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類 城寨附 道路附 橋梁附
關燈
小
中
大
全國環遊紀程
今欲環遊本國,周歷直隸、奉天、吉林、黑龍江、山東、河南、山西、江蘇、安徽、江西、福建、浙江、湖北、湖南、陝西、甘肅、新疆、廣東、廣西、雲南、貴州、四川二十二省及蒙古、西藏、青海等處,汽船汽車而外,所恃以為交通之具者,人與馬騾所緻力之舟車是也。
自江蘇上海縣至安徽懷寧縣 吳淞【屬江蘇寶山縣。
】 汽船沿江蘇境【江蘇南北距四百裡,東西距八百裡,無高山峻嶺,而有揚子江橫貫其中。
湖之大者曰洪澤、曰高郵、曰太湖。
】之黃浦江而下,水流浩瀚,東北行三十裡,至吳淞口,為光緒間所闢商埠,兩岸建礮臺,海口有燈塔,以便船舶夜行。
【有鐵道通上海,並由蘇州而達江寧。
】 崇明縣【屬江蘇太倉州。
】 既出吳淞口,有島橫扼揚子江【即長江。
】入海之處曰崇明縣,蓋江水自上流挾沙至此,積滯而成也。
長一百八十裡,廣五十裡,土宜植棉,島民約百萬。
江陰縣【屬江蘇常州府。
】 自吳淞入揚子江,由北口轉西北,經狼山,【屬江蘇通州。
】以傍岸淤淺,下椗江心,行客至此,皆攜裝刺小艇以渡北岸之通州。
其南岸為福山鎮,【屬江蘇常熟縣。
】江面寬廣,沙灘深淺不定。
少頃西行,至江陰縣稍停,江之南岸有礮臺,設兵駐守,蓋此為揚子江第一門戶也。
江陰以西有圌山,江面至此頗隘,水流峻急。
丹徒縣【江蘇鎮江府府治。
】 自江陰西行,至丹徒下椗,裝卸客貨,約半日之久,地為通商巨埠,往來揚子江、運河間者必取道於此,故船舶雲集,貿易繁盛。
租界臨江,土名銀山門,城東北有焦山,西南有金山。
江寧縣【江蘇江寧府府治,一稱南京。
】 越丹徒而南至江寧,江蘇省會也。
商埠曰下關,在神策門外江岸,明太祖孝陵在朝陽門外。
城中有秦淮河、莫愁湖、雨花臺諸勝。
蕪湖縣【屬安徽太平府。
】 自江寧泝江而上,過釆石磯,【屬安徽當塗縣。
】壁立千仞,最擅形勢,蓋已入安徽境【安徽界江蘇之西,東西距七百餘裡,南北距九百裡。
西南境多山,餘皆平衍。
揚子江通其南,淮水貫其北,中有巢湖,水廣而淺。
】矣。
由此而西經東、西梁山,水受山束縛,江面驟窄,礮臺夾江而守。
至蕪湖,地在揚子江南岸,形勢便利,為安徽最盛之商埠。
懷寧縣【安徽安慶府府治。
】 蕪湖西上至大通鎮,【屬安徽銅陵縣。
】以客貨裝卸頗繁,亦椗泊焉。
俄而西行至此,地當長江北岸,為安徽省會,江水三面環城,西有眾山高聳,地勢雄壯。
鄱陽湖【屬江西。
】 自懷寧泝江西行,入江西境。
【江西東西距八百裡,南北距千裡,三面環山,惟省北地勢開展,控引江湖,土質肥腴,近湖之區尤勝。
西境萍鄉縣有煤礦,且有鐵道二百餘裡西通湖南醴陵,以資轉運。
東北景德鎮瓷業之隆,甲於世界。
】過馬當山,遙望小孤山,高峯獨聳,峭立江心,上有小姑廟,巍樓傑閣,下臨無地,江流湍急,其西即湖口【內湖外江。
】鎮。
江水衝擊,聲如洪鐘者,石鐘山也。
自江西湖口鎮至南昌縣 自湖口鎮改乘小汽船南行,入鄱陽湖。
湖長二百七十裡,廣六十餘裡,我國大湖當以此為第二。
南昌縣【江西南昌府府治。
】星子縣【江西南康府府治。
】 既至鄱陽湖,見有漁舟無數,知漁利甚溥也。
過星子,則見廬山聳峙於前,山有白鹿洞。
【宋儒朱子講學之地。
】南行至吳城鎮,【屬江西都昌縣。
】小泊,鎮當贛江入湖之處,至此而舟入江矣。
冬令水淺,汽船不易駛。
由此而南,至南昌,江西省會也。
南昌以南為贛江,水益淺,多灘,禾田兩岸相望,時見古塔。
自江西湖口鎮至湖北夏口廳 九江縣【江西九江府府治。
】 南昌之遊畢,返湖口,復乘汽船上駛。
江流迅疾,五十裡至九江,地居揚子江上下遊之中央,商務繁盛。
租界在城西江幹一帶,遙望廬山環亙,約數百裡,西人率於山上避暑。
黃岡縣【湖北黃州府府治。
】 自德化西駛入湖北境,【湖北居揚子江西遊,為中原要地,東西距千二百裡,南北距八百裡,東西北多山,南路平坦。
江、漢交流,湖陂相屬,故水陸運輸最為利便。
土質腴美,農業最豐,西境岡嶺縱橫,礦產尤盛,大冶之鐵、夏口之煤皆已開採。
】至武穴小泊。
過富池口,南北岸萬山拱合,上流為田家鎮,形勢險要,自此而蘄州、【湖北黃州府蘄州州治。
】黃石港、黃岡皆泊舟片時。
黃岡城西北之赤壁山,屹立江濱,石壁皆赤色。
【東有宋蘇軾故居。
】 夏口廳【屬湖北漢陽府。
】 舟過黃岡西北行,江流曲折,至夏口泊焉。
地當揚子江北漢水東,為京漢鐵道中樞,列肆之長約十裡,水陸交便,貿易至盛,英、法、俄、德、日皆有租界。
汽船至此,將仍沂江而下,以還上海。
自湖北夏口廳至武昌縣 武昌【湖北武昌府府治。
】 自夏口西渡漢水至漢陽,【湖北漢陽府府治。
】其地有專製鐵闆鐵軌之鐵政局。
南渡揚子江,為武昌,湖北之省會也,面江而負山。
漢陽門上有黃鶴樓,燬於火矣。
嶽陽縣【湖南嶽州府府治。
】 自武昌復至夏口,改乘淺水汽船,西南溯江而上,過陸溪口【三國時,周瑜攻曹操之地,亦稱赤壁。
】南入荊河口,洞庭湖、揚子江會合處也。
入湖南境,【湖南當洞庭湖之南,東西距九百裡,南北距千裡,全境多山嶺,其尤著者曰衡山,五嶽中之南嶽也。
省北近湖之處多平原,水之大者曰湘、沅、資、澧,湘最巨。
地質腴厚,產米、麻、煙、棉、茶、紙、木材,礦產尤多煤。
南境瑤、苗雜處。
近自漢口敷設鐵道縱貫本省之地,達於廣東省城。
】至嶽陽。
