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回 法外法僧舍栖身 遇中遇旅人得所
關燈
小
中
大
長策,何不把他請到我家裡,做個記室,他既可以得所,我兩個兒子也可就此觀摩,一舉兩得,有何不可。
”主意已定,又向吉慶和道:“先生在此終有了時,經卷抄完卻更作何計議?”吉慶和道:“蓬飄無定,後路茫茫。
阮籍窮途,那堪設想。
燃眉之急,隻好暫救一時了”。
趙弼道:“先生書法精妙絕倫,老夫鄙意,卻有個冒昧之請,隻因寒舍書記無人,拟屈高賢佐理一二。
但未審先生之意,肯小就否?”吉慶和道:“一介寒儒,荷邀青眼,實為萬幸,夫複何求!更蒙位置之殷,範我馳驅之力,遭逢分外,焉敢固辭。
但字類塗鴉,尚求指教耳。
”趙弼道:“先生謙謙君子,儒雅風流,令我氣下十倍,既蒙不棄,明日當折柬相邀,所有未完經卷,不妨帶往寒舍随時代抄。
” 說著,轉向法真道:“老夫此舉,在住持意下如何呢?”法真道:“老施主古道熱腸,近所罕有,隻此一舉,吉先生既可得所,老施主又可得人。
洵屬一舉兩得,是好極了。
”趙弼聽說,又向法真哈哈笑道:“雖然如此,究竟有些割愛呀。
”說罷大家又笑了一回,趙弼方告别而去。
次早吉慶和梳洗才畢,見有個道人領著昨日跟趙弼的那個家人,走到房門口,取出趙弼的名帖,向吉慶和面前站定。
說道:“家主人請師爺安,特地招呼家人過來請師爺駕,即刻就過去,夫馬已預備好了。
”吉慶和道:“管家你請稍待,容某稍為拂理,即便起行。
”于是檢點了一會,喊腳夫挑了行李,又到方丈内與法真作别,彼此均戀戀不舍。
法真道:“先生此去,何日複來呢?”吉慶和回答道:“旦暮得閑,便來領教,諸承垂照,容報盛情。
” 說著,已出了方丈,二人一揖而别。
吉慶和走到寺門外,見馬已備好,有馬夫立在旁邊,伺候上馬,吉慶和就此跨上,那個家人押著行李一路而去。
不一會己到趙宅門首,那家人搶幾步先去通報。
吉慶和也下了馬,正欲進去,趙弼己迎出來,二人見著先拱了拱手,然後同到廳上,重行過禮,分賓主坐下,有人獻上茶,趙弼道:“昨日識荊,足慰饑渴,今蒙惠顧,更惬生平。
老夫已命将浣薇軒打掃潔淨,為先生下榻矣。
“吉慶和謝道:“極承優待,何以克當,隻好銘諸心版了。
”趙弼又叫兩個兒子出來相見。
原來趙弼有兩位公子,一位小姐,皆是夫人鄭氏所生。
大公子名喚鼎銳,已中庚子科舉人。
二公子名喚鼎鉻,天姿頗鈍,雖請著先生教他,終是呆頭呆腦,故到今二十多歲,連學都不曾進過。
倒是那位小姐,才交十八歲,甚是端莊賢淑,詩詞歌賦無一不精,且有肝膽之氣,故趙弼與夫人極其鐘愛,這且不表。
且說兩位公子到了廳上,與吉慶和見禮已畢,就在趙弼側首坐下,吉慶和先問了趙鼎銳兩個名号,然後趙鼎銳才向吉慶和道:“昨日家父道及楷法,小弟實深羨慕。
今睹豐采,一定是字如其人。
”吉慶和道:“小弟愚魯不才,謬邀尊大人賞鑒,己是慚愧之至,今得叨教,有所步趨矣。
”口裡說著,眼睛裡就瞧那鼎銘,隻見他不發一言,隻是坐在底下椅子上呆呆的低著頭望地。
大家又坐了一會,用過午飯,趙弼便令鼎銳送吉慶和到浣薇軒去。
原來這浣薇軒,是一所明三暗四的屋子,上首格了房間專為記室,外面三間是通的,四面皆裝著玻璃窗,屋内的陳設亦頗精緻,一帶圍牆腳下,皆種著薔薇花。
