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苑類 公共處所附

關燈
殿有寶座,門皆封鎖。

    又西行不數武,有一額題曰「水木自親」,西即昆明池。

    池之北有樂壽堂在焉,堂即孝欽後寢宮,堂前亦有月臺。

    旁有一亭,如花園暖房然,中藏柏樹一株,似珊瑚狀。

    又曲折而西,迴廊灣轉,約數十丈,北有山,山巔有臺曰國華臺,高數十仞。

    臺下有殿,題曰「排雲殿」。

    殿最大,向為朝賀之所,內有二聯雲:「萬笏晴山朝北極,九華仙樂奏南薰。

    」又「寶祚無疆萬年綿茀祿,天顏有喜四海慶蕃釐。

    」殿內十錦櫥數十座,高接棟宇。

    循階而上,石級十四層,月臺上列銅缸銅鼎各四,銅龍銅鳳各二。

    殿門旁柱上有聯,題曰:「崧嶽大雲垂九如獻頌,瀛洲甘雨潤五色呈祥。

    」殿後有閣,題曰「佛香閣」。

    循級而上,入偏門,門內石坊一,上題七字,曰「暮靄朝嵐常自寫」。

    又北上至寶雲閣,閣如八卦形,門欄棟檻皆生銅所鑄,質堅固,叩之隆隆有聲,風雨不蝕,高約四五丈,內長方棹一,亦然。

    由閣東下即太湖假山,山有洞,迴環彎曲,如蟻行九曲珠然,出洞而上,不覺至佛香閣焉。

    閣中供佛,佛旁二侍像,皆金色。

    閣後有亭,曰「眾香界」,萬壽山最高處,以此及佛香閣為極矣。

    南出一門,題曰「導養正性」,門前有短牆,危立山際。

    倚牆南望,池面皆冰,其亭臺樓閣歷歷如繪。

    又東下石洞至一殿,題曰「轉輪藏」,旁有數亭,亦八方形。

    轉輪藏有二,係木製,作十數層塔形,每層木佛數像,每藏高約三丈,能自轉不息,庚子之亂,洋人入園後,二藏遂不能自轉。

    有數日規,以石製之,表面鐫十二地支及晷刻度數,中豎一鋼針,太陽照之,針影在石上,即知何時何刻。

    又一亭,中立一大石碑,題曰「萬壽山昆明湖」六大字。

    轉至德暉殿,額曰「敷光榮慶」,至此,已入排雲殿之東偏矣。

    又西一殿,曰「聽鸝殿」,殿對面一臺,即孝欽聽戲處也。

    又曲折而東,上至一亭,題曰「畫中遊」,殿宇結構最妙,有數聯,句雲:「境自遠塵皆入詠,物含妙理總堪尋。

    」「幾許崇情託遠跡,無邊佳況愜香襟。

    」「雲閒歸岫連峯暗,飛瀑垂空漱石涼。

    」「幽籟靜中觀水動,塵心息後覺涼來。

    」「川巖獨鍾秀天地不言工,山色因心遠泉聲入目涼。

    」旁有石洞,入折而出,聳立一石坊,則題「山川映發使人應接不暇」十字。

    又至一亭,題曰「湖山真意」,結構亦極佳,為孝欽納涼用膳處,蓋已在山之巔矣。

    向北俯視,圍牆外約十裡許即為市。

    又由亭步至最高處,有一樓,題曰「智慧海」,對面有圓門三,題曰「祗樹林」。

    樓之後面稍低處東北數裡外,平地上之短破牆垣,即圓明園,乃鹹豐庚申英法人所燬者。

    又東行山巔數裡,路皆鋪以水磨方磚,雖山嶺一起一伏,而平仍如砥,後有一亭,題曰「薈亭」。

    循是而下,至景福閣,為孝欽進小米粥處。

    又過如意莊、平安室至樂農軒,軒正中有空椅一,即禦座也。

    後列條幾,左有西式搖椅一,上覆黃幔。

    又由此東南下至矚新樓、涵遠堂,堂前一池,池通山泉,水清而涔涔有聲,恍有碧天深處氣象,曲欄畫楹,備極清幽,真紅塵飛不到處也。

