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回 山水娛情名流驚豔 桑麻閑話村老談心
關燈
小
中
大
話說趙鼎銳與吉慶和正在那裡換衣服,預備去遊半山寺,隻見書童小芸來報:“杜相公來了!”趙鼎銳聽說,一面叫請進來,一面向吉慶和道:“這位姓杜的是與小弟同年,也是江甯縣籍,名宏字海秋,家住貢院西街,為人極豪爽,極诙諧,書法亦極精妙,家君亦極賞識,與小弟又最為莫逆,昨日約遊半山寺的即是此人。
”說著小芸已将杜海秋領進來,趙鼎銳便道:“小弟正拟去訪,不期兄已惠臨,失迓得很。
”杜海秋道:“小弟在舍候之良久,未見駕到,故此前來奉約,請快點罷,日已近午了。
” 一轉身看見吉慶和,便道:“這位可是吉兄麼?”趙鼎銳道:“正是。
”杜海秋忙著與吉慶和作了個揖道:“荒唐之至,久仰之至,小弟隻顧與伯英談心,竟不曾檢點到此,望勿見罪。
”吉慶和道:“豈敢,豈敢,小弟常聞伯兄道及大名,久思造訪,皆未如願,今幸遠臨,有失迎迓,亦複荒唐之至。
”趙鼎銳笑道:“大家荒唐,大家久仰,爽性大家勿罪罷。
但是日已近午,我們還是吃過飯去,還是不吃飯呢?”吉慶和未及回答,杜海秋自大聲道:“伯英你也太女子氣,要吃飯就吃飯,也不是做文章,還要咬文嚼字的揣摹,可不笑話。
”趙鼎銳聽說,忙催著開了飯,大家吃過,即便同去。
一路上談談說說,頗不寂寞,不上一會已到山下,望上去卻不過高,即由著石台坡慢慢走上,隻見黃葉半凋,丹楓欲老,迎面一座土墩,墩上豎著一方石碑,上寫“晉太傅謝公之墓。
”吉慶和見了,因羨道:“原來此地就是謝東山的故事,遙想當日圍棋賭墅,絲竹延賓的時節,何等豪邁,何等風流!今雖黃土一抔,猶覺啧啧人口,藉非有此韻事,不待千百年後,久已湮沒無聞,那裡還有人來此遊覽昵!這就不愧地以人傳了”。
杜海秋道:“此處無甚趣味,我們再上去瞧瞧。
”說著三人又走了二三十層土坡子,才上山頂,登高一望,面臨石郭,背倚台城,九曲清溪,環繞其下,真是水清見底,曲折萦回,自北至東,徐流不斷。
大家又贊羨了一回,這才轉身到半山寺。
進了山門,有道人出來伺候,寺門内房屋并不過多,道人便先領著去各處遊玩一回,然後進至一局亭上坐下,道人去泡了茶,一旁垂手侍立。
杜海秋問道:“這寺内共有幾個僧人,怎麼不見一個,卻往那裡去了?”道人道:“此地遊人稀少,香火無多,和尚安插不住,故無僧人住持,隻有廟祝看守。
”杜海秋問道:“這廟祝姓什麼呢?” 道人道:“名喚王大,就是小人。
”吉慶和道:“你多大歲數了,家中還有何人?”王大道:“小人今年六十三歲,妻子死了七八年,并無兒子,隻留下一個女兒,今年十六歲,就是父女兩個在這寺裡照應香火。
”吉慶和又道:“你剛才說這裡既無香火,又少遊人,你父女平日卻将什麼使用呢?” 王大道:“不瞞三位老爺說,平日間或碰著兩位老爺來此遊玩,丢幾文茶錢。
香儀是從來沒有的,老爺們的明見,單靠隻幾個錢父女兩個一日三餐那裡得夠呢,卻多虧我的女兒整日裡做些針黹,剩些錢貼補著度日,今日我女兒又去拿生活,還未回來呢。
