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衛律(上)
關燈
小
中
大
清楚。
&rdquo 我道:&ldquo你要什麼書,自己都不清楚?&rdquo 随太醫躊躇了一下,道:&ldquo是這樣,你聽說過&hellip&hellip魯恭王獻書嗎?&rdquo 魯恭王獻書? 我有些意外。
多年前,魯恭王為擴建宮室,挖壞了孔府牆壁,結果奇事發生了。
那牆中居然發出悠揚的古絲竹之聲,在場工匠吓得逃走的逃走,下跪的下跪,亂作一團。
後來魯恭王聞訊親自到場,結果發現在那堵牆中,居然埋藏着大量古舊簡牍。
那時朝廷推尊儒術,鼓勵天下獻書,這批古簡就被悉數送往長安,藏于密室。
難道随太醫說的就是那批書?一個太醫,怎麼會對這種老儒們的破爛兒感興趣? 我道:&ldquo就是孔府夾牆裡的那些書?&rdquo 随太醫道:&ldquo不錯。
陛下命董仲舒、孔安國等幾位大儒考訂,據說,那些字都是先秦古文,極難辨識。
他們參考伏生所傳的書經,解讀出《尚書》、《禮記》、《論語》、《孝經》等篇章,但還有一部分簡牍,字體更為古舊,可能是上古蝌蚪字。
就已經解讀出的片言隻字,内容與現今所傳之儒家經典大相徑庭,難以索解。
陛下将之密藏于天祿閣中,禁止常人接近。
&rdquo 我道:&ldquo你要這簡牍做什麼?&rdquo 随太醫道:&ldquo我猜那可能是一部醫書!&rdquo 我一怔,道:&ldquo醫書?&rdquo 随太醫點點頭,道:&ldquo我聽說,關于這部書,有些大儒從那些勉強辨識出的片斷中,推測書中隐藏着一個巨大的秘密,誰若能破解這秘密,或可有起死回生之能。
我在猜,那些大儒之所以無法破譯,也許是因為他們的思路一開始就走錯了&mdash&mdash那簡牍很有可能根本就不是什麼儒家經典,而是一部醫書!相傳上古有些神醫,有起死者肉白骨之能,也許那批古簡就是記載着這一類知識。
因為是醫書,從儒學的角度來看,自然不明所以,說不定我這個醫者,倒有可能看得懂。
可惜陛下将那些簡牍看得太緊了,除了那幾名他最親信的大儒,誰也無法接觸。
可是身為醫者,知道有這麼一部奇書存在,焉能不為之動心?醫家的宗旨是救死扶傷,這不是什麼大逆不道的事。
如果我有幸破解此書奧秘,将來得以解救無數生命,也有足下的一份功勞嘛。
而且我隻是借來看看,看完就還給你。
你如今執掌天祿閣,拿些書出來,再悄悄放回去,誰也不會知道,沒有任何風險。
&rdquo 沒有任何風險? 曾經有個侍衛企圖偷看那裡的東西,被陛下殺了。
我心裡冷笑了一下,道:&ldquo我不怕風險,問題是你都不知道書中寫的什麼,在下隻字不識,豈非更難找尋?&rdquo 随太醫微微一笑,道:&ldquo你不識字?&rdquo忽然一把抓起我的右手,&ldquo這是一雙不識字之人的手?&rdquo 我倒抽了一口冷氣&mdash&mdash指間那結實的刀筆硬繭出賣了我! &ldquo放心,&rdquo随太醫松開我的手,微笑道,&ldquo我是醫者,别人是不會這麼仔細的。
而且,我有辦法幫你磨掉這些筆繭,遮上這個漏洞。
至于你說不知道此書内容,這麼一部無人能識的天書,不是反而更容易找到?找你看不懂的文字就是。
