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支類

關燈
【商人之欠洋款由來已久。

    道光壬寅中英《江寧約》第五款「酌還商欠三百萬兩」,此為國家代還商欠,非國家自身之欠款也。

    】委道員胡光墉主其事。

    此事傳之滬上,西報略有諷議,謂借債募兵,非計之得;又有謂國際用兵,【新疆兵事頗涉中俄關係。

    】第三國不宜有所資助。

    此等論調,看似忠於為我,其實此次借款,劃出若幹為購買槍礮之需,債權者得兩重利益,故得之者欣然,旁觀者遂不免發為妬詞也。

    及華字報稍稍登載,事為左所聞,左即緻書某友雲:「江浙文人無賴,以報館主筆為其末路。

    」蓋即指此事而言也。

     捐輸始於開國 捐輸,粃政也,開國即行之。

    順治己醜,戶部奏軍旅繁興,歲入不給,議開監生、吏典等援納,並給僧、道度牒,準徒、杖折贖。

    康熙丁巳,侍郎宋德宜奏稱捐輸三載,所入二百餘萬,知縣最多,計五百餘人,與吏治有礙,請停。

    未幾,噶爾丹戰事起,又開,且加捐免保舉各例。

    禦史陳菁奏請刪捐免保舉一條,增捐應升先用,陸隴其亦以為言,部議不允。

    乾隆丙辰,下詔停止,又留戶部捐監一條。

    壬辰,川督文綬奏請暫開,奉旨申飭。

    嘉、道以後,接踵又開,始而軍務,甚而河工、振務,亦藉口開捐,一若舍此無以生利者。

    貪官墨吏投貲一倍而來,挾貲百倍而去,吏治愈不可問矣。

     王文簡處置貲郎之意見 自滇,閩,二廣用兵,開捐納之例,始猶不至過濫。

    其後陝西賑荒,出塞運饟等事,則漸汎濫矣。

    始商人巴某等初捐即補知府,言官論之,因革去。

    其後,于振甲為運饟都統,則不由戶部及九卿集議,徑移吏部銓補,於是僉事方面顯官亦在捐納之列,初任即得補授矣。

    後左都禦史張鵬翮疏言州縣守令,教職捐納汎濫,九卿集議,遂欲通改幕職,佐貳等官。

    尚書王文簡公士禎時貳戶部,曰:「朝廷不可失信於天下,已往可勿論,但當慎之於將來耳。

    」眾以為然,遂罷議。

     阿五捐米助餉 阿五者,安坤奴也。

    坤死,五逸去。

    吳三桂反,五欲挾還水西地,亦稍為之助。

    適將軍穆某提大兵恢復新疆,五乃翻然出迎,捐米三十石,約矢將軍以為功。

    先是,安坤妻禒氏,烏蒙女也,安坤既誅,祿氏逃入烏蒙,垂二十年。

    三桂滅,阿五乃奉祿氏歸舊巢,謂祿氏有遺腹子名勝祖。

    康熙甲子,朝廷念捐米功,授勝祖宣慰司銜,阿五六品長官司銜。

     開捐免保舉例 康熙辛未,戶部以大兵征噶爾丹,軍用浩繁,奏行有輸運糧草者,準作貢監並免保舉例。

    陸清獻公隴其時為禦史,奏謂督撫舉人,必曰清廉方為合例,若保舉可捐,是清廉可捐而得也。

    又疏稱捐納一途,賢愚雜錯,惟恃保舉以防其弊,不敢謂保舉盡公,然猶愈於竟不保舉雲雲。

    下九卿議,並言事例已行,不必更張。

    其後,軍功、捐納兩途,到省一年,由督撫察看才具,出具考語,即當時保舉遺意。

     餉生 康熙戊午,以四方多事,令童生每名納銀四兩,得入院試秀才;每名納銀一百二十兩,名曰餉生。

    經禦史奏止。

    【明福王時,縣考童生,提學奉功令納銀三兩二錢得入院試。

    此事殆沿其制耳。

    】 衡州九釐餉 湖南衡州府有九釐餉,洪承疇用兵時擬設額也,後遂沿為例,衡民苦之。

