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一百三十二 列傳第七十

關燈
之曰:“今而後能以勤自勵,朕當思之。

    不然,黜爾歸田裡矣。

    ”逾月,複為都點檢、大興尹如故。

    正隆二年,例封沈。

    遷樞密副使,賜佩刀入宮,轉同判大宗正事。

     海陵将伐宋,诏朝官除三國人使宴飲,其餘飲酒者死。

    六年正月四日立春節,益都尹京、安武節度使爽、金吾上将軍阿速飲于貞第。

    海陵使周福兒賜土牛至貞第,見之以告,海陵召貞诘之曰:“戎事方殷,禁百官飲酒,卿等知之乎?”貞等伏地請死,海陵數之曰:“汝等若以飲酒殺人太重,固當谏,古人三谏不聽亦勉從君命。

    魏武帝《軍行令》曰‘犯麥者死’。

    已而所乘馬入麥中,乃割發以自刑。

    犯麥,微事也,然必欲以示信。

    朕為天下主,法不能行于貴近乎?朕念慈憲太後子四人,惟朕與公主在,而京等皆近屬,曲貸死罪。

    ”于是杖貞七十,京等三人各杖一百,降貞為安武軍節度使,京為灤州刺史,爽歸化州刺史。

     無何,拜貞禦史大夫,以本官為左監軍,從伐宋。

    至揚州,海陵死,北還。

    見世宗于中都,诏以貞女為皇太子妃,除貞為太原尹,改鹹平。

    貞在鹹平貪污不法,累贓巨萬,徙真定尹,事覺。

    世宗使大理卿李昌圖鞫之,貞即引伏,昌圖還奏,上問之曰:“貞停職否?”對曰:“未也。

    ”上怒,抵昌圖罪,複遣刑部尚書移剌道往真定問之,征其贓還主。

    有司征給不以時,诏先以官錢還其主,而令貞納官。

    凡還主髒,皆準此例。

    降貞為博州防禦使,降貞妻為清平縣主。

     頃之,遷震武節度使,遣使者往戒敕之,诏曰:“朕念卿懿戚,不待終考,更遷大鎮。

    非常之恩不可數得,卿勿蹈前過。

    ”轉河中尹。

    進封其妻為任國公主,賜黃金百兩、重彩二十端,賜貞擊球馬二匹。

    改東京留守,賜玉吐鹘、弓矢,賜貞妻錢萬貫。

     有司奏:“海陵已貶為庶人,宗幹不當猶稱帝。

    ”于是,以宗幹有社稷功,诏追封為遼主,其子孫及諸女皆降,貞妻降永平縣主,貞自儀同三司降特進,奪猛安,不稱驸馬都尉。

    再徙臨潢尹。

     初,與弑熙宗凡九人,海陵以暴虐自斃,秉德、辯、忽土、阿裡出虎以疑見殺,言以妻殒,裕、老僧以反誅,至是貞與大興國尚在。

    而興國擯棄不用,獨貞以世姻籍恩寵,雖夫婦降削爵号,而世宗慮久遠,終不以私恩曲庇,久之,诏誅貞及其妻與二子慎思、十六,而宥其諸孫。

    俄而,興國亦誅,皇統逆黨盡矣。

     章宗即位,尊母皇太子妃為皇太後,追封貞為太尉梁國公,貞祖抄司空魯國公,父婆盧火司徒齊國公,貞妻梁國夫人,子陀補火、慎思、十六俱為鎮國上将軍。

    無何,再贈貞太師、廣平郡王,谥莊簡。

    貞妻進封梁國公主。

     李老僧,舊為将軍司書吏,與大興國有親,素相厚。

    海陵秉政,興國屬諸海陵,海陵以為省令史。

    及将舉事,使老僧結興國,興國終為海陵取符鑰,納海陵宮中成弑逆者,老僧為之也。

    海陵既立,以老僧為同知廣甯尹事,賜錢千萬、絹五百匹、馬牛各二百、羊二千。

     久之,海陵惡韓王亨,将殺之,求其罪不可得,遂以亨為廣甯尹,再任老僧同知,使伺察亨,構緻其罪。

