚戌冬,有芙蓉村人包某,結伴十餘人至坑樵採,遙見鐘岩口血肉狼藉,羊豕毛骨堆積甚多,心竊異焉。

    行近窺之,見一母虎及二乳虎盤於穴中,方酣睡。

    包等覩狀,驚喜,以為能捕虎,則所值殊鉅,愈於採樵所得千萬也。

    急招同伴移巨石塞穴口,口不甚高,頃刻畢事。

    旋斫巨木及雜薪,圍鐘岩而焚之。

    自巳至未,火燄極烈。

    虎被火炙,不能耐,大吼一聲,山谷皆震。

    已將鐘岩掀起,一躍而出。

    母虎以用力過猛,墜於坑底石上,折其脊。

    二虎子從後竄出,目為火薰灼,不能視,包某等急以樵具擊之,皆斃焉。

    舁回村中,鬻之,得三百金。

     豹 豹產亞、非兩洲,似虎而小,毛黃褐色,背有黑色圓斑,俗稱金錢豹。

    行走迅速,捕食牛羊雞豕等物。

    其皮甚貴。

     果下豹 果下馬、果下牛,人皆知之。

    惠州羅浮山巔有獸,小如獼猴,名果下豹。

     藍狐金貂 外興安嶺麓產藍狐、金貂。

    藍狐為最上品,金貂次之。

    藍狐毛潔白,毳毛作紺碧色,光潤柔緻。

    金貂色赭黃,蒙茸嬌軟,映於日光,微風吹颺,則金光閃目。

    然率為俄人販運,由西伯利亞轉載入歐,待價而沽。

     狐 狐似犬而小,體瘦,頭尾皆長,以蹠行。

    性狡猾,穴居山野,盜食食物。

    生十四五年,皮可為裘。

    俗傳狐壽千年能祟人,妄也。

     九尾狐 長白山有九尾狐,相傳其地即九尾狐產地之塗山也。

     玄狐 玄狐,黑狐也,產奉天等處。

    色黑,毛暖,其皮為裏,價最貴。

     飛狐 飛狐,形似狐,肉翅連四足及尾,能飛,但能下而不能上。

    產於口外密樹林中。

    陝西有飛狐嶺、飛狐口,當時蓋以物產得名也。

    《續博物志》謂之飛生。

     狸 狸,狐屬,與貍之為貓屬者異。

    全身黑褐色,背有灰色斑紋,口突出,尾粗而長,四肢甚短,似狐。

    惟狐身瘦而長,狸身肥而短,蓋以此為別也。

     三足獸 長白山有三足獸,形如狸。

    前二足,後一足,行即跳躍。

    善食倒根草。

     貂 貂,亦稱鼦鼠,大如獺,尾粗,毛長寸許,色黃或紫黑。

    產北寒帶之地,三姓、琿春、寧古塔等處山林多有之,獵者每於雪天覓跡逐捕。

    皮極輕暖,甚珍貴。

     銀貂 長白山有銀貂,毛純白,長三寸餘,暖勝紫貂。

     猞猁孫 猞猁孫,亦作失利孫,《明一統志》則謂之曰土豹。

    狀如貍而耳大,有尾毛,可為裘。

    有馬猞猁、羊猞猁、草猞猁等名,烏拉諸山皆有之。

    體輕能升木,滿洲語謂之威呼肯孤爾孤,譯言輕獸,即《廣輿記》所稱天鼠也。

    至青海所產者,則略大,齒尖,爪不露而銳,能猱升,食鳥雛,毛細長,灰褐色。

    毛根紅者為上,灰色者次之,根白者又次之。

     旱獺 旱獺,形狀略似獺而不入水,好穴居,東三省及青海之北柴達木多產之。

    宣統辛亥,東三省大疫,開萬國防疫會於奉天,認旱獺為傳疫之源。

    會員察驗,以為旱獺所生之蚤,能傳染腺百斯篤、肺百斯篤之病。

     山獺 山獺,性淫毒,粵東山中有之。

    牝獸皆避去,無偶,則抱木而枯。

    骨能解藥箭毒。

     水獺 水獺,長二三尺,毛色青黑,尾尖長如錐,四足短,趾間有蹼,穴居河岸池沼之旁。

