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章 康熙帝玄烨

關燈
以備不足之用。

    ”于成龍很感動,就把他留下來。

    果然途中錢花光了,幸虧瞎子賺些算命錢補充路費才到了合州。

    在合州,有政績,又遷黃岡。

    黃岡社會治安很亂,他裝成乞丐,深入罪犯巢一穴一,日夜雜處,探明實情,一舉端掉賊窩。

    又任黃州知府,再升任福建布政使。

    時清軍平定三藩之亂,軍中多掠良民子女為奴。

    他集資贖出被掠婦女放還。

    康熙十九年(1680年),升為直隸巡撫。

    上任後,嚴戒饋送長官。

    又遷兩江總督。

    他自奉儉約,每天就是粗米、青菜,終年不知肉味,江南人稱呼他為“于青菜”。

    在他的帶動下,士紳們改綢緞為布衣,官宦出門輕車簡從。

    僅僅數月,樸素之風大為流行。

    他過于勞累,死在任上。

    于成龍做官,不帶家眷,十分儉樸。

    死後,将軍、都統、官吏、友人到他家中一看,“惟笥中绨袍一襲,一床一頭鹽豉數器而已”。

    就是說,于成龍的家中隻有竹筐裡粗糙紡織品制做的一身袍子和一床一頭幾罐食鹽、豆豉而已。

    為追悼于成龍,市民罷市,聚哭緻哀!百姓家挂他的畫像祭祀。

    康熙說:“朕博采輿評,鹹稱于成龍實天下廉吏第一!” 格爾古德,滿洲鑲藍旗人,筆帖式(即文書、翻譯)出身,後升翰林院侍讀學士,任日講起居注官。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任直隸巡撫。

