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志卷二十五 魏書二十五 辛毗楊阜高堂隆傳第二十五
關燈
小
中
大
使子孫長有天下,豈意一朝匹夫大呼,而天下傾覆哉?故臣以為使先代之君知其所行必將至於敗,則弗為之矣。
是以亡國之主自謂不亡,然後至於亡;賢聖之君自謂將亡,然後至於不亡。
昔漢文帝稱為賢主,躬行約儉,惠下養民,而賈誼方之,以為天下倒縣,可為痛哭者一,可為流涕者二,可為長歎息者三。
況今天下彫弊,民無儋石之儲,國無終年之畜,外有彊敵,六軍暴邊,內興土功,州郡騷動,若有寇警,則臣懼版築之士不能投命虜庭矣。
又,將吏奉祿,稍見折減,方之於昔,五分居一;諸受休者又絕廩賜,不應輸者今皆出半:此為官入兼多於舊,其所出與參少於昔。
而度支經用,更每不足,牛肉小賦,前後相繼。
反而推之,凡此諸費,必有所在。
且夫祿賜穀帛,人主所以惠養吏民而為之司命者也,若今有廢,是奪其命矣。
既得之而又失之,此生怨之府也。
周禮,(天)〔大〕府掌九(伐)〔賦〕之(則)〔財〕,以給九式之用,入有其分,出有其所,不相幹乘而用各足。
各足之後,乃以式貢之餘,供王玩好。
又上用財,必考于司會。
會音膾。
今陛下所與共坐廊廟治天下者,非三司九列,則臺閣近臣,皆腹心造膝,宜在無諱。
若見豐省而不敢以告,從命奔走,惟恐不勝,是則具臣,非鯁輔也。
昔李斯教秦二世曰:「為人主而不恣瞿,命之曰天下桎梏。
」二世用之,秦國以覆,斯亦滅族。
是以史遷議其不正諫,而為世誡。
書奏,帝覽焉,謂中書監、令曰:「觀隆此奏,使朕懼哉!」 隆疾篤,口占上疏曰: 曾子有疾,孟敬子問之。
曾子曰:「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臣寢疾病,有增無損,常懼奄忽,忠款不昭。
臣之丹誠,豈惟曾子,願陛下少垂省覽!渙然改往事之過謬,勃然興來事之淵塞,使神人嚮應,殊方慕義,四靈效珍,玉衡曜精,則三王可邁,五帝可越,非徒繼體守文而已也。
臣常疾世主莫不思紹堯、舜、湯、武之治,而蹈踵桀、紂、幽、厲之跡,莫不蚩笑季世惑亂亡國之主,而不登踐虞、夏、殷、周之軌。
悲夫!以若所為,求若所緻,猶緣木求魚,煎水作冰,其不可得,明矣。
尋觀三代之有天下也,聖賢相承,歷載數百,尺土莫非其有,一民莫非其臣,萬國鹹寧,九有有截;鹿臺之金,巨橋之粟,無所用之,仍舊南面,夫何為哉!然癸、辛之徒,恃其旅力,知足以拒諫,才足以飾非,諂諛是尚,臺觀是崇,淫樂是好,倡優是說,作靡靡之樂,安濮上之音。
上天不蠲,眷然回顧,宗國為墟,(不)〔下〕夷于隸,紂縣白旗,桀放鳴條;天子之尊,湯、武有之,豈伊異人,皆明王之冑也。
且當六國之時,天下殷熾,秦既兼之,不脩聖道,乃構阿房之宮,築長城之守,矜誇中國,威服百蠻,天下震竦,道路以目;自謂本枝百葉,永垂洪暉,豈寤二世而滅,社稷崩圮哉?近漢孝武乘文、景之福,外攘夷狄,內興宮殿,十餘年閒,天下囂然。
乃信越巫,懟天遷怒,起建章之宮,千門萬戶,卒緻江充妖蠱之變,至於宮室乖離,父子相殘,殃咎之毒,禍流數世。
臣觀黃初之際,天兆其戒,異類之鳥,育長燕巢,口爪胸赤,此魏室之大異也,宜防鷹揚之臣於蕭牆之內。
可選諸王,使君國典兵,往往棋跱,鎮撫皇畿,翼亮帝室。
昔周之東遷,晉、鄭是依,漢呂之亂,實賴朱虛,斯蓋前代之明鑒。
夫皇天無親,惟德是輔。
民詠德政,則延期過歷,下有怨歎,掇錄授能。
由此觀之,天下之天下,非獨陛下之天下也。
臣百疾所鍾,氣力稍微,輒自輿出,歸還裡舍,若遂沈淪,魂而有知,結草以報。
