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回 黃公覆殉節九江口 張翼德驅兵采石矶
關燈
小
中
大
哄,連樯急渡,半日工夫,完全渡過。
馬超名震大河南北,幾乎海内皆知,兵士過江,人無退志。
東梁山吳兵,血戰經時,抵抗不住,棄山而走。
馬超不去占山,隻一直追趕敗兵,乘勢攻破當塗,方才紮住,令軍士在岸上擂鼓助戰,東西梁山,盡是漢兵。
陸遜淩統,兀自不退,隻聽得探子飛報入船,言姜維因乘大兵在采石血戰,從揚州方面,偷渡長江襲取丹徒,殺了守将士匡;丹徒方面,漢兵二萬餘人,俱向建業方面殺來。
陸遜吃了一驚。
又聽得當塗敗兵報道:“馬超攻破當塗,全軍進攻建業。
”陸遜長歎道:“敵騎長驅,大江無險,建業之危,如朝露矣!”急令鳴金停戰。
趙雲見馬超全軍畢渡,不須苦戰,多殺士卒。
亦将舟船約住。
吳兵連夜退向建業,趙雲督水師随後追趕。
元直令張飛由采石矶渡江,與馬超會攻建業。
張飛領令,立時督兵渡過南岸,會同馬超來攻建業。
你說姜維一支兵緣何過江?困馬超奉令領兵出烏江,将江北軍事,全付姜維。
姜維與李嚴商議道:“主将去烏江,陸遜必以全力接應程普,下流江防必虛,不如分兵乘隙去襲丹徒,丹徒一得,建業必震矣!”李嚴稱善。
姜維将江北防務交與李嚴,自領萬人前往,先以數百人拘集漁舟,乘着風雨,分次渡過二千餘人。
維急令攻丹徒,蟻附而上;上得城去,一聲鼓噪,守将士匡,不知漢兵多少,冒昧出來,被姜維一刀宰了,唾手得了丹徒。
正是: 伯約膽如雞卵,夜取丹徒;仲謀基似鴻毛,朝看建業。
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異史氏曰:王浚樓船蔽江而下,千尋鐵鎖終古沉江,非杜預張華決策終朝,恐一角斜陽,猶待争持于晉帝棋枰之内,而先表其謀者,則羊叔子也。
時則杜預出江陵,司馬由出滌中,王渾出橫江,王戎出武昌,胡奮出夏口,王浚唐彬浮江東下,陸路之兵計五,水路之兵有二,始告平吳,伊何其難。
諸葛遺表于前,元直陳師于後,是羊杜不克專美其謀;而馬良蔣琪,帷幄交歡,既無異張華推枰而起;趙雲向寵順流飛渡,亦何異王浚樯橹長驅。
合水陸之兵,僅分三路出瓯越之卒,别有三軍,雖上遊下遊地形異而戰局不同,而再戰再克,人物同而成功不異,滅魏及吳,抑何其易也。
若彼吳會乃又不然,程普守小岘,黃蓋守九江,陸遜守江南,甘甯守江陰,淩統守濡須,周泰丁奉,程咨杜襲,名臣宿将,盡在行間。
而甘甯死于亂流,丁奉死于亂箭,射陽河内,宿遷城邊,白骨已是淩嶒,逝水尚為嗚咽!乃黃蓋殉于浔署,程普又死烏江,周泰幸爾逃生,咨襲同時死難。
前後覆敗,死亡接踵,陸遜淩統,無力回天,比夫一片降帆,固雲烈矣!同若大江無險,不亦哀哉!則知“氣運雖天所授,功業由人而成!”羊祜之言,千古不易,又何有于洛陽青益之瞽唱,王浚樓船之奇功,始見金陵王氣,黯然可收耶。
濡須有塢,東吳之所以拒曹,堕淚有碑,羊祜之所以拒陸,今向寵堵濡須之口,轉使舟師一船不出,馬超擊岘山之背,遂令三軍掩淚無歸,退走當塗,不名一戰。
大岘小岘,東梁西梁,惟見吳兵血肉翻飛,江水為赤,帆樯亂哄,山色猶青,無非戰以謀成,擾其後路,人因名重,奪盡先聲耳。
是故有塢有碑,則有鐵錐鐵鎖之思想;無塢無碑,則無大筏火炬之奇談。
趙雲成偷渡之功,伯約集漁舟而至, 風雨來會,石頭已危, 則翼德采石一軍,平吳之功,應居一半也。
