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關燈
小
中
大
并欲識其緣起。
憶公昔曆封圻,距守郡時才 一紀耳。
今懸車數載後,複以兒郎作郡,就養于六橋、三竺間,此福幾生修得? 若他日再見封圻之曆,承此衣缽之傳,豈不更為盛事,敬叔勉平哉!道光丁未人 日同裡館侍生林則徐識于青門節署,時年六十有三。
”少穆由西域賜環後,先權 陝、甘總制,旋撫關中,綏輯番民,理捐務,公私具舉,歡頌載途,而不知其 三年塞上開懇屯田,厥功尤偉!以逐臣而猶為民為國,豈複是尋常報稱之情!近 雖因病陳情,行将感激複出,且聞已饬哲嗣楫之編修還朝供職,其為心存君國, 實遠迩所同欽。
适承公以長聯寄贈,不揣固陋,亦勉成數語報之,雖不足以揄揚 盛美,而情往似贈,興來如答,亦聊紀一時翰墨緣也。
句雲:“麟閣待勞臣,最 難西域生還,萬頃開荒成偉績;鳳池诒令子,喜聽東山複起,一門濟美報清時。
” (按:此聯書就,緘寄關中,适公已擢移滇、黔總制,未知得達與否,而公所惠 寄之聯,則早已裝治完美,懸諸杭州三橋址新宅中,衆目快瞻,且脍炙人口矣。
) ◎焦山紀遊 揚州同人盛稱鐘立齋太守大志洲宅之美,拟于花時往遊。
清明前一日,立齋 遂招同鄒公眉觀察、程柏華别駕光治先為焦山之遊,由鈔關門登小舟出大江,換 坐紅船,是日東風甚大,兼有微雨,順流逆風,用滿帆折數十戗始抵焦山。
别已 十餘年,山中風景不殊,而不無今昔之感。
晚飯後,看秋、松明對弈,憶乙未 年夏與逢兒、映兒信宿松寥閣,亦看二僧對弈,其一即秋也。
是夜宿水晶庵中, 明晨散步山門外,觀對岸石公山形勢(即象山),登三诏洞,手剔陸放翁、米海 嶽磨字,凡山中諸勝迹,扪曆略遍。
複回水晶庵,向寺僧索觀戊子歲所交藏楊 文襄公玉帶并詩畫卷,玉帶如舊,而匣邊已裂,詩畫卷為披閱者多,裝池尤損, 因與柏華商另制匣并重裝卷,柏華慨然任之。
是日飯後,仍坐紅船,不數裡即達 翠屏洲,登岸入立齋宅。
洲舊為江中浩淼之區,相傳觀音大士卓錫所成,故名佛 感洲,後為詩人王柳村豫居之,改名翠屏洲。
立齋蔔宅于此,已數十年,柴門臨 水,雜樹環之,亭榭參差,溪流英帶,時桃花盛開,一重一掩,迤逦可數百步, 想武陵源不過如是也。
是夜宿江村讀書處,明晨飯後用肩輿約廿餘裡達揚城,途 中桃花尚十餘裡不斷,高柳間之,古人所謂“别有天地非人間”者,信有之矣。
山中得詩四首,時《焦山還帶濤畫卷》題者已滿,柏華為裝第二卷,因即錄詩于 卷端,以志緣起雲:“來屢遊地,自别十三年。
江海鎮如此,風雲防未然。
吉 金剩周漢,舊雨杳齊錢(謂齊梅麓、錢梅溪。
)玉帶還山久,重來締夙緣。
” “靈山一回棹,便入翠屏洲。
宅以詩家重,名仍佛子留。
福人宜福地,良日況良 俦。
誰信蕪城外,江村事事幽。
”“為踐尋芳約,遊山複看花。
繞身習池水,潑 眼武陵霞。
荷沼還成約(繞屋皆荷塘,主人有花時重來之約),桃庵那足誇(平 山堂下之桃花庵,花事遜此遠矣)。
竹西富園館,讓此野人家。
”“難得苔岑合, 還饒翰墨緣。
尋詩渾似夢,讀畫莫非禅。
鄭重新書好(李蘭卿所修《焦山新志》, 闆聞在蘇州某家,住持僧□□懇餘理還之),沉吟長物編(錢梅溪曾約餘同撰 《焦山長物志》)。
更須銘瑞室,惜少筆如椽(立齋乞題齋扁,因用六朝鐘記室 語應之)。
◎顔柳橋 道光二十二年六月初七日,英夷兵船闖入山關,将犯揚州,周子瑜觀察 劄委餘東場鹽大使顔柳橋崇禮馳往招撫,顔有膽略,素喜任事,遂與辦事商人包 恪莊計議,禀商但雲湖都轉,許即相機辦理。
顔即于初八日随帶羊酒雞豚等物赴 瓜洲,渡江至象山,纖道望。
值夷船飛帆駛進,勢甚兇猛,象山與焦山緊對, 顔伺其抵焦山馬頭,以禮招呼,效鄭商人弦高故事,頭頂說帖,跪獻江幹,因得 上夷船,見其頭目郭士利,引與郭富相見。
