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試類

關燈
治喪,與有舊,不能不往。

    文勤笑而許之。

    俄頃,題出,曰「伯牛有疾」,曰「康子饋藥」,曰「子路請禱」,曰「充虞路問」,曰「右師往弔」。

    迨試金華,則九學同場,將命題,教官中偶稟他事,語雜仲四先生。

    問仲何人,曰:「武義歲貢,設帳郡齋者。

    」遂連書九題,曰「武王是也」,曰「義然後取」,曰「歲不我與」,曰「進不隱賢」,「士志於道」,曰「仲尼之徒」,曰「四體不勤」,曰「先行其言」,曰「生之者眾」,合讀之,為「武義歲進士仲四先生」九字也。

    童生初場,分四仲,「微仲」,「虞仲」,「管仲」,「牧仲」。

    次場,諸教官耳語雲:「今日恐不能再切仲四矣。

    」彭聞之,即書四題,曰「太王」,曰「尊賢」,曰「西子」,曰「席也」,補足「設帳郡齋」之語。

    覆試總題「仲壬四年」。

    仲聞之,乃謂人曰:「宗師前後試題,不啻為我作小傳也。

    」 宋芷灣代人應院試 宋湘,字芷灣。

    未達時,以貧代人應試,被執。

    將荷枷示眾,宋求免,學使曰:汝「既能文,可現身說法,擬一破題,當釋汝。

    」宋應曰:「加乎其身,自取之也。

    」學使曰:「文尚有乎?」宋又曰:「嘉樂君子,惡其文之著也。

    」學使頷之,遂得釋。

     桂陽瑤人應院試 桂陽州設有瑤學,有盤白鳳者,以博學能文,求試諸生。

    學使大異之,使入邑庠,給廩餼。

     阮文達閱院試夾帶 阮文達公為學政時,搜出生童夾帶,必自加細閱,如係親手所抄,略有條理者,即予入學,如倩人抄錄,概為陳文者,照例罪斥。

    見曾文正《諭子書》。

    文正並雲:「作時文宜先講辭藻,欲求辭藻富麗,不可不分類抄撮體面話頭。

    」又雲:「文人不可無手抄夾帶小本,昌黎之記事提要纂言鉤玄,亦皆分類手抄小冊也。

    」 鮑雙五以典故勉院試生 鮑雙五侍郎桂星以言失職,性伉爽。

    未第時,為淶水方氏主計,出入百萬,計無遺筴,方氏賴之以富。

    其視學河南時,督課士子最勤,五更即朝服坐堂,校閱文字,以河南士風弇陋,故命題多以典故,誘士子勉於學也。

    其敘中州試牘有雲:「士子弇陋不已,必至有懷挾代倩之弊,而國法隨之矣!」語雖激烈,亦見其中有苦心也。

     李申耆應院試 李申耆應院試,督學仁和胡文恪公既首擢之,復梓其原場及覆試卷。

    刻成,九學諸生各給一本,曰:「歸家熟讀之,毋薄李生新進,老夫衡文半天下,未見有如李生者也。

    」 院試之試帖詩 某縣院試詩題為「多竹夏生寒」,某卷句雲:「客來加煖帽,人至戴皮冠。

    」學使亟稱賞之,謂吐屬華貴,非尋常寒酸所能道。

    又「潤物細無聲」題,句雲:「開門知地溼,閉戶閙天晴。

    」某名士亦亟賞之,謂無聲二字,熨帖入妙。

     七十歲童生應院試 湖北某童年七十初,次次觀場,自言功夫純熟。

    方應試,學使因取《四子書》各首句併作一題,「大學之道,天命之謂性,學而時習之,孟子見梁惠王」,老童應聲曰:「道本乎天,家修而廷獻也。

    」學使歎服。

     吳大澂命院試題 光緒丙子、丁醜間,吳清卿中丞大澂督學甘肅,按試至蘭州。

    時左文襄公甫率師肅清關內,方布置恢復新疆之策。

    左固夙以漢諸葛亮自命者,平時與友人書劄常署名為今亮,吳下車觀風,即以「諸葛大名垂宇宙」命題。

    左聞之大喜。

    次日,班見司道,故問新學使昨日觀風,其命題雲何?司道具以對。

    左撚髭微笑,不語者久之,徐曰:「豈敢豈敢!」 王西莊隨父應歲科考 嘉定王西莊光祿封翁某,老諸生也。

    光祿未貴時,每屆歲科試,必與光祿偕赴,惟試輒不利,屢列榜尾,而光祿則翹然首出。

    某年應試,適父子同場,封翁語之曰:「今將吾與汝文字換謄,一試宗師眼力,何如?」光祿允之。

    既而榜發,光祿仍前列。

    迨光祿貴,封翁猶頂戴封銜,扶杖應試。

    時督學者為光祿同年,因離座揖曰:「老年伯正當婆娑風月,何自苦為?」封翁正色曰:「君過矣!大丈夫奮志科名,當自得之,若藉兒輩福,遽自暴棄,我甚恥也。

    」 歲科考忌翠珠字 溥良之任江蘇學政也,實以奧援而得之。

