閹寺類

關燈
伏法 丁文誠公聞安得海將過山東,密語德州知州趙新,如見其有不法情事,可一面擒捕,一面稟聞。

    趙,能吏也,閱事多,計較利害亦頗熟。

    及安得海過境,欲勿稟,則懼為丁所怒;欲顯稟,則恐不能去之,反攖其禍。

    因與幕客商,用夾單密稟,意謂丁如不參奏,則夾單非例行公事可比,既不存卷,安得海斷不知之;若竟參奏,則禍福丁自當之,與地方官無涉也。

    及丁疏既上,孝貞、孝欽兩後召軍機內務府大臣議之,皆力請就地正法。

    留中兩日,未下,醇親王復諍之。

    同治己巳七月某日,奉上諭:「丁寶楨奏太監在外招搖煽惑一摺:『據德州知州趙新稟稱:有安姓太監,坐太平船二隻,聲勢烜赫,自稱奉旨差遣織辦龍衣。

    船旁有龍鳳旗幟,帶男女多人,并有女樂,品竹調絲,觀者如堵。

    又稱本月二十一日,該太監生辰,中設龍衣,男女羅拜。

    該州正訪挐間,船已揚帆南下。

    該撫已飭東昌、濟寧各府、州,跟蹤追捕等語。

    』覽奏曷勝詫異。

    該太監私自擅出,并有種種不法情事,若不從嚴懲辦,何以肅宮禁而儆效尤。

    著山東、江蘇、直隸各督撫迅派幹員,於所屬地方,將六品藍翎安姓太監嚴密查拏。

    令隨從人等指證確實,毋庸審訊,即行就地正法,不準任其狡飾。

    儻有疏縱,惟該督撫是問。

    其隨從人等,有迹近匪類者,並著嚴拏分別懲辦。

    欽此。

    」安得海既在濟南伏法,籍其輜重,有駿馬三十餘匹,最良者日行六百裡,黃金一千一百五十兩,元寶十七箇,極大珠五顆,真珠鼻煙壺一枚,翡翠朝珠一挂,碧霞朝珠一桂,碧霞犀數十塊,最重者至七兩,其餘珍寶甚夥,陸續解歸內務府。

    歷城縣令為安得海購地葬之。

     孝欽後待內侍 孝欽後故威重,宮中內侍過誤輒杖殪,一歲不可數計;次給杖謫弗少貸。

    定例:內監通外事,宮中杖斃;賜職不得越四品。

    蓮英以謹事承孝欽寵眷,論者輒不得直,實為內侍之異數也。

     三監綽號 「皮硝李」,為李蓮英綽號,以曾業皮硝也。

    同時嬖閹,尚有「筐王」,王曾售考筐,即「香王」也。

    尚有「硬【京音讀作印。

    】劉」,則以劉之性硬也。

    「皮硝李」,婦孺知之,知王、劉者少矣。

     李蓮英以梳頭得寵 李蓮英者,本為孝欽後之梳頭房太監,河間人,幼失怙恃,曾以私販硝磺入縣獄,既出,業補皮鞋,以是得「皮硝李」三字之稱。

    太監沈蘭玉,其鄉人也,與有故,見而憐之,為蓮英介紹入宮。

    適孝欽聞京市盛行新髻,飭梳頭房太監仿之,屢易人,不稱旨。

    蘭玉偶在闥闥房言之,闥闥房者,內監之公共休息所,蓮英嘗至此訪蘭玉者也。

    既知孝欽欲梳新髻事,遂出外周覽,於妓寮中刻意揣摹,數日技成,告蘭玉,蘭玉薦之,而蓮英遂從此得幸矣。

    及孝貞後殂,蓮英益無忌,由梳頭房擢總管,權傾朝右,至與孝欽並坐聽戲。

    孝欽進膳,遇蓮英所嗜之品,多節食以賜之,或先命小璫撤去,留俟蓮英。

    其四十壽辰,禦賜珍品蟒緞福壽等字,侔於大員,樞臣疆臣無不慶祝。

    贓私之積,以千萬計。

     李蓮英深銜德宗 李蓮英雅善音律,工演山門、伏虎、別母、慘覩等齣。

    演京劇亦佳,能串鬚生、老旦、黑頭,而黑頭戲尤擅勝場。

    滬上名淨劉壽峯,即其徒也。

    一日,李串黃金臺之田單,當查夜猝見太子時,飛足踢燈籠,用力過猛,緻燈籠飛落前庭,中德宗額。

    帝大怒,命笞四十。

    李跪而哭,孝欽後為之緩頰曰:「此誤傷也,當曲恕之。

    」命叩頭求主子開恩,德宗揮手命去,遂不歡而散。

    由是李深銜德宗。

     李蓮英調停修園事 光緒初年,孝欽後已事遊晏。

    一日,召軍機大臣,欲修某園,限期竣工,命與工部籌辦。

    時醇親王領軍機,遵旨向工部尚書某籌議,則需款過巨,庫帑復支絀,而慈意甚決,又不敢違,商竟日,無法解決。

    醇曰:「無已,商之李總管乎。

    」遂於次日偕工部堂司各員集朝房,令內侍召李蓮英。

    李至,王告以慈意,並述為難情形,乞其轉圜。

    蓮英曰:「此大事也。

    王爺面奏,無不允者,奴才何人,敢語此?」王曰:「汝苟得便,第畧言之,不相強也。

    」蓮英沈思久之,曰:「老佛爺事多,此項工程,或偶然興至,欲修理耳。

    如不再催,似可暫置,奴才終不敢言也。

    」醇曰:「諾,敬俟後命可耳。

    」久之,孝欽亦不問。

     李蓮英隨醇王校閱海軍 光緒甲申以後,興練海軍,李鴻章實主其事。

    海軍成,奏請欽派大臣校閱,孝欽後命醇親王至天津閱之。

    醇以孝欽後頗猜忌之也,恒自危,奏請以李蓮英自隨,蓋不啻自請監軍也。

    李為之設行臺,王與蓮英居處,一切無軒輊,惟閱兵時,王坐於前,蓮英立於後而已。

    於是丁汝昌、衞汝貴、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