詔曰:「生廉追伯夷,直過史魚,執心堅白,謇謇匪躬,如何微疾未除,退身裡舍?昔邴吉以陰德,疾除而延壽;貢禹以守節,疾篤而濟愈。
生其彊飯專精以自持。
」隆卒,遺令薄葬,斂以時服。
〔一〕 〔一〕 習鑿齒曰:高堂隆可謂忠臣矣。
君侈每思諫其惡,將死不忘憂社稷,正辭動於昏主,明戒驗於身後,謇諤足以勵物,德音沒而彌彰,可不謂忠且智乎!詩雲:「聽用我謀,庶無大悔。
」又曰:「曾是莫聽,大命以傾。
」其高堂隆之謂也。
初,太和中,中護軍蔣濟上疏曰「宜遵古封禪」。
詔曰:「聞濟斯言,使吾汗出流足。
」事寢歷歲,後遂議脩之,使隆撰其禮儀。
帝聞隆沒,歎息曰:「天不欲成吾事,高堂生舍我亡也。
」子琛嗣爵。
始,景初中,帝以蘇林、秦靜等並老,恐無能傳業者。
乃詔曰:「昔先聖既沒,而其遺言餘教,著於六藝。
六藝之文,禮又為急,弗可斯須離者也。
末俗背本,所由來久。
故閔子譏原伯之不學,荀卿醜秦世之坑儒,儒學既廢,則風化曷由興哉?方今宿生巨儒,並各年高,教訓之道,孰為其繼?昔伏生將老,漢文帝嗣以晁錯;穀梁寡疇,宣帝承以十郎。
其科郎吏高才解經義者三十人,從光祿勳隆、散騎常侍林、博士靜,分受四經三禮,主者具為設課試之法。
夏侯勝有言:『士病不明經術,經術苟明,其取青紫如俯拾地芥耳。
』今學者有能究極經道,則爵祿榮寵,不期而至。
可不勉哉!」數年,隆等皆卒,學者遂廢。
初,任城棧潛,太祖世歷縣令,〔一〕嘗督守鄴城。
時文帝為太子,耽樂田獵,晨出夜還。
潛諫曰:「王公設險以固其國,都城禁衛,用戒不虞。
大雅雲:『宗子維城,無俾城壞。
』又曰:『猶之未遠,是用大諫。
』若逸于遊田,晨出昏歸,以一日從禽之娛,而忘無垠之釁,愚竊惑之。
」太子不悅,然自後遊出差簡。
黃初中,文帝將立郭貴嬪為皇後,潛上疏諫,語在後妃傳。
明帝時,眾役並興,戚屬疏斥,潛上疏曰:「天生蒸民而樹之君,所以覆燾群生,熙育兆庶,故方制四海匪為天子,裂土分疆匪為諸侯也。
始自三皇,爰暨唐、虞,鹹以博濟加于天下,醇德以洽,黎元賴之。
三王既微,降逮于漢,治日益少,喪亂弘多,自時厥後,亦罔克乂。
太祖濬哲神武,芟除暴亂,克復王綱,以開帝業。
文帝受天門命,廓恢皇基,踐阼七載,每事未遑。
陛下聖德,纂承洪緒,宜崇晏晏,與民休息。
而方隅匪寧,征夫遠戍,有事海外,縣旌萬裡,六軍騷動,水陸轉運,百姓舍業,日費千金。
大興殿舍,功作萬計,徂來之松,刊山窮谷,怪石珷玞,浮于河、淮,都圻之內,盡為甸服,當供稿稭銍粟之調,而為苑囿擇禽之府,盛林莽之穢,豐鹿兔之藪;傷害農功,地繁茨棘,災疫流行,民物大潰,上減和氣,嘉禾不植。
臣聞文王作豐,經始勿亟,百姓子來,不日而成。
靈沼、靈囿,與民共之。
今宮觀崇侈,彫鏤極妙,忘有虞之總期,思殷辛之瓊室,禁地千裡,舉足投網,麗擬阿房,役百乾谿,臣恐民力彫盡,下不堪命也。
昔秦據殽函以制六合,自以德高三皇,功兼五帝,欲號諡至萬葉,而二世顛覆,願為黔首,由枝幹既(杌)〔扤〕,本實先拔也。
蓋聖王之禦世也,克明俊德,庸勳親親;俊乂在官,則功業可隆,親親顯用,則安危同憂;深根固本,並為幹翼,雖歷盛衰,內外有輔。
昔成王幼沖,未能蒞政,周、呂、召、畢,並在左右;今既無衛侯、康叔之監,分陝所任,又非旦、奭。
東宮未建,天下無副。
願陛下留心關塞,永保無極,則海內幸甚。
」後為燕中尉,辭疾不就,卒。
〔一〕 潛字彥皇,見應璩書林。
評曰:辛毗、楊阜,剛亮公直,正諫匪躬,亞乎汲黯之高風焉。
高堂隆學業脩明,志在匡君,因變陳戒,發於懇誠,忠矣哉!及至必改正朔,俾魏祖虞,所謂意過其通者歟!