    上任前,康熙帝告誡他說:“你上任後不要急于求名,而要踏實做事;或遭憤恨報複,定要特别小心。

    ”當時京畿地區,旗人與民人雜處;旗下的莊田,有王公大臣的莊田,有貴族豪紳的莊田。

    莊田設莊頭,像《紅樓夢》裡的莊頭烏進孝那樣,管理莊田,負責收租,為害一莊。

    還有投充旗下的人,依靠主子,逃避差徭,詐害良民,無惡不作。

    自康熙初,鳌拜專權,大學士管戶部尚書蘇納海、直隸總督朱昌祚、巡撫王登聯因觸犯滿洲權貴利益而遭殺害後,幾乎沒有人敢對這個敏一感的問題上疏指陳。

    格爾古德上任不久,親自訪察,提出問題,疏陳:自己賣身投靠旗下之人,有的作一奸一犯科,想逃脫法網;有的遊手好閑,逃避差役。

    這些人,放債牟利,則諱旗稱民;遇上官司,又舍民稱旗。

    他們詐害良民,官府不敢過問,應當加以嚴厲議處。

    格爾古德得到康熙帝的有力支持。

    然而,事情并不那麼簡單。

    當時,大學士明珠權勢傾朝,他的下屬要圈百姓的墳地,民人投訴到戶部。

    戶部将訴狀轉直隸巡撫,格爾古德令宛平縣核查。

    知縣怕得罪權相明珠,報稱“無礙民墳”。

    格爾古德不畏權相,上疏劾奏明珠屬下“圈占墳地屬實”,并請吏部問知縣的罪。

    格爾古德敢于碰權相,敢于碰勳貴,秉承上旨,執法嚴懲,被時人譽為“鐵面巡撫”。

    格爾古德居官,布衣蔬食,廉潔自律,不畏權貴,拒納饋送。

    康熙帝命朝廷大臣公舉清廉官吏,格爾古德被列為第一。

     彭鵬,福建莆田人,幼年聰慧,鄉試中舉。

    三藩之亂起時,他裝瘋不從。

    平定三藩之後,任三河縣知縣。

    三河在京東,旗民雜處,号稱難治。

    有人冒稱自己是給皇帝放鷹的,到縣裡敲詐勒索,作惡多端。

    彭鵬經過偵訪,查明其真實身份,逮捕并鞭刑嚴懲。

    有人偷盜,彭鵬聞警,立即佩刀乘馬,急疾追捕。

    康熙帝巡視京畿,知道彭鵬清廉,在接見他時,賜給他内庫金三百,并說:“知道你清正,不接受百姓的錢,這些錢給你養廉!”後調升彭鵬為科道。

    他受命到陝西、山西、河南了解民情、赈濟災荒。

    他疏報:泾一陽一知縣劉桂克扣籽粒,猗氏知縣李澍杖殺災民,磁州知州濫派運費,南一陽一知縣暧一昧分肥等。

    诏三省巡撫察審,奏報沒有查實。

    在當時,當事人因受到關系網的保護,要核實一個貪一污案件,是十分困難的。

    康熙帝又派他做順天府尹,彭鵬疏劾順天鄉試舉人李仙湄的考卷墨迹删改過多,考官徐倬、彭殿元徇私欺蒙,疏語中說:“臣如妄言,請劈臣頭,半懸國門,半懸順天府學。

    ”九卿等召開會議,認為他語言不敬,應當罷官。

    康熙帝命考官徐倬、彭殿元退休,而對彭鵬不問。

    彭鵬為官,拒饋贈,清一操一守,是康熙朝著名的清官。

     張伯行,河南儀封人,進士出身。

    中進士後,買各地大儒的圖書,口誦手抄,整整7年。

    他說:“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以學問清醇、志一操一潔肅自勵。

    做官後,家鄉河堤崩潰,自己出錢招募民工運土塞堤。

    任山東濟甯道,遇上饑荒,從河南家裡運送錢米,并縫制棉衣,給災民充饑禦寒。

    任江蘇巡撫,發現總督噶禮貪婪。

    江南鄉試作一弊,生員嘩然,擡着财神像到學宮,影響很大。

    張伯行調查,此案同總督噶禮有關,便上疏朝廷。

    康熙命尚書張鵬翮等調查,查證作一弊之事同噶禮有關,噶禮便彈劾張伯行。

    康熙命再調查。

    結果是噶禮被誣告,張伯行應當罷官。

    康熙命第三次複查,結論同前一樣。

    康熙說三次查證都是非颠倒,命再議。

    其實,康熙已經通過密折對噶禮和張伯行都進行了解。

    康熙知道張伯行是清官,應當加以保全,著免噶禮官,由張伯行任總督。

     康熙帝表彰清官,一則是為大小辟員樹立榜樣,養成一代清廉的吏風;二則是借清官監督、揭發、打擊貪一官;三則是派幾位好官,為百姓做點好事;四則是推行“仁一愛一”理念,為自己博得仁政的名聲。