地為湘省門戶,租界在城北十五裡,全省貨物出入,皆由此。
城有嶽陽樓,俯視洞庭,夙推名勝。
洞庭湖 長沙縣【湖南長沙府府治。
】 洞庭湖在湖南省東北,周九百餘裡,為五湖冠,多沙洲島嶼,君山尤大,近湖多沮洳之地。
沿湖東岸行,入湘江,上溯,過湘陰縣,【屬湖南長沙府。
】附近有汨羅水。
【楚屈原懷石自沈於此。
】南行至長沙,湖南之省會也。
據湘江東岸,民物殷阜,後闢為商埠。
自湖南嶽陽縣至湖北宜昌縣 沙市【屬湖北。
】宜昌縣【湖北宜昌府府治。
】 由長沙折回嶽陽,復乘淺水汽船溯江上行,西北至沙市,貿易繁盛,俗稱小漢口,租界在鎮之西。
自此而上,江中時有沙礁,舟人駕駛惟謹。
至宜昌,泊焉,汽船之航路止於此。
再上,則江水湍急,數裡一灘,改賃民船,乃可上達。
楚蜀客貨之轉運,必於宜昌上下,故為巨埠。
自湖北宜昌縣至四川成都縣 三峽 自宜昌賃民船入川,溯江上行,兩岸石山壁立,煙霧繚繞,非亭午夜分,不見日月。
前望眾山,迴環若甕,舟行至近稍一轉折,則豁然又開一境。
過西陵峽、黃牛峽、巫峽,崖瀑飛流,破石堆聚,與風水相激,舟行偶不慎,則撞石粉碎。
上行俱賴縴夫拖纜,至極險之灘,客必登岸步行,待舟過灘畢,始復登舟。
奉節縣【四川夔州府府治。
】 過三峽至巫山,入四川境。
【四川東西距二千餘裡,南北距千餘裡,地多山,雪山及北嶺之脈周於四境。
揚子江流其南,省中鴉礱江、岷江、嘉陵江、烏江諸大川並匯焉。
西南境有鹽井、火井。
】西有瞿唐峽,兩崖對峙,中貫一江,急水迴復。
再上有灧澦堆,大石高十丈餘,突出江心,以水之漲落為隱見,故舟行頗危。
至奉節,江山高闊,地勢較平。
【有諸葛武侯廟、杜甫宅諸古蹟,城外沙渚有武侯八陣圖遺址。
】自奉節而西,江流沸湧,又多石灘,然猶不若巫山、瞿峽之奇險也。
舟至是,可泊萬縣城下。
萬縣【屬四川夔州府。
】 地處衝要,商務繁盛,自此西上,灘險如前時。
過忠州,【四川忠州直隸州,州治有陸贄、白居易遺蹟。
】西南為酆都縣,【屬四川忠州。
】以境有豐水、平都山得名。
【小說家附會鬼山陰洞地獄閻王之說,可笑。
】至巴縣,泊焉。
宜昌、巴縣之間,大灘二十一,小灘六十三,水勢湍急,間有一二淺水汽船,輒多阻滯。
巴縣【四川重慶府府治。
】 川東商埠也。
地當嘉陵江、大江交會之處,而據其要道,三面臨水,城就峭壁為之,依山之起伏為高下,城中商肆民居鱗次櫛比。
宜賓縣【四川敘州府府治。
】大江 自奉節溯江上駛,過七門灘,大石橫江,其數七,望之如門。
至瀘州,【四川瀘州直隸州州治。
】改賃輕舟,則以自此而上江流益狹,牽挽愈難也。
西行至宜賓,泊焉。
地當岷江、大江之匯,控扼通衢,蓋自出江蘇寶山之吳淞口,行四十餘日入大江【大江發源青海,初名木裡烏蘇江,旋東南流改名金沙江,以水雜金沙也。
又曲折東北流,會鴉礱江、岷江、嘉陵、漢水諸川,經雲南、四川、江西、安徽、江蘇諸省而入於海。
】至此乃止焉。
樂山縣【四川嘉定府府治。
】成都縣【四川成都府府治。
】 自宜賓北泝岷江至奉節,沿岸多鹽場火井。
峨眉縣【屬四川嘉定府。
】境有峨眉山,為著名勝境。
北過眉州,【四川眉州直隸州州治。
】復北行,江山平遠,風景如畫。
至成都,【三國時蜀漢建都於此,有漢司馬相如、諸葛武侯故居,城外有薛濤井,水可造紙。
】土潤而腴,民殷物阜,乃四川之省會也。
自四川成都縣至西藏 鐵索橋居成都,定乘輿入藏之計畫,雇馱馬,延譯人。
既定,遂遵陸西南行,經邛郲九折坂二十四盤而飛越,嶺聳峭盤折,勢如螺旋。
渡瀘水,須步行過鐵索橋。
橋以巨鐵索九條繃於兩岸,長三十餘丈,上鋪木闆,廣九尺餘。
俯視洪流,令人目眴足弱,河西百餘裡,即康定縣也。
康定縣【四川康定府府治。
相傳漢諸葛亮征蠻時,曾遣將造箭於此,故一稱打箭爐。
】 此為由川入藏之孔道,四園皆山,形勢險峻。
中有廢澗,敞若平地,有土城。
番人聚族而居,多疊石為碉樓,有大寺,喇嘛數千。
內地人頗有往貿易者,川茶藏產,輒以此為交易之所。
裏化廳【一稱裏塘。
】巴安縣【四川巴安府府治。
】 由康定西行,渡鴉礱江,江窄流急,岸有戍兵,行客皆以皮船【以牛皮縫製,僅載一人一舟子。
】運渡。
有大雪山,積雪常年不化。
至裏化,小住,所遇皆食肉衣皮之番人,惟土司衣冠尚遵國制。
裏化西行五百餘裡,至巴安,風土人情與裏化相似。
昌都縣【四川昌都府府治,一稱察木多。
】 自巴安西行,渡金沙江,轉西北,入西藏境,【西藏東西距五千裡,南北距二千裡,南境即喜馬拉雅山,為世界第一高嶺,西北有蔥嶺山,有崐崙山,皆高峻而有瀑布。
故江河甚多,雅魯藏布江最巨,自西而東貫全藏之境,東南流折入印度界。
怒江、瀾滄江皆發源於此。
】則見山巔終年積雪,冬夏皆奇寒。
沿途多劫賊,土人稱曰夾壩,商旅皆結隊行,執兵自衞。
行一千五百裡,始抵昌都,為前藏門戶。
有土城,番民築碉以居,毗連約數裡,坡下建營壘,列市肆,頗有都會氣象。
嘉黎縣【四川嘉黎府府治,一稱拉裡。
】 自昌都而西渡瀾滄江,旋經瓦合大雪山,五峯緜亙,天雪相連。
復渡怒江上流,踰朔馬拉山、魯貢拉大雪山,其險峻視瓦合大雪山尤甚。
至嘉黎,則已距昌都一千五百裡。
其地為藏之咽喉,有營寨,地苦寒,積雪多陰晦。
拉薩 自嘉黎西南行,經高山數重,既過鹿馬嶺,則地勢平坦,路旁有溫泉,自平地石罅中出,氣蒸而沸,濺沫,色如硫黃。
經墨竹工卡,有水西流,即藏河也。
至察裡,【俗傳釋玄奘西行自此至印度。