另外,陛下對這些簡牍也很感興趣,你可以看看陛下每次入閣常看的簡牍裡,有沒有這麼一些東西。
&rdquo 我注視着随太醫,道:&ldquo你早就知道我會被陛下選中入值天祿閣?&rdquo 随太醫得意地笑道:&ldquo不,我隻是賭了一把。
今上正在物色合适的人選,那次破例親臨長水,本就是為了挑人。
你奮不顧身救了他的寵姬,這比校場比武選出來的還要令他滿意。
很幸運,我賭對了。
&rdquo ◇◇◇◇ 随太醫提到的&ldquo天書&rdquo,确實不難找。
天祿閣深處有間密室,室内堆放着數百卷簡牍,極其殘舊,有些甚至已朽斷黴爛,難以卒讀,可皇帝偏偏對這些簡牍異常重視,每來天祿閣,幾乎都會入室翻閱,而且一看就是半天。
每次皇帝看這批竹簡,都不讓任何人站在他近旁侍奉。
我也隻是有幾次站在數丈開外的地方,看見皇帝像捧着珍貴異常的珠寶似的,捧着那些殘舊不堪的竹簡,坐在案邊,一篇篇細看,還常常從書架上取些其他文章簡牍對照參研,往往苦思冥想半天,似乎不得要領,又輕輕歎一口氣,小心翼翼地放回原處。
偶爾皇帝會召一兩個大儒來天祿閣,進入密室一起參研那些古簡。
每當此時,他會屏退一切從人,包括我。
若在以前,見這種異狀,我必然大感興趣。
可任職天祿閣以來,我因為阿妍的事心灰意懶,情緒低落,除了必要的巡視整理,我從不主動入閣。
就是随皇帝進入密室,我也隻是奉命守衛,從不關心他在看什麼書。
我現在關心的,也隻是如何才能竊取到這些簡牍,而簡牍究竟有何特異珍貴之處,我并不關心。
于我而言,這世上最珍貴的東西,我已經永遠地失去了。
從此以後,不會再有任何奇珍異寶能打動我。
密室的鎖是考工室的工匠精心打造的,構造複雜,分量沉重,不是一般人可以開得了的,鑰匙隻有皇帝一個人有。
若強行撬鑿,必然會發出很大的響聲,外面也可聽到。
一天,皇帝召孔安國到天祿閣,屏退他人,我在門口守着。
等了半天,忽然聽到室内砰的一聲,似是什麼東西被重重砸在地上。
我吃了一驚,唯恐出什麼意外,忙推門而入,隻見孔安國正跪在地上,前面是一冊被砸壞的古簡,皇帝怒喝道:&ldquo不知道不知道!除了不知道,你還會說什麼?!是不是魯恭王拆了你們孔府幾間舊宅,你就怨恨到這種程度?用這種方式來報複?&rdquo 孔安國叩首道:&ldquo臣不敢,陛下息怒。
先君藏書,本為留待後人得之,臣豈敢有所怨于恭王?這些古簡的文字确實古舊艱深,臣所知有限,陛下不妨先将這些古簡封存起來,留待後世。
将來或有博古碩儒,能解開其中奧秘&hellip&hellip&rdquo 皇帝更怒:&ldquo留待後世?現世都解不開,後世反而能解開?你拿這話去騙三歲小兒!&rdquo 孔安國看着地上,一語不發。
皇帝惡狠狠地盯着孔安國,室内一時隻聽得到皇帝粗重的呼吸聲。
我小心地走過去,收起地上的亂簡,目光迅速從那簡上掃過,隻見那簡上盡是一種從未見過的異常古怪的文字。
我不露聲色,将竹簡收拾好,放在皇帝身前的幾案上。
皇帝看也沒看我一眼,隻是不耐煩地向我揮了揮手,我躬身退出。
皇帝勉強沉了沉氣,又對孔安國道:&ldquo你是孔家後代,又精通古文,将來的學者再有智慧,能比你更有條件來識讀這古簡的内容嗎?你能看懂多少,就說多少。
董仲舒說這三個字像是&lsquo當塗高&rsquo。
你覺得呢?這&lsquo當塗高&rsquo到底是誰?&rdquo 孔安國道:&ldquo&lsquo當塗&rsquo者,當道也。
