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回 投猛藥公子解癡魔 進良言佳人施慧舌
關燈
小
中
大
卻說吉慶和因到半山寺空跑了一趟,不曾遇着那意中人,回來之後,坐在都裡納悶,忽見趙鼎銳走來,說道:“吉兄,天地間競有不可思議之事。
在善談因果者皆謂‘積善之家必有餘慶’,在小弟看來未必盡然。
即以寒舍而論,自先祖父母以及家父家母,雖不敢謂樂善不倦,而見義亦必勇為,從未刻薄待人,應該子弟皆聰明俊傑的才好。
如小弟之愚,已自慚愧無地,豈料舍弟之苦竟有出人意外。
舍弟從前本有個半癡的病,家父各處延醫為其診治,均未見效。
有時尚覺清楚,家父始疑其有外務,遂趕緊為之授室,或者可以收心,及至娶親之後,依然如故。
家父又百般試探,恐怕花柳場中另有一二知己,隻要他的病可以解脫,不妨用些錢代他讨回來。
試探日久,亦無此事,繼更加以痛楚,又複不行。
百計千方竟無轉機之日,然不過呆呆的坐在那裡不言不語,低著頭,不知他想什麼。
有人問他言語,他亦不答;即不與以飲食,他亦不要。
家父亦無如何,惟有聽之而已。
不意近來更加利害,終日狂叫,鬧得不成事體,甚至向空中羅拜,跳躍飛騰,而且力大無窮,無人可以制服。
家父急得沒法,意欲置之于死地,卻又不忍下此毒手,現已将他鎖起,待其自死,免得吵鬧不安,吉兄你道可歎不可歎!” 吉慶和道:“在小弟愚見,未必絕無法想,天下豈無呆而複明之人!若竟待之以死,似非善處之道。
但不知令弟之病系因何事而得?”趙鼎銳道:“舍弟自幼資質本鈍,到了上學的時節,家父督責又嚴,這年請了個嚴先生教讀。
豈知嚴先生卻與家父同窗,到館以後,功課自不必說,又重于家父之托,就格外嚴謹了。
那時舍弟才十四歲,甫經開筆,這日适逢窗課題目又難了些,舍弟由早至晚,竟不能成文。
先生教訓了一番,家父又督責了一晚,彼時舍弟覺得慚愧,甚為憤急,到了次日就覺身體不爽,心口亂跳,當時卻不介意,漸漸的就有些似呆非呆的樣子了。
然猶朝夕課讀,那知愈過愈壞,竟有終日坐在館裡,不發一言,不念一句,到了課期,實做成個一張大白紙,兩眼望青天,如此已有半年的光景。
家父見此為作,頗覺忿恨,爽性不要他讀書,看他如何舉動,察看許久,仍然如是。
于是家父就延醫調治,竟是服藥罔效。
過了年餘,小弟卻有個表兄從杭州來此,看見舍弟隻個模樣,就同小弟說起他代他到勾欄中開開眼界,或者因此可以破愚。
一連去了幾次,不但不能破愚,反比從前更甚,家父因此又疑他有外務了。
” 吉慶和道:“令弟的伉俪想是甚笃了,而今有幾位世兄呢?”趙鼎銳道:“如果伉俪甚笃,倒也罷了。
隻恐人道尚且不知,所幸舍弟媳極其賢惠,三年以來毫無半句怨語,而且百般解說,求神拜佛,曲盡其誠。
争奈舍弟毫不知覺,如何如何。
”吉慶和又道:“令弟的體質寒熱如何,前服之藥是何品味呢?”趙鼎銳道:“若論體氣,自幼常鬧肝熱,所食之物最喜水果,光景是個熱體。
至所服之藥,無非麝香石蒲,開竅化痰之類,卻吃得不少。
” 吉慶和道:“以此藥而治此病,似乎大相背謬。
麝香石蒲雖曰化痰開竅,但系極熱之品。
令弟本來肝熱的體質,因一時憤急,遂緻觸動熱痰。
熱痰一動,不以清涼化之,勢必任其盤踞。