】風景和煦,山川平曠,多逆旅,皮船可徑渡。
由此西行,接近拉薩,已抵中藏地矣。
拉薩為西藏都會,【設駐藏大臣於此。
】東西約七八裡,南北約三四裡,居民五萬,率為喇嘛。
主教者為俗稱活佛之達賴喇嘛,兼握政權,居布達拉大寺,寺在高阜之上,環門砌石為牆,佛座最深密,羣僧侍焉。
甘孜州 自拉薩西行,路平地沃,乘木舟以渡雅魯藏布江。
南為厄木多克池,中有大島,僧寺壯麗。
西南行,至甘孜。
又南行十餘日,至亞東,其地為藏南要隘,南距英屬印度界僅二百四十餘裡。
附近有營汛駐守,築邊牆,曰鎮西關。
【光緒二十年開為商埠。
】遊畢,仍還甘孜。
日喀則 甘孜西北行二百餘裡,至日喀則,即後藏也。
左有當多汛,右有朋錯嶺,皆天然要隘。
有大寺曰劄什倫布,倚山面江,垣宇壯盛,班禪喇嘛居之。
其遠近瞻禮受法傳戒者,與前藏布達拉寺相等,惟所屬喇嘛較少。
又由日喀則城西南行,曲折二千餘裡,至聶拉木,為西藏南疆要隘,有道通尼泊爾都城,商賈多由之而入印度。
西藏之遊既竣,乃循舊路,沿揚子江而下,仍至漢口。
自湖北夏口廳至京師 至是而定北遊京師之計畫,易汽船而為汽車焉。
乃自夏口啟程,乘京漢鐵道汽車至灄口,陂塘相屬,地勢窪下。
北經孝感縣,【屬湖北漢陽府。
】出武勝關,峻嶺重岡,山脈雄厚。
車行至此,穴山而過,約十餘裡,北入河南境。
【河南古稱中原,東西南北相距各約千裡,地勢西北多山,東南平衍。
黃河橫貫北部,洛河入之。
東南有沙河、汝河,皆入於淮。
近省之地當黃河下流,屢有衝決,民多苦之。
】至信陽州,【屬河南汝寧府。
】過遂平、西平二縣,【均屬河南汝寧府。
】郾城縣【屬河南許州。
】而抵許州。
【河南許州直隸州州治。
】地益平曠,與南方風土迥異。
北至新鄭縣,【屬河南開封府。
】其西為登封縣,【屬河南河南府。
】境有嵩山,五嶽之中嶽也。
高六千尺,周百二十裡,三峯最高,中有峻極,東曰太寶,西曰少室。
開封縣【河南開封府府治。
】 自新鄭北至鄭縣,【河南鄭州直隸州州治。
】開封在其東,河南省會也。
地近黃河,屢遭水患。
城西二十餘裡,為宋故都,【有宋宮及艮嶽故址,並唐時猶太教所建教堂遺蹟。
】城南有朱仙鎮,為四大鎮【湖北之漢口、廣東之佛山、江西之景德及朱仙為四大鎮。
】之一,舊時貿易甚盛。
黃河 鄭州北行四十裡,至榮澤縣,【屬河南鄭州。
】地濱黃河。
黃河發源青海,與長江之源僅隔一山脈,東北流過甘肅省,出長城外,作弧背形,復入長城。
南流經山西、陝西之間,至潼關,水勢寖盛。
折而東向,橫經河南、直隸、山東三省而入於海。
河流挾沙,遷徙不定,每一汎至,氾濫數百裡,輒成巨災。
汲縣【河南衞輝府府治。
】 黃河有鐵橋,上鋪軌道,以通汽車,長數百丈,鐵柱深入沙中。
渡河行數十裡,入汲縣界。
旋見城郭壯麗,有衞河環其北,太行山【在河南省西北境,緜亙數千裡,山東省在其東,山西省在其西。
】峙其西。
出城,渡衞河,【有比幹墓。
】過淇縣,【屬河南衞輝府,有殷三仁故裡。
】至宜溝驛。
【有周子貢故裡。
】 安陽縣【河南彰德府府治。
】 自宜溝驛北行,經湯陰縣,【屬河南彰德府,有宋嶽飛故裡,祠中樹枝皆南向。
】北至安陽。
【曹魏曾都於此。
】城之西南有山,產白石。
由東北之臨漳【屬河南衞輝府,有漢曹操銅雀臺故址。
】而北渡漳河,入直隸境。
【自元代建都,後明成祖由南京遷都於直隸之順天,後因之。
南北距六千餘裡,東西距千餘裡,背山臨海。
運河北流至天津,匯九河之水入於海。
自北而西羣山重疊,有古北口、獨石口、張家口,外制蒙古,屹然天府。
其南湖泊至多,有魚米之利,惟北境高寒,冬令多墐戶以居。
】高阜纍纍,遙望之有七十二,或曰此曹操疑塚也。
北行至磁州。
磁州【屬直隸廣平府。
】正定縣【直隸正定府府治。
】 磁州盛產煤,多陶戶,其地山明水秀,略似江南。
由此北行,過邯鄲縣,【屬直隸廣平府,古趙國所都。
】經沙河縣,【屬直隸順德府。
】四望平沙,或積成邱阜。
北由邢臺縣【直隸順德府府治。
】而至正定,自正定以西,別築鐵路達山西之陽曲縣,【山西太原府府治。
】長五百裡。
清苑縣【直隸保定府府治。
】 自正定北行,過定州,【直隸州州治。
】其西山嶺蟠曲,為北嶽恆山之支脈。
北至清苑,直隸之省會也,商賈雲集。
自京而西至晉、秦、隴、蜀諸省,皆由此。
涿州【屬順天府。
】 出清苑北行,渡易水,道左有碑,記燕太子丹送荊軻入秦事。
北至涿州,【蜀漢昭烈帝及其將張飛故裡。
】出城渡永濟橋,橋跨拒馬河,長可裡許。
北過良鄉縣,【屬順天府。
】經蘆溝橋,其下即桑乾河,橋左別建鐵橋,汽車行其上直達京師,穿西便門城缺處,至正陽門西車站止焉。
蓋京漢鐵路,南起漢口,計程二千八百裡,至此而盡。
京師 京師在直隸省,別之曰順天。
居白河之西,分內外二城,外城七門,周三十八裡,內城九門,在外城之北,周四十裡,皇室在焉。
國子監在城東北隅,中貯石刻經文及周時石鼓。
城東南有觀象臺,高十丈,儀器皆備,又有各國使館。
內城之中曰皇城,周三千六百餘丈,皇城之中曰紫禁城。
西華門之西通皇城南北曰西苑,中分南北中三海。
神武門北有景山,煤石所成,頗高峻,其上有亭臺。
自京師至山西陽曲縣 當發軔之始,附乘京漢鐵路汽車,南至正定,小住。
旋易正太汽車西行,渡滹沱河,有漢光武帝麥飯亭,河流迅疾,深淺不常。
過獲鹿縣【屬直隸正定府。
】而西,山徑迴復,地勢險峻。
過井陘縣,【屬直隸正定府。
】縣北有山曰井陘,亦太行山脈,其山四面高平,中下如井。