    亨喜博,及至廣甯,常與老僧博,待之甚厚。

    老僧由是不忍緻亨死罪,遲疑者久之。

    海陵再使小底訛論促老僧,老僧乃與亨家奴六斤謀,殺亨獄中,語在亨傳。

    及耶律安禮自廣甯還朝,海陵謂之曰:“孛疊三罪,伏其一已見觖望。

    爾乃梁王故吏,若亨伏辜,必罪及親族,故榜殺之。

    ” 海陵以老僧于亨有遲回意,遂降老僧為易州刺史。

    久之,遷同知大興尹,賜名惟忠,改延安府同知,大定二年,與兵部尚書可喜謀反,誅。

     論曰:《書》曰:“王左右常伯、常任、準人、綴衣、虎贲。

    周公曰:嗚呼,休茲知恤,鮮哉!”穆王告伯冏曰:“慎簡乃僚,其無以巧言令色、便辟側媚,其惟吉士。

    ”金人所謂寝殿小底猶周之綴衣,所謂護衛猶周之虎贲也,則皆群仆侍禦之臣矣。

    海陵弑逆,而大興國、忽土、阿裡出虎為之扼擘,皆出于小底護衛之中,熙宗固不知恤之也。

    一日,熙宗與近侍飲酒,會夜,稽古殿火,上欲往視,都點檢辭不失引帝裾止之,奏曰:“臣在此,陛下何患,願無親往。

    ”熙宗謂辭不失被酒,甚怒之,明日,杖而出之,已而思其忠,複見召用。

    海陵與唐括辯時時屏人私語,護衛特思察其非常,海陵擠而殺之。

    皇統末年,群臣解體,無尊君謹上之心,而群奸竊發,仆禦之臣不複有如辭不失、特思者矣。

    《綿》之詩曰:“予曰有疏附,予曰有先後,予曰有奔走,予曰有禦侮。

    ”嗚呼,先後禦侮之臣,豈可少哉! 完顔元宜,本名阿列,一名移特辇,本姓耶律氏。

    父慎思,天輔七年,宗望追遼主至天德,慎思來降,且言夏人以兵迎遼主,将渡河去。

    宗望移書夏人谕以禍福,夏人乃止。

    賜慎思姓完顔氏,官至儀同三司。

     元宜便騎射,善擊球。

    皇統元年,充護衛,累遷瓯裡本群牧使,入為武庫署令,轉符寶郎,海陵篡立,為兵部尚書。

    天德三年,诏凡賜姓者皆複本姓,元宜複姓耶律氏。

    曆順義、昭義節度使,複為兵部尚書、勸農使。

     海陵伐宋,以本官領神武軍都總管,以大名路騎兵萬餘益之。

    前鋒渡淮,拔昭關,遇宋兵萬餘于柘臯,力戰卻之。

    至和州,宋兵十萬來拒,元宜麾軍力戰,抵暮而罷。

    宋人乘夜襲營,元宜擊走之,黎明追及宋兵,斬首數萬,以功遷銀青光祿大夫。

    海陵增置浙西道都統制,使元宜領之,督諸軍渡江,佩金牌,賜衣一襲。

     是時,世宗已即位于遼陽,軍中多懷去就。

    海陵軍令慘急,亟欲渡江,衆欲亡歸,決計于元宜。

    猛安唐括烏野曰:“前阻淮渡,皆成擒矣。

    比聞遼陽新天子即位,不若共行大事,然後舉軍北還。

    ”元宜曰:“待王祥至謀之。

    ”王祥者元宜子,為骁騎副都指揮使,在别軍。

    元宜使人密召王祥,既至,遂約诘旦衛軍番代即行事。

    元宜先欺其衆曰:“有令,爾輩皆去馬,诘旦渡江。

    ”衆皆懼,乃以舉事告之,皆許諾。

     十月乙未黎明,元宜、王祥與武勝軍都總管徒單守素、猛安唐括烏野、謀克斡盧保、婁薛、溫都長壽等率衆犯禦營。

    海陵聞亂,以為宋兵奄至,攬衣遽起,箭入帳中,取視之,愕然曰:“乃我兵也。

    ”大慶山曰:“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