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回 丘處機成道化諸胡譚長真出神除妖魅
關燈
小
中
大
之志。
時來遊玩成都,見師有道,遂師事長真。
将他改名道清,将李鶴年改名道靜。
那長真自得二子護法,遂下手用功。
三年胎圓神出,調神變化,靈通莫測,身外有身。
一日出外與客談道論德,弟子奇之,道:&ldquo我師靜養三載有餘,未曾出外行走,今朝為何出來與客談道?&rdquo轉至房中一看,隻見師父坐在丹床之上。
急出外觀看,外面又有一個師父。
張道清邀同衆人看之,亦然。
不敢究問。
待客去,見師父送客出門,忽然不見。
回到房中,拜問師父,長真答道:&ldquo大道回成,神通變化,隐現随方。
在外者,我之神也。
陽神出現,道高者一身化多身,遍十方而隐現,豈獨一人而已矣?&rdquo衆門人始知師父陽神出外,身外有身,衆人議論稱揚。
不表。
且說成都府尹嚴邦輔,有子嚴炎,被狐所媚,久則成病,千方百計不能驅除。
聞古關帝廟譚道士有道,那府尹親自到廟拈香,拜請譚仙與他驅除妖祟。
長真叫張道清陪他盤桓,自去坐靜片時,遂書符二道,付與嚴邦輔道:&ldquo大人将此二符帶去,一道貼在房門之上,一道與少爺戴在頭上。
過了四十九天,此妖永遠不敢來矣。
可将二符燒化,與少爺服之,非但除邪驅魅,更可祛病延年。
&rdquo邦輔道:&ldquo若使我兒妖滅病愈,我就叫他皈依仙師門下。
本府替你護法,将此古廟重新。
&rdquo遂帶二符回衙,長真送出山門。
不表。
且說邦輔回轉衙内,家人禀道:&ldquo今日大人去後不多時,有一道士進行而來,口言為少爺捉妖。
問他姓名,住在那裡,他說大人請他來的,大人自知。
他到了少爺的房中,就打了一個霹靂的響雷,忽見少爺房中跑出一個狐狸。
那道士趕出,與狐狸摹然不見蹤迹。
此事卻是古怪!&rdquo那府尹疑道:&ldquo莫非譚仙顯迹而來?真個大大的怪異!&rdquo就将二符依言帶貼,果然妖除病愈。
不表。
卻說那日邦輔到廟哀求譚仙,那長真真人就出了陽神,早到府行打了一個掌心雷,那妖狐驚走而去。
以後這狐精複來至門,見門有符使守住,遂變一隻麻雀兒飛窗而進。
至榻前,見嚴炎身帶有符,暗有神将守護,不敢近身,連複數次,不敢造次,那狐精悲泣而去。
後見服了此符,真氣歸身,永遠不敢來矣。
那府尹見兒病愈妖去,遂帶嚴炎到廟,命拜譚仙門下,一面糾工建廟。
自此之後,名聞遐迩,皈依門人不知其數。
那長真真人畫《龜蛇圖》一幅,送與府尹,道:&ldquo此處近有火災逢之。
此圖懸之,能可滅火,當須寶之。
&rdquo那嚴邦輔打開一看,見圖中畫着一龜一蛇,蛇之口中,吐出是火;龜之口中,吐出是水,以水濟火之像。
不幾日間,成都城中大火燎天,那府尹急忙将此圖帶去救火,将圖展開一挂,其火自滅。
那府尹歡悅,信是至寶,知譚仙道法頗高。
那譚真人見宗風已暢,日多繁赜,遂别了衆人,雲遊度人,積功而去。
衆門人留他不住。
将金丹大道傳授張道清。
衆人送出十裡之遙,乞期後會。
譚真人道:&ldquo汝等勤修不怠,功圓果滿,後會有期。
&rdquo拂袖而去。
留下派詩曰南無派: 道本崇真理,玄微至妙仙。
法去雲霄上,功成必有名。
大教明清淨,宏演德惟良。
悟元光體性,一志複圓融。
且說譚真人門下,弟子數十,得道惟張、李二人,而後修成道果。
不表。
且說譚真人遍處雲遊,積功待诏。
至嘉州大峨山,出神玩境,悠悠自得。
忽思昔日初至成都時,遇瘋仙姑之言,遂續成絕詩一首,題于峨山之上。
詩雲: 昔日棄塵訪道時,仙姑識破管中規。
一拳打退多生孽,跳出陽神獨自居。
