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篇 摸拟第二十八

關燈
同,若斯而已。

    亦猶孔父賤為匹夫,栖皇放逐,而能祖述堯、舜,憲章文、武,亦何必居九五之位,處南面之尊,然後謂之連類者哉! 蓋《左氏》為書,叙事之最。

    自晉已降,景慕者多,有類效颦,彌益其醜。

    然求諸偶中,亦可言焉。

    蓋君父見害,臣子所恥,義當略說,不忍斥言。

    故《左傳》叙桓公在齊遇害,而雲"彭生乘公,公薨于車"。

    如幹寶《晉紀》叙愍帝殁于平陽,而雲:"晉人見者多哭,賊懼,帝崩。

    "以此而拟《左氏》,所謂貌異而心同也。

     夫當時所記或未盡,則先舉其始,後詳其末,前後相會,隔越取同。

    若《左氏》成七年,鄭獲楚锺儀以獻晉,至九年,晉歸锺儀于楚以求平,其類是也。

    至裴子野《宋略》叙索虜臨江,太子劭使力士排徐湛、江湛僵仆,于是始與劭有隙。

    其後三年,有江湛為元兇所殺事。

    以此而拟《左氏》,亦所謂貌異而心同也。

     凡列姓名,罕見其字。

    苟前後互舉,則觀者自知。

    如《左傳》上言羋斟,則下曰叔牂,前稱子産,則次見國僑,其類是也。

    至裴子野《宋略》亦然。

    何者?上書桓玄,則下雲敬道;後叙殷鐵,則先著景仁。

    以此而拟《左氏》,又所謂貌異而心同也。

     《左氏》與《論語》,有叙人酬對,苟非煩詞積句,但是往複唯諾而已,則連續而說,去其"對曰"、"問曰"等字。

    如裴子野《宋略》雲:李孝伯問張暢"卿何姓?"曰"姓張。

    ""張長史乎?"以此而拟《左氏》、《論語》,又所謂貌異而心同也。

     善人君子,功業不書,見于應對,附彰其美。

    如《左傳》稱楚武王欲伐随,熊率且比曰:"季梁在,何益!"至蕭方等《三十國春秋》說朝廷聞慕容隽死,曰:"中原可圖矣!"桓溫曰:"慕容恪在,其憂方大!"以此而拟《左氏》,又所謂貌異而心同也。

     夫将叙其事,必預張其本,彌縫混說,無取睠言。

    如《左傳》稱叔辄聞日蝕而哭,昭子曰:"子叔其将死乎?"秋八月,叔辄卒。

    至王劭《齊志》稱張伯德夢山上挂絲,占者曰:"其為幽州刺史乎?"秋七月,拜為幽州刺史。

    以此而拟《左氏》,又所謂貌異而心同也。

     蓋文雖缺略,理甚昭著,此丘明之體也。

    至如叙晉敗于邲,先濟者賞,而雲:"上、中、下軍争舟,舟中之指可掬。

    "夫不言攀舟亂,以刃斷指,而但曰"舟指可掬",則讀者自睹其事矣。

    至王劭《齊志》述高季式破敵于韓陵,追奔逐北,而雲"夜半方歸,槊血滿袖"。

    夫不言奮槊深入,擊刺甚多,而但稱"槊血滿袖",則聞者亦知其義矣。

    以此而拟《左氏》,又所謂貌異而心同也。

     大抵作者,自魏已前,多效《三史》,從晉已降,喜學《五經》。

    夫史才文淺而易摸,經文義深而難拟,既難易有别,故得失亦殊。

    蓋貌異而心同者,摸拟之上也;貌同而心異者,摸拟之下也。

    然人皆好貌同而心異,不尚貌異而心同者,何哉?蓋鑒識不明,嗜愛多僻,悅夫似史而憎夫真史,此子張所以緻譏于魯侯,有葉公好龍之喻也。

    袁山松雲:"書之為難也有五:煩而不整,一難也;俗而不典,二難也;書不實錄,三難也;賞罰不中,四難也;文不勝質,五難也。

    "夫拟古而不類,此乃難之極者,何為獨阙其目乎?嗚呼!自子長以還,似皆未睹斯義。

    後來明達,其鑒之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