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回 任良相美政紀開元 閱邊防文臣平叛虜
關燈
小
中
大
他連結突厥,為中國患,因給令會議,把他殺死。
拔曳固同羅諸部,俱聞風疑懼。
說自并州率二十輕騎,往撫各部落,副使李憲,謂戎狄多詐,贻書勸阻。
說複書雲:“我肉非黃羊,必不畏食,血非野馬,必不畏刺,士當見危緻命,我此去正欲效死,利害原不暇計了。
”此語頗有膽識。
于是徑入各部,好言宣慰,且寝宿番帳,鼾睡有聲。
諸部相率感動,因無異心。
獨突厥毗伽可汗,用婦翁暾欲谷為謀主,暾欲谷年老多智,素為國人所尊畏,所有前時歸降唐朝的部衆,至此為暾欲谷所招徕,陸續還國。
诏令薛讷王晙追讨,晙乃西發拔悉密部衆,東發奚契丹降兵,凡蕃漢士三十萬,掩擊毗伽可汗。
拔悉密姓阿史那氏,降唐居北庭,輕率好利,先驅出兵,被暾欲谷設計邀擊,悉數虜去。
暾欲谷轉掠涼州,河西節度使楊敬述,遣裨将盧公利等截擊,又複大敗。
突厥氣焰複盛,蘭池都督康待賓,又攻陷六胡州,有衆七萬,騷擾西陲。
蘭池僻處隴西,向有胡人出沒,自酋長康待賓,率衆内附,乃置蘭池都督府,即以康待賓充任。
蘭池附近,有魯麗含塞依契等六州,分處突厥降戶,号為六胡州。
康待賓聞突厥盛強,遙與聯絡,叛唐為寇,把六胡州一并奪去。
王晙即移兵往讨,康待賓知不能禦,就近向黨項乞援。
黨項遂進攻銀城連谷,經張說出兵掩擊,大破黨項。
黨項情急乞和,願助唐師共讨叛胡。
康待賓勢孤援絕,遂由王晙一鼓擒住,枭首了事。
嗣是張說以知兵聞,入朝得長兵部,複出為朔方節度,領單于都護府及夏鹽銀麟豐勝等六州,定遠豐安二軍,并張仁願所置的三受降城。
任大責重,時出巡邊。
可巧康待賓餘黨康願子又叛,自稱可汗,四出寇掠,涉河入塞,當由說督兵進征,連敗康願子,追至木槃山。
康願子逃入山谷,終被說軍搜獲,當然正法。
且捕得叛胡三千人,分别誅赦,乃徙殘胡五萬餘口,入居許汝唐鄧仙豫等州,空河南朔方地。
且奏罷邊兵二十餘萬,盡使還農。
玄宗以舊時成制,邊戍常六十萬人,若裁去三分之一,未免邊備空虛,因手敕诘問。
說複上奏道:“臣久在疆場,具悉邊情,将帥第擁兵自衛,役使營私,并非真能制敵。
臣聞兵貴精不貴多,何必多養冗卒,虛糜兵糧,兼妨農務?”玄宗乃從說言,如數撤歸。
豢兵害農,确是弊政。
張說此請,不為無見。
唐初兵制,分天下為十道,置府六百三十四,上府置兵額千二百人,中府千人,下府八百人,無事為農,有事為兵,各設折沖都尉,每歲至季冬教練,更番宿衛京師。
後來海内承平,久不用兵,府兵不複教戰,甚至逃亡略盡,說乃請召募壯士,入充宿衛。
玄宗因命尚書左丞蕭嵩,與京兆蒲同岐華各州長官,選府兵十二萬,充作長從宿衛,一年兩番,州縣毋得役使。
繼又改稱長從為彍騎。
彍音廓。
(字從弓,是各令習射,一律張弓的意思。
)嗣是府兵制廢,兵農始分。
府兵創自魏宇文泰,後世稱為良法。
開元中,為張說所廢,雖是因時制宜,但良法自此盡湮,亦足深惜。
且改十道為十五道,分關内置京畿道,分河南置都畿道,分山南為東西二道,分江南為江南東西黔中三道,每道各置采訪使,檢察非法。
兩畿置中丞,餘置刺史,邊鎮增設節度使。
