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百九十三 列傳第一百一十八

關燈
和九年卒,贈工部尚書。

     辛讜者,太原尹雲京孫也。

    學詩、書,能擊劍,重然諾,走人所急。

    初事李嶧,主錢穀。

    性廉勁,遇事不處文法,皆與之合。

    罷居揚州,年五十,不肯仕,而慨然常有濟時意。

     龐勛反,攻杜慆於泗州。

    讜聞之,挐舟趨泗口,貫賊柵以入。

    慆素聞其名,握手曰:「吾僚李延樞嘗為吾道夫子為人,何意臨教?吾無憂矣!」讜亦謂慆可共事,乃請還與妻子決,同慆生死。

    時賊張甚,衆皆南走,獨讜北行。

    讜未至,慆憂之,延樞知必來,曰:「讜至,可表為判官。

    」慆許諾。

    俄而至,慆喜曰:「圍急,飛鳥不敢過,君乃冒白刃入危城,古人所不能。

    」乃勸解白衣被甲。

     賊將李圓焚淮口,讜曰:「事棘矣,獨出可以求援。

    」乃與楊文播、李行實戊夜踰淮,坎岸登,馳三十裡至洪澤,見戍將郭厚本告急。

    厚本許出兵,大將袁公異等曰:「賊衆我寡,不可往。

    」讜拔劍瞋目呼曰:「泗州陷在旦夕,公等被詔來,乃逗留不進,欲何為?大丈夫孤國恩,雖生可羞。

    且失泗,則淮南為寇場,君尚能獨存?吾今斷左臂殺君去。

    」推劍直前,厚本持之,公異等僅免。

    讜望泗慟哭,帳下皆流涕。

    厚本決許付兵五百,讜曰:「足矣!」遍問士曰:「能行乎?」皆曰:「諾。

    」讜仆面于地,泣以謝。

    衆旣叩淮,有人語曰:「賊破城矣!」讜將斬之,衆為請。

    讜曰:「公等登舟,吾赦其死。

    」士遽登。

    已濟,慆亦出兵,表裏擊,賊大敗。

    讜入,人心遂固。

    浙西杜審權遣將翟行約赴援,壁蓮塘,慆欲遣人廷勞,諸吏憚不敢出,讜獨往犒而還。

     圍三月,救兵外敗,城益危。

    讜復請乞兵淮南,與壯士徐珍十人持斧夜斬賊柵出,見節度使令狐綯,復詣浙西見審權。

    時皆傳泗州已陷,疑讜為賊計,囚之。

    讜引李嶧自明。

    嶧時為大同防禦使,稱其忠可信。

    審權乃許救,合淮南兵五千,鹽粟具。

    方淮路梗,不得進。

    讜引兵決戰,斬賊六百級,乃克入,城上歡叫,慆與下迎泣,表其功于朝,授監察禦史。

    圍凡十月乃解,卒完一州。

     初,讜求救也,過家十餘,未嘗見妻子,得糧累二十萬。

    讜子及兄子客廣陵,託慆曰:「使先人不乏祀,公之惠也。

    」後以功第一,拜亳州刺史,徙曹、泗二州。

    乾符末,終嶺南節度使。

     方讜之少,耕于野,有牛鬬,衆畏奔踐,讜直前,兩持其角,牛不能動,久而引觸,竟折其角。

    裡人駭異,屠牛以飯讜。

    然讜癯短,才及中人。

    後貴,力亦少衰雲。

     黃碣,閩人也。

    初為閩小將,喜學問,軒然有志向。

    同列有假其筆者,碣怒曰:「是筆它日斷大事,不可假。

    」後戰安南有功,高駢表其能,為漳州刺史,徙婺州,治有績。

    劉漢宏遣兵攻之,兵寡不可守,棄州去,客蘇州。

     董昌為威勝軍節度使,表碣自副,久乃應。

    及昌反,碣諫曰「大王拔田畝,席貢輸之勤,位將相,非有勳業可紀。

    今不能盡忠王朝,乃自尊大,一日誅滅無種矣。

    桓、文不侮周室,曹操弗敢危漢。

    今王僻嬰一城,乃為大逆,何邪?碣請舉族先死,不能見王之滅。

    」昌怒曰:「碣不順我邪?」斥出之。

    碣移書幕府李滔曰:「『順天』建元,以愚策之,針可為矟邪?」或竊其書示昌,昌令使者斬之。

    使以首至,昌詬曰:「賊負我,三公不肯為,而求死邪?」抵溷中,夷其家百口,坎鏡湖之南同瘞焉。

    昌敗,有詔贈司徒,求其後不能得。

     昌已殺碣,滔亦遇害,乃召會稽令吳鐐問策,鐐曰:「王為真諸侯,遺榮子孫而不為,乃作偽天子,自取滅亡。

    」昌叱斬之,族其家。

    又召山陰令張遜知禦史臺,固辭曰:「王自棄,為天下笑。

    且六州勢不助逆,王據孤州以速死,謂何?遜不敢以身許王也。

    」昌惡之曰:「遜不知天意,以邪說拒我。

    」囚之。

    它日謂人曰:「我無碣、鐐、遜,何乏事?」即害之。

     孫揆字聖圭,刑部侍郎逖五世從孫也。

    第進士,辟戶部巡官。

    歷中書舍人、刑部侍郎、京兆尹。

     昭宗討李克用,以揆為兵馬招討制置宣慰副使,旣而更授昭義軍節度使,以本道兵會戰。

    克用伏兵刀黃嶺,執揆,厚禮而將用之,曰:「公輩當從容廟堂,何為自履行陣也?」揆大罵不詘,克用怒,使以鋸解之,鋸齒不行,揆謂曰:「死狗奴,解人當束之以闆,汝輩安知?」行刑者如其所言,詈聲不輟至死。

    昭宗憐之,贈左僕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