爵秩類

關燈
爵秩全函 京外大小文武百官之職掌、姓名、出身、籍貫、字號,有記載之專書,曰《爵秩全函》,一曰《搢紳全函》,又曰《搢紳錄》,略同於明之《同官錄》,日本之《職員錄》。

    蓋京師琉璃廠南紙鋪中人,就吏、兵二部之胥吏,詳查檔冊,彙而成編者也。

    有爵者亦記之。

    別有專載武職之單行本,曰《中樞備覽》,歲出四版,分春夏秋冬四季。

    其書以紅紙為面,黃紙為籤,綈錦為帙。

    官吏之入都也,輒買之,歸以遺戚友。

     此書版權,初為吏部書吏某所專有,蓋在乾隆末造和珅當國時,某以數千金賄珅,始禁止他人發行。

    久之而為各南紙鋪所效尤,其最初者為榮祿齋,旋以榮祿二字嫌於僭,乃改祿為錄。

     同姓封爵及世職 太祖肇基,以滿語定爵號,最尊者曰貝勒。

    太宗崇德改元,始定王公等爵,以封顯祖子孫。

    及定鼎燕京,列爵十等,至於六祖子孫有德善勳勞者,量其等而錫之爵,王貝勒僅屬追封。

    其及身受爵者,在國初則授昂邦章京、梅勒章京,繼改精奇尼哈番、阿思哈尼哈番。

     公侯伯之下,別有五等世職,蓋八等也。

    乾隆丙辰,從舒文襄公赫德議,始改漢銜,視其品秩以定之。

    定一二三等精奇尼哈番【舊世職為昂邦章京。

    】為一二三等子,一二三等阿思哈尼哈番【舊世職為梅勒章京。

    】為一二三等男,一二三等阿達哈哈番【舊甲喇。

    】為一二三等輕車都尉,拜他喇布勒哈番【舊為牛彔。

    】為騎都尉,他沙勒哈番【舊為半箇前程。

    】為雲騎尉。

     宗室爵十四等 宗室爵凡十四等,一,和碩親王。

    二,世子。

    【即親王之長子。

    】三,多羅郡王。

    四,長子。

    【即郡王之長子。

    】五,多羅貝勒。

    六,固山貝子。

    七,鎮國公。

    八,輔國公。

    九,不入八分鎮國公,十,不入八分輔國公。

    十一,鎮國將軍,秩視一品。

    十二,輔國將軍,秩視二品。

    十三,奉國將軍,秩視三品。

    十四,奉恩將軍,秩視四品。

    其下為閒散宗室,亦視四品,得服四開衩袍,束黃色腰帶,俗稱黃帶子。

     崇德丙子,定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鎮國、輔國二公,皆冠寶石頂,以補服翎眼為差次,統名曰入八分王公,蓋即九錫意也。

    【或曰天命間立八和碩貝勒共議國政,各置官屬,朝會、燕饗皆異其禮,是為八分。

    】其不入八分公以及鎮國、輔國將軍,皆冠珊瑚頂,奉國將軍視正三品,奉恩將軍視武正四品,秩皆與品官同。

    舊例,親王嫡子封郡王,後襲親王,【或曰先封世子。

    】郡王以下嫡子,皆遞降一等受封。

    親王眾子封輔國公,親王庶子封輔國將軍,郡王以下遞降同。

    故安王諸子皆封僖勤諸郡王也。

     康熙時,以俸糈繁費,改定:親王無論嫡子眾子,皆封不入八分輔國公,郡王以下遞為減等而考試之,繙譯,馬、步射三藝皆優者,然後授以本職,否則遞相降等授爵。

    其親、郡王皆世襲罔替,貝勒以下皆降襲,至輔國公然後世襲,而輔國公又無復降襲之例。

    其不入八分輔國公以下,皆降至奉恩將軍,世襲罔替,無論軍功、恩封,皆一例。

    故杜度、彰泰諸貝勒有開創大功者,亦皆一體降襲。

    高宗篤念宗親乃特定軍功、恩封之例:其有勳勞者,無論王、貝勒,皆世襲罔替;其恩封者,親王遞降至鎮國公,郡王遞降至輔國公,貝勒遞降至不入八分鎮國公,貝子遞降至不入八分輔國公,鎮國公遞降至鎮國將軍,輔國公遞降至輔國將軍,皆世襲罔替。

     復還親王始封爵號 睿親王多爾袞以元勳懿戚,橫被流言,乾隆朝,始特旨昭雪,復爵予諡。

    並以禮烈親王後人改封巽親王,又改封康親王;鄭獻親王後人改封簡親王;豫通親王後人改封信郡王;肅裕親王後人改封顯親王;克勤郡王後人改封衍禧郡王,又改封平郡王;均非初封之名,不足昭示後世,悉命復還始封爵號。

