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飾類

關燈
及野番無氁,但服牛羊皮。

    而富者購藏中所織之氆氌,或印度之呢絨,並內地之綢緞布。

    其式與內地僧人同,袖長大,束以帶,凡一切應用之物,皆環納於懷背之間。

     大褲,小褲,男子無之,婦女則間有用裙者。

    冠形無一定,土司所用,仍如漢人常戴之冠,惟以牛尾之白毛染紅色紮如團扇式,厚寸許。

    其頂平,四周之毛皆截齊,別作一圈載於下,便戴於首。

     喇嘛之衣,無袖,惟以紗數丈纏於身股之間。

    其冠為黃色,以呢絨為之。

    堪布、戴琫則冠如桃形,餘則如鷄冠形。

    然此皆見官時所服用,平時則或氁或呢或狐皮、羊皮作便帽加於首而已。

    光緒丙午,邊務大臣趙爾豐示令番人服袴,改流之地皆服之,然袴皆無緄襠。

    惟其衣冠則間有效漢人者。

    衣以皮為之,嘗以牛奶、酥油搓皮,使不堅硬,不似內地之用硝水也。

    褥以虎、豹、豺、狼、熊、狐、鹿、獺之皮為之,墊或皮或綢緞為之,內實獐毛,厚二三寸、四五寸不等,或用呢絨、氆氌及牛羊皮為之。

     青海番人之服飾 青海之番人穿耳垂璫,或綴小寶石。

    衣則闊袖長幅,春秋冬三時披毳裘,惟夏日著粗布服,頭戴布笠,下著革鞾。

    帶必紅色,終日不解帶,長幅所以代衾。

    披衣時遍體先塗酥油,以首承衣領,束帶而後露首。

    下幅僅齊膝,上幅長而臃腫於背,時袒右臂,夜則縮其首於衣領焉。

    衣不滌垢,不補綴,一著體則無解時,四時惟毳裘、布服二襲而已。

    千百戶有事亦服緞帛。

    佩銅匣藏小佛於胸。

     番婦辮髮垂後,以多為貴,最多者三四十縷。

    或曰,未嫁者歲添一縷,嫁則倍之,不再加矣。

    五色布為囊,自脊以下,辮藏於內,緣邊繡五彩。

    下穿纓絡,上綴銅飾,如獸環漚釘形,銅片纍纍然,行路琅璫。

    富者用銀。

    又珊瑚、寶石為長串;挽而雙之,雙而四之,圈於項,盤於髮,而綴於囊,斑斕奪目。

    已字人者用夫家聘物,數十日一理髮,梳而不篦,膏以酥油,而不生蟣蝨。

    璫環長過肩,不穿於耳,彩縷繫其兩端,以頂承之,雙懸於頤。

    一身之飾,繁重如是。

    餘如帽、靴、衣帶,均與男子同。

    而不著褻衣,其說有二。

    一說謂釋迦牟尼佛母行至通天河,脫褻衣而後渡,後人慕而效之。

    是以番女至夫家,必跣足渡水而往也。

    一說謂達賴、班禪轉世,投胎不擇貴賤,了無障礙,以便受胎,是以人人翦綵為佛而擁於懷也。

    蒙古婦人則不如是。

     處州畬客之服飾 畬客之衣,尚紅、黑二色,襟廣,袖大,達一尺餘,似僧服,然非平素常禦之服。

    其所好者為麻衣,夏冬皆然。

    男女自膝以下,多用腳絆。

    婦人皆著黑衣,襟廣,袖約五六寸,用幅三寸餘之赤線織帶,無釦鈕,如南洋沙倫【譯音。

    】式。

    不著褲,多跣足。

    出行時,如南洋之司利巴【譯音。

