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作家路遙的身後官司
關燈
小
中
大
自己的方式緬懷父親
1992年11月17日,作家路遙離開了這個不平凡的世界。
也就是這一年,路茗茗跟随自己的母親林達來到了北京。
下面我們不得不提到路遙的妻子林達女士。
在關于路遙先生的很多文字記載中,很少提及他的妻子林達女士,但路遙無論是在極其艱苦的環境下,還是獲得茅盾文學獎後光環加身,林達女士都默默地站在他的身後,深情地凝視着自己的丈夫。
據路茗茗介紹,頗具文學才華的林達女士是當年到延安的北京知青,在延安插隊時認識路遙并與之産生愛情。
路遙考上延安大學後,大多經濟來源是靠林達資助的,林達在北京的家裡境況好,在經濟上給了路遙很多接濟,就連路遙在學校裡的被子和褥子,都是林達給路遙準備的。
正是因為有了林達,路遙在延安大學能夠安心讀書和進行文學創作。
路遙從延安大學畢業後擔任《陝西文藝》編輯,到西安工作,林達也到西安電影制片廠擔任編輯工作。
1979年路遙與林達生下了他們的女兒路茗茗後,路遙才思噴湧,1980年路遙發表《驚心動魄的一幕》,并獲得第一屆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
其後,路遙在創作《人生》、《平凡的世界》等作品時,長期離開西安到外地采風和創作,林達則撐起了家庭的全部重擔。
直到路遙去世後,林達還經常托人捎錢給路遙遠在延安的養母。
文革之後,大批插隊知青紛紛返城,在當地結婚的知青也開始通過各種方式返城。
為了孩子的前途,20世紀80年代末期和90年代初期,路遙和林達也在為此努力着,經過多方斡旋,1992年林達和路茗茗把戶口遷到北京,也就是這一年,路遙先生去世。
路遙先生離開之後,林達與一位教授結婚。
路茗茗也開始在北京讀書,直到高中畢業後考入北京一所大學學習平面設計專業。
路茗茗之所以選擇學習這個以圖書裝幀為主的專業,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父親路遙是一位受人尊重的作家。
客觀地說,雖然對父親充滿了愛,也知道自己的父親是一位名滿天下的作家,但真正觸動路茗茗的,還是路遙去世10年後,延安大學舉辦的一次路遙銅像揭幕儀式。
路遙畢業于延大中文系,因其對中國文壇的卓越貢獻,被延大師生視為母校的驕傲。
延安大學為路遙鑄造了一座高60厘米的上半身銅像立在圖書館前,以此紀念路遙,也為激勵全校師生奮進不息。
2002年4月6日,作為路遙的愛女,路茗茗受邀到延安大學參加路遙雕像的揭幕儀式。
路茗茗是十幾年來第一次回到延安祭奠自己的父親,她受到了延安大學師生們的熱烈歡迎。
中國作家協會的領導以及陝西省作協主席陳忠實和來自全國的文學界名流參加了揭幕儀式,并在路遙墓前鞠躬獻花。
在揭幕儀式上,一直将路茗茗視如自己女兒的中國文聯原副主席張锲見到她非常高興,一直緊緊地握着路茗茗的手說:“路遙在生活中是我的兄弟,在文學道路上,他是我的兄長。
他的女兒我一直在好好照顧,如今也已成人,希望路遙能放心了。
” 在揭幕儀式上,很多著名作家和大學生都把對路遙先生的尊重傳達給了路茗茗。
已經長大成人的路茗茗明白,他們其實是在以另一種方式尊重父親終生從事的文學事業。
那麼,作為路遙的女兒,自己又是學習平面設計專業,自己對于父愛的最好報答,就是自己親自設計父親的作品,用更好的方式傳達給讀者。
有了這個念頭,回到北京的路茗茗開始注意搜集各家出版社出版的路遙作品。
路茗茗發現,由于時代和技術的原因,出版路遙作品的出版社共有幾十家,而且很多家都超過了專有出版權的期限,卻仍在銷售路遙的作品,加上當初出版作品時,我國還沒有嚴格按照著作權法簽訂出版合同,有的出版社專有出版權的期限超過常規的5年,有的甚至長達10年甚至更長。
尤其是早期出版的路遙作品,大多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設計、印刷粗糙等問題。
因為路遙的作品擁有大量的閱讀者和購買者,尤其是《平凡的世界》,不但多家正規出版社出版過,而且出現過多種不同版本的盜版書。
經過咨詢有關著作權方面的專家之後,路茗茗決定對以往路遙作品的無序出版進行一次規範,以此緬懷自己的爸爸。
路遙去世之後,林達和路茗茗作為路遙的妻子和女兒,對路遙的遺産享有法定繼承權,母女二人共同享有路遙作品著作權中的财産權利。
在路茗茗未滿18歲,還不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情況下,林達作為路茗茗的法定監護人和權利的共有人,與有關出版社簽訂了出版路遙作品的《圖書出版合同》,這其中包括1997年6月與太白文藝出版社簽訂的出版《路遙全集》的出版合同。
稿酬為每千字30元,合同有效期為10年。
正是出版《路遙全集》,引發了後來的這起著作權官司。
促成《路遙全集》的出版,不能不提到陝西作家朱鴻。