     異姓封爵及世職 異姓爵凡二十五等:一,一等公。

    【襲二十六次。

    】二,二等公。

    【襲二十五次。

    】三,三等公。

    【襲二十四次。

    】四,一等侯兼一雲騎尉。

    【襲二十三次。

    】五,一等侯。

    【襲二十二次。

    】六,二等侯。

    【襲二十一次。

    】七,三等侯。

    【襲二十次。

    】八,一等伯兼一雲騎尉。

    【襲十九次。

    】九,一等伯。

    【襲十八次。

    】十,二等伯。

    【襲十七次。

    】十一,三等伯。

    【襲十六次。

    】十二,一等子兼一雲騎尉。

    【襲十五次。

    】十三,一等子。

    【襲十四次。

    】十四,二等子。

    【襲十三次。

    】十五,三等子。

    【襲十二次。

    】十六,一等男兼一雲騎尉。

    【襲十一次。

    】十七,一等男。

    【襲十次。

    】十八,二等男。

    【襲九次。

    】十九,三等男。

    【襲八次。

    】二十,一等輕車都尉。

    二十一,二等輕車都尉。

    二十二,三等輕車都尉。

    二十三,騎都尉。

    二十四,雲騎尉。

    【自一等輕車都尉至雲騎尉,各襲三次,襲次完時,以恩騎尉世襲罔替。

    】二十五,恩騎尉。

     異姓者,自皇族外,統滿洲、蒙古、漢軍、漢人而言之也。

    國初以從龍英傑,皆為開國元臣,故凡拜勳爵受勳職者,鹹得世襲罔替。

    若錫封於順治壬辰以後,則即以次為沿革,間有特命視開國元臣世襲罔替者,蓋異數也。

    乾隆時,高宗追念陣歿殉難諸臣,賜後裔官一人曰恩騎尉,視正七品,世襲罔替。

     世祿品級祿米 公之位視三公,冠珊瑚,服鬥牛,祿米六百石。

    侯、伯服與公同,祿米四百石。

    子位視正一品,服麒麟,祿米三百石。

    男位視子,祿米一百五十石。

    輕車都尉正三品,祿米一百石。

    騎都尉正四品,祿米六十四石五鬥。

    雲騎尉,正五品,祿米四十石五鬥。

     異姓王 故事,罕有異姓封王者。

    國初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以泛海來歸,封孔為定南王,耿為靖南王,尚為平南王。

    吳三桂以請兵功封平西王,揚古利以世臣追贈武勳王,孫可望以來歸封義王,黃芳度以殉節封忠勇王。

    惟福康安以征苗薨於軍,贈嘉勇郡王,子德麟襲貝勒,蓋曠典也。

     衍聖公 自宋仁宗改孔子後裔文宣公封爵為衍聖公,歷元、明不替,國朝亦因之。

    有采田。

    世居曲阜,歲時入朝,建邸於京師。

     聖祖賜鄭克塽公銜 康熙癸亥,閩海平,王師由澎湖入鹿耳,直抵臺灣。

    鄭克塽黨羽攜貳,險要盡失,始率屬薙髮迎降。

    聖祖特降明詔,授克塽公銜,其大將劉國軒、馮錫範伯銜,俱隸上三旗。

     高宗諭文臣爵不承襲 乾隆壬戌十二月,高宗諭:「我朝文臣無封公、侯、伯之例,大學士張廷玉伯爵係格外加恩,其奏請與其子張若靄承襲之處不合。

    今著帶於本身,伊子張若靄不必承襲。

    」 漢爵之世襲罔替 海澄公黃梧,本鄭成功將,順治丙申歸順。

    其子芳度,康熙初,拒耿精忠之招,困守漳州,城陷殉難。

    事聞,贈王爵,諡忠勇。

    陝西提督王進寶以平吳三桂功,授三等子,賜彤弓駿馬,卒諡忠勇。

    至乾隆丁亥,詔以黃芳度子孫於襲次完時,照八旗例給恩騎尉世襲罔替;王進寶以三等子爵世襲罔替。

    趙良棟授一等子爵,卒諡襄忠,詔以一等子爵世襲罔替;同時如將軍張勇,提督孫思克、陳福、豆斌,總兵高天喜等,皆緣此推恩。

    又殉節陣亡之張國彥等十七員,軍功較著之惠應詔等十四員,亦一體加恩。

    自是,漢人始有世襲罔替之例。

     漢文臣得爵 漢文臣得五等勳爵者:康熙朝,桐城張廷玉三等勤宣伯;乾隆朝,錢塘孫士毅一等伯;道光朝,河南徐廣縉一等子,漢陽葉名琛一等男。

    而廷玉之得配享太廟,尤異數。

    粵寇之據金陵也,文宗顧命,深引為憾,謂有能克復金陵者,可封郡王。

    及曾國藩克金陵,廷試以文臣封王,似嫌太驟,且舊制所無,因析而為四,封侯、伯、子、男各一。

    於是國藩封一等毅勇侯,世襲罔替,其弟國荃封一等毅威伯,提督李臣典封一等子,提督蕭孚泗封一等男。

    左宗棠之肅清新疆也,廷議援長齡平張格爾封公之例,擬封一等公爵。

    孝貞後、孝欽後謂前曾國藩克復金陵,僅獲封侯,左宗棠係曾國藩所薦,其所用得力之老湘營,亦係曾所遣,將領劉松山等又曾所舉也,若左宗棠封公,則前賞曾國藩為太薄矣。

    乃議左以一等恪靖伯晉二等恪靖侯,所以不獲一等者,稍遜於曾也。

    其他則有陝甘總督楊遇春封一等昭陽侯;文華殿大學士、直隸總督李鴻章封一等肅毅伯,薨後晉封一等侯;新疆巡撫劉錦棠封一等男;臺灣巡撫劉銘傳封一等男;兩江總督劉坤一薨後封三等男;內閣總理大臣袁世凱封一等侯,未受。

