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類 城寨附 道路附 橋梁附

關燈
居南,戍兵居北。

    西北至疏勒,為回疆最西大城,城新舊各一,回民居舊城,新城在其西北,戍兵居之。

    其地為西域要津,是以村落繁密,貿易興盛。

     和闐州【新疆和闐直隸州州治。

    】 自疏勒返莎車,東南行約六百裡至和闐城。

    居崐崙山北麓,有和闐河、克裡雅河之灌溉。

    自和闐南行,可達西藏,惟山路險惡,瘴癘逼人,故行旅絕少。

     自新疆阿克蘇縣至京師 南路之行既竣,折回阿克蘇,策馬北行,踰木蘇爾嶺。

    嶺長百裡,堅冰巨石互結而成,間有裂痕,其下無底,登涉必以冰梯,冬夏積雪,無鳥獸草木,徧山惟見馬骨。

     綏定縣【新疆伊犂府府治,一稱惠遠城。

    】 既踰冰嶺,復經數山,渡伊犂河,即至綏定。

    其地山渠交錯,土膏沃衍。

    自綏定東行,為天山北路,東經精河廳,【新疆精河直隸廳廳治。

    】形勢險要,多鹻地。

    又東經烏蘇廳,【新疆庫爾喀喇烏蘇直隸廳廳治。

    】水土清腴,東行至綏定縣。

    城鄉富庶,流水繞村,風景一如內地。

     迪化縣【新疆迪化府府治,一稱烏魯木齊。

    】 自綏定東南行,經昌吉縣,【屬新疆迪化府。

    】至迪化,新疆省會也,商業甚盛,富庶甲關外。

    城西有沙岡,城東南有博克達山,山極高,冰雪積歲不消。

     自迪化東北行,至古城,亦繁盛,有要路可通蒙古。

    自此東行,經奇臺縣,【屬新疆迪化府。

    】地絕戈壁,居天山之陰,上無飛鳥,下無青草,所謂窮八站也。

     鎮西廳【新疆鎮西直隸廳廳治,一稱巴裡坤。

    】 過窮八站東抵鎮西,亦在天山之陰。

    城西北有巴裡坤湖,【古名蒲類海,後漢竇固追擊呼延王至此。

    】源出天山北麓,西北流匯為巨浸,天山以北之水泉,此為最大,繞湖多良田,亦宜畜牧。

    城東別有城,舊為滿洲兵所居。

    南通哈密,北有要道可達蒙古。

     科布多【科布多辦事大臣所轄者,為杜爾伯特四旗,輝輝特二旗,明阿特、劄哈沁各一旗,阿爾泰山辦事大臣所轄者,為新和碩特、新土爾扈特各一旗,阿爾泰烏粱海七旗。

    】烏裡雅蘇臺【在外蒙古三音諾顏部之西。

    】 自鎮西北行,入蒙古境,【蒙古北接俄屬西伯利亞,為大高原,東西距五千三百裡,南北距二千七百裡。

    大沙漠曰戈壁,西入新疆,水草俱絕,漠南曰內蒙古,漠北曰外蒙古。

    】經劄薩克圖【在外蒙古。

    】西部,踰巴彥達爾克嶺,西北行抵科布多城,【科布多全部之首邑。

    】與其北烏梁海部之地,並多湖泊。

    東行千三百裡,抵烏裡雅蘇臺,西北杭愛山,【相傳即古燕然山,漢竇憲勒石紀功之處。

    】高大際天,東接興安、肯特諸山脈,附近川流多發源於此。

     庫倫【外蒙古土謝圖部之東北。

    】買買城 自烏裡雅蘇臺東行,至薩伊爾烏蘇,折向北行,至庫倫。

    據土拉河之濱,土人多為喇嘛,活佛即居此。

    地當俄國商路,直北有買賣城,與俄境恰克圖僅隔一柵。

     張家口【直隸張家口廳治,一稱張家口。

    】居庸關 自庫倫東南行,經車臣汗部【在外蒙古。

    】之西,行戈壁中,而抵四子部落。

    【在內蒙古烏蘭察布盟。

    】復東南行,入直隸境,至張家口,是為北入蒙古西至山西之要道。

    東南行六十裡,抵宣化,【直隸宣化府府治。

    】地近邊牆,為直北孔道。

    東南行,經土木堡、榆林堡,抵居庸關,巨石危崖,交聳互峙,中有溝澗,夏秋漲而冬枯。

    自此東南行,經昌平州,【屬順天府。

    】還至京師。

     自京師至東三省仍還京師 天津縣【直隸天津府府治。

    】 自京師乘汽車,循京漢鐵路西南行,踰南苑而東,過黃村、楊村,【均屬順天。

    】有大鐵橋長裡許,沿白河東岸南抵天津。

    地為白河、運河會合之處,距海尤近,有各國租界。

     塘沽 開平【均屬直隸。

    】 自天津沿白河東行,為京奉鐵路線,其地盛產鹽。

    抵塘沽,【汽船進口,當水淺時輒於塘沽下椗。

    】其外即大沽口,形勢扼要,為京津咽喉,口門向有堅固礮臺,經光緒庚子拳亂而毀平。

    自塘沽折而東北行,所經者為蘆臺、唐山、【均屬直隸,唐山有大煤礦。

    】開平、山海關、【在直隸臨榆縣東,一名榆關。

    】秦皇島等處。

    自開平東北行,經灤州、【屬直隸永平府。

    】昌黎縣,【屬直隸永平府。

    】抵山海關,為長城極東之始。

    其地亂山高峻,逼臨海岸,關東北路甚狹,誠要隘也。

    其南曰秦皇島,突出海中,冬不凍,便於泊舟,故亦開為商埠。

     錦縣【奉天錦州府府治。

    】營口廳【奉天營口直隸廳廳治。

    】 出山海關,循京奉鐵路入奉天境。

    【奉天南北、東西相距各千裡,長白山峙其東,醫巫閭橫其西,其巨川則西有遼河,流域之長直貫全境,東有鴨綠江,與日本之屬地朝鮮畫江而守,南部瀕海之地尤多佳港,嚴冬不冰。

