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類
關燈
小
中
大
我使
初與歐美諸國通聘,僅設三公使駐其國:一英、法、義、比,一俄、德、奧、和,一美、日、比。
額缺之增,自光緒乙亥、丙子間始。
時中日和議甫定,俄、德、法有迫還遼東之舉,政府以法國交涉事,乃設專使駐巴黎。
由是英法分為兩使。
未幾,德人亦援例以請。
會駐英公使龔照瑗、駐美公使楊儒均期滿,當受代,於是諸大臣會保使才,以黃遵憲、羅豐祿、伍廷芳名上。
廷議將以黃使英,羅使德,伍使美。
議早定,適某大臣檢交涉舊案,知黃前為新嘉坡領事時,曾被英人某以債務事誣控有案,事雖辨明,恐或以是為英廷所輕視,遂議黃改使德,羅改使英。
命既下,循例鈔錄諭旨,照會各國駐華公使。
時德人以三國迫還遼東之舉,俄、法皆得厚酬,德獨向隅,意甚不平。
其駐使海靖,性極驕暴,方自南非量移至華,公牘往來,往往於一字一句間,索垢尋瘢,稍有疑似,輒駁回改繕,其蓄意伺隙也久矣。
新使命下,海靖乃大憤,謂中國尊英而卑德,英之所不欲,始令赴德也。
立具文,照會總署,聲明決不接待,並請於三日內收回黃使成命,其言極慢。
不得已,乃改命許景澄為德使。
許時方使俄,以楊儒易之,而授黃長寶鹽法道。
又二年,戊戌夏,日本使裕庚期滿,日政府預以黃請,始命黃使日。
萊陽中德之交涉 光緒辛醜春,萊陽有教民唐賓慶者,其父入耶穌教。
一日,勾通洋工程師哈司台而緻函於縣,謂家被大刀會匪刼掠,懇求賠款。
縣令即覆書曰:「萊邑上年並無大刀會匪,該教民家被竊,應按例飭差勒緝,無賠贓明文,貴工程師毋得凟請勒賠。
」賓慶又請德國教士盧威廉函乞償卹。
適有縣民李某者,賓慶誣指為竊賊,捕送至縣,教唆李某妄扳修洛五等人為賊,意欲藉此羅織多人,偪勒賠贓。
縣令察知其妄,痛斥賓慶,函緻盧威廉,令查明賓慶恣縱不法各節,照約應由中國官長自行嚴辦。
盧威廉遂不幹涉。
日本利用毛昶熙之讆言 武陟毛文達公昶熙,當鹹豐時,由翰林起家,洊至冢宰,與河內李棠階以道義文章相砥礪。
李薨,朝列清望,遂獨歸毛一人。
穆宗親政後,數出微行,遨遊妓寮、劇園間,每夜出不歸,臣工皆私憂竊歎,無敢言者,毛獨犯顏苦諫。
每獨對,未嘗不反覆侃侃言之,穆宗雖不能用,然終不以為忤也。
其為河南團練大臣督辦河北三府河防,措置亦悉中機宜,獨其為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時,嘗有一言之失,遂造禍於後來。
同治中,有琉球商船駛行太平洋,遇颶風,漂至臺灣後山,為生番所掠,死者五十四人,日本商民四人亦與焉。
癸酉四月,日使副島種臣來,換約於天津。
事既竣,入都,呈遞國書,使其副使柳原前光至總署,言其事,要償卹,且發兵勦生番。
時恭王筦總署事,不常至署,文祥為大臣領班,方有疾,在告,毛以吏部尚書班最居前,遂延見前光。
告以臺灣生番,本屬化外,猶貴國之蝦夷,王化所不能服,貴國商船被戕情事,至可矜卹,然中國實無從辦理。
前光曰:「敝國本擬發兵問罪生番,徒以兩國盟好,故不得不要求中國自行懲辦,若中國竟舍而不治,則敝國將自行出兵矣。
」毛又答以生番既屬化外,則出師與否,惟貴國自裁之。
前光歸,以此語報日本,翌年,遂有征臺之役。
時李鶴年為閩浙總督,令臺廈道移書往詰日帥西鄉從道。
覆書曰:「敝國興師問罪於貴國化外之地,非境內地可比,且此固受命於貴總署也。
」鶴年無以難,急報之總理衙門。
朝命沈葆楨為欽差大臣,赴臺查辦。
沈抵臺,佈置防務,與日本議定撫卹。
七月,日本遣大久保利通至京,受償款五十萬,始遵約退師。
然光緒甲午之役,終以全臺割讓於日。