     世職可併爵 得兩世職之較大者,可併為一爵,如一等輕車都尉兼一雲騎尉是也。

    惟及身而止,不再襲。

     世職可併為一 得兩世職之較小者,可併為一大世職,如騎都尉兼一雲尉可併為三等輕車都尉是也。

    亦及身而止,不再襲。

     漢人世職始於雍正 漢文臣無世職,雍正間,以大學士朱軾、張廷玉、蔣廷錫勤勞輔弼,特擴成例,給予一等阿達哈哈番世襲,即輕車都尉也。

    漢世職蓋自此始。

    又八旗世職襲次完時,有賞恩騎尉承襲罔替之例,漢世職則否,然其後亦準世襲,與八旗同。

     漢臣世職與滿臣同 國初,八旗官員陣亡,賜雲騎尉世襲,綠營則仍沿明制,例與難廕,非特旨者不予焉。

    乾隆甲辰,上諭兵部雲:「國家滿、漢視為一體,同為殉節之士,豈可功賞之間有所共也?」乃命文臣自大學士至典史,武臣自提督至把總,皆以次賞給世襲,與滿臣同。

     奏給白英子孫世職 汶上老人白英,明之有功黃河者也,立祠於戴村,子孫蔭襲頂帶。

    自入國朝,未奉明旨。

    康熙間,河東河道總督漢軍李宏奏請仍給八品世職,奉旨允行。

     外藩封爵 外藩爵凡七等,一,汗。

    二,和碩親王。

    【長子先賞給公品級。

    】三,多羅郡王。

    四,多羅貝勒。

    【郡王、貝勒之長子先賞給頭等台吉。

    】五,固山貝子。

    六,鎮國公。

    七,輔國公。

    【貝子、公之長子先賞給二等台吉。

    】將來長子各襲封原爵,亦間有減一等承襲者。

     劃一文武階級 乾隆丙子七月,高宗諭:「三通館進呈《皇朝通志?職官略》一門,文職自正一品至從九品共十八階,武職自從一品至正七品祇十二階,宜改為劃一。

    又文官降一級者,俱以正從計算,止於正降為從;武則降一級即降一品,未免偏枯,此後正職處分,亦宜照文員之例。

    」 國初文武同官不迴避 雍正甲寅,福建巡撫趙國麟與藩司劉藩長聯姻,係先具奏允行。

    又魏經國為湖廣提督,特旨以其子瓆為提標中軍守備。

    及為松江提督,以其次子琨補泰州營遊擊,其時同官固不拘迴避之說也。

    洎乾隆時,立法始密,部例日繁,同官皆須迴避。

    鹹、同以來,復有捐免迴避之例。

     文武旗官前後異名 八旗文武職官,前後異稱,滿語稱劄爾固齊者,後改佐理五大臣。

    滿語稱某部承政者,後改尚書。

    滿語稱某部參政者,後改侍郎。

    滿語稱左右承政者,後改左右都禦史。

    滿語稱左右參政者,後改左右副都禦史。

    滿語稱噶喇昂邦者,後改左右翼前鋒統領。

    滿語稱固山額真、固山昂邦者,後改都統。

    滿語稱梅勒額真、梅勒章京者,後改副都統。

    滿語稱纛章京者,後改護軍統領。

    滿語稱甲喇額真、甲喇章京者,後改參領。

    滿語稱牛彔額真、牛彔章京者,後改佐領。

    滿語稱盛京八門總管昂邦者,後改盛京將軍。

    滿語稱駐防昂邦者,後改駐防將軍。

    滿語稱墨爾根蝦者,後改蒙古侍衞。

     成都將軍轄文武 各省將軍專轄旗兵,惟成都將軍一缺,管轄松、建文武。

    建昌道各屬遇有特別事件,須分稟將軍請示,通省牧令之奉委赴任者,皆須赴軍院稟辭。

    門敬小費等等,視缺之高下為斷,約數十金或百餘金不等,接見與否,弗論也。

    其有吝惜小費不辭而別者,輒遭嚴譴。