    忌諱尤深,歲科考詩中有用翠珠等字樣者,雖佳文不錄也。

    幕賓憐多士之無辜被累也,試帖題,或采語錄,或用經書,則不避而自避矣。

     歲考卷批語 生員歲考卷俱須解部,有一定批語,其一等者批曰清通,二等者批曰平通,三等者批曰亦通。

     滿人歲考得賚絹 範文程當國時,滿洲子弟應歲考者分三等,上者賚絹二疋。

     歲考文作彈詞體 有士子嗜彈詞成癖,與友朋語,信口動成開篇韻文。

    一日,學使按臨,歲試題為「子曰赤之適齊也」,合下一節,某久荒廢,日昃不能成一字,乃草草作一篇韻語以了事。

    文雲:「聖人當下意生嗔,說兩旁弟子聽分明。

    記得那公西辭別鄰邦去,裘馬翩翩出國門。

    自古道雪中送炭真君子,錦上添花是小人。

    漫題子華使齊事,且說那為官得祿人。

    九百非多俸米給,不言量數闕疑文。

    他說道,耿耿此心天可表,師門效力理該應,堅推竟不受半毫分。

    」案發,置劣等。

     夏醴谷拔某生歲考 乾隆時,夏醴谷督學楚中,歲試題「象日以殺舜為事」,有一生文雲:「象不徒殺之以水而并殺之以火也,不徒殺之以火而又殺之以酒也。

    」幕客大笑,欲置劣等,夏不可。

    更閱其對,對雲:「舜不得於母而遂不得於父也,舜雖不得於弟而幸有得於妹也。

    」夏以為通篇奇警,拔置一等。

     歲考文杜撰古典 乾、嘉之際,漢學大行,能以《緯書》及《汲冢書》、《穆天子傳》等書入文,輒獲上選。

    黠者因偽撰典故,以愚試官,試官欲避空疏之誚,不敢問也。

    江左某生素滑稽,值彭文勤按臨歲試,某生亦赴試,場期前一日,偶與同院生出遊,道旁有兩槐濃蔭蔽日,中一井,井畔有石,喜其清潤,因坐石傾談。

    其生忽有悟,曰:「此本地風光,即吾明日場中文料也。

    」同院生猶哂之。

    次日入試,榜發,果冠軍。

    索試卷觀之,小講起語即曰:「且自兩槐夾井以來」雲雲。

    以下皆杜撰語,而評語則極賞其典奧焉。

     蔣劍人歲考忘題 寶山蔣劍人敦復,道、鹹間名士也,與張文虎齊名。

    弱冠時,薄制舉文而不為,其父故老明經,督之彌嚴,欲其取科名以自顯。

    而蔣入場,喜弄狡獪,所為文,恆引用僻典,詭不入格,以是屢不售,放蕩不羈,時人鹹目為狂生。

    某年歲試,其父於場前嚴厲訓誡,謂今科不獲雋,將置之死地。

    蔣入場,得題而忘其上下文,不知所出。

    時隔案者為某邑老童生,應試十餘科未售,知蔣能文,徐察之,見其久不下筆,因與作寒暄,並謂之曰:「日旰矣,君何未作一字?殆有腹藁耶?」蔣以實告。

    某曰:「君如欲予背誦上下文者,則請代作起講提比以為酬。

    」蔣諾之。

    於是援筆揮灑,頃刻成二藝,以其一與某。

    案發,而二人皆獲雋。

    蔣詣某謝曰:「微君之力,則嚴父之責將不免。

    」自是投契,二人遂成忘年交。

     張樹聲欠歲考 張樹聲以諸生佐戎幕,積功至封圻。

    光緒朝,撫某省時,忽得本籍教官來文,謂「歷欠歲考,並未有出學文憑,請來籍應試,以符功令」雲雲。

    張知其意,贈以數百金,事乃寢。

     黃漱蘭考欠歲考生 黃漱蘭通政體芳督學江蘇時,有桃源諸生欠歲考者,欠至三次,教官已援例申請斥革矣。

    乃遞稟,歷敘其出省遊幕實非有意規避等情,乞準補考,從寬免其斥革。

    黃允之。

    補考時,乃以「吾以汝為死矣」命題。

     不葬親不許科考 邵二泉為江右提學,生員不葬親者不許科考。

    又生員年少能文者,限其每季讀書若幹。

     陳文傑應經古試 阮文達試杭州時,適新製團扇成,紈素畫筆,頗極雅麗,遂以「仿宋畫院製團扇」命題,詩佳者許以扇贈。

    錢塘陳雲伯大令文傑方為諸生,賦詩最佳,即以扇與之,人稱為陳團扇。

     名廩保試經古 南陽廩生吳某文戰每冠其郡,人以名廩保目之。

    某年歲考,經古題為「班馬【班固、司馬遷。

    】優劣論」,吳文有「嘗讀詩曰:『有車鄰鄰,有馬白顛。

    』此班馬也。

    」【吳蓋以班馬作花馬解。

    】且告人曰:「餘此作,最能刻劃班字。

    」 以外國字入經古試卷 黃漱蘭督學江蘇時,有某生者,廩生也,試算學,用數目處,以亞拉伯字書之。

    黃閱之大怒,即懸牌曰:「某生以外國字入試卷,用夷變夏,心術殊不可問。

