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王朝的背影
關燈
小
中
大
黃百家進入皇家修史局,幫助完成康熙交下的修《明史》的任務。
你看,即便是原先與清廷不共戴天黃宗羲、李颙他們,也覺得兒子一輩可以在康熙手下好生過日子了。
這不是變節,也不是妥協,而是一種文化生态意義上的開始認同。
既然康熙對漢文化認同的那麼誠懇,漢族文人為什麼就完全不能與他認同呢?政治軍事,不過是文化的外表罷了。
逼宗羲不是讓兒子參加康熙下令編寫的《明史》嗎?編《明史》這事給漢族知識界震動不小。
康熙任命了大曆史學家徐元文、萬斯同、張玉書、王鴻緒等負責此事,要他們根據《明實錄》如實編定,說“他書或以文章見長,獨修史宜直書實事”,他還多次要大家仔細研究明代晚期破敗的教訓,引以為戒。
漢族知識化界要反清複明,而清廷君主竟然親自領導着漢族的曆史學家在冷靜研究明代了,這種研究又高于反清複明者的思考水平,那麼,對峙也就不能不漸漸化解了。
《明史》後來成為整個二十四史中寫得較好的一部,這是直到今天還要承認的事實。
當然,也還餘留着幾個堅持不肯認同的文人。
例如康熙時代浙江有個學者叫呂留良的,在著書和講學中還一再強調孔子思想的精義是“尊王攘夷”,這個提法,在他死後被湖南一個叫曾靜的落第書生看到了,很是激動,趕到浙江找到呂留良的兒子和學生幾人,策劃反清。
這時康熙也早已過世,已是雍正年間,這群文人手下無一兵一卒,能幹成什麼事呢?他們打聽到川陝總督嶽锺琪是嶽飛的後代,想來肯定能繼承嶽飛遺志來抗擊外夷,就派人帶給他一封策反的信,眼巴巴地請他起事。
這事說起來已經有點近乎笑話,嶽飛抗金到那時已隔着整整一個元朝、整整一個明朝,清朝也已過了八九十年,算到嶽锺琪身上都是多少代的事情啦,還想着讓他憑着一個“嶽”字拍案而起,中國書生的昏愚和天真就在這裡。
嶽锺琪是清朝大官,做夢也沒想到過要反清,接信後虛假的應付了一下,卻理所當然地報告了雍正皇帝。
雍正下令逮捕了這個謀反集團,又親自閱讀了書信、著作,覺得其中有好些觀念需要自己寫文章來與漢族知識分子辯論,而且認為有過康熙一代,朝廷已有足夠的事實和勇氣證明清代統治者并不差,為什麼還要對抗清廷?于是這位皇帝親自編了一部《大義覺迷錄》頒發各地,而且特免肇事者曾靜等人的死罪,讓他們專到江浙一帶去宣講。
雍正的《大義覺迷錄》寫得頗為誠懇。
他的大意是:不錯,我們是夷人,我們是“外國”人,但這是籍貫而已,天命要我們來撫育中原生民,被撫育者為什麼還要把華、夷分開來看?你們所尊重的舜是東夷之人,文王是西夷之人,這難道有損于他們的聖德嗎?呂留良這樣著書立說的人,連前朝康熙皇帝的文治武功、赫赫盛德都加以隐匿和誣蔑,實在是不顧民生國運隻洩私憤了。
外族入主中原,可以反而勇于為善,如果著書立說的人隻認為生在中原的君主不必修德行仁也可享有名份,而外族君主即便精勵圖治也得不到褒揚,外族君主為善之心也會因之而懈怠,受苦的不還是中原的百姓嗎? 雍正的這番話,帶着明顯的委屈情緒,而且是給父親康熙打抱不平,也真有一些動人的地方。
但他的整體思維能力顯然比不上康熙,口口聲聲說自己是“外國”人,“夷人”,盡管他所說的“外國”隻是指外族,而且也僅指中原地區之外的幾個少數民族,與我們今天所說的外國不同,但無論如何在一些前提性的概念上把事情搞複雜了,反而不利。
