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蘭奇女傳 第七回 魏征揮金逢傑士 若虛解夢識天機

關燈
卻說尉遲恭于黎明時節,找尋銀子,大約有四五裡之遙,見路上插着一片白闆,有三尺多高,數行大字。

    近前一看,上寫道: 東鄰招飲,偶爾夜回。

     伊何人也,遺金道旁。

     醉後強持,願爾來取。

     斤兩錠數,姓氏圖封。

     一一如數,我方不吝。

     鹿鳴村魏征題 尉遲恭看了此牌,心中想道:此人到算得一個廉士。

    隻是這一封銀子,朱兄說是五十兩,面外卻是朱盈川的圖書封記,内中錠件多少,銀色高低,卻我一毫不知。

    且去見了魏先生,再作區處。

    正想之間,來了一個農夫,尉遲恭問道:“請教這裡到鹿鳴村有多少路?村中有個魏先生,所作何事?”農夫道:“那綠樹中間,煙火起處,但聽學生讀書聲音,便是魏先生的學堂。

    ”尉遲恭道:“有勞指教。

    ”遂望鹿鳴村而來。

     遠遠聽見-哔之聲,尉遲恭将臉上露水抹了一抹,身上衣衫整了一整,斯斯文文走進學堂。

    那先生正在教學生的書,見了客人進來,也站起身來,叙了主客之禮。

    魏征道:“觀足下風塵甚重,定是遠來之客,祖居何地,尊姓大名,何故來此?乞賜教言。

    ”尉遲恭曰:“弟乃山東麻衣縣人氏,姓尉遲名恭,字敬德,别号心田。

    因有事進京,昨日途中困倦,故爾遺金。

    蒙先生狷介,題詩于路,所以輕造寶齋,望希恕罪。

    ”魏征曰:“足下既然遠來,可在小齋盤桓數日再行罷。

    ”恭曰:“先生拾金不昧,又使小弟領受教訓,消除鄙吝,豈不幸上加幸。

    ”二人談論一時,學生報曰:“酒熟矣。

    ”就在書案之上,二人對飲。

    魏征想道:此人相貌魁偉,必然文武全才,但不知他志氣如何,且試探他的心事。

    尉遲恭也想道:此人面圓目長,印開準豐,定然博古誦今,但不知他心術正大不正大?若是個一介書生,不足有無之輩,就不要在此盤桓,耽擱了路程。

     酒至半酣,有兩個學生正念《易經》,尉遲恭曰:“聖學中惟《易經》是窮理盡性之書,所以讀《易》者多,通《易》者少。

    先生若不吝,弟願求教于先生。

    ”征曰:“《易經》洩天地之秘蘊,定人事之吉兇,碌碌庸才,焉能言《易》哉!”恭曰:“願聞其約。

    ”征曰:“善言《易》者,必善言性,善言性者,必善于用情。

    蓋盡情即是盡性,盡性必先窮理,理有未窮。

    用情多有不當,性情昧矣。

    故古人立教,必始于學校。

    善用《易》者,必明乎氣候。

    氣候者,陰陽進退之序也,吉兇悔吝所由生也。

    故君子燮陰陽,齊本末,一理數,返太極,合太虛。

    ”尉遲恭曰:“太極、大虛乃二物乎?”征曰:“以理而言,謂之太虛,以氣而言,謂之太極。

    有氣便有動靜。

    合而言之,氣聚則生萬物,各具一太極;氣散則死,本乎天者還天,本乎地者還地,萬物同歸乎太虛。

    開經第一義,便日乾、元、亨、利、貞,蓋乾為天德,元、亨、利、貞,即春夏秋冬之序,萬物之生死,莫不寓于其中,所以六十四卦,終于未濟。

    知此,則知貞下起元,剝極返複之義也。

    ”恭又問曰:“敢問近取諸身何義?”征曰:“性為天德,乾之象也。

    仁、義、禮、智,統屬于性。

    日用常行之道,各有當然之則,所以六十四卦,始之于乾。

    知此則知育物以仁,鞠物以義,甄物以禮,陶物以智。

    曲成萬物,範圍天地,讵虛語哉!”恭曰:“仁、義、禮、智、信,此一‘信’字;仁、義、禮、智、性,此一‘性’字,此二字何解?”征曰:“此‘性’字,自形而上者言之,其德配天;此‘信’字,自形而下者言之,其德配地。

    ”恭曰:“孔、孟而後,善體《易》道者何人?”征曰:“留侯欲報韓氏之仇,卻知韓氏子孫不可複興,依漢高祖而成己志,是以數循理,《易》之道也。

    武侯知劉氏不可複興,乃鞠躬盡瘁以循王命,是以理循數,亦《易》之道也。

    ”恭曰:“以《賜》道安天下若何?”征曰:“《易》為天人交至之書,治天下乃其餘事耳。

    知《易》者知天命,知人心。

    昔者孔子尊周室,孟子亦尊周室,皆此意也。

    ”恭曰:“今日之世若何?”尉遲恭這一句話,問得魏征半晌不言,良久答曰:“弟所談者,皆前人之糟粕,若論及今日,則吾不知也。

    ”恭曰:“交疏則言淺,志不作則道不合。

    弟與先生邂逅相遇,宜夫子之辭以不知也。

    ”魏征但笑而不答。

    于是尉遲恭在鹿鳴村,住了七日。

     一日,魏征謂尉遲恭曰:“近日童謠,兄能測之乎?”恭曰:“不知也。

    ”征曰:“童謠雲: 瓊花等時開,楊花逐水來。

     飄飄何所似,夕照影徘徊。

     西山雨露近,洪荒平野陔。

     二九郎君至,天下樂悠哉。

    ” 尉遲恭曰:“據此童謠,先生何以解之?”征曰:“瓊花不知所指何物,大約目下之妖孽,日後之祯祥也。

    楊花逐水,蕩而忘返,指隋氏而言也。

    夕陽影照,喻言不久也。

    西山雨露,言山西有興王之兆。

    洪荒,太也。

    平野,原也。

    是指山西太原也。

    二九,十八也。

    郎君,子也。

    隐隐是一李字。

    天下樂悠哉,李氏若出,天下必安也。

    ”尉遲恭道:“儒者以救時為急,今新主大舉孝廉,兄台緣何不出?”魏征曰:“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