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蘭奇女傳 第一回 朱若虛孝弟全天性 朱天錫聰明識童謠
關燈
小
中
大
古樂府所載《木蘭辭》,乃唐初國師李藥師所作也。
藥師名靖,号青蓮,又号三元道人。
先生少日,負經天緯地之才,抱治國安民之志,佐太宗平隋亂,開唐基,官拜太傅,賜爵趙公。
晚年修道,煉性登仙。
蓋先生盛代奇人,故能識奇中奇人,保全奇中奇人。
奇中奇人為誰?即朱氏木蘭也。
木蘭女年十四,孝心純笃。
親衰而病,适軍令至,女扮男妝,代父從征,十三年而回,無人知曉,又能居喪如禮,全命全真,豈非奇中奇人。
雖然木有根本,水有源流,若不叙其祖宗何人,桑梓何處,何為忠孝,何為勇烈,則徒一木蘭女也。
木蘭祖父朱盈川,名若虛,道号實夫。
祖母黃氏,名儀貞,居于湖廣黃州府西陵縣(今之黃陂縣)雙龍鎮。
這朱若虛天性至孝,善事父母,勤儉持家,和平處世。
春耕秋讀,積日而月,積月而歲,不數年竟至钜富。
當時隋朝文帝下诏求賢,屢舉孝廉。
若虛聞知越王楊素、太傅宇文化及等,專權用事,隻推親老,不肯應诏。
惟愛日惜陰,以事父母。
遇父母稍有未适之處,便痛加責刻,手書一詩,懸于中堂以自勉。
詩曰: 父母養育恩,匪隻如天地。
天地生萬物,父母獨私我。
一日,母親宮氏謂曰:“汝兄伯祥十九歲,将婚而逝,予日夜憂思,成怔仲之疾。
三年後,汝父禱于木蘭山,蒙天垂佑,方始生汝。
予昨夜複夢汝兄形狀,與在生無異,醒來精神恍惚,即以爐火當胸,猶嫌風寒刮面。
”其父元華在旁答曰:“夜夢死人,為病之兆,病夢死人,必死之征,汝其戒哉!”一句話不值緊要,驚得若虛一身冷汗,遂跪而言曰:“吾往日欲以長子天錫,繼兄之嗣,使他永承兄祀。
因家中多故,尚寝其說。
今兄長見夢,莫非欲求其後乎?”宮氏點頭道:“然,然。
”若虛即命家人李福、劉東,去請諸親六眷,立起亡兄靈位,即命天錫行八拜禮,轉拜祖父、祖母,次拜親眷人等。
又命天錫拜自己為叔,拜妻子黃氏為嬸;又命次子天祿,與天錫答拜。
自己向亡兄靈前再拜曰:“天錫永承兄嗣,即兄之适子,兄其蔭庇,陰相厥昌焉。
”其父元華與宮氏好不快活,連病都不見了,與親眷飲酒,夜深方散。
惟有妻子黃氏,暗地裡有些啼噓。
若虛當時擇個吉日,送一子一侄入學攻書。
光陰迅速,過了數年,父母相繼而亡。
若虛守孝三年,未嘗見齒,鄉黨宗族,無不稱其孝焉。
到了炀登基之日,大赦天下,令府縣官員舉薦孝廉。
這诏書一下,諺雲:孝廉孝廉,清官舉賢,貪官要錢。
卻說西陵縣縣令楊廷臣,系關西人氏,也是孝廉出身。
雖然官卑職小,到也忠心為國。
當日接了炀帝上谕,要舉孝廉,要取幾個有才得意門生。
出示曉谕地方道: 西陵縣正堂楊為欽奉聖谕舉薦孝廉事。
今皇上龍馭,新主日升。
先帝在位數十年,優禮以尊賢士。
新聖登臨未百日,曲體以重儒生。
本縣自下車以來,愧無德政及民,思有名賢薦上。
凡有真正孝廉、經書通達之士,列為文秀;有武藝超群、兵法精熟之人,列為武秀。