盤踞既久必緻蒙入心包,焉得不日益加重,近日時醫往往如是,一見此等病症,辄曰開竅化痰。
竅固要開,痰亦要化,而不追問其始末,細察其寒熱,一味浮躁氣習,裝模做樣,轎來轎去,自高身價。
每到一家略一接脈,即胡亂開一方,忽忽而去。
病勢稍重,即便推手,另請高明。
究其果有本領與否?仍不過如我輩以耳代目,讀得幾句湯頭歌、藥性賦,便自懸壺于市,自誇國手。
庸醫誤人,殊可發指。
小弟雖不知醫,但據吾兄所言,以令弟平日之體質,卻系熱痰所緻,欲治此病,務要驅除熱痰,以清其心,然後加以調理方可有效。
”趙鼎銳道:“聞兄之言,使小弟頓開茅塞,舍弟之病,為醫家所誤,是一定不疑了。
當禀知家父,尚求為舍弟一治。
”吉慶和道:“小弟偶爾妄言,卻不可據以為實,還得斟酌盡善才好。
” 說著,趙鼎銳自匆匆的去了。
一會子吃了飯,趙弼就著小芸來請吉慶和過去。
到了廳上,趙弼讓了坐,即說道:“頃聞大小兒所言,先生之論極是。
二小兒素有肝熱,現在之病,光景全是熱痰,先生素精岐黃,敢請為之一治,若能全愈,這就是他的造化了。
”吉慶和道:“晚生向不知醫理,不過稍閱各家書籍,适以大哥所言,妄參末議,臨症一切,尚難自信。
既承老先生垂囑,晚生萬不敢辭,且待看了脈再行參酌。
”趙弼道:“得蒙垂佑,是感激無地了。
”說著,就命家人掌了燈,一齊同到内室。
走過院落,隻聽裡而大聲狂叫,在那裡說彌勒佛、現世音、孫猴子,又是什麼王母娘娘請他赴蟠桃會,一會子又說十殿閻羅王叫他上任,舍不得爹媽,哭一陣笑一陣的,鬧個不住。
吉慶和走到房内,隻見趙鼎銘鎖在那裡,看見有人進來,便伏在地下磕了無數的頭,嘴裡又說:“像是天宮裡下來的神将,奉玉皇大帝來請我,我是不去,你趕緊去罷。
若再不走,我就打你了!”說着
在善談因果者皆謂‘積善之家必有餘慶’,在小弟看來未必盡然。
即以寒舍而論,自先祖父母以及家父家母,雖不敢謂樂善不倦,而見義亦必勇為,從未刻薄待人,應該子弟皆聰明俊傑的才好。
如小弟之愚,已自慚愧無地,豈料舍弟之苦竟有出人意外。
舍弟從前本有個半癡的病,家父各處延醫為其診治,均未見效。
有時尚覺清楚,家父始疑其有外務,遂趕緊為之授室,或者可以收心,及至娶親之後,依然如故。
家父又百般試探,恐怕花柳場中另有一二知己,隻要他的病可以解脫,不妨用些錢代他讨回來。
試探日久,亦無此事,繼更加以痛楚,又複不行。
百計千方竟無轉機之日,然不過呆呆的坐在那裡不言不語,低著頭,不知他想什麼。
有人問他言語,他亦不答;即不與以飲食,他亦不要。
家父亦無如何,惟有聽之而已。
不意近來更加利害,終日狂叫,鬧得不成事體,甚至向空中羅拜,跳躍飛騰,而且力大無窮,無人可以制服。
家父急得沒法,意欲置之于死地,卻又不忍下此毒手,現已将他鎖起,待其自死,免得吵鬧不安,吉兄你道可歎不可歎!” 吉慶和道:“在小弟愚見,未必絕無法想,天下豈無呆而複明之人!若竟待之以死,似非善處之道。
但不知令弟之病系因何事而得?”趙鼎銳道:“舍弟自幼資質本鈍,到了上學的時節,家父督責又嚴,這年請了個嚴先生教讀。
豈知嚴先生卻與家父同窗,到館以後,功課自不必說,又重于家父之托,就格外嚴謹了。
那時舍弟才十四歲,甫經開筆,這日适逢窗課題目又難了些,舍弟由早至晚,竟不能成文。