是以亡國之主自謂不亡,然後至於亡;賢聖之君自謂將亡,然後至於不亡。
昔漢文帝稱為賢主,躬行約儉,惠下養民,而賈誼方之,以為天下倒縣,可為痛哭者一,可為流涕者二,可為長歎息者三。
況今天下彫弊,民無儋石之儲,國無終年之畜,外有彊敵,六軍暴邊,內興土功,州郡騷動,若有寇警,則臣懼版築之士不能投命虜庭矣。
又,將吏奉祿,稍見折減,方之於昔,五分居一;諸受休者又絕廩賜,不應輸者今皆出半:此為官入兼多於舊,其所出與參少於昔。
而度支經用,更每不足,牛肉小賦,前後相繼。
反而推之,凡此諸費,必有所在。
且夫祿賜穀帛,人主所以惠養吏民而為之司命者也,若今有廢,是奪其命矣。
既得之而又失之,此生怨之府也。
周禮,(天)〔大〕府掌九(伐)〔賦〕之(則)〔財〕,以給九式之用,入有其分,出有其所,不相幹乘而用各足。
各足之後,乃以式貢之餘,供王玩好。
又上用財,必考于司會。
會音膾。
今陛下所與共坐廊廟治天下者,非三司九列,則臺閣近臣,皆腹心造膝,宜在無諱。
若見豐省而不敢以告,從命奔走,惟恐不勝,是則具臣,非鯁輔也。
昔李斯教秦二世曰:「為人主而不恣瞿,命之曰天下桎梏。
」二世用之,秦國以覆,斯亦滅族。
是以史遷議其不正諫,而為世誡。
書奏,帝覽焉,謂中書監、令曰:「觀隆此奏,使朕懼哉!」 隆疾篤,口占上疏曰: 曾子有疾,孟敬子問之。
曾子曰:「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臣寢疾病,有增無損,常懼奄忽,忠款不昭。
臣之丹誠,豈惟曾子,願陛下少垂省覽!渙然改往事之過謬,勃然興來事之淵塞,使神人嚮應,殊方慕義,四靈效珍,玉衡曜精,則三王可邁,五帝可越,非徒繼體守文而已也。
臣常疾世主莫不思紹堯、舜、湯、武之治,而蹈踵桀、紂、幽、厲之跡,莫不蚩笑季世惑亂亡國之主,而不登踐虞、夏、殷、周之軌。
悲夫!以若所為,求若所緻,猶緣木求魚,煎水作冰,其不可得,明矣。
尋觀三代之有天下也,聖賢相承,歷載數百,尺土莫非其有,一民莫非其臣,萬國鹹寧,九有有截;鹿臺之金,巨橋之粟,無所用之,仍舊南面,夫何為哉!然癸、辛之徒,恃其旅力,知足以拒諫,才足以飾非,諂諛是尚,臺觀是崇,淫樂是好,倡優是說,作靡靡之樂,安濮上之音。
上天不蠲,眷然回顧,宗國為墟,(不)〔下〕夷于隸,紂縣白旗,桀放鳴條;天子之尊,湯、武有之,豈伊異人,皆明王之冑也。
且當六國之時,天下殷熾,秦既兼之,不脩聖道,乃構阿房之宮,築長城之守,矜誇中國,威服百蠻,天下震竦,道路以目;自謂本枝百葉,永垂洪暉,豈寤二世而滅,社稷崩圮哉?近漢孝武乘文、景之福,外攘夷狄,內興宮殿,十餘年閒,天下囂然。
乃信越巫,懟天遷怒,起建章之宮,千門萬戶,卒緻江充妖蠱之變,至於宮室乖離,父子相殘,殃咎之毒,禍流數世。
臣觀黃初之際,天兆其戒,異類之鳥,育長燕巢,口爪胸赤,此魏室之大異也,宜防鷹揚之臣於蕭牆之內。
可選諸王,使君國典兵,往往棋跱,鎮撫皇畿,翼亮帝室。
昔周之東遷,晉、鄭是依,漢呂之亂,實賴朱虛,斯蓋前代之明鑒。
夫皇天無親,惟德是輔。
民詠德政,則延期過歷,下有怨歎,掇錄授能。
由此觀之,天下之天下,非獨陛下之天下也。
臣百疾所鍾,氣力稍微,輒自輿出,歸還裡舍,若遂沈淪,魂而有知,結草以報。
詔曰:「生廉追伯夷,直過史魚,執心堅白,謇謇匪躬,如何微疾未除,退身裡舍?昔邴吉以陰德,疾除而延壽;貢禹以守節,疾篤而濟愈。
生其彊飯專精以自持。
」隆卒,遺令薄葬,斂以時服。