他的兒子乾隆看出了這個毛病,即位後把《大義覺迷錄》全部收回,列為禁書,殺了被雍正赦免了的曾靜等人,開始大興文字獄。
康熙、雍正年間也有醜惡的文字獄,但來得特别厲害的是乾隆,他不許漢族知識分子把清廷看成是“夷人”,連一般文字中也不讓出現“虜”、“胡”之類字樣,不小心寫出來了很可能被砍頭。
他想用暴力抹去這種對立,然後一心一意做個好皇帝。
除了華夷之分的敏感點外,其它地方他倒是比較寬容,有度量,聽得進忠臣賢士們的尖銳意見和建議,因此在他執政的前期,做了很多好事,國運可稱昌盛。
這樣一來,即便存有異念的少數漢族知識分子也不敢有什麼想頭,到後來也真沒有什麼想頭了。
其實本來這樣的人已不可多覓,雍正和乾隆都把文章做過了頭。
真正第一流的大學者,在乾隆時代已不想作反清複明的事了。
乾隆,靠着人纔濟濟的智力優勢,靠着康熙、雍正給他奠定豐厚基業,也靠着他本人的韬略雄纔,做起了中國曆史上福氣最好的大皇帝。
承德避暑山莊,他來得最多,總共逗留的時間很長,因此他的蹤迹更是随處可見。
乾隆也經常參加“木蘭秋狝”,親自射獲的獵物也極為可觀,但他的主要心思卻放在邊疆征戰上,避暑山莊和周圍的外八廟内,記載這種征戰成果的碑文極多。
這種征戰與漢族的利益沒有沖突,反而弘揚了中國的國威,連漢族知識界也引以為榮,甚至可以把乾隆看成是華夏聖君了,但我細看碑文之後卻産生一個強烈的感覺:有的仗迫不得已,打打也可以,但多數邊境戰争的必要性深可懷疑。
需要打得這麼大嗎?需要反複那麼多次嗎?需要這樣強橫地來對待鄰居們嗎?需要殺得如此殘酷嗎? 懊大喜功的乾隆把他的所謂“十全武功”镌刻在避暑山莊裡樂滋滋地自我品嘗,這使山莊回蕩出一些燥熱而又不詳的氣氛。
在滿、漢文化對峙基本上結束之後,這裡洋溢着的中華帝國的自得情緒。
江南塞北的風景名勝在這裡聚會,上天的唯一驕子在這裡安駐,再下令編一部綜覽全部典籍的《四庫全書》在這裡存放,幾乎什麼也不缺了。
乾隆不斷地寫詩,說避暑山莊裡的意境已遠遠超過唐宋詩詞裡的描繪,而他則一直等着到時間卸任成為“林下人”,在此間度過餘生。
在山莊内松雲峽的同一座石碑上,乾隆一生竟先後刻下了六首禦詩表述這種自得情懷。
是的,乾隆一朝确實不算窩囊,但須知這已是十八世紀(乾隆正好死于十八世紀最後一年),十九世紀已經迎面而來,世界發生了多大的變化!乾隆打了那麼多仗,耗資該有多少?他重用的大貪官和珅,又把國力糟蹋到了何等地步?事實上,清朝乃至中國的整體曆史悲劇,就在乾隆這個貌似全盛期的皇帝身上,在山水宜人的避暑山莊内,已經釀就。
但此時的避暑山莊,還完全沈湎在中華帝國的夢幻中,而全國的文化良知,也都在這個夢幻邊沿口或陶醉,或喑啞。
1793年9月14日,一個英國使團來到避暑山莊,乾隆以盛宴歡迎,還在山莊的萬樹園内以大型歌舞和焰火晚會招待,避暑山莊一片熱鬧。
英方的目的是希望乾隆同意他們派使臣常駐北京,在北京設立洋行,希望中國開放天津、甯波、舟山為貿易口岸,在廣州附近撥一些地方讓英商居住,又希望英國貨物在廣州至澳門的内河流通時能獲免稅和減稅的優惠。
本來,這是可以談判的事,但對居住在避暑山莊、一生喜歡用武力炫耀華夏威儀的乾隆來說卻不存在任何談判的可能