    池旁有和春堂,堂畔有橋,曰「知魚橋」。

    橋之四面,皆有亭臺,河流淅瀝,清而且漪。

    又過一院,南北房舍各四五間,南向者內存一船,北向者內藏《圖書集成》一部。

    又西行至德和園,內一殿,曰「頤樂殿」,殿前一大戲臺,臺高三層。

    登頂西望,玉蘭堂即在目焉,是為德宗寢殿,殿兩邊廂房各十一間,每間界以木闆,如戲園之包廂座然,為賞王大臣聽戲處。

    又南行至昆明湖,循東偏牆而行約二裡,行至宮門,左立一碑,【即織女石。

    】高約四五尺,係甲申年立,右臥一牛,【即牽牛。

    】長約四五尺,乃範銅鑄成,中有白石臺階數層,即孝欽後登小輪遊昆明湖處。

    又西行過十七空橋,北行至龍王廟,廟有數聯雲:「天外是銀河煙波宛轉,雲中開翠幄香雨霏微。

    」「列岫展屏山雲凝罨畫,平湖環鏡檻波漾空氛。

    」廟門外東西南三面,皆立有石坊,廟後即涵虛堂,堂後即昆明湖。

    隔池西北望,【約二三裡。

    】即石房也,偏西者,即玉泉山也。

     明之重器寶物全儲大內,高宗時常幸三海,乃擇所喜之各物移列三海各處,凡本朝所收聚之物,大都在是,其中美術書畫碑冊金石,不可以數計,碧犀寶石翡翠珠寶等件亦甚多。

    近數十年,各督撫所搜剔而呈進之寶物,悉入其中矣。

     頤和園戲臺 戲臺在大院中,三面可觀,有樓五層,一層如常式,二層如寺廟,以演神鬼雜劇,三層為佈景之用。

    兩旁皆平房,其外有廊,為恩賞王公大臣聽戲處。

    正對戲臺者有屋三間,高一丈,孝欽後聽戲所坐。

    偏右一間,為休息室,臨窗有長坑,坐臥可隨意,有時鑼鼓喧天,孝欽能酣眠不醒。

    戲中佈景暗合西法,皆太監為之,每齣竣事,亦如西劇之分幕。

    且孝欽暇時,喜閱小說,常自排戲以為能也。

     寶蓮航 頤和園有船隖,琢石而成,在仁壽殿西南,與萬壽山相對,舊名寶蓮航,亦名石舫。

    光緒中葉,昆明湖始置小輪舟二艘,復於園外東南隅設電汽房,專司園中電燈。

     頤和園窗絹之字畫 頤和園糊牕之絹,均鄭沅所作,皆楷書也,下有臣某某敬書字樣,餘皆倩李某代之,並有畫花卉翎毛者。

     智慧海 智慧海在頤和園中,其景與瀛台髣髴。

    中秋前數日,內務府執事諸員,預傳綵匠紮成月宮一座,臚陳各物,甘鮮水乳,風薰海錯,燦然大備。

    中秋夜,孝欽後率領德宗,後妃等,向太陰緻祭,親支王大臣及供奉諸臣,各乘龍舟來往,水天一碧,夜色清華,簫鼓之聲,中流不絕。

    已而賜宴,命盡歡,時撒禦前珍膳,指名給予。

    迴帆轉柁,當在東方既白時矣。

     孝欽後大興土木 光緒初,恭王當國,謹守繩尺,三海小有殘破亦未修。

    孝貞、孝欽兩太後率帝後等幸海時,恭王必從。

    孝欽輒曰:「此處宜修矣。

    」恭王正色厲聲而言曰:「是。

    」孝欽亦不再言。

    孝貞則曰:「無錢奈何?及孝貞賓天,恭王出軍機,以醇王繼任,於是迎合孝欽者先修三海,包金鰲、玉蝀於海中,【金鰲、玉蝀,橋名也。

    橋之南北二牌坊,一曰金鰲,一曰玉蝀,自國初以至光緒己卯皆在大道旁,為西城赴後門之大道。

    橋旁即承光殿,俗呼圓殿,又名團城子,如一小城。

    然上有雉堞,中僅一殿,曰承光,亦不甚宏大,四圍配殿數十間而已。