    著即停止其廩餼。

    」某遂以發狂死。

     黃按試某府,得一卷,自始至終,皆書「之」字。

    時值端陽佳節,與幕客飲酒,因出此卷行令,曰:「有見而笑者,罰一巨觴。

    」眾諾之。

    及揭卷,則無不大笑,無不大醉。

     李殿林評經古考卷語 光緒時,李殿林督學江蘇,按臨蘇屬,舉行歲試。

    某生以《四書》義見賞,其評語曰:「機圓調熟。

    」此與華金壽任山東學政時,評經解,曰:「不蔓不支,有書有筆。

    」可稱雙絕。

    某卷內用盧梭二字,李瞠目不知所謂,其幕友有知盧梭出處者,具告之。

    李軒髯笑曰:「何謂盧梭?此真是嚕囌。

    嚕囌,猶疙瘩也。

    」發落日,鄒侍郎福保往謁,李延之入,譚及學堂一事,李曰:「方今異端日亟,公宜力與維持。

    」鄒對曰:某擬定一章程,其西學,以蒙學課本當之;其算學,以市間通行之大九九小九九當之,庶幾兩無所背。

    」李揖之曰:「我公妙論,可謂洞見其微,坐而言者,儻起而行,真能為士林造福也。

    」 王篤以默經試士 韓城王方伯篤,文端公孫也。

    道光朝,出視蜀學,以倫理課其行,以經史文韻考其藝,而尤重默經。

    舉子之熟習《十三經》者,皆得以自見,由是爭緻力於實學,蓋原本於文端督浙學時之節目也。

    任滿,宣宗召對,以「無忝爾祖」勖之。

     考古學之浙東三傑 乾隆季年,朱文正督學浙江,以古學見賞拔者,為臨海洪地齋坤煊,蕭山王畹馨紹蘭,東陽樓更一上層。

    三人齊名,稱為浙東三傑。

     鄭祖琛以古學覆試 吳興鄭祖琛,字夢白,四五齡識字達數千。

    入塾,書過目成誦,年十四,應童子試。

    先入古學場,學使某,南宮名宿也,試以「蟹籪賦」。

    是題適為窗下舊作,時與亡兄某同課,得兩篇,均就業師某名士改正,遂錄其一。

    古學例不出童榜,學使以童年得此,疑非己出,懸牌提覆試。

    入場,復以「蟹籪賦」試之,鄭又錄其一。

    振筆疾書,須臾納卷出,某歎賞不已,遂拔置第一名入泮。

    次年逢大比,巡撫以事奏請學仗代監臨。

    舊說,監臨例得送紅封一卷。

    某以鄭卷進,榜發果前列。

    明春,連捷成進士,以三甲即用知縣,簽分江西,尋署星子縣,時年十七也。

    歷任繁劇,所至有聲,由州而府而道,旋擢某省按察。

    任滿匆遽入京,召見,奏對稱旨。

    不數日,授廣西布政使。

    蒞任後,除循例辦公外,每趺坐書室中,喃喃唪經,似皈依三寶者然。

    而政事廢弛,盜賊竊發,幸屬吏幹練,不至蔓延。

    迨洪秀全犯案逮獄,經年未結,而鄭已升廣西巡撫,兼署雲貴總督。

    年老事繁,日益頹唐,戒殺放生,視為因果。

    洪案株連甚多,鄭毅然釋之,遂搆成十三省之兵禍,鄭亦不得以功名終。

     誤解古學題義 張文襄公之洞督學四川時,按臨某郡,偶試古學詩,題為「柴」,「米」,「油」,「鹽」,「醬」,「醋」,「茶」七題。

    有一士所作詩,頗典切,惟所用典,皆切產婦。

    大怪之,細審其故,蓋緣題下有細注雲:「須切家人生產事也。

    」張見之,軒渠不已。

     錄遺試題 李芍農侍郎文田嘗任江西學政,錄遺日,出一題曰:「千取百焉,不為不多矣。

    」又貢監遺場題,則為「吾欲二十而取一何如」? 陸清獻試儒學諸生 陸清獻公隴其令嘉定時,公暇輒詣庠,集諸生以朱子小學及程氏《讀書分年日程》授之。

    又擬策問一道,令諸生退而自考,務使為有體有用之學。

    試卷不分甲乙,略加評點而已。

    時教諭為桐城戴芳,自揣不及清獻,謂公實以親民之宰兼師儒之職,亦可見清獻之勤於敬教勸學矣。

     黃漱蘭命優拔監題 黃漱蘭為江蘇學政時,命題之巧,往往出人意表。

    光緒乙酉科貢監錄科,新優拔貢與監生同場。

    貢題為「完廩」,監題為「捐堦」,皆出《孟子?萬章上》。

    繹其命題之意,蓋一則貼切新得優拔貢者,已出廩生之缺,一則貼切監生,以一百零八兩庫平銀捐一監照也。

     優貢 優貢者,優行貢生之省文也。

    學使按臨所至,凡歲考名列一等之諸生,不論廩、增、附,得由各學教官擇其文行俱優者,出具考語保送,試於郡城之試院,復由學使甄錄其尤,於三年大比之後,試之於省,謂之提優。

