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篇 自叙第三十六
關燈
小
中
大
予幼奉庭訓,早遊文學。
年在纨绮,便受《古文尚書》。
每苦其辭艱瑣,難為諷讀。
雖屢逢捶撻,而其業不成。
嘗聞家君為諸兄講《春秋左氏傳》,每廢書而聽。
逮講畢,即為諸兄說之。
因竊歎曰:"若使書皆如此,吾不複怠矣。
"先君奇其意,于是始授以《左氏》,期年而講誦都畢。
于時年甫十有二矣。
所講雖未能深解,而大義略舉。
父兄欲令博觀義疏,精此一經。
辭以獲麟已後,未見其事,乞且觀餘部,以廣異聞。
次又讀《史》、《漢》、《三國志》。
既欲知古今沿革,曆數相承,于是觸類而觀,不假師訓。
自漢中興已降,迄乎皇家實錄,年十有七,而窺覽略周。
其所讀書,多因假賃,雖部帙殘缺,篇第有遺,至于叙事之紀綱,立言之梗概,亦粗知之矣。
但于時将求仕進,兼習揣摩,至于專心諸史,我則未暇。
洎年登弱冠,射策登朝,于是思有餘閑,獲遂本願。
旅遊京洛,頗積歲年,公私借書,恣情披閱。
至如一代之史,分為數家,其間雜記小書,又競為異說,莫不鑽研穿鑿,盡其利害。
加以自小觀書,喜談名理,其所悟者,皆得之襟腑,非由染習。
故始在總角,讀班、謝兩《漢》,便怪《前書》不應有《古今人表》,《後書》宜為更始立紀。
當時聞者,共責以為童子何知,而敢輕議前哲。
于是郝然自失,無辭以對。
其後見《張衡》、《範晔集》,果以二史為非。
其有暗合于古人者,蓋不可勝紀。
始知流俗之士,難與之言。
凡有異同,蓄諸方寸。
及年以過立,言悟日多,常恨時無同好,可與言者。
維東海徐堅,晚與之遇,相得甚歡,雖古者伯牙之識锺期,管仲之知鮑叔,不是過也。
複有永城朱敬則、沛國劉允濟、義興薛謙光、河南元行沖、陳留吳兢、壽春裴懷古,亦以言議見許,道術相知。
所有揚榷,得盡懷抱。
每雲:"德不孤,必有鄰,四海之内,知我者不過數子而已矣。
" 昔仲尼以睿聖明哲,天縱多能,睹史籍之繁文,懼覽之者之不一,删《詩》為三百篇,約史記以修《春秋》,贊《易》道以黜入索,述《職方》以除九丘,讨論墳、典,斷自唐、虞,以迄于周。
其文不刊,為後王法。
自茲厥後,史籍逾多,苟非命世大才,孰能刊正其失?嗟予小子,敢當此任!其于史傳也,嘗欲自班、馬已降,訖于姚、李、令狐、顔、孔諸書,莫不因其舊義,普加厘革。
但以無夫子之名,而辄行夫子之事,将恐緻驚末俗,取咎時人,徒有其勞,而莫之見賞。
所以每握管歎息,遲回者久之。
非欲之而不能,實能之而不敢也。
既朝廷有知意者,遂以載筆見推。
由是三為史臣,再入東觀。
每惟皇家受命,多曆年所,史官所編,粗惟紀錄。
至于紀傳及志,則皆未有其書。
長安中,會奉诏預修《唐史》。
及今上即位,又敕撰《則天大聖皇後實錄》。
凡所著述,嘗欲行其舊議。
而當時同作諸士及監修貴臣,每與其鑿枘相違,龃龉難入。
故其所載削,皆與俗浮沈。
雖自謂依違苟從,然猶大為史官所嫉。
嗟乎!雖任當其職,而吾道不行;見用于時,而美志不遂。
郁怏孤憤,無以寄懷。