當時,朱鴻是陝西太白文藝出版社的編輯,因為在朱鴻畢業分配的時候,路遙曾給朱鴻幫過忙,對此朱鴻心存感激。
路遙去
也就是這一年,路茗茗跟随自己的母親林達來到了北京。
下面我們不得不提到路遙的妻子林達女士。
在關于路遙先生的很多文字記載中,很少提及他的妻子林達女士,但路遙無論是在極其艱苦的環境下,還是獲得茅盾文學獎後光環加身,林達女士都默默地站在他的身後,深情地凝視着自己的丈夫。
據路茗茗介紹,頗具文學才華的林達女士是當年到延安的北京知青,在延安插隊時認識路遙并與之産生愛情。
路遙考上延安大學後,大多經濟來源是靠林達資助的,林達在北京的家裡境況好,在經濟上給了路遙很多接濟,就連路遙在學校裡的被子和褥子,都是林達給路遙準備的。
正是因為有了林達,路遙在延安大學能夠安心讀書和進行文學創作。
路遙從延安大學畢業後擔任《陝西文藝》編輯,到西安工作,林達也到西安電影制片廠擔任編輯工作。
1979年路遙與林達生下了他們的女兒路茗茗後,路遙才思噴湧,1980年路遙發表《驚心動魄的一幕》,并獲得第一屆全國優秀中篇小說獎。
其後,路遙在創作《人生》、《平凡的世界》等作品時,長期離開西安到外地采風和創作,林達則撐起了家庭的全部重擔。
直到路遙去世後,林達還經常托人捎錢給路遙遠在延安的養母。
文革之後,大批插隊知青紛紛返城,在當地結婚的知青也開始通過各種方式返城。
為了孩子的前途,20世紀80年代末期和90年代初期,路遙和林達也在為此努力着,經過多方斡旋,1992年林達和路茗茗把戶口遷到北京,也就是這一年,路遙先生去世。
路遙先生離開之後,林達與一位教授結婚。
路茗茗也開始在北京讀書,直到高中畢業後考入北京一所大學學習平面設計專業。
路茗茗之所以選擇學習這個以圖書裝幀為主的專業,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父親路遙是一位受人尊重的作家。
客觀地說,雖然對父親充滿了愛,也知道自己的父親是一位名滿天下的作家,但真正觸動路茗茗的,還是路遙去世10年後,延安大學舉辦的一次路遙銅像揭幕儀式。
路遙畢業于延大中文系,因其對中國文壇的卓越貢獻,被延大師生視為母校的驕傲。
延安大學為路遙鑄造了一座高60厘米的上半身銅像立在圖書館前,以此紀念路遙,也為激勵全校師生奮進不息。
2002年4月6日,作為路遙的愛女,路茗茗受邀到延安大學參加路遙雕像的揭幕儀式。
路茗茗是十幾年來第一次回到延安祭奠自己的父親,她受到了延安大學師生們的熱烈歡迎。
中國作家協會的領導以及陝西省作協主席陳忠實和來自全國的文學界名流參加了揭幕儀式,并在路遙墓前鞠躬獻花。
在揭幕儀式上,一直将路茗茗視如自己女兒的中國文聯原副主席張锲見到她非常高興,一直緊緊地握着路茗茗的手說:“路遙在生活中是我的兄弟,在文學道路上,他是我的兄長。
他的女兒我一直在好好照顧,如今也已成人,希望路遙能放心了。
” 在揭幕儀式上,很多著名作家和大學生都把對路遙先生的尊重傳達給了路茗茗。
已經長大成人的路茗茗明白,他們其實是在以另一種方式尊重父親終生從事的文學事業。
那麼,作為路遙的女兒,自己又是學習平面設計專業,自己對于父愛的最好報答,就是自己親自設計父親的作品,用更好的方式傳達給讀者。
有了這個念頭,回到北京的路茗茗開始注意搜集各家出版社出版的路遙作品。
路茗茗發現,由于時代和技術的原因,出版路遙作品的出版社共有幾十家,而且很多家都超過了專有出版權的期限,卻仍在銷售路遙的作品,加上當初出版作品時,我國還沒有嚴格按照著作權法簽訂出版合同,有的出版社專有出版權的期限超過常規的5年,有的甚至長達10年甚至更長。
尤其是早期出版的路遙作品,大多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設計、印刷粗糙等問題。
因為路遙的作品擁有大量的閱讀者和購買者,尤其是《平凡的世界》,不但多家正規出版社出版過,而且出現過多種不同版本的盜版書。
經過咨詢有關著作權方面的專家之後,路茗茗決定對以往路遙作品的無序出版進行一次規範,以此緬懷自己的爸爸。
路遙去世之後,林達和路茗茗作為路遙的妻子和女兒,對路遙的遺産享有法定繼承權,母女二人共同享有路遙作品著作權中的财産權利。
在路茗茗未滿18歲,還不具有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情況下,林達作為路茗茗的法定監護人和權利的共有人,與有關出版社簽訂了出版路遙作品的《圖書出版合同》,這其中包括1997年6月與太白文藝出版社簽訂的出版《路遙全集》的出版合同。
稿酬為每千字30元,合同有效期為10年。
正是出版《路遙全集》,引發了後來的這起著作權官司。
促成《路遙全集》的出版,不能不提到陝西作家朱鴻。
當時,朱鴻是陝西太白文藝出版社的編輯,因為在朱鴻畢業分配的時候,路遙曾給朱鴻幫過忙,對此朱鴻心存感激。
路遙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