    大省中六人,中省小省遞減。

    及入京朝考,取中者,一等用知縣,二等用教職,自願以知縣改教職者,聽。

     詔舉優生 世祖時,詔天下選諸生文行兼優者與鄉試副榜貢生,鹹入國子監肄業。

    康熙壬寅,給事中晏楚瀾奏停鄉試副榜,而優生亦久不復舉。

    及徐元文為國子祭酒,始疏請學政間歲一舉優生,鄉試仍取副榜,俾辟雍多經明行修之士,時康熙庚戌也,自是著為令。

     世宗諭學政以舉優 雍正丙午,世宗諭謂:「各省學政奉命課士,黜劣舉優,係其專責。

    嗣後學政三年任滿,將生員中實在人品端方有猷有為有守之人,大省舉四五人,小省二人,送部引見,朕親加考試,酌量擢用。

    」 拔貢 科舉之有拔貢,始於明崇禎乙亥。

    初場試《四書》文二,經義文一,次場試論、表、策各一。

    國朝因之,每十二年一考,蓋酉年也。

    凡諸生皆可自行報名應試,至學使按臨各郡,試以經解、詞章、制藝、試帖。

    酉年赴省,則巡撫會同學使,扃門考之。

    其取中者,府學各二人,縣學各一人。

    及入京朝考,一等用七品小京官或知縣,二等用知縣或教職,自願以教職雜職用者,聽,曰詢問班。

    欲以知縣請改教職者,亦聽之。

     聖祖詔選拔 康熙丁醜,聖祖命直省選拔文行兼優之士,府學二名,州縣學一名,滿洲、蒙古二名,漢軍一名,為拔貢生。

     世宗諭令六年選拔一次 雍正丁未,禮部奉諭旨:「直省拔貢,舊例,十二年題請舉行一次。

    後因各省學政不能秉公選取,國子監未便照例請行,於雍正元年時,特行一次。

    朕思各州縣每年歲貢,較其食廩淺深,挨次出貢,內多年力衰邁之人,欲得人材,必須選拔。

    著各省學臣於科考時,照例,府學拔取二名,縣學拔取一名,寧缺無濫。

    務取學問優 通品行端方才猷可用之人,令其來京,朕將親加考驗,令入國子監肄業。

    如有學問荒陋人品不端才具庸劣者,將學政嚴加議處。

    嗣後六年選拔一次,國子監屆期題請候旨。

    」 世宗諭楊可鏡準作選拔 雍正庚戌,各省選拔生員至京,世宗派大臣秉公考試,分別等次進呈。

    有內湖北應山縣生員楊可鏡一卷,文理荒疏,經部議,照例革去選拔。

    奉諭旨:「楊可鏡乃明臣楊漣之玄孫,昔順治四年,楊漣之子楊之易為江南松江府同知,遭提督吳勝兆之叛,捐軀殉難,凜然忠節,此即楊可鏡之曾祖也。

    朕思楊漣父子兩世忠義,其後嗣子孫,若稍能自立,品行無虧,雖文藝不工,亦當格外造就。

    楊可鏡準作選拔,赴國子監肄業,仍著禮部帶領引見。

    」 謝金圃識拔汪容甫 謝金圃督學江南,值乾隆丁酉方選拔。

    所拔如汪容甫中,顧文子九苞,陳理堂燮,程中之贊和,郭職民均,江秋史德量,劉又徐玉麟,宋首端綿初,皆一時通經能文之士。

    時謗容甫者甚多,金圃違眾論,特拔之。

    容甫惡聞礮,每來謁,則戒司礮者俟其行遠而後發聲。

    又嘗薦容甫於鹺使者,容甫偶不合,艴然去,金圃為之謝罪。

    嘗語人曰:「予之上容甫,爵也。

    如以學,予於容甫北面矣。

    」自是,明經文譽乃大起。

     全謝山選拔 鄞縣全謝山太史祖望嘗以選拔入京,應朝考,載書數櫃,行至蘆溝橋,關吏發其裝,皆經、史、子、集也。

    吏恚曰:「我老矣,從未見此書獃。

    」停車摒擋。

    逾日至京,依其在都行醫之叔名蓉者以居。

    屋狹小,堆書積棟,四方知名士慕其能古文而造訪者,設一長櫈延之。

     江西某縣拔貢 江西某縣,自明創科舉以來,向未開科。

    鹹、同間,有以拔貢中舉人大挑二等任某縣教諭者告歸,作拔貢舉人二等教諭牌四對,朝置門外,夕運廳事,日以為常。

     恩貢歲貢 鹹豐辛亥,禦史王茂蔭奏稱遴選恩貢歲貢,請令學政於當貢之年,就各廩生中歷考優等最多者,選以充貢。

    禮部駁之。

     世祖定鄉會試試題 順治乙酉,定鄉、會試三場試題之制。

    時合肥龔芝麓尚書鼎孳方為給事中,上疏論之,禮部議覆,略雲;「明代舊制,考取舉人,第一場時文七篇,二場論一篇,表一篇,判五條,三場策五道。

    今應如科臣請減時文二篇,用時文五篇,於論表外,增用詩,去策改用奏疏。

    」世祖不允,命仍照舊例。

    初場,《四書》三題,《五經》各四題,士子各占一經。

    《四書》主朱子集註,《易》主程傳,《詩》主朱子本義,《書》主蔡傳,《春秋》主胡安國傳,《禮記》主陳澔集說。

    二場論一道,判五道,詔誥表內科一道 。

    三場經史時務策五道,鄉、會試同。

     鄉、會試日期,乃順治乙酉所定。

    以秋八月舉行鄉試,初九日第一場,十二日第二場,十五日第三場。

    先一日,放進點名。

    次一日,交卷放出。

    春二月會試,各事與鄉試同,三場試題,俱如舊例。

    其《四書》第一題用《論語》,第二題用《中庸》,第三題用《孟子》。

    如第一題用《大學》,則第二題用《論語》,第三題用《孟子》。

    第一場試題,先將經書分段書籤,公同拈掣,如《論語》分為十段,主考掣得某段,即令房考於本段內各擬一題,仍書籤拈掣,餘題俱準此例。

     欽命會試及順天鄉試題 國初,凡鄉、會試三場,俱由主考出題。

    自順治戊戌後,會試及順天鄉試頭場《四書》三題,由皇上欽命密封,送內簾官刊印頒發。

     鄉會試不重策 鄉、會試雖有三場,實重首場,首場又重首篇,餘亦具文而已。

    然其弊亦自有由,第三場之策,每道不過三數百言,甚或即就題紙起稿。

    例如題為問「班氏《漢書》果何所本?《藝文志》與劉氏《七略》有何異同?《古今人表》何以不列今人可得而言之否?」則對者即曰:「班氏《漢書》實有所本,《藝文》與劉氏《七略》實有異同,《古今人表》不列今人,皆可得而言也。