    某歲將軍缺出,暫由某督兼署,督吏治素著,頗不以將軍分權為然,奏請將成都將軍管轄松、建文武舊制取消,奉旨允準。

     熱河都統轄文武 駐防在外之都統,專轄軍隊,惟熱河都統則兼管吏治,地方現任文武及需次者皆屬之。

     文武互改 漢臣文武不相移易,然亦有以文改武、以武改文者。

    如徐湛恩以侍衞改郎中,姚儀以知府改總兵,朱衣客以道員改總兵,劉清以鹽運使改總兵,黃廷桂及楊忠武公遇春以提督改總督,劉襄勤公錦棠、劉壯肅公銘傳皆以提督改巡撫。

    又如彭剛直公玉麟、蔣果敏公益澧之始為武員,張勤果公曜之始為文員,而仍以武改文。

    至楊勇愨公嶽斌由湘鄉把總起家,官至陝甘總督,且適與嘉慶間楊忠武同姓,同起行伍,同任兼圻,同督陝甘,先後若出一轍,則為鹹、同軍興後一人而已。

    其後又有光緒末葉之劉永慶、田文烈、言效源三人。

    劉,字延年,汴人。

    初至朝鮮,以直隸州知州充領事,洊至道員,尋被簡為江北提督,加侍郎銜。

    田字煥庭,鄂人。

    初以廣濟縣訓導投新建陸軍,積功保至道員,曾任宣化鎮總兵。

    言,字仲遠,蘇人。

    初以道員需次直隸,署大名鎮總兵,未幾,而改任直隸巡警道。

     徐湛恩以武改文 武臣鮮以詞賦受知者。

    徐侍郎湛恩,明功臣中山王達後也。

    明季以關外都指揮家遼陽,入國朝,隸正藍旗漢軍。

    由貢生應武科,中康熙乙酉武進士。

    授侍衞,執戟殿下,賦詩稱旨,特改兵部郎中。

    後官至閣學,兩出治河,以廉幹稱。

     田興恕以武兼文 田興恕於鹹、同諸將中年最少。

    鹹豐乙卯,從王葆生軍,充領哨,勦粵寇,破之於郴州,時年裁十六耳。

    葆生奇其勇,命獨將五百人,名虎威軍。

    及援黔,增募至二萬,選敢死士五百,號曰死勇,後改名長勝軍。

    己未,以副將擢貴州提督,授督師。

    辛酉,兼巡撫,年甫二十四也。

    援黔軍之餉,夙仰給於湘,同治壬戌,田督餉湖南,以事忤湖南巡撫毛鴻賓,毛怒,奏停其餉;又以其起家勇目,年少佩大臣關防,陰劾之。

    遂繳大臣關防,解巡撫印,仍以提督領軍事。

    興恕,字忠普,湖南鎮筸廳人。

     張勤果敭歷文武 張勤果為鹹、同中興之名將。

    其祖嘗為知州,家貧,識字不多,嘗為米肆司會計。

    後遊河南,依其姑夫蒯士薌廉訪於固始縣任所。

    時撚寇起,民多結團自保,蒯檄為團長。

    及撚圍固始,迺以壯士三百伏城外,夜三鼓,突起,潛襲撚營,城上鳴鼓角應之,呼聲震天地,撚大驚潰,終夜洶洶不絕。

    時忠親王僧格林沁方帥大軍來援,未至數裡,遙見火光中有人往來搏戰甚力,驚曰:「是何壯士?」及至,勞問,乃勤果也。

    大歎異之,因立畀以五品翎頂,奏署縣事。

    尋娶婦,即士薌之女公子也。

     其後,勤果洊擢布政使,開藩河南。

    禦史劉毓楠劾其目不識丁,奉旨改南陽鎮總兵。

    憤甚,乃就夫人學,自是遂通知文史。

    然自改官後,數偃蹇朝命,左文襄公督師勦回,奏請勤果領兵,不應。

    時降旨趣之,夫人乃曰:「君以功自負,數逆上命,將謂朝廷不能殺君耶?」勤果聞言,咋曰:「夫人言可畏!夫人言可畏!」即往從文襄。

    文襄復奏,復改文職。

    未幾,巡撫山東,輒與屬吏言其夫人之能,且曰:「君等畏妻否?」或答以不畏者,則正色曰:「汝好大膽,妻乃不畏耶?」 楊愷出入文武 康熙朝,儀徵武進士楊愷受知聖祖,召入南書房,與何義門、蔣南沙等同校書史。