爾裡長保甲人,務要聯名花押,開報名帖。
履曆清白,年貌真實,到衙投遞,候本縣蔔期面試。
爾裡長耆約人等,如有私受人财,開報虛士,必然重罰。
這告示一出,四鄉裡長曉得縣官清正,任他有财有勢的土豪,無學無術的鹵夫,用盡機關,求買路徑,再也不能。
不上半月,楊知縣接有數十張名帖,一一揀看。
偶見朱若虛名宇,心中想道:本縣素聞其名,道他孝弟無虧,才學有餘。
前任知縣薦他孝廉,屢征不起。
或者今日父母去世,有意為官?到是個得意門生。
遂出示限十日,各秀士到衙中面會。
卻說朱若虛是個超群拔萃的豪傑。
平生抱負,一籌未展。
每逢青天化日,和風慶雲,見鳥雀高飛,松林挺秀,便發動了少年壯志,未免抱膝長吟。
又見楊素等專權誤國,重利輕賢,隻得與琴書作伴,詩酒為朋,所以對月徘徊,臨風嘯傲,蓋出于不得已也。
卻又想道:一息尚存,此志不容少懈。
于是用心教子,将平日所學,口口相授。
而二子亦心心相印,不數年,成文武全才。
一日,裡中有人報麥穗雙歧。
若虛往觀之,奮然泣下,鄉人皆掩鼻而笑。
若虛手掐數莖,回謂二子曰:“官有善政,以至于此。
今本縣楊太爺來此數年,愛民如子,仁風所播,草木呈祥。
若裡甲獻瑞,楊太爺申報,上司必然升遷他去也。
吾有志未遂,淪落如此,豈不可惜!”次日,往街上訪友,見一簇人相聚,不知所觀何物。
有等識字的在那裡觀看,不識字的在那裡叫奇叫怪,口中說道:“如何官府出示,朱筆、印信俱是靛花?”又一人接說道:“莫非是銀朱貴了,楊太爺過于悭吝,故用靛花代銀朱?”若虛是個明白人,也站在
藥師名靖,号青蓮,又号三元道人。
先生少日,負經天緯地之才,抱治國安民之志,佐太宗平隋亂,開唐基,官拜太傅,賜爵趙公。
晚年修道,煉性登仙。
蓋先生盛代奇人,故能識奇中奇人,保全奇中奇人。
奇中奇人為誰?即朱氏木蘭也。
木蘭女年十四,孝心純笃。
親衰而病,适軍令至,女扮男妝,代父從征,十三年而回,無人知曉,又能居喪如禮,全命全真,豈非奇中奇人。
雖然木有根本,水有源流,若不叙其祖宗何人,桑梓何處,何為忠孝,何為勇烈,則徒一木蘭女也。
木蘭祖父朱盈川,名若虛,道号實夫。
祖母黃氏,名儀貞,居于湖廣黃州府西陵縣(今之黃陂縣)雙龍鎮。
這朱若虛天性至孝,善事父母,勤儉持家,和平處世。
春耕秋讀,積日而月,積月而歲,不數年竟至钜富。
當時隋朝文帝下诏求賢,屢舉孝廉。
若虛聞知越王楊素、太傅宇文化及等,專權用事,隻推親老,不肯應诏。
惟愛日惜陰,以事父母。
遇父母稍有未适之處,便痛加責刻,手書一詩,懸于中堂以自勉。
詩曰: 父母養育恩,匪隻如天地。
天地生萬物,父母獨私我。
一日,母親宮氏謂曰:“汝兄伯祥十九歲,将婚而逝,予日夜憂思,成怔仲之疾。
三年後,汝父禱于木蘭山,蒙天垂佑,方始生汝。
予昨夜複夢汝兄形狀,與在生無異,醒來精神恍惚,即以爐火當胸,猶嫌風寒刮面。
”其父元華在旁答曰:“夜夢死人,為病之兆,病夢死人,必死之征,汝其戒哉!”一句話不值緊要,驚得若虛一身冷汗,遂跪而言曰:“吾往日欲以長子天錫,繼兄之嗣,使他永承兄祀。