    大玉甕即在此殿院內,以石亭覆之,亭柱四方刻諸臣和禦製玉甕詩。

    玉甕直徑三尺弱,外刻龍魚波濤之狀,甕內刻高宗禦製古風一篇,玉色蒼白,滑不留手,高約二尺,不知何代之物。

    】然猶以西苑在城中,山水之趣不及郊野,乃又有重修圓明園之議。

    其後以圓明園荒蕪歲久,水道阻塞,不如萬壽山昆明湖水面廣闊,施工較易,乃輟圓明園工而修萬壽山,且錫名為頤和園。

    不三年,園成,孝欽率帝後等居之,自移園後,每日園用萬二千金。

    園設電燈廠、小鐵道、小汽船,每處皆有總辦幫辦委員等數十人。

    光緒甲午,敗於日本,李鴻章常恨恨曰:「使海軍經費按年如數發給,不過十年,北洋海軍船礮甲地球矣,何至大敗!此次之辱,我不任咎也。

    」 南苑 南苑在京城南,為元時南海子故址,亦名飛放泊,廣百餘裡,國初作東西二宮,有珍禽異獸,奇花佳果。

    乾隆以後,謁陵回蹕,輒於此行春蒐之典。

    晾鷹臺在苑之迤南,蒐畢,命虎鎗營人員殪虎於此。

    乾隆時孝聖後、道光時孝和後皆嘗一幸南苑。

    光緒辛醜冬,德宗奉孝欽後回鑾;壬寅、癸卯謁東西陵,均至南苑駐蹕數日。

     南北海小修工程 光緒乙酉夏,德宗幸南北海,小修工程銀十三萬兩,而任其事者,僅拆後牆以培前牆,冀塗飾一時而已。

     南海 南海子,明之上林苑也。

    國朝因以為閱武田狩之所,同治以還,神機營將士歲往駐紮,輒秋去而春歸。

     南海遍種荷花,幾為大內之冠,中有殿曰瀛臺,旁有佛照樓。

    瀛臺四圍皆水,一九曲闆橋通之,壁上貼落【即字畫也。

    】皆國初三王真蹟,又有成親王寸楷《赤壁賦》一大幅,房闥曲折數十間,極精雅,即光緒戊戌政變以後,孝欽後幽德宗之處也,自是而瀛臺之名以著。

     佛照樓 佛照樓在南海,即儀鸞殿故址,殿燬於光緒庚子之亂,回鑾後重修,三字為孝欽後禦筆,巨於栲栳。

    樓頂上下左右畫一蒲桃架,四壁皆蒲桃也;樓柱畫百鳥朝王,無一同者,即此一項,已報銷十五萬金,全樓共費五百餘萬,悉倣西式。

    佛照樓左有一兩卷樓者,與佛照樓互相環拱,如鳥張翼。

    佛照樓內有電燈,其鍋鑪等件即在附近,汽筒直上高與雲齊,一至夜間,則幾上瓶鑪、壁間琴劍,皆以玻璃製就,無一不照耀通明。

     團城內之宮殿碑碣 團城子在北海,入門後,有牌坊二,一曰積翠,一曰擁嵐。

    中施石橋,北行,入永安寺,石級百餘,陡然直聳,遊人拾級而上,路狹難行,若繞行山之西麓,則坦如矣。

    既上一層,旁有洞口,繞西行,登白塔山頂,塔高十餘丈,圍八九丈。

    塔前有佛殿一,殿外全以瓦佛砌成,若頤和園之智慧海,惟佛皆紫衣,而不及智慧海瓦佛之大,其製造之工亦簡甚。

    佛殿銅門四扇不可開,自窗隙觀之,乃千手千眼菩薩,皆銅質,像貌獰惡,而最上中間之面目則又若婦人。

    在白塔山之上俯觀三海及宮禁,歷歷如在掌中。

    山下碑碣甚夥,有雍正時碑二座,高丈許,碑下皆有霸下,或雲屓屭。

    【霸下乃龍生九子之一,可以負重。

    謂之屓屭者,誤也。

    蓋碑首之龍形乃屓屭,因屓屭好文,故施於碑上。

    】塔為雍正庚戌所建,碑文為雍正時大學士寧完我所撰。

    時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