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一百六十七 【宋紀一百六十七】
關燈
小
中
大
言,于是諸寇皆平。
至是召入對,帝謂之曰:“卿治潮有聲,與李宗勉治台齊名。
”應龍曰:“民無不可化,顧牧民者如何耳。
”遷國子司業。
徐僑議學校差職,欲先譽望,應龍以為不若資格,資格一定,則僥幸之門杜而造請之風息,僑然之。
诏殿司選一精一銳千人,命統制婁拱、統領楊辛讨捕建一陽一盜。
癸巳,禁毀銅錢作器用并貿易下海。
史嵩之進兵部尚書。
時趙範、趙葵欲乘時撫定中原,建守河、據關、收複三京之議,朝臣多以為未可,獨鄭清之力主其說。
乃命趙範移司黃州,刻日進兵。
範參議官邱嶽曰:“方興之敵,新盟而退,氣盛鋒銳,甯肯捐所得以與人耶?我師若往,彼必突至,非惟進退失據,開釁緻兵,必自此始。
且千裡長驅以争空城,得之當勤饋饷,後必悔之。
範不聽。
嵩之亦言荊襄方爾饑馑,未可興師。
淮西運判杜杲上言曰:“臣備員邊郡,切見沿淮旱蝗連歲,加以調發無度,辇運不時,生聚蕭條,難任征發。
中原闆蕩,多年不耕,無糧可因。
千裡饋運,士不宿飽。
若虛内以事外,移南以實北,腹心之地,豈不可慮?” 喬行簡時在告,上疏曰:“方今境内之民,困于州縣之貪刻,扼于勢家之兼并,饑寒之氓,常欲乘時而報怨,茶鹽之寇,常欲伺間而竊發。
蕭牆之憂,凜未可保。
萬一兵興于外,綴于強敵而不得休,潢池赤子,複有如江、閩、東浙之事,其将奈何?夫民至愚而不可忽,内郡武備單弱,民之所素易也。
往時江、閩、東浙之寇,皆藉邊兵以制之。
今此曹猶多竄伏山谷,窺伺田裡,彼知朝廷方有事于北方,其勢不能以相及,甯不動其一奸一心?臣恐北方未可圖,而南方已先一騷一動矣!願堅持聖意以絕紛紛之說。
” 淮西總領吳潛,亦告執攻,論“用兵複河南,不可輕易。
以金人既滅,與蒙古為鄰,法當以和為形,以守為實,以戰為應。
自荊襄首納空城,合兵攻蔡,兵事一開,調度浸廣,百姓狼狽,死者枕籍,得城不過荊榛之區,獲俘不過暖昧之骨,而吾之内地,荼毒已甚。
近聞有進恢複之畫者,可謂俊傑。
然取之若易,守之實難,征行之具,何所取資?民窮不堪,激而為變,内郡率為盜賊矣。
今日之事,豈容輕議!”皆不聽。
诏知廬州全子才合淮西兵萬人赴汴。
時汴京都尉李伯淵、李琦、李賤奴等為崔立所侮,謀殺之,及聞子才軍至,伯淵等以書約降,而一陽一與立謀備禦之策。
伯淵夜燒封丘門以警動立,立殊不安,一夕百卧起。
比明,伯淵等約立視火,從苑秀、折希顔等數騎往。
既還,伯淵送之,倉卒中就馬上抱立,立顧曰:“汝欲殺我耶?”伯淵曰:“殺汝何傷!”即出匕首橫刺之,立墜馬死。
伏兵起,元帥三合殺苑秀;折希顔後至,亦被殺。
伯淵系立一屍一馬尾至内前,号于衆曰:“立殺害劫守,烝一婬一暴虐,大逆不道,古今無有,當殺之否?”萬口齊應曰:“寸斬之未稱也!”乃枭立首,望承天門祭哀宗,伯淵以下軍民皆恸,或剖其心生啖之。
以三一屍一挂阙前槐樹上,樹忽拔,人謂樹有靈,亦不欲為其所污雲。
全子才次于汴,趙葵自滁州以淮西兵五萬取泗州,由泗趨汴以會之。
葵謂子才曰:“我輩始謀據關守河,今已抵汴半月,不急攻洛一陽一、潼關,何待耶?”子才以糧饷未集對,葵督促益急,乃檄钤轄範用吉、樊辛、季先、胡顯等提失萬三千,命淮西制置司機宜文字徐敏子為監軍,先令西上,又命楊誼以廬州強一弩一軍萬五千繼之,各給五日糧。
秋,七月,蒙古主謂群臣曰:“先帝肇開大業,垂四十年。