你看,即便是原先與清廷不共戴天黃宗羲、李颙他們,也覺得兒子一輩可以在康熙手下好生過日子了。
這不是變節,也不是妥協,而是一種文化生态意義上的開始認同。
既然康熙對漢文化認同的那麼誠懇,漢族文人為什麼就完全不能與他認同呢?政治軍事,不過是文化的外表罷了。
逼宗羲不是讓兒子參加康熙下令編寫的《明史》嗎?編《明史》這事給漢族知識界震動不小。
康熙任命了大曆史學家徐元文、萬斯同、張玉書、王鴻緒等負責此事,要他們根據《明實錄》如實編定,說“他書或以文章見長,獨修史宜直書實事”,他還多次要大家仔細研究明代晚期破敗的教訓,引以為戒。
漢族知識化界要反清複明,而清廷君主竟然親自領導着漢族的曆史學家在冷靜研究明代了,這種研究又高于反清複明者的思考水平,那麼,對峙也就不能不漸漸化解了。
《明史》後來成為整個二十四史中寫得較好的一部,這是直到今天還要承認的事實。
當然,也還餘留着幾個堅持不肯認同的文人。
例如康熙時代浙江有個學者叫呂留良的,在著書和講學中還一再強調孔子思想的精義是“尊王攘夷”,這個提法,在他死後被湖南一個叫曾靜的落第書生看到了,很是激動,趕到浙江找到呂留良的兒子和學生幾人,策劃反清。
這時康熙也早已過世,已是雍正年間,這群文人手下無一兵一卒,能幹成什麼事呢?他們打聽到川陝總督嶽锺琪是嶽飛的後代,想來肯定能繼承嶽飛遺志來抗擊外夷,就派人帶給他一封策反的信,眼巴巴地請他起事。
這事說起來已經有點近乎笑話,嶽飛抗金到那時已隔着整整一個元朝、整整一個明朝,清朝也已過了八九十年,算到嶽锺琪身上都是多少代的事情啦,還想着讓他憑着一個“嶽”字拍案而起,中國書生的昏愚和天真就在這裡。
嶽锺琪是清朝大官,做夢也沒想到過要反清,接信後虛假的應付了一下,卻理所當然地報告了雍正皇帝。
雍正下令逮捕了這個謀反集團,又親自閱讀了書信、著作,覺得其中有好些觀念需要自己寫文章來與漢族知識分子辯論,而且認為有過康熙一代,朝廷已有足夠的事實和勇氣證明清代統治者并不差,為什麼還要對抗清廷?于是這位皇帝親自編了一部《大義覺迷錄》頒發各地,而且特免肇事者曾靜等人的死罪,讓他們專到江浙一帶去宣講。
雍正的《大義覺迷錄》寫得頗為誠懇。
他的大意是:不錯,我們是夷人,我們是“外國”人,但這是籍貫而已,天命要我們來撫育中原生民,被撫育者為什麼還要把華、夷分開來看?你們所尊重的舜是東夷之人,文王是西夷之人,這難道有損于他們的聖德嗎?呂留良這樣著書立說的人,連前朝康熙皇帝的文治武功、赫赫盛德都加以隐匿和誣蔑,實在是不顧民生國運隻洩私憤了。
外族入主中原,可以反而勇于為善,如果著書立說的人隻認為生在中原的君主不必修德行仁也可享有名份,而外族君主即便精勵圖治也得不到褒揚,外族君主為善之心也會因之而懈怠,受苦的不還是中原的百姓嗎? 雍正的這番話,帶着明顯的委屈情緒,而且是給父親康熙打抱不平,也真有一些動人的地方。
但他的整體思維能力顯然比不上康熙,口口聲聲說自己是“外國”人,“夷人”,盡管他所說的“外國”隻是指外族,而且也僅指中原地區之外的幾個少數民族,與我們今天所說的外國不同,但無論如何在一些前提性的概念上把事情搞複雜了,反而不利。
