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篇 書志第八
關燈
小
中
大
導而通,足以驗風俗之不同,示皇威之廣被。
且事當炎運,尤相關涉,《爾雅》釋物,非無往例。
既藝文有志,何不為《方言志》乎?但班固綴孫卿之詞,以序《刑法》;探孟轲之語,用裁《食貨》,《五行》出劉向《洪範》,《藝文》取劉歆《七略》,因人成事,其目遂多。
至若許負《相經》、揚雄《方言》,并當時所重,見傳流俗。
若加以二志,幸有其書,何獨舍諸?深所未曉。
曆觀衆史,諸志列名,或前略而後詳,或古無而今有。
雖遞補所阙,各自以為工,榷而論之,皆未得其最。
蓋可以為志者,其道有三焉:一曰《都邑志》,二曰《氏族志》,三曰《方物志》。
何者?京邑翼翼,四方是則。
千門萬戶,兆庶仰其威神;虎踞龍蹯,帝王表其尊極。
兼複土階卑室,好約者所以安人;阿房、未央,窮奢者由其敗國。
此則其惡可以誡世,其善可以勸後者也。
且宮阙制度,朝廷軌儀,前王所為,後王取則。
故齊府肇建,頌魏都以立宮;代國初遷,寫吳京而樹阙。
故知經始之義,蔔揆之功,經百王而不易,無一日而可廢也。
至如兩漢之都鹹、洛,晉、宋之宅金陵,魏徙伊、瀍,齊居漳、滏,隋氏二世,分置兩都,此并規模宏遠,名号非一。
凡為國史者,宜各撰《都邑志》,列于《輿服》之上。
金石、草木、缟纻、絲枲之流,鳥獸、蟲魚、齒革、羽毛之類,或百蠻攸稅,或萬國是供,《夏書》則編于《禹貢》,《周書》則托于《王會》。
亦有圖形九牧之鼎,列狀四荒之經。
觀之者擅其博聞,學之者騁其多識。
自漢氏拓境,無國不賓,則有筇竹傳節,蒟醬流味,大宛獻其善馬,條支緻其巨雀。
爰及魏、晉,迄于周、隋,鹹迹遐迩來王,任土作貢。
異物歸于計吏,奇名顯于職方。
凡為國史者,宜各撰《方物志》,列于《食貨》之首。
帝王苗裔,公侯子孫,餘慶所鐘,百世無絕。
能言吾祖,郯子見師于孔公;不議其先,籍談取诮于姬後。
故周撰《世本》,式辨諸宗;楚置三闾,實掌王族。
逮于晚葉,譜學尤煩。
用之于官,可以品藻士庶;施之于國,可以甄别華夷。
自劉、曹受命,雍、豫為宅,世胄相承,子孫蕃衍。
及永嘉東渡,流寓揚、越;代氏南遷,革夷從夏。
于是中朝江左,南北混淆;華壤邊民,虜漢相雜。
隋有天下,文軌大同;江外、山東,人物殷湊。
其間高門素族,非複一家;郡正州都,世掌其任。
凡為國史者,宜各撰《氏族志》,列于《百官》之下。
蓋自都邑以降,氏族而往,實為志者所宜先,而諸史竟無其錄。
如休文《宋籍》,廣以《符瑞》;伯起《魏篇》,加之《釋老》。
徒以不急為務,曾何足雲。
惟此數條,粗加商略,得失利害,從可知矣。
庶乎後來作者,擇其善而行之。
或問曰:子以都邑、氏族、方物宜各纂次,以志名編。
夫史之有志,多憑舊說,苟世無其錄,則阙而不編,此都邑之流所以不果列志也。
對曰:案帝王建國,本無恒所,作者記事,亦在相時。
遠則漢有《三輔典》,近則隋有《東都記》。
于南則有宋《南徐州記》、《晉宮阙名》,于北則有《洛陽伽藍記》、《邺都故事》。
蓋都邑之事,盡在是矣。
譜牒之作,盛于中古。
漢有趙岐《三輔決錄》,晉有摯虞《族姓記》。
江左有兩王《百家譜》,中原有《方思格》。
蓋氏族之事,盡在事矣。
自沈瑩著《監海水土》,周處撰《陽羨風土》,厥類衆多,諒非一族。
是以《地理》為書,陸澄集而難盡;《水經》加注,郦元編而不窮。
蓋方物之事,盡在是矣。
凡此諸書,代不乏作,必聚而為志,奚患無文?譬夫涉海求魚,登山采木,至于鱗介修短,柯條巨細,蓋在擇之而已。