自開元至天寶初年,共增至十大鎮,分述如下: (一)朔方節度使,治靈州,安北單于二都護府屬之,捍禦突厥。
(二)河西節度使,治涼州,斷塞吐蕃突厥往來沖道。
(三)河東節度使,治太原,與朔方為犄角,備禦突厥及回纥。
(四)隴右節度使,治鄯州,控遏吐蕃。
(五)安西節度使,治安西都護府,統轄西域諸國。
(六)北庭節度使,治北庭都護府,防禦突厥餘部。
(七)範陽節度使,治幽州,控制奚契丹。
(八)平盧節度使,治營州,安東都護府屬之,鎮撫室韋靺鞨諸部。
(九)劍南節度使,治益州,西抗吐蕃,南撫蠻獠。
(十)嶺南節度使,治廣州,安南都護府屬之,綏服南海諸國。
這十鎮節度使,各統數州,得握兵馬大權,經略四方。
突厥吐蕃奚契丹等,雖屢次擾邊,終究不敢深入,且常被節度使擊退,唐室兵威,複遠震塞外。
但方鎮漸強,國勢偏重,終成尾大不掉的弊害,玄宗不知豫防,反以為四夷震懾,天下太平,樂得恣情聲色,自博歡娛,為此一念,遂令内嬖疊起,廢後守嫡的變端,一件一件的發生出來。
正是: 憂勤方緻興平兆,逸豫終為禍亂媒。
開元十二年,廢皇後王氏,這是玄宗第一次失德。
究竟王後何故被廢,待小子下回表明。
本回曆叙開元初年諸相績,姚有為,宋有守,固皆良相也。
然姚以救時自喜,才具非不可觀,而機械疊出,終非正道,即如病殁之後,猶計賺張說,史傳上雖未明載,而姚崇神道碑,明明為說所作,稗乘未嘗無據,生張說不及死姚崇,泉下有知,崇且自誇得計,然亦何若生前之推誠相與,使人愧服之為愈也。
故論相體者終當以宋璟為正,次為蘇颋,次為源乾曜張說。
說以宰相巡邊,有文事兼有武略,不可謂非一時傑士,開元初政,彬彬可觀,何嘗非三數良相,奔奏禦侮之效乎?乃知“為政在人”之非虛語也。
拔曳固同羅諸部,俱聞風疑懼。
說自并州率二十輕騎,往撫各部落,副使李憲,謂戎狄多詐,贻書勸阻。
說複書雲:“我肉非黃羊,必不畏食,血非野馬,必不畏刺,士當見危緻命,我此去正欲效死,利害原不暇計了。
”此語頗有膽識。
于是徑入各部,好言宣慰,且寝宿番帳,鼾睡有聲。
諸部相率感動,因無異心。
獨突厥毗伽可汗,用婦翁暾欲谷為謀主,暾欲谷年老多智,素為國人所尊畏,所有前時歸降唐朝的部衆,至此為暾欲谷所招徕,陸續還國。
诏令薛讷王晙追讨,晙乃西發拔悉密部衆,東發奚契丹降兵,凡蕃漢士三十萬,掩擊毗伽可汗。
拔悉密姓阿史那氏,降唐居北庭,輕率好利,先驅出兵,被暾欲谷設計邀擊,悉數虜去。
暾欲谷轉掠涼州,河西節度使楊敬述,遣裨将盧公利等截擊,又複大敗。
突厥氣焰複盛,蘭池都督康待賓,又攻陷六胡州,有衆七萬,騷擾西陲。
蘭池僻處隴西,向有胡人出沒,自酋長康待賓,率衆内附,乃置蘭池都督府,即以康待賓充任。
蘭池附近,有魯麗含塞依契等六州,分處突厥降戶,号為六胡州。
康待賓聞突厥盛強,遙與聯絡,叛唐為寇,把六胡州一并奪去。
王晙即移兵往讨,康待賓知不能禦,就近向黨項乞援。
黨項遂進攻銀城連谷,經張說出兵掩擊,大破黨項。
黨項情急乞和,願助唐師共讨叛胡。
康待賓勢孤援絕,遂由王晙一鼓擒住,枭首了事。
嗣是張說以知兵聞,入朝得長兵部,複出為朔方節度,領單于都護府及夏鹽銀麟豐勝等六州,定遠豐安二軍,并張仁願所置的三受降城。
任大責重,時出巡邊。
可巧康待賓餘黨康願子又叛,自稱可汗,四出寇掠,涉河入塞,當由說督兵進征,連敗康願子,追至木槃山。