春天花開的時節,每常在此宴客。
吉慶和進了房間,見行李等物均安頓停當,趙鼎銳又坐了一刻這才出去。
由此吉慶和與趙弼父子賓主極其相得,到了十月初旬,吉慶和記念法真和尚,并那嚴經又抄成了兩部,便去妙相寺走了一遭,代送經卷,卻值顧全也在那裡。
彼此談了許久,顧全亦代他歡喜,直至夕陽西下才緩緩歸來。
晚飯以後,順手在書架上拿了本書,就燈下來看,翻了兩頁,卻是一本嵇叔夜廣陵散的琴譜,正逐字逐句的看去,忽然一陣琴音随風送至。
吉慶和訝道:“此是何人所彈,如此悠揚婉轉,可惜我不谙此調,空負焦桐。
”複又想道“指法雖未谙習,此音卻不可不聆,我何不步出東齋,到院落中靜聽一曲呢!”說著便走出來,隻見明月當空,人影在地。
風聲過處,又聽得一陣悠揚婉轉,恍從牆外飛來,就順著琴音側耳聽去,果然是宮商合拍,聲調铿锵,聽到妙處便朗吟道“此曲隻應天上有,人問能得幾回聞。
”直至琴聲寂然,便又歎道:“溯昔日湘靈鼓瑟,有‘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之句,今夜此情此景,仿佛似之。
”于是又徘徊了一會,這才歸寝。
你道這琴聲是何處來的呢?就是趙弼女兒靜娟小姐平日酷嗜絲桐,因那晚間,月朗風清,故命了丫環焚了一爐香,設下琴床,他便撫了一曲,借以消遣,這且不表。
到了次日,趙鼎銳至吉慶和房内說道:“昨有友人約遊半山寺賞看清溪九曲,弟已應允,特來約兄一遊,不識兄可高興否?”吉慶和道:“承兄惠約,弟當附骥。
”隻因此一去,有分曉,竟成了個名士多情,美人薄命。
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主意已定,又向吉慶和道:“先生在此終有了時,經卷抄完卻更作何計議?”吉慶和道:“蓬飄無定,後路茫茫。
阮籍窮途,那堪設想。
燃眉之急,隻好暫救一時了”。
趙弼道:“先生書法精妙絕倫,老夫鄙意,卻有個冒昧之請,隻因寒舍書記無人,拟屈高賢佐理一二。
但未審先生之意,肯小就否?”吉慶和道:“一介寒儒,荷邀青眼,實為萬幸,夫複何求!更蒙位置之殷,範我馳驅之力,遭逢分外,焉敢固辭。
但字類塗鴉,尚求指教耳。
”趙弼道:“先生謙謙君子,儒雅風流,令我氣下十倍,既蒙不棄,明日當折柬相邀,所有未完經卷,不妨帶往寒舍随時代抄。
” 說著,轉向法真道:“老夫此舉,在住持意下如何呢?”法真道:“老施主古道熱腸,近所罕有,隻此一舉,吉先生既可得所,老施主又可得人。
洵屬一舉兩得,是好極了。
”趙弼聽說,又向法真哈哈笑道:“雖然如此,究竟有些割愛呀。
”說罷大家又笑了一回,趙弼方告别而去。
次早吉慶和梳洗才畢,見有個道人領著昨日跟趙弼的那個家人,走到房門口,取出趙弼的名帖,向吉慶和面前站定。
說道:“家主人請師爺安,特地招呼家人過來請師爺駕,即刻就過去,夫馬已預備好了。
”吉慶和道:“管家你請稍待,容某稍為拂理,即便起行。
”于是檢點了一會,喊腳夫挑了行李,又到方丈内與法真作别,彼此均戀戀不舍。
法真道:“先生此去,何日複來呢?”吉慶和回答道:“旦暮得閑,便來領教,諸承垂照,容報盛情。
” 說著,已出了方丈,二人一揖而别。
