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蘭奇女傳 第十八回 木萁三敗誘唐兵 木蘭黑夜襲界牌
關燈
小
中
大
卻說康和阿帳下,有一員副将,名叫木萁。
年三十多歲,生得赤面長須,善用一把大砍刀,為人智勇雙全,康和阿甚信任之。
當日見元帥欲斬颉和、康利,即叫軍士刀下留人,進帳回道:“唐人用此二計,為反間之計,其計有三得。
願元帥思之。
此計能成,一得也。
此計不能成,是彼縱而生之,元帥收而殺之,後再有被擒者,必傾心歸唐,而不思歸我邦,二得也。
三者使我軍知彼不殺之德,畏我國有好殺之威,即孛臣瞽而返國,其心未必不感木蘭之恩。
元帥何不留此二人,将計就計,待破了唐兵,将功折罪?”康和阿即将二人杖了四十,二人上帳叩頭謝恩。
康和阿道:“吾兵糧草俱在東鄙紅羅城中。
”即令颉和往彼處監守;又令康利往守宛邱城。
二将領命去了。
再說尉遲元帥每日令伍登、焦文、焦武、寶林、秦懷玉、程鐵牛知節之子輪流讨戰,關中隻不理會,任唐兵百般大罵,番兵不出,如此三年有餘。
一日,秦懷玉同程鐵牛在關外叫罵,木萁領兵突出,與懷玉大戰,程鐵牛拍馬夾攻,木萁敗走,沿城而回。
唐兵趕上,城上亂箭射下,唐兵急退,木萁入關去了。
次日,木萁先來讨戰,懷玉出馬,大戰三十餘合,木萁背後桑旱出馬夾攻,程鐵牛上前敵住。
番将畢符來助,這邊寶林槍出,直殺得日落西山,兩下收兵。
是夜,木萁來劫唐營,被先鋒伍登殺得大敗,焦文刺死桑旱,焦武刺死畢符,木萁敗進關中,連日不出。
忽軍士報曰:“颉和差人下書。
”尉遲恭喚入,拆書看之,書雲: 末将受元帥兩番不殺之恩,思伸再造之報。
今在紅羅城監守,糧草五萬有餘。
元帥若提兵來此,願獻城投降。
界牌關糧道一絕,取之易如反掌也。
尉遲恭即重賞來使,叫他回去,拜上颉和将軍,十日之内,我兵即至也。
打發番使去了,即與軍師商議。
李靖即令焦文、焦武如此如此,二将領命去了。
過了數日,康利差人下書,元帥拆書雲: 末将康利受恩帥之命,回見父親,備言所約,無奈父親忠心不回,登時将末将斬首。
幸得衆将保留,仍杖四十,谪守宛邱城。
恩師提兵至此,即開門納款,以報恩師。
元帥看罷,喜不自勝,重賞來使,批準回書,限七日定有兵到。
番使回去了,與軍師商議。
李靖即命寶林、鐵牛如此如此,二将領命去了。
李靖即緻書于木蘭,令其照書行事。
書雲: 番兵久不出戰,慢我軍心。
目今屢敗,驕我士卒。
今又以數處獻城,分我軍勢,指日必有番将來攻五狼,阻我援兵。
番兵若到,将軍宜将全鎮燒毀,兵分兩路而走。
朱明領一軍與番兵厮殺,将軍暗引一軍往攻界牌關後。
以南方火起為号,切勿違令。
木蘭看罷,忙修一書,回複軍師雲: 讀軍令訖,惟命是從。
但五狼鎮百姓,視末将如父。
向日南屏山之役,鎮上之民亦與有勞焉。
軍令燒毀全鎮,心切不忍,末将隻棄鎮而走,料鎮民必不合彼為勢,共逼我軍。
切切私衷,上希鑒照。
李靖得書,深歎木蘭之才,出己之上。
傳令各營将士,左埋右伏,以禦番兵。
再說康和阿在城上,見唐兵紛紛出營,心中大喜。
又聞哨馬報道:“唐将領兵總往紅羅、宛邱去了。
”即令颉保、保齡領兵往攻五狼,以阻木蘭。
二将領令,來至五狼,不料木蘭早已在半路等候,大殺一陣,兩下收兵安營。
次日,保齡讨戰,木蘭将免戰牌挂起,如此二日不出。
再說康和阿預定破唐之計,遂令木萁、陀力、鐵表,帶領兵五千,往劫唐營。
到中軍先将帥旗砍倒,如唐兵有備,放火燒營,領兵向南而殺。