可能是說那當道掌權之人姓高吧&hellip&hellip&rdquo 皇帝怒喝道:&ldquo放屁!這麼簡單還要你來解&hellip&hellip&rdquo 他們後來的對話,因為我已退出密室,聽不太清了。
◇◇◇◇ 一個月後,我将一批簡牍放到随太醫面前。
随太醫欣喜萬分,一把抓起其中一卷,打開來貪婪地看着,看了一會兒,點頭歎道:&ldquo難怪那些大儒費盡心血也不明所以,這文字果然古怪。
等我一下,待我謄錄一份後再還給你。
&rdquo 我道:&ldquo不用了,這份就是副本。
&rdquo 随太醫道:&ldquo你說什麼?&rdquo 我道:&ldquo我不能把原件拿出來,陛下這段時間經常要取閱。
我分幾次看了回去抄下來的。
放心,我不會抄錯一個字。
&rdquo 随太醫吃驚地道:&ldquo你是說,你看了默記在心裡,然後回去再寫下來?&rdquo 我道:&ldquo是。
&rdquo 随太醫道:&ldquo這些字你都看得懂?&rdquo 我道:&ldquo不,這種文字我從未見過。
&rdquo 随太醫上下打量了我一下,拎起手中那冊簡牍在我面前一抖,道:&ldquo就這份,你能不能現在再寫一遍?&rdquo 我微微一笑,道:&ldquo你怕我随便亂塗點東西來蒙你?&rdquo說罷便在幾案旁坐下,拿過一卷空白簡牍,提起筆來便寫。
一卷很快就寫完了,我交給随太醫,道:&ldquo要不要再默寫一卷?要的話快說,我還要回宮當值。
&rdquo 随太醫疑惑地看了我一眼,拿起手裡那份簡牍,對照着我現寫的這份,逐字逐句地看。
看完後,他用一種不可思議的眼神看着我,道:&ldquo我再問你一遍,你此前真的沒見過這種文字?&rdquo 我好笑地道:&ldquo孔府出土這批竹簡,難道還先給我過目一遍嗎?&rdquo 随太醫看着我,半晌才輕輕歎了口氣,道:&ldquo幾萬個從沒見過的古文字,隻憑強記,能将形狀、順序全都記下來,你&hellip&hellip唉,你要不是胡人,隻怕取功名富貴如探囊取物。
&rdquo 我将筆一扔,站起來道:&ldquo功名富貴有什麼用?&rdquo 随太醫道:&ldquo年輕人,失去的就不要再多想了,珍惜你所擁有的吧,奢求注定得不到的,隻是徒增煩惱而已。
&rdquo 我道:&ldquo那麼你呢?你又在追求什麼?前面那個被處死的侍衛,就是被你收買了想去偷這書的吧?你說的這&lsquo醫書&rsquo,未能醫人倒先殺人,我看不出有什麼好的。
&rdquo 随太醫眯起眼睛,看了我一會兒,點頭道:&ldquo我早就知道,你不是那些沒頭腦的尋常武夫可比的。
不過,你說的你那前任,我沒有逼他,是他自己願意的。
他私通宮人,把人家肚子搞大了,是我給那宮人施針用藥,悄悄引産,救了他二人的性命。
他還我一條命,也不算虧&mdash&mdash何況他還沒得手。
&rdquo 我道:&ldquo我有點不明白,你身為太醫令,人稱&lsquo神醫&rsquo,名利祿位皆有,還要這種東西幹什麼?&rdquo 随太醫沉默了一會兒,幽幽地道:&ldquo神醫?我治愈過成百上千人,卻救不了自己的兒子。
他癰發于背,已經快不行了。
我什麼法子都用過了,就是治不好。