詞色慷慨,曉以敬天心保民命諸語, 郭漫應之。
次日,複帶金币等物以婉詞導之,時夷人已将瓜洲民房占踞,并遍樹 亦幟,将江路全行堵截,無一民船往來,而火輪船及三闆船已有七八十隻,盡攔 入金山、北固之麓。
顔探聞郭酋主戰,仆酋主和,正在設法謀見仆、酋,而 鎮江已破。
傳聞駐防海都統閉城锢民,盡遭屠戮,顔心膽俱碎,即欲為脫身計, 而包以揚城危在旦夕,力慫恿之,顔亦以揚州若失,則夷船必溯江而上,金陵、 皖江一帶俱不可問,遂激于義憤,幡然複出,因嗎利遜見仆酋。
嗎能通漢語, 顔曉以戰争之害,和議之利,轉述于仆酋,始有獻銀百萬,不入揚城之議。
歸 複于包,包為轉請于都轉,時城中人人危懼,移徙者十之七八,顔複上夷船,囑 嗎酋與仆酋,允為減銀數,往複數四,議定給洋銀五十萬元,每元作銀七錢一 分,遂面與仆酋定約,旋即分次送給,而揚城安保無恙,居民亦旋定安輯矣。
餘初聞顔柳橋之名,住揚州半載,未見其人,故無由詳其通款之事,後遍詢同人, 得包松溪、程柏華所述,其膽略識力頗有過人處,柏華複囑顔來谒,因悉其颠末 而叙次之如此。
是役固由但都轉、周觀察主持,而顔與包之功亦不可沒也。
包現 為總商,家門鼎盛,顔亦得運同銜,其子某孝廉,且以郡守候選矣。
◎雲台師壽聯 英夷之不犯揚州,京師士大夫以雲台閣老之居邗江,比漢鄭康成之居高密, 而以英夷比黃巾之保鄭公鄉也。
逾年,值八十壽辰,恭蒙賜壽,彭春農學士以 楹聯寄賀雲:“新恩又見臨裴野,近事争傳保鄭鄉。
”即指此事。
◎但都轉壽聯 英夷初犯京江,揚郡人家已紛紛逃竄,賴但雲湖都轉竭力防堵,加意撫循, 不一月即各安其居。
揚人其德之,值都轉九月誕辰,各制楹帖以緻其頌禱之忱, 然語或過當,甚有以郭汾陽、李西平為比者,則亻疑于不倫矣。
惟雲台師撰七字 聯雲:“菊花潭裡人同壽,揚子江頭海不波。
”落落大方,恰如身分,不能不推 為大手筆也。
憶公昔曆封圻,距守郡時才 一紀耳。
今懸車數載後,複以兒郎作郡,就養于六橋、三竺間,此福幾生修得? 若他日再見封圻之曆,承此衣缽之傳,豈不更為盛事,敬叔勉平哉!道光丁未人 日同裡館侍生林則徐識于青門節署,時年六十有三。
”少穆由西域賜環後,先權 陝、甘總制,旋撫關中,綏輯番民,理捐務,公私具舉,歡頌載途,而不知其 三年塞上開懇屯田,厥功尤偉!以逐臣而猶為民為國,豈複是尋常報稱之情!近 雖因病陳情,行将感激複出,且聞已饬哲嗣楫之編修還朝供職,其為心存君國, 實遠迩所同欽。
适承公以長聯寄贈,不揣固陋,亦勉成數語報之,雖不足以揄揚 盛美,而情往似贈,興來如答,亦聊紀一時翰墨緣也。
句雲:“麟閣待勞臣,最 難西域生還,萬頃開荒成偉績;鳳池诒令子,喜聽東山複起,一門濟美報清時。
” (按:此聯書就,緘寄關中,适公已擢移滇、黔總制,未知得達與否,而公所惠 寄之聯,則早已裝治完美,懸諸杭州三橋址新宅中,衆目快瞻,且脍炙人口矣。
) ◎焦山紀遊 揚州同人盛稱鐘立齋太守大志洲宅之美,拟于花時往遊。
清明前一日,立齋 遂招同鄒公眉觀察、程柏華别駕光治先為焦山之遊,由鈔關門登小舟出大江,換 坐紅船,是日東風甚大,兼有微雨,順流逆風,用滿帆折數十戗始抵焦山。
别已 十餘年,山中風景不殊,而不無今昔之感。
晚飯後,看秋、松明對弈,憶乙未 年夏與逢兒、映兒信宿松寥閣,亦看二僧對弈,其一即秋也。
是夜宿水晶庵中, 明晨散步山門外,觀對岸石公山形勢(即象山),登三诏洞,手剔陸放翁、米海 嶽磨字,凡山中諸勝迹,扪曆略遍。
複回水晶庵,向寺僧索觀戊子歲所交藏楊 文襄公玉帶并詩畫卷,玉帶如舊,而匣邊已裂,詩畫卷為披閱者多,裝池尤損, 因與柏華商另制匣并重裝卷,柏華慨然任之。
是日飯後,仍坐紅船,不數裡即達 翠屏洲,登岸入立齋宅。