因家中多故,尚寝其說。
今兄長見夢,莫非欲求其後乎?”宮氏點頭道:“然,然。
”若虛即命家人李福、劉東,去請諸親六眷,立起亡兄靈位,即命天錫行八拜禮,轉拜祖父、祖母,次拜親眷人等。
又命天錫拜自己為叔,拜妻子黃氏為嬸;又命次子天祿,與天錫答拜。
自己向亡兄靈前再拜曰:“天錫永承兄嗣,即兄之适子,兄其蔭庇,陰相厥昌焉。
”其父元華與宮氏好不快活,連病都不見了,與親眷飲酒,夜深方散。
惟有妻子黃氏,暗地裡有些啼噓。
若虛當時擇個吉日,送一子一侄入學攻書。
光陰迅速,過了數年,父母相繼而亡。
若虛守孝三年,未嘗見齒,鄉黨宗族,無不稱其孝焉。
到了炀登基之日,大赦天下,令府縣官員舉薦孝廉。
這诏書一下,諺雲:孝廉孝廉,清官舉賢,貪官要錢。
卻說西陵縣縣令楊廷臣,系關西人氏,也是孝廉出身。
雖然官卑職小,到也忠心為國。
當日接了炀帝上谕,要舉孝廉,要取幾個有才得意門生。
出示曉谕地方道: 西陵縣正堂楊為欽奉聖谕舉薦孝廉事。
今皇上龍馭,新主日升。
先帝在位數十年,優禮以尊賢士。
新聖登臨未百日,曲體以重儒生。
本縣自下車以來,愧無德政及民,思有名賢薦上。
凡有真正孝廉、經書通達之士,列為文秀;有武藝超群、兵法精熟之人,列為武秀。
爾裡長保甲人,務要聯名花押,開報名帖。
履曆清白,年貌真實,到衙投遞,候本縣蔔期面試。
爾裡長耆約人等,如有私受人财,開報虛士,必然重罰。
這告示一出,四鄉裡長曉得縣官清正,任他有财有勢的土豪,無學無術的鹵夫,用盡機關,求買路徑,再也不能。
不上半月,楊知縣接有數十張名帖,一一揀看。
偶見朱若虛名宇,心中想道:本縣素聞其名,道他孝弟無虧,才學有餘。
前任知縣薦他孝廉,屢征不起。
或者今日父母去世,有意為官?到是個得意門生。
遂出示限十日,各秀士到衙中面會。
卻說朱若虛是個超群拔萃的豪傑。
平生抱負,一籌未展。
每逢青天化日,和風慶雲,見鳥雀高飛,松林挺秀,便發動了少年壯志,未免抱膝長吟。
又見楊素等專權誤國,重利輕賢,隻得與琴書作伴,詩酒為朋,所以對月徘徊,臨風嘯傲,蓋出于不得已也。
卻又想道:一息尚存,此志不容少懈。
于是用心教子,将平日所學,口口相授。
而二子亦心心相印,不數年,成文武全才。
一日,裡中有人報麥穗雙歧。
若虛往觀之,奮然泣下,鄉人皆掩鼻而笑。
若虛手掐數莖,回謂二子曰:“官有善政,以至于此。
今本縣楊太爺來此數年,愛民如子,仁風所播,草木呈祥。
若裡甲獻瑞,楊太爺申報,上司必然升遷他去也。
吾有志未遂,淪落如此,豈不可惜!”次日,往街上訪友,見一簇人相聚,不知所觀何物。
有等識字的在那裡觀看,不識字的在那裡叫奇叫怪,口中說道:“如何官府出示,朱筆、印信俱是靛花?”又一人接說道:“莫非是銀朱貴了,楊太爺過于悭吝,故用靛花代銀朱?”若虛是個明白人,也站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