我曾精研過一篇銘刻在古器上的《黃帝内經》,對古文字略知一二,聽說這古簡提到過什麼起死回生的事,人到了這一步,真的假的都要試一試了。
&rdquo 說到這裡,随太醫那雙一貫精明的眼中,浮起了一層憂郁。
這倒使我對這個城府頗深的太醫有了一種新的印象。
◇◇◇◇ 密室裡,我撫摸着那一卷卷年深日久的古簡,一時竟有些舍不得離去。
一個月的識讀強記,使我對這些記錄着怪異文字的簡牍産生了一種奇妙的感情。
雖然我看不懂那些文字,但就像随太醫說的,人若在現實中遭遇巨大的困厄苦痛,便往往會寄希望于一些神秘莫測的東西。
似乎那種超出理性的神秘力量的存在,使人世間種種障礙險阻顯得不那麼絕對無法逾越了。
子不語怪力亂神,為什麼這批孔府古簡,如今卻被傳得神乎其神? 我随意打開一冊古簡,看着上面那一個個狀如蟲獸的文字,陷入了迷茫。
這些形狀怪異的文字所記錄的,真的是儒家的文章嗎? 儒家的經典,大多我都讀過,無外乎仁義和複古。
在我看來,那些觀念多少有些迂腐。
先秦諸子,我最感興趣的,是莊周。
我喜歡他文章的汪洋恣肆、譬喻大膽。
境界之高、眼界之廣,和儒家那些說教比起來,真不可以道裡計。
況且儒學還是一門曾中斷過的學問。
秦始皇焚書坑儒,儒學在中原大地一度絕迹。
直到秦亡漢興,才有一些老儒憑着自己的記憶,向後生晚輩傳授經典,卻因口音、記憶等各種問題,産生了訛錯分歧。
我不明白,一個鼓吹仁義和等級秩序的學說,有什麼可令統治者不安的?竟至于要用殺人燒書的極端手段滅絕之? 今上獨尊儒術,鼓勵獻書,民間獻書之風大起,各地陸陸續續出現了許多儒學古書,那多是當年焚書令下後,一些儒生冒死藏在牆中地下的。
百年變遷,許多簡牍已散亂脫落,面目全非,加上其中又有許多
&rdquo 我道:&ldquo你要什麼書,自己都不清楚?&rdquo 随太醫躊躇了一下,道:&ldquo是這樣,你聽說過&hellip&hellip魯恭王獻書嗎?&rdquo 魯恭王獻書? 我有些意外。
多年前,魯恭王為擴建宮室,挖壞了孔府牆壁,結果奇事發生了。
那牆中居然發出悠揚的古絲竹之聲,在場工匠吓得逃走的逃走,下跪的下跪,亂作一團。
後來魯恭王聞訊親自到場,結果發現在那堵牆中,居然埋藏着大量古舊簡牍。
那時朝廷推尊儒術,鼓勵天下獻書,這批古簡就被悉數送往長安,藏于密室。
難道随太醫說的就是那批書?一個太醫,怎麼會對這種老儒們的破爛兒感興趣? 我道:&ldquo就是孔府夾牆裡的那些書?&rdquo 随太醫道:&ldquo不錯。
陛下命董仲舒、孔安國等幾位大儒考訂,據說,那些字都是先秦古文,極難辨識。
他們參考伏生所傳的書經,解讀出《
就已經解讀出的片言隻字,内容與現今所傳之儒家經典大相徑庭,難以索解。
陛下将之密藏于天祿閣中,禁止常人接近。
&rdquo 我道:&ldquo你要這簡牍做什麼?&rdquo 随太醫道:&ldquo我猜那可能是一部醫書!&rdquo 我一怔,道:&ldquo醫書?&rdquo 随太醫點點頭,道:&ldquo我聽說,關于這部書,有些大儒從那些勉強辨識出的片斷中,推測書中隐藏着一個巨大的秘密,誰若能破解這秘密,或可有起死回生之能。
我在猜,那些大儒之所以無法破譯,也許是因為他們的思路一開始就走錯了&mdash&mdash那簡牍很有可能根本就不是什麼儒家經典,而是一部醫書!相傳上古有些神醫,有起死者肉白骨之能,也許那批古簡就是記載着這一類知識。