    但是,清官往往為上級所不喜歡,也普遍為同僚所不喜歡。

    清官必遭貪一官的嫉恨,也必遭貪一官的報複。

    前述于成龍、格爾古德、彭鵬、張伯行等無一例外。

    然而,康熙帝之所以仁明,在于他能明察是非曲直,而不使廉吏灰心,能信任并保全清官,而遏制貪風日長。

     在皇朝時代,官吏貪婪是普遍現象。

    康熙雖然獎勵清官、懲治貪一官,但貪一官污吏還是屢屢出現。

    看來康熙對待吏治,還缺乏系統的制度:嚴格制度,使官吏不能貪一污;嚴厲懲處,使官吏不敢貪一污;嚴定薪俸,使官吏不必貪一污;嚴肅教育,使官吏不想貪一污。

     自明朝後期始,西方耶稣會士陸續來到中國。

    他們一面傳教,一面傳授西方科學知識。

    明末南懷仁像的大學士徐光啟等,從傳教士學習西方科學知識,翻譯西方科學著作。

    在康熙朝有一批外籍教師,如比利時人南懷仁、葡萄牙人徐日升、法國人張誠和白晉等,其中以湯若望和南懷仁最為著名。

     湯若望,耶稣會士,德國人,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來華。

    這一年恰好發生薩爾浒大戰。

    他先到澳門,後入廣州,再到北京。

    崇祯時,創設曆局,修訂曆法,湯若望任事,與中國官員共同編成《崇祯曆書》,設館在今北京宣内南堂地方。

    清命湯若望掌管欽天監事,參與修正曆法。

    新曆法稱《時憲曆》,頒行天下。

    湯若望同順治的關系,在上文已經探讨過。

    順治病危時,議立嗣君。

    福臨因皇子年齡太小,想立皇弟;皇太後的意思是立皇三子、八歲的玄烨,征詢湯若望的意見。

    湯若望以玄烨出過天花可終生免疫,支持皇太後的意見。

    順治就一言而定玄烨繼承皇位。

    順治死後,湯若望在康熙初年被抓進監獄,原因是受了楊光先的誣告。

     楊光先,安徽歙縣人,為人粗一暴,好争鬥。

    崇祯時來到京師,擡着棺材到阙下,上疏彈劾大學士溫體仁,被稱為奇人。

    後遭廷杖,谪戍遼西。

    明亡後,回江南,後又旅居京師。

    他不懂天文曆法,卻自認為是一位天算學家。

    順治時上書,指責《時憲曆》封面不當題“依西洋新法”五個字,攻擊湯若望。

    當時順治帝對湯若望非常崇信,禮部不予受理。

    康熙三年(1664年),楊光先再次誣告湯若望,一面上書朝廷,一面散發傳單。

    其中楊光先指責湯若望的《時憲曆》隻編200年,大清皇朝萬萬年,這豈不是讓大清短祚嗎!這是一場保守派對維新派,愚昧文化對科學文化之争。

    這時湯若望患病,行動不便,無力争辯。

    可憐的湯若望身患重病,昏迷恍惚,戴着9條鎖鍊,躺在小木一床一上,仍手舉望遠鏡觀測日蝕。

    康熙四年(1665年)三月,輔政大臣鳌拜等支持楊光先,定湯若望死罪,欽天監五位部門負責官員被處死,廢棄《時憲曆》。

    孝莊太皇太後認為對湯若望處分過重,經兩次複議,湯若望免死下獄。

    但也恢複了舊曆法,廢除了《時憲曆》。

    楊光先則先升為欽天監副,又升為欽天監正。

    第二年七月,湯若望死于寓所。

     康熙親政後,對這樁學術公案采取了謹慎而科學的态度。

    因楊光先靠政治讦告做了欽天監一把手,但他不能勝任天文數學的研究和實測。

    後來用比利時人南懷仁治理曆法。

    南懷仁借地震的機會,奏稱楊光先等在曆法、測驗方面的錯誤。

    康熙曾多次召楊光先與南懷仁到宮中當衆測驗,結果每次都證明南懷仁測算正确,而楊光先并不會計算。

    康熙八年(166一9年),16歲的康熙皇帝以“曆法一精一微,難以遽定”,命大學士圖海等20人會同欽天監官員,赴觀象台共同測驗。

    屆時,大學士、尚書及其他官員等,聚集一處,當場測驗。

    結果,南懷仁所測都應驗,楊光先等所言都不應驗。

    他們做的其他驗證也表明:南懷仁的正确,楊光先的錯誤。

    最後,議政王等議:推倒楊光先誣告湯若望案,楊光先斬首,為湯若望及同案死者平反。

    康熙寬弘仁厚,命對楊光先奪其官、免其死、遣回原籍(楊死于返鄉途中)。

     康熙不論對傳統文化還是西學,不論對中國人還是對外國傳教士,都沒有偏見。

    他的這種對待各種文化、不同種族的平等心态,來自于其海納百川的博大胸懷和追求真理的科學态度。

     康熙帝的子女,在清帝中算是最多的,共有35子、20女。

    有學者統計,康熙的皇孫共97人。

    康熙對子孫的教育特别認真,也特别嚴格。

     康熙也像平民百姓一樣,嚴格教子,望子成龍。

    老百姓的兒子,經過教育,可以成才,但不能成龍;除非造反,奪得天下,自登皇位。

    “高一陽一酒徒”漢高祖劉邦和“鳳一陽一貧僧”明太祖朱元璋等能夠成龍,絕不是父母培養教育出來的。

    在中國帝制時代,隻有皇帝才可能通過教育使自己的兒子成龍;至