    】式。

    亦有加以刺繡者。

    居家著木履,則又似日本。

    婦人之首所戴,有曰狗頭者,可置於頭,若柱然。

    其製為長二寸餘之竹筒,外包花布,邊鑲以銀,懸珠玉,後垂赤布,結髮。

    亦有僅著一巾,如日本鄉婦者。

     黎人之服飾 熟黎上衣粗麻短衫。

    生黎用布一幅,穴其中,以首貫之,無袖,長不掩臍。

    岐黎下著犢鼻褌。

    餘黎無下衣,僅以上寬下窄之四五寸粗布二片蔽前後,名曰黎廠。

    或用布一片,通前後包之,名曰黎包。

     兒童耳垂大環,或銀或銅,以為美觀,亦隨貧富為之,既婚則無。

    富人頭前多插銀條為飾,或一條,或二三條,作雞尾形,故名雞尾。

     打箭爐諸番之服飾 打箭爐以外諸番,男女皆氈裘、毛褐、皮履,蓬頭垢面,間有以羊皮為冠者。

    富者衣花氆氌。

    若明正巴裏之土官,則錦冠高頂,絨緯而袍褂,一如內地。

    其他營官,皆高冠,服色緞,或服花毛氆氌,束蛇皮蠻帶。

    女子幼以硨磲鐲手帶之至老。

    及笄,則以珊瑚、松石、蜜蠟、琉璃珠等物飾長辮,綴於首,死則取以送梵寺,不傳子孫也。

     倮倮之服飾 倮倮上衣無袖,以灰或黑色毛布製之,而以紐集於頸之四周,長達於踵。

    裳之緣,飾以種種棉織物。

    有時騎馬,所用上衣之製法亦同,惟背後開衩,開處以下衣之裾掩之。

    裙下垂及馬之腰臀。

    此上衣之製法,謂可不受小蟲之害也。

    夏以棉布代毛布。

    帽以竹為之,上覆毛布,為圓錐形,大者可用以代傘。

     在寧遠之保倮倮,則以青、藍、白布裹頭,挽其端於額,形如筍。

    其被體者,僅一衣一褲,外披羊毛擦耳瓦一襲。

    婦女同之,惟下身以布橫連作裙。

     瑤人之服飾 廣東之瑤人,皆束髮,頭插白雉毛,身著對襟衣,下有布筩。

    女則穿耳,其耳環極大,垂於兩肩。

     紅苗之服飾 乾州紅苗,惟寨長薙髮,餘皆裹頭去鬚,約髮以簪,左右貫大銀環。

    婦女有銀簪、耳環、項圈、手鐲等,衣較男子略長,飾以紅絨繡花,不著袴,以峒錦為裙,纏腰兩三匝。

     東苗之服飾 東苗在龍裡、清平、貴築,男以花布束首,著淺藍短衣。

    婦著花裳。

    衣無袖。

     花苗之服飾 花苗在貴陽,廣順,大定,黎平,裳服先用蠟繪花於布,而後染.既染去蠟,則花見.飾袖以錦.婦女以馬髟雜人髮為髲.男年少者縛楮皮於額,既婚,乃去之. 披袍仡佬之服飾 披袍仡佬在平遠,施秉,清平,男子衣敝惡,女子以綫紮髮,蒙以青巾袋,上綴海(貝巴).衣長尺許,外披方袍,自頭籠下,前短後長,無袖. 冰家苗之服飾 冰家苗在荔波縣,男子四圍長衣,以裙為袴。

    女子短衣,花邊穿袖,重裙無袴。

     麼些族之服飾 雲南維西廳布麼些族,男皆剃頭辮髮,不冠,多以青布纏頭,衣盤領白 罽,不襲不裹,棉布袴不掩膝.婦髻向前,頂束布勒若菱角,耳環組如藤,綴如龍眼果,以銀,銅為之.衣白褐青綠,及臍,裙可蓋膝,不著袴,裹臁肕以花布帯束之.至於女紅,則皆不習也. 男婦老幼,率喜佩刀為飾。