    夜出食魚,惟飲其血而不食肉,與鼬之於雞同。

     象 象為陸產之最大者,身長至一丈二尺,高稱之,鼻長八尺許,形如圓筒,屈伸自在。

    食物時,皆以鼻送之於口。

    鼻端小塊突起如人指,故能拾至微之物。

    上齒六,上顎二門齒極長,突出口外,為用甚廣。

    力強,性溫順。

    產於印度及非洲等熱帶地,我國亦有之,蓋皆自他處移來者。

    京師象房之象,至六月,輒出而浴於河。

    康熙時,朱竹垞嘗觀之,紀以《水龍吟》詞,詞雲:「涼波曉色城西路,趁著熱風猶未。

    引來舞隊,依稀昔日,黃門鼓吹。

    垂鼻轔囷,旋渦遠近,欲沈還起。

    看雲旗搖處,更番催去,偏會得蠻奴意。

    來岸人家此際,步踟躕紫騮難繫。

    疏簾隱隱,輕容小袖,笑聲齊指。

    赤日徐高,黃塵又徧,鈿車流水。

    剩白頭宮監,相攜柳下,說前朝事。

    」 狍子 狍子,產於黑龍江嫩江縣之索倫,性慈善,畏狗,力大善走。

    索倫山中人寢其皮而食其肉。

    所食為苓麥、黑豆、小米飯,飲清水。

    其價,每隻可售江錢一百五十吊,肉每斤可售江錢二吊,皮每張可售五十吊。

    然與《山海經》之所謂狍鴞者不同。

    《山海經》雲:「鉤吾之山有獸焉,羊身人面,目在腋下,虎齒人爪,音如嬰兒,名曰狍鴞,能食人。

    」 馬 馬,能負重行遠者也。

    頭頸長而有鬣,蹄極堅壯,僅有一趾。

    其齒有乳齒、永久齒,形態隨年齡而異,故相馬必先齒。

    種類甚多,古人以其毛色各別為專名。

    吾國產馬之地,以蒙古、新疆為最著。

     內蒙多良馬,烏珠穆沁旗之佳者,每匹價值數百金,尋常者亦須六七十金。

    四子王旗之馬,佳者不及百金,劣者僅十餘金。

    東盟馬市甚盛,西盟無馬市,須向內地求估。

     內蒙馬之遊牝期,多在立秋後十餘日內,年一度,產馬年一次,或三年二次。

    馬孕時,牧人不加滋衞,產時不為調養,即病亦不加療治。

     多倫達哩、岡崖等處,向為內蒙產馬最盛之地。

    且軍備所用之伊犁馬種,雖極高大,然實不及內蒙所產之體格較小者為良。

     青海之馬,高大雄駿而首略小,有鬣長垂地者。

    凡內地馬,必釘鐵掌以護趾甲。

    甘肅多平野,馬僅釘前二蹄,而不必釘後蹄,以前蹄步重而後蹄輕,蓋馬種愈西,趾甲愈堅也。

    青海馬種,蹄甲更堅,行走草地,四蹄無傷,故無庸釘掌,而行速負重,他產鮮出其右,惟性頗猛劣,馭之宜得其法。

     青海又有野馬,身小,善奔逸,能越溝,識泉脈,覓水者視蹄涔,掘之,泉見焉。

    行沙漠中遇風,羣伏,埋鼻沙中以護之。

    獵人誘之入柵,跳擲奔蹴,數日不食而倒。

     其產於阿爾泰山者,蒙人名之曰塔奇。

     某獸醫謂常人每觀馬齒,以斷其年齡,非至善之法也。

    蓋馬逾八歲,即不更生齒,而術窮矣。

    然齒既長足,下眼皮上側漸顯皺紋,其紋與年俱增。

    故八歲以上之馬,須先觀其齒,再察眼皮皺紋,則可斷定年齡,歷歷不爽矣。

     青馬 青馬之種,自海中來,性最良。

     馬寶 馬寶,為馬腹所生者,如牛黃,猴棗之類.真者難得.相傳主治一切惡瘡及癲癇,醫書謂之鮓(魚荅),質堅,似石而光瑩,色雜紅黃藍白,大小不一,如卵如栗.大者一枚,或至三五七枚,或十數枚. 蒙古人持咒將鮓魚?荅入水中,能祈雨立降。