    後提督兩湖,頗著勳績。

     總督封將軍 康熙己未,雲貴總督蔡毓榮封綏遠將軍,賜以敕,總統綠旗兵,異數也。

    毓榮為漢軍旗人。

     尹文端歷兼文武九印 尹文端公繼善久督兩江,境內將軍、提督、巡撫、河督、漕督、監政、上下兩江學政九職,皆嘗兼攝之。

     文武官員不準挈眷赴任 臺灣初為荷蘭人所據,鄭成功逐荷人而有之,垂三世,及康熙癸亥,施琅破臺灣,始入版圖。

    時聖祖慮漢官至其地,結鄭氏餘孽為亂,故不許挈眷前往。

    乾隆丙申,高宗諭雲:「文武官員知縣以上年過四十其無子者,方準挈眷前往。

    此例未知始自何時,殊不可必。

    王道本乎人情,舊例未為允洽,嗣後俱準其攜帶。

    」自是文武官員,無論大小,遂無不攜眷矣。

     漢尚書任步軍統領 漢人例不任步軍統領,惟嘉慶朝常德楊超曾曾兼領,時楊本任吏部尚書也。

     文升武降 嘉慶戊辰,庶吉士散館,崇綬改三等侍衞,同時有步軍統領文寧者,忽為侍郎廣興所劾,降翰林院編修。

    都人有一聯雲:「翰林充侍衞,提督作編修。

    」時謂之文升武降。

    蓋庶吉士從七品,三等侍衞正五品,步軍統領從一品,編修正七品也。

     湘淮軍人為督撫提鎮 自定鼎以來,至鹹豐初,滿人為督撫者十之六七,粵寇倡亂,滿督撫有殉節者,然無敢與抗。

    文宗崩,孝貞、孝欽二後垂簾,恭親王輔政,乃汰滿用漢。

    同治初,官文恭公文總督湖廣,自官罷,而滿人絕迹者三年,僅英翰擢至安徽巡撫耳。

    當同治己巳、庚午間,各省督撫提鎮,為湘、淮軍功臣占其大半。

    及恭王去位,滿人勢復盛。

    光緒甲午後,滿督撫又遍各省,遂迄於宣統遜位。

     齊蘇勒任官不拘資格 勤恪公齊蘇勒,初以內府主事出任永定河分司,既遷翰林院侍講、國子監祭酒,仍管永定河分司事,時康熙壬午以後也。

     鄭其儲遷轉之奇 石首鄭太常其儲以康熙壬辰通籍,癸巳授檢討。

    世宗初元,改授戶部山東司郎中;乙巳擢工科給事中;庚戌授四川松茂道參議。

    乾隆戊午,擢太常寺少卿,遷左僉都禦史。

    己未改順天府府丞;丁卯又轉常少。

    蓋以檢討改郎中,以郎中不階禦史,逕擢給諫,既外任參議矣,忽擢常少。

    既由少卿遷僉都,再轉而仍居故官。

    其間迴翔遷轉,皆不甚循尋常階級,又非有被議降謫之事,實罕有也。

     梁文莊兼領清要 內閣、吏部、翰林院,皆京僚極清要地。

    梁文莊公詩正嘗兼領數年,王尚書際華戲謂之曰:「公可謂三清居士矣!」裘文達公曰修聞之,笑曰:「若兼以上書房、南書房,則五清也。

    」 數年躋京官顯秩 仕宦之速,如阮文達公元,中式後,未三年即擢少詹事。

    桂香東侍郎芳中式五年,擢內閣學士。

    董鄂少司馬恩寧中式七年,至亞卿。

    盧少司農蔭溥居郎官最久,其擢鴻臆寺少卿至兵部侍郎,未期年。

    蓋皆宦途之最速者也。

     朱朵山終於六品京官 海鹽朱朵山殿撰昌頤平生六易官階,終於六品。

    初以選拔充小京官,升用主事,一也。

    道光丙戌,成進士,一甲一名,授翰林院修撰,二也。

    嗣升贊善,三也。

    緣事降謫,適得光祿寺署正,四也。

    由署正捐主事,五也。

    升員外得禦史矣,復幹吏議鐫級,歸,鹹豐朝起廢員,仍賞主事,命來京,六也。

     生前加太傅 大臣生前加太傅者,自金文通、洪文襄、範文肅、鄂文端、曹文正、長文襄、阮文達外,惟潘文恭公世恩而已。

     議政王大臣 國初定制,設議政王大臣數員,皆以滿人充之,軍國重務,不由內閣票發者,皆交議政大臣。