今中原、西夏、高麗、回鹘諸國,皆已臣附,唯東南一隅,尚阻聲教。
朕欲躬行天讨,卿等以為何如?”國王塔斯對曰:“臣家累世受恩,圖報正在今日。
臣願仗天威,掃清淮、浙,何勞大駕親臨!”蒙古主喜曰:“塔斯雖年少,英風美績,簡在朕心,終能成我家大事矣。
”厚赉而遣之。
塔斯,穆呼哩之孫也。
徐敏子啟行,遣和州甯淮軍正将張迪以二百人趣洛一陽一。
迪至城下,城中寂然無應者,至晚,有民庶三百馀家登城投降,迪與敏子遂帥衆入城。
蒙古國王塔斯已引兵南下。
時汴堤決,水潦泛溢,糧運不繼,所複州郡皆空城,無兵食可因。
敏子入洛之明日,軍食已竭,乃采蒿和面作餅而食之。
楊誼至洛東三十裡,方散坐蓐食,蒙古塔齊爾前鋒将劉享安,橫槊躍馬,奮突而前,南師奔潰,擁入洛水死者無數,誼僅以身免。
塔齊爾拊享安背曰:“真骁将也!”是晚,有潰卒奔告于洛者,在洛之師皆奪氣。
八月朔,旦,蒙古兵至洛一陽一城下立寨,徐敏子與戰,勝負相當。
士卒乏糧,因殺馬而食,敏子等不能留,乃班師。
趙葵、全子才在汴,亦以史嵩之不緻饋,糧用不繼;蒙古兵又決黃河寸金澱之水以灌南軍,南軍多溺死,遂皆引師南還。
甲戌,硃揚祖、林拓以《八陵圖》上進。
帝問諸陵相去幾何及陵前澗水新複,揚祖悉以對。
帝忍涕太息久之。
初,揚祖等行至襄一陽一,會諜報蒙古哨騎已及孟津,陝府、潼關、河南皆增屯戍,設伏兵,又聞淮阃刻日進師,衆畏不前。
孟珙曰:“淮東之師由淮西溯汴,非旬馀不達。
吾選一精一騎疾馳,不十日可竣事。
逮師至東京,吾已歸矣。
”于是珙與二使晝夜兼行,至陵下,奉宣禦表,成禮而還。
是月,權知邵武軍王埜讨平建一陽一盜。
九月,壬寅,趙範以入洛之師敗績,上表劾趙葵、全子才輕遣偏師複西京,趙楷、劉子澄參贊失計,師退無律,緻後陣覆敗。
诏:“趙葵削一秩,措置河南、京東營田邊備;全子才削一秩,措置唐、鄧、息州營田邊備;劉子澄、趙楷并削職放罷。
”又言楊誼一軍之敗,皆由徐敏子、範用吉怠于赴援,緻不能支;诏:“用吉降武翼郎,敏子削秩放罷。
誼削四秩,勒停,自效。
” 京湖制置使史嵩之罷,以趙範代之。
冬,十月,召真德秀為翰林學士,魏了翁直學士院。
德秀上封事曰:“移江淮甲兵以守無用之空城,運江淮金谷以治不耕之廢壤,富庶之效未期,根本之弊立見。
惟陛下審之重之!”旋進戶部尚書。
入見,帝謂曰:“卿去國十年,每切思賢。
”德秀以《大學衍義》進,因言于帝曰:“天之所助者順,人之所助者信。
陛下欲祈天永命,唯存乎敬而已。
敬者德之聚,儀狄之酒,南威之色,盤遊弋射之娛,禽一獸狗馬之玩,有一于此,皆足害敬。
陛下傥能敬德,以迓續休命,中原終為吾有。
若徒力求之而不反其本,天意難測,臣實憂之。
” 魏了翁入對,首乞明君子、小人之辨,以為進退人物之本,以杜一奸一邪窺伺之端。
次論故相十失猶存。
次及修身、齊家、選宗賢、建内學等,皆切于上躬者。
他如和議不可信,北軍不可保,軍實财用不可恃,凡十馀端。
複口奏利害,晝漏下四十刻而退。
帝皆嘉納之。
辛卯,參知政事兼同知樞密院事緻仕陳貴誼卒。
孟珙留襄一陽一,招中原一精一銳之士萬五千馀人,分屯漅北、樊城新野、唐、鄧間,以備蒙古,名鎮北軍。
十一月,壬子,诏以襄一陽一府駐答刂禦前忠衛軍為名,命珙兼領之。
壬戌,太白經天。
十二月,己卯,蒙古遣王檝來責敗盟。
辛卯,遣鄒伸之、李複禮、喬仕安、劉溥報謝。
自是河、淮之間無甯息之日矣。
蒙古濟南行省嚴實入觐于和林,授東平路行軍萬戶,偏俾賜金符者八人。