    鹹豐時,有見其大如西瓜者,皮白而黃,青花纏繞,重五十餘兩。

    偶墜地碎縫,搖之各各有聲。

    刮破處入藥,甚效。

    山陽常有之,然歲僅一二枚。

     李宗望得馬寶 同治時,鴛湖李宗望宦遊蜀中,有往來西藏之賈人某畜一老馬,拳毛捲雪,七尺昂藏,日負重二百餘斤,自藏至蜀,計程萬餘裡,雖崔嵬屢涉,而未賦虺隤。

    後忽無故自斃,賈疑而剖之,竟於其腹中得一石,約重五十兩,螺紋旋結,有類雲母。

    李見而異之,購以重價。

    當始得時,盛諸水盆,發泡如湯沸,經年始已。

    入夜則映月生光。

    形微圓而色白如粉,刮之甚堅,即馬寶也。

     禮烈親王蓄克勒 禮烈親王,太宗兄也。

    天聰時,薩爾滸山之戰,殲明兵四十萬,王功尤多。

    他如葉赫、烏拉諸部眾受降伐畔,亦復靡役不從。

    王所乘馬,名克勒,滿話稱棗騮馬皁青騣尾者也。

    高七尺,長丈咫,腹下旋毛如鱗,識者謂之龍種。

    每聞鼓鼙聲,輒矯首歕鬣,摧陷當衝。

    嘗病蹏,自跑地出泉,洗創即瘉,軍中呼曰聖水。

    舊有圖,藏禮親王府。

     年羹堯蓄連錢 年羹堯好馳馬,而苦無駿足。

    有客牽瘦馬詣年求售,年哂之,客曰:「公何哂也?」因以錢置馬腹下,令年俯身就拾之,而馬不驚。

    年奇焉,酬以重金。

    客不受,曰:「此馬助公立殊勳,非阿堵物所能緻也,望善視之。

    馬不死,公不敗。

    」語畢,飄然徑去。

    後年轉戰數省,皆賴此焉。

    征藏日,為藏人所暗殺,一慟幾絕。

    未幾,竟被逮。

    年得此馬,喜甚,名之曰連錢。

     俞賢蓄老馬 田山薑少司寇雯撫黔時,有卒俞賢者,所乘馬,齒六十矣,自其父兄至賢,歷數十年,大小經數百戰,而驍騰如故。

    不食生芻,日需豆糜三升,酒五合耳。

    能通人語,高下疾徐,東西南北,語之,無不如意。

    夭壩之戰,馳險阨,犯瘴癘,芻糧久絕,獨此馬不困而益壯。

     海蘭察盜馬 超勇公海蘭察從征西域、金川、臺灣,有戰功。

    值內廷時,與蒙古巴林郡王巴圖相善,二人皆有駿驥。

    扈蹕木蘭,巴欲以己馬易海騎,不許,巴曰:「餘當夜使人盜去,勿瞋也。

    」海笑應之曰:「大佳。

    」及夕,巴果使人往竊,見駿馬獨立齕草,因潛捕之。

    詎土窟中一健夫執馬韁伏其中,大呼曰:「寄語汝王,吾公行當竊王馬矣。

    」蓋海豫為之備也。

    使者歸告,王命嚴防之。

    夜半,忽聞帳外大呼盜馬者乘馬遁矣。

    俄萬帳齊呼捉賊,如山嶽崩勢,巴馬皆驚逸出棧。

    及追轉,而名駿已失。

    蓋海潛至巴帳後,使從者羣呼,及防者出視,而海乘馬行矣。

    翌夕相見,歡飲,巴深服其智,卒以馬贈之。

     馬被烹 道光時,浙江撫標營有馬雄劣,不受羈,久乃少馴。

    撫軍出,或乘以從,馬忽人立,掀其人仆地,前突鹵簿,絕跡而馳。

    撫軍驚,遽命烹之。

    四足有龍鱗,蓋殊種也。

     毘陵驛馬 客有善相馬者,告劉葆真太史可毅曰:「毘陵驛之當孔道也,羽檄急,則雲陽、錫山南北三百裡,吾驛樞其中,蹏聲、鐸聲、箠聲迕交衢,晝夜不絕。

    驛置馬,故無弗良也。

    江陰金逸亭部卒善畜馬,過武進,貨之驛者,一帖耳曳尾,足塗泥,寖下矣,而曰:『是嘗陷於賊,沈於淵,摧於鋒刃者,固百戰餘也。

    』而廄故所畜者,闌筋豎面,雄健出馬上。

    而馬又不任施羈靮,蹏齧乘者,與踣。

    而時或風厲霜肅,林木瑟瑟下,則又仰首嗚嗚嘶,足奮躑地,絕轡,騰躍飈忽,若鷹隼追弗得,而他馬則馴伏櫪下。

    方是時,相馬者等定他馬,此下之。

    而廄卒以馬弗良,益益他馬芻,他馬益壯,益善走,而馬亦益老。

    」 逸亭從李勇毅公百戰蘄、黃、潛、太、舒、桐間,折西,規德安、隨州,北解南陽圍,復東下,統防休寧。

    軍畜名馬,多能絕塵馳,戰輒陷陳,奔突矛彈,望景不可見。

    葆真曰:「若客言,馬固甚凡也。

    」客則又曰:「馬既老,部卒以他事再至,見馬曰:『是憊至此耶?昔陷於賊,沈於淵,摧於鋒刃,而卒以自全,復卒以憊,毋寧其死於賊淵鋒刃,猶有令名焉,而顧鬱鬱久居此耶?』馬似聞言悲,卒去,不食死。