使非元直手揮一羽,抗志雲霄,烏足慰先主之平生,而繼叔子之盛軌哉。
馬超名震大河南北,幾乎海内皆知,兵士過江,人無退志。
東梁山吳兵,血戰經時,抵抗不住,棄山而走。
馬超不去占山,隻一直追趕敗兵,乘勢攻破當塗,方才紮住,令軍士在岸上擂鼓助戰,東西梁山,盡是漢兵。
陸遜淩統,兀自不退,隻聽得探子飛報入船,言姜維因乘大兵在采石血戰,從揚州方面,偷渡長江襲取丹徒,殺了守将士匡;丹徒方面,漢兵二萬餘人,俱向建業方面殺來。
陸遜吃了一驚。
又聽得當塗敗兵報道:“馬超攻破當塗,全軍進攻建業。
”陸遜長歎道:“敵騎長驅,大江無險,建業之危,如朝露矣!”急令鳴金停戰。
趙雲見馬超全軍畢渡,不須苦戰,多殺士卒。
亦将舟船約住。
吳兵連夜退向建業,趙雲督水師随後追趕。
元直令張飛由采石矶渡江,與馬超會攻建業。
張飛領令,立時督兵渡過南岸,會同馬超來攻建業。
你說姜維一支兵緣何過江?困馬超奉令領兵出烏江,将江北軍事,全付姜維。
姜維與李嚴商議道:“主将去烏江,陸遜必以全力接應程普,下流江防必虛,不如分兵乘隙去襲丹徒,丹徒一得,建業必震矣!”李嚴稱善。
姜維将江北防務交與李嚴,自領萬人前往,先以數百人拘集漁舟,乘着風雨,分次渡過二千餘人。
維急令攻丹徒,蟻附而上;上得城去,一聲鼓噪,守将士匡,不知漢兵多少,冒昧出來,被姜維一刀宰了,唾手得了丹徒。
正是: 伯約膽如雞卵,夜取丹徒;仲謀基似鴻毛,朝看建業。
欲知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異史氏曰:王浚樓船蔽江而下,千尋鐵鎖終古沉江,非杜預張華決策終朝,恐一角斜陽,猶待争持于晉帝棋枰之内,而先表其謀者,則羊叔子也。
時則杜預出江陵,司馬由出滌中,王渾出橫江,王戎出武昌,胡奮出夏口,王浚唐彬浮江東下,陸路之兵計五,水路之兵有二,始告平吳,伊何其難。
諸葛遺表于前,元直陳師于後,是羊杜不克專美其謀;而馬良蔣琪,帷幄交歡,既無異張華推枰而起;趙雲向寵順流飛渡,亦何異王浚樯橹長驅。
合水陸之兵,僅分三路出瓯越之卒,别有三軍,雖上遊下遊地形異而戰局不同,而再戰再克,人物同而成功不異,滅魏及吳,抑何其易也。
若彼吳會乃又不然,程普守小岘,黃蓋守九江,陸遜守江南,甘甯守江陰,淩統守濡須,周泰丁奉,程咨杜襲,名臣宿将,盡在行間。
而甘甯死于亂流,丁奉死于亂箭,射陽河内,宿遷城邊,白骨已是淩嶒,逝水尚為嗚咽!乃黃蓋殉于浔署,程普又死烏江,周泰幸爾逃生,咨襲同時死難。
前後覆敗,死亡接踵,陸遜淩統,無力回天,比夫一片降帆,固雲烈矣!同若大江無險,不亦哀哉!則知“氣運雖天所授,功業由人而成!”羊祜之言,千古不易,又何有于洛陽青益之瞽唱,王浚樓船之奇功,始見金陵王氣,黯然可收耶。
濡須有塢,東吳之所以拒曹,堕淚有碑,羊祜之所以拒陸,今向寵堵濡須之口,轉使舟師一船不出,馬超擊岘山之背,遂令三軍掩淚無歸,退走當塗,不名一戰。
大岘小岘,東梁西梁,惟見吳兵血肉翻飛,江水為赤,帆樯亂哄,山色猶青,無非戰以謀成,擾其後路,人因名重,奪盡先聲耳。
是故有塢有碑,則有鐵錐鐵鎖之思想;無塢無碑,則無大筏火炬之奇談。
趙雲成偷渡之功,伯約集漁舟而至, 風雨來會,石頭已危, 則翼德采石一軍,平吳之功,應居一半也。
使非元直手揮一羽,抗志雲霄,烏足慰先主之平生,而繼叔子之盛軌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