    不愛頮澤,衣至敝不澣,數日不沐,經年不浴。

    冬不重衣,雪亦跣足,嚴寒則覆背以羊皮,或白氈。

    間有著履者。

    頭目衣冠如內地,而婦妝不改,裙長及脛,亦舊製,以別於齊民。

     粵寇服飾 粵寇衣飾奇詭,洪秀全及其部下之各酋,均戴八寶帽,以黃緞八片縫成,綴珠寶,侯以下戴八卦帽。

    丞相、軍師靴用紅色,餘俱黑色。

     大同婦女之服飾 麒玉符都統有《出塞紀程》詩,其《大同道上書所見》二首曰:「絳色襜褕綠裲襠,皮冠覆額紫貂長,琵琶千載餘風在,學得明妃出塞妝。

    」又曰:「布裙椎髻亦風流,窄窄雙蓮曲似鉤。

    記得大明天子事,至令爭戴玉搔頭。

    」蓋大同冬日苦寒,婦女多戴皮冠,更飾小簪,殆仿搔頭遺製也。

     滬妓之服飾 同、光之交,上海青樓中人之衣飾,歲易新式,靚妝倩服,悉隨時尚。

    而妓家花樣翻新,或有半效粵妝者。

    出局時,懷中皆有極小銀鏡,觀劇侑酒,隨置座隅,修容飾貌,雖至醉,亦不雲鬟斜軃寶髻半偏也。

    至光、宣間,則更奇詭萬狀,衣之長及腰而已。

    身若束薪,袖短露肘,蓋欲以標新領異,取悅於狎客耳。

    而風尚所趨,良家婦女無不尤而效之,未幾,且及於內地矣。

     又有戴西式之獵帽,披西式之大衣者,皆泰西男子所服者也。

    徒步而行,雜稠人中,幾不辨其為女矣。

     開化婦女之服飾 浙江開化婦女之衣飾,均甚樸素。

    宣統時,但得衣竹布衫,花布褲,便蹀躞道途,自以為備極華美矣。

    綢肆無整疋之綾羅,蓋售為鑲鞋飾領之用,決不以之製衣也。

    且不繫裙。

    有詢之土人者,土人雲,既有褲,何必裙。

     湘潭婦女之服飾 道光時,湘潭之立雲市至馬圫,貧婦椎髻鶉衣。

    後則少婦童女,盛施朱粉。

    入湘鄉,則衣飾異矣。

    鹹豐時,東南盛為拖後髻,曰蘇州罷,【讀若派。

    】蓋服妖也。

    王壬秋為之詩曰:「橋上當壚女,雙金繡額圓。

    巧攏蘇罷髻,嬌索市門錢。

    舊日村牢落,窮嫠淚泫然。

    繁華非盛事,饑亂況頻年。

    」 閩女之服飾 閩中婦女,惟居城鎮者皆小腳婦。

    自縉紳以至小家,莫不以小腳相尚,妝飾與他處無甚異。

    此等婦女,率多不任步履,故街市中初不恆見。

    偶一見之,亦必拄杖而行,或倩人扶掖,與殘疾者無異。

    其居邨野者,呼為鄉下妹,則完全天足,入城者恆為人充擔負役。

    此等婦女,裝束特異,頭綰高髻,旁插銀箭一雙,長七八寸及尺餘者不一,中一銀鎗稱是。

    耳懸銀環,大幾逾盤,年幼好修飾者,其環愈大,箭愈長也。

    下則白足,不襪不履,冬日雖身衣皮服,而跣足如故。

    遇令節或慶弔事,則著前綴紅線如鬚之黑色花履也。