因為是醫書,從儒學的角度來看,自然不明所以,說不定我這個醫者,倒有可能看得懂。
可惜陛下将那些簡牍看得太緊了,除了那幾名他最親信的大儒,誰也無法接觸。
可是身為醫者,知道有這麼一部奇書存在,焉能不為之動心?醫家的宗旨是救死扶傷,這不是什麼大逆不道的事。
如果我有幸破解此書奧秘,将來得以解救無數生命,也有足下的一份功勞嘛。
而且我隻是借來看看,看完就還給你。
你如今執掌天祿閣,拿些書出來,再悄悄放回去,誰也不會知道,沒有任何風險。
&rdquo 沒有任何風險? 曾經有個侍衛企圖偷看那裡的東西,被陛下殺了。
我心裡冷笑了一下,道:&ldquo我不怕風險,問題是你都不知道書中寫的什麼,在下隻字不識,豈非更難找尋?&rdquo 随太醫微微一笑,道:&ldquo你不識字?&rdquo忽然一把抓起我的右手,&ldquo這是一雙不識字之人的手?&rdquo 我倒抽了一口冷氣&mdash&mdash指間那結實的刀筆硬繭出賣了我! &ldquo放心,&rdquo随太醫松開我的手,微笑道,&ldquo我是醫者,别人是不會這麼仔細的。
而且,我有辦法幫你磨掉這些筆繭,遮上這個漏洞。
至于你說不知道此書内容,這麼一部無人能識的天書,不是反而更容易找到?找你看不懂的文字就是。
另外,陛下對這些簡牍也很感興趣,你可以看看陛下每次入閣常看的簡牍裡,有沒有這麼一些東西。
&rdquo 我注視着随太醫,道:&ldquo你早就知道我會被陛下選中入值天祿閣?&rdquo 随太醫得意地笑道:&ldquo不,我隻是賭了一把。
今上正在物色合适的人選,那次破例親臨長水,本就是為了挑人。
你奮不顧身救了他的寵姬,這比校場比武選出來的還要令他滿意。
很幸運,我賭對了。
&rdquo ◇◇◇◇ 随太醫提到的&ldquo天書&rdquo,确實不難找。
天祿閣深處有間密室,室内堆放着數百卷簡牍,極其殘舊,有些甚至已朽斷黴爛,難以卒讀,可皇帝偏偏對這些簡牍異常重視,每來天祿閣,幾乎都會入室翻閱,而且一看就是半天。
每次皇帝看這批竹簡,都不讓任何人站在他近旁侍奉。
我也隻是有幾次站在數丈開外的地方,看見皇帝像捧着珍貴異常的珠寶似的,捧着那些殘舊不堪的竹簡,坐在案邊,一篇篇細看,還常常從書架上取些其他文章簡牍對照參研,往往苦思冥想半天,似乎不得要領,又輕輕歎一口氣,小心翼翼地放回原處。
偶爾皇帝會召一兩個大儒來天祿閣,進入密室一起參研那些古簡。
每當此時,他會屏退一切從人,包括我。
若在以前,見這種異狀,我必然大感興趣。
可任職天祿閣以來,我因為阿妍的事心灰意懶,情緒低落,除了必要的巡視整理,我從不主動入閣。
就是随皇帝進入密室,我也隻是奉命守衛,從不關心他在看什麼書。
我現在關心的,也隻是如何才能竊取到這些簡牍,而簡牍究竟有何特異珍貴之處,我并不關心。
于我而言,這世上最珍貴的東西,我已經永遠地失去了。
從此以後,不會再有任何奇珍異寶能打動我。
密室的鎖是考工室的工匠精心打造的,構造複雜,分量沉重,不是一般人可以開得了的,鑰匙隻有皇帝一個人有。
若強行撬鑿,必然會發出很大的響聲,外面也可聽到。
一天,皇帝召孔安國到天祿閣,屏退他人,我在門口守着。
