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關燈
小
中
大
出頭來,搖着扇子對擡轎的人說:“不要叫我老爺,叫我公仆!”在這種人生體驗下,更能夠品味出諷刺的辛辣來。
到了廣州,朋友們早已恭候。
洗去渾身髒臭和疲勞,一邊辦理出國的手續,一邊讓朋友們餞行。
“喝吧喝吧,書記遠行,西出陽關無故人啊!”“到了馬來西亞,可别讓洋妞們留下,弟兄們不要了事小,老婆孩子不要了事大啊!”勸酒的熱誠,弄暈了整天麻木的神經。
誠友這位老兄辦事真的得力,他與周守信一道在幾天内很快辦齊了簽證、機票、貨運單。
也許是周守信的号召力不大,也許當時人們對于出國還覺得可望而不可即,所以,此行隻組織了六個人,除周守信、甄誠友我們三個外,一個是鴨陽市用指頭寫字的“書法家”,一個是福陵縣的玉器商人,一個是一心要做國際糧食貿易的老太太。
到廣州聚齊後,因為周守信說,馬來西亞人頂多知道中國有個中原省,根本不了解下面還有什麼鴨陽市,如同灌河是“中原名鎮”在外地打不響一樣,我們鴨陽市雖說是曆史悠久的中國名市,在外國人的頭腦裡卻沒有一絲一毫的概念。
于是,我們決定成立一個“中國中原商貿文化考察團”。
這個臨時的省級機構,我們自己申報,自己批準,沒有上稅,沒有稽查。
同時,我們在廣州大街上随便做了精緻的胸牌和旗幟,無非是到了對方機場時有利于辨認。
雖然牽頭人是周守信,我因為是這個團隊唯一的官員,就榮幸地當選為“團長”,名頭十分響亮,一下子由窮鄉僻壤的“山大王”搖身一變成了“省級大員”,很壯我們這次友好出訪的行色。
臘月十二下午,我們在廣州白雲機場準時起飛。
在這裡隻給予了例行的安全檢查。
本該“萬裡西行急,乘風禦太空”,卻不料一飛沖天,背道而馳,又向東飛行到廈門機場,落地後又走出飛機,在那裡的登機大廳繞來繞去半個多小時,才正式辦理了出國的有關手續,回到了原來的座位上。
然後飛了七八個鐘頭,飛機終于降落在馬來西亞這個陌生國度的大地上。
臨近降落時,在天上往下看,地下一片燈火輝煌,一落在槟城機場,真的如同白晝。
出了機場,由周守信先生早已聯系好的當地華人,組織了六台高級車輛歡迎我們。
按照新聞寫法的順序,到機場迎接的有:原槟城州長許嶽金先生夫婦、華人周丙南夫婦、華人槟城議員、周氏族長周參同先生以及其他随行人員。
大家握手寒暄、互相介紹以後,有兩個妙齡少女走上前來,給我們每個人脖子裡都套上了一個像是中國的木槿花編織的花環,在照相機鎂光的閃爍下,我們六人“騎葫蘆過河——充起了大蛋”,俨然以中國人民的友好使者自居,在異國他鄉做青天白日夢。
許嶽金、周參同二位先生送到住處之後,寒暄一番就告辭了,隻有周丙南及其家人陪同我們。
到街上一個華人餐館用餐,吃的“歡迎國宴”十分簡單,不過是像旅遊團隊安排的飯食一樣,一葷三素四個菜一個稀湯,白米飯随便吃。
我們下榻的“國賓館”叫“岐山堂”,也就是周氏祠堂。
在國外,華人社區都按照姓氏建立一定的社會組織,然後集資建立祠堂,一個姓氏搞一個聚會地點,都可以在異國他鄉同姓相吸、祭奠祖先。
僅看到這一點,就已經充分體現了血濃于水,中華民族的确具有不可戰勝的凝聚力。
這座祠堂,占地有三百多平方米,底下一層是一個大廳,我們住在二樓,二樓是一個中型廳,一面臨街,其餘三面分隔成一間間房子,原是人家族長們在節假日和開展重大活動時,分頭議事的地方。
平時沒有用處,接待客人住宿,搞一點養活祠堂的收入,倒也不失為華人社團善于經營的精明之處。
作為“團長”,我一個人住了一間,其餘的人每兩個人一間。
這裡離赤道隻有二百七十多公裡了,一年到頭,氣溫不低于30攝氏度,所以每個房間都裝有“冷氣”——就是我們叫做“空調”的家用電器,人家的空氣溫度隻高不低,不需要調節冷暖,隻要有冷氣就行了,所以不存在“空調”這一說法。
屋裡沒有電視機,我對周丙南十幾歲的兒子周英豪及他們的傭人——一個黑漆漆的印度小夥子比劃了半天,他們才弄明白,給我搬來了幾本介紹周氏宗族情況的書籍以及馬國的報紙雜志。
我在興奮得睡不着覺時,就啃這些不可多得的精神食糧。
跑到馬來西亞我才得知,原來姓周的祖先在陝西岐山,所以這座祠堂被命名為“岐山堂”。
第二天一大早,看祠堂的老人送來了一份《槟州日報》,報紙上的第二版赫然登着我們的照片以及“中國中原商貿文化考察團”今日到達槟城的消息,紮紮實實地讓我們幾個人激動了一陣子。
接着,又是周丙南一家給我們送來了盒飯,在住室外邊的一個大桌子上,每個人面前鋪上一張油紙,飯菜一股腦兒倒在上邊,沒有筷子,隻發給你一隻勺子自己想辦法解決。