陽曲縣井陘以西,為山西境。
【山西北跨長城,東界直隸,南接河南,西鄰陝西,東西約距六百裡,南北約距千餘裡。
近北地高山多而少雨,西南俱以汾河為界,中有汾河為本省巨浸,濱河之地平坦腴沃。
】西過壽陽縣,【屬山西平定州。
】至榆次縣,【屬山西太原府。
】北五十裡即陽曲,山西之省會也。
西臨汾河,為往來秦、隴、蜀、藏之通道。
自山西陽曲縣至新疆和闐縣 臨汾縣【屬山西平陽府。
】 自陽曲西南行,傍汾水東岸,經徐溝縣、祁縣、【均屬山西太原府。
】平遙縣【屬山西汾州府。
】而至介休縣,【屬山西汾州府。
】南有緜山。
【晉介之推隱此。
】沿汾水而南,至靈石縣,【屬山西霍州。
】有古石,高六七尺,非鐵非石,叩之有聲。
西南至臨汾縣。
潼關 華山 越臨汾西南行,至侯馬,渡澮河,抵聞喜縣。
【屬山西絳州。
】西南經永濟縣,【山西蒲州府府治。
】復沿汾水東岸,南渡黃河,入陝西境。
【陝西古稱關中,東西距七百餘裡,南北距千三百裡,唐以前歷代帝王多建都於此。
地勢南北皆山,中央平坦,秦嶺橫亙其中,渭水流其北,漢水流其南,黃河自長城外南流而為省之東界,渭水入焉。
渭水流域東距黃河,南界秦嶺,北繞長城,萬山中有險仄之徑可四達,故為西北扼要之區。
】兩山夾流,黃河自北來,至此折而向東,所謂河千裡而一曲也。
至潼關,倚山據河,乃為天險。
西至華陰縣,【屬陝西潼州府。
】其南有華山,即西嶽也。
洞壑峯巒,為五嶽之冠,最著者為蓮華峯,峯勢相連,視泰華差小,故名少華。
長安縣【陝西西安府府治。
】 自華陰西行,過華州、【屬陝西同州府。
】渭南縣【屬陝西西安府。
】至臨潼縣,【屬陝西西安府。
】有溫泉,出驪山下,即古華清池也。
復西行五十裡,抵長安,北環渭水,南屏終南,頗占形勝。
城周四十裡,濠廣八丈,【本金、元舊址,明永樂時增修之。
】由東門入,見東北隅尚有小城周九裡,【明秦王藩城。
】向西轉南,則唐故宮之遺址,猶有存者。
鹹陽縣【屬陝西西安府。
】平涼縣【甘肅平涼府府治。
】 自西安西行,渡渭水,北至鹹陽。
西北行至邠州,【陝西邠州直隸州州治。
】有大佛寺,穴山為屋,有石像。
循涇水西北行,入甘肅境,【甘肅居本部之西北隅,東西距三千六百餘裡,南北距二千四百裡。
氣候甚寒,四月猶或飛雪。
地多山嶺沙磧,惟沿黃河兩岸土壤腴美。
黃河之外,有渭河、洮河,水急不便行舟。
】至涇州。
【甘肅涇州直隸州州治。
】居秦、隴東西之衝,眾山環峙,涇、汭分流,一咽喉要塞也。
西北至平涼,西城有崆峒山。
臯蘭縣【甘肅蘭州府府治。
】 出平涼而西,踰六盤山,沿途土人多穴處者。
西抵臯蘭,為甘肅省會,居黃河南,為通西域之咽喉。
臯蘭山環城而峙於南,人民漢、回雜處,富庶甲西部。
西寧縣【甘肅西寧府府治。
】 出臯蘭城西行,過黃河浮橋,以船為之。
又西行,經碾伯縣,【屬甘肅西寧府。
】有四望山,道險狹,【漢趙充國略定西羌,以此為形勝之地。
】西至西寧。
萬山迴合,近接青海,漢、番土產之互市在此。
自此而西,踰日月山,即入青海境。
【青海古為西羌,有湖曰庫庫淖爾,大如海,故名。
東西距二千裡,南北距千裡。
地勢甚高,東有祁連、西傾諸山,山巔恆積雪,巴顏哈喇山麓高出,其東之鄂陵、劄陵二湖約三百裡,有噶達素老峯者,上有池水噴出,作金色,黃河之源也。
其西犂石山,則揚子江之源也。
地氣沍寒,人民以蒙古族為多。
】 張掖縣【甘肅甘州府府治。
】 自青海復至西寧,東北行,經大通縣,【屬甘肅西寧府。
】北至永昌。
【屬甘肅涼州府。
】西北行,至張掖。
西南有祁連山,產木,水草亦美。
西行四百裡,經肅州,【甘肅肅州直隸州州治。
】又西北七十裡,至嘉峪關,為萬裡長城極西之端。
哈密廳【新疆哈密直隸廳廳治。
】 出嘉峪關,道左有天下雄關碑。
更西行,沙磧浩浩,已入大戈壁。
其地崇岡疊阜,高澗深溝,有九溝十八阪之目。
經安西州,【甘肅安西直隸州州治。
】西北行山磧中,旬日不見草木,水鹵不可飲,必攜食水自隨。
至哈密,始入新疆境,【新疆為我國極西屏蔽,本西域回部,官軍征而有之,光緒壬午置行省。
東西距七千裡,南北距三千裡。
地勢高峻,大山東西橫亙,分為南北兩路,南路半屬戈壁,間有沃壤,北路土脈較腴。
川之大者,北有伊犂河,南有塔裡木河。
民族龐雜,除漢族外,有駐防之滿洲及蒙古、纏回各族。
纏回以布纏頭,與內地普通裝飾之回人異。
又有哈薩克、額魯特、準噶爾等人。
而戶口蕃廣必推纏回,故稱之曰回疆。
】為新疆之門戶,城小而固,有大渠一道引而注之,產瓜極甘美,附近有回城,回人居之。
吐魯番廳【甘肅吐魯番直隸廳廳治。
】 自哈密循南路而西,折而北行兩山中,以避風戈壁【風戈壁者在山之南,緜亙數千裡,春夏多怪風。
】之險,經鄯善縣,【屬新疆吐魯番廳,一稱闢展。
】亦都會也,西至吐魯番。
再西南行,至托克遜,自此而西,用紅錢。
西行至焉耆府。
【一稱喀喇沙爾,與吐魯番皆有戍兵。
】 阿克蘇縣【新疆溫宿府府治。
】 自焉耆西行,渡海都河,復西行,達庫車州,【新疆庫車直隸州州治。
】經拜城縣,【屬新疆溫宿府。
】至阿克蘇。
峭岸如削,其上平衍,回城依其麓,縣城在其西。
莎車縣【新疆莎車府府治,一稱葉爾羌。
】阿克蘇以西,尤荒僻,無廛肆。
西南渡蔥嶺大河,抵巴楚州,【屬新疆疏勒府。
】復西南行,至莎車。
為南路大城之一,周十餘裡,城內東南隅有古塔,周約十二三丈,中有盤道,至頂三十餘丈,有市,長約十裡。