康願子逃入山谷,終被說軍搜獲,當然正法。
且捕得叛胡三千人,分别誅赦,乃徙殘胡五萬餘口,入居許汝唐鄧仙豫等州,空河南朔方地。
且奏罷邊兵二十餘萬,盡使還農。
玄宗以舊時成制,邊戍常六十萬人,若裁去三分之一,未免邊備空虛,因手敕诘問。
說複上奏道:“臣久在疆場,具悉邊情,将帥第擁兵自衛,役使營私,并非真能制敵。
臣聞兵貴精不貴多,何必多養冗卒,虛糜兵糧,兼妨農務?”玄宗乃從說言,如數撤歸。
豢兵害農,确是弊政。
張說此請,不為無見。
唐初兵制,分天下為十道,置府六百三十四,上府置兵額千二百人,中府千人,下府八百人,無事為農,有事為兵,各設折沖都尉,每歲至季冬教練,更番宿衛京師。
後來海内承平,久不用兵,府兵不複教戰,甚至逃亡略盡,說乃請召募壯士,入充宿衛。
玄宗因命尚書左丞蕭嵩,與京兆蒲同岐華各州長官,選府兵十二萬,充作長從宿衛,一年兩番,州縣毋得役使。
繼又改稱長從為彍騎。
彍音廓。
(字從弓,是各令習射,一律張弓的意思。
)嗣是府兵制廢,兵農始分。
府兵創自魏宇文泰,後世稱為良法。
開元中,為張說所廢,雖是因時制宜,但良法自此盡湮,亦足深惜。
且改十道為十五道,分關内置京畿道,分河南置都畿道,分山南為東西二道,分江南為江南東西黔中三道,每道各置采訪使,檢察非法。
兩畿置中丞,餘置刺史,邊鎮增設節度使。
自開元至天寶初年,共增至十大鎮,分述如下: (一)朔方節度使,治靈州,安北單于二都護府屬之,捍禦突厥。
(二)河西節度使,治涼州,斷塞吐蕃突厥往來沖道。
(三)河東節度使,治太原,與朔方為犄角,備禦突厥及回纥。
(四)隴右節度使,治鄯州,控遏吐蕃。
(五)安西節度使,治安西都護府,統轄西域諸國。
(六)北庭節度使,治北庭都護府,防禦突厥餘部。
(七)範陽節度使,治幽州,控制奚契丹。
(八)平盧節度使,治營州,安東都護府屬之,鎮撫室韋靺鞨諸部。
(九)劍南節度使,治益州,西抗吐蕃,南撫蠻獠。
(十)嶺南節度使,治廣州,安南都護府屬之,綏服南海諸國。
這十鎮節度使,各統數州,得握兵馬大權,經略四方。
突厥吐蕃奚契丹等,雖屢次擾邊,終究不敢深入,且常被節度使擊退,唐室兵威,複遠震塞外。
但方鎮漸強,國勢偏重,終成尾大不掉的弊害,玄宗不知豫防,反以為四夷震懾,天下太平,樂得恣情聲色,自博歡娛,為此一念,遂令内嬖疊起,廢後守嫡的變端,一件一件的發生出來。
正是: 憂勤方緻興平兆,逸豫終為禍亂媒。
開元十二年,廢皇後王氏,這是玄宗第一次失德。
究竟王後何故被廢,待小子下回表明。
本回曆叙開元初年諸相績,姚有為,宋有守,固皆良相也。
然姚以救時自喜,才具非不可觀,而機械疊出,終非正道,即如病殁之後,猶計賺張說,史傳上雖未明載,而姚崇神道碑,明明為說所作,稗乘未嘗無據,生張說不及死姚崇,泉下有知,崇且自誇得計,然亦何若生前之推誠相與,使人愧服之為愈也。
故論相體者終當以宋璟為正,次為蘇颋,次為源乾曜張說。
說以宰相巡邊,有文事兼有武略,不可謂非一時傑士,開元初政,彬彬可觀,何嘗非三數良相,奔奏禦侮之效乎?乃知“為政在人”之非虛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