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野史 第七十一回 寶林寺韓昭毀佛
關燈
小
中
大
第七十一回寶林寺韓昭毀佛
韶州府城東南五十裡,有溪曰曹溪,溪上有寺曰寶林,乃唐高僧盧慧能道場也。
慧能即六祖,新州人,唐貞觀戊戌年生,有夙慧,三歲時,聞誦金剛般若經,即能尋師,二十四歲,傳五祖衣缽,三十九歲祝發,七十六歲而卒。
唐高宗時慧能初至池州,五祖宏忍大師以缽盂錫杖及所傳袈裟,謂五百衆僧曰:“誰作無像偈,即傳衣缽。
”首座一僧,名神秀,即題曰:身似菩提樹,心如明鏡台。
時時勤拂拭,莫遣有塵埃。
慧能見之,乃曰:“佛宗本是空,如此仍有像矣。
”即改題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何用拂塵埃? 五祖宏忍曰:“此全悟道,脫然無像,可傳衣缽矣。
”即以法寶授之。
當時池州太守,問五祖曰:“會中五百僧不付衣缽,何獨付于盧行者?”五祖曰:“雖有五百人,四百九十九人會佛法,惟盧行者不會佛法,獨悟道,方傳得衣缽。
”太守深然之。
慧能受法,遂為六祖。
後再至廣州法性寺,繼至韶州曹溪寶林寺,末歸新州國恩寺。
以開元三年八月十三日段。
三州官吏,于中途争迎六祖真身,不能決,乃祝曰:“焚香所指處,師即歸焉。
”香指曹溪,因遷龛并衣缽,建塔存之,而白光沖天,五日不絕。
五代時,僭王劉-,迎衣缽至廣州,夫人偶觸墜地,不能修補,因舍田數千頃贖罪。
及黃巢之亂,兵犯曹溪,雲霧晝晦,軍人失道,鹹緻恭乞哀而去。
其肉身傳至宋末,香蕉如漆,以手摩須發如剃,其衣一襲,乃達摩所傳西域屈-布,緝花心織成者,一襲乃唐元宗所賜,織成淡山水者。
一西天缽,并非銅鐵木石;一西天履,更非革非木,不知何物也;貝葉經十七葉,字如刀削。
至元丙子,元将張宏範師犯廣南,下韶州,兵屯曹溪,軍士至寺中,鹹用刀-脅,以驗真僞,遂折其指,元兵大驚,鹹叩頭乞命,相戒以為禍不旋踵。
師去後,韶州等處,士女尊禮備至,廣南一帶鄉紳士大夫,燃香禮拜,奔趨若恐不及。
加以元主尊禮西僧,崇尚釋教。
韶州人士,居然以為牟尼再世。
曹溪一寺,即兜率陀天矣。
時樂昌縣有蕭生含瑜,偶過曹溪,遊寺中,觀玩法相一會,至客堂坐定,問長老曰:“聞昔年六祖禅師,與智光禅師,傳法分戒于儀鳳山菩提樹下,其所演說,惟依般若三昧,令學者頓悟菩提,長老能道其詳否?”長老不能答,遂留蕭生在寺,盤桓數日,蕭生與長老,兩情相得,日見辇錢帛布施入寺者,絡繹不已。
蕭生暗思此寺,有田二萬餘頃,猶且日日-錢,将來不幾富可敵國耶?以長老待生甚厚,未便究诘其支用何處,而寺中亭台池沼,淨室精舍,罔不閡肆華美,奇花異草,珍木怪石,處處令人賞心不置。
内有一亭曰“卓錫亭”,亭前有泉曰“試甘泉”,蓋取東坡又試曹溪一勺甘之意。
結構精妙,複道幽窈,花木最勝,蓋非其人,不得至也。
蕭生逐日與長老接談後,必至亭前消遣一會,私念不意昔人所詠“曲徑通幽處,禅房花木深”卻在此間也。
一日,長老出寺未歸,蕭生獨步亭前。
見薔薇花含苞吐豔,芬芳襲人。
正在花架下,流連未已,忽亭子後,遠遠若聞絲竹之音,蕭生異之。
由閣道左行,連過曲廊回榭數處,有一短牆,其音若自牆内出者。
蕭生乃扳牆而望,見複室中男女交錯,管弦咿啞,杯盤狼藉。
首座者,即寺中老僧,左右環立。
及侍坐者,無非寺中年少沙彌,俱各倚紅偎綠,調笑取樂。