     粵女之服飾 粵女有三別,一為潮州,纖趾廣袖,髻髮如蜻,薄蟬簇鬢,行傴僂而步蹀躞,雖有佳人,大有西子不潔之概。

    一為嘉應州,垂髮挽髻,蝶翅雙鬢,綽約如嬾裝佳人,而雙趺玉潔,尤饒殊姿。

    一為廣州,修髻膏髮,膚脂凝雪,曲眉脂唇,惟躡履禿頸,殊少驚鴻遊龍之姿。

     潮州婦女多赤足而著拖鞋,皮色黑黝。

    耳環有長數寸者,畧似棍棒。

    每坐,必舉一足於椅之扶手,而以雙手撫摩之。

     滇女之服飾 雲南省城婦女皆裹足,衣袍套。

    其出行也,無轎,必以錦帕覆首,至老不去。

    大理婦女,出必持傘。

    皆古者女子出門必擁蔽其面之遺也。

     青海蒙女之服飾 青海蒙古男人入關,或有為漢裝者,其遊牧時,則番裝也。

    王公、台吉,忽焉寶石頂而團龍褂,忽焉毳衣而露臂,革履而跣足;忽而揖讓為座上客,忽而執鞭如牧羊兒,見者固不知其為封建主也。

    然衣服有裏有襲,非若番子之僅披一襲也。

     婦女多顏色,衣飾之豐美,數倍於番婦。

    束髮為二辮。

    雙垂於前,以布帛為囊而護之。

    所綴鈴片,悉為銀者,多嵌以真寶石。

    帽質為五色綢,綴以紅絲纓,鞾質為絨布,繡以花彩,其式如漢人常用之冠履然。

    冬日禦羔羊裘、草狐裘,富者用火狐、青狐、猞猁猻,一衣之值,內地動需兼金,彼視之為常產也。

    餘皆與番婦同。

     藏女之服飾 西藏婦女分髮為二,各自結束,垂於腦後,其狀如繩。

    髮辮以堅細為佳,與內地婦女髮辮以鬆大為貴者稍異。

    蓋其辮有寶石、珍珠、珊瑚之類,故結束不得不堅也。

    處女於腦後垂一辮,既受聘,則戴夫家贈品。

    嫁後不再結辮,以示區別。

    若老婦,無論貴賤貧富,額均戴綠松石,光輝似鏡,謂之白玉。

    凡老婦戴白玉之日,親友必往慶賀。

    其中有二故,一謂藏婦厭生育之苦,額戴白玉,必屬月經已絕,可無生育之事也。

    一謂藏人事佛心虔,凡婦女額戴白玉,必已月經不來,人欲消滅,可虔心事佛,不至以慾念消滅佛念也。

    至於冠,則富貴婦女均綴珍珠,惟為木質,形如笠,內漆米紅色,外以金鑲綠松石為頂,四周皆珍珠。

     婦女見喇嘛及賓客,必以紅糖或乳茶塗面,否則以為冶容誨淫,有蠱人之意,須科以罪。

    雖經西藏查辦大臣張蔭棠示禁,而積重難返,不能止也。

     婦女均天足,其靴以皮或布為之,上為綾緞、細布、毛褐之齊腰短衣,以小單方袈裟披之,下為黑紅褐之萬字裙,又有頭戴紅綠尖頂之小帽者。

    手釧、指環,皆金、銀、寶石也。

    耳垂環,又綴珍珠、珊瑚,垂於兩肩。

    胸有銀鑲珠、石,長數寸。

    至其頭排念珠,胸藏護身佛,右手戴硨磲圈者,則自幼至死,固未嘗須臾離身也。

     雲南苗女之服飾 雲南之苗婦皆尚短衣,衣齊腰而長裙,裙百折,或二百折,富者五重,貧者二三重,男子亦然。

