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傳第二百二十八宦者四
關燈
小
中
大
賄,黃由對策,亦頗及之。
後帝察其奸,遂抵之罪,籍其赀,竟以廢死。
弟昺,淳熙末,幹辦内東門司、帶禦器械。
光宗朝,累遷至親衛大夫、保康軍承宣使、提舉佑神觀。
慶元初,為内侍省都知。
帝過壽康宮,昺有力焉。
遷官二秩,頗貴寵。
王德謙,初為嘉邸都監,頗親幸。
孝宗大漸,光宗以疾久不朝重華宮。
黃由時為王府贊讀,奏請嘉王詣重華宮問疾,既得旨,德謙固請覆奏,王斥之,遂行。
孝宗崩,王在喪次,中外洶洶,王以告直講彭龜年。
龜年以為建儲則人心安,須白中宮乃可。
即谕德謙奏之皇太後,德謙不敢,強之,既而無報。
王即位,德謙累遷昭慶軍承宣使、内侍省押班,賜居第。
驕恣逾法,服食拟乘輿,出入或以導駕燈籠自奉。
為人求官,贓以巨萬計,洩其事者禍立至,故外朝多附之。
中書舍人吳宗旦事之尤謹,夜則易服造谒。
德謙求為節度使,先薦宗旦為刑部侍郎、直學士院,将使草麻。
宗旦先備草示之,引天寶、同光為比,德謙喜。
制出,參政何澹不肯署,谏議大夫劉德秀率台谏論列,宰相京镗複以為言,命遂寝。
韓侂胄與德謙争用事,德謙屢以計勝,侂胄擠之,诏與外祠,台谏又交章論駁。
侍禦史姚愈言吳宗旦嘗草德謙制,遂罷其官。
愈又率同列力攻德謙,诏送廣德軍居住。
尋以臨安尹劾其贓濫僭拟,诏降團練使、移居撫州,他事勿問。
中書舍人高文虎請改為安置,台谏複言其奸詭,乞自今不以赦移,雖特旨亦許執奏,帝用其言,德謙遂坐廢斥以死。
關禮,高宗朝宦者。
淳熙末,積官至親衛大夫、保信軍承宣使。
孝宗頗親信之,後命提舉重華宮。
孝宗崩,光宗疾,不能執喪,樞密趙汝愚等請建儲以安人心,光宗禦批又有“念欲退閑”語,丞相留正懼,納祿去,人心愈搖。
汝愚遣戚裡韓侂胄因内侍張宗尹以禅位之議奏,太皇太後曰:“此豈可易言!”明日,汝愚再遣侂胄附宗尹以奏,未獲命而侂胄退,與禮遇,禮知其意,問之,侂胄不以告。
禮指天自誓不言,侂胄遂白其事,禮即入宮,泣告太後以時事可憂之狀,且曰:“留丞相已去,所恃者趙知院耳。
今欲定大計而無太皇太後之命,亦将去矣。
”太後驚曰:“知院,同姓也,事體與他人異。
”禮曰:“知院未去,恃有太後耳。
今有請不許,計無所出,亦惟有去而已。
知院去,天下将若何?”太後悟,遂命禮傳旨侂胄以谕汝愚,約明日太後垂簾上其事。
又明日,嘉王入行禫祭,汝愚即簾前進呈禦批,太後遂命王即皇帝位。
尋除禮入内内侍省都知,又差兼重華、慈福宮承受,充提舉皇城司,遷中侍大夫。
禮不以功自居,乞緻仕,不許;乞免推恩,又不許。
南渡後,内侍可稱者惟邵成章與禮雲。
董宋臣,理宗朝宦者。
淳祐中,以睿思殿祗候特轉橫行官。
寶祐三年,兼幹辦佑聖觀。
侍禦史洪天錫劾之,不報,天錫坐左遷大理少卿。
開慶初,大元兵駐江上,京師大震。
宋臣贊帝遷幸甯海軍,簽判文天祥上疏乞誅宋臣,又不報。
景定四年,自保康軍承宣使除入内内侍省押班,尋兼主管太廟、往來國信所,同提點内軍器庫、翰林院、編修敕令所、都大提舉諸司,提點顯應觀,主管景獻太子府事。
會天祥以著作佐郎兼獻景府教授,義不與宋臣聯事,上書求去,天祥出知瑞州。
言者論宋臣不置,帝曲為谕解庇之。
秘書少監湯漢上封事,亦言:“宋臣十餘年來聲焰薰灼,其力能去台谏、排大臣,至結兇渠以緻大禍。
中外惶惑切齒,而陛下方為之辨明,大臣方為之和解,此過計也。
願收還押班等除命,不勝宗社之幸。
”疏入,帝亦不之省。
六月,命主管禦前馬院及酒庫。