吉慶和走到寺門外,見馬已備好,有馬夫立在旁邊,伺候上馬,吉慶和就此跨上,那個家人押著行李一路而去。
不一會己到趙宅門首,那家人搶幾步先去通報。
吉慶和也下了馬,正欲進去,趙弼己迎出來,二人見著先拱了拱手,然後同到廳上,重行過禮,分賓主坐下,有人獻上茶,趙弼道:“昨日識荊,足慰饑渴,今蒙惠顧,更惬生平。
老夫已命将浣薇軒打掃潔淨,為先生下榻矣。
“吉慶和謝道:“極承優待,何以克當,隻好銘諸心版了。
”趙弼又叫兩個兒子出來相見。
原來趙弼有兩位公子,一位小姐,皆是夫人鄭氏所生。
大公子名喚鼎銳,已中庚子科舉人。
二公子名喚鼎鉻,天姿頗鈍,雖請著先生教他,終是呆頭呆腦,故到今二十多歲,連學都不曾進過。
倒是那位小姐,才交十八歲,甚是端莊賢淑,詩詞歌賦無一不精,且有肝膽之氣,故趙弼與夫人極其鐘愛,這且不表。
且說兩位公子到了廳上,與吉慶和見禮已畢,就在趙弼側首坐下,吉慶和先問了趙鼎銳兩個名号,然後趙鼎銳才向吉慶和道:“昨日家父道及楷法,小弟實深羨慕。
今睹豐采,一定是字如其人。
”吉慶和道:“小弟愚魯不才,謬邀尊大人賞鑒,己是慚愧之至,今得叨教,有所步趨矣。
”口裡說著,眼睛裡就瞧那鼎銘,隻見他不發一言,隻是坐在底下椅子上呆呆的低著頭望地。
大家又坐了一會,用過午飯,趙弼便令鼎銳送吉慶和到浣薇軒去。
原來這浣薇軒,是一所明三暗四的屋子,上首格了房間專為記室,外面三間是通的,四面皆裝著玻璃窗,屋内的陳設亦頗精緻,一帶圍牆腳下,皆種著薔薇花。
春天花開的時節,每常在此宴客。
吉慶和進了房間,見行李等物均安頓停當,趙鼎銳又坐了一刻這才出去。
由此吉慶和與趙弼父子賓主極其相得,到了十月初旬,吉慶和記念法真和尚,并那嚴經又抄成了兩部,便去妙相寺走了一遭,代送經卷,卻值顧全也在那裡。
彼此談了許久,顧全亦代他歡喜,直至夕陽西下才緩緩歸來。
晚飯以後,順手在書架上拿了本書,就燈下來看,翻了兩頁,卻是一本嵇叔夜廣陵散的琴譜,正逐字逐句的看去,忽然一陣琴音随風送至。
吉慶和訝道:“此是何人所彈,如此悠揚婉轉,可惜我不谙此調,空負焦桐。
”複又想道“指法雖未谙習,此音卻不可不聆,我何不步出東齋,到院落中靜聽一曲呢!”說著便走出來,隻見明月當空,人影在地。
風聲過處,又聽得一陣悠揚婉轉,恍從牆外飛來,就順著琴音側耳聽去,果然是宮商合拍,聲調铿锵,聽到妙處便朗吟道“此曲隻應天上有,人問能得幾回聞。
”直至琴聲寂然,便又歎道:“溯昔日湘靈鼓瑟,有‘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之句,今夜此情此景,仿佛似之。
”于是又徘徊了一會,這才歸寝。
你道這琴聲是何處來的呢?就是趙弼女兒靜娟小姐平日酷嗜絲桐,因那晚間,月朗風清,故命了丫環焚了一爐香,設下琴床,他便撫了一曲,借以消遣,這且不表。
到了次日,趙鼎銳至吉慶和房内說道:“昨有友人約遊半山寺賞看清溪九曲,弟已應允,特來約兄一遊,不識兄可高興否?”吉慶和道:“承兄惠約,弟當附骥。
”隻因此一去,有分曉,竟成了個名士多情,美人薄命。
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