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魯魏劉列傳第十五

關燈
誦,絕人間事,兄弟俱為諸儒所稱,學士争歸之。

     太尉趙憙慕其志,每歲時遣子問以酒糧,皆辭不受。

    恭憐丕小,欲先就其名,托疾不仕。

    郡數以禮請,謝不肯應,母強遣之,恭不得已而西,因留新豐教授。

    建初初,丕舉方正,恭始為郡吏。

    太傅趙憙聞而辟之。

    肅宗集諸儒于白虎觀,恭特以經明得召,與其議。

     憙複舉恭直言,特诏公車,拜中牟令。

    恭專以德化為理,不任刑罰,訟人許伯等争田,累守令不能決,恭為平理曲直,皆退而自責,辍耕相讓。

    亭長從人借牛而不肯還之,牛主訟于恭。

    恭召亭長,敕令歸牛者再三,猶不從。

    恭歎曰:「是教化不行也。

    」欲解印绶去。

    掾史涕泣共留之,亭長乃慚悔,還牛,詣獄受罪,薛贳不問。

    于是吏人信服。

    建初七年,郡國螟傷稼,犬牙緣界,不入中牟。

    河南尹袁安聞之,疑其不實,使仁恕掾肥親往廉之。

    恭随行阡陌,俱坐桑下,有雉過,止其傍。

    傍有童兒,親曰:「兒何不捕之?」兒言:「雉方将雛。

    」親瞿然而起,與恭訣曰:「所以來者,欲察君之政迹耳。

    今蟲不犯境,此一異也;化及鳥獸,此二異也;豎子有仁心,此三異也。

    久留,徒擾賢者耳。

    」還府,具以狀白安。

    是歲,嘉禾生恭便坐廷中,安因上書言狀,帝異之。

    會诏百官舉賢良方正,恭薦中牟名士王方,帝即征方詣公車,禮之與公卿所舉同,方緻位侍中。

    恭在事三年,州舉尤異,會遭母喪去官,吏人思之。

     後拜侍禦史。

    和帝初立,議遣車騎将軍窦憲與征西将軍耿秉擊匈奴,恭上疏谏曰: 陛下親勞聖思,日昊不食,憂在軍役,誠欲以安定北垂,為人除患,定萬世之計也。

    臣伏獨思之,未見其便。

    社稷之計,萬人之命,在于一舉。

    數年以來,秋稼不熟,人食不足,倉庫空虛,國無畜積。

    會新遭大憂,人懷恐懼。

    陛下躬大聖之德,履至孝之行,盡諒陰三年,聽于冢宰。

    百姓阙然,三時不聞警跸之音,莫不懷思皇皇,若有求而不得。

    今乃以盛春之月,興發軍役,擾動天下,以事戎夷,誠非所以垂恩中國,改元正時,由内及外也。

     萬民者,天之所生。

    天愛其所生,猶父母愛其子。

    一物有不得其所者,則天氣為之桀錯,況于人乎?故愛人者必有天報。

    昔太王重人命而去邠,故獲上天之祐。

    夫戎狄者,四方之異氣也。

    蹲夷踞肆,與鳥獸無别。

    若雜居中國,則錯亂天氣,污辱善人,是以聖王之制,羁縻不絕而已。

     今邊境無事,宜當修仁行義,尚于無為,令家給人足,安業樂産。

    夫人道乂于下,則陰陽和于上,祥風時雨,覆被遠方,夷狄重譯而至矣。

    《易》曰:「有孕盈缶,終來有它吉。

    」言甘雨滿我之缶,誠來有我而吉已。

    夫以德勝人者昌,以力勝人者亡。

    今匈奴為鮮卑所殺,遠臧于史侯河西,去塞數千裡,而欲乘其虛耗,利其微弱,是非義之所出也。

    前太仆祭肜遠出塞外,卒不見一胡而兵已困矣。

    自山之難,不絕如綖,都護陷沒,士卒死者如積,迄今被其辜毒。

    孤寡哀思之心未弭,仁者念之,以為累息,奈何複欲襲其迹,不顧患難乎?今始征發,而大司農調度不足,使者在道,分部督趣,上下相迫,民間之急亦已甚矣。

    三輔、并、涼少雨,麥根枯焦,牛死日甚,此其不合天心之效也。

    群僚百姓,鹹曰不可,陛下獨奈何以一人之計,棄萬人之命,不恤其言乎?上觀天心,下察人志,足以知事之得失。

    臣恐中國不為中國,豈徒匈奴而已哉!惟陛下留聖恩,休罷士卒,以順天心。

     書奏,不從。

    每政事有益于人,恭辄言其便,無所隐諱。

     其後拜為《魯詩》博士,由是家法學者日盛。

    遷侍中,數召宴見,問以得失,賞賜恩禮寵異焉。

    遷樂安相。

    是時,東州多盜賊,群輩攻劫,諸郡患之。

    恭到,重購賞,開恩信,其渠帥張漢等率支黨降,恭上以漢補博昌尉,其餘遂自相捕擊,盡破平之,州郡以安。

     永元九年,征拜議郎。

    八月,飲酎,齋會章台,诏使小黃門特引恭前。

    其夜拜侍中,敕使陪乘,勞問甚渥。

    冬,遷光祿勳,選舉清平,京師貴戚莫能枉其正。

    十三年,代呂蓋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