先生教訓了一番,家父又督責了一晚,彼時舍弟覺得慚愧,甚為憤急,到了次日就覺身體不爽,心口亂跳,當時卻不介意,漸漸的就有些似呆非呆的樣子了。
然猶朝夕課讀,那知愈過愈壞,竟有終日坐在館裡,不發一言,不念一句,到了課期,實做成個一張大白紙,兩眼望青天,如此已有半年的光景。
家父見此為作,頗覺忿恨,爽性不要他讀書,看他如何舉動,察看許久,仍然如是。
于是家父就延醫調治,竟是服藥罔效。
過了年餘,小弟卻有個表兄從杭州來此,看見舍弟隻個模樣,就同小弟說起他代他到勾欄中開開眼界,或者因此可以破愚。
一連去了幾次,不但不能破愚,反比從前更甚,家父因此又疑他有外務了。
” 吉慶和道:“令弟的伉俪想是甚笃了,而今有幾位世兄呢?”趙鼎銳道:“如果伉俪甚笃,倒也罷了。
隻恐人道尚且不知,所幸舍弟媳極其賢惠,三年以來毫無半句怨語,而且百般解說,求神拜佛,曲盡其誠。
争奈舍弟毫不知覺,如何如何。
”吉慶和又道:“令弟的體質寒熱如何,前服之藥是何品味呢?”趙鼎銳道:“若論體氣,自幼常鬧肝熱,所食之物最喜水果,光景是個熱體。
至所服之藥,無非麝香石蒲,開竅化痰之類,卻吃得不少。
” 吉慶和道:“以此藥而治此病,似乎大相背謬。
麝香石蒲雖曰化痰開竅,但系極熱之品。
令弟本來肝熱的體質,因一時憤急,遂緻觸動熱痰。
熱痰一動,不以清涼化之,勢必任其盤踞。
盤踞既久必緻蒙入心包,焉得不日益加重,近日時醫往往如是,一見此等病症,辄曰開竅化痰。
竅固要開,痰亦要化,而不追問其始末,細察其寒熱,一味浮躁氣習,裝模做樣,轎來轎去,自高身價。
每到一家略一接脈,即胡亂開一方,忽忽而去。
病勢稍重,即便推手,另請高明。
究其果有本領與否?仍不過如我輩以耳代目,讀得幾句湯頭歌、藥性賦,便自懸壺于市,自誇國手。
庸醫誤人,殊可發指。
小弟雖不知醫,但據吾兄所言,以令弟平日之體質,卻系熱痰所緻,欲治此病,務要驅除熱痰,以清其心,然後加以調理方可有效。
”趙鼎銳道:“聞兄之言,使小弟頓開茅塞,舍弟之病,為醫家所誤,是一定不疑了。
當禀知家父,尚求為舍弟一治。
”吉慶和道:“小弟偶爾妄言,卻不可據以為實,還得斟酌盡善才好。
” 說著,趙鼎銳自匆匆的去了。
一會子吃了飯,趙弼就著小芸來請吉慶和過去。
到了廳上,趙弼讓了坐,即說道:“頃聞大小兒所言,先生之論極是。
二小兒素有肝熱,現在之病,光景全是熱痰,先生素精岐黃,敢請為之一治,若能全愈,這就是他的造化了。
”吉慶和道:“晚生向不知醫理,不過稍閱各家書籍,适以大哥所言,妄參末議,臨症一切,尚難自信。
既承老先生垂囑,晚生萬不敢辭,且待看了脈再行參酌。
”趙弼道:“得蒙垂佑,是感激無地了。
”說著,就命家人掌了燈,一齊同到内室。
走過院落,隻聽裡而大聲狂叫,在那裡說彌勒佛、現世音、孫猴子,又是什麼王母娘娘請他赴蟠桃會,一會子又說十殿閻羅王叫他上任,舍不得爹媽,哭一陣笑一陣的,鬧個不住。
吉慶和走到房内,隻見趙鼎銘鎖在那裡,看見有人進來,便伏在地下磕了無數的頭,嘴裡又說:“像是天宮裡下來的神将,奉玉皇大帝來請我,我是不去,你趕緊去罷。
若再不走,我就打你了!”說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