他的兒子乾隆看出了這個毛病,即位後把《大義覺迷錄》全部收回,列為禁書,殺了被雍正赦免了的曾靜等人,開始大興文字獄。
康熙、雍正年間也有醜惡的文字獄,但來得特别厲害的是乾隆,他不許漢族知識分子把清廷看成是“夷人”,連一般文字中也不讓出現“虜”、“胡”之類字樣,不小心寫出來了很可能被砍頭。
他想用暴力抹去這種對立,然後一心一意做個好皇帝。
除了華夷之分的敏感點外,其它地方他倒是比較寬容,有度量,聽得進忠臣賢士們的尖銳意見和建議,因此在他執政的前期,做了很多好事,國運可稱昌盛。
這樣一來,即便存有異念的少數漢族知識分子也不敢有什麼想頭,到後來也真沒有什麼想頭了。
其實本來這樣的人已不可多覓,雍正和乾隆都把文章做過了頭。
真正第一流的大學者,在乾隆時代已不想作反清複明的事了。
乾隆,靠着人纔濟濟的智力優勢,靠着康熙、雍正給他奠定豐厚基業,也靠着他本人的韬略雄纔,做起了中國曆史上福氣最好的大皇帝。
承德避暑山莊,他來得最多,總共逗留的時間很長,因此他的蹤迹更是随處可見。
乾隆也經常參加“木蘭秋狝”,親自射獲的獵物也極為可觀,但他的主要心思卻放在邊疆征戰上,避暑山莊和周圍的外八廟内,記載這種征戰成果的碑文極多。
這種征戰與漢族的利益沒有沖突,反而弘揚了中國的國威,連漢族知識界也引以為榮,甚至可以把乾隆看成是華夏聖君了,但我細看碑文之後卻産生一個強烈的感覺:有的仗迫不得已,打打也可以,但多數邊境戰争的必要性深可懷疑。
需要打得這麼大嗎?需要反複那麼多次嗎?需要這樣強橫地來對待鄰居們嗎?需要殺得如此殘酷嗎? 懊大喜功的乾隆把他的所謂“十全武功”镌刻在避暑山莊裡樂滋滋地自我品嘗,這使山莊回蕩出一些燥熱而又不詳的氣氛。
在滿、漢文化對峙基本上結束之後,這裡洋溢着的中華帝國的自得情緒。
江南塞北的風景名勝在這裡聚會,上天的唯一驕子在這裡安駐,再下令編一部綜覽全部典籍的《四庫全書》在這裡存放,幾乎什麼也不缺了。
乾隆不斷地寫詩,說避暑山莊裡的意境已遠遠超過唐宋詩詞裡的描繪,而他則一直等着到時間卸任成為“林下人”,在此間度過餘生。
在山莊内松雲峽的同一座石碑上,乾隆一生竟先後刻下了六首禦詩表述這種自得情懷。
是的,乾隆一朝确實不算窩囊,但須知這已是十八世紀(乾隆正好死于十八世紀最後一年),十九世紀已經迎面而來,世界發生了多大的變化!乾隆打了那麼多仗,耗資該有多少?他重用的大貪官和珅,又把國力糟蹋到了何等地步?事實上,清朝乃至中國的整體曆史悲劇,就在乾隆這個貌似全盛期的皇帝身上,在山水宜人的避暑山莊内,已經釀就。
但此時的避暑山莊,還完全沈湎在中華帝國的夢幻中,而全國的文化良知,也都在這個夢幻邊沿口或陶醉,或喑啞。
1793年9月14日,一個英國使團來到避暑山莊,乾隆以盛宴歡迎,還在山莊的萬樹園内以大型歌舞和焰火晚會招待,避暑山莊一片熱鬧。
英方的目的是希望乾隆同意他們派使臣常駐北京,在北京設立洋行,希望中國開放天津、甯波、舟山為貿易口岸,在廣州附近撥一些地方讓英商居住,又希望英國貨物在廣州至澳門的内河流通時能獲免稅和減稅的優惠。
本來,這是可以談判的事,但對居住在避暑山莊、一生喜歡用武力炫耀華夏威儀的乾隆來說卻不存在任何談判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