    廄卒剖馬革,則腹脇隱旋作龍鱗文,驚報相馬者,至,大言曰:『予固言馬之良也,而駑視以死!』乃埋馬於驛之陰。

    」 驢 驢體小於馬,耳頰皆長,其毛夏為黃色,冬為褐色、鼠色,背之中央有黑線一,自鬣直達至尾。

    性溫順,能負物。

     槽子驢 山左岱麓道中,有賃驢代步者,言明交半價,或竟不交價,則任客騎之而去,不以人隨,多則百許裡,近則十數裡,不虞歧途他遁也。

    客不識途,則任驢自行,至其地,屹然止,雖力鞭之,不動矣。

    自有人牽之去,視籠口紐繫,即知欠價幾何,客不能遁欺也。

    號槽子驢。

    此亦練習之熟所緻耳。

     騾 騾,本作驘,驢馬相合而生者,吾國產生最多。

    馬牝驢牡,則體格強健,能任力役,驢牝馬牡反是。

    此獸之精子不成熟,故不能傳種。

     蒙古人之所謂七刻貪者,野騾也。

    色黃,善奔,能知泉之所在。

    身極肥,權之,重可數百斤。

    耳至長。

    蒙人謂耳為奇勤,故必以奇勤名之。

     豕 豕,俗謂之豬,本為野豬之變種,體肥滿,鼻長尾短,每輾轉污泥中,以冷其身體。

    歲產子二次,每次至十餘頭,故繁殖甚速,為肉食之常品,惟消化較牛肉等為遲。

    其脂肪可入藥,並為製石鹼及蠟之原料。

     青海之豕,有黑白二色,皆內地種,隨處可畜。

    漢人所居土舍,樹高柵為樓,下養牲畜,必有豕圈。

    蒙番飼之者,不敢縱之野,以有猛獸為害也。

     豬貛 豬貛,一名貒,狀似豬而喙尖,足尾皆短,前肢有銳爪,便於掘地,毛黃褐色,脊有黑毛一道。

    體肥行鈍,性敏捷,穴土而居,故常為隄岸之害。

    夜出捕食小動物及果實之屬。

     橫寬獸 長白山有橫寬獸,狀如豕,前身白,後身黑,首尾甚小,身長六尺餘,寬丈餘,毛軟如綿而暖。

     野豬 野豬為家豬之原種,可食。

    腳長腹小,皮膚生粗毛,全體黑褐。

    牡者犬齒強大,向上彎曲,鋒利無倫。

    棲息山野,春夏之際,夜出山麓,掘食芋類,至冬穴居。

    肉味頗美。

     吉林多深林,猛獸恆跧伏其中,然熊虎雖猛,尚不及野豬之為害。

    野豬皮毛凝脂及草葉,矢彈不能入。

    巨齒露唇外,利於鋒刃。

    且知合羣,出則十百成行,大者環外,夾小者於中,虎不敢與大者抗,惟尾之隨行,伺隙攫小者去。

    冬日山積冰雪,野豬不得食,則偕出,人皆畏之。

     豪豬 豪豬亦稱箭豬,產於廣西及印度、非洲等處。

    頭齒皆如兔,以草為食,體肥。

    全身生棘毛,尖銳如針,其端色白,長者至尺許,向後,舊作婦女之首飾,怒則立如矢。

    然性馴良,《山海經》之所謂豪彘者是也。

     跳兔 跳兔產沙漠,前足僅寸許,後足幾一尺,行則用後足跳,一躍數尺,止則蹶然仆地。

     沁達罕 沁達罕,兔類也,形倍大,肉鮮潔。

    春夏時,毛色與兔略同,至秋末冬初,則白如雪。

    產於興安之索約爾濟。