    」諸如此類,不勝枚舉。

     宋《四朝聞見錄》謂高文炳好以藏頭策試士,士不能應,但以也字對者字。

    此風尤盛行於順天鄉闈。

    三場之策,但以也字易歟字,餘虛字大抵仿此,謂之勾策題,亦曰「對空策」。

    故第三場極易畢事也。

     光緒癸酉以後,始漸尚實策,蓋自石印書大行,諸士子率以對實策相矜。

    凡場中可用之書,無不攜入,甚或一人不能勝,則糾合數人為之。

    各認一道,互相易換,惟策首數句及篇中諸虛字,略為改易而已。

    試官閱至第三場,已昏昏欲睡,況又遇此千手雷同之作,欲其過目,烏可得哉? 鄉會試五門發策題 道光癸卯,兩廣總督祁恭恪公王貢請於鄉,會試策問五道,定為五門發題,曰博通史鑑,曰精熟韜鈐,曰製器通算,曰洞知陰陽占候,曰熟諳輿圖情形。

    禮部駁之。

     順天鄉會試薦卷加批 順天鄉試及會試同考薦卷,向不許夾有批語。

    道光壬午九月,有旨,令以後考官薦卷加批,從禦史王松年請也。

     鄉會試有副榜 鄉、會試之副榜,明代曰激賞。

    順治乙酉,定取中副榜之制。

    鄉、會試卷,有文理優長於額數者取作副榜,與正榜同發。

    凡中副榜者,免其廷試,即由禮部咨送吏部授職。

     戊子,世祖諭知廩生中副榜者,貢至吏部謁選,其最者以推官用,次知縣,次州佐。

    增、廣、附生中副榜者,入成均讀書,滿一年,送吏部歷事考用,與廩生同,後不為例。

    計順治甲午、丁酉、庚子三科,皆舉行,至康熙癸卯、丙午、己酉,遂不許立副榜名色。

    至壬子,大司成某復請舉行,如甲午例,上允行。

    其後僅鄉試有副榜,會試無之,惟於所中進士外,挑取謄錄而已。

     青年鄉會試科目 青年得科目者,順治丁亥,王文靖熙年二十;乙未,伊文端桑阿年十六;戊戌,陳文貞廷敬年二十。

    康熙癸醜,徐文定元夢年十八,納蘭侍衞成德年十九;己未,李丹壑孚青年十六;辛未,黃崑圃叔琳年二十;庚辰,史文靖貽直年十九;壬辰,舒大成年十八;辛醜,勵宗萬年十七。

    雍正庚戌,嵇文恭璜年二十。

    乾隆丁巳,德定圃保年十九;乙醜,夢侍郎麟年十八;戊辰,朱文正珪年十八;壬申,熊恩紱年二十;甲戌,戈太僕源年十九;丁醜,彭紹升年十八;辛巳,秦司寇承恩年二十;丙戌,祥布政鼐年二十;甲辰,蔣制府攸銛年十九,文侍郎寧年十八;丁未,何太守元烺年十九,其弟寧夏府知府道生年十八,同中式。