洲舊為江中浩淼之區,相傳觀音大士卓錫所成,故名佛 感洲,後為詩人王柳村豫居之,改名翠屏洲。
立齋蔔宅于此,已數十年,柴門臨 水,雜樹環之,亭榭參差,溪流英帶,時桃花盛開,一重一掩,迤逦可數百步, 想武陵源不過如是也。
是夜宿江村讀書處,明晨飯後用肩輿約廿餘裡達揚城,途 中桃花尚十餘裡不斷,高柳間之,古人所謂“别有天地非人間”者,信有之矣。
山中得詩四首,時《焦山還帶濤畫卷》題者已滿,柏華為裝第二卷,因即錄詩于 卷端,以志緣起雲:“來屢遊地,自别十三年。
江海鎮如此,風雲防未然。
吉 金剩周漢,舊雨杳齊錢(謂齊梅麓、錢梅溪。
)玉帶還山久,重來締夙緣。
” “靈山一回棹,便入翠屏洲。
宅以詩家重,名仍佛子留。
福人宜福地,良日況良 俦。
誰信蕪城外,江村事事幽。
”“為踐尋芳約,遊山複看花。
繞身習池水,潑 眼武陵霞。
荷沼還成約(繞屋皆荷塘,主人有花時重來之約),桃庵那足誇(平 山堂下之桃花庵,花事遜此遠矣)。
竹西富園館,讓此野人家。
”“難得苔岑合, 還饒翰墨緣。
尋詩渾似夢,讀畫莫非禅。
鄭重新書好(李蘭卿所修《焦山新志》, 闆聞在蘇州某家,住持僧□□懇餘理還之),沉吟長物編(錢梅溪曾約餘同撰 《焦山長物志》)。
更須銘瑞室,惜少筆如椽(立齋乞題齋扁,因用六朝鐘記室 語應之)。
◎顔柳橋 道光二十二年六月初七日,英夷兵船闖入山關,将犯揚州,周子瑜觀察 劄委餘東場鹽大使顔柳橋崇禮馳往招撫,顔有膽略,素喜任事,遂與辦事商人包 恪莊計議,禀商但雲湖都轉,許即相機辦理。
顔即于初八日随帶羊酒雞豚等物赴 瓜洲,渡江至象山,纖道望。
值夷船飛帆駛進,勢甚兇猛,象山與焦山緊對, 顔伺其抵焦山馬頭,以禮招呼,效鄭商人弦高故事,頭頂說帖,跪獻江幹,因得 上夷船,見其頭目郭士利,引與郭富相見。
詞色慷慨,曉以敬天心保民命諸語, 郭漫應之。
次日,複帶金币等物以婉詞導之,時夷人已将瓜洲民房占踞,并遍樹 亦幟,将江路全行堵截,無一民船往來,而火輪船及三闆船已有七八十隻,盡攔 入金山、北固之麓。
顔探聞郭酋主戰,仆酋主和,正在設法謀見仆、酋,而 鎮江已破。
傳聞駐防海都統閉城锢民,盡遭屠戮,顔心膽俱碎,即欲為脫身計, 而包以揚城危在旦夕,力慫恿之,顔亦以揚州若失,則夷船必溯江而上,金陵、 皖江一帶俱不可問,遂激于義憤,幡然複出,因嗎利遜見仆酋。
嗎能通漢語, 顔曉以戰争之害,和議之利,轉述于仆酋,始有獻銀百萬,不入揚城之議。
歸 複于包,包為轉請于都轉,時城中人人危懼,移徙者十之七八,顔複上夷船,囑 嗎酋與仆酋,允為減銀數,往複數四,議定給洋銀五十萬元,每元作銀七錢一 分,遂面與仆酋定約,旋即分次送給,而揚城安保無恙,居民亦旋定安輯矣。
餘初聞顔柳橋之名,住揚州半載,未見其人,故無由詳其通款之事,後遍詢同人, 得包松溪、程柏華所述,其膽略識力頗有過人處,柏華複囑顔來谒,因悉其颠末 而叙次之如此。
是役固由但都轉、周觀察主持,而顔與包之功亦不可沒也。
包現 為總商,家門鼎盛,顔亦得運同銜,其子某孝廉,且以郡守候選矣。
◎雲台師壽聯 英夷之不犯揚州,京師士大夫以雲台閣老之居邗江,比漢鄭康成之居高密, 而以英夷比黃巾之保鄭公鄉也。
逾年,值八十壽辰,恭蒙賜壽,彭春農學士以 楹聯寄賀雲:“新恩又見臨裴野,近事争傳保鄭鄉。
”即指此事。
◎但都轉壽聯 英夷初犯京江,揚郡人家已紛紛逃竄,賴但雲湖都轉竭力防堵,加意撫循, 不一月即各安其居。
揚人其德之,值都轉九月誕辰,各制楹帖以緻其頌禱之忱, 然語或過當,甚有以郭汾陽、李西平為比者,則亻疑于不倫矣。
惟雲台師撰七字 聯雲:“菊花潭裡人同壽,揚子江頭海不波。
”落落大方,恰如身分,不能不推 為大手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