〔一〕 〔一〕 習鑿齒曰:高堂隆可謂忠臣矣。
君侈每思諫其惡,將死不忘憂社稷,正辭動於昏主,明戒驗於身後,謇諤足以勵物,德音沒而彌彰,可不謂忠且智乎!詩雲:「聽用我謀,庶無大悔。
」又曰:「曾是莫聽,大命以傾。
」其高堂隆之謂也。
初,太和中,中護軍蔣濟上疏曰「宜遵古封禪」。
詔曰:「聞濟斯言,使吾汗出流足。
」事寢歷歲,後遂議脩之,使隆撰其禮儀。
帝聞隆沒,歎息曰:「天不欲成吾事,高堂生舍我亡也。
」子琛嗣爵。
始,景初中,帝以蘇林、秦靜等並老,恐無能傳業者。
乃詔曰:「昔先聖既沒,而其遺言餘教,著於六藝。
六藝之文,禮又為急,弗可斯須離者也。
末俗背本,所由來久。
故閔子譏原伯之不學,荀卿醜秦世之坑儒,儒學既廢,則風化曷由興哉?方今宿生巨儒,並各年高,教訓之道,孰為其繼?昔伏生將老,漢文帝嗣以晁錯;穀梁寡疇,宣帝承以十郎。
其科郎吏高才解經義者三十人,從光祿勳隆、散騎常侍林、博士靜,分受四經三禮,主者具為設課試之法。
夏侯勝有言:『士病不明經術,經術苟明,其取青紫如俯拾地芥耳。
』今學者有能究極經道,則爵祿榮寵,不期而至。
可不勉哉!」數年,隆等皆卒,學者遂廢。
初,任城棧潛,太祖世歷縣令,〔一〕嘗督守鄴城。
時文帝為太子,耽樂田獵,晨出夜還。
潛諫曰:「王公設險以固其國,都城禁衛,用戒不虞。
大雅雲:『宗子維城,無俾城壞。
』又曰:『猶之未遠,是用大諫。
』若逸于遊田,晨出昏歸,以一日從禽之娛,而忘無垠之釁,愚竊惑之。
」太子不悅,然自後遊出差簡。
黃初中,文帝將立郭貴嬪為皇後,潛上疏諫,語在後妃傳。
明帝時,眾役並興,戚屬疏斥,潛上疏曰:「天生蒸民而樹之君,所以覆燾群生,熙育兆庶,故方制四海匪為天子,裂土分疆匪為諸侯也。
始自三皇,爰暨唐、虞,鹹以博濟加于天下,醇德以洽,黎元賴之。
三王既微,降逮于漢,治日益少,喪亂弘多,自時厥後,亦罔克乂。
太祖濬哲神武,芟除暴亂,克復王綱,以開帝業。
文帝受天門命,廓恢皇基,踐阼七載,每事未遑。
陛下聖德,纂承洪緒,宜崇晏晏,與民休息。
而方隅匪寧,征夫遠戍,有事海外,縣旌萬裡,六軍騷動,水陸轉運,百姓舍業,日費千金。
大興殿舍,功作萬計,徂來之松,刊山窮谷,怪石珷玞,浮于河、淮,都圻之內,盡為甸服,當供稿稭銍粟之調,而為苑囿擇禽之府,盛林莽之穢,豐鹿兔之藪;傷害農功,地繁茨棘,災疫流行,民物大潰,上減和氣,嘉禾不植。
臣聞文王作豐,經始勿亟,百姓子來,不日而成。
靈沼、靈囿,與民共之。
今宮觀崇侈,彫鏤極妙,忘有虞之總期,思殷辛之瓊室,禁地千裡,舉足投網,麗擬阿房,役百乾谿,臣恐民力彫盡,下不堪命也。
昔秦據殽函以制六合,自以德高三皇,功兼五帝,欲號諡至萬葉,而二世顛覆,願為黔首,由枝幹既(杌)〔扤〕,本實先拔也。
蓋聖王之禦世也,克明俊德,庸勳親親;俊乂在官,則功業可隆,親親顯用,則安危同憂;深根固本,並為幹翼,雖歷盛衰,內外有輔。
昔成王幼沖,未能蒞政,周、呂、召、畢,並在左右;今既無衛侯、康叔之監,分陝所任,又非旦、奭。
東宮未建,天下無副。
願陛下留心關塞,永保無極,則海內幸甚。
」後為燕中尉,辭疾不就,卒。
〔一〕 潛字彥皇,見應璩書林。
評曰:辛毗、楊阜,剛亮公直,正諫匪躬,亞乎汲黯之高風焉。
高堂隆學業脩明,志在匡君,因變陳戒,發於懇誠,忠矣哉!及至必改正朔,俾魏祖虞,所謂意過其通者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