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令類

關燈
,羣仙跨之,虹復騰起,上升於天。

     吳興尚黃明 浙江吳興風俗,清明後一日,謂之黃明。

    鮑西岡鉁令吳興日,有詩曰:「喜見柔桑開雀口,清明明日又黃明。

    」又曰:「冷風疏雨過黃明。

    」 禪房送春 青浦城西南真靜禪寺,水木清華,花竹掩映,勝境也。

    道光某年,陳東橋、潘溢塘、顧培真、莊茶村、蔡得硯於立夏前一日至寺作餞春會,寺僧若愚、脫塵亦與焉。

    酒酣,蔡成送春詩,情緒悽愴,合座為之不歡。

    脫塵援筆和之,有「自此春心更寂寥」句,陳曰:「阿師得大解脫矣。

    」 浴佛節之緣豆 四月初八日為浴佛節,宮中煮青豆,分賜宮女內監及內廷大臣,謂之喫緣豆,以為有緣者方得啖之也。

    光緒間,駐京各使眷屬訂期四月初九日,覲見孝欽後於寧壽宮。

    外部侍郎聯芳奉派為翻譯,先一日入宮,察看布置之是否合法。

    是日適為浴佛節,孝欽與諸宮女方作投瓊之戲,大啖緣豆。

    聯芳趨經宮外,低首疾馳。

    孝欽遙望見之,大聲呼其名,聯驚而趨入,賜以緣豆一小碟,聯就階下跪啖,叩首謝恩而退。

     端午龍舟 乾隆初,高宗於端午日命內侍習競渡於福海。

    畫船簫鼓,飛龍鷁首,絡繹於波浪間,頗有江鄉競渡之意,召近侍王公同觀。

    仁宗親政,亦屢循舊制。

    後以雨澤愆期,輒命罷演。

     孝欽後宮中之端午 自五月初一日起,軍機大臣、尚書、侍郎,以及近支宗室、妃嬪、太監,均獻孝欽後以禮物,開列黃紙禮單進呈。

    中以洋貨為多,太監輒以大盒盛之而入,孝欽留洋貨而已。

     初三日,為全宮獻禮期,均盛以黃盒,置大院中。

    隆裕後進自製之鞋及手巾荷包,陳設第一排,妃嬪宮眷所獻種類甚多。

     初四日,為孝欽回賞之期,視獻物之厚薄以答之。

    若宮眷,則人各一衣,銀數百兩。

     初五日,大內演劇,所演為屈原沈江故事。

    而宮眷所躡之履,則如小兒之虎頭鞋,且簪綢製之小虎於冠,孝欽所命也。

    王公福晉亦皆入宮賀節。

     京師端午 京師謂端午為五月節,初五日為五月單五,蓋端字之轉音也。

    端午以前,世家大族,皆以粽相餽貽,副以櫻桃、桑椹、荸薺、桃杏及五毒餅、玫瑰餅。

    其供佛祀先者,則以粽、櫻桃、桑椹為正供,亦薦其時食之義也。

     五月二十三日分龍兵 京師謂五月二十三日為分龍兵,蓋五月以後,大雨時行,隔轍有雨,故須將龍兵分之也。

     展端陽 青浦朱香涇有月寧侯水神廟,每年端午將屆,衙署胥役輒斂貲賽會,迎其入城,備物齋之。

    水中賽龍舟,且有飾成鳳形虎形之船,船中有臺閣,有鞦韆,自初一至初五,無日不然。

    某年閏五月,好事者又為展端陽之舉,復迓神入城,張燈演劇,士女填咽,蓋道光以前事也。

     七月喇嘛放頭會 蒙人奉達賴喇嘛為神明,每年七月中有放頭會,與盂蘭勝會、水陸勝會略同。

    入會男女必輸金錢,多者,達賴為之摩頂,或以木槌擊之,雖膚肉墳起,大如鷄卵,不敢言痛,且引為慶幸,謂是年萬事如意,可免災害,且藉以稱雄於閭裡焉。

     七月初三日袚齋 七月初三至八月初三,為回教袚齋之期,俗曰過年。

    期內日僅一餐,蓋日夜誦經持戒,直至中夜而始一食。

    七月杪,各家懸燈結彩,以誌慶賀。

     宮廷七夕 七夕,宮中設果桌祭牛女,皇後親行拜祭禮,其神牌曰「牽牛河鼓天貴星君」,「天孫織女福德星君」。

    孝欽後嘗命以盆盛水置日光中,取小針數枚投之,針浮水面,則觀盆底影,以驗人性之巧拙。

     廣州七夕 七月初七日,牛郎會織女之佳期也。

    廣州人尤重視之,凡家有閨女者,必拜七夕,所費頗不資,以物品陳設多者為貴,任人遊覽。

     陳煒卿七夕詩 餘杭女史陳煒卿,名爾士,為嘉興給事中錢儀吉之婦,嘗賦七夕詩,命意最高。

    詩雲:「梧桐金井露華秋,瓜果聊因節物酬。

    卻語中庭小兒女,人間何事可幹求。

    」 中秋泥塑兔神 中秋日,京師以泥塑兔神,兔面人身,面貼金泥,身施彩繪,巨者高三四尺,值近萬錢。

    貴家巨室多購歸,以香花餅果供養之,禁中亦然。

     中秋後迷童子 廣州有迷童子之俗,多行於中秋節後之數夕,以其時月明如畫也。

    其法,先擇一童子,令合眼危坐,作法者乃先燒符一度。

    【其咒語極簡。

    】令數人手持香火,向童子前後畫圈搖拂。

    久之,童子即喃喃自語,眾乃呼曰:「師傅至矣。