    】東北經寧遠縣【屬奉天錦州府。

    】而至錦縣,地臨遼東灣,商業頗盛。

    鐵路自此向東,隨遼東灣之勢,曲折而南,抵營口,地當遼河入海之左岸,汽船可溯遼河而上駛也。

     大連灣 旅順【兩地向為俄人租借,俄敗於日,日據之。

    】 自營口東南行,至大石橋,附南滿洲鐵道,【為日本所有。

    】車至蓋平縣,【屬奉天奉天府。

    】大野無際,迤西為遼東半島,沿途皆日俄戰爭遺跡。

    南過熊嶽城,有古時烽火臺。

    至金州廳,【屬奉天奉天府。

    】其南即大連灣,金州西南為旅順口,外有黃金、饅頭諸山之險,內港廣闊,可泊大隊軍艦。

    我國原有礮臺船隖,俄人既租,益運礮築臺,天險人為,俱臻其極,故光緒甲辰日俄之役,日軍猛攻數月,始能克之。

     遼陽州【屬奉天奉天府,遼京也。

    】瀋陽縣【奉天奉天府府治,舊為陪京。

    】 自旅順復返蓋平,北至海城縣,【屬奉天奉天府。

    】商務繁盛。

    再北,道旁有溫泉二,過鞍山堡,【日俄苦戰之地。

    】北至遼陽,當太子河南,為至營口、旅順、朝鮮之要道。

    東北至瀋陽,奉天省會也。

    東北有天柱諸山,嵯峨拱峙,而又西帶遼河,北距渾河焉。

     鐵嶺縣 開原縣【均屬奉天奉天府。

    】 出瀋陽北門,則西北隆業山遠望可辨,渡溪越邱而過懿路驛。

    【有古城址。

    】北至鐵嶺,為奉天北路咽喉,自昔遼河水運,皆以其地為北端。

    再北則為開原城,商業亦盛,西南隅有塔,作八角形,角置佛像高十五丈。

    【相傳為唐代所建。

    】開原北通昌圖縣,【奉天昌圖府府治。

    】中隔威遠堡門。

     長春縣【吉林長春府府治,一稱寬城子。

    】吉林縣【吉林吉林府府治,一稱船廠。

    】 出開原東北行,泝開原河,經葉赫站,北渡葉爾蘇河,遼河之源也,北入吉林省境。

    【吉林古為滿洲地,南北距千餘裡,東西距約倍之。

    山嶺蟠結,大者為長白山,東自寧古塔西至奉天,諸山皆發脈於此山,巔有潭為鴨綠、混同、圖們三江之源。

    混同上遊曰松花江,自長白山北流,會嫩江、黑龍等江入海。

    他若圖們之入朝鮮,鴨綠之趨奉天,皆尤著者。

    】 由吉林省會而至長春,其地為伊通河左岸,西北直接內蒙古草地,市肆繁盛。

    東至吉林,則在松花江左岸,遙望長白山支峯,約略可見。

     琿春廳【屬吉林寧安府。

    】 由吉林東行,出入山中,經諸窩集,【俗呼森林為窩集。

    】則落葉積數尺,礙行路,泉水為之阻滯,至鄂赫穆站,地始平坦。

    南經敦化縣,【屬吉林寧安府。

    】東南行,涉川越嶺,即至圖們江岸,與日屬朝鮮夾江相望。

    至琿春,則我國與俄接界之要地也。

     寧安縣【吉林寧安府府治,一稱寧古塔。

    】依蘭縣【吉林依蘭府府治,一稱三姓。

    】 自琿春北行,多山谷,越老松嶺,長數十裡,北至寧安,其地在瑚爾哈河左岸。

    自此北行,越東清鐵道,沿瑚爾哈河左岸,道路俱鏟削峻嶺而成,經八站二十餘柵,至依蘭,則其地實臨松花江。

     濱江廳【屬吉林雙城府,一稱哈爾濱。

    】呼蘭縣【黑龍江呼蘭府府治。

    】龍江縣【黑龍江龍江府府治,一稱齊齊哈爾。

    】 自依蘭而西行,過賓縣【吉林賓州府府治。