罪人之流戍新疆者,多居此城。
疏勒縣【新疆疏勒府府治,一稱喀什噶爾。
】 自莎車西北行,經英吉沙爾廳,【新疆英吉沙爾直隸廳廳治。
】有界牆,回民
自江蘇上海縣至安徽懷寧縣 吳淞【屬江蘇寶山縣。
】 汽船沿江蘇境【江蘇南北距四百裡,東西距八百裡,無高山峻嶺,而有揚子江橫貫其中。
湖之大者曰洪澤、曰高郵、曰太湖。
】之黃浦江而下,水流浩瀚,東北行三十裡,至吳淞口,為光緒間所闢商埠,兩岸建礮臺,海口有燈塔,以便船舶夜行。
【有鐵道通上海,並由蘇州而達江寧。
】 崇明縣【屬江蘇太倉州。
】 既出吳淞口,有島橫扼揚子江【即長江。
】入海之處曰崇明縣,蓋江水自上流挾沙至此,積滯而成也。
長一百八十裡,廣五十裡,土宜植棉,島民約百萬。
江陰縣【屬江蘇常州府。
】 自吳淞入揚子江,由北口轉西北,經狼山,【屬江蘇通州。
】以傍岸淤淺,下椗江心,行客至此,皆攜裝刺小艇以渡北岸之通州。
其南岸為福山鎮,【屬江蘇常熟縣。
】江面寬廣,沙灘深淺不定。
少頃西行,至江陰縣稍停,江之南岸有礮臺,設兵駐守,蓋此為揚子江第一門戶也。
江陰以西有圌山,江面至此頗隘,水流峻急。
丹徒縣【江蘇鎮江府府治。
】 自江陰西行,至丹徒下椗,裝卸客貨,約半日之久,地為通商巨埠,往來揚子江、運河間者必取道於此,故船舶雲集,貿易繁盛。
租界臨江,土名銀山門,城東北有焦山,西南有金山。
江寧縣【江蘇江寧府府治,一稱南京。
】 越丹徒而南至江寧,江蘇省會也。
商埠曰下關,在神策門外江岸,明太祖孝陵在朝陽門外。
城中有秦淮河、莫愁湖、雨花臺諸勝。
蕪湖縣【屬安徽太平府。
】 自江寧泝江而上,過釆石磯,【屬安徽當塗縣。
】壁立千仞,最擅形勢,蓋已入安徽境【安徽界江蘇之西,東西距七百餘裡,南北距九百裡。
西南境多山,餘皆平衍。
揚子江通其南,淮水貫其北,中有巢湖,水廣而淺。
】矣。
由此而西經東、西梁山,水受山束縛,江面驟窄,礮臺夾江而守。
至蕪湖,地在揚子江南岸,形勢便利,為安徽最盛之商埠。
懷寧縣【安徽安慶府府治。
】 蕪湖西上至大通鎮,【屬安徽銅陵縣。
】以客貨裝卸頗繁,亦椗泊焉。
俄而西行至此,地當長江北岸,為安徽省會,江水三面環城,西有眾山高聳,地勢雄壯。
鄱陽湖【屬江西。
】 自懷寧泝江西行,入江西境。
【江西東西距八百裡,南北距千裡,三面環山,惟省北地勢開展,控引江湖,土質肥腴,近湖之區尤勝。
西境萍鄉縣有煤礦,且有鐵道二百餘裡西通湖南醴陵,以資轉運。
東北景德鎮瓷業之隆,甲於世界。
】過馬當山,遙望小孤山,高峯獨聳,峭立江心,上有小姑廟,巍樓傑閣,下臨無地,江流湍急,其西即湖口【內湖外江。
】鎮。
江水衝擊,聲如洪鐘者,石鐘山也。
自江西湖口鎮至南昌縣 自湖口鎮改乘小汽船南行,入鄱陽湖。
湖長二百七十裡,廣六十餘裡,我國大湖當以此為第二。
南昌縣【江西南昌府府治。
】星子縣【江西南康府府治。
】 既至鄱陽湖,見有漁舟無數,知漁利甚溥也。
過星子,則見廬山聳峙於前,山有白鹿洞。
【宋儒朱子講學之地。
】南行至吳城鎮,【屬江西都昌縣。
】小泊,鎮當贛江入湖之處,至此而舟入江矣。
冬令水淺,汽船不易駛。
由此而南,至南昌,江西省會也。
南昌以南為贛江,水益淺,多灘,禾田兩岸相望,時見古塔。
自江西湖口鎮至湖北夏口廳 九江縣【江西九江府府治。
】 南昌之遊畢,返湖口,復乘汽船上駛。
江流迅疾,五十裡至九江,地居揚子江上下遊之中央,商務繁盛。
租界在城西江幹一帶,遙望廬山環亙,約數百裡,西人率於山上避暑。
黃岡縣【湖北黃州府府治。
】 自德化西駛入湖北境,【湖北居揚子江西遊,為中原要地,東西距千二百裡,南北距八百裡,東西北多山,南路平坦。
江、漢交流,湖陂相屬,故水陸運輸最為利便。
土質腴美,農業最豐,西境岡嶺縱橫,礦產尤盛,大冶之鐵、夏口之煤皆已開採。
】至武穴小泊。
過富池口,南北岸萬山拱合,上流為田家鎮,形勢險要,自此而蘄州、【湖北黃州府蘄州州治。
】黃石港、黃岡皆泊舟片時。
黃岡城西北之赤壁山,屹立江濱,石壁皆赤色。
【東有宋蘇軾故居。
】 夏口廳【屬湖北漢陽府。
】 舟過黃岡西北行,江流曲折,至夏口泊焉。
地當揚子江北漢水東,為京漢鐵道中樞,列肆之長約十裡,水陸交便,貿易至盛,英、法、俄、德、日皆有租界。
汽船至此,將仍沂江而下,以還上海。
自湖北夏口廳至武昌縣 武昌【湖北武昌府府治。
】 自夏口西渡漢水至漢陽,【湖北漢陽府府治。
】其地有專製鐵闆鐵軌之鐵政局。
南渡揚子江,為武昌,湖北之省會也,面江而負山。
漢陽門上有黃鶴樓,燬於火矣。
嶽陽縣【湖南嶽州府府治。
】 自武昌復至夏口,改乘淺水汽船,西南溯江而上,過陸溪口【三國時,周瑜攻曹操之地,亦稱赤壁。
】南入荊河口,洞庭湖、揚子江會合處也。
入湖南境,【湖南當洞庭湖之南,東西距九百裡,南北距千裡,全境多山嶺,其尤著者曰衡山,五嶽中之南嶽也。
省北近湖之處多平原,水之大者曰湘、沅、資、澧,湘最巨。
地質腴厚,產米、麻、煙、棉、茶、紙、木材,礦產尤多煤。
南境瑤、苗雜處。
近自漢口敷設鐵道縱貫本省之地,達於廣東省城。
】至嶽陽。
地為湘省門戶,租界在城北十五裡,全省貨物出入,皆由此。
城有嶽陽樓,俯視洞庭,夙推名勝。
洞庭湖 長沙縣【湖南長沙府府治。
】 洞庭湖在湖南省東北,周九百餘裡,為五湖冠,多沙洲島嶼,君山尤大,近湖多沮洳之地。
沿湖東岸行,入湘江,上溯,過湘陰縣,【屬湖南長沙府。
