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 決定日本命運之際
關燈
小
中
大
天真估計日本海軍實力
六月九日參謀本部也召開會議,就德蘇兩國開戰時采取什麼對策問題進行了研究。
第一部長(作戰部長)田中新一少将主張采取強硬對策。
他說:&ldquo如有可乘之大好時機,就應該行使武力。
&rdquo 這種意見雖然占了上風,但未得到明确的認可。
其原因,是由于塚田參謀次長厭惡那種以日、德、意三個軸心國為基調的介入對蘇、對美英參戰的意見,認為自始至終都應自主決定開戰問題。
他非常擔心那樣做會像附屬國一樣聽任德國擺布。
這天部長會議結束後有一個插曲。
戰争指導班長有末大佐就這個問題又同田中部長磋商。
田中仍然強調&ldquo乘大好時機行使武力&rdquo,但由于有末認為不得不采取&ldquo對南方确保法屬印度支那,對北方增兵滿洲,以便防備蘇聯、美國和英國&rdquo這一策略,所以他的意見怎麼也未被采納,田中因而勃然大怒,幾乎要動起手來。
于是有末稍微敷衍一下便退了出來。
第二天(十日),陸海軍的作戰部部長和軍務局長召開會議,就德蘇兩國開戰而日本應采取态度問題進行了商讨,但最後并未取得一緻意見。
不過,對于目前進駐法屬印度支那南部,确立對美英戰略準備的态勢問題,意見基本一緻。
十一日政府和大本營召開聯絡懇談會。
會上決定:由于日荷間在石油等問題上的談判瀕于破裂,因此需要召回芳澤代表,但避免采取破裂的形式,以便為今後談判留下餘地。
接着便讨論了有關對法屬印度支那的對策等問題。
現将讨論的主要意見摘錄如下: 杉山參謀總長:&ldquo統帥部希望外務大臣想方設法,不僅要促進對荷屬印尼的對策,也要促進對法屬印度支那的對策,并讓軍隊進駐法屬印度支那。
&rdquo 松岡外相:&ldquo這樣做會刺激英美,英軍會開進泰國。
&rdquo 杉山:&ldquo根據情況判斷,我想不會如此。
&rdquo 松岡:&ldquo要出兵,那就不單是對法屬印度支那,對泰國也要出兵。
而向法屬印度支那和泰國出兵,就會影響到緬甸,對此,英國肯定會進行幹涉。
&rdquo 杉山:&ldquo我認為,我方強硬的話,對方就不會幹涉。
&rdquo 松岡:&ldquo我想展開一場外交攻勢,可是由于統帥部認為不适宜,所以沒有進行。
&rdquo 永野軍令部總長:&ldquo必須建立旨在對法屬印度支那和泰國行使武力的基地。
凡對此進行阻撓的,可堅決給予打擊。
該打的時候就得打。
&rdquo 杉山回憶說,他在結束會議後回到參謀本部時,由于對永野過于強硬的态度感到不安,所以默不作聲了。
從十二日上午十一時開始,聯絡懇談會繼昨天的會議繼續召開。
永野軍令部總長在陸海軍同意的情況下,提出了一個以進駐法屬印度支那南部為主的方案&mdash&mdash《關于促進對南方的對策問題》。
他強調說:&ldquo如法屬印度支那不答應我方要求時,或在英、美、荷進行阻撓的情況下,就行使武力。
&rdquo 《關于促進對南方的對策問題》這一方案(即出兵進駐法屬印度支那南部)定下來了,它附有下列三個諒解條件: 一、最終要按照本方案行事; 二、由于進駐的準備工作需要相當時間,不妨将其分為兩個階段舉行談判; 三、第一階段的談判結束後,就不失時機地進行第二階段的談判。
這就是所謂對付ABCD(指美、英、中、荷四國)包圍圈的一個策略。
在珍珠港,當地的指揮官不希望設置防魚雷網的意見,并沒有消除海軍作戰部部長斯塔克對飛機施放魚雷的擔心。
因此,斯塔克于六月十三日向各海軍軍區司令分發了一個文件,題為《關于防止魚雷攻擊的設置》。
同時又将該文件的抄本送交太平洋艦隊司令金梅爾。
斯塔克在該文件中指出: &ldquo我們設想,要使飛機施放魚雷成功,水的深度必須至少達到七十五英尺(二十二點九米)。