    】以至阿城縣,【屬吉林賓州府,一稱阿勒楚喀城,南有金黃龍府遺蹟。

    】為西北都會,東清鐵道經之。

    復乘汽車北行,抵濱江,地為東三省鐵道中樞,故日見繁盛。

    北渡松花江,入黑龍江省境。

    【黑龍江東西距三千一百裡,南北距千二百裡,與俄屬地接壤。

    興安嶺自西北入境,直貫本省全部而入蒙古。

    川之大者曰黑龍江,源出喀爾喀,匯集眾流東入混同江。

    又有嫩江,源出伊勒古爾山,南流會諸小水入松花江。

    省城東北有嫩江縣,即墨爾根城,為嫩江上流要埠。

    東北隅有愛琿廳,據黑龍江南岸,與俄境劃江為界。

    漠河有大金礦,產金至盛。

    】 經呼蘭南,【有金時五國城,宋徽、欽二宗被羈於此。

    】附近皆沃壤,西北經蒙古界而至龍江,為黑龍江省會,當嫩江左岸,分內外二城。

     扶餘縣【吉林新城府府治,一稱伯都訥。

    】 自龍江沿嫩江南下,經蒙古草地,見東清鐵路自西北來,直達濱江。

    沿嫩江一帶,漁戶弋人頗多,江中有小汽船行駛。

    過三河口,江流浩瀚,復入吉林省境。

    至新城,城濱松花江岸,商舶麕集,素稱要地。

    東南行至陶賴洲,復附汽車,渡松花江,至農安縣,【屬吉林長春府。

    】西門外有高塔矗立。

    南行,復至長春。

     法庫門【屬奉天。

    】 新民縣【奉天新民府府治。

    】承德縣【直隸承德府府治,一稱熱河。

    】自長春舍舊路,循邊牆之西以行,入奉天省境,經懷德、奉化二縣,【均屬奉天昌圖府。

    】至昌圖縣。

    其南通江口,為遼河上遊要埠。

    南行穿法庫門,為滿洲陸路貿易要道。

    西南沿遼河行,至新民,街市繁盛。

    自蒙古運進馬匹甚多,欲至瀋陽,則尚有約二小時汽車之行程焉。

    西南行經鎮安縣、【屬奉天新民府。

    】廣寧縣、【屬奉天錦州府。

    】義州,【屬奉天錦州府。

    】踰九台門,復入直隸境,至朝陽縣,【直隸朝陽府府治。

    】又西至承德。

    自此西行,經灤平縣,【屬直隸承德府。

    】入古北口,西南行,經密雲縣,【屬順天府。

    】返京師。

     自京師南航運河至浙江鄞縣 通州【屬順天府。

    】滄州【屬直隸天津府。

    】 出京師朝陽門,登舟,所過閘壩甚多,東至通州,水陸之衝要也。

    順流南下,至河西務,為京津水陸之咽喉。

    南過丁字沽,至天津。

    自此西南行,泝運河,逆流而上,過楊柳青,津南沃壤也。

    至靜海縣,【屬直隸天津府。

    】南有太公釣臺。

    過青縣,【屬直隸天津府。

    】南至滄州,又南過南皮縣、【屬直隸天津府。

    】東光縣,【屬直隸河間府。

    】入山東省境。

    【山東古為齊魯地,東西距千二百裡,南北距七百裡。

    東部濱海多山,黃河自西南來,橫貫本省,東北流入海。

    運河縱貫本省,為南北通衢。

    有商埠曰芝罘,亦稱煙臺,與東三省相距海面僅百餘裡。

    其東曰威海衞,租與英國,為其遠東海軍屯戍之所。

    東南即膠州灣,亦良港也,德國租借之,并築鐵道至濟南,經濰縣、周村鎮等地,商務亦甚盛。

    】 德州【屬山東濟南府。

    】歷城縣【山東濟南府府治。

