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回 丘符陽蟠溪行苦志孫不二三井顯神通

關燈
,得命而回。

    更加勇猛精進,修持不表。

     且說馬丹陽别了處機,回轉山東甯海,複在全真庵養道。

    時見沈陽李大乘、萊州趙蓬萊、江南韓清南、海州宋披雲等皆有夙根,收在門下為徒,皆以道傳授。

    丹陽仗宋、李、趙、韓四子護靜三年,始能脫胎神化。

    自思仙不離山,今雖神化無方,高超天閥,終歸洞天福地,十洲三島。

    遂自流演派詩二十字,日通山派: 自元來正志,沖壽成仙丹。

    忠靖得禮義,了然見朝天。

     以此宗派及所著有《金玉》、《漸悟》、《精微》、《十方》、《三寶》、《語錄》等集行于後世。

     時馬丹陽年七十一歲,宋光宗紹熙四年、即金章宗明昌四年癸醜歲正月朔日,忽謂諸道友日:&ldquo本月初四日,孫不二歸真,我亦今當去矣。

    &rdquo衆人請留仙駕,再住世幾年,使後學達修真之路。

    丹陽道:&ldquo自此以後,王玉陽有嵛山之化,郝太古華山闡宗,譚長真南無演教,丘處機教揚大地,劉長生随山流風。

    将來大闡宗風,汝等有志者各立宏功,南北宗源綿遠,東西道路攸長。

    如意可栖,如路可行,修成真果,相逢有日。

    &rdquo遂留偈坐化。

    偈曰:本來是真空,原與太虛同。

    今日終返始,永住蓬萊宮。

     時庵中速報馬家知道。

    那庭珍帶同家眷人等十有餘人,到庵哀哭,急用木龛殡殓,擇日出喪安葬。

    至出喪之辰,宋披雲将龛移動,如空龛一般,衆人異之,打開一看,龛中惟有衣履等物存焉。

    衆人驚喜,知是化去。

    遂将龛及衣履等物葬之,以表親情。

    庵中之事不表。

     再說孫不二自王玉陽去後,神化無方,隐顯莫測。

    這洛陽城中,有許多的善人,見不二雖然瘋魔,似乎有道,言其禍福,無不應驗,後有許多的男女拜他為師。

    有派詩二十字傳留後世,曰清靜派。

    詩曰: 全真通玄理,大道得無為。

    性合灰屍解,隻此百功夫。

     那不二是年七十五歲,癸醜正月四日,忽謂弟子曰:&ldquo師真有命,當赴瑤池。

    &rdquo衆弟子拜留,不二道:&ldquo天數已定,不可違也。

    &rdquo 且說耿仙姑自孫不二丹成之後,常現原身,與不二盤桓來往。

    此時知不二功圓返真,亦來邀不二同赴瑤池,然後再來塵寰積功。

    此時丹陽已到。

    不二知丹陽脫化,&ldquo今來邀我,同見師真。

    &rdquo三仙一時顯化,各招白鶴乘之,穿窯頂而出,在空中徘徊飛舞,衆人見之,急報郡主。

    那府尹急排香案,陳其供品以祭之,捧其金玉而獻之,望空禱祝。

    倏見三仙各乘白鶴從空而下,祥雲缭繞,旋其衙上。

    時仕宦軍民無不明睹,各各倒身下拜,不二留詩雲: 志氣騰騰徹碧霄,權留塵世受參寥。

    愚徒未識煙霞客,萬兩黃金懶折腰。

     詠畢,雲鶴冉冉,升天而去。

    衆人莫不傾心祈禱。

    府尹至地觀看,見窯有三孔,其形似井,立名三井洞也。

    内塑三仙聖像,世代香煙不斷。

    後話不表。

     且說馬、孫、耿三仙各乘白鶴,同至終南極真洞。

    時重陽與鐘祖出外行化,惟呂祖獨在洞中。

    三仙拜見呂祖,呂祖歡喜,命雲廚設宴款待。

    丹陽将自己與不二修道情由說了一遍,呂祖道:&ldquo子等道業已高,外功不廣,難以應诏,必須更立宏功,徹待七真會聚,同赴瑤宮。

    惟天宮仙籍所貴者功,功不廣,道雖高,亦次也。

    修道者,如世人雖有才高北鬥,力挾泰山,無功不能受祿。

    修仙者亦然。

    功高者,雖道不足,終升上界。

    道高者無功,終成蓬島散仙也。

    &rdquo丹陽等聞言,遂拜别呂祖,往塵寰積功。

    呂祖送出洞門,三仙辭别,駕鶴而去。

    正是: 有功無道終非久,有道無功不足仙。

    道備功高神變化,管教指日步瑤天。

     要知三仙後事,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