    嘉慶己未,張侍郎麟年十八。

    道光以後亦有之。

     宗室鄉會試科目 康熙初,置宗室科目,不久停止。

    乾隆乙醜,復設,中達麟圖;戊辰,中良誠;辛未,中玉鼎柱。

    後達以侍班失儀罷,遂停文科目。

    嘉慶己未,仁宗親政,從肅親王請,復設鄉、會試。

    壬戌,中果齊斯歡、慧端、德朋阿三人。

    果為鄭恭王胞姪,慧為簡良王曾孫,德為良祭酒子,皆入詞林,一時稱盛。

    後累科皆中二三人。

    果洊至戶部侍郎,德至左庶子,惟慧以散館降職,任宗人府理事官。

     鄉會試改策論表判 康熙癸卯八月,禮部遵旨議覆鄉、會考試停止八股文,改用策、論、表、判。

    頭場策五篇,二場論二篇,表一篇,判五道,以甲辰科為始,從之。

    自是以至丁未會試皆然,尋復之。

     乾隆後滿洲鄉會試科目 乾隆以來,滿洲科目最盛者,首屬索綽絡文恭公觀保,與其弟文莊公德保,同登進士,子孫亦科名不絕。

    其次則屬他塔拉剌史善達,與其叔觀察嵩齡,同登辛巳進士,其姪中丞文幹,復中甲辰進士。

    文短小精悍,胸多智略,登第時,年甫十八,以資至少宗伯,未為膴仕也。

    善時藝,下筆如飛,皆宗陳金正軌,不趨時尚。

    任金吾時,盜賊斂迹。

    督學浙江,試文萬卷,親自披擷,不假人手,蔣香杜舍人在其幕中,偶有所諈諉,大怒,立逐出之。

    朝持議皆剛正,成哲王笑曰:「若遠臯者,可為忠矣。

    」後出撫河南,以嚴刻故,屬吏摭拾其事,劾罷。

    嘉慶朝,授西藏辦事大臣,未逾年受瘴癘卒。

     鄉會試之龍虎榜 道光某科,粵之舉人,第四十八名盧慶龍,第七十名為黃虎拜,人稱龍虎榜。

    而康熙癸巳秋八月,萬壽恩科會試,時亦稱龍虎榜,以第一名孫見龍,第二名黃文虎也。

     世宗復浙人鄉會試 雍正丙午,世宗以浙人查嗣庭、汪景祺詩文悖逆,風氣惡薄,於是詔罷浙江春秋貢士。

    戊申,設觀風整俗使以訓之,時奉命持節至者,為大宗丞奉天王國棟。

    未幾,王與總督彭城李衞學使、交河王蘭生先後上言浙人感天子教育之恩,洗心滌慮,痛自湔除,而復科一事,尚未得間以請。

    會武威孫詔守寧波,嘗言諸生以立品奉公為尚,有倚託青衿,不急國課作四民倡者,其罪尤甚。

    因下令於試士時,先使有司覈報,苟有此輩,即令停試。

    已而學使行部至甬,聞孫所行,善之,檄行通省,是歲浙人之課為天下最。

    世宗已嘉浙人自新之速,聞是事大喜,即降旨準復開科。

     世宗加恩鄉會試士子 雍正庚戌科會試,特命廣額四百名。

    又會試之前奉諭,凡雍正己酉大臣子弟鄉試失舉者,采中十二名。

    又雍正壬子科各省鄉試,奉旨,每額十名,加中一名,有零者亦加一名。

     鄉會試中式不分經 乾隆丁未,停鄉、會試分經中式之例。

    每科以一經命題,將《五經》輪流分試,俟輪試畢後,即以《五經》出題,並定添注塗改不得過百字等例。

     錢籜石鄉會試題同 秀水錢籜石侍郎載於雍正壬子浙江鄉試中副車,乾隆壬辰會試在八月,舉進士。

    而是科會試之題與壬子浙闈之題同,且同在八月,更奇。

    會試之舉於秋,實僅見也。

     朱鴻灝鄉會試題同名次同 鹹豐己未,福建鄉試題為「大學之道」四字,明年庚申會試題適與之同。

    閩人朱鴻灝未、申聯捷,均中第六名,蓋題同而名次亦同也。

     鄉會試卷重公羊 制藝中之講《公羊》者,自光緒戊子江南鄉試始。

    主考為李芍農侍郎文田、王可莊太守仁堪,皆崇尚經學者,故所取士,如費念慈、李傳元、江標,皆表表者也。

    次年己醜會試,總裁為潘文勤公祖蔭,正場首藝,凡發揮《公羊》「王魯」之義者,無不獲售,江南連捷者至十餘人。

    癸巳,費充浙江副考,所取之士,如錢保壽、鄒壽祺,皆治《公羊》學者。

    榜後,謠諑大興,議者至疑為關節。

    實則其時數科內博取科名者,有兩大祕訣,純正者摹仿管韞山文稿,新奇者治《公羊》家言,尤以何氏《公羊釋例》一書為最善本,蓋體例詳明,而文采亦不枯寂也。

     鄉會試之號軍 會試及順天鄉試之頭場,於未點名前,先點號軍,輒見垢穢之流,千百蜂擁而入。

    即有數十差役,持鞭棒雜打之,有不畏打者輒衝而入,如畏打稍逡巡,俄而額滿,被驅矣。

    人多不解其故。

    蓋充號軍者,須由所司先給腰牌。

    買此牌,已須銀一二兩,而貨牌者,又必溢額多售,故必嚴杖之,使不能逕入,一俟點訖,即便喝止。

    其幸得入場者,所得賞錢,不足抵牌費,勢不得不取償於竊盜,故北闈號軍之竊盜,遠過於各省。

     南闈號軍竊物甚少,間有之,亦惟食物小器而已。

    北闈則衣服貴重物,無不偷竊。

    且互相容隱,互相傳遞,甚有前號竊物遞交後號者,故查獲甚難。

    又凡士子出場時,寄頓之物,往往為所乾沒,若煙槍違禁之物,則直取之,且敢用辭以相恫嚇。

    然士子待號軍之惡,亦十倍於南闈,甚至有痛毆之而折其臂者。

     遊學生之進士舉人 自光緒乙巳七月詔停科舉以後,進士舉人之名稱悉已消滅。

    而是年六月,考試東西洋畢業遊學生,賞金邦平等進士舉人出身有差,【自是每歲試遊學生以為常。

    】則猶沿科舉之舊也。

     至宣統己酉,乃始有明文之規定,蓋考試東西洋畢業遊學生章程出,中有分等給獎一條。

    列最優等者獎給進士,列優等中等者獎給舉人,各冠以某學科字樣,習文科者稱文科進士、文科舉人,他科仿此。

     補給遊學生進士舉人 宣統己酉十二月,賞給遊學專門詹天佑、嚴復等進士舉人有差。