    】 沿運河以入山東,首至德州。

    自此賃車陸行,過平原縣,【屬山東濟南府。

    】曠野平疇,榆柳蔥蔚。

    又過齊河縣,【屬山東濟南府。

    】渡大清橋,其下即黃河。

    自此而東,遠山聳翠,皆泰山支脈也。

    至歷城,為山東省會,城中掘地僅尺許即見清泉,所謂濟水伏流也。

    有大明湖,楊柳芙渠,一望無際,或比之浙江之西湖。

     泰山 孔林【均在山東曲阜縣。

    】 自歷城至泰安縣,【山東泰安府府治。

    】則見泰山在其北,即東嶽也。

    山多石,石罅有松,少雜樹,其陽汶水西流,其陰黃河東流,最高之峯曰岱頂,岱頂之東有日觀峯,日出時多奇景。

    復自泰安南趨,渡汶水,經徂徠、梁父二山,對峙若門闕,其南平疇沃衍,泗水西流。

    孔林在泗水南十餘裡,松柏森森,有蓍草生其下,即孔子之墓也。

    其南曲阜縣,【屬山東兗州府。

    】城內有孔子廟堂,聖裔衍聖公世守之。

    曲阜之南為鄒縣,【屬山東兗州府。

    】孟子故裡也。

    由鄒縣西行至濟寧州,【山東濟寧直隸州州治。

    】復登舟,順運河南下。

     清江浦【屬江蘇清河縣。

    】淮安縣【江蘇淮安府府治。

    】 自濟寧東南行數裡,一閘貫獨山湖,過微山湖口,入江蘇省境。

    南至宿遷縣,【屬江蘇徐州府。

    】為水陸衝衢,其南有黃河故道。

    【昔河流經此入海,後改北向,故名此曰淤黃河。

    】又南至清江浦,蓋南北衝要之大埠也,又南至山陽。

    【有漢韓信釣臺遺蹟。

    】 江都縣【江蘇揚州府府治。

    】武進縣【江蘇常州府府治。

    】 舟經山陽,南過寶應縣,【屬江蘇揚州府。

    】至高郵州,【屬江蘇揚州府。

    】地多湖,高郵以南始有田。

    南至江都,則地當南北水陸之衝,商業稱盛。

    又南至瓜洲口,渡揚子江,見金、焦二山南北對峙。

    過丹徒縣,南至丹陽縣,【屬江蘇鎮江府。

    】有練湖之勝。

    東南至武進,民物豐阜,人稱樂土。

     無錫縣【屬江蘇常州府。

    】吳縣【江蘇蘇州府府治。

    】 自丹陽而東有山,緜延百餘裡至無錫,蓋九龍山也。

    南峯曰惠山,惠山之東曰錫山,登惠山,飲石泉,清洌而甘。

    其南曰陽山,陽山以南,巍然而蔥鬱者,靈巖、穹窿、支硎、元墓、上方諸山也。

    靈巖之東,林木陰翳,其高出樹杪而秀者,曰虎邱。

    虎邱而南六七裡至吳縣城,富庶為江蘇之冠,所闢商埠,曰青陽地。

     太湖【在江蘇吳縣。

    】嘉興縣【浙江嘉興府府治。

    】 自吳縣南行,有寶帶橋橫跨澹臺湖上,其外即太湖地。

    【古號具區。

    】周八百裡,中多山,山之大者曰東、西洞庭。

    南出吳江縣,【屬江蘇蘇州府。

    】過八坼、平望,【均屬江蘇吳江縣。

    】有鶯脰湖,南入浙江省境。

    【浙江東為海,南接福建,西鄰安徽、江西,北界江蘇,東西約距六百裡,南北約距八百裡。

    西南多山,東北平坦,由西南而東北畫為二域。

    錢塘江貫其北,甌江流其南,運河自杭州流入江蘇境。

    其闢為商埠者為杭、鄞、永嘉三縣,而杭、鄞二關貿易尤大。

    】 紹興【浙江紹興府府治。

    】鄞【浙江寧波府府治。