    其衷衣及裩,冬夏皆紵。

    處女夜臥,不脫不沐,臨嫁方沐。

    既嫁,日一沐,沐畢,塗以蘇合油,貧者塗以羊膏,故膚如凝脂也。

    衷衣與裩相接,皆聯金扣以百數。

    裩口與襪相接,亦密綴以扣。

    扣皆圓而扁,貧者以鉛錫為之,合卺之夕始解。

    既定情,復著之,生子然後去。

    惟仲家、牯羊、黃毛仡佬、白倮倮、黑倮倮五種苗,以跳月為婚者,皆不裩。

    長官家女有縛足者,平民多不縛,便工作也。

    其縛甚易,山有草曰威靈仙者,取其根汁煎濯之,不數日而成纖趾矣。

     貴州苗女之服飾 貴州苗女,錦服短衫,繫雙帶於胸背前,刺繡一方,飾以金錢。

    亦有以雙帶斜作十字形,交於雙乳間,背綴小錦一方,負物時橫貫其中以為紐者。

     陽洞羅漢苗在黎平,婦人戴金銀連環耳墜,胸前刺繡一方,短衫長裙。

    數日必淅米沃髮,復於澗中洗之。

     古宗之服飾 古宗婦女之髻,辮髮百股,以五寸橫木,於頂挽而束之.耳環細小,與麼些異.臭古宗以土覆屋,喜樓居.近衢市者,男則剃頭,衣冠尚仍其舊.僻遠者,男披髮於肩,冠以長毛羊皮,染黃色為檐,項綴紅線纓,夏亦不改.紅綠十字文( 罽)為衣.冬或羊裘,不表,皆盤領,闊袖束帯,佩尺五木鞘刀於左腰間.著西紅革靴,或以文( 罽)為之.出入乘馬,愛馳騁.鞧韉極麗,多飾以金,銀,寶石.婦辮髮下垂,雜綴珊瑚,綠松石以為飾.衣蓋腹,百褶裙蓋臁肕,俱采( 罽)為之.裙或文( 罽),或采色布,( 罽)韈單革軟底,不著袴履.項挂色石數珠,富則三四串,自肩斜繞腋下.一妝裝飾之物,有值數百金者,珊瑚,瑪瑙,硨磲,玳瑁以及銀錢,銀虎之屬,悉著於辮.而賤者無飾,且跣足. 土官頭目剃頭辮髮,入城,用漢人衣冠,歸則易之。

    惟帽檐之飾,以織金錦為別。

     打牙仡佬之服飾 打牙仡佬在平遠、黔西,婦人剪前髮,披後髮,蓋取齊眉之意也。

    以幅布圍腰,無襞積,曰桶裙。

     滇綿谷為女裝 蜀人滇謙六富而無子,屢得屢亡。

    有星家教以壓勝之法,雲:「足下兩世命中所照臨者,多是雌宿,雖獲雄,無益也。

    惟獲雄而以雌畜之,庶可補救。

    」已而生子曰綿谷,謙六教以穿耳、梳頭、裹足,呼為小七娘,娶不梳頭、不裹足、不穿耳之女以妻之。

    及長大,遂入泮。

    生二孫,偶以郎名,孫即死。

    於是每孫生,亦以女畜之。

    綿谷韶秀無鬚,頗以女自居,有《繡針詞》行世。

    楊刺史潮觀與之交好,為序其顛末。

     某中丞好女裝 某中丞少好女裝,人皆稱之為三姑娘,光緒時人也。

     妓傚男裝 光,宣間,滬上(行,亢居中)衏中人競傚男裝,且有翻穿幹尖皮袍者.然《路史.後紀》雲:「帝履癸伐蒙山,得妹嬉焉.一笑百媚,而色厲少融,反而男行,弁服帯劍.」此女子男裝之初祖也. 孫之獬改裝 世祖初入關,前朝降臣皆束髮,頂進賢冠,為長袖大服。