既卒,帝猶命特轉節度使,其見寵愛如此。
後帝察其奸,遂抵之罪,籍其赀,竟以廢死。
弟昺,淳熙末,幹辦内東門司、帶禦器械。
光宗朝,累遷至親衛大夫、保康軍承宣使、提舉佑神觀。
慶元初,為内侍省都知。
帝過壽康宮,昺有力焉。
遷官二秩,頗貴寵。
王德謙,初為嘉邸都監,頗親幸。
孝宗大漸,光宗以疾久不朝重華宮。
黃由時為王府贊讀,奏請嘉王詣重華宮問疾,既得旨,德謙固請覆奏,王斥之,遂行。
孝宗崩,王在喪次,中外洶洶,王以告直講彭龜年。
龜年以為建儲則人心安,須白中宮乃可。
即谕德謙奏之皇太後,德謙不敢,強之,既而無報。
王即位,德謙累遷昭慶軍承宣使、内侍省押班,賜居第。
驕恣逾法,服食拟乘輿,出入或以導駕燈籠自奉。
為人求官,贓以巨萬計,洩其事者禍立至,故外朝多附之。
中書舍人吳宗旦事之尤謹,夜則易服造谒。
德謙求為節度使,先薦宗旦為刑部侍郎、直學士院,将使草麻。
宗旦先備草示之,引天寶、同光為比,德謙喜。
制出,參政何澹不肯署,谏議大夫劉德秀率台谏論列,宰相京镗複以為言,命遂寝。
韓侂胄與德謙争用事,德謙屢以計勝,侂胄擠之,诏與外祠,台谏又交章論駁。
侍禦史姚愈言吳宗旦嘗草德謙制,遂罷其官。
愈又率同列力攻德謙,诏送廣德軍居住。
尋以臨安尹劾其贓濫僭拟,诏降團練使、移居撫州,他事勿問。
中書舍人高文虎請改為安置,台谏複言其奸詭,乞自今不以赦移,雖特旨亦許執奏,帝用其言,德謙遂坐廢斥以死。
關禮,高宗朝宦者。
淳熙末,積官至親衛大夫、保信軍承宣使。
孝宗頗親信之,後命提舉重華宮。
孝宗崩,光宗疾,不能執喪,樞密趙汝愚等請建儲以安人心,光宗禦批又有“念欲退閑”語,丞相留正懼,納祿去,人心愈搖。
汝愚遣戚裡韓侂胄因内侍張宗尹以禅位之議奏,太皇太後曰:“此豈可易言!”明日,汝愚再遣侂胄附宗尹以奏,未獲命而侂胄退,與禮遇,禮知其意,問之,侂胄不以告。
禮指天自誓不言,侂胄遂白其事,禮即入宮,泣告太後以時事可憂之狀,且曰:“留丞相已去,所恃者趙知院耳。
今欲定大計而無太皇太後之命,亦将去矣。
”太後驚曰:“知院,同姓也,事體與他人異。
”禮曰:“知院未去,恃有太後耳。
今有請不許,計無所出,亦惟有去而已。
知院去,天下将若何?”太後悟,遂命禮傳旨侂胄以谕汝愚,約明日太後垂簾上其事。
又明日,嘉王入行禫祭,汝愚即簾前進呈禦批,太後遂命王即皇帝位。
尋除禮入内内侍省都知,又差兼重華、慈福宮承受,充提舉皇城司,遷中侍大夫。
禮不以功自居,乞緻仕,不許;乞免推恩,又不許。
南渡後,内侍可稱者惟邵成章與禮雲。
董宋臣,理宗朝宦者。
淳祐中,以睿思殿祗候特轉橫行官。
寶祐三年,兼幹辦佑聖觀。
侍禦史洪天錫劾之,不報,天錫坐左遷大理少卿。
開慶初,大元兵駐江上,京師大震。
宋臣贊帝遷幸甯海軍,簽判文天祥上疏乞誅宋臣,又不報。
景定四年,自保康軍承宣使除入内内侍省押班,尋兼主管太廟、往來國信所,同提點内軍器庫、翰林院、編修敕令所、都大提舉諸司,提點顯應觀,主管景獻太子府事。
會天祥以著作佐郎兼獻景府教授,義不與宋臣聯事,上書求去,天祥出知瑞州。
言者論宋臣不置,帝曲為谕解庇之。
秘書少監湯漢上封事,亦言:“宋臣十餘年來聲焰薰灼,其力能去台谏、排大臣,至結兇渠以緻大禍。
中外惶惑切齒,而陛下方為之辨明,大臣方為之和解,此過計也。
願收還押班等除命,不勝宗社之幸。
”疏入,帝亦不之省。
六月,命主管禦前馬院及酒庫。
既卒,帝猶命特轉節度使,其見寵愛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