等了半天,忽然聽到室内砰的一聲,似是什麼東西被重重砸在地上。
我吃了一驚,唯恐出什麼意外,忙推門而入,隻見孔安國正跪在地上,前面是一冊被砸壞的古簡,皇帝怒喝道:&ldquo不知道不知道!除了不知道,你還會說什麼?!是不是魯恭王拆了你們孔府幾間舊宅,你就怨恨到這種程度?用這種方式來報複?&rdquo 孔安國叩首道:&ldquo臣不敢,陛下息怒。
先君藏書,本為留待後人得之,臣豈敢有所怨于恭王?這些古簡的文字确實古舊艱深,臣所知有限,陛下不妨先将這些古簡封存起來,留待後世。
将來或有博古碩儒,能解開其中奧秘&hellip&hellip&rdquo 皇帝更怒:&ldquo留待後世?現世都解不開,後世反而能解開?你拿這話去騙三歲小兒!&rdquo 孔安國看着地上,一語不發。
皇帝惡狠狠地盯着孔安國,室内一時隻聽得到皇帝粗重的呼吸聲。
我小心地走過去,收起地上的亂簡,目光迅速從那簡上掃過,隻見那簡上盡是一種從未見過的異常古怪的文字。
我不露聲色,将竹簡收拾好,放在皇帝身前的幾案上。
皇帝看也沒看我一眼,隻是不耐煩地向我揮了揮手,我躬身退出。
皇帝勉強沉了沉氣,又對孔安國道:&ldquo你是孔家後代,又精通古文,将來的學者再有智慧,能比你更有條件來識讀這古簡的内容嗎?你能看懂多少,就說多少。
董仲舒說這三個字像是&lsquo當塗高&rsquo。
你覺得呢?這&lsquo當塗高&rsquo到底是誰?&rdquo 孔安國道:&ldquo&lsquo當塗&rsquo者,當道也。
可能是說那當道掌權之人姓高吧&hellip&hellip&rdquo 皇帝怒喝道:&ldquo放屁!這麼簡單還要你來解&hellip&hellip&rdquo 他們後來的對話,因為我已退出密室,聽不太清了。
◇◇◇◇ 一個月後,我将一批簡牍放到随太醫面前。
随太醫欣喜萬分,一把抓起其中一卷,打開來貪婪地看着,看了一會兒,點頭歎道:&ldquo難怪那些大儒費盡心血也不明所以,這文字果然古怪。
等我一下,待我謄錄一份後再還給你。
&rdquo 我道:&ldquo不用了,這份就是副本。
&rdquo 随太醫道:&ldquo你說什麼?&rdquo 我道:&ldquo我不能把原件拿出來,陛下這段時間經常要取閱。
我分幾次看了回去抄下來的。
放心,我不會抄錯一個字。
&rdquo 随太醫吃驚地道:&ldquo你是說,你看了默記在心裡,然後回去再寫下來?&rdquo 我道:&ldquo是。
&rdquo 随太醫道:&ldquo這些字你都看得懂?&rdquo 我道:&ldquo不,這種文字我從未見過。
&rdquo 随太醫上下打量了我一下,拎起手中那冊簡牍在我面前一抖,道:&ldquo就這份,你能不能現在再寫一遍?&rdquo 我微微一笑,道:&ldquo你怕我随便亂塗點東西來蒙你?&rdquo說罷便在幾案旁坐下,拿過一卷空白簡牍,提起筆來便寫。
一卷很快就寫完了,我交給随太醫,道:&ldquo要不要再默寫一卷?要的話快說,我還要回宮當值。
&rdquo 随太醫疑惑地看了我一眼,拿起手裡那份簡牍,對照着我現寫的這份,逐字逐句地看。