    殿陛之間,分滿、漢兩班,久已相安無事矣。

     淄川孫之獬,明時官列九卿。

    睿親王領兵入關時,之獬首先上表歸誠,且言其家婦女俱已效滿妝,並於朝見時薙髮改裝,歸入滿班。

    滿以其漢人也,不許;歸漢班,漢又以為滿飾也,亦不容。

    之獬羞憤,乃疏言:「陛下平定中國,萬事鼎新,而衣冠束髮之制,獨存漢舊,此乃陛下從中國,非中國從陛下也。

    」奏上,世祖歎賞,乃下削髮之令。

    及順治丁亥,山東布衣謝遷奮起兵入淄川,之獬闔家慘死。

     成親王之袍褂 成哲親王有潔癖,居恆明窗淨幾,不染纖塵。

    且豐裁峻朗,所禦泡褂極舊,然熨貼整削,皆以斜紋布製之,【俗謂之褡褳布,為京師特產。

    】遠望之,恍如玉樹臨風。

    嘗奉命緻祭某陵,圍而觀者如堵牆。

    爾時京華風尚,不著新衣,王實啟其漸也。

    嗣是有以素綢為裏者,或且用之於朝會矣。

     湯衣谷燕居衣品服 湯衣谷以知縣需次江寧,自度必不得於時,益恣為沈冥,不復自振。

    貧且善病,僻居城東偏。

    或索衙參時手闆觀焉,曰:「亡之久。

    」顧朝廷千秋節,必衣其品服於家三日,如在官然者。

    或召之宴,則以其服往。

    羣妓且目且笑,不為動。

    獨一妓者翁之,則慨然曰:「若翁我,知我且老,不復堪天下事矣,已矣!」年四十有八卒。

    衣谷,名裕,錢塘人。

     講官禮服 同、光時,經筵日講、起居注官,三滿人,二漢人。

    皇上衣為何色,則五人不得參差,否則立幹處分。

    而內監等又不先日宣言,故必多攜以進,便隨時更換也。

     德菱之禮服 某歲,孝欽後以萬壽,賜宮眷德菱以禮服。

    服為大紅緞繡金龍,護以雲彩,鑲金邊,內襯灰鼠皮,袖口及領用貂,此郡主服也。

    德菱,漢軍人,駐法欽使裕庚女。

     舞燈衣 每歲上元或萬壽節,令樂工舞燈,衣五色畫衣,分行成字,凡數十變,有太平萬歲萬壽無疆諸字,以黃綾冊書成字樣,陳諸禦案,以備觀覽。

     朝服之宜忌 臣工召對、引見,皆服天青褂、藍袍,雜色袍悉在禁止之列,羊皮亦不得服,惡其色白,近喪服也。

    故朝服但有海龍、猞猁猻、貂、灰鼠、銀鼠,而無羊皮。

    夏不得服亮紗,惡其見膚也,以實地紗代之,緻敬也。

     袍之開衩 衩,衣衩也,今謂衣旁開處曰衩口。

    官吏士庶皆兩開,宗室則四開。

    衩衣,即開褉袍,唐人已有之。

    《唐書》僖宗衩衣見崔彥昭。

    王建《宮詞》:「衩衣騎馬繞宮廊。

    」 缺襟袍 缺襟袍,袍之右襟短缺,以便於騎馬者也,行裝所用。

    然實起於隋文帝之征遼,詔武官服缺胯襖手。

    唐侍中馬周請於汗衫上加服小缺襟襖子,詔從之。

     臣工扈從行圍,例服行裝,《會典》所雲「行袍行裳,色隨所用,行裳冬以皮為表」,蓋即缺襟袍也。

    行裳,俗呼戰裙。

     京外大小文武各官,若因公出差,以禮服謁客,則行裝。

    行裝不用外褂,以對襟大袖之馬褂代之,色天青,其材為織團龍之緞,或寧綢。

    袍必缺襟,馬褂較外褂為短,便於乘騎也,惟靴、帽仍依平時。

    其實始為軍服而及於扈從行圍,後遂沿用之。

     朝裙 朝裙,禮服也,著於外褂之內,開衩袍之外,朝賀、祭祀用之。

     士子初服襴衫 國初,士子初入庠,服襴衫。

    蓋明初秀才襴衫,前後飛魚補。

    騎驢,有傘,絹用青色,止一圍,門鬥隨之,是實沿用明服也。

     蟒袍 蟒袍,一名花衣,明制也。

    明沈德符《野獲編》雲:「蟒衣為象龍之服,與至尊所禦袍相肖,但減一爪耳。

    正統初,始以賞虜酋。

    其賜司禮大璫,始於太祖時之剛丙,後王振、汪直諸閹繼之。

    宏治癸亥二月,孝宗久違豫,大安時,內閣為劉健、李東陽、謝遷,俱拜大紅蟒衣之賜,輔弼得蟒衣始此。

    」按此知今之蟒袍,即為明之蟒衣無疑也。

     凡有慶典,百官皆蟒服,於此時日之內,謂之花衣期。

    【如萬壽日,則前三日後四日為花衣期。

    】花衣期內,官署皆停止刑事。

    大臣遞遺疏及請卹等事,亦不得於期內遞進,違者嚴責。

    光緒時,鄧承修有聲諫垣,以總兵陳國瑞功多獲罪,譴戍,歿於戍所,奏請念勞復官,宣付史館。

    中旨報可,仍以花衣期內違犯體制,下吏議奪官,詔原之。

     文官之蟒袍,一品至三品,九蟒五爪;四品至六品,八蟒五爪;七品至未入流,五蟒五爪,均不拘顏色。

    至蟒袍之金彩織繡,則各從其便,不論品級。

     武官之蟒袍,一品至三品,九蟒五爪;四品、五品,八蟒五爪;六品、七品,五蟒五爪。

     金黃蟒袍 皇子得服金黃蟒袍,諸王則非特賜者不能服。

    乾隆初,諸王蒙賜者過半。

    及末葉,惟定、怡二王特賜之,時以為榮。

    及仁宗親政,榮恪郡王亦蒙賜焉。

     麒麟蟒袍 嘉慶初,綿州李鼎元雨村曾充冊封琉球國王副使,賜一品麒麟蟒袍。

    相傳此項品服,自陛辭之日始,至覆命之日止,皆得用之,所以示威重也。

     團龍褂 團龍褂者,惟皇帝朝服襞積前後團龍各九,後服五爪金龍八團,皇太子用五爪三爪龍緞、滿翠八團龍等緞,皇子福晉用五爪正十四金龍四團,其他非奉上賜,不得用五爪龍團花。

