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回 血指害無辜 金冠雪枉法

關燈
前□□□□□□□□□,(知府還未退堂。

    皂隸道):“張三□□(帶到)。

    ” 知府道:“你是我這邊書手麼?□□□(你這金)冠是哪裡來的?” 張三道:“是小的親眷央小的換的。

    ” 知府道:“是哪一家的?”張三答應不來。

     知府道:“是杜外郎央你換的麼?” 張三便含糊道:“是。

    ”隻見杜外郎,正在家設處解道班裡錢,聽得說馮外郎家金冠是他本房張書手偷,便趕出來看。

     (又)聽得張三含糊應是他央換,便跪下去道:“張三,天理人心!你做賊,害得我**被夾;小厮腿都夾折;我壞了前程,吃打賠贓,如今天近,做出來,你還□(要)害人?是我哪隻手,哪邊與你的?沒的有不得。

    ” 張三要執,執不住,隻是磕頭。

     知府叫夾起來。

    一上夾棍,張三隻得招承:“原在府門首,見他夫婦出外,乘他無人,前往竊取。

    扭門進去,開他箱子,盜有金冠一頂、金钗一雙、珠花六支、銀杯四隻、銀十六兩。

    俱自盜,并不與奶娘、阿财相幹。

    ” 問他贓物,道:“銀子已經與周一嫖賭花費;金冠抵付周一;銀杯、钗花藏在本房卷箱内。

    ”即時起出,馮外郎都認了。

     知府問那箱中血染布條,道:“因扭鎖傷指裹上,随即脫落箱中。

    ” 知府點頭道:“事有偶然如此!若非今日張三事露,豈不枉了**與小厮?杜外郎枉賠了許多錢鈔,壞了一個前程。

    ”叫着實打。

    打了廿五,畫招,拟他一個“竊盜”。

     便叫杜外郎道:“是我一時錯認,枉了你了。

    幸得尚未解道,出缺文書還未到布政司,你依舊着役。

    ”把馮外郎小厮琴童打了十五闆,自己給二兩銀子與阿财,還着馮外郎出銀将養,即時釋放。

     又叫六房典吏道:“他兩個典吏原無仇隙,隻因一邊失盜急于尋贓,卻有這湊巧事,便至成訟,中間實是難為了杜典吏。

    我如今一一為他洗雪,還要另眼看他。

    馮典吏也須賠他一個禮。

    這在你們同袍,也該與他處一處。

    ” 又對馮外郎道:“我當日隻拿你告詞勘問,若到上司,你該坐誣,你不可不知□(機)。

    ” 馮典吏連叩頭道:“隻憑老爺吩咐。

    ” 暫爾浮雲蔽太陽,覆盆冤陷痛桁楊, 中天喜見來明鑒,理直須知久自彰。

     那周一雖是無心為杜外郎,卻像使他洗雪。

    隻是張三恨他,扯做賭友,道他赢去銀五兩,費了好些唇舌。

     這番阖衙門才方信天下有這樣冤枉事。

    **原是□□□(個好人),連阿□□□□□(财是個無辜),杜外郎乃老實人,賠□□(贓是)冤枉,他家(裡)拜佛求神,果然報應。

     事一明白,**要趕到馮外郎家,與他女人白嘴,道冤她做賊,害她出醜受刑。

    阿财也癱去,要馮外郎賠這雙腳。

    **老公與阿财父母先前怕連累,不敢出頭;如今一齊趕來替老婆、兒子出色,登門嚷罵。

    喜得一個馮外郎躲了,不敢出頭,央人求釋。

     那杜外郎量大,道:“論起他這等不認得人,誣人做賊,夾拶壞了我的家人,加我一個賊名,一個前程幾乎壞了,還破費我幾兩銀子,該上司去告他,坐他一個誣陷,才雪我的氣。

    但隻是怕傷了本府太爺體面,況且是我年命。

    隻要列位曉得我不是個窩盜養賊,前日投詞上都是真情罷了。

    ” 衆人道:“當日我們都說你原是個正直的人,倒是太爺當了真,救解不來。

    如今日久見人心了。

    馮老官原是你相好的,便将就些罷。

    ” 馮外郎即便自己登門謝罪,安排戲酒,央兩廊朋友賠老杜的話。

     馮外郎道:“小弟當時誤聽小價、老母與房下,道奶娘頻來,事有可疑,得罪了老丈。

    ” 杜外郎道:“老丈,小弟如今說過也罷了。

    隻是才方說誤聽阿價與内人,差了。

    我們全憑着這雙眼睛識人;全憑着肚裡量人,怎麼認不出老□□□□(杜不是窩)盜的?量不出老杜不肯縱人為非的?卻憑着下人女子之見,婦人女子能有幾個識事體的?凡人多有做差的事,大丈夫不妨直認,何必推人?” 馮外郎連聲道“是”。

    衆人都道說得有理,大家歡飲而散。

    又将息阿财,求釋**,結了個局。

     後來張三解道,解院,發配蓬萊驿擺站。

    杜外郎,太尊因他正直受誣,着實看取,諸事都托他,倒起了家。

    隻是這事杜外郎受枉,天終為他表白;**慣闖人家,至有取疑之理。

    但天下事向所不有?馮外郎□□□(執定一)個□□□□□□□□□□(偶湊之事,幾至破人家,殺)人身,若一翻局,自己也不好,做官要明要恕,一念見得是,便把刑威上前,試問: 已死的可以複生,已斷的可以複續麼? 故清吏多不顯,明吏子孫不昌,也脫不得一個“嚴”字。

    故事雖十分信,還三帶分疑;官到十分明,要帶一分恕,這便是已事之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