    以詹、嚴為遊學生之先進,故補給之。

    詹,粵人。

    嚴,閩人。

     蒲留仙論鄉試情形 淄川蒲松齡,字留仙,曾撰有論鄉試情形之文,文雲:「秀才入闈,有七似焉。

    初入時,白足提籃似丐。

    唱名時,官呵隸罵似囚。

    其歸號舍也,孔孔伸頭,房房露腳,似秋末之冷蜂。

    其出闈場也,神情惝恍,天地異色,似出籠之病鳥。

    迨望報也,草大皆驚,夢想亦幻,時作一得志想,則頃刻而樓閣俱成作一失意想,則瞬息而骸骨已朽。

    此際行坐難安,則似破縶之猱。

    忽然而飛騎傳入,報條無我,此時神情猝變,嗒然若死,則似食甘毒之蠅,弄之亦不覺也。

    初失志,心灰意敗,大罵司衝無目。

    筆墨無靈,勢必舉案頭物而盡炬之,炬之不已,而碎踏之,踏之不已,而投之濁流。

    從此披髮入山,面向石壁,再有以且夫嘗謂之文進我者,定當操戈逐之。

    無何,日漸遠,氣漸平,技又漸癢,遂似破卵鳩,隻得銜木營巢,從新另抱矣。

    」 各省鄉試之中額 本朝之有鄉試,始於順治乙酉,所定中額,順天一百六十八名,內貝字號一百十五名,北皿字號四十八名,旦字號三名,夾字號二名;江南一百六十三名,內南皿字號三十八名;浙江一百零七名;江西一百十三名;湖廣一百零六名;福建一百零五名;河南九十四名;山東九十名;廣東八十六名;四川八十四名;山西七十九名;陝西七十九名;廣西六十名;雲南五十四名;貴州四十名。

    又以南國子監既裁,應將監生中額歸併國子監。

    嗣經各省以及各字號屢經增減不一,至乾隆甲子,通行裁減各省中額,議準酌定滿字號二十七名,合字號十二名,共加《五經》遺額二名。

    夾字號四名,旦字號四名,貝字號一百零二名,南皿三十六名,北皿三十六名,共加《五經》遺額四名。

    中皿無定額,每二十卷取中一名,山東六十九名,山西六十名,河南七十一名,江南一百十四名,浙江九十四名,江西九十四名,福建八十五名,湖北四十七名,湖南四十五名,外一名。

    南北輪中,陝西六十一名,四川六十名,廣東七十一名,廣西四十五名,雲南五十四名,貴州四十名。

     額定諸生鄉試之名數 凡應鄉試之諸生,須先經提學考試,精通三場,始可入闈。

    順治乙酉正月,定直省額中舉人一名,取應試諸生三十名。

    康熙庚午,覆準江南、浙江每舉人一名,送應試諸生六十名。

    辛未,加至百名。

    乾隆甲子,議定直隸、江南、浙江、江西、湖廣、福建為大省,八十名;山東、河南、山西、廣東、陝西、四川為中省,六十名;廣西、雲南、貴州為小省,五十名。

    丁卯,議定直隸改照山東例,取六十名。

    又敕加恩,每副榜一名,應試諸生,大省加取四十名,中省加取三十名,小省加取二十名。

     楊某為歪頭舉人 順治丁酉江南鄉試,吳中有楊姓者獲雋,因其頭歪,人呼之為歪頭舉人,並為七字吟以贈之,曰:「側,吹笛,聽隔壁,思量弗出,頸裏摸跳虱,圈棚船立弗查,我是梁山阮小七。

    」此詩第五六句,皆吳諺,非吳人不能解也。

     山左鄉試之策 順、康間,山左諸生某入秋闈,策問天文,不能悉,偶憶地理一篇,遂以塞白,自謂必無望矣。

    榜發中式,及領卷,閱之,批雲:「題問天文而兼言地理,可稱博雅之士。

    」 旗人繙譯鄉試 康熙乙巳,復行滿洲、蒙古、漢軍繙譯鄉試。

     高宗夙善滿語,於繙譯講習最深。

    然嘗謂國初惟以滿語為本,繙譯為後所增設,實非急務,故屢停繙譯科目,自戊寅至戊戌二十年,未嘗舉行。

    後阿文成公桂以旗籍諸生出身無所,奏請開繙譯鄉試以勉旗人上進,然非上意也。

     翰林學士有習國書者,國書即滿文也。

    蓋以備繙譯編纂之任,故須專心熟習,辨析精微,積學功深,與年俱進,始為不負所選。

    康熙朝館選之例,庶吉士年四十五以下者,悉令分讀國書。

    及世宗禦極,則每科僅擇年少資敏者十餘人,蓋取其年富力強,可收記誦繙譯之效也。

    而庶常甫經散館,遂謂無從考驗,束置高閣,以緻教習三年,轉為虛設。

    至道光戊戌,穆彰阿當國時停止,同治朝,復有繙譯舉人矣。

     藩下諸生多得鄉舉 康熙丙午,閩人粘本盛以禮科給事中典試雲南。

    時功令,凡旗人不第者,勒令披甲。

    吳三桂藩下多貴遊子弟,可五百人,吳選二百人送入闈,待粘有加禮,屬其破額廣收。

    於是藩下諸生之中式者,多至二百五十餘。

     時有某者年八十,請與試,吳以其老,不許,乃固請曰:「生自束髮奮志,雖老,不少衰。

    科名遲速有定,王亦何惜一席地,令志士齎志不遇乎?」吳不得已,并送之。

    及試畢,受卷官視其卷,文無疵,字亦工,異之。

    揭曉日,拆卷至三十四名,某已中矣。

     隨宦子弟得與所在地鄉試 康熙壬子科,廣西鄉試,中式第十二名賈錫爵,滿洲人,廣西無駐防,賈隨宦於桂耳。

    蓋是時隨宦子弟,固準與於所在地之鄉試也。

     聖祖特送潘蘊洪鄉試 潘蘊洪,字函三,湖州諸生。

    其入庠時,名第一,至京師,應禦試,入修書館,復第一。

    以未入太學,例不得試京兆,聖祖特命內閣下其名於禮部,送棘闈,羣士皆驚訝。

    潘自負才望,謂科名可唾手得,及數試不售,而同館士強半舉甲乙科,大慚而減食飲。

    方望溪侍郎苞語之曰:「士果自負,當與百代人絜短長,今直省鄉貢,間三歲必千餘人,乃以不得與於千人者而發憤以死邪?」 朱文端鄉試領解 高安朱文端公軾以康熙癸酉領江西解,長洲宋太史大業拔之落卷中,評語嘉賞極至,末雲;「曠世逸才,伯祥大士之後一人而已。