】附近有汨羅水。
【楚屈原懷石自沈於此。
】南行至長沙,湖南之省會也。
據湘江東岸,民物殷阜,後闢為商埠。
自湖南嶽陽縣至湖北宜昌縣 沙市【屬湖北。
】宜昌縣【湖北宜昌府府治。
】 由長沙折回嶽陽,復乘淺水汽船溯江上行,西北至沙市,貿易繁盛,俗稱小漢口,租界在鎮之西。
自此而上,江中時有沙礁,舟人駕駛惟謹。
至宜昌,泊焉,汽船之航路止於此。
再上,則江水湍急,數裡一灘,改賃民船,乃可上達。
楚蜀客貨之轉運,必於宜昌上下,故為巨埠。
自湖北宜昌縣至四川成都縣 三峽 自宜昌賃民船入川,溯江上行,兩岸石山壁立,煙霧繚繞,非亭午夜分,不見日月。
前望眾山,迴環若甕,舟行至近稍一轉折,則豁然又開一境。
過西陵峽、黃牛峽、巫峽,崖瀑飛流,破石堆聚,與風水相激,舟行偶不慎,則撞石粉碎。
上行俱賴縴夫拖纜,至極險之灘,客必登岸步行,待舟過灘畢,始復登舟。
奉節縣【四川夔州府府治。
】 過三峽至巫山,入四川境。
【四川東西距二千餘裡,南北距千餘裡,地多山,雪山及北嶺之脈周於四境。
揚子江流其南,省中鴉礱江、岷江、嘉陵江、烏江諸大川並匯焉。
西南境有鹽井、火井。
】西有瞿唐峽,兩崖對峙,中貫一江,急水迴復。
再上有灧澦堆,大石高十丈餘,突出江心,以水之漲落為隱見,故舟行頗危。
至奉節,江山高闊,地勢較平。
【有諸葛武侯廟、杜甫宅諸古蹟,城外沙渚有武侯八陣圖遺址。
】自奉節而西,江流沸湧,又多石灘,然猶不若巫山、瞿峽之奇險也。
舟至是,可泊萬縣城下。
萬縣【屬四川夔州府。
】 地處衝要,商務繁盛,自此西上,灘險如前時。
過忠州,【四川忠州直隸州,州治有陸贄、白居易遺蹟。
】西南為酆都縣,【屬四川忠州。
】以境有豐水、平都山得名。
【小說家附會鬼山陰洞地獄閻王之說,可笑。
】至巴縣,泊焉。
宜昌、巴縣之間,大灘二十一,小灘六十三,水勢湍急,間有一二淺水汽船,輒多阻滯。
巴縣【四川重慶府府治。
】 川東商埠也。
地當嘉陵江、大江交會之處,而據其要道,三面臨水,城就峭壁為之,依山之起伏為高下,城中商肆民居鱗次櫛比。
宜賓縣【四川敘州府府治。
】大江 自奉節溯江上駛,過七門灘,大石橫江,其數七,望之如門。
至瀘州,【四川瀘州直隸州州治。
】改賃輕舟,則以自此而上江流益狹,牽挽愈難也。
西行至宜賓,泊焉。
地當岷江、大江之匯,控扼通衢,蓋自出江蘇寶山之吳淞口,行四十餘日入大江【大江發源青海,初名木裡烏蘇江,旋東南流改名金沙江,以水雜金沙也。
又曲折東北流,會鴉礱江、岷江、嘉陵、漢水諸川,經雲南、四川、江西、安徽、江蘇諸省而入於海。
】至此乃止焉。
樂山縣【四川嘉定府府治。
】成都縣【四川成都府府治。
】 自宜賓北泝岷江至奉節,沿岸多鹽場火井。
峨眉縣【屬四川嘉定府。
】境有峨眉山,為著名勝境。
北過眉州,【四川眉州直隸州州治。
】復北行,江山平遠,風景如畫。
至成都,【三國時蜀漢建都於此,有漢司馬相如、諸葛武侯故居,城外有薛濤井,水可造紙。
】土潤而腴,民殷物阜,乃四川之省會也。
自四川成都縣至西藏 鐵索橋居成都,定乘輿入藏之計畫,雇馱馬,延譯人。
既定,遂遵陸西南行,經邛郲九折坂二十四盤而飛越,嶺聳峭盤折,勢如螺旋。
渡瀘水,須步行過鐵索橋。
橋以巨鐵索九條繃於兩岸,長三十餘丈,上鋪木闆,廣九尺餘。
俯視洪流,令人目眴足弱,河西百餘裡,即康定縣也。
康定縣【四川康定府府治。
相傳漢諸葛亮征蠻時,曾遣將造箭於此,故一稱打箭爐。
】 此為由川入藏之孔道,四園皆山,形勢險峻。
中有廢澗,敞若平地,有土城。
番人聚族而居,多疊石為碉樓,有大寺,喇嘛數千。
內地人頗有往貿易者,川茶藏產,輒以此為交易之所。
裏化廳【一稱裏塘。
】巴安縣【四川巴安府府治。
】 由康定西行,渡鴉礱江,江窄流急,岸有戍兵,行客皆以皮船【以牛皮縫製,僅載一人一舟子。
】運渡。
有大雪山,積雪常年不化。
至裏化,小住,所遇皆食肉衣皮之番人,惟土司衣冠尚遵國制。
裏化西行五百餘裡,至巴安,風土人情與裏化相似。
昌都縣【四川昌都府府治,一稱察木多。
】 自巴安西行,渡金沙江,轉西北,入西藏境,【西藏東西距五千裡,南北距二千裡,南境即喜馬拉雅山,為世界第一高嶺,西北有蔥嶺山,有崐崙山,皆高峻而有瀑布。
故江河甚多,雅魯藏布江最巨,自西而東貫全藏之境,東南流折入印度界。
怒江、瀾滄江皆發源於此。
】則見山巔終年積雪,冬夏皆奇寒。
沿途多劫賊,土人稱曰夾壩,商旅皆結隊行,執兵自衞。
行一千五百裡,始抵昌都,為前藏門戶。
有土城,番民築碉以居,毗連約數裡,坡下建營壘,列市肆,頗有都會氣象。
嘉黎縣【四川嘉黎府府治,一稱拉裡。
】 自昌都而西渡瀾滄江,旋經瓦合大雪山,五峯緜亙,天雪相連。
復渡怒江上流,踰朔馬拉山、魯貢拉大雪山,其險峻視瓦合大雪山尤甚。
至嘉黎,則已距昌都一千五百裡。
其地為藏之咽喉,有營寨,地苦寒,積雪多陰晦。
拉薩 自嘉黎西南行,經高山數重,既過鹿馬嶺,則地勢平坦,路旁有溫泉,自平地石罅中出,氣蒸而沸,濺沫,色如硫黃。
經墨竹工卡,有水西流,即藏河也。
至察裡,【俗傳釋玄奘西行自此至印度。
】風景和煦,山川平曠,多逆旅,皮船可徑渡。
由此西行,接近拉薩,已抵中藏地矣。
拉薩為西藏都會,【設駐藏大臣於此。
】東西約七八裡,南北約三四裡,居民五萬,率為喇嘛。
主教者為俗稱活佛之達賴喇嘛,兼握政權,居布達拉大寺,寺在高阜之上,環門砌石為牆,佛座最深密,羣僧侍焉。