    」復問曰:「師傅喜用刀耶,抑劍耶?」問至童子點首,即為合意。

    眾乃以器械授童子,即能飛揚起舞,若有家法。

    及演畢,童子復臥倒,呼其名,即醒。

    或曰,是殆野鬼遊神所憑藉也,願精於精神學者一研究之。

     八月二十六日為宮中節日 八月二十六日,為宮中節日,蓋太祖未入關時,轉戰甚苦,一日糧絕,太祖及軍士皆以樹皮充飢,即是日也。

    故滿人以為紀念日,屏除豪華,宮中尤重之,皆不食肉,以生菜裹飯而食,亦不用箸,以手代之,孝欽後亦然。

    蓋專制君主,每以土地人民為私產,欲其子孫追念祖宗創業之艱難也。

     京師九月九 京師謂重陽為九月九,屆日,都人士輒提壺攜榼,出郭登高。

    南則在天寧寺、陶然亭、龍爪槐等處,北則在薊門煙樹、清淨化城等處,遠則在西山八剎等處。

     展重陽 道光某年十月初九日,青浦諸聯招友集橫雲山下,作展重陽會。

    丹楓烏桕間,清吟淺酌,俗客屏跡。

    歸舟泊小赤壁,以「復遊於赤壁之下」七字分體拈韻,題名石上,拍手曰:「此小小《燕然銘》也。

    」 十月朔 十月朔,南人有名之曰十月朝者,俗又謂之鬼時節,與清明同,有家祭,有墓祭,第非若清明之比戶皆然耳。

    京都人民之祭掃也,所焚者,冥鏹之外,尚有以紙翦成之衣,故亦謂為送寒衣。

     大內之十一月十二月年事 十一月初一日,宮中始燒煖炕,設圍爐,舊謂之開爐節。

     十二月初八日,為一大節,俗所謂臘八是也。

    宮廷極重此節,雍和宮熬臘八粥,則派王公大臣監視,而大員且有拜臘八粥之賜者,又必須以清晨覲見,碰響頭謝恩。

    二十四日,乾清宮庭中設萬壽燈八仙望子四架。

    二十六日,各宮殿掛門神對聯。

    二十八日,宮中及甬道東西兩廊設五色羊角燈。

     十一月月當頭 十一月十五日,為月當頭之期,小兒女恆徹夜不睡,以俟月之臨階,取影驗之。

     冬至郊天 每歲冬至,太常寺預先知照各衙門,皇上親詣圜丘,舉行郊天大祭。

    前一日,禦駕宿齋宮,午夜將事,壇上帟幄皆藍色,執事者衣青衣,王大臣服貂蟒。

    壇旁有天燈竿三,高十丈,燈高七尺,內可容人,以為夜間駿奔助祭者之準望。

    屆期,正陽門列肆懸燈彩,上辛常雩亦如是,附近廟宇,不準鳴鐘擂鼓,亦不準居民施放鞭砲,以昭敬慎。

     冬至胙肉納於懷 皇帝祀天圜邱,所受福胙,必納之懷,攜回齋宮,以示祗承天庥帝賚之意。

    亦以長至令節,北方隆寒,胙肉冰淩堅結,不至沾漬袞衣也。

     冬至慶賀 光緒朝某年冬至,百官慶賀孝欽後表文一道,其文如下:「臣等誡懽誠忭,稽首頓首上賀。

    伏以淑則昭垂,尊飬愜萬方之願;繁釐茂介,熾昌開百世之基。

    欽惟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皇太後陛下,德協坤元,道隆豫順。

    椒闈式禮,宏燕翼之詒謀;蘭殿敷仁,衍鴻龐而啟運。

    普天鍚慶,薄海臚歡。

    臣幸際熙朝,欣逢長至,伏願慈暉普蔭,四時和而玉燭長調;壽※禹延洪,五福備而金甌永固。

    臣等無任瞻天仰聖懽(亻卞)之至,謹奉表稱賀以聞。

    」 九九銷寒 宣宗禦製詞,有「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二句,句各九言,言各九畫,其後雙鉤之,裝潢成幅,曰《九九銷寒圖》。

    題「管城春色」四字於其端。

    南書房翰林日以陰晴風雪注之,自冬至始,日填一畫,凡八十一日而畢事。

     十二月封印 京師大小官署,例於每年十二月之十九、二十、二十一三日之內,由欽天監選擇吉期吉時,照例封印,頒示天下,一體遵行。

     十二月打竈 十二月,禮部舉行打竈典禮。

    二尚書四侍郎鹹升座,堂下盔甲手八人,佩箭上堂,見堂官行禮,與劇中演《四郎探母》番邦公主見駙馬爺之禮無異,禮畢,侍立左右。

    又有四人有頂戴者擡一簸箕,置堂上,又有以長筷擊簸箕者。

     祀竈唱訪賢曲 乾隆一朝,大內祀竈,在坤寧宮行之。

    室有正炕,設鼓闆,後先上至,駕臨,坐炕,自擊鼓闆,唱訪賢一曲,唱畢,送神,乃還宮。

    至嘉慶時始罷。

     庚子西安行宮之除夕 光緒庚子,德宗奉孝欽後西狩,即於西安度歲。

    除夕前數日,召行在官員有內廷差使者各賜綢緞數端。

    至除夕,德宗禦便服小冠,冠頂綴紅絨結,垂肩黃絲穗,長尺有咫。

    內監皆服蟒袍,外罩青色半臂,而以藍布裹頭,如營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