    】 自杭州【浙江杭州府府治。

    】東渡錢塘江至西興,【屬浙江蕭山縣。

    】過蕭山縣,【屬浙江紹興府。

    】至紹興。

    山巖環繞,泉水清甘,地產名酒。

    由紹興東經餘姚縣【屬浙江紹興府。

    】至鄞,為通商大埠,租界在江北岸。

     自浙江鄞縣至福建馬尾 定海縣【直隸廳治。

    】普陀【屬浙江定海縣。

    】 自鄞乘汽船東駛抵鎮海縣【屬浙江寧波府。

    】口,甬江入海處也,口外有山嶐然,曰招寶山。

    傍山右行,島嶼萬千,島之大者曰舟山,周百五十餘裡,其南為定海,孤懸海外之一島也。

    舟山之東僅三裡,曰普陀,滿山佛寺,僧徒數千,山麓有潮音、梵音諸洞,海水激盪有聲,西人至夏季輒往避暑。

     永嘉縣【浙江溫州府府治。

    】三都【屬福建。

    】 越定海而南,環舟有島嶼羅列,經三門灣,浙海之佳港也,南至溫州灣。

    溯甌江上駛,有孤嶼山峭立中流,【宋高宗嘗駐此。

    】山麓有江心寺,【內祀宋文天祥。

    】租界在南岸。

    自此南駛,入福建省境,【福建為古閩地,東西距九百裡,南北約距千裡,東南濱海。

    全境多山嶺,武夷、梁山、天姥為名勝之最。

    川之大者曰閩江,源出南平縣界,曲折東南流,至福州之五虎門而入於海,流急多灘。

    氣候暄暖,罕見霜雪。

    民俗勤儉善貿易,多經營於南洋各島。

    】至三沙灣。

    灣有小島,曰三都,周二十裡,已闢為商埠。

     自福建馬尾至廣東番禺縣 馬尾【屬福建閩縣。

    】閩縣【福建福州府府治。

    】 自三都南至閩江口,入江上溯至馬尾,有船政局,兩岸有礮臺。

    其南小山之上,有六角大塔,曰羅星塔。

    由此改乘小汽船上駛,兩岸巖石高聳,河面漸窄,抵南臺島,南有倉前山,租界在焉。

    有浮橋,達閩縣,為福建省會,據閩江左岸,多榕樹,故又號榕城,近東門有溫泉。

     廈門廳【屬福建泉州府。

    】汕頭【屬廣東澄海縣。

    】香港【原屬廣東現為英屬地。

    】九龍【屬廣東香山縣為英所租借。

    】 由閩縣出閩江口,南駛經臺灣海峽,風濤至為險惡。

    至廈門,則北至遼海,南至粵海,皆有海舶往來,故貿易極盛。

    相距約三裡曰鼓浪嶼,亦闢為商埠。

    南行入廣東境,【廣東為古粵地,故又稱粵省,東西距千九百裡,南北距千三百裡。

    山嶺盤繞,北境大庾嶺與江西、湖南分界,南境面海,西南一帶伸出海外若鵝頸。

    有珠江匯東、西、北三江之水南流入海。

    氣候溫暖,壤地膏腴。

    南部菁華所萃,故商埠為上海之亞。

    】經南澳島西行,折入汀江口抵汕頭。

    西行,抵香港,【英人歷歲經營,商業隆盛,設府治曰維多利亞,有議政、定例二局。

    】其對岸有九龍半島。

    【九龍沿海水深可泊巨舟,英人築礮臺建船塢,與香港水陸防護均極嚴重。

    】 澳門【原屬廣東香山縣,今為葡屬。

    】廣州灣【屬廣東遂溪縣,今為法租借地。

    】瓊山縣【廣東瓊州府府治。

    】北海【在廣東合浦縣南。

    】番禺縣【廣東廣州府府治。

    】 自香港而西達澳門,西南行至廣州灣。

    南行抵瓊州海口,孤懸海外,貿易不盛。