欲知譚真人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
時來遊玩成都,見師有道,遂師事長真。
将他改名道清,将李鶴年改名道靜。
那長真自得二子護法,遂下手用功。
三年胎圓神出,調神變化,靈通莫測,身外有身。
一日出外與客談道論德,弟子奇之,道:&ldquo我師靜養三載有餘,未曾出外行走,今朝為何出來與客談道?&rdquo轉至房中一看,隻見師父坐在丹床之上。
急出外觀看,外面又有一個師父。
張道清邀同衆人看之,亦然。
不敢究問。
待客去,見師父送客出門,忽然不見。
回到房中,拜問師父,長真答道:&ldquo大道回成,神通變化,隐現随方。
在外者,我之神也。
陽神出現,道高者一身化多身,遍十方而隐現,豈獨一人而已矣?&rdquo衆門人始知師父陽神出外,身外有身,衆人議論稱揚。
不表。
且說成都府尹嚴邦輔,有子嚴炎,被狐所媚,久則成病,千方百計不能驅除。
聞古關帝廟譚道士有道,那府尹親自到廟拈香,拜請譚仙與他驅除妖祟。
長真叫張道清陪他盤桓,自去坐靜片時,遂書符二道,付與嚴邦輔道:&ldquo大人将此二符帶去,一道貼在房門之上,一道與少爺戴在頭上。
過了四十九天,此妖永遠不敢來矣。
可将二符燒化,與少爺服之,非但除邪驅魅,更可祛病延年。
&rdquo邦輔道:&ldquo若使我兒妖滅病愈,我就叫他皈依仙師門下。
本府替你護法,将此古廟重新。
&rdquo遂帶二符回衙,長真送出山門。
不表。
且說邦輔回轉衙内,家人禀道:&ldquo今日大人去後不多時,有一道士進行而來,口言為少爺捉妖。
問他姓名,住在那裡,他說大人請他來的,大人自知。
他到了少爺的房中,就打了一個霹靂的響雷,忽見少爺房中跑出一個狐狸。
那道士趕出,與狐狸摹然不見蹤迹。
此事卻是古怪!&rdquo那府尹疑道:&ldquo莫非譚仙顯迹而來?真個大大的怪異!&rdquo就将二符依言帶貼,果然妖除病愈。
不表。
卻說那日邦輔到廟哀求譚仙,那長真真人就出了陽神,早到府行打了一個掌心雷,那妖狐驚走而去。
以後這狐精複來至門,見門有符使守住,遂變一隻麻雀兒飛窗而進。
至榻前,見嚴炎身帶有符,暗有神将守護,不敢近身,連複數次,不敢造次,那狐精悲泣而去。
後見服了此符,真氣歸身,永遠不敢來矣。
那府尹見兒病愈妖去,遂帶嚴炎到廟,命拜譚仙門下,一面糾工建廟。
自此之後,名聞遐迩,皈依門人不知其數。
那長真真人畫《龜蛇圖》一幅,送與府尹,道:&ldquo此處近有火災逢之。
此圖懸之,能可滅火,當須寶之。
&rdquo那嚴邦輔打開一看,見圖中畫着一龜一蛇,蛇之口中,吐出是火;龜之口中,吐出是水,以水濟火之像。
不幾日間,成都城中大火燎天,那府尹急忙将此圖帶去救火,将圖展開一挂,其火自滅。
那府尹歡悅,信是至寶,知譚仙道法頗高。
那譚真人見宗風已暢,日多繁赜,遂别了衆人,雲遊度人,積功而去。
衆門人留他不住。
将金丹大道傳授張道清。
衆人送出十裡之遙,乞期後會。
譚真人道:&ldquo汝等勤修不怠,功圓果滿,後會有期。
&rdquo拂袖而去。
留下派詩曰南無派: 道本崇真理,玄微至妙仙。
法去雲霄上,功成必有名。
大教明清淨,宏演德惟良。
悟元光體性,一志複圓融。
且說譚真人門下,弟子數十,得道惟張、李二人,而後修成道果。
不表。
且說譚真人遍處雲遊,積功待诏。
至嘉州大峨山,出神玩境,悠悠自得。
忽思昔日初至成都時,遇瘋仙姑之言,遂續成絕詩一首,題于峨山之上。
詩雲: 昔日棄塵訪道時,仙姑識破管中規。
一拳打退多生孽,跳出陽神獨自居。
欲知譚真人後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