看完後,他用一種不可思議的眼神看着我,道:&ldquo我再問你一遍,你此前真的沒見過這種文字?&rdquo 我好笑地道:&ldquo孔府出土這批竹簡,難道還先給我過目一遍嗎?&rdquo 随太醫看着我,半晌才輕輕歎了口氣,道:&ldquo幾萬個從沒見過的古文字,隻憑強記,能将形狀、順序全都記下來,你&hellip&hellip唉,你要不是胡人,隻怕取功名富貴如探囊取物。
&rdquo 我将筆一扔,站起來道:&ldquo功名富貴有什麼用?&rdquo 随太醫道:&ldquo年輕人,失去的就不要再多想了,珍惜你所擁有的吧,奢求注定得不到的,隻是徒增煩惱而已。
&rdquo 我道:&ldquo那麼你呢?你又在追求什麼?前面那個被處死的侍衛,就是被你收買了想去偷這書的吧?你說的這&lsquo醫書&rsquo,未能醫人倒先殺人,我看不出有什麼好的。
&rdquo 随太醫眯起眼睛,看了我一會兒,點頭道:&ldquo我早就知道,你不是那些沒頭腦的尋常武夫可比的。
不過,你說的你那前任,我沒有逼他,是他自己願意的。
他私通宮人,把人家肚子搞大了,是我給那宮人施針用藥,悄悄引産,救了他二人的性命。
他還我一條命,也不算虧&mdash&mdash何況他還沒得手。
&rdquo 我道:&ldquo我有點不明白,你身為太醫令,人稱&lsquo神醫&rsquo,名利祿位皆有,還要這種東西幹什麼?&rdquo 随太醫沉默了一會兒,幽幽地道:&ldquo神醫?我治愈過成百上千人,卻救不了自己的兒子。
他癰發于背,已經快不行了。
我什麼法子都用過了,就是治不好。
我曾精研過一篇銘刻在古器上的《黃帝内經》,對古文字略知一二,聽說這古簡提到過什麼起死回生的事,人到了這一步,真的假的都要試一試了。
&rdquo 說到這裡,随太醫那雙一貫精明的眼中,浮起了一層憂郁。
這倒使我對這個城府頗深的太醫有了一種新的印象。
◇◇◇◇ 密室裡,我撫摸着那一卷卷年深日久的古簡,一時竟有些舍不得離去。
一個月的識讀強記,使我對這些記錄着怪異文字的簡牍産生了一種奇妙的感情。
雖然我看不懂那些文字,但就像随太醫說的,人若在現實中遭遇巨大的困厄苦痛,便往往會寄希望于一些神秘莫測的東西。
似乎那種超出理性的神秘力量的存在,使人世間種種障礙險阻顯得不那麼絕對無法逾越了。
子不語怪力亂神,為什麼這批孔府古簡,如今卻被傳得神乎其神? 我随意打開一冊古簡,看着上面那一個個狀如蟲獸的文字,陷入了迷茫。
這些形狀怪異的文字所記錄的,真的是儒家的文章嗎? 儒家的經典,大多我都讀過,無外乎仁義和複古。
在我看來,那些觀念多少有些迂腐。
先秦諸子,我最感興趣的,是莊周。
我喜歡他文章的汪洋恣肆、譬喻大膽。
境界之高、眼界之廣,和儒家那些說教比起來,真不可以道裡計。
況且儒學還是一門曾中斷過的學問。
秦始皇焚書坑儒,儒學在中原大地一度絕迹。
直到秦亡漢興,才有一些老儒憑着自己的記憶,向後生晚輩傳授經典,卻因口音、記憶等各種問題,産生了訛錯分歧。
我不明白,一個鼓吹仁義和等級秩序的學說,有什麼可令統治者不安的?竟至于要用殺人燒書的極端手段滅絕之? 今上獨尊儒術,鼓勵獻書,民間獻書之風大起,各地陸陸續續出現了許多儒學古書,那多是當年焚書令下後,一些儒生冒死藏在牆中地下的。
百年變遷,許多簡牍已散亂脫落,面目全非,加上其中又有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