”趙鼎銳道:“你女兒的針黹想必是好的了,但是那些粗生活不值什麼錢,必須拿些細的才好。
”王大道:“老爺的明見,可不是這樣呢!粗生活讨回來,自早至晚剩不了三四十個錢,倒是那細的雖要用點心做,錢卻多幾倍呢!曾記去年冬月裡,小人因有件事,看看又要過年,須要三五兩銀子用,正是沒處想法。
該應天不絕人,卻當女兒那日到京貨鋪子裡去讨生活。
那鋪子裡有位掌櫃的先生,就對女兒講起城南有個富戶人家,要做一付平金線的扇套子,要照北京城裡那樣做法。
因為那些女工會做的少,就問我女兒可會不會,如果做得好,是二兩五錢銀子一付。
我女兒聽說,巴不得有這種細生活,那裡還推出去不做呢,當時就攬了回來,不上十日就做成工送去,果然就帶了二兩五錢白花花的銀子回來。
過了三五日忽然那京貨鋪子裡人來找女兒,說是前日的扇套子做得好,那家還要做一個眼鏡套子,也是平金線的,五天後就要,卻是二兩銀子。
我女兒又攬下來,做了五天又得了二兩,不到半月工夫,就剩下這許多銀子,比那粗生活真高著幾倍了,可惜隻做過一次,以後再沒有了。
” 正絮絮叨叨說得高興,忽聽叫了一聲:“爹呀,我回來各處去我你,隻是不見,你在這裡同誰絮聒l”吉慶和聽得真切,掉轉頭來一看,卻是個女子,生得十分俊俏,但見身穿一件半新不舊粗綠布棉襖,腰系一條青布圍裙,頭上挽了一個盤螺髻,鬓邊斜插著兩朵敗殘的菊花,耳挂一對銀環,柳眉杏眼,毫無一點脂粉氣,裙下尖尖的一雙小腳,約在四寸左右,手扶欄杆,站在亭子對面檐下,真個是端莊流利,妩媚動人。
吉慶和暗暗驚道:“不料這個老頭兒有這樣齊整的一個女兒,真真看他不出。
” 正自在那裡出神,隻聽王大喊道:“不是别人,是三位遊客老爺在此閑談,我告訴老爺們,說你去做那平金線的生活,剩了許多銀子的話
”說著小芸已将杜海秋領進來,趙鼎銳便道:“小弟正拟去訪,不期兄已惠臨,失迓得很。
”杜海秋道:“小弟在舍候之良久,未見駕到,故此前來奉約,請快點罷,日已近午了。
” 一轉身看見吉慶和,便道:“這位可是吉兄麼?”趙鼎銳道:“正是。
”杜海秋忙著與吉慶和作了個揖道:“荒唐之至,久仰之至,小弟隻顧與伯英談心,竟不曾檢點到此,望勿見罪。
”吉慶和道:“豈敢,豈敢,小弟常聞伯兄道及大名,久思造訪,皆未如願,今幸遠臨,有失迎迓,亦複荒唐之至。
”趙鼎銳笑道:“大家荒唐,大家久仰,爽性大家勿罪罷。
但是日已近午,我們還是吃過飯去,還是不吃飯呢?”吉慶和未及回答,杜海秋自大聲道:“伯英你也太女子氣,要吃飯就吃飯,也不是做文章,還要咬文嚼字的揣摹,可不笑話。
”趙鼎銳聽說,忙催著開了飯,大家吃過,即便同去。
一路上談談說說,頗不寂寞,不上一會已到山下,望上去卻不過高,即由著石台坡慢慢走上,隻見黃葉半凋,丹楓欲老,迎面一座土墩,墩上豎著一方石碑,上寫“晉太傅謝公之墓。
”吉慶和見了,因羨道:“原來此地就是謝東山的故事,遙想當日圍棋賭墅,絲竹延賓的時節,何等豪邁,何等風流!今雖黃土一抔,猶覺啧啧人口,藉非有此韻事,不待千百年後,久已湮沒無聞,那裡還有人來此遊覽昵!這就不愧地以人傳了”。