     禮親王曰:「惟皇上禦服朝衣,於腰闌下前後繡龍團各四,諸王以下,皆用素緞數則以為辨別。

    後南中所繡朝服衣料,無論品級,皆用龍團各四,初無以素者。

    」 四團龍補褂 舊制,親王服四正龍補服,郡王服二正行龍補服。

    乾隆時,傅文忠公恆以為與禦服無別,乃奏改親王二行龍二正龍補服,郡王服四行龍補服,以為定制。

    諸王有特賜四正龍者許服用,若異姓,則初無賜四團龍者。

    雍正朝,特賜年羹堯以四正龍補服。

    然文忠以椒房優寵,兆文毅公惠以平定西域功,阿文成公桂以平定兩金川功,福文襄王康安以平定臺灣功,皆賜四團龍補服。

    孫文靖公士毅以入安南功,亦賜之。

    嗣以潰聞,遂繳還。

    惟文忠每入署辦事及其家居,仍用公爵補服,示謙也。

     改團龍為六合同春 光緒朝,孝欽後六旬萬壽,內務府人員定製禮服,改團龍為六合同春,形亦圓,一鹿一鶴一松枝。

    蓋六之音,南人讀之同鹿,合之音同鶴,春之音近松也。

    鹿鶴皆享遐齡,松亦四時常青,於以頌揚萬壽耳。

    朝士從風而靡,團龍遂不入時矣。

     八團 八旗婦人禮服,補褂之外,又有所謂八團者,則以繡或緙絲,為綵團八,綴之於褂,然僅新婦用之耳。

     外褂 褂,外衣也。

    禮服之加於袍外者,謂之外褂。

    男女皆同此名稱,惟製式不同耳。

     翻毛外褂馬褂 皮外褂、馬褂之翻穿者,曰翻毛,蓋以炫其珍貴之皮也,達官貴人為多。

    其皮大率為海龍、玄狐、猞猁、紫貂、幹尖、倭刀、草上霜、紫羔。

    而有喪者之所衣,則為銀鼠、麥穗子。

     草上霜為羊皮之一種,質類乳羔,以其毛附皮處純係灰黑色,而其毫末獨白色,圓捲如珠,故名。

    以為裘,極貴重,外褂、馬褂皆有,俗稱青珠兒,又曰青種羊。

    雖可翻穿以為裘,然本非吉服也。

    乾隆某歲元旦,高宗偶禦之,自是而遇喜慶宴會之事,皆服之矣。

     禦前大臣翻穿之皮外褂,有上下兩截以兩種皮聯綴而成者,遠望之,第見其顏色不同,不易審定其皮之品類也。

     定例,紫貂馬褂,為皇上打圍時所禦之衣,雖親王、閣部大臣等,不能僭用。

    然道、鹹以降,京官之翰詹科道,及三品外官與有三品銜或頂戴者,亦無不翻穿以自豪矣。

     羊皮貴羔而賤老,而口外有一種曰麥穗子者,皮軟毛長,形如麥穗,價值最貴,俗又名之為蘿葡絲。

    大僚奉差口外,必以此為裘。

    蓋口外風高,非此不足以禦寒也。

     帶膆貂褂 帶膆貂褂,胸及兩肩均有白色毛,即貂之膆皮也。

    鹹、同間,得蒙恩賜者僅二人,一徐相國郙,南齋供奉,上解以賜之,酬其筆墨之勞也。

    一李文忠公鴻章,則以穆宗題主,文忠襄提於側,故叨異數。

    至光緒朝,則孝欽後常以之賞賜臣下矣。

     馬褂 馬褂較外褂為短,僅及臍。