    乾隆初,休寧黃興仁守是郡,上牘請免之,議格不行。

     張澄齋發藏粟 道光中,英船入江,金陵戒嚴,兵民乏食,山陰張澄齋為白下僑舊,慨然發藏粟三千石,傾家財七萬有奇,悉以供軍糈,振民饑。

    城完寇退,口不言功,大府上其義,行有詔褒錄,留江南以知府用,並賞孔雀翎。

     索還捐銀 道光間,有西幫票某商甲號,遵例報捐知府候選,未幾得缺。

    引見時,宣宗詢其出身,以捐班對。

    問向作何事,曰開票號。

    宣宗不懌,斥之曰:「汝原係做買賣的,做官恐做不來,還是去做買賣的好。

    」甲見事不諧,亦憤然曰:「既不許咱做官,如何收咱們的捐銀,不是欺騙咱們嗎。

    」宣宗怒其貪鄙,而又憐其愚戇,揮令退出,即降手諭,將其革職,命戶部發還捐銀。

     空白部照 錢江既佐雷以諴辦理糧臺,創釐金之法,然以江北兵勇萬餘,儲胥孔棘,雷雖以轉餉為職,實無所措一金。

    江復為畫策,疏請空白部照,勸民捐輸,隨時填發,鉅款可以立集。

    先是,百姓報捐,或輸年不得護符,往往意興索然,至是,朝納白金,暮榮章服,富商巨室,遂無不踴躍輸將矣。

     鹹豐朝諸臣奏請開捐 鹹豐癸醜,戶部尚書孫文定公瑞珍奏請捐納舉人,禮部侍郎陶樑請仿康熙年間例,報捐生員,文生每名一百兩,武生減半。

    甲寅,戶部侍郎羅文恪公惇衍奏稱粵東大姓,往往聚族而居,積有公產,請令一姓捐銀至萬兩者,將該族子弟每遇歲試,永遠取進文武學額各一名。

    侍郎何彤雲請開各省舉人進士捐免停科之例。

    皆奉旨斥駁。

     馬草生員 同治時軍興,馬多乏食,江南府縣紳民,有請輸馬草捐以廣學額者,鮑花潭學使奏其事,朝旨嘉允焉。

    然繇是江南秀才,驟增十之一,故時人為之語曰:「鮑花潭有名學士,馬草捐無限生員。

    」鮑蓋鹹、同間名宿也。

     捐納流品之雜 捐納一途,至同、光之際,流品益雜,朝入緡錢,暮膺章服,輿臺廝養無擇也。

    小康子弟,不事詩書,則積資捐職,以為將來噉飯地,故又美其名曰「討飯碗」。

    至若富商巨室擁有多金者,襁褓中乳臭物,莫不紅頂翠翎,捐候選道加二品頂戴並花翎也。

     永遠停止捐納 光緒庚子,兩宮西狩時,江、鄂督臣會奏:「捐納實官,最有妨於新政,嬲亂吏治,阻閡人才,莫此為甚。

    今欲整頓變法,請即下詔永遠停止,庶幾人人嚮學。

    」兩宮深以為然,閱日而永遠停捐實官之詔下蓋是時以官為市,鄉裡小兒鹹動官興,且即無官者,亦可任意戴各色頂戴。

    稍能餬口之家,決不自認為白丁,人亦不以白丁疑之。

    當時又有種種勞績保舉,所謂半層之保舉,補缺後以應升之階升用是也;所謂一層之保舉,免補本班以應升之缺升用是也;所謂一層半之保舉,與以升階,俟過班後再與以某升銜是也。

    有人家小康,冒稱縣丞職銜,人鹹信之。

    會以訟事到官,官追究其捐納之執照,乃知其分文未付,但意想耳。

    舊例,捐官必先捐監,是人并監而無之,或為之題銜曰「候捐監生」,俟捐監生後候捐縣丞。

     畢秋帆發庫銀賑濟 畢沅撫河南,乾隆丁未,湖北荊州府江水暴漲,隄潰城決,淹沒田廬,人民死者以數十萬計。

    七月朔,得襄陽飛信,即日先發藩庫銀四十萬兩,星夜解楚賑濟,並即奏聞。

    高宗大加獎賞,不數日,擢兩湖總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