    每朝期,坐中左門外會議,如坐朝。

    雍正中,設立軍機處,議政之權遂微,然猶存其名,為滿大臣兼銜。

    乾隆壬子,高宗特諭裁之。

     議政王 定制,親王、皇子等不得幹預政事。

    鹹豐辛亥,文宗崩,穆宗沖齡,國內不靖,孝貞後謙謹,不敢負重任,孝欽後位卑,恐不孚人望,思得一重望之親貴佐理之。

    於是廷議推恭忠親王奕訢為議政王,總理軍機大臣,此本為權宜之計,非永遠定制也。

    同治乙醜,詔罷恭之軍機處議政權,並撤去一切差使,然自此以後,屢有親貴執政矣。

     至親王秉政時之稱謂,向例,親王、皇子與大學士相見,行半跪禮,稱老先生,如兼師傅者,或稱老師,自稱或門生或晚生。

    恭既議政,於是向之以老先生、老師稱大學士者,遂一變而為官稱,如稱李文忠為李忠堂,左文襄為左中堂,而大學士之對於議政王,則自稱晚生矣。

    及光緒時,醇親王載灃又呼李文忠曰少荃,是尤非尊重大臣之意矣。

     監國攝政王 監國攝政王有二:一在順治朝,即睿忠親王多爾袞也;一在宣統朝,即醇親王載灃也。

     軍機處 國初自內三院外,其軍國政事,皆交議政王大臣,其人皆貴冑世爵,不諳世務。

    雍正己酉,青海用兵,世宗以內閣在太和門外,儤直者多,慮洩漏事機,議設軍需房於隆宗門內,為承旨出政之總匯。

    庚戌,改名軍機處,擇內閣大學士兼任之,鄂爾泰、張廷玉是也,曰軍機大臣。

    職在擬旨,內外臣工所奏,皆面取進止,明發上諭,其有旨敕議者,定可否以聞。

    明發諭旨先下內閣,以次及於部院,若指示兵略,告誡臣工,及查核刑政之失當者,為廷寄,密封交兵部馳遞。

    內而部院、九卿、步軍統領、內務府,外而各省督、撫、將軍、學政、提督、總兵、鹽政、榷使、各參贊辦事大臣,迄四裔各屬國,無事不綜核。

    逐日召對,巡幸必從。

    四方章奏,皆改題為奏,以摺代本,逕達軍機處,內閣本章,則依例題達而已。

    甚而內閣翰林院撰擬不當,亦下軍機處。

    故軍機大臣之任,至為煩重。

    旋以軍務煩勞,擇閣臣及六部卿貳熟諳政體者兼攝其事,並選部曹內閣侍讀中書等為僚屬,曰軍機章京。

    每日寅初,在奏事處上摺匣,帝秉燭批覽,既畢,發軍機處錄入檔冊。

    所掌銀印龜紐,初藏內府,有應用印者,皆立時請印出,大臣監視用畢,隨即繳還。

    其僕役皆選內務府童子,司灑掃。

    舊例至二十歲即更出,後因循日久,有久供役而大臣喜其熟練者,非立法本意也。

     乾隆丙辰,改軍機處為總理處,旋又復舊。

    時張廷玉欲樹黨,以汪由敦長於文學,薦入代勞。

    丁卯,金川用兵,所下廷諭,均汪所撰。

    初惟滿大學士訥親一人承旨,既出,令汪在直廬撰擬。

    訥惟恐不合上意,輒令更易,有屢易而仍初稿者,一稿甫削,又傳一稿,改易亦如之,汪頗以為苦,然不敢較也。

    己巳,金川平,汪自陳不能多記,恐有遺忘,乞令軍機大臣同進見,遂沿為例。

    然秉筆之任,率推汪。

    其後滿司員欲借為見才地,大學士傅恆稍假借之,令代擬。

    汪見滿司員如此,而漢文猶必己出,近於攬權,乃亦聽司員代擬,日久遂成為章京專職。

     嘉慶己未,禦史何元烺奏請酌改軍機處名目一摺,內稱:「軍機處承辦一切事務,與兵部之司戎政者不同,現在軍務久經告蕆,似應更改名目,以見偃武之隆。

    奉旨:「軍機處名目,自雍正年間創設以來,沿用已久,一切承旨書諭及辦理各件,皆關機要,此與前代所稱平章軍國重事相仿,並非專指運籌決勝而言。

    目今三省邪匪,久已肅清,大功告蕆,薄海內外,共慶昇平,不必改易軍機二字,始為偃武。