    國初,惟營兵衣之。

    至康熙末,富家子為此服者,眾以為奇,甚有為俚句嘲之者。

    雍正時,服者漸眾。

    後則無人不服,遊行街市,應接賓客,不煩更衣矣。

     黃馬褂 凡領侍衞內大臣、內大臣、前引十大臣、護軍統領、侍衞班領,皆服黃馬褂,巡幸扈從鑾輿,藉壯觀瞻。

    其禦前、乾清門大臣、侍衞及文武諸臣,或以大射中候,或以宣勞中外,必特賜之,以示寵異。

    及粵、撚亂定,文武勛臣得之者甚多矣。

     對襟馬褂 得勝褂,為馬褂之一種,對襟方袖。

    初僅用之於行裝,俗稱對襟馬褂。

    傅文忠征金川歸,喜其便捷,平時常服之,名曰得勝褂,由是遂為燕居之服。

     大襟馬褂 馬褂之非對襟而右袵者,便服也。

    兩袖亦平,惟襟在右。

    俗以右手為大手,因名右襟曰大襟。

    其四周有以異色為緣者。

     琵琶襟馬褂 馬褂之右襟短缺而略如缺襟袍者,曰琵琶襟馬褂,或亦謂之曰缺襟。

    袖與袍或衫皆平。

     臥龍袋 臥龍袋,馬褂之窄袖而對襟者也。

    其身較對襟、大襟之馬褂略長,亦曰長袖馬褂,河工効力之人員常以之為正式之行裝。

    相傳某相國嘗隨駕北征,其母夫人憂其文弱,不勝風寒,為紉是衣,取其暖而便也。

    相國感母恩,常服之不去身。

    一日,急詔論事,未遑易衣。

    帝問所衣何名,因直陳其事。

    帝褒其孝,命得服以入朝。

    當時名之阿娘袋,後誤為臥龍袋,久之,又稱為鵝翎袋矣。

     詔使之衣冠 大軍入燕,奄有天下,明督師史可法等,擁立弘光帝於金陵。

    時南北消息不通,江、浙之間,依然有巢燕安居之樂。

    相傳是年五月五日,江蘇之無錫方舉行競渡戲,萬人空巷,遊覽河幹。

    忽而人聲大譁,鹹稱異事。

    向之詰訊,則雲:「頃見有人服對襟長衣,袖作馬蹄式,頭戴一帽,形如覆碗,上矗白石磋成之巨珠,背荷黃布包袱,騎快馬飛馳入城,逕向縣署而去。

    」聞者互相猜異,莫測其由,亟往縣署探詢,始知本朝定鼎,下敕書於南中各郡,令民人剃髮,其人蓋馳送詔書之差弁也。

    所形容衣冠情形,即本朝新定之服色耳。

     寫真用明代衣冠 德清新市李翁之沒也,其子某慕風雅,倩人繪跨馬出郊行看子。

    繪者以其貌清癯,繪為明代衣冠。

    傳神酷肖,喜付裝池。

    次日喧傳,有人訾其裝束違時者。

    某懼滋事,令人索還,則又有人以黃塗其繮,謂其僭越踰制,數人居為奇貨,非徒手所能取矣。

    方議賄以錢,則新市巡檢突遣役數人至,謂已有人首之官,不可以私息矣。

    及凂人關說巡檢,許多金,方允免究。

    則縣役又至,謂此事業經縣中訪聞,剋日提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