     犬貓同牢而食 張惠生家畜一犬一貓,犬為泰西小種,矮足拳毛,僅比巨貓,而性甚馴擾,善解主人意。

    一日,貓與犬同乳並育,而貓忽死,幼貓日夜叫嗥。

    犬聞,時來視之,意似大不忍者。

    因哺子之餘,兼哺數貓。

    久益狎,數月以後,毛澤豐潤,貓犬遂同牢而食。

    犬亦愛之,無異於己子。

     犬 犬,家畜也,輕猛好鬬,視覺、聽覺、嗅覺皆銳敏,雖臥易醒,故善守夜。

    又能蹤跡禽獸,以助田獵。

     犬之小者曰狗,俗每混之。

     世界最珍貴之狗,實推吾國京師所產。

    有六種,一曰京師狗,二曰哈叭狗,三曰周周狗,四曰小種狗,五曰頂毛狗,六曰小獅狗。

    尤以京師狗、哈叭狗、小獅狗三種為最上,價至昂,西人尤酷愛而購之,其價每頭自銀幣七八百圓至銀幣四千圓。

    京師狗之所以可貴者,以毛色形狀皆相稱,耳大而短,鼻凹而孔上仰,腿短而彎,行時周身擺動,腿作鍵形,毛色花紋均勻。

    其成為此種種特殊形狀者,由於天生者僅耳大、面大、身矮數項耳,餘如鼻之凹、鼻孔之上仰、面之短,皆由人工造成。

    京師畜狗者於其初生後,人即以手日揉其面部使短,以指日按其鼻之中間使凹,以極淺之盆為飼餧之具。

    生二三月後,以人牙將尾唆去一半,並抽去其筋,面即不復長矣。

    至於毛色之勻淨,則歷選毛色勻淨之牝牡使交,經多次選擇,傳種之後,毛色亦愈勻淨矣。

    又於牝狗有孕時,其臥室壁上四周,悉精繪毛色勻淨之狗,使之日夜睇視,則所生之狗,毛色自不至駁雜矣。

    京師養狗之專門家,為太監及旗人。

    然西人之購哈叭狗,佳者至外國,則所生之仔,其種立變,鼻不凹,鼻孔不上仰,腿直而面長矣。

     內蒙之犬大如犢,而性猛,鳴聲如牛,俗呼為撻子狗。

    漢商多畜之,日中鎖以鐵練,晚放之,使守門戶,盜賊多不敢近。

     青海之犬有二種,一獵犬,性極馴,善捕狐兔及野鼠。

    一家犬,巨者大於驢,能追及豺狼噬殺之,狐兔聞其聲即遁。

     蒙番牲畜貴於人,犬尤為眾畜之主,至有以羊二三十頭不能易一犬者。

    每帳必畜數頭,帳外插木樁,用鐵練繫其一。

    人行近,必遙呼帳中人前引而後入,不得揭帳後而進,以犯其忌。

    每晨放牛羊羣,亦攜二犬,一前導,探道路,一隨後為殿。

    牛羊所止,兩犬登山瞭望,無停趾,遇行道者輒狂吠,使主人有所防。

    野番驅牛羊,犬能嚙其衣,使墮馬,機警猛捷,雖數勇夫不能禦。

    歸則臥於牛羊之旁,頃刻不離,與牛羊相依為命,實為遊牧不可缺少之物。

    凡築舍以居者,屋頂平如露臺,門外所繫之犬,夜放之,登屋而嗥焉。

    嘗有人得其牝牡各一,日飼以番產青稞、羊脯,兼常犬數倍之食料。

    其毛長二三寸,厚煖勝狼皮,亦皮毛品之美者,俗名西狗皮。

     哈叭狗 哈叭狗,俗名獅子狗,亦作獬 八狗,蓋始於明萬曆時.神宮監掌印太監杜用飬小獬 八小狗最為珍愛也.孝欽後絕愛之. 鞋狗 光緒庚辛間,西人有自京至滬者,攜鞋狗三隻求售,索價百金,雲得之宮中。