    」拔冠多士,以為振靡起衰之式。

    宋為大學士文恪公子,揭曉相見,歎曰:「河目海口,昔惟先公,今見吾子矣。

    」 黃章百歲應鄉試 康熙己卯順天鄉試,廣東貢生黃章應舉,時年已百歲。

    入闈時,大書「百歲觀場」四字於燈,令其曾孫為之前導。

     馬世琪鄉試繳白卷 馬世琪夙以工制舉文名於江南。

    未遇時,某年應鄉試,試題為「淵淵其淵」。

    馬求勝之心太切,不肯輕易落筆,至次日,尚無一字。

    時已放牌,舉子紛紛出闈矣,馬口占一詩,題於卷曰:「淵淵其淵實難題,悶煞江南馬世琪。

    一本白卷交還你,狀元歸去馬如飛。

    」揚長而出。

    至後科,竟聯捷,大魁天下。

     馮青門不應鄉試 康熙壬午,張洗馬豫章典試河南,命下,都下諸名宿語洗馬曰:「汝能闇中摸索,得馮青門乎,則為明目,否則瞽。

    」洗馬曰:「青門,吾故人也。

    老眼無花,吾敢自負。

    」及榜發,不見青門名,乃造廬以訪之。

    青門曰:「吾自江南省墓歸,聞君為考官,已早避矣。

    」兩人相視而笑。

    青門,名震生。

     張仕敬以文秀才舉武鄉試 張仕敬,字儼庵,一字覺夫,祿勸之他頗人也。

    其先本安氏,安氏故出火濟。

    漢季,助丞相諸葛亮南征有功,封於羅甸,世長烏蠻,滇黔土官安氏皆其後也。

    仕敬祖肫,由尋甸守分牧霑益。

    在宋時,其後分駐祿勸之補知絞擺他頗,始氏張。

    之明開滇,張以地歸順,世為他頗望族,其祖興國以軍功得官守備,駐省城,興國卒於官。

    父明鑑復歸他頗,他頗之民純而毅,就約束,張氏之教也。

    仕敬少好讀書,有文采,補諸生,俗所謂文秀才是也。

    康熙庚子,舉雲南武鄉試。

    時魏翥國、南天章先後參戎府於武定,知仕敬所居他頗扼東川尋甸之衝,有事每倚重仕敬也。

     吳日?永改名失鄉舉 吳日?永,字旦清,華亭諸生也。

    嘗夢神語曰:「改名三省,可獲雋。

    」康熙乙卯鄉試揭曉,至公堂填榜,唱吳三省名,監臨愕然,乃屏去,時吳三桂方稱兵犯順也。

    後三省得宜興訓導,升溧陽教諭,以終。

    子之棫能作擘窠,遊閩,冒籍,入延平府學。

     鄉試分編字號 乾隆丙辰,禮部議準順天鄉試皿字號,分南皿北皿中皿取中。

    順天鄉試除北皿南皿字號,照舊額各取三十九名外,其雲南、貴州、四川、廣西另編中皿字號。

    十五名取中一名,零數過半,準加中一名,人數不及十五,仍附入南皿,毋庸另編中皿字號。

     順天鄉試分編字號名目,以辨省分:曰貝,直隸生員也;曰北皿,奉天、直隸、山東、山西、河南、陝西貢監生也;曰南皿,江南、江西、浙江、福建、湖廣、廣東貢監生也;曰中皿,雲南、貴州、四川、廣西貢監生也。

    曰夾,奉天也;曰旦,宣化也;曰鹵,天津商籍赴試者也。

    而山東鄉試有耳字號,則孔、顏、曾、孟四氏也。

    陝西鄉試有丁字號,則寧夏府也。

    聿左字號,合關內之敘州關外之安肅、鎮西、迪化而統計之也、聿右字號,甘州西寧也。

    每試,聿左右各輪一科,科中一卷肅也。

    福建鄉試有至字號,謂臺灣也。

    於試卷送入內簾時,畫疆分界,因地取材,以平解額,庶不緻豐茲嗇彼,贏絀懸殊,有得失偏枯之患,此鹹豐以前之辦法也。

    及陝、甘分省鄉試,臺灣割畀日本,聿、至兩字號於是撤銷。

     蘇瑞一以治春秋捷鄉試 乾隆戊午,聞棠典試江西,以夙知蘇瑞一治《春秋》,欲得之,徧檢《春秋》房,無佳文,搜遺,得一卷,已塗抹狼藉矣。

    愕然曰:「非老名宿,焉能辦此?」拔冠房首,榜發,果蘇也。

    放榜之夕,諸報喜者皆不往,曰:「蘇先生中,人誰不知,焉用報?」黎明,其門人市題名錄,始知之。

    蘇曰:「餘文艱滯,自分不售,今既得售,然何為置第五?」沈吟久之,乃徐徐冠服出門去。

    其姻家吳寅谷往賀,不值,候至巳刻,歸,則極稱解元王定九文,嘖嘖不去口,因為寅谷朗誦一徧,指謂某處好,某處勝餘遠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