長老更擁抱妖姬豔女,輕吹細彈,酣歌暢飲,谑言-語,無所
慧能即六祖,新州人,唐貞觀戊戌年生,有夙慧,三歲時,聞誦金剛般若經,即能尋師,二十四歲,傳五祖衣缽,三十九歲祝發,七十六歲而卒。
唐高宗時慧能初至池州,五祖宏忍大師以缽盂錫杖及所傳袈裟,謂五百衆僧曰:“誰作無像偈,即傳衣缽。
”首座一僧,名神秀,即題曰:身似菩提樹,心如明鏡台。
時時勤拂拭,莫遣有塵埃。
慧能見之,乃曰:“佛宗本是空,如此仍有像矣。
”即改題曰: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
本來無一物,何用拂塵埃? 五祖宏忍曰:“此全悟道,脫然無像,可傳衣缽矣。
”即以法寶授之。
當時池州太守,問五祖曰:“會中五百僧不付衣缽,何獨付于盧行者?”五祖曰:“雖有五百人,四百九十九人會佛法,惟盧行者不會佛法,獨悟道,方傳得衣缽。
”太守深然之。
慧能受法,遂為六祖。
後再至廣州法性寺,繼至韶州曹溪寶林寺,末歸新州國恩寺。
以開元三年八月十三日段。
三州官吏,于中途争迎六祖真身,不能決,乃祝曰:“焚香所指處,師即歸焉。
”香指曹溪,因遷龛并衣缽,建塔存之,而白光沖天,五日不絕。
五代時,僭王劉-,迎衣缽至廣州,夫人偶觸墜地,不能修補,因舍田數千頃贖罪。
及黃巢之亂,兵犯曹溪,雲霧晝晦,軍人失道,鹹緻恭乞哀而去。
其肉身傳至宋末,香蕉如漆,以手摩須發如剃,其衣一襲,乃達摩所傳西域屈-布,緝花心織成者,一襲乃唐元宗所賜,織成淡山水者。
一西天缽,并非銅鐵木石;一西天履,更非革非木,不知何物也;貝葉經十七葉,字如刀削。
至元丙子,元将張宏範師犯廣南,下韶州,兵屯曹溪,軍士至寺中,鹹用刀-脅,以驗真僞,遂折其指,元兵大驚,鹹叩頭乞命,相戒以為禍不旋踵。
師去後,韶州等處,士女尊禮備至,廣南一帶鄉紳士大夫,燃香禮拜,奔趨若恐不及。
加以元主尊禮西僧,崇尚釋教。
韶州人士,居然以為牟尼再世。
曹溪一寺,即兜率陀天矣。
時樂昌縣有蕭生含瑜,偶過曹溪,遊寺中,觀玩法相一會,至客堂坐定,問長老曰:“聞昔年六祖禅師,與智光禅師,傳法分戒于儀鳳山菩提樹下,其所演說,惟依般若三昧,令學者頓悟菩提,長老能道其詳否?”長老不能答,遂留蕭生在寺,盤桓數日,蕭生與長老,兩情相得,日見辇錢帛布施入寺者,絡繹不已。
蕭生暗思此寺,有田二萬餘頃,猶且日日-錢,将來不幾富可敵國耶?以長老待生甚厚,未便究诘其支用何處,而寺中亭台池沼,淨室精舍,罔不閡肆華美,奇花異草,珍木怪石,處處令人賞心不置。
内有一亭曰“卓錫亭”,亭前有泉曰“試甘泉”,蓋取東坡又試曹溪一勺甘之意。
結構精妙,複道幽窈,花木最勝,蓋非其人,不得至也。
蕭生逐日與長老接談後,必至亭前消遣一會,私念不意昔人所詠“曲徑通幽處,禅房花木深”卻在此間也。
一日,長老出寺未歸,蕭生獨步亭前。
見薔薇花含苞吐豔,芬芳襲人。
正在花架下,流連未已,忽亭子後,遠遠若聞絲竹之音,蕭生異之。
由閣道左行,連過曲廊回榭數處,有一短牆,其音若自牆内出者。
蕭生乃扳牆而望,見複室中男女交錯,管弦咿啞,杯盤狼藉。
首座者,即寺中老僧,左右環立。
及侍坐者,無非寺中年少沙彌,俱各倚紅偎綠,調笑取樂。
長老更擁抱妖姬豔女,輕吹細彈,酣歌暢飲,谑言-語,無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