    此蓋以人工為之,法取普通哈叭狗攙硃砂於飯中以飼之,則所生者必小於常狗。

    又飼之如其母,所生者必更小。

    比至三四,小僅如鞋,售諸宮中,可得重價。

     拂菻狗 拂菻狗,較常狗倍小,今為京師土產。

     海狗 海狗出東海及寧古塔,土人跳冰而取之。

     狗性惡棒 鄉村每多兇惡之狗,見有行人,輒狺狺狂吠。

    近有效歐俗攜杖以行者,然仍羣起狂吠,蓋狗性固惡棒也。

     狗寶 狗寶,生癩狗腹中,狀如白石,帶青色,其理層疊,為難得之物,舊以入藥。

     造獵犬 寧、紹等處有改家犬為獵犬者,法於犬生五六月,即閉之木籠中,取野獸糞堆籠下,焚之。

    犬得熱,必大嗥叫,少頃,熱減煙升,犬必細嗅其氣。

    如是數次,縱犬入山,犬聞氣若前狀,亦必大嗥叫,則為獵犬矣。

     犬寄詩 納蘭峻德嘗寓盤山天成寺,與水菴僧然西以詩往還,繫於小犬之項。

    有詩雲:「相望一峯隔,相呼恐不聞。

    寄詩憑小犬,好去度深雲。

    」僧答詩有「昔有鴻傳信,今憑犬寄詩」句。

    此為吾國人利用犬之僅見者。

    以黃耳為奚奴,其事甚雅。

    峻德,乾隆丙辰嘗舉宏博。

    有女弟曰筠德,工詩。

    其兄即成德也。

     金冬心蓄犬 金冬心嘗畜一犬,曰阿鵲,每食,必於銀盤中飼以肉臡。

    阿鵲死,作詩哭之,甚哀。

     犬友 李逸園僦高氏宅,與方望之同居,各畜一牡犬。

    李之犬曰龍,方之犬曰虎,食必共,寢亦偕,若良友然。

    逾三四載,方設帳於鄉,攜眷往。

    臘垂盡,方省李,虎尾之來。

    龍方臥大門外,遙見虎至,頓起趨;掉尾迎,即奔詣廚下,伺庖丁出,立啣幾上肉,走往飼虎。

    入夜,與虎交頸臥。

    翌日,虎隨方歸,龍乃預伺其旁,頻曳虎尾狂踴,意似挽留狀,盤旋良久。

    且走詣河幹,龍掉尾不已,聲嗥嗥然,如怨如慕,虎亦躑躅焉。

    既登舟,虎反顧,龍亦目送。

    頃艤岸登陸,兩兩隔溪而蹲,目注神凝,留顧未已。

    久之,長吠數聲而別。

     犬知音 勾吳孫方伯藩,家畜一犬,聞絃歌聲,輒搖尾至,坐於彈者之側,側耳傾聽,聲喑喑然,似遙相應和狀,叱之不去。

    曲終自退,聞聲則又來,家人呼之為知音犬。

     犬捕鼠 同治癸酉,寧波江北岸裕順洋行有西犬如獒,異常神駿,且能捕鼠,日夕所獲,不下十數。

     狗荒 光緒時,譚文卿制軍鍾麟撫浙,其署中廚房所有治具,率多狼藉。

    蓋有外來之狗,大肆咀嚼,紛紛而至,一日無慮百餘頭,驅之不去,狺狺聲徹於戶牖。