杜海秋道:“此處無甚趣味,我們再上去瞧瞧。
”說著三人又走了二三十層土坡子,才上山頂,登高一望,面臨石郭,背倚台城,九曲清溪,環繞其下,真是水清見底,曲折萦回,自北至東,徐流不斷。
大家又贊羨了一回,這才轉身到半山寺。
進了山門,有道人出來伺候,寺門内房屋并不過多,道人便先領著去各處遊玩一回,然後進至一局亭上坐下,道人去泡了茶,一旁垂手侍立。
杜海秋問道:“這寺内共有幾個僧人,怎麼不見一個,卻往那裡去了?”道人道:“此地遊人稀少,香火無多,和尚安插不住,故無僧人住持,隻有廟祝看守。
”杜海秋問道:“這廟祝姓什麼呢?” 道人道:“名喚王大,就是小人。
”吉慶和道:“你多大歲數了,家中還有何人?”王大道:“小人今年六十三歲,妻子死了七八年,并無兒子,隻留下一個女兒,今年十六歲,就是父女兩個在這寺裡照應香火。
”吉慶和又道:“你剛才說這裡既無香火,又少遊人,你父女平日卻将什麼使用呢?” 王大道:“不瞞三位老爺說,平日間或碰著兩位老爺來此遊玩,丢幾文茶錢。
香儀是從來沒有的,老爺們的明見,單靠隻幾個錢父女兩個一日三餐那裡得夠呢,卻多虧我的女兒整日裡做些針黹,剩些錢貼補著度日,今日我女兒又去拿生活,還未回來呢。
”趙鼎銳道:“你女兒的針黹想必是好的了,但是那些粗生活不值什麼錢,必須拿些細的才好。
”王大道:“老爺的明見,可不是這樣呢!粗生活讨回來,自早至晚剩不了三四十個錢,倒是那細的雖要用點心做,錢卻多幾倍呢!曾記去年冬月裡,小人因有件事,看看又要過年,須要三五兩銀子用,正是沒處想法。
該應天不絕人,卻當女兒那日到京貨鋪子裡去讨生活。
那鋪子裡有位掌櫃的先生,就對女兒講起城南有個富戶人家,要做一付平金線的扇套子,要照北京城裡那樣做法。
因為那些女工會做的少,就問我女兒可會不會,如果做得好,是二兩五錢銀子一付。
我女兒聽說,巴不得有這種細生活,那裡還推出去不做呢,當時就攬了回來,不上十日就做成工送去,果然就帶了二兩五錢白花花的銀子回來。
過了三五日忽然那京貨鋪子裡人來找女兒,說是前日的扇套子做得好,那家還要做一個眼鏡套子,也是平金線的,五天後就要,卻是二兩銀子。
我女兒又攬下來,做了五天又得了二兩,不到半月工夫,就剩下這許多銀子,比那粗生活真高著幾倍了,可惜隻做過一次,以後再沒有了。
” 正絮絮叨叨說得高興,忽聽叫了一聲:“爹呀,我回來各處去我你,隻是不見,你在這裡同誰絮聒l”吉慶和聽得真切,掉轉頭來一看,卻是個女子,生得十分俊俏,但見身穿一件半新不舊粗綠布棉襖,腰系一條青布圍裙,頭上挽了一個盤螺髻,鬓邊斜插著兩朵敗殘的菊花,耳挂一對銀環,柳眉杏眼,毫無一點脂粉氣,裙下尖尖的一雙小腳,約在四寸左右,手扶欄杆,站在亭子對面檐下,真個是端莊流利,妩媚動人。
吉慶和暗暗驚道:“不料這個老頭兒有這樣齊整的一個女兒,真真看他不出。
” 正自在那裡出神,隻聽王大喊道:“不是别人,是三位遊客老爺在此閑談,我告訴老爺們,說你去做那平金線的生活,剩了許多銀子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