同時,魚雷必須(在水中)航行二百碼(一百八十三米)左右才能啟動爆炸裝置。
但這些也許會發生變化。
&rdquo 由于斯塔克在文件中說&ldquo魚雷在水深四十英尺(十二點二米)以内可能不會航行(會直墜海底)&rdquo,因此金梅爾和他的同僚經過研究後認為,&ldquo珍珠港不存在受到魚雷攻擊的危險&rdquo。
結果,對珍珠港所部署的防止飛機施放魚雷的設置問題,實質上就此以後不了了之,在開戰時未采取任何措施。
不僅如此,在加強珍珠港防空力量方面,也同陸軍部部長史汀生所許下的&ldquo優先處置&rdquo的保證截然相反,情況很差。
可以認為,造成這種情況的最大原因之一,是低估了日本海軍越洋進攻的能力&mdash&mdash認為日本無法造出可用于水深十二米的珍珠港的淺水魚雷&mdash&mdash和輕視塔蘭托海戰的教訓。
金梅爾将軍在珍珠港事件調查會上所作的如下證詞,就清楚地暗示了這一點: &ldquo我知道那種飛越海洋的遠征是有困難的。
我也懂得日本航空母艦的續航能力。
我對日本的進攻計劃和執行這一計劃的能力抱有許多懷疑。
關于日本航空隊的情況,我們收到了種種報告。
我覺得不僅是我們,就是海軍部的全體人員,對日本航空隊所取得的戰果及其攻擊方法都會感到大吃一驚&hellip&hellip&rdquo 另外,從太平洋艦隊作戰參謀麥克莫裡斯上校的下列證詞中,可以窺見他們對日本海軍實力估計過低。
他說: &ldquo由于〔日本〕距離珍珠港很遠,存在着補給上的問題,所以對攻擊珍珠港的可能性,我是打了很大折扣來考慮的。
對珍珠港内艦艇船隻的攻擊,特别是在英國航空母艦發動塔蘭托海戰之後,可以想見,由于珍珠港水淺,而飛機施放魚雷時,如果沒有一定深度的水,魚雷是得不到必要航行距離的,再加上高射炮火對攻擊機的傷害很大,因此,我對這種攻擊會取得成功表示懷疑。
我不認為采用這種方法能夠從日本本土發起有效的攻擊,因而沒想到日本會給我們造成巨大的損失。
&rdqu
第一部長(作戰部長)田中新一少将主張采取強硬對策。
他說:&ldquo如有可乘之大好時機,就應該行使武力。
&rdquo 這種意見雖然占了上風,但未得到明确的認可。
其原因,是由于塚田參謀次長厭惡那種以日、德、意三個軸心國為基調的介入對蘇、對美英參戰的意見,認為自始至終都應自主決定開戰問題。
他非常擔心那樣做會像附屬國一樣聽任德國擺布。
這天部長會議結束後有一個插曲。
戰争指導班長有末大佐就這個問題又同田中部長磋商。
田中仍然強調&ldquo乘大好時機行使武力&rdquo,但由于有末認為不得不采取&ldquo對南方确保法屬印度支那,對北方增兵滿洲,以便防備蘇聯、美國和英國&rdquo這一策略,所以他的意見怎麼也未被采納,田中因而勃然大怒,幾乎要動起手來。
于是有末稍微敷衍一下便退了出來。
第二天(十日),陸海軍的作戰部部長和軍務局長召開會議,就德蘇兩國開戰而日本應采取态度問題進行了商讨,但最後并未取得一緻意見。
不過,對于目前進駐法屬印度支那南部,确立對美英戰略準備的态勢問題,意見基本一緻。
十一日政府和大本營召開聯絡懇談會。
會上決定:由于日荷間在石油等問題上的談判瀕于破裂,因此需要召回芳澤代表,但避免采取破裂的形式,以便為今後談判留下餘地。
接着便讨論了有關對法屬印度支那的對策等問題。
現将讨論的主要意見摘錄如下: 杉山參謀總長:&ldquo統帥部希望外務大臣想方設法,不僅要促進對荷屬印尼的對策,也要促進對法屬印度支那的對策,并讓軍隊進駐法屬印度支那。
&rdquo 松岡外相:&ldquo這樣做會刺激英美,英軍會開進泰國。
&rdquo 杉山:&ldquo根據情況判斷,我想不會如此。
&rdquo 松岡:&ldquo要出兵,那就不單是對法屬印度支那,對泰國也要出兵。
而向法屬印度支那和泰國出兵,就會影響到緬甸,對此,英國肯定會進行幹涉。