    譚恚甚,命捕之,悉納檻車中,屬中軍押海寧州,蓋援遣戍之條也.其處沙田萬畝,人煙寥寂,土人以種棉花,植靛為生.狗穴居野處,自相配偶.越一年,蕃飬孳息,縱橫徧地,不能得食,則囓種植之物,根株立盡.土人怒,耰鋤雨下,狗皆四散,少焉復合.土人具禀海寧州,以狗荒報,州官某據實申詳.譚仍命中軍統營兵一哨,多擕火器,迎頭痛勦.中軍抵其處,可二十日,始一律肅清,略無 類,奏凱而歸. 犬報皮匠仇 甘泉邵伯埭有巡檢,署有犬,極靈異。

    同治丁卯,沈蘭洲權巡檢事。

    戊辰,瓜代期滿,韓振之代之。

    當韓履新時,寓於外,諏吉接印,未入署也。

    沈謂韓曰:「犬其來乎?」曰:「來矣。

    」蓋此犬隨印而行,歷任皆然。

    一日,犬戲於市之皮匠鋪,匠以刀誤傷其足,血淋淋然,返署升堂,直入內室,似覓官之所在者。

    韓見其狀,急喚查究。

    犬復奔出署門,數數顧,似招人意。

    因遣役尾之,至皮匠鋪,犬獨向匠噭噭。

    既,遂伏地不起。

    役嗾之歸,弗聽,詢悉其詞,乃負之歸,並拘皮匠去。

    及堂訊時,犬忽大肆咆哮,狂噬不已。

    韓乃申飭匠之不合刀傷其足,令具結,犬乃搖尾而去。

     孝欽後蓄海獺 孝欽後自光緒辛醜回鑾後,懲排外之禍,深欲結好於駐華各使,乃召見其夫人,饋貽甚厚,蓋自以為羈縻有術也。

    孝欽習聞外國女子喜畜狗,一日,見某使夫人,謂之曰:「聞西人多喜畜狗,朕亦素喜之。

    」某夫人笑而答曰:「太後如喜此,某有一黑狗,乃意大利產,當進獻。

    」翌日,遂以狗進,孝欽為之命名曰海獺。

    自此每見各國公使夫人,無不以海獺自隨矣。

     叢狗頭司狗 袁蔚廷內閣世凱初督直時,其太夫人猶在堂也。

    太夫人愛狗,故署中所蓄者多。

    叢金桂司其事,人呼之曰叢狗頭。

     竹狗 竹狗,似狗而大,毛深溫厚,色鮮麗,尾有長毛,善走。

    皮可為裘,似狐而質稍重。

     狗貛 狗貛,似狗而小,體肥,尖喙,矮足,短尾,毛深褐色。

    性與豬貛同,惟毛較美,可為裘領裀褥。

     貓 貓,俗作貓,面圓齒銳,舌有細刺甚多。

    蹠附肉塊,藏銳爪於內,隨時伸縮,行則以肉塊著地,故足音甚輕。

    眼之調節機甚發達,瞳孔大小,隨光線強弱而變,晝間日光強烈,細如絲,旦暮正圓,夜能視物。

    善捕鼠。

    四川簡州所產,有四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