先是實之所統凡五十馀城,至是惟德、兗、濟、單隸東平。
至是召入對,帝謂之曰:“卿治潮有聲,與李宗勉治台齊名。
”應龍曰:“民無不可化,顧牧民者如何耳。
”遷國子司業。
徐僑議學校差職,欲先譽望,應龍以為不若資格,資格一定,則僥幸之門杜而造請之風息,僑然之。
诏殿司選一精一銳千人,命統制婁拱、統領楊辛讨捕建一陽一盜。
癸巳,禁毀銅錢作器用并貿易下海。
史嵩之進兵部尚書。
時趙範、趙葵欲乘時撫定中原,建守河、據關、收複三京之議,朝臣多以為未可,獨鄭清之力主其說。
乃命趙範移司黃州,刻日進兵。
範參議官邱嶽曰:“方興之敵,新盟而退,氣盛鋒銳,甯肯捐所得以與人耶?我師若往,彼必突至,非惟進退失據,開釁緻兵,必自此始。
且千裡長驅以争空城,得之當勤饋饷,後必悔之。
範不聽。
嵩之亦言荊襄方爾饑馑,未可興師。
淮西運判杜杲上言曰:“臣備員邊郡,切見沿淮旱蝗連歲,加以調發無度,辇運不時,生聚蕭條,難任征發。
中原闆蕩,多年不耕,無糧可因。
千裡饋運,士不宿飽。
若虛内以事外,移南以實北,腹心之地,豈不可慮?” 喬行簡時在告,上疏曰:“方今境内之民,困于州縣之貪刻,扼于勢家之兼并,饑寒之氓,常欲乘時而報怨,茶鹽之寇,常欲伺間而竊發。
蕭牆之憂,凜未可保。
萬一兵興于外,綴于強敵而不得休,潢池赤子,複有如江、閩、東浙之事,其将奈何?夫民至愚而不可忽,内郡武備單弱,民之所素易也。
往時江、閩、東浙之寇,皆藉邊兵以制之。
今此曹猶多竄伏山谷,窺伺田裡,彼知朝廷方有事于北方,其勢不能以相及,甯不動其一奸一心?臣恐北方未可圖,而南方已先一騷一動矣!願堅持聖意以絕紛紛之說。
” 淮西總領吳潛,亦告執攻,論“用兵複河南,不可輕易。
以金人既滅,與蒙古為鄰,法當以和為形,以守為實,以戰為應。
自荊襄首納空城,合兵攻蔡,兵事一開,調度浸廣,百姓狼狽,死者枕籍,得城不過荊榛之區,獲俘不過暖昧之骨,而吾之内地,荼毒已甚。
近聞有進恢複之畫者,可謂俊傑。
然取之若易,守之實難,征行之具,何所取資?民窮不堪,激而為變,内郡率為盜賊矣。
今日之事,豈容輕議!”皆不聽。
诏知廬州全子才合淮西兵萬人赴汴。
時汴京都尉李伯淵、李琦、李賤奴等為崔立所侮,謀殺之,及聞子才軍至,伯淵等以書約降,而一陽一與立謀備禦之策。
伯淵夜燒封丘門以警動立,立殊不安,一夕百卧起。
比明,伯淵等約立視火,從苑秀、折希顔等數騎往。
既還,伯淵送之,倉卒中就馬上抱立,立顧曰:“汝欲殺我耶?”伯淵曰:“殺汝何傷!”即出匕首橫刺之,立墜馬死。
伏兵起,元帥三合殺苑秀;折希顔後至,亦被殺。
伯淵系立一屍一馬尾至内前,号于衆曰:“立殺害劫守,烝一婬一暴虐,大逆不道,古今無有,當殺之否?”萬口齊應曰:“寸斬之未稱也!”乃枭立首,望承天門祭哀宗,伯淵以下軍民皆恸,或剖其心生啖之。
以三一屍一挂阙前槐樹上,樹忽拔,人謂樹有靈,亦不欲為其所污雲。
全子才次于汴,趙葵自滁州以淮西兵五萬取泗州,由泗趨汴以會之。
葵謂子才曰:“我輩始謀據關守河,今已抵汴半月,不急攻洛一陽一、潼關,何待耶?”子才以糧饷未集對,葵督促益急,乃檄钤轄範用吉、樊辛、季先、胡顯等提失萬三千,命淮西制置司機宜文字徐敏子為監軍,先令西上,又命楊誼以廬州強一弩一軍萬五千繼之,各給五日糧。
秋,七月,蒙古主謂群臣曰:“先帝肇開大業,垂四十年。
今中原、西夏、高麗、回鹘諸國,皆已臣附,唯東南一隅,尚阻聲教。
朕欲躬行天讨,卿等以為何如?”國王塔斯對曰:“臣家累世受恩,圖報正在今日。