    何元烺摺著擲還。

    」 宣統辛亥四月,改軍機處稱內閣,然與昔之內閣異。

    設總理大臣一,協理大臣二。

    九月,純采外國制,置總理大臣一,廢協理大臣。

    自四月改稱內閣至十二月,而宣統帝遜位,其間僅九閱月耳。

     軍機處員名任期 自雍正至宣統,二百餘年,出政皆於軍機處。

    自雍正庚戌至光緒丙午,軍機大臣非實職也。

    是年改官制,始專設軍機大臣,其原官各部者,命專管部務,開去軍機大臣差。

    軍機大臣員數,最少時二人,最多時八人,乾隆間,恆七人或五六人,嘉、道間,恆四五六人,後恆四五人,光緒時,恆六人,要之,乾隆以後,蓋無有至七人者矣。

    在職時之最久者為董誥,凡三十八年,在職時之最短者,為哈元生,僅一月。

    全體更易者,光緒甲申,以法、越之戰,恭親王奕訢、寶鋆、李鴻藻、景廉、翁同龢五人同時罷黜,而代以額勒和布、閻敬銘、張之萬、許庚身、孫毓汶五人,增左宗棠一人是也。

    以親郡王入直者,始於嘉慶己未之成親王永瑆,自是而有鹹豐癸醜之恭親王奕訢,光緒甲申之禮親王世鐸,庚子之端郡王載漪,癸卯之慶親王奕劻,癸卯之醇親王載灃。

    以貝勒入直者,為宣統間之毓朗。

    以武官入直者,為貴州提督哈元生。

    以軍機大臣降軍機章京再充軍機大臣者,為乾隆間之索琳。

    兄弟同時入直者,為乾隆壬辰之福隆安、福康安,乾隆庚子、辛醜、壬寅之福隆安、福長安,乾隆癸卯、甲辰之福隆安、福康安、福長安。

    以軍機大臣外放藩司者,為嘉慶丁巳之吳熊光,蓋以通政司參議為章京,擢大臣,旋授直隸布政使也。

    以京堂入直者,為嘉慶辛未之光祿寺少卿盧蔭溥,為道光庚子之大理寺少卿何汝霖,為鹹豐辛亥之候補五品京堂穆蔭,為鹹豐辛酉之鴻臚寺少卿曹毓瑛。

    無罷免明文者,為光緒庚子之禮親王世鐸,以未隨扈兩宮至西安行在,別建政府也。

    至乾隆時之和珅,道光時之穆彰阿,則皆以權相赫然於時,然視明之權相若嚴嵩,若張居正,則遠遜矣。

     軍機處行走 乾隆朝,大臣之入軍機者,曰軍機處行走,後則章京曰軍機處行走,大臣曰軍機大臣上行走。

    其初入者,加學習二字。

    乾隆癸亥,傅文忠公恆由戶部侍郎入樞垣,當時詔旨,尚曰軍機處行走也。

     乾隆以前,別有議政處行走,文忠於丁卯擢戶部尚書,在議政處行走。

    嘉慶辛未,盧文肅公蔭溥時為光祿寺少卿,特旨令在軍機大臣上學習行走,以五品卿超拜大樞,前此未有也。

     軍機處有科道稽察 嘉慶初,以軍機辦理樞務之地,宜嚴密,時部員多以回事、【稟達公事曰回事。

    】畫稿【堂官例於牘稿之尾書一行字曰畫稿。

    】為名,擁擠窗外探聽,乃派科道一人,輪至隆宗門內北首內務府值房監視,軍機大臣散後,方得退直。

    王、貝勒、子、公,文武滿、漢大臣,俱不得至軍機處與軍機大臣有所談論。

    軍機之有科道稽察,自庚申十一月十八日始也,庚辰十月初十日裁之。

     軍機處寄信 軍機處寄寄信各省將軍督撫,向例於恭錄諭旨前一行,用滿、漢居首大臣掛銜。

    嘉慶丁巳,阿文成公桂薨,九月,太上皇召見樞臣於萬壽山,諭和珅曰:「阿桂宣力年久,且有功,汝隨同列銜,事尚可行。

    今阿桂身故,僅掛汝銜,外省無知,必疑事皆由汝,甚至稱汝為師相,汝自揣稱否?」詞色甚厲。

    嗣後遂止寫軍機大臣字寄,不列姓名,著為例。

     每月,兵部將所寄信之封數,及寄外任何人姓名,彙奏一次,亦杜大臣徇私請託之弊也。

     軍機章奏 軍機章奏,於人名、地名、數目字,均不得迴行寫,然多用水筆,墨亦不精良,取其速而不求工也。