    西北行至北海,外國貨品之輸入廣西者,多由此埠運往。

    自此折回至澳門,入珠江口,虎門礮臺在焉。

    至白鵝潭下椗,其旁曰沙面,租界也。

    與城隔一河,城北越秀山有鎮海樓。

     自廣東番禺縣經雲南蒙自縣至江蘇上海縣 佛山鎮【屬廣東南海縣。

    】蒼梧縣【廣西梧州府府治。

    】臨桂縣【廣西桂林府府治。

    】 自番禺循粵漢鐵道,西抵佛山,為廣東第二大埠,貿易興盛。

    西至三水縣,【屬廣東廣州府。

    】當東西北三江之衝,水陸便利。

    自此乘汽船泝西江上駛,抵高要縣,【廣東肇慶府府治。

    】民物饒裕,為兩粵往來要區。

    西行入廣西省境,【廣西為古桂林郡,故又稱桂省,東西距千二百裡,南北距七百裡。

    東南萬山參錯,川之大者曰西江,發源雲南,曲折流橫貫本省,合桂、林二江之水,東入廣東之珠江,惟地多煙瘴。

    山中有瑤、苗種人,皆太古遺民,風俗迥異。

    西南之龍州廳有鎮南關,與法屬越南接壤,為陸路通商要埠,左右石山高聳,形勢雄險,有重兵守之。

    】抵蒼梧,地為桂省咽喉,全省貿易皆以此為樞紐。

    及西江通汽船,商業益盛。

    自此沿桂江北上,過恭城縣,【廣西平樂府府治。

    】漢瑤雜處,行萬山中,崖高湍急,北至臨桂,廣西省會也,當桂江東岸。

     貴築縣【貴州貴陽府府治。

    】 出臨桂西北行,入貴州省境,【貴州為古黔中地,故又名黔省,東西距千餘裡,南北距七百餘裡。

    有南望、西望、闆橋、石門、高連、寶陽、關索、飛雲諸名山。

    川之大者有烏江,北流入大江;有沅江、盤江東南流入廣西。

    湖南二省關隘重疊,菁密多瘴,設土司治之,分隸各縣。

    民俗質樸,南部有蠻獠。

    】行萬山中,徑路崎嶇,榛莽蒙密。

    經都勻縣,【貴州都勻府府治。

    】黔南之藩籬也,西北至貴築,為貴州省會。

    地近烏江,無祁寒盛暑,惟土地瘠薄。

    城東二裡有銅鼓山,嶺高百仞,【俗傳諸葛亮征南,藏銅鼓於此。

    】苗蠻雜處,以仲家苗、谷藺苗為最兇悍。

    【明王守仁謫龍場驛丞,為修文縣地,因俗化導,羣苗悅服。

    】自此西南行,過關嶺縣。

    【貴州安順府永寧縣。

    】渡盤江,經普安縣【屬貴州興義府。

    】即達雲南省境。

    【雲南有滇池,故又名滇省,東西距二千五百餘裡,南北距千一百餘裡,山嶺徧全境,如點蒼、鷄足、高黎貢、玉龍,其諸山並以名勝著。

    川之大者有金沙江、怒江、瀾滄江、盤龍江,湖之大者滇池而外,曰洱海,曰撫仙湖。

    內而川、廣,外而英屬之緬甸,法屬之越南,商賈懋遷,視為衝要,誠西南雄鎮也。

    】 昆明縣【雲南雲南府府治。

    】騰越廳【屬雲南省永昌府。

    】思茅廳【屬雲南普洱府。

    】蒙自縣【屬雲南臨安府。

    】 黔滇之交界處有永安坊,題曰滇南勝境,山徑至此較平。

    西南經霑益州、馬龍州,【屬雲南曲靖府。

    】抵昆明,為雲南省會。

    西行過楚雄縣,【雲南楚雄府府治。

    】西北抵太和縣,【雲南大理府府治。

    】其地居洱海之西,頗擅形勢。

    西南行過瀾滄江、潞江至騰越,當西南極邊,為通緬甸之陸路商埠。

    自此東南行,復渡潞江、瀾滄江至思茅,則商埠也。