又令索雲、祥布領兵五千,劫唐兵有營。
如
年三十多歲,生得赤面長須,善用一把大砍刀,為人智勇雙全,康和阿甚信任之。
當日見元帥欲斬颉和、康利,即叫軍士刀下留人,進帳回道:“唐人用此二計,為反間之計,其計有三得。
願元帥思之。
此計能成,一得也。
此計不能成,是彼縱而生之,元帥收而殺之,後再有被擒者,必傾心歸唐,而不思歸我邦,二得也。
三者使我軍知彼不殺之德,畏我國有好殺之威,即孛臣瞽而返國,其心未必不感木蘭之恩。
元帥何不留此二人,将計就計,待破了唐兵,将功折罪?”康和阿即将二人杖了四十,二人上帳叩頭謝恩。
康和阿道:“吾兵糧草俱在東鄙紅羅城中。
”即令颉和往彼處監守;又令康利往守宛邱城。
二将領命去了。
再說尉遲元帥每日令伍登、焦文、焦武、寶林、秦懷玉、程鐵牛知節之子輪流讨戰,關中隻不理會,任唐兵百般大罵,番兵不出,如此三年有餘。
一日,秦懷玉同程鐵牛在關外叫罵,木萁領兵突出,與懷玉大戰,程鐵牛拍馬夾攻,木萁敗走,沿城而回。
唐兵趕上,城上亂箭射下,唐兵急退,木萁入關去了。
次日,木萁先來讨戰,懷玉出馬,大戰三十餘合,木萁背後桑旱出馬夾攻,程鐵牛上前敵住。
番将畢符來助,這邊寶林槍出,直殺得日落西山,兩下收兵。
是夜,木萁來劫唐營,被先鋒伍登殺得大敗,焦文刺死桑旱,焦武刺死畢符,木萁敗進關中,連日不出。
忽軍士報曰:“颉和差人下書。
”尉遲恭喚入,拆書看之,書雲: 末将受元帥兩番不殺之恩,思伸再造之報。
今在紅羅城監守,糧草五萬有餘。
元帥若提兵來此,願獻城投降。
界牌關糧道一絕,取之易如反掌也。
尉遲恭即重賞來使,叫他回去,拜上颉和将軍,十日之内,我兵即至也。
打發番使去了,即與軍師商議。
李靖即令焦文、焦武如此如此,二将領命去了。
過了數日,康利差人下書,元帥拆書雲: 末将康利受恩帥之命,回見父親,備言所約,無奈父親忠心不回,登時将末将斬首。
幸得衆将保留,仍杖四十,谪守宛邱城。
恩師提兵至此,即開門納款,以報恩師。
元帥看罷,喜不自勝,重賞來使,批準回書,限七日定有兵到。
番使回去了,與軍師商議。
李靖即命寶林、鐵牛如此如此,二将領命去了。
李靖即緻書于木蘭,令其照書行事。
書雲: 番兵久不出戰,慢我軍心。
目今屢敗,驕我士卒。
今又以數處獻城,分我軍勢,指日必有番将來攻五狼,阻我援兵。
番兵若到,将軍宜将全鎮燒毀,兵分兩路而走。
朱明領一軍與番兵厮殺,将軍暗引一軍往攻界牌關後。
以南方火起為号,切勿違令。
木蘭看罷,忙修一書,回複軍師雲: 讀軍令訖,惟命是從。
但五狼鎮百姓,視末将如父。
向日南屏山之役,鎮上之民亦與有勞焉。
軍令燒毀全鎮,心切不忍,末将隻棄鎮而走,料鎮民必不合彼為勢,共逼我軍。
切切私衷,上希鑒照。
李靖得書,深歎木蘭之才,出己之上。
傳令各營将士,左埋右伏,以禦番兵。
再說康和阿在城上,見唐兵紛紛出營,心中大喜。
又聞哨馬報道:“唐将領兵總往紅羅、宛邱去了。
”即令颉保、保齡領兵往攻五狼,以阻木蘭。
二将領令,來至五狼,不料木蘭早已在半路等候,大殺一陣,兩下收兵安營。
次日,保齡讨戰,木蘭将免戰牌挂起,如此二日不出。
再說康和阿預定破唐之計,遂令木萁、陀力、鐵表,帶領兵五千,往劫唐營。
到中軍先将帥旗砍倒,如唐兵有備,放火燒營,領兵向南而殺。
又令索雲、祥布領兵五千,劫唐兵有營。
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