    繕寫偶誤,輒以紙貼之,雖經禦覽,未嘗以草率見責。

     李文正守孝百日仍赴弘德殿及軍機處行走 高陽李文正公鴻藻,鹹豐朝以編修視學河南,按試未周,奉特旨召還,授穆宗讀。

    穆宗登極後,弘德殿師傅之任,雖廣延耆宿,而以文正為甘盤舊學,兩宮毗倚尤專,並已令參機務矣。

    同治丙寅,丁太夫人艱,懿旨開戶部侍郎缺,守孝百日,仍赴弘德殿及軍機處行走。

    文正累疏陳情,乞歸終制,吏部尚書文文忠公慶為之代奏,同時授讀諸臣大學士倭文端公仁、徐桐、翁同龢亦代為乞恩,卒邀俞允。

     軍機章京 軍機章京初無定額,和珅在朝時,其挑補俱由軍機大臣自主之,不帶領引見。

    嘉慶己未正月,定為滿、漢章京各十六缺,由內閣、六部、理藩院堂官於司員中書、筆帖式內,選擇品方年富、字畫端楷者,送軍機帶領引見。

    二月三十日,軍機以保送人員引見,長齡等十五人充章京,富綿等二十人記名按次補用。

    其奉旨記名按次挨補,即自是年始。

     軍機挑取章京,舊時內閣保送中書,繼而有六部之司員,工部雖保送,而司員邀用者獨少,蓋以衙門次序在後故也。

    丙寅,始奏請考試,挑取若幹員,帶領引見,奉旨用者挨補,若帶領十人,用者不過六七也。

    至道光辛巳,願送者日多,各堂官無如何,始有本衙門自試之例,試取者,方得送內閣。

    及是日試時,更限以三刻交卷,字須三百,遲者不閱,而例愈嚴矣。

     軍機章京分滿、漢,滿章京不擬旨,惟司繙繹滿文。

    乾隆以前,廷寄之字,以滿文為多,故滿章京事繁,自改用漢文,而滿章京成閒曹矣。

     軍機大臣皆兼方略館總裁,章京皆兼纂修。

    每日散值後,輪派章京一人在館住班。

    是日章奏,亦歸方略館收庋,擇要入方略。

     軍機達拉密 軍機章京有定額,滿、漢分班,非若軍機大臣之不限滿、漢也。

    每班八人,額外者不計。

    滿、漢各有頭二班,其領班者曰達拉密,即領袖也。

    有所白於大臣,例由達拉密發言。

    領班之外,有幫領班,且間有在領班章京上行走者。

     大臣子弟充軍機章京 軍機章京,大臣子弟本須迴避,嘉慶庚辰十月二十八日,始有一體保送之例。

     翰林充軍機章京 翰林無充軍機章京者,若由舉人中書充章京,一改庶常,即出軍機。

    戴文端公衢亨以舉人應天津召試,由中書充章京,及改修撰,出典湖北試,奉高宗特旨仍留章京。

    至侍講學士時,始特賞三品卿,在軍機大臣上行走。

    翰林之充軍機章京者,乾隆以前,惟文端一人而已。

     軍機章京回直 軍機章京外放後,無入都仍充章京者。

    乾隆朝,新建裘恭勤公行簡初以舉人中書入直,守寧武、平陽數年,以母老請內用,補戶部員外郎,仍直軍機。

     吳熊光以軍機章京召見 高宗訓政時,三省教匪方熾,每日視朝,較平時恆早數時。

    一日,召樞臣,俱未至,獨章京吳熊光入直,遂蒙召對。

    是日,即降旨以熊光為軍機大臣,嗣後無召見章京者。

     三院改內閣 內閣之制,唐之中書省也。

    明代不設宰相,遂不設中書省,改為內閣,以翰林學士贊襄庶政,至中葉,乃有大學士之名,其權固猶宰相也。

    太宗踐祚之初,改內為三院,曰弘文院,曰祕書院,曰內院,皆置大學士、學士等官,蓋仿宋昭文、集賢之制。

    入關後,仍沿其制,至順治戊戌,復從明制,改設中和殿、保和殿、武英殿大學士。

    乾隆戊辰,裁中和殿大學士,增設體仁閣,以配三殿三閣之名。

    又有以大學士節制行省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