日人誘降丁汝昌 光緒甲午一役,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以兵艦降日,而自戕於威海衞,實日本大山元帥緻書誘之降也。
書曰:「公座前:今兩國不幸以兵戎相見,然一時之爭戰,實不必舉全國之友誼而犧牲之。
中日之交,夙稱敦睦,吾為此故,敢陳書左右,若以尋常誘降書目之,則殊未悉吾人之苦衷也。
吾作此書,籌思至再,計為益於貴國,與有利於明公,非此莫可。
默爾而息,非善鄰之誼,特吾言之真理,或為戰雲所掩,明公不必見之甚瑩耳。
貴國海陸兩軍,連戰連北,其故安在?旁觀者清,想亦無所逃於明公之鑒也。
蓋貴國之統治者類皆文臣,惟長於文者足以緻高官,掌軍國,數千年來,事同一轍。
吾亦不敢謂此法不良,然使中國仍得閉關自守,其法可與終古,或未可知。
而今非其時矣,世界大通,已不容有何國深閉而固拒。
三十年前,日本胡以締造艱難,幸免亡國之慘,明公諒熟聞之。
舍其舊而新是謀,乃保有國威之第一要素。
此要素,今日之於中國,猶前日之於日本,萬不容忽者也。
如或忽之,則國家之亡,亦遲速異耳。
中日之衝突,出於偶然,自茲以往,何在不足與他國開釁。
當是時也,在真能愛國者,自重其仔肩,留此身以有待,而顧為事勢所縳,取小節而不顧大義乎?明公試思之,苟能再造中國,使世界最古之國,嶄然露其頭角,則區區一艦隊之見降,一軍團之覆沒,又奚足雲。
明公如誠忠於王事,則請垂聽鄙夫之言,須知吾言乃出自交戰國之代表,而又寄滿腔之同情者也。
吾言之意,乃乞明公辱臨日本,養晦待時,俟中國翻然變計,明公自計得行其志,然後遄返。
古之英雄,恒不惜一時之屈辱,求得當以報於漢,中國國史,例不絕書,此豈待鄙夫相凟。
吾今之欲為明公進者,則如法蘭西元帥麥馬韓,曾為質於敵國,卒歸而改造政府,舉國不以為辱,且奉為共主焉;土耳其大將奧期們帕沙見辱於俄,終得改造陸師,以一雪其
額缺之增,自光緒乙亥、丙子間始。
時中日和議甫定,俄、德、法有迫還遼東之舉,政府以法國交涉事,乃設專使駐巴黎。
由是英法分為兩使。
未幾,德人亦援例以請。
會駐英公使龔照瑗、駐美公使楊儒均期滿,當受代,於是諸大臣會保使才,以黃遵憲、羅豐祿、伍廷芳名上。
廷議將以黃使英,羅使德,伍使美。
議早定,適某大臣檢交涉舊案,知黃前為新嘉坡領事時,曾被英人某以債務事誣控有案,事雖辨明,恐或以是為英廷所輕視,遂議黃改使德,羅改使英。
命既下,循例鈔錄諭旨,照會各國駐華公使。
時德人以三國迫還遼東之舉,俄、法皆得厚酬,德獨向隅,意甚不平。
其駐使海靖,性極驕暴,方自南非量移至華,公牘往來,往往於一字一句間,索垢尋瘢,稍有疑似,輒駁回改繕,其蓄意伺隙也久矣。
新使命下,海靖乃大憤,謂中國尊英而卑德,英之所不欲,始令赴德也。
立具文,照會總署,聲明決不接待,並請於三日內收回黃使成命,其言極慢。
不得已,乃改命許景澄為德使。
許時方使俄,以楊儒易之,而授黃長寶鹽法道。
又二年,戊戌夏,日本使裕庚期滿,日政府預以黃請,始命黃使日。
萊陽中德之交涉 光緒辛醜春,萊陽有教民唐賓慶者,其父入耶穌教。
一日,勾通洋工程師哈司台而緻函於縣,謂家被大刀會匪刼掠,懇求賠款。
縣令即覆書曰:「萊邑上年並無大刀會匪,該教民家被竊,應按例飭差勒緝,無賠贓明文,貴工程師毋得凟請勒賠。
」賓慶又請德國教士盧威廉函乞償卹。
適有縣民李某者,賓慶誣指為竊賊,捕送至縣,教唆李某妄扳修洛五等人為賊,意欲藉此羅織多人,偪勒賠贓。
縣令察知其妄,痛斥賓慶,函緻盧威廉,令查明賓慶恣縱不法各節,照約應由中國官長自行嚴辦。
盧威廉遂不幹涉。
日本利用毛昶熙之讆言 武陟毛文達公昶熙,當鹹豐時,由翰林起家,洊至冢宰,與河內李棠階以道義文章相砥礪。