然後,大家喝自來水。
兩餐下來,
到了廣州,朋友們早已恭候。
洗去渾身髒臭和疲勞,一邊辦理出國的手續,一邊讓朋友們餞行。
“喝吧喝吧,書記遠行,西出陽關無故人啊!”“到了馬來西亞,可别讓洋妞們留下,弟兄們不要了事小,老婆孩子不要了事大啊!”勸酒的熱誠,弄暈了整天麻木的神經。
誠友這位老兄辦事真的得力,他與周守信一道在幾天内很快辦齊了簽證、機票、貨運單。
也許是周守信的号召力不大,也許當時人們對于出國還覺得可望而不可即,所以,此行隻組織了六個人,除周守信、甄誠友我們三個外,一個是鴨陽市用指頭寫字的“書法家”,一個是福陵縣的玉器商人,一個是一心要做國際糧食貿易的老太太。
到廣州聚齊後,因為周守信說,馬來西亞人頂多知道中國有個中原省,根本不了解下面還有什麼鴨陽市,如同灌河是“中原名鎮”在外地打不響一樣,我們鴨陽市雖說是曆史悠久的中國名市,在外國人的頭腦裡卻沒有一絲一毫的概念。
于是,我們決定成立一個“中國中原商貿文化考察團”。
這個臨時的省級機構,我們自己申報,自己批準,沒有上稅,沒有稽查。
同時,我們在廣州大街上随便做了精緻的胸牌和旗幟,無非是到了對方機場時有利于辨認。
雖然牽頭人是周守信,我因為是這個團隊唯一的官員,就榮幸地當選為“團長”,名頭十分響亮,一下子由窮鄉僻壤的“山大王”搖身一變成了“省級大員”,很壯我們這次友好出訪的行色。
臘月十二下午,我們在廣州白雲機場準時起飛。
在這裡隻給予了例行的安全檢查。
本該“萬裡西行急,乘風禦太空”,卻不料一飛沖天,背道而馳,又向東飛行到廈門機場,落地後又走出飛機,在那裡的登機大廳繞來繞去半個多小時,才正式辦理了出國的有關手續,回到了原來的座位上。
然後飛了七八個鐘頭,飛機終于降落在馬來西亞這個陌生國度的大地上。
臨近降落時,在天上往下看,地下一片燈火輝煌,一落在槟城機場,真的如同白晝。
出了機場,由周守信先生早已聯系好的當地華人,組織了六台高級車輛歡迎我們。
按照新聞寫法的順序,到機場迎接的有:原槟城州長許嶽金先生夫婦、華人周丙南夫婦、華人槟城議員、周氏族長周參同先生以及其他随行人員。
大家握手寒暄、互相介紹以後,有兩個妙齡少女走上前來,給我們每個人脖子裡都套上了一個像是中國的木槿花編織的花環,在照相機鎂光的閃爍下,我們六人“騎葫蘆過河——充起了大蛋”,俨然以中國人民的友好使者自居,在異國他鄉做青天白日夢。
許嶽金、周參同二位先生送到住處之後,寒暄一番就告辭了,隻有周丙南及其家人陪同我們。
到街上一個華人餐館用餐,吃的“歡迎國宴”十分簡單,不過是像旅遊團隊安排的飯食一樣,一葷三素四個菜一個稀湯,白米飯随便吃。
我們下榻的“國賓館”叫“岐山堂”,也就是周氏祠堂。
在國外,華人社區都按照姓氏建立一定的社會組織,然後集資建立祠堂,一個姓氏搞一個聚會地點,都可以在異國他鄉同姓相吸、祭奠祖先。
僅看到這一點,就已經充分體現了血濃于水,中華民族的确具有不可戰勝的凝聚力。
這座祠堂,占地有三百多平方米,底下一層是一個大廳,我們住在二樓,二樓是一個中型廳,一面臨街,其餘三面分隔成一間間房子,原是人家族長們在節假日和開展重大活動時,分頭議事的地方。
平時沒有用處,接待客人住宿,搞一點養活祠堂的收入,倒也不失為華人社團善于經營的精明之處。
作為“團長”,我一個人住了一間,其餘的人每兩個人一間。
這裡離赤道隻有二百七十多公裡了,一年到頭,氣溫不低于30攝氏度,所以每個房間都裝有“冷氣”——就是我們叫做“空調”的家用電器,人家的空氣溫度隻高不低,不需要調節冷暖,隻要有冷氣就行了,所以不存在“空調”這一說法。
屋裡沒有電視機,我對周丙南十幾歲的兒子周英豪及他們的傭人——一個黑漆漆的印度小夥子比劃了半天,他們才弄明白,給我搬來了幾本介紹周氏宗族情況的書籍以及馬國的報紙雜志。
我在興奮得睡不着覺時,就啃這些不可多得的精神食糧。
跑到馬來西亞我才得知,原來姓周的祖先在陝西岐山,所以這座祠堂被命名為“岐山堂”。
第二天一大早,看祠堂的老人送來了一份《槟州日報》,報紙上的第二版赫然登着我們的照片以及“中國中原商貿文化考察團”今日到達槟城的消息,紮紮實實地讓我們幾個人激動了一陣子。
接着,又是周丙南一家給我們送來了盒飯,在住室外邊的一個大桌子上,每個人面前鋪上一張油紙,飯菜一股腦兒倒在上邊,沒有筷子,隻發給你一隻勺子自己想辦法解決。
然後,大家喝自來水。
兩餐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