甘孜州 自拉薩西行,路平地沃,乘木舟以渡雅魯藏布江。
南為厄木多克池,中有大島,僧寺壯麗。
西南行,至甘孜。
又南行十餘日,至亞東,其地為藏南要隘,南距英屬印度界僅二百四十餘裡。
附近有營汛駐守,築邊牆,曰鎮西關。
【光緒二十年開為商埠。
】遊畢,仍還甘孜。
日喀則 甘孜西北行二百餘裡,至日喀則,即後藏也。
左有當多汛,右有朋錯嶺,皆天然要隘。
有大寺曰劄什倫布,倚山面江,垣宇壯盛,班禪喇嘛居之。
其遠近瞻禮受法傳戒者,與前藏布達拉寺相等,惟所屬喇嘛較少。
又由日喀則城西南行,曲折二千餘裡,至聶拉木,為西藏南疆要隘,有道通尼泊爾都城,商賈多由之而入印度。
西藏之遊既竣,乃循舊路,沿揚子江而下,仍至漢口。
自湖北夏口廳至京師 至是而定北遊京師之計畫,易汽船而為汽車焉。
乃自夏口啟程,乘京漢鐵道汽車至灄口,陂塘相屬,地勢窪下。
北經孝感縣,【屬湖北漢陽府。
】出武勝關,峻嶺重岡,山脈雄厚。
車行至此,穴山而過,約十餘裡,北入河南境。
【河南古稱中原,東西南北相距各約千裡,地勢西北多山,東南平衍。
黃河橫貫北部,洛河入之。
東南有沙河、汝河,皆入於淮。
近省之地當黃河下流,屢有衝決,民多苦之。
】至信陽州,【屬河南汝寧府。
】過遂平、西平二縣,【均屬河南汝寧府。
】郾城縣【屬河南許州。
】而抵許州。
【河南許州直隸州州治。
】地益平曠,與南方風土迥異。
北至新鄭縣,【屬河南開封府。
】其西為登封縣,【屬河南河南府。
】境有嵩山,五嶽之中嶽也。
高六千尺,周百二十裡,三峯最高,中有峻極,東曰太寶,西曰少室。
開封縣【河南開封府府治。
】 自新鄭北至鄭縣,【河南鄭州直隸州州治。
】開封在其東,河南省會也。
地近黃河,屢遭水患。
城西二十餘裡,為宋故都,【有宋宮及艮嶽故址,並唐時猶太教所建教堂遺蹟。
】城南有朱仙鎮,為四大鎮【湖北之漢口、廣東之佛山、江西之景德及朱仙為四大鎮。
】之一,舊時貿易甚盛。
黃河 鄭州北行四十裡,至榮澤縣,【屬河南鄭州。
】地濱黃河。
黃河發源青海,與長江之源僅隔一山脈,東北流過甘肅省,出長城外,作弧背形,復入長城。
南流經山西、陝西之間,至潼關,水勢寖盛。
折而東向,橫經河南、直隸、山東三省而入於海。
河流挾沙,遷徙不定,每一汎至,氾濫數百裡,輒成巨災。
汲縣【河南衞輝府府治。
】 黃河有鐵橋,上鋪軌道,以通汽車,長數百丈,鐵柱深入沙中。
渡河行數十裡,入汲縣界。
旋見城郭壯麗,有衞河環其北,太行山【在河南省西北境,緜亙數千裡,山東省在其東,山西省在其西。
】峙其西。
出城,渡衞河,【有比幹墓。
】過淇縣,【屬河南衞輝府,有殷三仁故裡。
】至宜溝驛。
【有周子貢故裡。
】 安陽縣【河南彰德府府治。
】 自宜溝驛北行,經湯陰縣,【屬河南彰德府,有宋嶽飛故裡,祠中樹枝皆南向。
】北至安陽。
【曹魏曾都於此。
】城之西南有山,產白石。
由東北之臨漳【屬河南衞輝府,有漢曹操銅雀臺故址。
】而北渡漳河,入直隸境。
【自元代建都,後明成祖由南京遷都於直隸之順天,後因之。
南北距六千餘裡,東西距千餘裡,背山臨海。
運河北流至天津,匯九河之水入於海。
自北而西羣山重疊,有古北口、獨石口、張家口,外制蒙古,屹然天府。
其南湖泊至多,有魚米之利,惟北境高寒,冬令多墐戶以居。
】高阜纍纍,遙望之有七十二,或曰此曹操疑塚也。
北行至磁州。
磁州【屬直隸廣平府。
】正定縣【直隸正定府府治。
】 磁州盛產煤,多陶戶,其地山明水秀,略似江南。
由此北行,過邯鄲縣,【屬直隸廣平府,古趙國所都。
】經沙河縣,【屬直隸順德府。
】四望平沙,或積成邱阜。
北由邢臺縣【直隸順德府府治。
】而至正定,自正定以西,別築鐵路達山西之陽曲縣,【山西太原府府治。
】長五百裡。
清苑縣【直隸保定府府治。
】 自正定北行,過定州,【直隸州州治。
】其西山嶺蟠曲,為北嶽恆山之支脈。
北至清苑,直隸之省會也,商賈雲集。
自京而西至晉、秦、隴、蜀諸省,皆由此。
涿州【屬順天府。
】 出清苑北行,渡易水,道左有碑,記燕太子丹送荊軻入秦事。
北至涿州,【蜀漢昭烈帝及其將張飛故裡。
】出城渡永濟橋,橋跨拒馬河,長可裡許。
北過良鄉縣,【屬順天府。
】經蘆溝橋,其下即桑乾河,橋左別建鐵橋,汽車行其上直達京師,穿西便門城缺處,至正陽門西車站止焉。
蓋京漢鐵路,南起漢口,計程二千八百裡,至此而盡。
京師 京師在直隸省,別之曰順天。
居白河之西,分內外二城,外城七門,周三十八裡,內城九門,在外城之北,周四十裡,皇室在焉。
國子監在城東北隅,中貯石刻經文及周時石鼓。
城東南有觀象臺,高十丈,儀器皆備,又有各國使館。
內城之中曰皇城,周三千六百餘丈,皇城之中曰紫禁城。
西華門之西通皇城南北曰西苑,中分南北中三海。
神武門北有景山,煤石所成,頗高峻,其上有亭臺。
自京師至山西陽曲縣 當發軔之始,附乘京漢鐵路汽車,南至正定,小住。
旋易正太汽車西行,渡滹沱河,有漢光武帝麥飯亭,河流迅疾,深淺不常。
過獲鹿縣【屬直隸正定府。
】而西,山徑迴復,地勢險峻。
過井陘縣,【屬直隸正定府。
】縣北有山曰井陘,亦太行山脈,其山四面高平,中下如井。
陽曲縣井陘以西,為山西境。
【山西北跨長城,東界直隸,南接河南,西鄰陝西,東西約距六百裡,南北約距千餘裡。
近北地高山多而少雨,西南俱以汾河為界,中有汾河為本省巨浸,濱河之地平坦腴沃。
】西過壽陽縣,【屬山西平定州。
】至榆次縣,【屬山西太原府。