苟為魚人、匠者,何慮山海之貧罄哉?(以上雜志)
且事當炎運,尤相關涉,《爾雅》釋物,非無往例。
既藝文有志,何不為《方言志》乎?但班固綴孫卿之詞,以序《刑法》;探孟轲之語,用裁《食貨》,《五行》出劉向《洪範》,《藝文》取劉歆《七略》,因人成事,其目遂多。
至若許負《相經》、揚雄《方言》,并當時所重,見傳流俗。
若加以二志,幸有其書,何獨舍諸?深所未曉。
曆觀衆史,諸志列名,或前略而後詳,或古無而今有。
雖遞補所阙,各自以為工,榷而論之,皆未得其最。
蓋可以為志者,其道有三焉:一曰《都邑志》,二曰《氏族志》,三曰《方物志》。
何者?京邑翼翼,四方是則。
千門萬戶,兆庶仰其威神;虎踞龍蹯,帝王表其尊極。
兼複土階卑室,好約者所以安人;阿房、未央,窮奢者由其敗國。
此則其惡可以誡世,其善可以勸後者也。
且宮阙制度,朝廷軌儀,前王所為,後王取則。
故齊府肇建,頌魏都以立宮;代國初遷,寫吳京而樹阙。
故知經始之義,蔔揆之功,經百王而不易,無一日而可廢也。
至如兩漢之都鹹、洛,晉、宋之宅金陵,魏徙伊、瀍,齊居漳、滏,隋氏二世,分置兩都,此并規模宏遠,名号非一。
凡為國史者,宜各撰《都邑志》,列于《輿服》之上。
金石、草木、缟纻、絲枲之流,鳥獸、蟲魚、齒革、羽毛之類,或百蠻攸稅,或萬國是供,《夏書》則編于《禹貢》,《周書》則托于《王會》。
亦有圖形九牧之鼎,列狀四荒之經。
觀之者擅其博聞,學之者騁其多識。
自漢氏拓境,無國不賓,則有筇竹傳節,蒟醬流味,大宛獻其善馬,條支緻其巨雀。
爰及魏、晉,迄于周、隋,鹹迹遐迩來王,任土作貢。
異物歸于計吏,奇名顯于職方。
凡為國史者,宜各撰《方物志》,列于《食貨》之首。
帝王苗裔,公侯子孫,餘慶所鐘,百世無絕。
能言吾祖,郯子見師于孔公;不議其先,籍談取诮于姬後。
故周撰《世本》,式辨諸宗;楚置三闾,實掌王族。
逮于晚葉,譜學尤煩。
用之于官,可以品藻士庶;施之于國,可以甄别華夷。
自劉、曹受命,雍、豫為宅,世胄相承,子孫蕃衍。
及永嘉東渡,流寓揚、越;代氏南遷,革夷從夏。
于是中朝江左,南北混淆;華壤邊民,虜漢相雜。
隋有天下,文軌大同;江外、山東,人物殷湊。
其間高門素族,非複一家;郡正州都,世掌其任。
凡為國史者,宜各撰《氏族志》,列于《百官》之下。
蓋自都邑以降,氏族而往,實為志者所宜先,而諸史竟無其錄。
如休文《宋籍》,廣以《符瑞》;伯起《魏篇》,加之《釋老》。
徒以不急為務,曾何足雲。
惟此數條,粗加商略,得失利害,從可知矣。
庶乎後來作者,擇其善而行之。
或問曰:子以都邑、氏族、方物宜各纂次,以志名編。
夫史之有志,多憑舊說,苟世無其錄,則阙而不編,此都邑之流所以不果列志也。
對曰:案帝王建國,本無恒所,作者記事,亦在相時。
遠則漢有《三輔典》,近則隋有《東都記》。
于南則有宋《南徐州記》、《晉宮阙名》,于北則有《洛陽伽藍記》、《邺都故事》。
蓋都邑之事,盡在是矣。
譜牒之作,盛于中古。
漢有趙岐《三輔決錄》,晉有摯虞《族姓記》。
江左有兩王《百家譜》,中原有《方思格》。
蓋氏族之事,盡在事矣。
自沈瑩著《監海水土》,周處撰《陽羨風土》,厥類衆多,諒非一族。
是以《地理》為書,陸澄集而難盡;《水經》加注,郦元編而不窮。
蓋方物之事,盡在是矣。
凡此諸書,代不乏作,必聚而為志,奚患無文?譬夫涉海求魚,登山采木,至于鱗介修短,柯條巨細,蓋在擇之而已。
苟為魚人、匠者,何慮山海之貧罄哉?(以上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