    東渡李仙江,經元江州、【雲南元江直隸州州治。

    】石屏州【屬雲南臨安府。

    】至蒙自,【法人自越南東京所築之鐵道經此。

    】為陸路商埠,頗繁盛。

     至此,已至我國極南之境,周遊全國之事於是告竣。

    乃由蒙自出越南之東京海灣,東北航,經南海而還上海縣。

    【屬江蘇松江府。

    】 南北之見 康熙己未,鄞縣萬季野預修《明史》,要蠡縣李剛主為之審定。

    剛主婉言拒之,謂明宣宗嘗稱長才偉器多出北方,頗怪季野所撰,北士殊少,而深慨於南華北樸之異,是則賢者亦不免有此見,蓋蔽於地也。

     地域之有南北,不過辨正方位之一代名詞耳。

    民生其間,心同理同,雖有不齊,亦不過習俗稍殊而語言或異。

    至於取舍大端,有如渴飲飢食,夏葛冬裘,豈曾有相背而馳之理。

    在昔交通梗阻,老死不相往來,性習或尚離歧,而好惡仍歸一緻。

    自風氣漸開,政教漸明,舟車漸備,斯民相生相助之需要漸切,合羣進化之功效漸著,世界且日趨於大同,況在一國之內同種之民乎?乃亦較然劃分南北,積不相能,偶或被征服,反抗不已,豈正軌哉。

    至此說之由來,皇古三代既未前聞,即春秋戰國各野心家力政相攻,亦惟部分競爭,固無所謂南北之說。

    孟子教陳相而曰:「陳良楚產,北學於中國,北方之學者,未能或之先也。

    」此為修詞者之襯託,無關地域。

    且在當時尚視楚為南蠻,而視鄒、魯、齊、晉為中國,故有是語。

    及三國分立,曹丕伐吳,曹之武力不足以取勝,始臨江歎曰:「此天所以限南北也。

    」南北之說,職是大興。

     已墾之土地 各省已墾闢之土地,確已達二十億一千六百九十八萬二千畝: 省別墾闢畝數(以畝為單位)省別墾闢畝數(以畝為單位) 直隸一三五,八○○,○○○山東七五,九七○,○○○ 山西一○一,八三○,○○○河南八七,九四○,○○○ 江蘇五八,六○○,○○○安徽七四,八一○,○○○ 江西八九,四八○,○○○浙江五六,六七○,○○○ 福建六六,三二○,○○○湖北九一,四一○,○○○ 湖南一○三,三八○,○○○陝西九五,二七○,○○○ 甘肅九六,九六六,○○○四川一六五,六五三,○○○ 廣東一二九,九七○,○○○廣西七一,四六六,○○○ 雲南一二七,七四六,○○○貴州六四,七七六,○○○ 新疆八一,一二○,○○○東三省二四一,八○五,○○○ 總計二,○一六,九八二,○○○ 田畝種類 田畝分官民二種。

    其在直隸者,民賦田、【即普通民田。

    】更名田、【即明代各藩所領編入民田者。

    】農桑田、蒿草籽粒田、葦課田、歸併衙所地、河淤田。

    其在山東者,民賦田、更名田、歸併衙所地、製鹽地。

    其在山西者,民賦田、更名田、歸併衙所地。

    其在江蘇者,民賦田、山蕩漊灘。

    其在河南者,民賦田、更名田、歸衙田。

    其在安徽者,民賦田、水衙所管屯田、草山。

    其在江西者,民賦田塘、歸衙田。

    其在福建者,民賦田、汲入田、廢寺田。

    其在浙江者,民賦田、蕩塘湖地、衙所田地。

    其在湖北者,民賦田、更名田、衙田地、屯田。

    其在湖南者,民賦田、更名田、屯田。

    其在陝西者,民賦田、更名田、屯地。

    其在甘肅者,民賦田、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