臣願仗天威,掃清淮、浙,何勞大駕親臨!”蒙古主喜曰:“塔斯雖年少,英風美績,簡在朕心,終能成我家大事矣。
”厚赉而遣之。
塔斯,穆呼哩之孫也。
徐敏子啟行,遣和州甯淮軍正将張迪以二百人趣洛一陽一。
迪至城下,城中寂然無應者,至晚,有民庶三百馀家登城投降,迪與敏子遂帥衆入城。
蒙古國王塔斯已引兵南下。
時汴堤決,水潦泛溢,糧運不繼,所複州郡皆空城,無兵食可因。
敏子入洛之明日,軍食已竭,乃采蒿和面作餅而食之。
楊誼至洛東三十裡,方散坐蓐食,蒙古塔齊爾前鋒将劉享安,橫槊躍馬,奮突而前,南師奔潰,擁入洛水死者無數,誼僅以身免。
塔齊爾拊享安背曰:“真骁将也!”是晚,有潰卒奔告于洛者,在洛之師皆奪氣。
八月朔,旦,蒙古兵至洛一陽一城下立寨,徐敏子與戰,勝負相當。
士卒乏糧,因殺馬而食,敏子等不能留,乃班師。
趙葵、全子才在汴,亦以史嵩之不緻饋,糧用不繼;蒙古兵又決黃河寸金澱之水以灌南軍,南軍多溺死,遂皆引師南還。
甲戌,硃揚祖、林拓以《八陵圖》上進。
帝問諸陵相去幾何及陵前澗水新複,揚祖悉以對。
帝忍涕太息久之。
初,揚祖等行至襄一陽一,會諜報蒙古哨騎已及孟津,陝府、潼關、河南皆增屯戍,設伏兵,又聞淮阃刻日進師,衆畏不前。
孟珙曰:“淮東之師由淮西溯汴,非旬馀不達。
吾選一精一騎疾馳,不十日可竣事。
逮師至東京,吾已歸矣。
”于是珙與二使晝夜兼行,至陵下,奉宣禦表,成禮而還。
是月,權知邵武軍王埜讨平建一陽一盜。
九月,壬寅,趙範以入洛之師敗績,上表劾趙葵、全子才輕遣偏師複西京,趙楷、劉子澄參贊失計,師退無律,緻後陣覆敗。
诏:“趙葵削一秩,措置河南、京東營田邊備;全子才削一秩,措置唐、鄧、息州營田邊備;劉子澄、趙楷并削職放罷。
”又言楊誼一軍之敗,皆由徐敏子、範用吉怠于赴援,緻不能支;诏:“用吉降武翼郎,敏子削秩放罷。
誼削四秩,勒停,自效。
” 京湖制置使史嵩之罷,以趙範代之。
冬,十月,召真德秀為翰林學士,魏了翁直學士院。
德秀上封事曰:“移江淮甲兵以守無用之空城,運江淮金谷以治不耕之廢壤,富庶之效未期,根本之弊立見。
惟陛下審之重之!”旋進戶部尚書。
入見,帝謂曰:“卿去國十年,每切思賢。
”德秀以《大學衍義》進,因言于帝曰:“天之所助者順,人之所助者信。
陛下欲祈天永命,唯存乎敬而已。
敬者德之聚,儀狄之酒,南威之色,盤遊弋射之娛,禽一獸狗馬之玩,有一于此,皆足害敬。
陛下傥能敬德,以迓續休命,中原終為吾有。
若徒力求之而不反其本,天意難測,臣實憂之。
” 魏了翁入對,首乞明君子、小人之辨,以為進退人物之本,以杜一奸一邪窺伺之端。
次論故相十失猶存。
次及修身、齊家、選宗賢、建内學等,皆切于上躬者。
他如和議不可信,北軍不可保,軍實财用不可恃,凡十馀端。
複口奏利害,晝漏下四十刻而退。
帝皆嘉納之。
辛卯,參知政事兼同知樞密院事緻仕陳貴誼卒。
孟珙留襄一陽一,招中原一精一銳之士萬五千馀人,分屯漅北、樊城新野、唐、鄧間,以備蒙古,名鎮北軍。
十一月,壬子,诏以襄一陽一府駐答刂禦前忠衛軍為名,命珙兼領之。
壬戌,太白經天。
十二月,己卯,蒙古遣王檝來責敗盟。
辛卯,遣鄒伸之、李複禮、喬仕安、劉溥報謝。
自是河、淮之間無甯息之日矣。
蒙古濟南行省嚴實入觐于和林,授東平路行軍萬戶,偏俾賜金符者八人。
先是實之所統凡五十馀城,至是惟德、兗、濟、單隸東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