&rdquo 杉山:&ldquo我認為,我方強硬的話,對方就不會幹涉。
&rdquo 松岡:&ldquo我想展開一場外交攻勢,可是由于統帥部認為不适宜,所以沒有進行。
&rdquo 永野軍令部總長:&ldquo必須建立旨在對法屬印度支那和泰國行使武力的基地。
凡對此進行阻撓的,可堅決給予打擊。
該打的時候就得打。
&rdquo 杉山回憶說,他在結束會議後回到參謀本部時,由于對永野過于強硬的态度感到不安,所以默不作聲了。
從十二日上午十一時開始,聯絡懇談會繼昨天的會議繼續召開。
永野軍令部總長在陸海軍同意的情況下,提出了一個以進駐法屬印度支那南部為主的方案&mdash&mdash《關于促進對南方的對策問題》。
他強調說:&ldquo如法屬印度支那不答應我方要求時,或在英、美、荷進行阻撓的情況下,就行使武力。
&rdquo 《關于促進對南方的對策問題》這一方案(即出兵進駐法屬印度支那南部)定下來了,它附有下列三個諒解條件: 一、最終要按照本方案行事; 二、由于進駐的準備工作需要相當時間,不妨将其分為兩個階段舉行談判; 三、第一階段的談判結束後,就不失時機地進行第二階段的談判。
這就是所謂對付ABCD(指美、英、中、荷四國)包圍圈的一個策略。
在珍珠港,當地的指揮官不希望設置防魚雷網的意見,并沒有消除海軍作戰部部長斯塔克對飛機施放魚雷的擔心。
因此,斯塔克于六月十三日向各海軍軍區司令分發了一個文件,題為《關于防止魚雷攻擊的設置》。
同時又将該文件的抄本送交太平洋艦隊司令金梅爾。
斯塔克在該文件中指出: &ldquo我們設想,要使飛機施放魚雷成功,水的深度必須至少達到七十五英尺(二十二點九米)。
同時,魚雷必須(在水中)航行二百碼(一百八十三米)左右才能啟動爆炸裝置。
但這些也許會發生變化。
&rdquo 由于斯塔克在文件中說&ldquo魚雷在水深四十英尺(十二點二米)以内可能不會航行(會直墜海底)&rdquo,因此金梅爾和他的同僚經過研究後認為,&ldquo珍珠港不存在受到魚雷攻擊的危險&rdquo。
結果,對珍珠港所部署的防止飛機施放魚雷的設置問題,實質上就此以後不了了之,在開戰時未采取任何措施。
不僅如此,在加強珍珠港防空力量方面,也同陸軍部部長史汀生所許下的&ldquo優先處置&rdquo的保證截然相反,情況很差。
可以認為,造成這種情況的最大原因之一,是低估了日本海軍越洋進攻的能力&mdash&mdash認為日本無法造出可用于水深十二米的珍珠港的淺水魚雷&mdash&mdash和輕視塔蘭托海戰的教訓。
金梅爾将軍在珍珠港事件調查會上所作的如下證詞,就清楚地暗示了這一點: &ldquo我知道那種飛越海洋的遠征是有困難的。
我也懂得日本航空母艦的續航能力。
我對日本的進攻計劃和執行這一計劃的能力抱有許多懷疑。
關于日本航空隊的情況,我們收到了種種報告。
我覺得不僅是我們,就是海軍部的全體人員,對日本航空隊所取得的戰果及其攻擊方法都會感到大吃一驚&hellip&hellip&rdquo 另外,從太平洋艦隊作戰參謀麥克莫裡斯上校的下列證詞中,可以窺見他們對日本海軍實力估計過低。
他說: &ldquo由于〔日本〕距離珍珠港很遠,存在着補給上的問題,所以對攻擊珍珠港的可能性,我是打了很大折扣來考慮的。
對珍珠港内艦艇船隻的攻擊,特别是在英國航空母艦發動塔蘭托海戰之後,可以想見,由于珍珠港水淺,而飛機施放魚雷時,如果沒有一定深度的水,魚雷是得不到必要航行距離的,再加上高射炮火對攻擊機的傷害很大,因此,我對這種攻擊會取得成功表示懷疑。
我不認為采用這種方法能夠從日本本土發起有效的攻擊,因而沒想到日本會給我們造成巨大的損失。
&rdq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