】北五十裡即陽曲,山西之省會也。
西臨汾河,為往來秦、隴、蜀、藏之通道。
自山西陽曲縣至新疆和闐縣 臨汾縣【屬山西平陽府。
】 自陽曲西南行,傍汾水東岸,經徐溝縣、祁縣、【均屬山西太原府。
】平遙縣【屬山西汾州府。
】而至介休縣,【屬山西汾州府。
】南有緜山。
【晉介之推隱此。
】沿汾水而南,至靈石縣,【屬山西霍州。
】有古石,高六七尺,非鐵非石,叩之有聲。
西南至臨汾縣。
潼關 華山 越臨汾西南行,至侯馬,渡澮河,抵聞喜縣。
【屬山西絳州。
】西南經永濟縣,【山西蒲州府府治。
】復沿汾水東岸,南渡黃河,入陝西境。
【陝西古稱關中,東西距七百餘裡,南北距千三百裡,唐以前歷代帝王多建都於此。
地勢南北皆山,中央平坦,秦嶺橫亙其中,渭水流其北,漢水流其南,黃河自長城外南流而為省之東界,渭水入焉。
渭水流域東距黃河,南界秦嶺,北繞長城,萬山中有險仄之徑可四達,故為西北扼要之區。
】兩山夾流,黃河自北來,至此折而向東,所謂河千裡而一曲也。
至潼關,倚山據河,乃為天險。
西至華陰縣,【屬陝西潼州府。
】其南有華山,即西嶽也。
洞壑峯巒,為五嶽之冠,最著者為蓮華峯,峯勢相連,視泰華差小,故名少華。
長安縣【陝西西安府府治。
】 自華陰西行,過華州、【屬陝西同州府。
】渭南縣【屬陝西西安府。
】至臨潼縣,【屬陝西西安府。
】有溫泉,出驪山下,即古華清池也。
復西行五十裡,抵長安,北環渭水,南屏終南,頗占形勝。
城周四十裡,濠廣八丈,【本金、元舊址,明永樂時增修之。
】由東門入,見東北隅尚有小城周九裡,【明秦王藩城。
】向西轉南,則唐故宮之遺址,猶有存者。
鹹陽縣【屬陝西西安府。
】平涼縣【甘肅平涼府府治。
】 自西安西行,渡渭水,北至鹹陽。
西北行至邠州,【陝西邠州直隸州州治。
】有大佛寺,穴山為屋,有石像。
循涇水西北行,入甘肅境,【甘肅居本部之西北隅,東西距三千六百餘裡,南北距二千四百裡。
氣候甚寒,四月猶或飛雪。
地多山嶺沙磧,惟沿黃河兩岸土壤腴美。
黃河之外,有渭河、洮河,水急不便行舟。
】至涇州。
【甘肅涇州直隸州州治。
】居秦、隴東西之衝,眾山環峙,涇、汭分流,一咽喉要塞也。
西北至平涼,西城有崆峒山。
臯蘭縣【甘肅蘭州府府治。
】 出平涼而西,踰六盤山,沿途土人多穴處者。
西抵臯蘭,為甘肅省會,居黃河南,為通西域之咽喉。
臯蘭山環城而峙於南,人民漢、回雜處,富庶甲西部。
西寧縣【甘肅西寧府府治。
】 出臯蘭城西行,過黃河浮橋,以船為之。
又西行,經碾伯縣,【屬甘肅西寧府。
】有四望山,道險狹,【漢趙充國略定西羌,以此為形勝之地。
】西至西寧。
萬山迴合,近接青海,漢、番土產之互市在此。
自此而西,踰日月山,即入青海境。
【青海古為西羌,有湖曰庫庫淖爾,大如海,故名。
東西距二千裡,南北距千裡。
地勢甚高,東有祁連、西傾諸山,山巔恆積雪,巴顏哈喇山麓高出,其東之鄂陵、劄陵二湖約三百裡,有噶達素老峯者,上有池水噴出,作金色,黃河之源也。
其西犂石山,則揚子江之源也。
地氣沍寒,人民以蒙古族為多。
】 張掖縣【甘肅甘州府府治。
】 自青海復至西寧,東北行,經大通縣,【屬甘肅西寧府。
】北至永昌。
【屬甘肅涼州府。
】西北行,至張掖。
西南有祁連山,產木,水草亦美。
西行四百裡,經肅州,【甘肅肅州直隸州州治。
】又西北七十裡,至嘉峪關,為萬裡長城極西之端。
哈密廳【新疆哈密直隸廳廳治。
】 出嘉峪關,道左有天下雄關碑。
更西行,沙磧浩浩,已入大戈壁。
其地崇岡疊阜,高澗深溝,有九溝十八阪之目。
經安西州,【甘肅安西直隸州州治。
】西北行山磧中,旬日不見草木,水鹵不可飲,必攜食水自隨。
至哈密,始入新疆境,【新疆為我國極西屏蔽,本西域回部,官軍征而有之,光緒壬午置行省。
東西距七千裡,南北距三千裡。
地勢高峻,大山東西橫亙,分為南北兩路,南路半屬戈壁,間有沃壤,北路土脈較腴。
川之大者,北有伊犂河,南有塔裡木河。
民族龐雜,除漢族外,有駐防之滿洲及蒙古、纏回各族。
纏回以布纏頭,與內地普通裝飾之回人異。
又有哈薩克、額魯特、準噶爾等人。
而戶口蕃廣必推纏回,故稱之曰回疆。
】為新疆之門戶,城小而固,有大渠一道引而注之,產瓜極甘美,附近有回城,回人居之。
吐魯番廳【甘肅吐魯番直隸廳廳治。
】 自哈密循南路而西,折而北行兩山中,以避風戈壁【風戈壁者在山之南,緜亙數千裡,春夏多怪風。
】之險,經鄯善縣,【屬新疆吐魯番廳,一稱闢展。
】亦都會也,西至吐魯番。
再西南行,至托克遜,自此而西,用紅錢。
西行至焉耆府。
【一稱喀喇沙爾,與吐魯番皆有戍兵。
】 阿克蘇縣【新疆溫宿府府治。
】 自焉耆西行,渡海都河,復西行,達庫車州,【新疆庫車直隸州州治。
】經拜城縣,【屬新疆溫宿府。
】至阿克蘇。
峭岸如削,其上平衍,回城依其麓,縣城在其西。
莎車縣【新疆莎車府府治,一稱葉爾羌。
】阿克蘇以西,尤荒僻,無廛肆。
西南渡蔥嶺大河,抵巴楚州,【屬新疆疏勒府。
】復西南行,至莎車。
為南路大城之一,周十餘裡,城內東南隅有古塔,周約十二三丈,中有盤道,至頂三十餘丈,有市,長約十裡。
罪人之流戍新疆者,多居此城。
疏勒縣【新疆疏勒府府治,一稱喀什噶爾。
】 自莎車西北行,經英吉沙爾廳,【新疆英吉沙爾直隸廳廳治。
】有界牆,回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