李薨,朝列清望,遂獨歸毛一人。
穆宗親政後,數出微行,遨遊妓寮、劇園間,每夜出不歸,臣工皆私憂竊歎,無敢言者,毛獨犯顏苦諫。
每獨對,未嘗不反覆侃侃言之,穆宗雖不能用,然終不以為忤也。
其為河南團練大臣督辦河北三府河防,措置亦悉中機宜,獨其為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時,嘗有一言之失,遂造禍於後來。
同治中,有琉球商船駛行太平洋,遇颶風,漂至臺灣後山,為生番所掠,死者五十四人,日本商民四人亦與焉。
癸酉四月,日使副島種臣來,換約於天津。
事既竣,入都,呈遞國書,使其副使柳原前光至總署,言其事,要償卹,且發兵勦生番。
時恭王筦總署事,不常至署,文祥為大臣領班,方有疾,在告,毛以吏部尚書班最居前,遂延見前光。
告以臺灣生番,本屬化外,猶貴國之蝦夷,王化所不能服,貴國商船被戕情事,至可矜卹,然中國實無從辦理。
前光曰:「敝國本擬發兵問罪生番,徒以兩國盟好,故不得不要求中國自行懲辦,若中國竟舍而不治,則敝國將自行出兵矣。
」毛又答以生番既屬化外,則出師與否,惟貴國自裁之。
前光歸,以此語報日本,翌年,遂有征臺之役。
時李鶴年為閩浙總督,令臺廈道移書往詰日帥西鄉從道。
覆書曰:「敝國興師問罪於貴國化外之地,非境內地可比,且此固受命於貴總署也。
」鶴年無以難,急報之總理衙門。
朝命沈葆楨為欽差大臣,赴臺查辦。
沈抵臺,佈置防務,與日本議定撫卹。
七月,日本遣大久保利通至京,受償款五十萬,始遵約退師。
然光緒甲午之役,終以全臺割讓於日。
日人誘降丁汝昌 光緒甲午一役,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以兵艦降日,而自戕於威海衞,實日本大山元帥緻書誘之降也。
書曰:「公座前:今兩國不幸以兵戎相見,然一時之爭戰,實不必舉全國之友誼而犧牲之。
中日之交,夙稱敦睦,吾為此故,敢陳書左右,若以尋常誘降書目之,則殊未悉吾人之苦衷也。
吾作此書,籌思至再,計為益於貴國,與有利於明公,非此莫可。
默爾而息,非善鄰之誼,特吾言之真理,或為戰雲所掩,明公不必見之甚瑩耳。
貴國海陸兩軍,連戰連北,其故安在?旁觀者清,想亦無所逃於明公之鑒也。
蓋貴國之統治者類皆文臣,惟長於文者足以緻高官,掌軍國,數千年來,事同一轍。
吾亦不敢謂此法不良,然使中國仍得閉關自守,其法可與終古,或未可知。
而今非其時矣,世界大通,已不容有何國深閉而固拒。
三十年前,日本胡以締造艱難,幸免亡國之慘,明公諒熟聞之。
舍其舊而新是謀,乃保有國威之第一要素。
此要素,今日之於中國,猶前日之於日本,萬不容忽者也。
如或忽之,則國家之亡,亦遲速異耳。
中日之衝突,出於偶然,自茲以往,何在不足與他國開釁。
當是時也,在真能愛國者,自重其仔肩,留此身以有待,而顧為事勢所縳,取小節而不顧大義乎?明公試思之,苟能再造中國,使世界最古之國,嶄然露其頭角,則區區一艦隊之見降,一軍團之覆沒,又奚足雲。
明公如誠忠於王事,則請垂聽鄙夫之言,須知吾言乃出自交戰國之代表,而又寄滿腔之同情者也。
吾言之意,乃乞明公辱臨日本,養晦待時,俟中國翻然變計,明公自計得行其志,然後遄返。
古之英雄,恒不惜一時之屈辱,求得當以報於漢,中國國史,例不絕書,此豈待鄙夫相凟。
吾今之欲為明公進者,則如法蘭西元帥麥馬韓,曾為質於敵國,卒歸而改造政府,舉國不以為辱,且奉為共主焉;土耳其大將奧期們帕沙見辱於俄,終得改造陸師,以一雪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