必寝而不言,嘿而無述,又恐沒世之後,誰知予者
年在纨绮,便受《古文尚書》。
每苦其辭艱瑣,難為諷讀。
雖屢逢捶撻,而其業不成。
嘗聞家君為諸兄講《春秋左氏傳》,每廢書而聽。
逮講畢,即為諸兄說之。
因竊歎曰:"若使書皆如此,吾不複怠矣。
"先君奇其意,于是始授以《左氏》,期年而講誦都畢。
于時年甫十有二矣。
所講雖未能深解,而大義略舉。
父兄欲令博觀義疏,精此一經。
辭以獲麟已後,未見其事,乞且觀餘部,以廣異聞。
次又讀《史》、《漢》、《三國志》。
既欲知古今沿革,曆數相承,于是觸類而觀,不假師訓。
自漢中興已降,迄乎皇家實錄,年十有七,而窺覽略周。
其所讀書,多因假賃,雖部帙殘缺,篇第有遺,至于叙事之紀綱,立言之梗概,亦粗知之矣。
但于時将求仕進,兼習揣摩,至于專心諸史,我則未暇。
洎年登弱冠,射策登朝,于是思有餘閑,獲遂本願。
旅遊京洛,頗積歲年,公私借書,恣情披閱。
至如一代之史,分為數家,其間雜記小書,又競為異說,莫不鑽研穿鑿,盡其利害。
加以自小觀書,喜談名理,其所悟者,皆得之襟腑,非由染習。
故始在總角,讀班、謝兩《漢》,便怪《前書》不應有《古今人表》,《後書》宜為更始立紀。
當時聞者,共責以為童子何知,而敢輕議前哲。
于是郝然自失,無辭以對。
其後見《張衡》、《範晔集》,果以二史為非。
其有暗合于古人者,蓋不可勝紀。
始知流俗之士,難與之言。
凡有異同,蓄諸方寸。
及年以過立,言悟日多,常恨時無同好,可與言者。
維東海徐堅,晚與之遇,相得甚歡,雖古者伯牙之識锺期,管仲之知鮑叔,不是過也。
複有永城朱敬則、沛國劉允濟、義興薛謙光、河南元行沖、陳留吳兢、壽春裴懷古,亦以言議見許,道術相知。
所有揚榷,得盡懷抱。
每雲:"德不孤,必有鄰,四海之内,知我者不過數子而已矣。
" 昔仲尼以睿聖明哲,天縱多能,睹史籍之繁文,懼覽之者之不一,删《詩》為三百篇,約史記以修《春秋》,贊《易》道以黜入索,述《職方》以除九丘,讨論墳、典,斷自唐、虞,以迄于周。
其文不刊,為後王法。
自茲厥後,史籍逾多,苟非命世大才,孰能刊正其失?嗟予小子,敢當此任!其于史傳也,嘗欲自班、馬已降,訖于姚、李、令狐、顔、孔諸書,莫不因其舊義,普加厘革。
但以無夫子之名,而辄行夫子之事,将恐緻驚末俗,取咎時人,徒有其勞,而莫之見賞。
所以每握管歎息,遲回者久之。
非欲之而不能,實能之而不敢也。
既朝廷有知意者,遂以載筆見推。
由是三為史臣,再入東觀。
每惟皇家受命,多曆年所,史官所編,粗惟紀錄。
至于紀傳及志,則皆未有其書。
長安中,會奉诏預修《唐史》。
及今上即位,又敕撰《則天大聖皇後實錄》。
凡所著述,嘗欲行其舊議。
而當時同作諸士及監修貴臣,每與其鑿枘相違,龃龉難入。
故其所載削,皆與俗浮沈。
雖自謂依違苟從,然猶大為史官所嫉。
嗟乎!雖任當其職,而吾道不行;見用于時,而美志不遂。
郁怏孤憤,無以寄懷。
必寝而不言,嘿而無述,又恐沒世之後,誰知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